多发性硬化53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硬化53例临床分析

一、多发性硬化5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茹,唐璐,李薇,刘娇娇,林丹,周莉,崔方圆[1](2021)在《从湿热论治多发性硬化》文中指出多发性硬化主要归属于中医"痿证"范畴,病因病机复杂,笔者认为,湿热之邪为多发性硬化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湿热致病特点与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密切相关;湿邪留伏,复感外邪致多发性硬化反复发作;湿热毒损督脉致多发性硬化的发生。因此,清热利湿法治疗多发性硬化可取得明显临床疗效。

王倩[2](2021)在《临床病毒性脑炎相关差异蛋白的筛选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作为初筛工具,分析病毒性脑炎(VE)患者脑脊液中的差异蛋白(DEPs)。通过GO、KEGG通路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这些DEPs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初步筛选与VE相关的DEPs。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及分析其临床相关性,探索其是否可能成为诊断VE的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0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情况匹配的11例临床诊断VE(预实验VE组)及5例非颅内感染患者(预实验对照组)于入院24h内采集脑脊液。应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初筛技术,对脑脊液中所有蛋白质进行质检、酶解、质谱检测及数据分析,运用Interproscan软件对DEPs进行GO、IPR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初步筛选在重要功能上的DEPs(预实验初筛功能蛋白)。然后选取同期收集各20例VE(VE组)及非颅内感染(对照组)患者脑脊液,运用ELISA检测重要功能DEPs的表达用于计算样本量。进一步通过计算出的样本量扩大样本,在20例的基础上,将VE组样本扩大至73例,对照组样本扩大至53例,再次运用ELISA检测重要功能DEPs的表达变化,分析表达量具有差异性的功能蛋白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其是否可能成为VE的诊断标记物。采用SPSS18.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如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如为非正态分布,则采取非参数检验,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脑脊液重要功能DEPs与临床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其中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运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作为初筛工具,对预实验两组脑脊液标本中共同表达的蛋白进行差异分析(Fold-change>1.2),共鉴定出301个DEPs,包含80个上调DEPs和221个下调DEPs。1)GO分析在BP、CC、MF过程分析显示,DEPs主要集中在生物代谢过程、催化活性、细胞过程和轴突组织;2)KEGG通路分析发现DEPs主要在细胞粘附分子通路富集;3)通过GO、亚细胞定位及KEGG富集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显示,细胞黏附分子可能在VE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神经胶质素2(NLGN2)、细胞黏附分子蛋白(NFASC)、人轴突蛋白3(NRXN3)、人含亮氨酸丰富蛋白4B(LRRC4B)、神经胶质素1(NLGN1)功能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文献检索推测与炎症及轴突相关的蛋白NLGN2、NRXN3、NFASC可能成为VE的诊断标记物。(2)基于数据分析预实验结果,运用ELISA方法检测在VE与非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中筛选的NLGN2、NRXN3、NFASC蛋白的表达量。首先对每组各20例脑脊液样本运用ELISA检测NLGN2、NRXN3、NFASC蛋白并计算本实验所需样本量,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至VE组73例及对照组53例,检测NLGN2蛋白,最终两次结果均显示NLGN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RXN3、NFASC蛋白表达不明显,推测NLGN2蛋白可能成为诊断VE的潜在生物标记物。(3)为了进一步探索,对NLGN2蛋白同临床CSF Pro、CSF压力、WBC、LY、NEUT、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患者脑脊液中NLGN2蛋白与CSF Pro呈正相关(r=0.228),与CSF压力、WBC、LY、NEUT、住院天数有一定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于研究显示NLGN2上调及下调可导致不同临床症状,再次对VE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不同症状NLGN2蛋白进行统计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VE中,与轴突损伤相关的细胞粘附分子蛋白NLGN2上调,且与CSF Pro呈正相关,可能是诊断VE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任思思[3](2021)在《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益气活血治疗法则是将补益元气与活血行血相结合而成的中医治疗法则。通过梳理益气活血法的衍化源流,其形成、发展、确立,建立在对气血理论、瘀血理论的逐渐深刻认识之上。气血为人身之本,其二者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二者一损俱损,荣辱与共。气血认知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疾病抗争史。益气活血法萌发于秦汉时期,从认识到气血调和人体安和,气血失调遂生病证,再到瘀血病因辨证,气虚血滞的逐步出现,为益气活血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直到明清时期,气虚血瘀作为病因病机明确出现在医学典籍中,益气活血法随着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创立,逐渐得以完善、确立。气血二者,气旺促血行,气虚血生滞,益气则可以活血。若是正气虚损,气机失调,运血无力,经脉瘀阻,血行不畅无法濡养四肢百骸,则成气虚血瘀证。气为阳主煦之,血为阴主濡之,气虚致阳虚无力温养机体,且寒从中生,易为邪所侵袭;同时无力推动血液濡养周身,则脑髓清窍失养,周身经脉不利,行动障碍,麻木不仁;血液瘀阻,经脉气血更为滞涩,肢体失养,经脉拘挛,肌肤色变,不通而痛。历代医家皆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人体气血失调紧密相关。脑主神明,为元神之府,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主感觉、肢体运动等功能。孙思邈有云“头者,人之元首,人神气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手足三阳经络汇于头面、行于四肢百骸,因而气血失调,脑髓失养,或外感邪气,则有瘫痪、肌肉萎缩、抽搐、震颤的症状。《黄帝内经》提出“血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指出气血的变化是厥病发生的基础。气虚而致清阳不升、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脑失濡养,导致神明失用。刘完素认为“血涩而不能荣肌肉故也”,血涩难行,瘀滞不通,滋养不能,则人体肢节肌肉痿软,活动不利。“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说明气血流畅,肢骸贯通,则恢复如故。关于中风,张景岳认为“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王清任同样赞成中风肢体痿厥为“非风”,因此正气虚损,血液瘀滞,气虚血瘀成为脑病常见病因病机。由气血失调,气虚血瘀而致的肢体筋脉拘挛、震颤、行动不利、大脑神机不用神志障碍,可用益气活血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正气充足,血行通畅,气血通和,神机得运,人体安和。现代益气活血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有学者对其相关方剂进行实验室研究,有证据显示,益气活血法类方能很好的修复和改善人体病理状态。在脑血管病发病初期以及恢复期,运用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病理上的损伤,而且在残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认知以及有效率、神经功能恢复上均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因此,对益气活血法理论源头进行梳理,并对20年来益气活血法关于脑病的临床随机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益气活血法则在现代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中医文献理论的支撑、循证医学的证据。第一部分基于中医古籍探讨"益气活血"理论源流及运用目的全面检索古代医经典籍中有关“益气活血”法则的气血理论认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系统阐述古代各个时期益气活血相对应的病因病机理论分析、临床运用情况,并从整体上讨论益气活血法发展规律,探寻其历史源流,发展衍化。从整体上总结历代中医学家临症运用益气活血法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为现代中医药关于益气活血法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医古籍文献检索与现代文献检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检索秦汉时期到清末的中医古籍经典中,有关益气活血相关的气血理论分析、气虚血滞、瘀血、辨证论治、用药思路等内容。梳理源流脉络时以时间顺序为经纵向体现益气活血思想发展进程,以作者、着作为纬横向展开论述,整理各个时期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字描述,提炼相关学术思想,归纳总结益气活血法的发展衍化。结果益气活血的治疗法则发展经历了萌芽、奠基、充实、发展、完善五个阶段。全文按照时间脉络梳理,分为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时期。1萌芽阶段(秦汉时期)。本阶段充分阐释了气血理论,认为二者不可缺一,功能相辅成,气血为人体之本,气充成形,血畅则流行于全身,气充血足,人体安和。其中,《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血瘀的概念,并有相应活血化瘀,攻补兼施,治疗法则,见于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中。2奠基阶段(晋隋唐时期)。对气血的理论认识逐渐深刻,辨证论治需察明气血,诸病寻源,明确病因病机,论证瘀血致病之时,常考虑气虚成分,多见于外科、妇产科。随着唐朝本草类专着的问世,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断被总结、运用,为后世益气活血治疗法则,相应的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用药思想构建起到了铺垫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3充实阶段(宋时期)。丰富了气血理论,从生理病理上阐述了气血二者对人体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强调了气的重要性,并从内、外、不内外三方面探讨了血瘀症的产生,认为“虚”是血瘀产生的内在因素。益气活血法则在此阶段得到了充实,益气从补元气、益卫气具体到健脾气。4发展阶段(金元时期)。随着医家流派的出现,益气活血法在此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血二者载运相因,气虚无力,血生瘀滞,瘀血阻碍气机运行,导致气血不生,易成症瘕积聚。此时期,益气活血多用于外科、女科。益气包括益正气、卫气、脾胃之气,药物多用黄芪、人参、白术等,活血药物多用归地芎芍、干漆、桃红。5完善阶段(明清时期)。本阶段在气血之中,突出了气的作用,气虚血瘀作为益气活血法则的病因病机开始明确出现在本时期的医学着作中,相应用药则益补之活之,于活血之时增加参、芪等补中益气。直至益气活血代表方BYHWD的问世,补气益气,以大剂量黄芪为君,配以桃红四物,补气活血化瘀生新,益气活血法则正式确立下来。常见使用于临床各科。结论通过梳理益气活血法的历史衍化脉络,发现益气活血法始终伴随着历代医家对气血认识的深入程度而不断升华。形成最初,不仅认识到了气血二者生理关系,还需继续挖掘气血二者病理上的关系,益气活血法开始萌发。随着气血理论的认识逐渐深刻,开始探讨气为二者关系的主要部分,认识到气机变化确实能影响血行变化,再到在瘀血的形成过程中不离气虚,即气虚血瘀作为病因病机开始纳入研究,这为益气活血法的形成起到铺垫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益气活血不断充养、成熟的道路上,益气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对益气的认识也随着医学的积累,分别有了益元气、益卫气、益脾胃中焦之气的升华,用药思路也出现了参芪、白术、补中益气,但仍为随症加减,没有形成固定的方药配伍。直到清朝王清任,集大成者,创立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才将益气活血法正式确立起来。方中120g黄芪为君,以促气复血行,益气生血,归地芎芍稍加桃红,则为桃红四物,多用则破血,少用则活血,共同起到益气活血化瘀生新的功效。与此同时,益气活血法正式出现。第二部分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ation,BYHWD)治疗脑病(中风、多发性硬化、癫痫、痴呆、头痛、头晕等)的临床疗效,为益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方法本研究由2名独立研究员按照PRISMA国际标准,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1999.6-2020.6的中文、英文数据库,如CNKI、万方、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集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ation,BYHWD)对脑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本研究制定的纳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以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和GRADE系统推荐级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合并数据,评价指标为RR、MD。结果本研究共有21项原始文献,1946例患者纳入研究。1有效率:BYHWD+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治疗脑病的有效率为,[RR=1.19(95%CI[1.14,1.24]),I2=21%,P<0.00001];BYHWD单用与常规西药治疗脑病的有效率为,[RR=2.38(95%CI[1.59,3.55]),I2=0,P<0.05];表明在脑病常规治疗中加载BYHWD或者单用BYHWD的有效率优于单用西药治疗。2 NIHSS评分:BYHWD+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治疗中风的NIHSS评分,结果为[MD=-2.38(95%CI[-3.32,-1.44]),P<0.00001,I2=81%],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中风基础上加用BYHWD,能够明显降低神经损伤NIHSS评分,提升患者神经功能;BYHWD与常规西药治疗中风恢复期的NIHSS评分,MD=-0.35(95%CI[-2.45,-1.75]),P>0.05,表明BYHWD单用与常规西药对比在治疗中风恢复期的NIHSS评分方面没有差异。3 ADL评分:单用BYHWD与常规西药对比治疗痴呆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MD=6.4(95%CI[5.23,7.57]),P<0.00001,I2=0];BYHWD+常规治疗与常规西药比较治疗中风的ADL评分,[MD=16.27(95%CI[13.73,18.80]),I2=0,];结果表明BYHWD的加载治疗对比单用西药,能够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ADL评分。4 GRADE证据质量评级:BYHWD单用或者与常规西药的联合在中风、多发性硬化、痴呆的治疗中,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纳入文献GRADE证据质量评级偏于中等。结论BYHWD单用或者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在中风、多发性硬化、痴呆的治疗中,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对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疗效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结语益气活血法是中医理论指导的治疗法则,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脑病的防治中的疗效优越,多受重视,广为推崇。1.益气活血法萌芽于秦汉时期,气血理论、瘀血概念深入人心;奠基于晋隋唐时期,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辩证逐渐清晰,并对益气活血之药进行总结;益气活血法则的气血理论充实于宋时期,对血瘀进行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方面的详细论述;发展于金元时期,血瘀病因病机辩证明确,用药思路渐趋成形;完善于明清时期,气虚血滞的病因病机的明确,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开始临床运用。2.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在脑病急性期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单独使用;BYHWD在脑病恢复期单用,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单独使用。BYHWD治疗脑病单用或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对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疗效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3.不足与展望:本研究在源流衍化汇总中,仍有不足,总结梳理的不够全面,存在相关古籍遗漏的可能;在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中,缺乏高质量RCT,整体文献质量等级不高,造成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同时,本研究未系统关注益气活血法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对益气活血法提供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支撑。鉴于益气活血法的使用价值,今后有必要多利用生物学、免疫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有效成分和组方,对发挥作用的细胞、分子进行阐述,继续为益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微观的、具体的理论支撑。

张赞[4](2021)在《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命名、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及中医调护,并通过数据挖掘,深入探求该病的中医证型、证候特点以及用药遣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以“多发性硬化症+中医”、“痿证+中医”、“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药”、“痿证+中医药”、“多发性硬化症+中西医”、“痿证+中西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每篇文章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依据条件纳入,二次筛选,搜集到所需文献进行处理。将文献中含有的中医症状、证型以及中药,录入EXCEL中进行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EXCEL中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多发性硬化症属中医“痿证”居多,其病因复杂,病机核心在于本虚标实,治则以虚实分治和分期治疗为主,并积极提倡运用“治未病”思想进行日常调养和护理。2.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7篇,共记录证型63种。研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种证型从高到低分别是:肝肾亏损证(75次)、脾胃虚弱证(53次)、脾肾两虚证(52次)、湿热浸淫证(32次)、瘀血阻络证(27次)。3.症状表现:纳入文献中记载详细症状65篇,纳入症状65种,共计频次1789次。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十种症状依次为:肢体痿软无力、肢体麻木、视力障碍、肢体瘫痪、筋脉拘急或肢体拘挛僵硬、大便异常、视物模糊、肢体疼痛或刺痛、感觉障碍、言语不利或失语。4.常用中药及药组:本文纳入中药306种,共计频次4276次,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位药物从高到低分别为黄芪、当归、白术、淫羊藿、山萸肉;通过对频次≥20的核心中药进行药物归类,共21种,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种分别是补气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对频次≥20的核心药物进行网络图及Apriori分析,符合条件的一共有44组,常见药组分别是黄芪-川芎、淫羊藿-山药-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黄芪-当归-茯苓、淫羊藿-山药等。5.方剂应用情况:本次文献研究中,共涉及68种成方,不同时期使用的方剂频次不同。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五位方剂从高到低分别为补中益气汤、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二妙散加味。分属在疾病的急性期或复发期、缓解期或恢复期。结论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病名以“痿证”居多,病机为本虚标实,治则以扶正祛邪为主,注重日常调护。2.常见证型有肝肾亏虚证、脾胃亏虚证和脾肾两虚证;主要症状见肢体痿软无力、运动障碍、常见舌红、苔白或薄白、脉细。3.常用中药类别、药味:常用补气药、补阳药及活血化瘀药。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白术、甘草、党参、山药;常用的补阳药有: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杜仲;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牛膝、鸡血藤、川芎、红花、丹参。4.常用方剂:急性期及复发期常用方剂为:二妙散加味、黄连解毒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缓解期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味、补阳还五汤及温胆汤;恢复期常用方剂为: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及地黄饮子。不同时期方剂应用不同,急性期及缓解复发期治疗多选用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类方;缓解期治疗多选用补脾益气、活血、化痰类方;恢复期治疗多选用补益肾阳、滋补肾阴及阴阳双补类方。

潘雨[5](2021)在《基于β-arrestin1探究益肾解毒通络法对EAE小鼠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测定EAE小鼠脑和脊髓中β-arrestin1以及CAMP、PKA、CREB的蛋白含量变化,通过益肾解毒通络法的干预,比较蛋白含量变化前后EAE的发病程度,综合分析益肾解毒通络法对EAE小鼠的调节机制。方法:选用6-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激素组、AAV干扰组、AAV干扰加中药组,每组10只,建立EAE模型。在免疫后第7天给予模型组、空白组、AAV干扰组生理盐水灌胃,激素组给予醋酸泼尼松混悬液灌胃,中药组、AAV干扰加中药组给予中药复方益肾达络饮灌胃,持续14天,第22天取材,取出脑和脊髓。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脑和脊髓中β-arrestin1、CAMP、PKA、CREB蛋白表达含量。结果:1.从小鼠的体重测量结果得知空白组小鼠情况平稳,体重缓慢增加。其他五组在免疫第二天体重急剧下降。模型组体重降低幅度最显着。从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得知发病初期,五组小鼠均先出现尾尖下垂,步态改变,在造模第9-15天,模型组小鼠体重呈明显下降趋势,发病程度最严重,已经出现尾巴根部完全无力,弓背明显,后肢或双后肢无力甚至瘫痪,间歇性跛行,皮毛色泽减退,精神萎靡不振,大便溏,神经功能评分最高达到4分,平均分达到3.81分。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在造模第7-14天,小鼠体重未减轻,症状以尾尖下垂、步态改变、后肢或双后肢无力、间歇性跛行为主,中药组神经功能评分最高分2.55分,最低平均分1.83分。AAV干扰组小鼠在造模第七天注入腺相关病毒后,体重呈缓慢增长趋势,起初其神经功能评分略低于中药组,但在免疫第14天后,AAV干扰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中药组,低于模型组。AAV干扰加中药组与中药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中药组与激素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2.βarrestin1蛋白在小鼠脑和脊髓中,模型组的表达量最高,模型组>AAV干扰组>中药组、激素组、AAV干扰加中药组;模型组小鼠脑和脊髓中CAMP、PKA、CREB蛋白表达均低于其它五组。结论:1βarrestin1蛋白表达与EAE小鼠发病呈正相关,益肾达络饮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βarrestin1蛋白的表达。2益肾解毒通络法秉持“益肾、解毒、通络”的治疗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EAE小鼠体内CAMP、PKA、CREB蛋白表达,减缓由CD4+T细胞介导的以脱髓鞘为特征的EAE发病状态。

席加水[6](2021)在《32例儿童MOG抗体相关疾病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是一种新近认识到的、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MOGAD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既往较多学者将MOGAD划归到AQP4抗体阴性的视神经炎谱系疾病中,认为本病是视神经炎谱系疾病的一部分。2020年3月份中国制定出MOG抗体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共识确定MOG抗原是MOGAD的致病性抗体,MOGAD是不同于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独立疾病谱。中国共识将MOGAD依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五型:视神经炎型,脑膜脑炎型,脑干脑炎型,脊髓炎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如炎性脱髓鞘假瘤等。研究目的统计分析儿童MOGAD的临床特点、化验检查和治疗预后资料;寻找MOG抗体最佳检测方法,制定有效治疗方案,避免复发;为儿童MOGA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资料。研究方法收集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5年时间内山东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病房收治的32例临床表现符合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且血液或脑脊液MOG抗体检测阳性的患儿所有病例资料,包括起病复发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化验检查结果、治疗随访及预后情况。研究结果1.32例首次发病儿童,临床分型以脑膜脑炎型最为多见共计18例(56.25%),其次是视神经炎型10例(31.25%)和脊髓炎型4例(12.5%);32例初次发病加31例次复发共计63例次发病过程,临床分型脑膜脑炎型33例(52.38%),视神经炎型17例(26.98%),脊髓炎型10例(15.87%);脑干病变2例(3.17%),炎性脱髓鞘假瘤1例(1.59%),提示儿童MOGAD患者临床分型以脑膜脑炎型最多见.2.32例患儿首次发病患者共计14例无复发,18例复发。14例无复发患儿首次发病临床分型,视神经炎型7例(50%),脑膜脑炎型5例(35.71%),脊髓炎型2例(14.29%);18例复发首次发病临床分型分别是脑膜脑炎型13例(72.22%),视神经炎型3例(16.67%),脊髓炎型2例(11.11%),对18例复发患儿和14例无复发患儿首次发作的临床分型和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首次发病为脑膜脑炎型的儿童较首次为非脑膜脑炎型更容易出现复发,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统计资料中有48例均进行血液以及脑脊液抗体检测,综合统计48例次抗体结果,血液MOG抗体阳性44例,阳性率为91.7%,脑脊液MOG抗体阳性8例,阳性率16.7%,提示血液检查MOG抗体阳性率远高于脑脊液,可将血液标本检测作为MOG抗体检测首选,脑脊液检测可作为补充更适合儿童患者。3.对27例脑膜脑炎型、14例视神经炎型及7例脊髓炎型共计48例患病儿童脑脊液白细胞数进行统计分析显示脑膜脑炎型和视神经炎型脑脊液白细胞数,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儿童MOGAD脑膜脑炎型较视神经炎型更容易出现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结论1.儿童MOG抗体相关疾病临床以脑膜脑炎型最多见2.首次发病为脑膜脑炎型的患儿,较非脑膜脑炎型更容易出现复发3.脑膜脑炎型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高于视神经炎型4.血液MO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脑脊液,对怀疑MOG抗体相关疾病儿童可优先行血液抗体检测

李晓玲[7](2021)在《肠道代谢产物通过TAM-TLRs-SOCS通路对多发性硬化炎性脱髓鞘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发生炎症反应过程中淋巴细胞的浸润会导致大脑和脊髓的脱髓鞘和轴突损伤。目前被列为我国的罕见病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MS的发病涉及细胞内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研究发现,受体酪氨酸激酶亚家族—TAM受体是调节免疫稳态的关键分子。所以,深入探讨TAM受体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脑组织,尤其是小胶质细胞中的炎症反应的负向调节机制,有助于找到MS新的免疫修正治疗靶点。其次,肠道菌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肠道菌群紊乱与MS中TAM受体负调控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相关研究。因此,进一步研究在MS整个病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为在临床上通过调节MS患者肠道代谢产物,从而更加有效地中断反复发作以及辅助治疗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目的1.通过调控EAE小鼠TAM受体,观察大脑组织中TAM-TLRs-SOCS通路相关蛋白以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分析TAM受体在MS中的免疫负调控作用机制,发现新的作用靶点;2.分析EAE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发现在病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EAE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3.调控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上的TAM受体,检测TAM-TLRs-SOCS通路相关蛋白,发现在小胶质细胞中与免疫负调控相关的主要炎症因子,分析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 acid,SCFAs)对TAM受体的影响和作用的炎症位点。方法第一部分:C57BL/6小鼠50只,雌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剂量雷帕霉素干预组、EAE组。通过CRISPR/Cas9基因剪接技术,获得Axl基因敲除的小鼠。对杂合子小鼠剪尾,提取DNA,鉴定出纯合子Axl-/-小鼠10只。诱导EAE模型,记录体重和神经功能评分。取各组小鼠21天时的脑和脊髓组织进行HE、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Weil髓鞘染色。分别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rt-PCR(real time-PCR)法检测脑室旁组织中Tyro3、Axl、Mer和SOCS等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FN-γ、IL-17。第二部分:留取正常对照组、EAE组小鼠7天,14天,21天,30天时的粪便,各时间点三次重复。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扩增,对样本DNA的16SrRNAV3V4区基因测序后进行采用分类学分析。ELISA检测IFN-γ、IL-17。第三部分:建立BV2小胶质细胞LPS炎症活化模型,构建目的基因Axl慢病毒包装体系,感染BV2细胞,筛选稳定转染株,rt-PCR法验证。CCK8法检测药物干预后的细胞活力。分为空白组、PBS组、雷帕霉素组、SCFAs组、Axl-/-+SCFAs组、Gas6预处理组。免疫荧光观察BV2小胶质细胞上TAM受体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3、4蛋白等表达,rt-PCR法检测Tyro3、Axl、Mer和SOCSmRNA等的水平。取细胞上清液,每组三个样本,抗体芯片技术筛选Axl-/-+SCFAs组和SCFAs组变化的差异蛋白、富集通路。结果第一部分:1.DNA鉴定出纯合子Axl-/-小鼠。EAE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于免疫后(20.3±0.14)天达到高峰,体重下降;大脑和脊髓组织淋巴细胞浸润,Weil染色髓鞘脱失明显。Axl-/-组小鼠症状于(16.6±0.55)天达到高峰,症状明显较EAE组重,死亡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脑和脊髓组织的炎症反应重于EAE组;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小鼠海马部位Tyro3、Axl、Mer主要表达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上,Tyro3以神经元为主。TAM受体在雷帕霉素组高表达,在Axl-/-组弱表达。FOXP3标记的Treg细胞,雷帕霉素组的阳性细胞数比EAE组明显增加;Axl-/-组和EAE组相比减少。EAE组MBP的积分光密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雷帕霉素组较EAE组增加;Axl-/-组和EAE组相比减少。3.中等的雷帕霉素可以减轻EAE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0.05;高剂量雷帕霉素的症状改善和中剂量组比较无差异,P>0.05,低剂量雷帕霉素不能减轻小鼠的症状;4.21天时中剂量雷帕霉素组Tyro3、Axl、Mer较EAE组升高,P<0.05,TLR3、4降低,SOCS1和SOCS3的表达升高;Axl-/-组则相反。Axl-/-组与EAE组相比,IFN-γ、IL-17均明显升高。5.21天时EAE组Tyro3、Axl、MermRNA水平与小鼠神经症状评分负相关。第二部分:1.两组小鼠的粪便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物种丰度的分析对比,发现有显着性差异的菌种有:毛螺菌科_NK4A136_group、普雷沃氏菌属_NK3B31_group、螺杆菌属、Blautia和parasutterella等,P<0.05。通过LEf Se分析,Odoribacter在21天时起了主要作用。2.EAE组普雷沃氏菌属_NK3B31_group的丰度在14天组、30天组均较对照组降低,普雷沃氏菌是产生SCFAs的主要菌种。3.EAE组21天时IFN-γ、IL-17达高峰,显着高于14天和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1.成功构建沉默Axl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感染BV2小胶质细胞,获得稳转株。根据CCK8的结果SCFAs混合物浓度比例为:乙酸20mmol/l,丁酸1.0mmol/l,丙酸1.0mmol/l。2.免疫荧光染色可见,Axl和Mer表达在BV2小胶质细胞的胞膜和胞浆中,Tyro3表达较少。雷帕霉素和SCFAs混合物可以减轻BV2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Western Blot和rt-PCR法结果Tyro3、Axl、Mer的表达升高,TLR3、4下降。SCFAs混合物组变化更为显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CS在雷帕霉素组的升高最明显。Axl-/-+SCFAs组与SCFAs相比,TLR3、4升高,SOCS下降。Gas6预处理组和SCFAs混合物组相比,P>0.05无显着性差异。3.浓缩BV2小胶质细胞上清液通过抗体芯片技术发现SCFAs组和Axl-/-+SCFAs组间差异蛋白24种,上调10种,下调14种。生物功能和分子功能的GO富集分析主要和炎症因子有关,KEGG信号通路结果提示主要集中在炎性信号通路。结论1.在敲除Axl基因的小鼠上免疫造模,发现小鼠的生存率明显降低。TAM受体通过TAM-TLRs-SOCS通路负调控EAE小鼠脑组织和活化的炎性BV2小胶质细胞中的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IFN-γ、IL-17的分泌,减轻炎性脱髓鞘。2.EAE小鼠整个病程中肠道菌种的丰度发生了变化,普雷沃氏菌属_NK3B31_group可能是与MS大脑和脊髓白质的炎症脱髓鞘相关的重要菌属,值得深入研究。普雷沃氏菌属丰度的降低导致了SCFAs的合成减少。3.一定比例的SCFAs混合物可以通过TAM-TLRs-SOCS通路减轻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主要是上调了Axl在小胶质细胞中的的表达。沉默Axl基因后SCFAs主要通过影响TNF-ɑ、IL-16、ICAM-1,Eotaxin-2等炎症因子起作用。SCFAs、Axl与趋化因子相关通路之间的关系值得在动物水平进一步深入研究。4.SCFAs是参与MS炎性脱髓鞘的重要肠道代谢产物。同时,雷帕霉素可以通过上调TAM受体这一新的作用靶点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孔令博,王淑燕,廖晓凌,周莉,曹克刚,俞志鹏,李焕芹,李耿,黄朝阳,辛喜艳,张志辰,徐望舒,马大勇,张霄潇,高颖[8](2021)在《中医药治疗神经内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探讨》文中认为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疗效优势,明确中西医结合切入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制订出中医西医公认的、融合的诊疗方案,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西医神经内科专家围绕具有代表性的脑卒中、头痛、眩晕、多发性硬化、癫痫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环节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优势病种的中西医治疗建议,为临床实际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有益借鉴。

练志润[9](2021)在《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及“风毒脚气”诊疗规律文献挖掘》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在中医理论中,“风病”内涵广泛,涉及肢体、诸窍、脏腑、神志等病位,包括偏枯、风痱、风懿、风毒脚气、头面诸风、风痉、风癫、风痹等疾病,常常涉及神经系统疾病。但由于“风病”历来缺乏明确的定义、证候要素、诊断标准,例如小续命汤方证下的“诸风”、侯氏黑散方证下的“大风”皆指代不明,故严重阻碍了风邪致病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其中,“风毒脚气”是“风病”的主要分支之一,指以“突然下肢屈弱不能动”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疾病,是晋唐时期论治痿证的重要辨治体系,主张治以续命汤等“风方”,具有较大借鉴意义和临床价值。虽然近现代诸医家已从风痱的角度临床证实了该法的有效性,但由于受金元往后诸多医家的影响,“痿证不用风药”仍是主流认识。“风毒脚气”的辨治体系仍有诸多空白有待挖掘和明确。目的:探索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的临床特点、证候要素以及可能的诊断要点,总结“风药”在神经系统疾病上的运用规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归纳“风毒脚气”的证候要素、诊断要点,揭示晋唐时期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为扩展痿证的中医论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分为前后相关的两部分。1.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研究:纳入了临床医师经验性诊断为“风病”(本课题中皆纳入神经系统疾病)并使用相应“风方”的患者,前瞻性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西医诊断、辅助检查、中医医案、治疗前后症状舌脉变化等信息,整理出“风病”的临床特征、临床证候、舌脉特点、可能的诊断要点,以及用“风方”治疗“风病”的诊治、选方规律。2.基于文献挖掘的“风毒脚气”诊疗规律研究:《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二书所载“风毒脚气”的方证及方药名称统一化后,逐条录入Excel表格中,若某方证或方药存在则记为“TURE”,反之记为“FALSE”,所得数据导入Clementine 12.0,设定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60.0%,最大前项数为1-3,对数据进行Apriori关联分析,同时构建网络图,通过所得Excel数据统计结果、关联分析结果及网络图,探讨“风毒脚气”的核心症状、常见伴随症状群、诊断要点、方证方药对应关系等问题。结果:1.“风病”可涉及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至少包括神经系统血管病变、感染性或炎性神经系统病变、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神经系统变性病、神经-肌肉接头病变、脊髓创伤、脊髓占位等。2.“风病”涉及的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包括偏瘫、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双下肢无力、言语不利、饮水呛咳、面瘫、舌瘫、眩晕、共济失调、感觉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嗜睡、精神恍惚、肢体躯干痹痛、肢体麻木、抑郁不乐等。上述症状经正确的“风药”“风方”治疗后可好转。本研究中,偏于阳热的兼挟症与偏于阴寒的兼挟症比例约1.44:1;部分患者可伴有外感症状,但外感症状并非必须存在。3.“风病”舌象、脉象多样,缺乏明显特征性舌象、脉象。不同舌质出现频次如下:舌淡嫩(1,代表出现次数,下同)、舌淡红(12)、舌红(2)、舌暗红(3);不同舌苔出现频次如下:苔白(16)、苔黄(3)、苔薄(11)、苔厚(8)、苔腻(3)、苔水滑(1)、舌干(3)。“风病”涉及阴阳两类脉象,阳脉约占47%,包括浮(9)、数(7)、滑(9)、大(2)、实(1);阴脉约占53%,包括沉(2)、缓(11)、涩滞(3)、细(2)、弱(2)、微(1)、弦(9)、紧(1)、硬(1),而非传统意义上“风病则脉浮”。4.“风毒脚气”方证中,缓弱不遂、痹痛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78%及70%,其余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有:挛急(22%)、皮肉不仁(22%)、气上气急气满(20%)、水肿肿胀(19%)、心中呕恶不欲食(17%)、小腹厚重不仁(13%)、发热(13%)等。其中缓弱不遂、痹痛、四肢不仁、挛急、水肿肿胀、气上气急气满等症状常组合出现。5.“风毒脚气”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桂枝(59)、茯苓(50)、防风(45)、生姜(43)、甘草(48)、独活(34)、附子(33)、杏仁(30)、人参(32)、白术(37)、当归(36)、川芎(30)、麻黄(27)、细辛(29)、防己(25)、秦艽(22)、干姜(28)、芍药(23)、橘皮(24)等。常用药可大致分为祛风类、清热类、补气健脾类、养血活血类、补益肝肾类、降气理气类、利水渗湿类等。结论:1.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或证候群往往高度提示“风病”的诊断,此时即可在方证对应、燮理阴阳等原则指导下,选用续命汤、侯氏黑散等“风方”治疗。临床上发病急骤或急性发病的疾病对“风病”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由于“风病”的内涵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存在诸多重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验对辅助“风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存在一定价值。兼挟症、舌象、脉象等证候由于缺乏特异性,故一般不单独作为“风病”的诊断要点,但在选方用药时具有参考意义。2.突发下肢无力为诊断“风毒脚气”的特异性症状,若伴有肢体痹痛、挛急、不仁、水肿肿胀、小腹厚重不仁,甚至气上冲胸,则进一步支持该病的诊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与该病概念存在重叠,具有一定提示和补充作用。总言之,急性发病特点、“风毒脚气”症候群存在、某些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明确,是“风毒脚气”诊断的三个要点。在明确“风毒脚气”诊断的基础上,即可择用《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相关论治体系方药进行治疗,以祛风散邪、清解热毒、养血通络、益气补肾等法为主。

谢艳君[10](2021)在《多发性硬化患者脊髓磁共振特征及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脊髓(spinal cord,SC)内病灶MRI影像特征及其在MS不同残疾组间的差异。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MS患者临床及SC影像资料,根据MS患者急性发作时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将患者分为不同残疾组,分析不同残疾组MS患者SC病变特征的差异。结果:以SC症状发病的MS患者以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相对少见,主要体征为浅感觉减退、肌力减退及腱反射减退。MS患者残疾程度越重,SC病灶发生率越高,但无统计学差异。重度残疾MS患者中,SC内病灶数量≥3个(P=0.000),且SC中央区受累(P=0.011)的发生率高;与轻度残疾组、中度残疾组比较,SC肿胀、中央管扩张、亮点征及空洞在重度残疾组更常见,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C病灶影像特征在以SC症状为主的不同残疾组MS患者中存在异质性,MS患者SC肿胀、SC内病灶数量≥3、SC中央区受累、中央管扩张、亮点征及空洞在严重残疾MS患者中发生率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SC病灶特征来评估以SC症状为主的M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向患者告知其病情将来可能如何发展,协助临床选择缓解患者病情的疗法并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二、多发性硬化5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硬化5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从湿热论治多发性硬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湿热病邪与痿证的古籍认识
2 从湿热论治MS的理论基础
    2.1 湿热致病特点与MS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2.2 湿热留伏,复感外邪致MS反复发作
    2.3 湿热毒损督脉致MS的发生
3 基于湿热病机的MS辨治特点
    3.1 清热利湿是治疗MS的核心治法
    3.2 清热利湿法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对MS起到治疗作用
4 总结与展望

(2)临床病毒性脑炎相关差异蛋白的筛选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益气活血”历史源流及运用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古籍检索
    4 研究结果
    5 益气活血法源流总结
    6 益气活血法运用探讨
    7 结论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益气活血法对脑病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和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1.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
    1.2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1.2.1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病名多变
        1.2.2 多发性硬化症中的病因病位分析
        1.2.3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核心病机
        1.2.4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治则
        1.2.5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调养与护理
2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证治规律研究
    2.1 文献资料来源
    2.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3 术语规范
        2.3.1 证型术语规范
        2.3.2 症状术语规范
        2.3.3 中药药名术语规范
    2.4 统计方法
    2.5 研究结果
        2.5.1 文献纳入结果
        2.5.2 证型频次结果
        2.5.3 症状频次结果
        2.5.4 舌脉统计结果
        2.5.5 中药频次统计结果
        2.5.6 方剂频次统计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现代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表一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β-arrestin1探究益肾解毒通络法对EAE小鼠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近十年国内外对多发性硬化疾病的研究
第一章 βarrestin1 蛋白沉默的AAV的最适滴度研究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本部分实验设计
    四 实验结果
    五 讨论
    六 小结
第二章 βarrestin1 基因沉默后益肾解毒通络法对CAMP/PKA/CREB 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统计学方法
    四 实验结果
    五 讨论
    六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32例儿童MOG抗体相关疾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肠道代谢产物通过TAM-TLRs-SOCS通路对多发性硬化炎性脱髓鞘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背景
第二章 TAM-TLRs-SOCS通路在EAE免疫负调控机制中的相关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实验器材
        2.1.1 实验器材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EAE 模型的制备
        2.2.3 Axl~(-/-)基因敲除小鼠的获得
    2.3 EAE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2.4 病理学部分
    2.5 rt-PCR法
    2.6 Western Blot法
    2.7 ELISA 法
    2.8 统计学分析
    2.9 结果
    2.10 讨论
第三章 肠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在 EAE 中的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实验器材
    3.2 方法
        3.2.1 实验动物分组
        3.2.2 EAE模型的制备
        3.2.3 数据采集
        3.2.4 小鼠的症状评价标准
        3.2.5 小鼠粪便的留取
        3.2.6 小鼠粪便基因组DNA的提取
        3.2.7 PCR扩增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小鼠临床症状评分和体重变化
        3.4.2 IL-17、IFN-γ的检测结果
    3.5 肠道微生物测序结果
    3.6 讨论
第四章 SCFAs通过TAM-TLRs-SOCS通路在小胶质细胞中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4.1 材料
    4.2 BV2 小胶质细胞培养
    4.3 siRNA干扰Axl表达(病毒置于-80℃冰箱)
    4.4 实验方法
    4.5 统计学分析
    4.6 结果
        4.6.1 CCK8 测定结果
        4.6.2 LPS对BV-2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
        4.6.3 moi值的结果
        4.6.4 嘌呤霉素筛选目的细胞并建立稳定细胞株
        4.6.5 慢病毒干扰结果
        4.6.6 免疫荧光结果
        4.6.7 WB的结果
        4.6.8 rt-PCR结果
        4.6.9 Gas6 预处理验证的结果
        4.6.10 抗体芯片技术筛选 SCFAs组和 Axl~(-/-)+SCFAs 组间差异蛋白
    4.7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对照表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医药治疗神经内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治疗神经内科临床优势病种
    1.1 脑卒中
    1.2头痛
    1.3 眩晕
    1.4多发性硬化
    1.5 癫痫
2 讨论
3 专家名单

(9)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及“风毒脚气”诊疗规律文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风论治神经系统疾病及续命类方临床运用进展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中医治疗“风毒脚气”及痿证的论治思想梳理
        参考文献二
前言
第一章 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
    第一节 病例分析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病例分析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神经系统相关“风病”证候要素分布
    第三节 病例分析研究讨论
        1. “风病”证候、舌脉讨论
        2. “风病”的诊断要点讨论
        3. 续命类方临床运用探讨
        4. 侯氏黑散临床运用探讨
        5. “风毒脚气”相关病例讨论
        6. “风病”诊断用药的思维模式
第二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风毒脚气”诊疗规律研究
    第一节 文献数据挖掘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献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1. 《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方证症状分布
        2. “风毒脚气”症状关联情况
        3. “风毒脚气”用药情况
        4. “风毒脚气”相关症状用药关联情况
    第三节 文献数据挖掘研究讨论
        1. “风毒脚气”中医证候讨论
        2. “风毒脚气”病因病机讨论
        3. “风毒脚气”用药原理讨论
        4. “风毒脚气”诊断要点讨论
        5. “风毒脚气”与痿证鉴别点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多发性硬化患者脊髓磁共振特征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多发性硬化型脊髓炎MRI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多发性硬化5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湿热论治多发性硬化[J]. 王莉茹,唐璐,李薇,刘娇娇,林丹,周莉,崔方圆. 环球中医药, 2021(10)
  • [2]临床病毒性脑炎相关差异蛋白的筛选及验证[D]. 王倩.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D]. 任思思.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D]. 张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β-arrestin1探究益肾解毒通络法对EAE小鼠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D]. 潘雨.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32例儿童MOG抗体相关疾病临床分析[D]. 席加水. 山东大学, 2021(11)
  • [7]肠道代谢产物通过TAM-TLRs-SOCS通路对多发性硬化炎性脱髓鞘机制的研究[D]. 李晓玲. 兰州大学, 2021(09)
  • [8]中医药治疗神经内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探讨[J]. 孔令博,王淑燕,廖晓凌,周莉,曹克刚,俞志鹏,李焕芹,李耿,黄朝阳,辛喜艳,张志辰,徐望舒,马大勇,张霄潇,高颖.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3)
  • [9]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及“风毒脚气”诊疗规律文献挖掘[D]. 练志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多发性硬化患者脊髓磁共振特征及临床分析[D]. 谢艳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多发性硬化53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