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类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类

一、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芳[1](2018)在《DDAH1/L-Arg/ADMA通路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脏腑虚损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及脏腑虚损哮喘患者线粒体功能及其相关受损因素的分析,试图寻找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功能障碍的关键环节,揭示L-Arg/ADMA代谢在线粒体损伤、氧代谢异常和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从代谢相关物质寻找影响哮喘发病的物质链条,为是否可通过阻断其物质链条中的关键靶点来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根据2016 GINA方案的诊断标准,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哮喘患者共122例,对入组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及合并过敏性鼻炎情况、肺功能分级、脏腑虚损状况等。按病情严重程分级诊断标准分为哮喘间歇状态(1级)45例、轻度哮喘(2级)23例、中度哮喘(3级)30例、重度哮喘(4级)24例;按脏腑虚损辨证诊断标准分为肺气虚组47例、肺脾气虚组39例、肺脾肾虚组36例;正常对照组44例。分别抽取静脉血(18-20ml/例),采用高效液相联合质谱法(HPLC-MS/MS)检测左旋精氨酸(L-Arg)及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酶联免疫(ELASA)检测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1)、二甲基精氨酸二甲氨基水解酶(DDAH1)等精氨酸代谢相关指标;并检测一氧化氮(NO)、活性氧自由基(ROS)、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8-异前列腺素(8-iso)、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等氧化损伤标记物;提取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及线粒体,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线粒体的超微结构,JC-1流式细胞法测定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的活性,以此评估线粒体功能。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它们的差异性及相关性。对患者一般资料、线粒体功能评价指标、精氨酸及相关代谢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并描述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不同脏腑虚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两两比较的LSD检验。对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研究共计纳入122例哮喘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81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7-65岁之间,平均年龄48.28±10.61岁;正常对照组4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9例,年龄分布在17-64岁之间,平均年龄49.50±10.70岁,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年龄比较,肺脾肾虚组患者偏高(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的BMI、吸烟、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肺功能(FEV1、FEV1/FVC、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脏腑虚损加重显着下降;不同脏腑虚损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气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以间歇状态(1级)为主(65.96%),其次是轻度哮喘(2级)(25.53%);肺脾气虚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以中度哮喘(3级)为主(41.03%),其次为间歇状态(1级)(30.77%);肺脾肾虚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重度哮喘(4级)为主(52.78%),其次为中度哮喘(3级)(33.33%)。2)哮喘患者与正常组的血浆8-iso、TBARS、ROS、LPO、MDA 比较,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与正常组的血小板线粒体功能比较,MMP、ATP及COX均有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组降低。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ADM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哮喘组L-Arg水平、L-Arg/ADMA 比率、DDAH1水平较正常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PRMT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MP与LPO呈负相关(r=-0.198,P<0.05),ATP 与 8-iso 水平呈负相关(r=-0.193,P<0.05),COX与8-iso水平呈负相关(r=-0.423,P<0.05),与ROS水平呈负相关(r=-0.141,P<0.05)。ATP 与 ADMA 水平呈负相关(r=-0.312,P<0.05),与 L-Arg/ADMA 比率呈正相关(r=0.236,P<0.05);COX 与 ADMA 水平呈负相关(r=-0.269,P<0.05),与 DDAH1 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5)。8-iso、TBARS水平与ADMA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L-Arg/ADMA呈负相关(P<0.05),与血浆DDAH1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L-Arg无显着相关性(P>0.05)。NO 与 8-iso 水平呈正相关(r=0.196,P<0.05)。血浆 ADMA 水平与DDAH1呈负相关(r=-0.224,P<0.05),与L-Arg、PRMT1 无显着相关性(P>0.05)。血浆NO水平与线粒体功能指标无显着相关性(P>0.05),与L-Arg、L-Arg/ADMA 比率无相关性(P>0.05)。LPO水平与PEF呈负相关(r=-0.215,P<0.05),血浆 MDA、ROS 水平与 FEV1、FEV1/FVC、PEF 呈负相关(P<0.05)。将哮喘患者年龄、性别、BMI等一般情况以及氧化应激等指标等作为自变量(X),将FEV1%、PEF分别作为因变量(Y)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血浆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及体重指数(BMI)均是影响哮喘患者 FEV1%的风险因素(Y=163.305-0.958 MDA-0.016 ROS-0.685 BMI,F=26.818,R2=0.601,P<0.001,方程结果显示拟合度较高,能够解释60.1%的FEV1%的结果);血浆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均是影响哮喘患者PEF 的风险因素(Y=141.854-0.563MDA-0.008ROS,F=91.435,R2=0.693,P<0.001,方程结果显示拟合度较高,能够解释69.3%的PEF的结果)。3)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8-is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正常组;哮喘间歇状态(1级)及轻(2级)、中度哮喘(3级)患者分别与重度哮喘(4级)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哮喘(4级)患者最高。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TBARS的两两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MDA、R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中(3级)、重度(4级)哮喘的血浆MDA、ROS明显高于哮喘间歇状态(1级)及轻度哮喘(2级)患者(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LP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正常组,中(3级)、重度哮喘(4级)高于哮喘间歇状态(1级)患者(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哮喘组患者与正常组的线粒体功能比较,MMP、ATP、COX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组降低;哮喘各不同病情程度组之间的两两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正常均呈下降趋势,中度哮喘(3级)相对最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L-Arg、L-Arg/ADMA比率、DDAH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降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之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NO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哮喘(4级)患者高于哮喘间歇状态(1级)与轻(2级)、中度(3级)者(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ADMA、PRMT1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将哮喘患者的年龄、BMI及氧化应激等血清学指标作为自变量(X)与病情严重程度分级(Y)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血浆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及年龄均是影响哮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风险因素(Logit P--6.861+0.118 MDA+0.003 ROS+0.044年龄,经似然比检验,χ2=43.403,P<0.001,方程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070,P>0.05)。4)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8-iso、LP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脏腑虚损哮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脏腑虚损加重,有增高趋势。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TBARS 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脏腑虚损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MDA、ROS比较,肺脾气虚、肺脾肾虚组高于正常组,且肺脾气虚、肺脾肾虚组的ROS高于肺气虚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脏腑虚损情况的加重而增高。不同脏腑虚损各哮喘组患者与正常组的线粒体功能比较,MMP、ATP、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COX)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组降低;随脏腑虚损加重,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有下降趋势。不同脏腑虚损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L-Arg、L-Arg/ADMA 比率、DDAH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降低,随脏腑虚损加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脏腑虚损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NO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明显升高;各脏腑组之间随脏腑虚损加重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不同脏腑虚损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ADMA、PRMT1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将哮喘患者的年龄、肺功能(FEV1%、PEF)及氧化应激等血清学指标作为自变量(X)与脏腑虚损状况(Y)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哮喘患者的年龄及PEF均是脏腑虚损状况的风险因素(Logi P=-0.871+0.173年龄-0.167PEF,经似然比检验,χ2=102.801,P<0.001,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6.701,P>0.05),哮喘患者的年龄和PEF可以用来预测其脏腑虚损状况的发展趋势。结论:1)证实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L-Arg/ADMA比率下降是线粒体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发现DDAH1/L-Arg/ADMA通路异常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DDAH1的降低和L-Arg的不足引起哮喘患者机体内L-Arg/ADMA比率下降和ADMA的相对过剩,导致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和功能障碍,进而线粒体氧代谢紊乱、活性氧蓄积并促进氧化损伤—-这是哮喘发病的关键环节。明确指出DDAH1和L-Arg/ADMA 比率越低,线粒体受损程度越重,活性氧蓄积越多,其变化趋势与哮喘气道炎症程度变化一致。2)提出或通过外源性补充和内源性生成来增加L-Arg水平,或通过DDAH1/ADMA途径来调控L-Arg/ADMA比率平衡来减少线粒体损伤和活性氧的蓄积,这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3)初步推断哮喘患者线粒体损伤可能是N O S过度表达NO大量生成的原因之一。当线粒体损伤,呼吸链抑制,机体内大量活性氧蓄积,引起气道上皮氧化损伤,气道内炎症细胞聚集并被激活,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及炎性介质,在它们的诱导下,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等的iNOS表达显着增加,进而大量而持续合成NO。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研究去证实。4)证实哮喘患者的脏腑虚损状况与临床病情进展、氧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和机体氧化损伤程度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从机体代谢角度论证了中医脏腑虚损理论对病情变化趋势判断的正确性。中医脏腑虚损辨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机体代谢改变的外在表象,通过脏腑虚损理论对临床症状等外在表象的判断进行辨证分型对哮喘患者机体内代谢受损程度的宏观预测有一定的可行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2](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林素妹[3](2020)在《基于“以通为用”观察电子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导师“以通为用”思想为指导,观察电子灸联合单纯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探究电子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作用机制,为该疗法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可靠的疗效依据。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采用常规西药吸入治疗,电子灸组在常规西药吸入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子灸疗患者大椎穴、定喘穴、足三里穴、肺俞穴、肾俞穴、膻中穴治疗,每次灸30分钟(灸温45℃),每周连续灸5次,两组的治疗与观察时间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详细记录、评估、计算患者的肺功能(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实际值/预计值)、血清IgE含量、哮喘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评分于第一次电子灸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进行评分。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的差异。结果:在研究过程中电子灸组脱落1例,西药组脱落1例,最终符合纳入本课题研究条件并完成的病例总共有58例,电子灸组29例,西药组29例。1.基线比较:两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分级基线齐,具有可比性。2.疗效结果:(1)肺功能指标测定结果:在治疗前,两组肺功能FEV1、PEF指标测定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肺功能FEV1、PEF指标测定比值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灸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2)实验室指标:两组治疗前的血清IgE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的血清IgE含量均较前显着下降(P<0.01),且电子灸组下降水平优于西药组(P<0.01)。(3)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4周后,两组AC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4周升高(P<0.01),电子灸组评分高于西药组(P<0.01)。(4)哮喘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哮喘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周下降(P<0.01),且电子灸组下降水平优于西药组(P<0.01)。(5)疗效结果评定:电子灸组和西药组治疗后哮喘总控制率分别为89.66%、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积分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经治疗均能改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和PEF,且电子灸组改善优于西药组;2.两组经治疗均能显着降低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血清IgE水平,且电子灸组下降水平优于西药组;3.两组经治疗均能提升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且电子灸组评分高于西药组;4.两组经治疗均能改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中医症候,且电子灸组评分优于西药组。5.电子灸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及哮喘控制水平(总控制率)优于西药组。

洪敏俐[4](201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分布、兼杂特征及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的影响》文中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以慢性咳嗽、咯痰、活动后气喘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至今尚无可靠证据支持现代医学目前的药物治疗可逆转慢阻肺自然病程中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中医药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而对慢阻肺进行准确的辨证、把握其动态演变规律是中医立法处方的前提。由于传统的中医诊法多以专家经验为主,个人主观因素多,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慢阻肺诊治的研究进展;其次采用“证素辨证”,探讨慢阻肺稳定期证素分布、兼杂特征,认为肺和肾是慢阻肺的主要病位,亦可累及脾、心、表、肝,气虚、阳虚是慢阻肺发病的基础,病性以痰为主,后期夹瘀,痰瘀互结。在不同年龄、病程、吸烟指数和体重指数状态下慢阻肺患者证素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通过聚类分析探讨慢阻肺患者证素的兼夹及组合规律。进一步分析慢阻肺证素与临床综合指标的相关性。最后通过观察中药愈肺宁方对慢阻肺稳定期肺脾肾虚损、痰瘀互结型证素的影响,评价愈肺宁方对慢阻肺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证素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慢阻肺疾病诊治研究进展目的:了解古今医家对慢阻肺中医诊治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系统复习整理古今文献,从文献角度分析慢阻肺中医病名、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疗,系统复习现代医家对慢阻肺证素、证型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临床综合指标相关性,以及现代医学对慢阻肺概念、流行病学、病情评估及治疗情况。结果:古代医家对慢阻肺的病名、证候、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已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现代医家在前人基础上对慢阻肺证素特征、证型、病机及治疗等方面进一步充实了其内涵。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定义、病情评估及治疗等方面不断更新,有了新的认识。结论:祖国医学对慢阻肺的证候、病机和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关慢阻肺证候研究尚缺乏规范、统一的认识,亦无客观的量化指标,因此有必要对慢阻肺证候进行客观化和量化研究,同时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的疗效评价体系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二部分临床研究1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证素分布、兼杂特征研究目的:探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病位、病性证素分布、兼杂特征及组合规律,同时探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证素的动态演变规律。方法:收集慢阻肺稳定期患者289例,记录所有患者肺功能及一般情况,采集慢阻肺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证素辨证系统分析慢阻肺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分布特征,观察年龄、病程、吸烟和体重指数(BMI)对证素的影响,并对病位病性证素进行聚类分析,探讨证素组合规律。结果:1.一般情况:慢阻肺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年龄普遍偏大,患病时间长,吸烟指数高,BMI低,中重度以上肺功能受损病例占绝大多数。2.证素分布情况:频次由高到低分布,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肺、肾、脾、心、表、肝,主要虚性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主要实性证素依次为痰、热、血瘀、湿、饮。3.不同年龄、病程、吸烟指数、BMI对慢阻肺稳定期证素的影响:肾、气虚、阳虚、阴虚证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比率逐步增高;肾、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热证素随着病程增加,所占比率逐步增高,脾证素所占比例在病程20-29年组高于病程左10-19年和小于10年组(均P<0.05)。吸烟指数:肾、脾、阴虚、痰、热在高吸烟指数组高于无吸烟组(P<0.05)。BMI低于21Kg/m2者肾、脾、阴虚、热证素频数高,湿证素频数则相反。4.变量聚类及证素辨证系统分析:多个病位和/或病性证素组合,病位病性相兼者多,单纯证者少,病性虚实错杂。结论:慢阻肺可累及多个病位和病性,肺和肾是主要的病位,亦可累及脾、心、表和肝,五脏相关;气虚和阳虚是慢阻肺发病的基础,后期累及阴虚和血虚;实性病性主要有痰、热、血瘀、湿、饮,痰是慢阻肺重要的致病因素,后期痰瘀并见。年龄、病程、吸烟和BMI对慢阻肺的证素分布、演变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慢阻肺证相兼者多,以虚为本,以标为实,本虚标实,表里相兼,互为因果,最终形成慢阻肺的复杂证候特征。2慢阻肺稳定期证素患者与临床综合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证素与临床综合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89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进行自我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问卷、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并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肺功能,观察不同肺功能、CAT、mMRC和6MWD分级情况下病位、病性证素的演变特征。结果:1.慢阻肺患者CAT分级、mMRC评分、6MWD严重程度在中度以上均超过半数,表明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力均受到严重影响。2.慢阻肺患者不同肺功能分级证素分布情况慢阻肺肺功能从I级向IV级进展,病位从肺肾→肺肾脾→肺肾脾心动态传变;虚性证素由气虚、阳虚发展为气虚、阴阳俱虚,实性证素由痰发展为痰瘀互结。且随着肺功能的下降,气虚、阳虚、痰证素积分越高,病理损害程度越严重,呈正相关(均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227,0.224,0.143)。3.慢阻肺患者不同CAT分级、mMRC分级、6MWD分级中证素分布情况慢阻肺患者CAT评分分级在证素肾、心、气虚、阳虚、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心的比例随着CAT分级升高而增多;气虚比例3级高于1级,阳虚比例2、3、4级高于1级,痰的比例2、3、4级高于1级;mMRC分级在证素肾、脾、心、阴虚、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MRC分级升高,肾、脾证素3、4级比例明显高于0、1级,心证素4级比例明显高于0级,2、3、4级阴虚比例明显高于0、1级,痰证素比例4级明显高于0级;6MWD分级在肾、心、阴虚差异显着(P<0.05),随着6MWD缩短,肾、心的比例1级较2、3级明显增加,阴虚1级较3级比例明显增加。结论:随着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病位证素以肺、肾为基础,进一步累及脾、心;病性证素以气虚、阳虚为基础,进一步阳虚及阴,形成阴阳两虚;实性病性证素以痰为主,后期夹瘀,痰瘀互结。随着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的下降,慢阻肺患者证素也出现相应的演变。3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证素的影响目的:评价愈肺宁方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脾肾虚损、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证素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选取符合肺脾肾虚损、痰瘀互结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予愈肺宁方或安慰剂治疗,疗程8周。根据证素辨证方法,提取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观察治疗前后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病位、病性证素频数和积分比较治疗组病位肺和脾治疗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肾病位积分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性气虚和阳虚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各病位及病性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愈肺宁方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证素肺和脾、气虚和阳虚的病理状态,证素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

林婷婷[5](2020)在《自拟平喘汤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阳虚痰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观察严桂珍教授自拟平喘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阳虚痰瘀证患者的影响,评价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阳虚痰瘀证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平喘汤治疗4周后停用,再随访观察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FEV1、PEF)、血清IgE、外周血EOS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4周ACT评分、哮喘急性发作次数的变化。结果:1.两组ACT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ACT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随访4周后观察组ACT评分均较对照组显着改善(P<0.01)。2.两组肺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FEV1、PE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改善FEV1、PEF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P<0.01);治疗后观察组改善喘息、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血清IgE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IgE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血清IgE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外周血EOS比较:两组治疗后外周血EOS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改善外周血EO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比较:对照组在治疗4周与随访4周期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4周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较治疗4周下降(P<0.05);治疗4周观察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4周观察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自拟平喘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阳虚痰瘀证患者,总有效率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单药治疗,联合用药疗效能提高患者ACT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降低血清IgE水平。2.自拟平喘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阳虚痰瘀证患者远期疗效明显,在随访期内ACT评分相对稳定,急性发作次数减少,从而降低未来哮喘不稳定性及急性加重风险。

郭淑云[6](2020)在《儿童呼吸困难评分(PRAM)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呼吸困难评分(PRAM)在评估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方面的发挥的作用。方法:自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集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儿科门诊6-14岁哮喘儿童患者共146例,男性10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8.9±2.0岁。在入院就诊时,由儿科哮喘专家根据2016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的哮喘诊断标准,在入院就诊时,对首次确诊为哮喘并且急性发作的儿童,由哮喘专家根据《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的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填写PRAM评分;同时行肺功能测试,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l%)、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呼气峰值流速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及呼出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50%)。探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PRAM评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哮喘急性发作轻度患儿:65.8%(96/146),PRAM评分为1.98±1.14;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患儿:26.7%(39/146),PRAM评分4.62±0.96;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患儿:7.5%(11/146),PRAM评分8.27±0.46。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儿的PRAM评分存在显着性差异。2.哮喘急性发作轻度患儿的PRAM评分为1.98±1.14,FEVl%、FVC%、PEF%及FEF50%分别为95.64±14.03,96.63±11.39,81.27±15.15,65.16±20.04;PRAM评分与FEVl%、FVC%、PEF%及FEF50%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4,-0.35,-0.36,-0.43,相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3.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患儿的PRAM评分为4.62±0.96,FEVl%、FVC%、PEF%及FEF50%分别为73.78±10.37,93.81±14.09,67.40±15.10,57.72±14.33;PRAM评分与FEVl%、FVC%、PEF%及FEF50%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9,-0.72,-0.60,-0.42,相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4.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患儿的PRAM评分为8.27±0.46,FEVl%、FVC%、PEF%及FEF50%分别为38.67±4.09,56.32±9.14,48.00±4.83,24.21±17.15;PRAM评分与FEVl%、FVC%、PEF%及FEF50%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8,-0.54,-0.59,-0.28,相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哮喘发作时,三组支气管哮喘患儿PRAM评分与肺通气功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RAM评分能够较好地评估哮喘急性发作时的严重程度,让我们及时发现哮喘病情变化,据此做出严重程度的判断,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适合推广于繁忙的专科门诊及无肺功能检测设施的基层医院、社区门诊使用。

李明璠[7](2019)在《丹龙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丹龙定喘汤治疗70例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患儿,并对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程度分级、C-ACT评分及肺功能进行比较,评价丹龙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西医诊断为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辨病辨证为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的患儿共7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剔除脱落病例,最终纳入试验组34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予丹龙定喘汤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2周为一疗程,连续观察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记录中医症状评分表、哮喘C-ACT评分、哮喘控制程度分级、肺功能等。使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丹龙定喘汤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疗效显着,试验组临床控制率14.70%,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临床控制率2.86%,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试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控制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丹龙定喘汤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儿气喘、胸闷、哮鸣、咳嗽、咳痰的症状体征,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主症的改善疗效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丹龙定喘汤对面色少华、神疲懒言、纳差、气短、自汗、便溏等次症的改善疗效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对次症的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面色、出汗、舌苔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丹龙定喘汤可有效改善患者C-ACT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C-A CT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略优于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丹龙定喘汤可改善患儿肺功能(PEF),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肺功能(PEF)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略优于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丹龙定喘汤可有效改善患者哮喘控制水平分级,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12周哮喘控制水平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略优于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丹龙定喘汤能改善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患儿症状与中医证候。2.丹龙定喘汤能改善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患儿肺功能、CACT评分及哮喘控制水平。3.丹龙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有效无明显副作用。

易晓盼[8](2019)在《刘氏“推胸背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运用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推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儿,观察临床疗效,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为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可行性依据;指导家庭进行小儿推拿辅助治疗,节约医疗资源。方法:6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联合西药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推拿联合西药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各组均治疗1个疗程(2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运用哮喘控制水平评分、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评分(C-ACT)、甲襞微循环指标、白细胞介素(IL-5)为评价指标,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统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组间比较,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ACT比较,具有差异(P<0.05);甲襞微循环形态比较,具有差异(P<0.05),流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管周状态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综合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IL-5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哮喘症状评分、C-CAT、IL-5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观察组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管周状态、综合评分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1),对照组形态、流态具有明显差异(P<0.01),管周状态、综合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经统计学分析(秩和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6%(17/30),经统计学分析(秩和检验),两组随访疗效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能有效的改善哮喘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改善甲襞微循环,降低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2.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疗效优于普通推拿法,且远期疗效稳定。3.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配穴精简,操作简单易学,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4.甲襞微循环检查安全无创,可辅助监测哮喘病情。

纪文祥[9](2020)在《大青龙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外寒里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大青龙汤加味方治疗60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外寒里热证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遵照随机对照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病例收集过程中无中止及脱落病例,纳入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予大青龙汤加味方;对照组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剂+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治疗,于治疗第4天、第7天,观察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使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P>0.05),具有可比性。(2)观察组显效率73.3%,对照组显效率53.3%,两组疗效分布及显效率方面(P<0.05),说明观察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3)经过4天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对比(P<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总证候、主症、次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能更迅速的改善中医证候。(4)治疗7天后,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比较(P<0.05),即两组在治疗主症上均具有显着疗效;两组治疗后主症比较,胸闷、气喘、哮鸣音(P>0.05);咳嗽、咯痰(P<0.05),即观察组在改善咳嗽、咯痰方面优于对照组。(5)经过7天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前后次症对比(P<0.05),即观察组在改善各次症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疗效;对照组治疗前后次症对比,鼻塞流涕、恶寒发热(P>0.05);口渴、大、小便,舌、脉象(P<0.05),即对照组在改善口渴、大、小便,舌、脉象方面有明显疗效;两组治疗后次症对比(P<0.05),即观察组在改善各次症方面优于对照组。(6)经过7天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上都具有显着疗效;经过7天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对比(P<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总证候、主症、次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两组治疗均安全、有效。(2)治疗4天后,观察组在改善咳嗽、咯痰及各次症方面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能更迅速的改善中医证候。(3)治疗7天后,观察组在改善总证候、主症、次症方面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7天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大青龙汤加味方在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外寒内热证方面的疗效优于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剂+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王成[10](2020)在《基于“痰瘀同源”理论运用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丸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痰瘀阻肺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多索茶碱静滴,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等。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丸汤剂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0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ACQ7评分、肺功能(FEV1%、FEV1/FVC、PEF)等指标,评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大于8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喘息、咳嗽、胸闷、咯痰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鸣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ACQ7评分均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FEV1/FVC、PEF均较前改善,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PLT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丸能辅助改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痰瘀阻肺证)患者的喘息、咳嗽、胸闷、咯痰症状,降低ACQ7评分,改善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二、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论文提纲范文)

(1)DDAH1/L-Arg/ADMA通路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脏腑虚损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DDAH1/L-Arg/ADMA对哮喘患者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质量控制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严重程度哮喘患者DDAH1/L-Arg/ADMA及线粒体功能变化趋势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脏腑虚损哮喘患者中的变化趋势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ADMA/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与哮喘发病的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3)基于“以通为用”观察电子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含量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2.4 治疗场所
        2.5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式
    3 观察与疗效指标
        3.1 基线数据
        3.2 肺功能
        3.3 血清Ig E含量
        3.4 哮喘控制测试(ACT)
        3.5 哮喘症状分级量化表
        3.6 疗效评定
    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情况
    3 观察指标分析
        3.1 肺功能(FEV_1、PEF(实际值/预计值))
        3.2 血清IgE含量
        3.3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
        3.4 哮喘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
    4 疗效评价
        4.1 哮喘控制水平分析
        4.2 临床疗效分析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
    2 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2.1 哮病的病因病机
        2.2 “以通为用”的学术思想指导哮喘的治疗
        2.3 穴位的取则
        2.4 艾灸的机理与功效
        2.5 电子灸疗仪的优势之处
    3 观察与疗效指标的选用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基线情况分析
        4.2 肺功能指标(FEV_1、PEF比值)分析
        4.3 血清IgE含量分析
        4.4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分析
        4.5 哮喘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分析
        4.6 治疗后的疗效评定
    5 创新性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分布、兼杂特征及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慢阻肺中医证候、病机和治疗研究进展
        1.1 古代医家对慢阻肺病名、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的认识
        1.2 现代医家对慢阻肺稳定期的证候和治疗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研究进展
        2.1 定义的更新
        2.2 流行病学
        2.3 综合评估
        2.4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慢阻肺稳定期证素分布、兼杂特征研究
        1.1 临床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1.5 结果
        1.6 讨论
        参考文献
    2 慢阻肺稳定期证素与临床综合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参考文献
    3 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的影响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自拟平喘汤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阳虚痰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筛选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计算及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项目
        4.1 一般资料
        4.2 主要指标
        4.3 次要指标
    5 疗效评价
        5.1 效应指标疗效观察
        5.2 综合疗效判定
    6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主要指标比较
        2.1 两组患者ACT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PEF)比较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次要指标比较
        3.1 两组患者血清Ig E比较
        3.2 两组患者外周血EOS比较
        3.3 两组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认识
        1.1 慢性持续期哮喘的治疗
        1.2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相关研究
        1.3 相关观察指标与哮喘的关系
    2 严桂珍教授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理论探讨
        2.1 对哮喘分期的认识
        2.2 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病因病机
        2.3 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法
        2.4 自拟平喘汤解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自拟平喘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对ACT评分的影响
        3.2 自拟平喘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对肺功能(FEV1、PEF)的影响
        3.3 自拟平喘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对中医症状的影响
        3.4 自拟平喘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对血清IgE的影响
        3.5 自拟平喘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对外周血EOS的影响
        3.6 自拟平喘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对哮喘急性发作次数的影响
        3.7 疗效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儿童呼吸困难评分(PRAM)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药物治疗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1.2.2 肺功能检测及相关指标
        1.2.3 PRAM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三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2.2 三组患儿的PRAM得分差异分析
    2.3 三组患儿PRAM评分与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7)丹龙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病理生理改变
        2.4 哮喘表型
        2.5 哮喘的治疗
        2.6 慢性持续期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病例标准
        2.4 排除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类型
        3.2 随机方法
        3.3 盲法设计
        3.4 对照
        3.5 试验药品
        3.6 给药方法
        3.7 给药疗程
        3.8 合并用药规定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项目
        4.2 生物学指标
        4.3 疗效指标
        4.4 随访观察
    5 疗效评价
        5.1 评价指标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3 安全性评价指标
        5.4 数据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基线分析
        6.2 临床疗效分析
        6.3 安全观察指标
        6.4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资料探讨
    2 临床结果探讨
    3 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的证型探讨
    4 丹龙定喘汤的立方依据与方义分析
        4.1 立方依据
        4.2 方义分析
        4.3 药味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A:临床观察表
        丹龙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的临床观察表
        课题介绍
        知情同意书
        附件
    附表B: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分级
    附表C:儿童哮喘控制测试表
    附表D: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刘氏“推胸背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研究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终止标准
        3.5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分组与对照
        4.2 随机方法
        4.3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生命体征
        5.3 疗效指标
        5.4 临床疗效指标
    6 随访疗效
        6.1 停药后的随访与及时干预
    7 统计学处理
    8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两组治疗前后哮喘症状评分比较
    3.两组治疗前后C-ACT比较
    4.两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积分比较
    5.两组治疗前后IL-5比较
    6.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7.两组随访疗效比较
    8.不良反应
    9.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1.1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1.2 中医对哮喘慢性持续期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药学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进展
    2.西医对哮喘慢性持续期的认识
        2.1 西医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IL-5指标选用依据
    3.甲襞微循环指标选用依据
        3.1 甲襞微循环指标
        3.2 甲襞微循环的原理
        3.3 甲襞微循环在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应用
    4.选用西药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作为基础用药的依据
    5.从疗效指标分析治疗效果
        5.1 从症状控制评分表、C-CAT分析两组治疗疗效
        5.2 从甲襞微循环指标结果分析两组疗效及意义
        5.3 从IL-5指标分析两组疗效及意义
    6.选用刘氏“推胸背法”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依据
        6.1 肺的生理机能
        6.2 推胸法作用机制
        6.3 推背法作用机制
        6.4 普通推拿选穴依据
        6.5 推胸背法手法特点
    7.刘氏推胸背法临床应用探讨
    8.问题与展望
        8.1 研究问题
        8.2 研究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病例报告表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9)大青龙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外寒里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哮喘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中止标准或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盲法设计
        3.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指标
        4.2 严重程度
        4.3 中医证候疗效指标
        4.4 观察指标的记录
    5 疗效评判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2 安全性指标
        5.3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治疗前比较
        6.2 治疗4天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3 治疗7天后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大青龙汤的立法选方依据与方义分析
        1.1 立方依据
        1.2 方义分析
        1.3 药味分析
    2 疗效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五脏相关,调肺为主”探究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的诊治策略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病例报告表
    附表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基于“痰瘀同源”理论运用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以及分期、分级
        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4 病例选择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4.3 剔除标准
        4.4 脱落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分组方法
        5.2 治疗方案
    6 观察指标
        6.1 患者基本信息
        6.2 安全性指标
        6.3 疗效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7 统计分析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资料比较
        8.2 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8.3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 痰瘀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因素
        2.1 痰饮伏肺为哮病的夙根
        2.2 痰瘀同源,支气管哮喘多兼夹血瘀
        2.3 活血化瘀法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
        2.4 部分活血化瘀药物具有干预支气管哮喘的药理作用
        2.5 从痰瘀论治支气管哮喘或优于单用活血或化痰治法
    3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3.1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3.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
        3.3 支气管哮喘的西医治疗
    4 支气管哮喘凝血功能的分析
    5 射干麻黄汤、桂枝茯苓丸分析
    6 研究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活血化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附件2:哮喘控制问卷(ACQ7)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论文参考文献)

  • [1]DDAH1/L-Arg/ADMA通路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脏腑虚损关系的研究[D]. 刘慧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3]基于“以通为用”观察电子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D]. 林素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分布、兼杂特征及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的影响[D]. 洪敏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5]自拟平喘汤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阳虚痰瘀证的临床观察[D]. 林婷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儿童呼吸困难评分(PRAM)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应用研究[D]. 郭淑云. 青岛大学, 2020(01)
  • [7]丹龙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间歇期肺脾气虚夹痰夹瘀证的临床研究[D]. 李明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刘氏“推胸背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效应研究[D]. 易晓盼.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大青龙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外寒里热证的临床观察[D]. 纪文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痰瘀同源”理论运用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D]. 王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