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等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等速直线运动

一、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1](2014)在《作业分析法在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形成性评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运动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部分内容集中体现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认知结构、逻辑思维水平和学习方法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运用作业分析法,对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本文以形成性评价的一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运动学部分的教学研究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中运动学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对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了整体分析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质点模型的建立、“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加速度概念的理解、v t图象的认识、物理问题的解决这五个方面存在学习困难。最后,本文对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

林卓力[2](2020)在《物理习题进阶设计模型的建构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下,习题研究的地位凸显。通过数据进行习题研究,能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水平,能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更能将课后作业落到实处,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形成思维路径,使其真正从课后习题中获益。课后练习的布置,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而最近发展区理论,则强调了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潜在认知水平的关系。因此,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确定最适合学生使用的题目,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潜力,是提高习题有效程度的重要途经。结合项目反应理论,本文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数量化确定方法:将学生对难度参数偏低的习题组应答情况进行项目反应理论拟合,即得出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值,通过该水平值可推导出学生的现有水平,即最近发展区的“下界”;将学生对难度参数偏高的题组应答情况进行拟合,得出的能力水平值视为“上界”。结合项目反应理论的特点,可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学生进行题目的筛选、分组及分段,构成相对科学的基于习题解答的物理学习进阶,简称习题进阶。本文对89名学生、147道练习题进行分析,确定了每位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了题目筛选。并进行学生最近发展区预测工作,根据预测最近发展区进行习题筛选。经检验,最近发展区预测准确率约为90%。为对未知难度参数的习题进行筛选,使用精准分类理论,结合物理习题特征,提出了由“行为目标、情境设置、知识内容、具体形式、具体要求、涉及物理量、涉及物体数量、涉及过程数量、特别说明”9大维度组成的习题难度预估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要求精度不太高(99%置信区间)的情况下,难度预测准确率接近95%。综合使用学生最近发展区预测与习题难度预测,并基于预测结论对习题进行筛选。检验表明,综合预测的准确率高于80%。以上结果说明,本文开发的测量模型具一定的准确性。为进一步优化习题结构,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研究。探索发现,不同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路径存在一定差异。结合最近发展区、习题难度预测、学习路径探索,进行个性化习题推荐方式的举例,即完成物理习题进阶设计。通过此方法生成的习题组,题目难度层层递进,习题构成符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学生使用该题组题目进行练习,就能做到习题进阶。

丁娅婷[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学历案作为一种核心素养理念下提出的学习文本,基于学生的学习经历展开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如何学会”的平台,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因此本文拟以学历案为抓手,通过调查探明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和学历案的使用情况,结合相关理论尝试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的原则和一般策略,并根据原则与策略进行高中物理学历案案例设计。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深度学习与学历案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概述,主要对深度学习与学历案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分析了深度学习与学历案的理论基础,并阐述了二者的内在关联;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探明学生物理课堂上的实际深度学习的现状以及学历案的使用情况,为后续学历案相关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第四部分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原则,并围绕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及学历案设计框架,结合高中物理具体实例从深度学习的准备阶段、获取与加工阶段及反思与评价阶段总结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策略;第五部分为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案例设计,将原则及策略运用到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以新授课及习题课两种课型展示了学历案设计的流程及具体案例。

钟晓丽[4](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与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倡导下,信息技术逐渐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诉求。在此背景下,微视频以其短小精悍、趣味性强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国外微视频教学起步较早,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相比而言国内对微视频的研究稍晚一些,但分布面较广,在各个学科均有涉及。其中针对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视频的应用或制作选取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为针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进行微视频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探究,以期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细化理论、联通主义理论出发,阐述了微视频教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学生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微视频的引入持积极态度,并且更加倾向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微视频;通过教师访谈和教材分析确定当前高中物理(必修一)中适合引入微视频的知识点与引入时段,对选取的14个知识点进行必要性分析。以《质点与参考系》为例,阐明微视频制作的基本流程有以下几步: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解读课标要求并进行教学分析、撰写内容简介和使用建议、撰写微视频脚本、录制音频与制作视频。针对设计开发的每一个微视频编写设计表,明确本节微视频的学习目标,附以微视频的截图与内容介绍,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教材分析和使用建议,便于教师使用。为了检验微视频辅助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效果,本文构建了基于微视频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实施方式并分别设计个案,进行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与实施效果对比分析得出:对学生而言,微视频能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与物理学习兴趣,对其物理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此外,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微视频的引入次数、教师承担的角色、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以及微视频的负面影响等,都是需要今后研究和改进的方面,本文最后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对微视频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予具体的指导,其中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今后其他学科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毛琦[5](2010)在《基于ISM法的物理教科书分析及分析结果实用性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至今,已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期间也暴露出一些操作实施上的问题。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文本,现用的教材上承课程标准,下启教学实践,是课程设计者与师生之间的纽带。如何在教材中全面体现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如何帮助学生和教师梳理并整合教材的结构体系,实现教材的有效利用,关系到课程理念的落实及课程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当前,国家教委正酝酿对新课改教材进行修订,需要大量的资料用于对现有教材进行客观的分析。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引入最初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的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简称ISM),合理修正后使之适用于物理课程教学的教材分析环节。本方法以教师经验为基础,通过图表化的呈现方式,对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结构化梳理,既便于教师明晰教材编排的思路、规划设计教学的路径,又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对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具有显着的作用。本文首先应用ISM法分析上海科技版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宏观上构建教材中知识要素编排的整体框架,微观上分析每一章节知识要素间的编排设计。其次,在ISM法分析物理教材的过程中,整理上海科技版教材的合理编排之处和不足之处,为教材修订提供一定的分析资料。此后,本文并未止步于基本的教材分析,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教材要素间的层级有向图,提出教案设计的改进方法和学生自主学案设计的策略,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对比实验,验证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ISM法在教材比较领域的使用方法和实用价值,给出本人研究的观点和建议。

林雅云[6](2014)在《基于教材分析的高一物理台阶问题探讨》文中指出升入高一后,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学。而教科书作为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课程资源,应该受到衔接问题研究者的重视。为了帮助高一学生跨越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本文试图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衔接分析和难度分析,提出初高中物理教科书衔接的改进建议。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当前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研究情况,并以衔接的相关理论和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分析教材衔接。其次,通过问卷及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高一学生和高中教师对高一物理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和使用心得,为教科书编写改进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再次,通过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比分析初、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找出知识衔接点和思想方法衔接点。接着,结合上面分析统计出的初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知识点,对高中物理必修一教科书各章节进行难度分析。最后,结合以上的调查分析、衔接分析和难度分析,本论文提出了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的编写改进建议。

张志青[7](2020)在《基于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具有四大要素,模型建构居于之首。针对高中生模型建构水平有待提高这一现实,开展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研究,建构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框架并实施,以期学生掌握模型建构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模型建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对于模型的理论研究居多,实践研究偏少,模型教学研究聚焦课堂不足,具体存在以下问题:(1)对模型教学实际开展情况的研究较少,包括:模型教学实施困难和限制研究不多,教学设计的案例较少等;(2)以课时为单位、原有班级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视野不宽;(3)在实际模型教学开展不够的情况下研究建模能力培养和评价,缺乏现实基础。由此,根据相关理论构建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框架,共包括以下四部分:(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将构建物理模型需要的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模型教学单元;(2)从“模型建构”和“物理学发展的理解”两个维度确定模型构建教学目标,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模型建构要求,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三个水平,且不同水平之间具有递进关系。(3)模型建构教学过程的构建:将模型教学过程分为心智模型外显、表征模型、验证模型、评估模型、修改模型及应用模型六个阶段,这些阶段中的某些部分可以视情况进行重复和删减;(4)教学策略的构建:(1)根据模型建构教学流程图设计模型建构工作单,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按照工作单中的提示进行模型建构;学生在建模完成后,形成完整的工作单,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建模能力的依据之一。(2)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保持在六人之内,教师需要考虑各种因素,保证每个合作小组中的成员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了准确把握物理模型教学现状,根据教学设计框架设计物理模型教学与实际教学流程对照表,按照实习学校教学进度,依据对照表找到“牛顿第三定律”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找到实际教学流程中隐含的模型建构要素,发现情境环节与模型建构一致,暴露心智模型环节在学生能够利用前概念判断的情况下与模型建构一致。“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在整个力学中最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框架选取《匀变速直线运动》和交通事故认定问题为例进行教学了设计,将教学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进行新课教学,构建物理模型,第二部分应用建构好的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证明模型建构教学设计框架的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参与到物理模型的构建中并开发模型,以阐明他们自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而不是主要使用教师或科学权威提供的模型;第二、构建形成的物理模型是学生对于类似实际情境产生的新的理解,各小组通过表征模型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试图说服他人或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现象。这是一个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组之间完成物理模型的验证、评估和修改过程,最终得到可以解释类似现象的物理模型;第三、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是一个新模型的构建过程。

张生赟[8](2019)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如火如荼,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物理学科教学重心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转移,更是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这使得一些物理教学理论自然而然涌向核心素养的风向标。从此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除了“核心素养”外,“模型”是标准中提到的最多的词汇,足以说明物理模型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物理模型对推动科学研究功不可没。再联系现行教学来看,学生建模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因此,鉴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为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极有必要开展物理模型教学。本文以相关文献为基础,探讨了为便于开展实践教学,物理模型如何分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物理模型教学的目标和原则以及如何在高中物理知识范围内,认识学生建模的含义。结合相关研究,以新课程标准中对“模型建构”的要求,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编制了学生建模能力层级表现表,并以此表为参考,对高一学生建模能力进行调查,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提出了在“新课”“习题课”“学生实践”三方面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策略,特别是在习题课阶段,以廖伯琴教授的物理问题表征层次为参照,结合物理模型自身的优点,提出了“文字表征-模型表征-模型整合-数学表征”四方面的物理问题表征层次,提升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以策略指导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物理模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振伟[9](2019)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1年至今,关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在不断地进行中,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最近提出的“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不断地细化。“物理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分支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明确了在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培养使用者的模型建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与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在本研究中,针对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结合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探究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在弄清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当前国内外对于思维导图以及核心素养研究现状,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在本研究中,还涉及到了核心素养、物理核心素养、思维导图等相关概念以及脑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概念以及理论的指导,可以使研究更加准确。为了了解当前高中学生对于思维导图以及核心素养了解情况,笔者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深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前线,了解当前物理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交流,分析问卷,得出在当前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所了解到的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提出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此外,笔者将选取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典型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在概念课、实验课、复习课等课型中加以体现,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进一步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研究的最后,笔者对本论文的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完善论文的研究工作。

张钟文[10](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指出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突出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良方。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步入“引桥”,平缓地引他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终将迎来破解的转机。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构成和物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尽管对知识的教学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设置,但是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应该有所间断的。教学的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进行更为有效的衔接,这将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笔者以人教版的初、高中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的比较中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再以核心素养的理论为支撑,寻求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以实际教学的具体落实,来论证观点的可行性。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分析内容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创新点等等。第二章为核心素养理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为初、高中教材的各章节内容的分析,从章节内容的设置入手,进而分析相关联章节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以力与运动部分为例来阐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构想。第五章是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案例来具体落实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教学。第六章是以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基础,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一些建议。

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业分析法在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形成性评价的一般理论
        2.1.1 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2.1.2 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2.1.3 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2.2 作业分析研究方法
第三章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的教学内容研究
    3.1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基本物理概念的研究
        3.1.1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的基本物理概念
        3.1.2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加速度”概念的研究
    3.2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基本物理规律的研究
        3.2.1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的基本物理规律
        3.2.2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基本规律的图象表达与研究
        3.2.3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追及与相遇问题”的研究
第四章 作业分析法在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形成性评价中的实施
    4.1 作业分析的对象和时间
        4.1.1 对象
        4.1.2 时间
    4.2 作业分析的过程
        4.2.1 作业本简介
        4.2.2 作业情况的统计
第五章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作业情况的整体分析
    5.1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章节分布
    5.2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点分布
    5.3 作业中非选择题的情况分析
    5.4 结论与思考
        5.4.1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章节分布情况
        5.4.2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点分布情况
第六章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作业情况的对比分析
    6.1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章节分布的对比分析
    6.2 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点分布的对比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物理习题进阶设计模型的建构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理论目的与意义
        2.实践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现代测量理论
        2.中学物理学习难点成因
        3.中学物理作业题分析
        4.学习进阶理论
        5.个性化习题推荐算法
        6.试题难度预测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习题进阶模型的建构与验证
        2.习题进阶模型的实践应用
        3.研究结论与建议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测量调查研究法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心理学理论
        1.过度学习理论
        2.最近发展区理论
        3.学习进阶理论
    (二)项目反应理论
        1.单维项目反应模型
        2.多维项目反应模型
        3.项目信息函数
        4.项目反应理论的优点
    (三)结构方程模型
        1.测量模型
        2.结构模型
        3.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四)精准分类理论
    (五)其它概念界定
        1.习题进阶
        2.适合
        3.学习难点
三、习题进阶模型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习题进阶模型的最终目标
    (二)习题进阶模型的建立原则
    (三)习题进阶模型的建立思路
        1.确定最近发展区与习题的关系
        2.确定最近发展区的测量方法
        3.确定习题难度的预测方法
        4.确定学生的学习路径
    (四)习题进阶模型的使用方法
四、习题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
    (一)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的
        1.最近发展区是习题构建的理论基础
        2.最近发展区是提高习题有效程度的重要途经
    (二)最近发展区数量化确定的思路与方法
        1.学生现有水平的确定
        2.学生潜在水平的确定
    (三)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习题筛选方法
五、最近发展区的计算与检验
    (一)数据的来源
    (二)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选择
    (三)项目反应理论的模型拟合与检验
        1.软件的选择
        2.拟合结果及分析
    (四)最近发展区的计算与习题的筛选
        1.怀特图分析
        2.最近发展区的计算
        3.习题的筛选
        4.习题的定性分析
    (五)最近发展区的预估与检验
        1.等值化处理
        2.最近发展区的预估
        3.预估结果的检验
六、习题难度预估方法的确立与实现
    (一)习题难度预估方法的确立
    (二)习题难度的预估与检验
        1.已有题目分析
        2.习题难度预估
        3.预估结果的检验
    (三)最近发展区与习题难度的综合预估与检验
    (四)习题难度定性分类
七、学生学习路径的探索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模型拟合与检验
        1.总体模型拟合
        2.分组模型拟合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探索
        1.总体路径探索
        2.分组路径探索
八、习题进阶实现方式的举例
    (一)习题进阶实现方式的举例
        1.举例一:5班低分组学生A
        2.举例二:11班高分组学生B
    (二)习题进阶与课堂教学关系的思考
        1.班级个性化作业
        2.习题进阶设计与课堂教学关系的思考
        3.习题进阶设计对组卷与命题的启示
九、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二)展望
    (三)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拟合指标检验结果
附录二 :最近发展区测量结果
附录三 :习题筛选结果
附录四 :最近发展区预测与实测结果对比
附录五 :习题预测与实测筛选结果对比
附录六 :已有题目分析结果
附录七 :习题难度预估结果
附录八 :各题组习题
致谢

(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述
    2.1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
        2.1.1 深度学习概念
        2.1.2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
        2.1.3 深度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
    2.2 学历案相关理论
        2.2.1 学历案概念
        2.2.2 学历案与教案、导学案、学案
        2.2.3 思维稚化理论
    2.3 深度学习与学历案的内在关联
第三章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及学历案使用情况调查
    3.1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3.1.2 调查工具的编制
        3.1.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2 访谈提纲的编制
        3.1.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1.3.1 信度分析
        3.1.3.2 效度分析
        3.1.4 调查结果分析
        3.1.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1.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1.5 调查结论
    3.2 学历案使用情况调查
        3.2.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3.2.2 调查工具的编制
        3.2.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2.2 访谈提纲的编制
        3.2.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3.1 信度分析
        3.2.3.2 效度分析
        3.2.4 调查结果分析
        3.2.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2.5 调查结论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原则
        4.1.1 学生主体原则
        4.1.2 逆向设计原则
        4.1.3 整体设计原则
        4.1.4 分层设计原则
        4.1.5 进阶性原则
    4.2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策略
        4.2.1 深度学习的准备阶段
        4.2.1.1 稚化语言,创设深度学习的环境
        4.2.1.2 把握标准与学情,设计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4.2.1.3 用好资源与建议,为深度学习建立学习支架
        4.2.2 深度学习的获取与加工阶段
        4.2.2.1 优化活动结构,激发深度参与
        4.2.2.2 问题优化设计,启发深度思考
        4.2.2.3 积极联系整合知识,促进深度迁移
        4.2.2.4 兼顾差异,实现个性化学习
        4.2.3 深度学习的反思与评价阶段
        4.2.3.1 搭建反思平台,提高元认知水平
        4.2.3.2 巧妙“留白”,让学习留痕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案例
    5.1 新授课学历案设计案例
        5.1.1 前期准备
        5.1.2 案例展示
    5.2 习题课学历案设计案例
        5.2.1 前期准备
        5.2.2 案例展示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的研究成果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教师访谈实录
    附录四: 学历案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五: 学历案使用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六: 学历案使用情况教师访谈实录
    附录七: “功”学历案检测与作业设计
    附录八: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历案检测与作业设计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验研究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微视频
        2.1.2 微课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掌握学习理论
        2.2.3 细化理论
        2.2.4 联通主义理论
第三章 微视频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教师访谈
        3.3.2 学生问卷
第四章 高中物理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4.1 高中物理微视频设计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主体性原则
        4.1.3 趣味性原则
        4.1.4 适度性原则
    4.2 高中物理微视频引入必要性分析
    4.3 高中物理微视频设计流程
        4.3.1 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4.3.2 解读课标要求并进行教学分析
        4.3.3 撰写内容简介和使用建议
        4.3.4 撰写微视频脚本
        4.3.5 录制音频与制作视频
    4.4 高中物理必修一微视频设计表
第五章 微视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5.1 微视频辅助物理课前教学的实施方式
    5.2 微视频辅助物理课上教学的实施方式
    5.3 微视频辅助物理课后学习的实施方式
    5.4 微视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高中物理个性化学习现状访谈问卷(教师)
附录2:高中物理个性化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5)基于ISM法的物理教科书分析及分析结果实用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ISM法分析上海科技版物理教材知识要素编排
    2.1 研究对象概述
    2.2 基于ISM法绘制章节内部要素层级有向图
    2.3 章节内部知识要素结构分析
    2.4 基于ISM法绘制章节间要素编排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SM教材分析的教法改进
    3.1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
    3.2 ISM指导教法改进的理论分析
    3.3 教学实验:ISM教材分析法指导教师新课教学对比研究
第四章 基于ISM教材分析的学法指导
    4.1 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
    4.2 ISM指导学法改进的理论分析
    4.3 ISM教材分析法辅助学生学案设计初探
第五章 ISM法的拓展应用:教材对比研究
    5.1 理论概述
    5.2 实例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启示
    6.2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教材分析的高一物理台阶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 关于教材、台阶问题的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教材衔接的相关理论
2 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2.1 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学生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2.2 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教师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2.3 调查结论
3 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的衔接分析
    3.1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特点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分析
    3.2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科书和初中物理教科书相应内容的比较分析
    3.3 研究结论
4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的难度分析
    4.1 本研究教材难度定量模型的确定
    4.2 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难度的定量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5 司南版物理教材的编写改进建议
    5.1 教材内容整体编排改进建议
    5.2 教材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的编写建议
    5.3 教材栏目的改进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几点思考
    6.3 研究不足之处
    6.4 研究创新之处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1.2.2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2.3 为模型教学实施提供借鉴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内容
        2.2.3 研究思路
        2.2.4 研究方法
第3章 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
    3.1 概念界定
        3.1.1 物理模型
        3.1.2 模型建构
        3.1.3 物理模型教学
        3.1.4 教学设计
    3.2 物理模型教学理论基础
        3.2.1 模型建构的认知理论
        3.2.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3.2.3 学习迁移理论
    3.3 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框架的构建
        3.3.1 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3.3.2 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框架
    3.4 基于课堂教学调查的物理模型教学现状研究
第4章 模型教学设计案例
    4.1 基于模型建构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设计
        4.1.1 匀变速直线运动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4.1.2 “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的教学目标
        4.1.3 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教学过程
    4.2 基于模型建构交通事故认定教学设计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物理模型教学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物理模型及物理模型教学概述
    2.1 物理模型的内涵
    2.2 物理模型教学的内涵
    2.3 论文研究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
    2.4 实际问题、原始物理问题、物理习题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的整体设计及目的
    3.2 调查的实施和结论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策略及实践
    4.1 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策略及案例
    4.2 物理模型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前测试卷
    附录3: 前测成绩汇总
    附录4: 后测试卷
    附录5: 后测成绩汇总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1.1.2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1.1.3 教育实践中的发现
        1.1.4 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启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思维导图国外研究现状
        1.2.2 思维导图国内研究现状
        1.2.3 核心素养国外研究现状
        1.2.4 核心素养国内研究现状
        1.2.5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1.2.6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宄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理论方面
        1.4.2 实践方面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素养
        2.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2.2 思维导图概念的界定与绘制
        2.2.1 思维导图的概念
        2.2.2 思维导图的绘制
    2.3 理论基础
        2.3.1 脑科学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信息加工理论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和内容
    3.2 学生问卷调查
        3.2.1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3.2.2 学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测
        3.2.3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3.2.4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5 调查结果与思考
    3.3 教师访谈
        3.3.1 访谈提纲
        3.3.2 访谈内容整理
        3.3.3 访谈总结
四、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4.1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4.1.1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4.1.2 思维导图在概念教学中的优势
        4.1.3 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概念课教学策略
    4.2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规律教学
        4.2.1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
        4.2.2 思维导图在规律教学中的优势
        4.2.3 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规律教学策略
    4.3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4.3.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4.3.2 思维导图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4.3.3 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4.4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策略
        4.4.1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
        4.4.2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复习中的优势
        4.4.3 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复习课教学策略
五、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5.1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5.1.1 教学任务分析
        5.1.2 教学设计
        5.1.3 设计总结
    5.2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案例
        5.2.1 教学任务分析
        5.2.2 教学设计
        5.2.3 设计总结
    5.3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
        5.3.1 教学任务分析
        5.3.2 教学设计
        5.3.3 设计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
    6.1 对研究的总结
    6.2 对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Ⅱ: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核心素养
        2.1.1 核心素养的实质
        2.1.2 核心素养的结构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
        2.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2.3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3 初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分析
    3.1 章节内容设置与对比
        3.1.1 初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3.1.2 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3.2 相关联章节分析
        3.2.1 声的部分
        3.2.2 光的部分
        3.2.3 热学部分
        3.2.4 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
        3.2.5 电的部分
        3.2.6 磁的部分(磁体以及电磁相互作用部分)
        3.2.7 物质及其结构部分
        3.2.8 运动及其规律部分
        3.2.9 近代物理部分
4 衔接设计构想——以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为例
    4.1 力的作用效果是切入点
    4.2 主题统一是前提
    4.3 分层设置是方式
    4.4 重力的教学是关键
    4.5 场景切换是途径
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
    5.1 教材分析
    5.2 学情分析
        5.2.1 学生方面
        5.2.2 教师方面
        5.2.3 初高中教材编写特点的差别
    5.3 教学目标及应对策略
        5.3.1 教学目标
        5.3.2 应对策略
    5.4 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
        5.4.1 课前准备环节
        5.4.2 教学展开环节
        5.4.3 惯性教学衔接与惯性参考系的介绍
6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7 相关建议
    7.1 教材方面
    7.2 教师方面
    7.3 评价方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业分析法在高一物理“运动学”部分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李萍. 苏州大学, 2014(10)
  • [2]物理习题进阶设计模型的建构与应用[D]. 林卓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研究[D]. 丁娅婷. 苏州大学, 2020(02)
  • [4]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钟晓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ISM法的物理教科书分析及分析结果实用性的探讨[D]. 毛琦.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基于教材分析的高一物理台阶问题探讨[D]. 林雅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7]基于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研究[D]. 张志青.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实践研究[D]. 张生赟. 宁夏大学, 2019(02)
  • [9]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 高振伟. 扬州大学, 2019(02)
  • [10]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 张钟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第二章等速直线运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