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粮食类价格体系及近年粮价变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陶素敏[1](2021)在《玉米生产空间集聚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文中指出
刘文玉[2](2021)在《抗战胜利后青岛地区粮荒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表明
徐银翎[3](2021)在《抗战统制经济下的政商关系研究 ——以重庆市商会为例(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战争的持续演变,国民政府建立了战时统制经济体系,通过机构调整与法令颁布确保统制经济由制定走向落实,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商会的管制,充分发挥商会在资源与流通领域的生产、分配与交易作用。在政府与商会的合作下,统制经济在保证粮食供给、促进工业发展、支持国货及增加政府财政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实现“抗战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商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又不全是合作与配合,双方之间也有利益上的博弈,这种关系在统制经济背景下体现得尤为明显。重庆市商会地处战时陪都,以其为例探讨战时统制经济下的政商关系具有典型意义,其在统制经济体制下主动进行改组与工作调整,并与政府在推行法令、调查商情、办理登记、打击囤积居奇、协助税收、开展社会活动等不同类型的统制工作中方面相互配合,同时还继续发挥商会的本职职能“维护商民利益”,积极充当各同业公会以及政府之间的沟通者。二者的合作与博弈所反映的正是特殊背景下政府与商会关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就合作而言统制经济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商界人士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以及政府与商会的共同目标为二者的合作提供动力支持。就博弈而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的矛盾;其在政策执行中的不良行为以及政府与商会在利益上的悖论成为二者得以博弈的理由,分析合作与博弈并存的原因对于今天的建设新型政商关系也具有借鉴意义。
王舒娟,胡美玲[4](2020)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了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提高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不断推动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背景,运用DEA-BCC模型、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5个小麦主产省2004~2016年小麦生产技术效率,采用Tobit模型分析要素价格变化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小麦主产省的技术效率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最优,仅为0.8792,并且可能受规模效率影响更大。②15个小麦主产省份中,黑龙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宁夏与云南生产技术效率最低。③每亩劳动力价格、化肥价格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种子、土地价格与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负向相关;灌溉率的提高会促进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上升,成灾率上升则会使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下降;此外,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会正向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
汤智[5](2020)在《中国大米市场价格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中国是粮食地位占据明显优势的农业大国,而粮食是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会影响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将大米的市场价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是有利于促进中国大米产业的生产发展、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另外,大米的生产种植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对其市场价格的空间研究不但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相关布局,而且在促进大米产业发展和增长以及制定国家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大米市场价格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对粮食类价格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粮食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粮食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粮食价格预测的研究等。本文主要以中国大米的市场价格为研究对象,使用运用Census X12季节调整法和滤波分析法分析大米的市场价格的时间特征。然后使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在空间上中国大米的市场价格存在什么样的特征。最后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选取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按时段对计算出来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和强弱性评价,接着结合DEMATEL(决策实验室分析)法对影响大米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深入探究。(1)从时间上来看,2006年-2015年未扣除和扣除通货膨胀后的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波动趋势相对一致:即总体上是上升的,可分为3个阶段:2006年-2009年为第一阶段,其趋势是缓慢上升的;2010年-2012为第二阶段,其趋势明显抬升;最后一阶段是2013年-2015年,这一阶段,大米的市场价格逐渐趋于平稳。通过季节指数调整和滤波分析,中国大米的市场价格是存在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的,每年的1月和7月都会发生较大的波动。从分解的循环波动趋势图来看,中国大米的市场价格会因为特殊事件而发生波动,且中国的3大种植生产区其市场价格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和总体趋势一致。(2)从空间来看,2006年-2015年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高价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低价区则更集中于中国东部即华东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大米的市场价格在东西方向上呈倒“U”型分布,南北方向上则呈北高南低;经过对空间自相关的分析,中国大米市场价格呈现空间集聚性的特征,但总体来看并不显着。(3)从影响因素分析,大米市场价格受到自然因素、国际因素、科技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市场)因素、经济因素、替代品价格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且这些影响因子内部之间也会相互影响。通过对2006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3个阶段和以及对2006年-2015年10年总体的灰色关联度的排序状况结果来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国际因素(汇率、大米的进口量)和供给(市场)因素(稻谷成本);关联度强弱的结果表明,除了GDP的关联度最弱之外,其余影响因素都是强度关联;从影响度看,汇率、大米的进口量、稻谷成本对中国大米的市场价格影响最大,而GDP的影响度最小;从被影响度看,GDP的增加或减少不会对大米市场价格有较大的影响,但大米市场价格的变化一定会影响GDP;中心度的结果表明,大米的进口量、汇率、种植业总受灾面积这三种影响因素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大米市场价格的变化与他们紧密联系。
徐光艳[6](2020)在《新疆肉羊产业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得到了长足有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畜产品规模化生产、人均畜产品消费水平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蛋白质需求和畜牧业有效供给不足仍然是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新疆应充分利用天然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饲畜牧业,提高肉羊生产效率,既是当前国内畜牧业结构布局转换的迫切要求,也是发挥新疆畜牧业潜力优势、增加新疆各族人民收入、为贫困人民脱贫摘帽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文献现状综述;其次对肉羊养殖过程中与生产效率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价格波动传递理论等核心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阐述了新疆肉羊产业的现状,以及简单测算分析了新疆肉羊的成本收益情况;最后从《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农牧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等数据库选取2009--2017年新疆主要肉羊主产县域的产品总值、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以及物质与服务费用种具体的影响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MaxDEA软件使用Malmquist-DEA方法根据新疆肉羊主产县域的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分析出新疆肉羊的2009-2017年纵向变化情况,以及横向的肉羊产出大省之间,新疆域内主产县域之间的对比情况;第二部分是,根据生产效率的投入情况,利用Frontier4.1软件对新疆肉羊的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结论:第一,新疆羊肉产量逐年增加,但是国内总产量占比不断下降,随着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越发重要,人力资本投入也将增加。新疆肉羊养殖业的收益不断减少,成本又不断上升,成本利润率将持续下降。第二,羊肉市场价格与其他肉类价格关联紧密,新疆肉类市场各主要肉类产品价格均处于上升趋势,牛肉、猪肉价格波动是引致新疆肉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子。第三,新疆肉羊生产效率整体特征来看,新疆近10年的生产效率呈退步状态。结果显示新疆规模相对较为合理,而纯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说明新疆肉羊产业技术投入方面整体动力不足,规模效率提高空间,疆域内规模技术水平不一。第四,生产要素投入中幼畜价格成本,饲料价格成本均对生产效率有着显着的影响。第五,田野调查还整理得到有草场产权落实障碍,畜产品运输不通畅,贷款难利息高,粪肥处理不合理等问题。根据本文结论提出对策建议如下:第一,完善肉产品市场体系,平稳化肉产品价格波动。重点支持猪、牛产业规模化发展,鼓励发展鸡产业,保护扶持羊产业。第二,落实“一地一策”,因地制宜提高效率,针对性提出发展重心为技术革新,调整各地规模,配备相应的技术支持。第三,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严格把控肉羊饲料的营养配置,加快防疫用药更新换代,优化死亡牲畜处理办法,完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第四,培养现代化养殖人员,优化劳动力投入质量,落实劳动力福利待遇。第五,加大现代化技术投入,加深现代化精准牧业程度。第六,加快实施草场确权,推进农民合作社。
马云霞[7](2020)在《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收储政策的变化直接对吉林省玉米产业链产生影响,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后,玉米市场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结构性过剩、区域性卖难等多种问题出现,玉米产业链上农户、加工企业和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上缺乏合理的分配依据,本文以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玉米全产业链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前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形式与路径、规模与数量、驱动因子和影响因素,分析产业链受市场和政策双重影响,基于玉米产业链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分析,对玉米产业现有的补贴机制进行研究,为吉林省进一步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为吉林省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平衡提供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文章首先对研读了国内外农业产业链、玉米产业链和利益分配相关文献,以农业区位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确定了研究框架,明确研究方法,细化研究内容,列出调研提纲,并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其次本文分析并测算“价补分离”政策前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路径与形式、数量与规模,分析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驱动因子及影响因素。利用联盟博弈中的夏普利值分析了玉米产业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发现“农户—加工企业—产业链其他利益分配主体”是最佳玉米产业链联盟模式,这种大联盟合作可以最大程度的获取收益,形成最优的合作联盟结构。通过夏普利值对产业链利益内部收益进行分配可以很好的维持联盟的运行稳定,作为优化玉米产业链补贴政策制定的依据。测算基于合理收益分配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和其他环节补贴水平区间,以及玉米及替代作物间合理的生产者补贴数量关系。得出:产业链玉米产业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尽合理,玉米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分配不均,尤其是农户种植玉米获利能力低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玉米产业链中农户获取的收益与加工企业和产业链其他利益主体获取的利益存在不合理性,随着经济发展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价格下降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2016年实施的“价补分离”政策后,玉米价格随行就市,农户获得收益再次遭到冲击,玉米种植户付出的自然成本和机会成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如何增加农民受益,制定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将有利于增加各方利益并实现玉米产业链的增值。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文章从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文章从政府优化补贴制度政策、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民培训,培养会农业、懂农业农民以及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为其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韩颖[8](2020)在《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状况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直以来党中央和国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上保持高度的重视,并想一切办法来进行解决。而在农业、农村、农民中,最为核心的依然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生活的质量改善,对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还有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对农村经济得以发展,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上有所改进。就要围绕其收入、收入结构研究,通过研究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提高其收入水平,最终实现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河南,这个既是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人口大省的省份,其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状况也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提出了研究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状况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相关的文献收集与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研究的思路。其次,本文就收入结构中来源收入作为主要内容开展研究分析,将河南省近22年的收入情况与全国平均收入及周边多省份对比分析,看到其差距,找到其中的变化情况。然后尽可能的分析出对于河南省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找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给定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政策建议。要做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做到优化农村居民资产结构,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其次,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加快农村产业建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完善劳动力市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建设农村经济体系,通过加大财政相关补贴、完善政府相关政策体制。通过以上方式,使得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增加,带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
张俊峰[9](2019)在《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2015年中国政府在东北地区施行玉米临储政策,该政策对玉米市场起到了托底的作用,抬高了玉米的市场价格。但是,玉米临储政策的影响是否仅此而已?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其下游产业众多,玉米产业的变动对下游产业的影响较大。以玉米-生猪产业链为例,从成本构成角度来看,单项玉米成本占生猪养殖总成本的25.00%左右,因此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的联系较为紧密。玉米临储政策的施行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地,玉米价格的上涨是否会顺着玉米-生猪产业链从上游传导到下游,从而对生猪产业形成冲击?本文从玉米-产业链角度,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上游玉米临储政策对下游生猪产业的影响。时间维度的研究包括,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影响的时间效应和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其中时间机制的研究分为价格传导的路径和价格传导的幅度。第一,识别玉米临储政策沿产业链对生猪价格在时间维度的影响。与以往使用线性模型进行分析不同,本文使用具有非线性特征的MSVAR模型,识别玉米临储政策对生猪价格造成结构性冲击的时点,避免了对政策时点主观划分的随意和偏误,从而更加客观和准确。具体来说,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前,生猪产业处于“平稳状态”;2008年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生猪产业显着地脱离了“平稳状态”,进入到“低迷状态”和“高涨状态”。第二,价格传导的路径。玉米-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导路径从上游的玉米价格,到中游的生猪价格,再到下游的猪肉价格,最后至一般价格水平CPI。玉米-生猪产业链以原材料以及指标构成等产生联系,定量的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均支持传导路径的成立。从协整检验来说,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存在阈值协整,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猪肉价格和CPI均存在线性协整。阈值协整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线性协整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玉米价格、生猪价格、猪肉价格以及CPI中上一个环节均是下一个环节的Granger原因。第三,价格传导的幅度。不同政策时期,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受到的冲击幅度有显着差异。相比于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前,在政策施行期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显着增大,近期效应由0.37%增大至0.78%,累积效应由55.00%增大至190.00%。同时,生猪价格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中,玉米价格的贡献也由2.87%增大至6.04%。并且,生猪价格受生猪市场自身影响同样较大。从生猪价格的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来看,无论是政策施行前还是政策施行期,生猪价格的贡献均在35.00%左右。空间维度的研究包括,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影响的空间效应和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其中空间机制的研究分为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区域性。第一,分析玉米临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的影响。由于玉米临储政策的施行地在东北地区,因此相比于其他省份,该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的影响更为突出。结果显示,玉米临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临储政策的施行,造成了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了4.24%,政策的贡献率占8.39%。如果考虑生猪养殖到出栏的滞后因素,玉米临储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了6.76%,临储政策的贡献率提高至27.35%。并且,玉米临储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的生猪价格波动性加大了21.37%,政策贡献率为49.26%。此外,生猪价格和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受到解释变量滞后5个月左右的显着影响。第二,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的分析侧重生猪市场在空间上的流通和贸易,从而形成空间联系。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在全国层面分析玉米临储政策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空间计量模型较基础面板模型估计更为准确,且生猪总出栏量空间权重矩阵估计结果更加有效。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玉米-生猪价格弹性显着提高40.88%。价格弹性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生猪产业市场势力下降玉米产业市场势力上涨,从而生猪产业的议价能力降低玉米产业的议价能力增大,造成了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加大。第三,价格传导的空间区域性。空间区域性的分析侧重相邻各省玉米价格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研究玉米临储政策对不同区域内玉米-生猪价格弹性的影响。从区域划分上来看,根据玉米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距离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地的距离由近至远。同时,临储政策施行前,每个区域玉米价格优势距离政策施行地由近至远逐渐减小。具体来说,在面板模型中加入玉米价格和区域虚拟变量的交乘项,采用双向固定效应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玉米价格优势越大的地区,玉米-生猪价格弹性受玉米临储政策的冲击越大。因此,无论是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上游玉米临储政策都对下游生猪价格造成了显着冲击,本文的政策启示如下:(1)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应多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不能忽视上游政策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尤其是上游产品在下游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的产业链。(2)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应有阶段性思维,相关农业政策需要适时调整,使其符合新阶段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3)应从全国角度规划农业部门各产业的发展,发挥各地在生猪养殖的比较优势,在全国范围优化生猪产能布局。本文的可能创新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视角。从玉米-生猪全产业链角度,分析上游玉米临储政策对下游生猪产业的影响,弥补现有价格传导研究仅关注局部环节的不足。以往研究大多局限在单个产业的层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思维,而是就生猪产业政策谈生猪产业的发展。玉米-生猪产业链联系紧密又存在矛盾,为了维持上游玉米产量和价格的稳定,玉米临储政策却对下游生猪产业形成了冲击。因此,这就需要从玉米-产业链角度进行分析,抓住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次,多维度分析框架。从时间和空间对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多维度的剖析。现有文献对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研究大多仅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本文根据玉米临储政策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三个基本要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即时间机制和空间机制。时间机制的分析包括价格传导的路径和价格传导的幅度;空间机制的分析包括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区域性。最后,生猪市场空间权重矩阵。由于生猪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生猪产业在空间上的联系,构建了生猪总出栏量空间权重矩阵(W2),摒弃传统空间权重矩阵仅包含空间距离的不足。使用W2时空间相关系数具有较好的显着性,2001-2007年在5%水平显着,2008-2015年在1%水平显着。W2的构建为生猪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分析提供了支撑。
于娜娜[10](2019)在《G粮储公司基于价格风险的套期保值方案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粮食企业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业务模式也逐渐由传统的仓储业务向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贸易方面不断拓展。由于受国家对粮食价格体系不断改革的影响,粮食价格逐渐由政策性托市收购定价向市场化定价转变,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粮食价格波动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粮食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各粮食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粮食企业也积极参与到期货市场中,运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进行风险管理,来规避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从而使企业达到稳定生产经营。然而实际上,企业在运用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进行风险对冲时,由于企业内部期货专业人才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不健全、对套期工具风险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套期保值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选取了G粮储公司为研究对象,以G粮储公司运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工具规避粮食价格波动风险为例,分析出G粮储公司在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运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设计出新的套期保值方案。首先,本文通过对价格风险理论和期货套期保值理论的介绍,提出G粮储公司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规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理论基础。其次,对G粮储公司基本情况和现货经营状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我国粮食市场价格风险特征。剖析了G粮储公司在日常业务中运用期货套期保值功能对冲价格风险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套期保值策略的制定、公司内部套期保值制度、岗位设置、人员结构等方面。接下来列举了G粮储公司原来的套期保值案例,从原案例中的G粮储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出发,同样的场景下,设计出新的套期保值方案,得到和原案例不一样的套期保值效果。最后提出了G粮储公司套期保值改进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分别从套期保值策略制定、企业内部套期保值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能使G粮储公司在以后的套期保值运用中,能够更加规范和严格,达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管理企业运营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能使得更多的粮食相关企业了解并熟悉金融衍生工具对现货价格波动风险的防范作用,并能合理运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对冲企业经营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
二、我国粮食类价格体系及近年粮价变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粮食类价格体系及近年粮价变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抗战统制经济下的政商关系研究 ——以重庆市商会为例(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基本框架、内容及资料、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抗战统制经济体制的建立 |
第一节 抗战统制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 |
第二节 抗战统制经济体制下商会治理的加强 |
小结 |
第二章 统制经济政策下的重庆市商会建设 |
第一节 统制前的重庆市商会发展与职能 |
第二节 统制下重庆市商会的改组与职能变化 |
小结 |
第三章 统制经济政策下商会的活动 |
第一节 推行管制法令 |
第二节 调查商情 |
第三节 办理登记业务 |
第四节 打击囤积居奇 |
第五节 处理税收事务 |
第六节 开展与统制有关的社会活动 |
小结 |
第四章 统制经济下商会与国民政府的合作与博弈 |
第一节 政商之间的合作 |
第二节 政商之间的“博弈” |
小结 |
第五章 抗战统制经济政策下的政商关系探讨 |
第一节 政商合作的原因 |
第二节 政商博弈原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5)中国大米市场价格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
1.2.2 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价格预测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数据说明、数据预处理及研究方法 |
2.1 数据说明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H-P滤波法 |
2.3.2 季节指数调整法 |
2.3.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2.3.4 DEMATEL方法 |
第三章 大米市场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 |
3.1 中国稻谷种植区域规划 |
3.1.1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
3.1.2 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 |
3.1.3 西南单双季稻稻作区 |
3.1.4 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
3.1.5 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
3.1.6 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
3.2 稻谷的三大种植生产区 |
3.2.1 南部种植生产区 |
3.2.2 中部种植生产区 |
3.2.3 北部种植生产区 |
3.3 大米市场价格走势及波动特征 |
3.4 未扣除通货膨胀的大米市场价格波动特征 |
3.4.1 大米市场价格走势的状况 |
3.4.2 大米市场价格在各区域的时间变化特征 |
3.4.3 以2006年为基期的大米市场价格波动特征 |
3.5 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大米市场价格波动特征 |
3.5.1 以2006年为基期扣除通货膨胀的大米市场价格波动趋势 |
3.5.2 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大米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米市场价格的空间分析 |
4.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空间自相关Moran’s I |
4.3 大米市场价格的空间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米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大米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
5.1.1 自然因素 |
5.1.2 国际因素 |
5.1.3 科技因素 |
5.1.4 需求因素 |
5.1.5 供给(市场)因素 |
5.1.6 经济因素 |
5.1.7 替代品价格 |
5.1.8 其他因素 |
5.2 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大米市场价格影响因素的选取 |
5.2.2 相关性检验 |
5.2.3 灰色关联度分析及DEMATEL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新疆肉羊产业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背景及意义小结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肉羊 |
2.1.2 生产效率 |
2.2 理论依据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价格波动及传递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畜牧业发展概况 |
3.1 新疆畜牧业资源与条件 |
3.1.1 新疆农牧业产值对比情况 |
3.1.2 新疆人口组成情况 |
3.1.3 新疆牧草地资源现状 |
3.1.4 新疆种畜禽现状 |
3.2 新疆畜牧业发展现状 |
3.2.1 全国及新疆各肉类产量现状 |
3.2.2 新疆各肉类价格波动分析 |
3.2.3 新疆畜牧业产品及企业现状 |
3.3 新疆畜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3.3.1 新疆畜牧业面临的外部挑战 |
3.3.2 新疆畜牧业面临的内部挑战 |
3.3.3 新疆畜牧业发展的机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肉羊产业的成本收益基本情况 |
4.1 新疆肉羊存出栏量现状分析 |
4.2 新疆肉羊成本现状分析 |
4.3 新疆肉羊收益现状分析 |
4.4 新疆肉羊成本收益小结 |
第五章 新疆肉羊生产效率及Malmquist指数分解 |
5.1 理论模型及数据说明 |
5.1.1 理论模型 |
5.1.2 数据说明 |
5.2 新疆肉羊生产效率横向和纵向分析 |
5.2.1 肉羊生产效率横向分析 |
5.2.2 肉羊生产效率纵向分析 |
5.2.3 肉羊生产效率分析小结 |
5.3 新疆肉羊生产Malmquist指数变化及其分解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肉羊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 理论模型 |
6.2 全样本回归分析 |
6.3 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3.1 生产函数分析 |
6.3.2 效率损失函数分析 |
6.3.3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相关研究结论 |
7.1.1 羊肉市场价格与其他肉类价格关联紧密 |
7.1.2 新疆肉羊各方面生产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
7.1.3 降低养殖物质费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加强技术推广力度 |
7.1.4 新疆肉羊养殖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7.2 相关政策建议 |
7.2.1 完善肉产品市场体系,平稳化肉产品价格波动 |
7.2.2 落实“一地一策”,因地制宜提高效率 |
7.2.3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调整物质与服务费用 |
7.2.4 培养现代化养殖人员,落实劳动力福利待遇 |
7.2.5 加深现代牧业程度,大力推广精准牧业 |
7.2.6 加快草场确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农业产业链 |
1.3.2 玉米产业链 |
1.3.3 产业链利益分配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链 |
2.1.2 玉米产业链 |
2.1.3 利益分配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区位理论 |
2.2.2 区域经济理论 |
第三章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变动分析 |
3.1 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及存在问题 |
3.1.1 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 |
3.1.2 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
3.2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分析与测算 |
3.2.1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形式 |
3.2.2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数量规模 |
3.3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驱动因子及影响因素 |
3.3.1“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驱动因子 |
3.3.2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价补分离”制度下玉米产业链主体合理收益测算 |
4.1 shapley模型应用的介绍 |
4.1.1 合作博弈 |
4.1.2 大联盟结构 |
4.1.3 shapley值的计算 |
4.2 运用shapley值对玉米产业链进行利益分配 |
4.2.1 玉米产业链模型构建 |
4.2.2 运用shapley值对农业产业链利益进行分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推动玉米产业链利益协调的对策建议 |
5.1 优化政府支持,构建合理玉米补贴政策 |
5.2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
5.3 加强农民培训,培养懂农业的现代农民 |
5.4 完善涉农金融,以农业保险制度为主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调査问卷 |
(8)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居民 |
2.1.2 农村居民收入 |
2.1.3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收入分配理论 |
3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
3.1.1 农村居民收入的总体性现状 |
3.1.2 农村居民收入的阶段性变化 |
3.2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状况分析 |
3.2.1 家庭经营性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
3.2.2 工资性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
3.2.3 财产性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
3.2.4 转移性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
3.3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经济发展水平 |
3.3.2 城镇化发展水平 |
3.3.3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 |
3.3.4 国家政策补贴 |
4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 家庭经营收入结构比重大,效益不高 |
4.2 工资性收入结构所占比重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
4.3 财产性收入结构比重极低且增长缓慢 |
4.4 转移性收入结构比重增长会受到抑制 |
5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关键产业的占比无法提升 |
5.2 农民文化程度低,导致自身发展受阻 |
5.3 城镇化水平低且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导致发展受阻 |
5.4 财政支持力度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6 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政策建议 |
6.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
6.2 提高农民综合素养 |
6.3 提高城镇化水平 |
6.4 建设农村经济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1.1.2 玉米-生猪产业链 |
1.1.3 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的矛盾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农业支持政策及其影响 |
2.1.1 中国的农业支持政策 |
2.1.2 国外的农业支持政策 |
2.1.3 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 |
2.2 临储政策对产业链的影响 |
2.2.1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 |
2.2.2 产业链影响的空间维度 |
2.3 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 |
2.3.1 价格传导路径 |
2.3.2 价格传导幅度 |
2.4 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 |
2.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
3.1 玉米临储政策的基本情况 |
3.2 玉米量价齐升 |
3.3 生猪量价齐涨 |
3.4 生猪利润波动加大 |
3.5 生猪价格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的影响 |
4.1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 |
4.1.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4.1.2 实证结果 |
4.1.3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总结 |
4.1.4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时间效应 |
4.2 产业链影响的空间维度 |
4.2.1 基础分析 |
4.2.2 双重差分法适用性检验 |
4.2.3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4.2.4 实证结果 |
4.2.5 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传导机制 |
4.2.6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空间效应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 |
5.1 价格传导路径 |
5.1.1 基础分析 |
5.1.2 协整检验 |
5.1.3 Granger检验 |
5.2 价格传导幅度 |
5.2.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5.2.2 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 |
6.1 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 |
6.1.1 基础分析 |
6.1.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6.1.3 实证结果 |
6.1.4 空间权重矩阵有效性 |
6.2 价格传导的空间区域性 |
6.2.1 基础分析 |
6.2.2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6.2.3 实证结果 |
6.3 生猪产业市场势力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时间维度 |
7.1.2 空间维度 |
7.2 政策启示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10)G粮储公司基于价格风险的套期保值方案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价格风险理论 |
2.1.1 价格风险的含义 |
2.1.2 粮食价格风险的构成要素 |
2.2 套期保值理论 |
2.2.1 套期保值的含义 |
2.2.2 套期保值的原则 |
2.2.3 套期保值的分类 |
2.2.4 基差与套期保值 |
第三章 粮食市场价格风险特征及G粮储公司介绍 |
3.1 粮食市场价格风险特征 |
3.1.1 受季节性和周期性影响较大 |
3.1.2 供需关系的变化较大 |
3.1.3 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明显 |
3.2 G粮储公司情况介绍 |
3.2.1 公司简介 |
3.2.2 公司现货经营状况 |
3.2.3 公司期货运营状况 |
第四章 G粮储公司套期保值管理现状 |
4.1 对期货市场风险认识不足 |
4.1.1 对期货市场本身风险认识不够 |
4.1.2 期现货基差风险分析不到位 |
4.2 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 |
4.2.1 内控制度不完善 |
4.2.2 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 |
4.3 缺乏专业的人才团队 |
4.4 缺乏有效的套期保值策略 |
4.4.1 期现货资金配比不合理 |
4.4.2 套期保值操作不合时宜 |
第五章 G粮储公司套期保值改进方案 |
5.1 G粮储公司套期保值既有方案 |
5.2 G粮储公司套期保值改进方案 |
第六章 G粮储公司套期保值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 |
6.1 制定有效的套期保值策略 |
6.1.1 研判操作时机 |
6.1.2 合理布置期现货配比 |
6.2 正确认识期货市场风险 |
6.2.1 认识期货市场本身的风险 |
6.2.2 把握好期现货基差风险 |
6.3 完善套期保值业务内部控制体系 |
6.3.1 完善套期保值组织架构 |
6.3.2 规范套期保值业务制度和流程 |
6.3.3 加强公司内部信息交流速度 |
6.4 加强公司期货部门人才团队建设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粮食类价格体系及近年粮价变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生产空间集聚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D]. 陶素敏. 南京财经大学, 2021
- [2]抗战胜利后青岛地区粮荒研究(1945-1949)[D]. 刘文玉. 青岛大学, 2021
- [3]抗战统制经济下的政商关系研究 ——以重庆市商会为例(1937-1945)[D]. 徐银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了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提高吗?[J]. 王舒娟,胡美玲. 粮食经济研究, 2020(01)
- [5]中国大米市场价格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D]. 汤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新疆肉羊产业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徐光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研究[D]. 马云霞. 延边大学, 2020(06)
- [8]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状况分析[D]. 韩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D]. 张俊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G粮储公司基于价格风险的套期保值方案改进研究[D]. 于娜娜. 西北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