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合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键合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一、粘接技术的认识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宇[1](2021)在《封闭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金属(钢)热硫化粘合剂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材料科学中结构复合材料因其性能优异而被深入研究。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中的橡胶有着差异巨大的化学结构和力学性能,将两者粘接得到的复合件兼备了两者优点,可以应用到诸多场合,所以金属-橡胶热硫化复合体系在许多工业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运用。封闭聚氨酯胶黏剂对金属有着优良的粘接性能,且储存稳定性良好。对丁苯橡胶进行官能化改性是提升与极性填料相容性,增强与金属粘接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制备了一种使用封闭聚氨酯改进的丁苯橡胶热硫化粘合剂,粘接金属(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实验以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合成聚氨酯预聚物,以丁酮肟(MEKO)作为封闭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聚氨酯预聚物的合成与封闭;以异佛尔酮二胺(IPDA)和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为扩链剂,制备了封闭型聚氨酯胶黏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其在160℃的解封和扩列行为;TG/DTG分析结果表明:解封温度在150℃附近,由PACM作为扩链剂时产物热稳定性更好;当湿固化时间为7天,NCO含量为4.8%,以IPDA扩链系数为0.6时,封闭聚氨酯胶黏剂拉伸剪切强度最大,为4.07MPa。本实验采用链中接枝技术,以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BPO为引发剂,在甲苯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接枝丁苯橡胶溶液。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接枝反应的成功;单体和BPO的用量都会影响溶液的粘度,随着用量的增加接枝率逐渐提升。本实验使用合成的封闭聚氨酯胶黏剂和接枝丁苯橡胶溶液,配合自制增粘剂、促进剂、硫磺、氧化锌和硬脂酸制备了橡胶-金属热硫化粘合剂。采用双涂的粘接工艺粘接钢片和丁苯橡胶混炼胶。探究了封闭聚氨酯用量、增粘剂用量和接枝橡胶接枝率对热硫化粘合剂的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当封闭聚氨酯胶黏剂选用NCO含量为4.8%,以IPDA扩链系数为0.9,接枝丁苯橡胶接枝率为13.6%,各组分固含量比例为封闭聚氨酯:接枝丁苯橡胶:增粘剂=4:1:3时,拉伸剪切强度最大为1.4MPa。

李赛玉[2](2021)在《明胶改性的碳纳米管对牙本质粘接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前期合成的明胶(Gel)表面改性的碳纳米管(CNTs),悬浮液预处理牙本质粘接面,对微拉伸粘接强度和纳米渗漏效果进行初步研究,为改性后的CNTs在增强牙本质粘接界面稳定性的临床应用方面提供基础参考。方法:1.按照前期实验方法制备Gel表面改性的CNTs悬浮液,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本实验选择20μg/m L和40μg/m L这两个浓度的CNT@Gel进行研究较为合适。2.收集24颗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暴露冠中部牙本质后进行粘结修复。选取12颗牙齿进行粘接强度测试,随机将试件分为6组(n=2),A、A1:对照组,酸蚀后,去离子水(0μg/m L CNT@Gel)微刷牙本质表面+Single 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树脂粘结修复。B、B1:酸蚀后,20μg/m L CNT@Gel预处理牙本质表面+Single 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树脂粘结修复。C、C1:酸蚀后,40μg/m L CNT@Gel预处理牙本质表面+Single 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树脂粘结修复。检测即刻(A、B、C)和冷热循环模拟老化后(A1、B1、C1)的微拉伸粘接强度。3.再选取12颗牙齿进行纳米渗漏检测,随机将试件分为6组(n=2),A、A1:对照组,酸蚀后,去离子水(0μg/m L CNT@Gel)微刷牙本质表面+Single 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树脂粘结修复。B、B1:酸蚀后,20μg/m L CNT@Gel预处理牙本质表面+Single 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树脂粘结修复。C、C1:酸蚀后,40μg/m L CNT@Gel预处理牙本质表面+Single 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树脂粘结修复。检测即刻(A、B、C)和冷热循环模拟老化后(A1、B1、C1)的纳米渗漏,初步评价CNT@Gel对牙本质粘接界面稳定性的效果。结果:1.即刻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A组<B组<C组,A组与B组(p<0.05),A与C组(p<0.05)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模拟老化后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A1组<B1组<C1组。A1组与B1组(p<0.05),A1组与C1组(p<0.05)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比较模拟老化前后的粘接强度发现A组和A1组,B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C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即刻组,得到照片中纳米渗漏表达为A组>B组>C组。模拟老化后扫描电镜照片得到的纳米渗漏表达,A1组>B1组>C1组。不论即刻组还是老化组,经过CNT@Gel预处理的牙本质表面在粘接后纳米渗漏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用Gel表面改性后的CNTs预处理牙本质粘接面,可以提高微拉伸粘结强度,减小纳米渗漏的情况。40μg/m L的CNT@Gel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又具有提高牙本质粘结界面稳定性的良好效果,可能在口腔粘结材料中的应用中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张丽仙[3](2021)在《神经肌肉法在颌位关系确定中的应用研究及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颌位记录法下颌位置差异、修复后义齿咀嚼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0例无牙颌患者分别采用K7神经肌肉法和哥特式弓法确定颌位关系制作两副全口义齿,比较两种不同的颌位记录法下切牙颌骨位置垂直向和矢状向的差异、修复后义齿使用1个月的咀嚼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K7神经肌肉学设备确定颌位关系与哥特式弓相比:60%的患者神经肌肉法所得垂直距离小于哥特式弓法,70%的患者神经肌肉法所得下颌位置较哥特式弓法更前位;二者咀嚼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肌肉法确定颌位关系舒适度高于哥特式弓法(P<0.05)。结论:K7神经肌肉法确定颌位关系制作全口义齿与哥特式弓法相比:K7确定的下颌位置制作的全口义齿患者的舒适度较高,但二者的咀嚼效率差异不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使用数字化修复方式进行前牙美学和全口咬合重建修复,并探讨下颌运动轨迹等数字化方式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3位患者作为病例收集对象。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自身条件,将下颌运动轨迹运用于动态咬合设计中,采用数字化修复方式分别进行前牙美学修复和全口咬合重建修复。应用虚拟牙合架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技术,探讨其在数字化口腔修复中的应用。结果:结合下颌运动轨迹的数字化修复方式简化了就诊流程,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及椅旁调牙合时间,修复体制作精度良好,患者舒适度高。数字化微笑设计和动态功能设计提高前牙美学与功能治疗效果的可预测性;数字化制作采用复制方式提高修复体的制作精度,简化传统制作的繁琐流程。虚拟牙合架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技术应用于全口咬合重建中,可视化分析下颌运动过程中的静态和动态咬合接触,进行修复体的精准设计。患者对最终修复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数字化虚拟微笑设计和动态功能设计的应用,在前牙美学修复中保障了美学效果和功能状态;结合虚拟牙合架和下颌运动轨迹的数字化诊疗方式,可加强牙科团队成员之间、医生与技师之间的沟通,真实模拟口内的运动情况,实现精确咬合设计。

张晓勇[4](2021)在《仿贻贝粘合剂的设计及合成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粘合剂被定义为一种具有粘性的物质,其可以将两种不同特性的材料粘合在一起。随着经济和科学的飞速发展,粘合剂材料已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房屋建筑、木制家具、保护膜和标签等许多领域。由于市售的粘合剂在潮湿环境下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较低,影响了粘合剂在特殊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发一种能在干燥和潮湿环境中都具备优异粘接性能的粘合剂是目前界面科学和技术中的重大挑战之一。在自然界中,生物贻贝具有优异的粘附性,快速的固化速度以及超强的防水粘附能力,其特点是目前化学合成粘合剂所不具备的。因此,制备仿贻贝粘合剂是解决以上问题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虽然现在对仿贻贝粘合剂的研究较多,但是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仿贻贝粘合剂的粘附能力上,并没有更多的拓展仿贻贝粘合剂的多功能性,因此,本文制备了具有多功能性的仿贻贝粘合剂,比如可UV光交联性和可穿戴拉伸应变传感性。本文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种同时含多巴(DOPA)结构单元和乙烯基团的可聚单体甲基丙烯酸酐-多巴(L-DMA),然后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将L-DMA和丙烯酸丁酯(BA)共聚得到一种含DOPA结构单元的仿贻贝粘合剂(P(BA-co-L-DMA))。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方法对合成的粘合剂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光谱法计算L-DMA在粘合剂中的含量,研究了粘合剂的固化条件、分子量和机械强度等物理化学性质,重点评测了其在空气中和水中的粘合能力。由于DOPA结构中的邻苯二酚具有氧阻聚作用,实验采用“冻干-抽泵-解冻”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氧阻聚并提高了聚合程度。当引入L-DMA后,粘合剂的粘接性能有明显提升,当粘合剂Mw为86700时,在钢板上形成最大粘接强度2.22 MPa;当Mw为78000时,在铝板上形成最大粘接强度1.77MPa;当Mw为46000时,在PP和PTFE上形成最大粘接强度分别为0.58 MPa和0.14 MPa。此外,向粘合剂中添加IO4-或Mn3+离子可以明显提高粘合剂在水下对钢板的粘接强度,最高粘接强度可达1.11 MPa,是市售Araldite快固环氧胶的近10倍。由于自由基热聚合速度慢,导致P(BA-co-L-DMA)粘合剂制备时间长,效率低,因此,实验通过UV聚合技术将L-DMA和功能化的聚己内酯(GPCL-MA)共聚制备了一种可UV光交联的仿贻贝粘合剂(L-DMA-GPCL-MA)。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同时研究了L-DMA-GPCL-MA粘合剂的UV聚合动力学、热力学性能和交联密度,探讨了邻苯二酚基团对粘合剂机械强度和粘接强度的影响。在实验中UV聚合技术的选用大大缩短了粘合剂的聚合时间,经过40 s的UV辐射足以使粘合剂达到最大聚合程度。此外,引入L-DMA会降低粘合剂的韧性和热稳定性,但会提高粘合剂的粘接性能。L-DMA-GPCL-MA粘合剂在钢板、铝板、玻璃、猪皮、PP和PTFE基材上的粘接强度比纯GPCL-MA粘合剂的分别提高了1.50倍、1.49倍、1.61倍、1.72倍、2.84倍和3.41倍。由于L-DMA-GPCL-MA粘合剂机械性能不可调而且功能性较少,实验继续通过UV聚合技术将L-DMA与多官能度的聚己内酯(xPCL-MA,x=Di,G,M)制备了一种机械性能可调的仿贻贝导电水凝胶粘合剂(L-DMA-xPCL-MA),实验对制备的水凝胶粘合剂的结构、溶胀率、凝胶率、UV聚合动力学、微观形貌、机械性能和粘接性能进行了表征和讨论,同时还探究了其导电性和压电敏感性。同L-DMA-GPCL-MA粘合剂一样,采用UV聚合技术大大提高了聚合效率。通过调节xPCL-MA中x的类型可以实现水凝胶粘合剂机械性能的调节,其机械性能可变范围为:拉伸应力:50.2-76.4 k Pa;拉伸应变:700-1140%;杨氏模量:8.6-14.8 k Pa;断裂能:16.4-25.9 k J/m3。同时L-DMA-xPCL-MA水凝胶粘合剂表现出了优异的粘接性和可重复粘接性,在经过连续8个粘附/剥离循环之后,粘接强度几乎保持不变。并且当用作电子应变传感器使用时,其在人体运动监测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灵敏性和监测准确性。

王杨[5](2021)在《硅衬底/铱/外延金刚石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金刚石因其极佳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应用于各种高端的科技领域,单晶金刚石,特别是大尺寸、高质量的单晶电子级金刚石,更是由于结构完整、纯度高、缺陷密度低而备受关注。这样的金刚石单晶片需要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同质外延和异质外延是两种不同的实现途径,其不同点在于生长金刚石所用的衬底。同质外延以高温高压法制备的金刚石单晶片作为衬底,而异质外延则以非金刚石材料作为金刚石生长的衬底材料。选择合适的衬底是金刚石异质外延生长的首要步骤,一般认为在Ir(100)上生长的金刚石具有最高的质量,但是对于该现象的解释,以及对金刚石外延生长过程和机理的描述还不够完整。另外,Ir(100)薄膜仍然要生长于其他底层衬底之上,考虑到衬底面积的扩展、热膨胀系数的匹配等理论与技术因素,需要对衬底的结构进行设计,以及了解衬底各层之间界面的相互作用与结合能力。本文即从这几个方面对金刚石在铱薄膜上异质外延生长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研究,总体上分为模拟和实验两大部分。模拟部分主要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ASTEP程序(集成于Materials Studio 2017软件)进行,另外对于生长动力学过程的描述使用了分子动力学模块Forcite。实验部分主要包括金刚石异质外延生长衬底的制备和金刚石在Ir(100)上的形核与生长。本文首先给出了设计金刚石生长衬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理论因素与技术因素,从而设计出Si(100)/TiN(100)/MgO(100)/Ir(100)的适合金刚石异质外延生长的衬底结构。本文中对MgO(100)衬底上生长Ir(100)薄膜的过程进行了模拟,从一次形成能和分步形成能两个角度对生长过程的能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沉积速率可以提高Ir(100)薄膜的生长质量。为了扩大金刚石异质外延衬底的面积,可以使用Si作为最底层衬底,因此涉及到Si/TiN、Si/TiN/MgO等薄膜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本文同样对这些衬底之间的结合和化学键作用进行了描述,对TiN过渡层所起到的粘接作用机理进行了解释。之后,根据吸附和脱附两个模型,从能量的角度对于C原子在Ir(100)上的溶解-析出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与C原子和Ni、Cu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变化进行对比,进而对Ir功能层的唯一性进行了说明,从可行性和实现性两个维度,对金刚石异质外延衬底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自由吸附过程结束后,C原子位于Ir薄膜表面之上的结构是稳定状态,而如果C原子从Ir功能层亚表面析出,则在亚表面接近表面的位置有一个亚稳定的过渡态结构。因此,在C原子浅注入于Ir功能层亚表面的过程中,在C原子浓度较低时,C原子将停留于亚稳定位置;而升高C原子浓度,C原子会最终析出并在Ir表面上方稳定。这样的溶解-析出过程可以持续进行,并有利于最初的金刚石晶核的形成,以及为金刚石初级晶核的位置和取向微调提供能量,使初级晶核可以聚集生长,并达到相近的取向。金刚石生长是生长室内的各种粒子与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对生长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Ir(100)/金刚石界面之间的化学键和微观应力进行了分析。形核过程中,可以通过衬底施加负偏压提高金刚石形核密度,本文认为偏压增强形核(BEN)法的主要机理是C原子浅注入于Ir功能层的亚表面,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偏压范围,能够与实验结果很好地符合。当C原子浓度增加时,对C原子析出和初级晶核形成的过程进行了解释。在金刚石生长过程,给出了金刚石在Ir(100)的生长过程中的能量和构型变化,并认为在生长过程中,应控制碳源浓度,使得晶核与晶核间间隙尺寸相当,有利于晶核后续的连接。同时,形成的晶核取向一致性良好,晶粒之间夹角较小(<4°)时,可以形成取向一致生长。本文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制备了Si/TiN/MgO叠层,为衬底尺寸扩大提供了可能,其中提出了薄膜制备过程的技术参数之间的协同作用等理论。在MgO单晶片上利用电子束蒸镀方法外延了高质量、表面原子级平滑的Ir(100)薄膜,并继续利用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进行了金刚石的形核和生长。在金刚石生长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晶核的形成与聚集、晶界的连接等过程,很好地支持了模拟结果,证明了Ir功能层对金刚石外延生长的有益作用,对金刚石异质外延生长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描述,指导了外延过程中技术参数的选择。同时,提出了外延可互换性的概念,并在金刚石衬底上外延了Ir(100)薄膜,为后续异质外延辅助同质形核、衬底图形化等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马书博[6](2021)在《机载激光通信光学基台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激光通信已经成为构建空间信息网络的重要手段之一。激光通信具有功耗低、重量轻、体积小、数据传输速率高、保密性好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激光通信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机载激光通信系统中的光学基台开展了以下研究:分析了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热载荷、大气信道、振动载荷等外部工作环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机载激光通信系统光学基台的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完成了指向反射镜组件的结构设计。重点针对大温差环境,开展了反射镜粘接层厚度优化设计,建立了粘接参数与面型关系的数学模型,完成了模态分析和热力耦合仿真分析,在-20℃~40℃,1g重力的工况下,反射镜面形达到优于λ/40的指标要求,并进行扫频试验,结果均满足机载激光通信系统要求。完成了中继光学天线结构设计。重点针对光学天线在大温差的环境下产生的轴向位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热补偿结构数学模型,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补偿后光学天线镜筒轴向位移在-20℃、40℃时分别从0.061mm和0.028mm下降至0.0103mm和0.007mm,满足系统要求。完成了分光子光路结构设计。针对子光路单元的五条光路和安装板进行结构设计及优化。针对在装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装调方案。

李双双[7](2021)在《无胶封光纤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消费能源依旧以化石能源为主,油气资源的消耗总量逐年上涨,但开采量却难以提升,油气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我国急需提升油气资源勘探能力,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能力。地震波勘探作为高效精细的勘探技术之一,其技术原理是通过接收并分析从地层中传来的振动信号,从而对地质构造进行反演,因此地震检波器的探测性能影响着油气资源的勘探水平。由于地震波经过大地过滤后以低频信号为主,且部分地震检波器需工作于高温井中,因此检波器需要有良好的低频响应特性并且耐高温。本文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原理研制出一种能在井中等高温环境中长期使用的高可靠性FBG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利用双侧对称的倾斜悬臂梁在振动激励下产生微弯来使FBG发生形变,通过分析FBG中心波长的变化便可得出振动信号的大小。经过理论分析和参数优化,传感器实现了良好的低频响应。此外,为提高加速度传感器在井中等高温环境中的稳定性,利用玻璃焊接技术对FBG进行封装,使封装后的传感器能够克服粘接蠕变现象,在长期高温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传感性能,同时可快速准确地对热冲击进行响应,还能在循环热冲击下确保封装性能不变,最大程度保障传感器在实际使用中的测量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FBG加速传感器的测量频段为0.1 Hz-30 Hz,测量灵敏度为290 pm/g,最大横向干扰为3.6%,耐温极限不低于250℃,满足了油气资源勘探领域对加速度传感器的频段要求和耐温需求。

吴懿融[8](2021)在《随机温度老化条件下的铝合金粘接接头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复合材料在车身轻量化领域上逐渐兴起,由于材料粘接技术具备粘接强度高,应力分布均匀、质量轻等优势特点,使得粘接技术在车身结构新型材料连接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然而在车身轻量化方面随着复合材料粘接技术被逐渐广泛采用,对于粘接接头力学性能认识的不足致使材料粘接在诸多关键结构应用上受到限制。对结构件粘接接头的性能能否做到准确认识是汽车轻量化领域的关键所在。温度老化是影响铝合金胶粘剂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温度老化对铝合金粘接接头的性能影响,本文选用Araldite(?)2015双组分环氧树脂粘合剂和6005A铝合金,根据汽车使用期间温度范围,对铝合金粘接接头静态剩余强度与疲劳性能在不同温度环境、老化时间作用下进行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特定温度随老化时间变化的老化剩余强度,采用环氧树脂粘合剂和铝合金基材,在正规的流程工艺下进行粘接,根据汽车服役温度范围,选取五组典型温度点(-40℃、-10℃、20℃、50℃、80℃),选取(0天、5天、10天、15天、20天)老化周期,对粘接接头进行老化试验并对老化后的接头进行准静态拉伸失效载荷测验,得到特定温度条件下粘接接头随时间变化的失效载荷趋势。通过对双组分环氧树脂粘合剂在DSC设备下进行测试以及观察失效断面形貌随温度老化的变化,分析粘接接头失效载荷变化原因。对五个温度点的老化时间与接头失效强度进行数据拟合,由拟合函数可对特定老化温度下任意老化时间的粘接试件失效强度进行估计,从而得到特定温度下随老化时间变化的失效强度预测模型。(2)针对特定温度随老化时间变化的疲劳寿命及疲劳强度,采用50℃温度条件,选取五组(0天、5天、10天、15天、20天)老化周期,选取(30%、40%、50%、60%)4个载荷等级对粘接接头进行循环载荷疲劳试验。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得到50℃温度下不同老化周期的粘接接头应力循环次数S-N曲线。并根据数据结果得出老化周期对环氧树脂粘合剂粘接接头的疲劳性能影响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代入老化周期天数自变量,通过函数拟合建立粘接接头应力循环次数S-N函数表达式,可对任意老化时间下的粘接试件的疲劳性能进行估计,并通过检验试验加以验证其准确性,从而建立特定温度下随老化时间变化的疲劳寿命疲劳强度预测模型。(3)针对随机变温度环境下随时间变化的剩余强度,通过特定温度老化静态剩余强度试验选取五个典型温度点下老化时间与剩余强度拟合曲线数据,对其求导可得到特定温度下老化剩余强度衰减率。选取五个典型温度点下最大的剩余强度衰减率作为试验参数进行再次拟合,得到任意温度条件下的剩余强度衰减率拟合曲线,并对单位时间内温度进行线型化得出平均温度下剩余强度衰减率,通过线型累积原理,建立随机变温度老化后剩余强度初始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汽车实际运行环境设计预测试验,建立预测偏差修正系数与变变温度持续时间以及变温度过程平均温度等温度特征中关键性因素的二元拟合函数表达式并加以验证,使预测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由拟合函数可对变温度下任意老化时间的粘接试件的剩余强度进行估计,从而构建随机变温度老化后剩余强度预测模型。

王文雅[9](2021)在《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儿童的病历资料,了解就诊儿童的口腔疾病发病情况,为儿童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和临床工作提供数据参考。2.结合五例不同类型的病例,探讨常见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操作要点。方法:1.选取2019年5-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216名儿童的病历资料,对患儿的年龄、性别、主诉、诊断、患病牙位、程度等信息进行Excel录入整理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2.结合第一章的研究结果,选取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外伤、错畸形这几种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展示,结合临床操作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进行深入探讨。结果:1.2019年5-12月共收集初诊病例3216例,其中男1707例,女1509例,年龄为1-15岁,中位数为6岁,平均年龄为(6.58±2.25)岁。主要就诊需求分布情况:龋病1414例(44.00%),牙齿发育异常621例(19.31%),预防检查538例(16.73%),牙髓根尖周病437例(13.59%),牙外伤111例(3.45%),错畸形69例(2.15%),其他26例(0.81%)。在3-5岁年龄段,因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就诊的患者占该年龄段就诊总人数的76.60%(802/1047)。乳牙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从就诊年龄分布上来看高峰期均位于4-6岁。2.通过短期随访,五例病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1.龋病是儿童口腔门诊工作的主要内容,且整体呈现低龄化的特征,需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龋的防治工作。2.儿童口腔科是按年龄划分的综合性科室,儿童口腔疾病复杂多样,涉及到口内、口外、修复、正畸各个领域以及乳牙列、混合牙列、恒牙列各个时期,儿童口腔医生应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结合临床指南规范化诊治。

陈心[10](2021)在《铝锭模具失效分析及其用涂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铝是现代工业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有色金属材料,具有贮量丰富、密度小、强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房屋装修、食品包装、航天航空等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铝消费国与生产国。在铸造生产金属铝锭的过程中,浇注熔融铝液的金属模具(简称铝锭模具)工作环境严苛,短时间内需承受10~700℃温度梯度变化及高温金属铝液的冲刷腐蚀,在长时间的服役过程中易造成模具损坏,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为提高铝锭模具的使用寿命,本论文通过分析失效铝锭模具的损坏原因与机理,研究制备了保护铝锭模具的磷酸盐基复合涂层。用导热系数低的非金属材料实现对金属模具的保护作用是容易的,提高涂层的使用寿命是涂层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难点与关键,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本文采取如下技术路线:通过氧化铜过渡层调节保护涂层与模具基底的热膨胀系数差距和附着强度,在保护涂层中加入电熔镁砂提高其热膨胀系数,以改善其与模具基底的附着强度,并在涂层中加入氧化铝纤维提高其热震性能。在此技术路线框架下,研究与优化了相关工艺参数,得到如下几点认识:(1)失效铝锭模具内表面存在明显的氧化脱碳现象,导致型腔表面屈服强度与硬度下降,在热应力作用下形成了热疲劳损伤,并进一步受金属液冲刷腐蚀作用,这些是造成模具失效的主要原因。(2)制备的氧化铜过渡层可以增强防护涂层与模具基底的相容性,当过渡涂层的组成配比为:10.0 wt.%碳化硅、50.0 wt.%氧化铜、30.0 wt.%磷酸、5.0 wt.%氧化镁、5.0 wt.%磷酸二氢铝;厚度为20μm时,过渡层在模具基底和防护涂层间形成了良好的化学结合。(3)掺入电熔镁砂能降低防护涂层的弹性模量、提高热膨胀系数、增强附着强度与抗热震性能,当涂层组成配比为:33.4 wt.%电熔镁砂、44.0 wt.%磷酸二氢铝、13.3 wt.%碳化硅、13.3 wt.%α-Al2O3时,抗热震性能提高了525%,附着强度提升了两个等级;在该配比下添加氧化铝纤维阻止涂层中微裂纹的扩展、降低涂层弹性模量,以提高涂层的热震性能,当氧化铝纤维加入量为1.6%时,涂层的抗热震次数(700℃)次数为44次,抗热震性能提高了76%,综合性能优于同类涂层。

二、粘接技术的认识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接技术的认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封闭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金属(钢)热硫化粘合剂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橡胶与金属粘接概述
        1.1.1 橡胶金属粘接研究进展
        1.1.2 橡胶与金属粘接机理概述
        1.1.3 橡胶与金属粘接工艺
        1.1.4 橡胶与金属粘接失效原理概述
    1.2 封闭型聚氨酯胶黏剂概述
        1.2.1 封闭型聚氨酯的原料
        1.2.2 封闭型聚氨酯的反应机理
        1.2.3 封闭型聚氨酯的发展及应用
    1.3 丁苯橡胶胶黏剂概述
        1.3.1 丁苯橡胶概述
        1.3.2 溶聚丁苯橡胶的改性技术
        1.3.3 接枝溶聚丁苯橡胶胶黏剂的原料
    1.4 选题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封闭型聚氨酯的合成及其胶黏剂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方法
        2.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2 热性能分析
        2.3.3 NCO含量测定
        2.3.4 拉伸剪切强度测试
    2.4 实验步骤
        2.4.1 端异氰酸酯预聚物的合成
        2.4.2 端异氰酸酯预聚物的封闭
        2.4.3 封闭物的解封与扩链反应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红外光谱图分析
        2.5.2 热性能分析
        2.5.3 力学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枝丁苯橡胶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测试方法
        3.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2 旋转粘度测试
        3.3.3 接枝率测定
    3.4 实验步骤
        3.4.1 AA接枝丁苯橡胶溶液的制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红外光谱图分析
        3.5.2 AA用量对AA接枝丁苯橡胶溶液的影响
        3.5.3 BPO用量对AA接枝丁苯橡胶溶液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封闭型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热硫化粘合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测试方法
        4.3.1 拉伸剪切强度测试
    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配方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封闭聚氨酯用量对热硫化粘合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4.6.2 增粘剂用量对热硫化粘合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4.6.3 接枝橡胶接枝率对热硫化粘合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明胶改性的碳纳米管对牙本质粘接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牙本质粘接的基础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2 增强牙本质粘接稳定性的材料及方法
    1.3 本实验的目的
第2章 CNT@Gel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收集牙齿
        2.2.2 样本制备
        2.2.3 老化前后的μTBS检测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CNT@Gel对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收集牙齿
        3.2.2 样本制备
        3.2.3 老化前后的纳米渗漏检测
    3.3 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第5 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碳纳米管在牙本质粘接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3)神经肌肉法在颌位关系确定中的应用研究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神经肌肉学设备确定颌位关系的自身对照初探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下颌运动轨迹在咬合设计中的应用(病例报告)
    前言
    一、前牙美学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 前牙美学修复(下颌运动轨迹复制)
        体会
    二、全口咬合重建病例报告
        病例二 牙列缺损修复(下颌运动轨迹重建)
        病例三 重度磨耗修复(下颌运动轨迹改建)
        体会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4)仿贻贝粘合剂的设计及合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仿贻贝粘合剂的种类
        1.2.1 水凝胶粘合剂
        1.2.2 聚合物粘合剂涂层
        1.2.3 凝聚层聚合物粘合剂
    1.3 仿贻贝粘合剂的研究进展
        1.3.1 合成含邻苯二酚基团的单体再聚合法
        1.3.2 高分子主链接枝邻苯二酚基团法
    1.4 仿贻贝粘合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仿贻贝粘合剂的合成
        2.2.1 P(BA-co-L-DMA)粘合剂的合成
        2.2.2 L-DMA-GPCL-MA粘合剂的合成
        2.2.3 L-DMA-xPCL-MA水凝胶粘合剂的合成
    2.3 仿贻贝粘合剂的测试及结构表征
    2.4 仿贻贝粘合剂性能测试
        2.4.1 P(BA-co-L-DMA)粘合剂性能测试
        2.4.2 L-DMA-GPCL-MA粘合剂性能测试
        2.4.3 L-DMA-xPCL-MA水凝胶粘合剂性能测试
第3章 P(BA-co-L-DMA)粘合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L-DMA与 P(BA-co-L-DMA)粘合剂的结构分析
        3.2.1 L-DMA的结构分析
        3.2.2 P(BA-co-L-DMA)粘合剂的结构分析
        3.2.3 P(BA-co-L-DMA)粘合剂中L-DMA定量分析
    3.3 P(BA-co-L-DMA)粘合剂空气中粘接性能分析
        3.3.1 固化条件的探究
        3.3.2 L-DMA含量的探究
        3.3.3 P(BA-co-L-DMA)粘合剂分子量的探究
    3.4 P(BA-co-L-DMA)粘合剂水中粘接性能分析
    3.5 P(BA-co-L-DMA)粘合剂粘合界面形貌研究
    3.6 P(BA-co-L-DMA)粘合剂热性能分析
    3.7 P(BA-co-L-DMA)粘合剂流变行为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光交联L-DMA-GPCL-MA粘合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原料单体与L-DMA-GPCL-MA粘合剂的结构表征
        4.2.1 GPCL和 GPCL-MA的结构表征
        4.2.2 GPCL和 GPCL-MA的分子量分析
        4.2.3 L-DMA-GPCL-MA粘合剂的结构表征
    4.3 L-DMA-GPCL-MA粘合剂UV聚合动力学
    4.4 L-DMA-GPCL-MA粘合剂机械性能分析
    4.5 L-DMA-GPCL-MA粘合剂热性能分析
    4.6 L-DMA-GPCL-MA粘合剂粘接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光交联L-DMA-xPCL-MA水凝胶粘合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原料单体和L-DMA-xPCL-MA(x=Di,G,M)水凝胶粘合剂的结构表征
        5.2.1 DiPCL和 MPCL的结构表征
        5.2.2 DiPCL-MA和 MPCL-MA的结构表征
        5.2.3 xPCL和 xPCL-MA(x=Di,G,M)的分子量分析
        5.2.4 L-DMA-xPCL-MA(x=Di,G,M)水凝胶粘合剂的结构表征
    5.3 L-DMA-xPCL-MA水凝胶粘合剂UV聚合动力学
    5.4 L-DMA-xPCL-MA水凝胶粘合剂机械性能分析
    5.5 L-DMA-xPCL-MA水凝胶粘合剂粘接性能分析
    5.6 L-DMA-xPCL-MA水凝胶粘合剂吸水性能分析
    5.7 L-DMA-xPCL-MA水凝胶粘合剂基应变传感器用于人体运动检测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缩写词简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个人简历

(5)硅衬底/铱/外延金刚石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单晶金刚石的制备、性质与应用
        1.2.1 单晶金刚石的制备
        1.2.2 单晶金刚石的性质与应用
        1.2.3 单晶金刚石的表面微结构加工
    1.3 金刚石异质外延生长衬底
        1.3.1 常用的金刚石外延衬底材料
        1.3.2 基于铱(Ir)的不同衬底结构
    1.4 金刚石的形核和生长
        1.4.1 偏压增强形核(BEN)法与初级核的形成
        1.4.2 次级核的形成与衬底的表面形貌
        1.4.3 金刚石外延生长的阶段
        1.4.4 提高金刚石外延质量的衬底图形化生长方法
        1.4.5 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薄膜生长机理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计算理论与实验方法
    2.1 分子模拟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2.1.1 分子模拟的概念
        2.1.2 第一性原理
    2.2 密度泛函理论
        2.2.1 Hohenberg-Kohn定理
        2.2.2 Kohn-Sham方程
        2.2.3 交换相关泛函
    2.3 计算软件与模块
        2.3.1 Materials Studio软件及其优势
        2.3.2 模块介绍
    2.4 实验仪器及制样步骤
        2.4.1 脉冲激光沉积(PLD)系统
        2.4.2 电子束蒸镀(e-beam)系统
        2.4.3 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MPCVD)系统
    2.5 测试仪器及方法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2 X射线衍射仪(XRD)
        2.5.3 原子力显微镜(AFM)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5.5 拉曼光谱仪(Raman)
第3章 金刚石异质外延底层衬底的生长理论
    3.1 金刚石异质外延衬底设计
        3.1.1 衬底设计的理论因素
        3.1.2 衬底设计的技术因素
    3.2 Si衬底上生长结构完整的TiN薄膜
        3.2.1 模型及计算方法
        3.2.2 TiN(100)的力学性质
        3.2.3 粘接能与成键特性
    3.3 TiN薄膜的粘接作用
        3.3.1 模型及计算方法
        3.3.2 界面吸附能与构型
        3.3.3 布居分析
        3.3.4 界面的电子结构与态密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r(100)功能层对金刚石形核的促进
    4.1 最初生长阶段Ir-C之间的相互作用
        4.1.1 模型及计算方法
        4.1.2 C原子在Ir(100)表面的吸附和脱附
        4.1.3 浅注入C原子的析出
    4.2 Ir功能层在金刚石形核过程中的作用
        4.2.1 C原子与Cu、Ni(100)的相互作用
        4.2.2 不同衬底上金刚石生长的可行性与实现性
    4.3 MgO(100)上外延的Ir薄膜
        4.3.1 模型及计算方法
        4.3.2 粘接能及界面结构
        4.3.3 Ir(100)薄膜在MgO衬底上的生长
        4.3.4 衬底温度和沉积速率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r薄膜上金刚石形核与生长的模拟计算
    5.1 CVD法生长金刚石的原理与过程
        5.1.1 CVD法生长金刚石的原理
        5.1.2 沉积过程的动力学模拟
    5.2 偏压增强形核(BEN)法与初级晶核的形成
        5.2.1 BEN过程中偏压范围选取
        5.2.2 金刚石初级晶核的形成
    5.3 金刚石晶核的生长与连接
        5.3.1 模型与计算方法
        5.3.2 Ir(100)/Dia(100)界面相互作用
        5.3.3 金刚石晶核的分步生长
        5.3.4 金刚石晶粒的连接
    5.4 纳米晶到单晶:单晶金刚石形核生长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刚石异质外延生长衬底制备
    6.1 MgO(100)衬底上生长的Ir(100)薄膜
        6.1.1 生长Ir(100)薄膜的实验参数
        6.1.2 Ir(100)薄膜的表面形貌与粗糙度
        6.1.3 Ir(100)薄膜的生长质量
    6.2 Si(100)衬底上生长的结构完整TiN(100)薄膜
        6.2.1 TiN(100)薄膜的制备参数
        6.2.2 TiN(100)薄膜的形貌与粗糙度
        6.2.3 TiN(100)薄膜的结构和价态
        6.2.4 TiN(100)薄膜的力学性质
        6.2.5 实验参数的协同补偿作用
    6.3 Si衬底上生长的TiN(100)/MgO(100)叠层
        6.3.1 TiN(100)/MgO(100)叠层的制备参数
        6.3.2 TiN(100)/MgO(100)叠层的形貌与结构
        6.3.3 TiN(100)/MgO(100)叠层的界面化学键
        6.3.4 TiN(100)过渡层的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Ir薄膜上金刚石的形核生长过程
    7.1 Ir(100)上金刚石的形核
        7.1.1 金刚石异质外延实验参数
        7.1.2 施加偏压前Ir-C间的相互作用
        7.1.3 偏压增强形核(BEN)过程的形核
    7.2 Ir(100)上金刚石的生长
        7.2.1 外延金刚石晶核的连接
        7.2.2 取向不一致的金刚石晶核
        7.2.3 晶界湮没
        7.2.4 外延金刚石薄膜的形成
    7.3 外延可互换性
        7.3.1 外延可互换性的概念
        7.3.2 金刚石上外延的Ir(100)薄膜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机载激光通信光学基台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载激光通信
        1.2.2 光机热集成分析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学基台总体设计
    2.1 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组成
    2.2 机载平台工作环境分析
    2.3 主要指标要求
    2.4 机载激光通信光学基台总体方案
        2.4.1 机载激光通信光学原理
        2.4.2 跟瞄转台
        2.4.3 光学天线
        2.4.4 分光子光路
    2.5 小结
第三章 反射镜组件优化设计
    3.1 反射镜设计
        3.1.1 反射镜尺寸设计
        3.1.2 径厚比设计
        3.1.3 反射镜材料研究
        3.1.4 反射镜支撑形式
        3.1.5 反射镜参数设计
    3.2 柔性支撑设计
        3.2.1 柔性支撑材料选取
        3.2.2 常用柔性支撑结构形式
        3.2.3 柔性支撑结构设计
    3.3 背板设计
        3.3.1 背板材料选取
        3.3.2 背板设计
    3.4 粘接层优化设计
        3.4.1 粘接剂性能研究
        3.4.2 径向应力理论
        3.4.3 热弹性变形理论
        3.4.4 粘接层厚度建模
    3.5 反射镜性能分析
        3.5.1 粘接层有限元模型
        3.5.2 反射镜组件有限元模型
        3.5.3 面形拟合方法
        3.5.4 反射镜面形分析
    3.6 反射镜组件试验
        3.6.1 反射镜组件模态分析
        3.6.2 随机振动分析
        3.6.3 扫频试验
    3.7 小结
第四章 光学天线优化设计
    4.1 天线结构设计
    4.2 热力学性能分析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2 热载荷分析
    4.3 轴向优化设计
        4.3.1 温度对透镜及其间隔的影响
        4.3.2 优化方法研究
        4.3.3 热补偿结构设计
        4.3.4 热补偿结构建模
        4.3.5 补偿材料研究
        4.3.6 热力学性能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子光路优化设计
    5.1 子光路设计
        5.1.1 观靶设计
        5.1.2 通信子光路设计
        5.1.3 信标子光路设计
        5.1.4 安装架及分光镜设计
        5.1.5 材料选择
        5.1.6 安装板优化设计
    5.2 装调方法
        5.2.1 误差分析
        5.2.2 常用装调方法
        5.2.3 子光路单元装调方案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无胶封光纤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1.2.1 检波器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1.2.2 FBG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3 井中FBG加速度传感器特点及研究现状
    1.3 井中FBG传感器封装技术难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FBG加速度传感器原理及封装原理
    2.1 FBG传感器工作原理
        2.1.1 FBG的刻写技术
        2.1.2 FBG应变及温度传感原理
    2.2 加速度传感器力学模型与特性分析
    2.3 FBG两点粘接式封装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双侧对称倾斜悬臂梁的FBG加速度传感器
    3.1 FBG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及分析
    3.2 FBG加速度传感器的材料选择
    3.3 FBG加速度传感器的参数设计及仿真优化
    3.4 FBG加速度传感器传感性能测试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稳定性FBG传感器封装技术研究
    4.1 新型FBG封装材料分析及封装方法选择
    4.2 FBG封装工艺研究
    4.3 FBG封装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现在问题及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随机温度老化条件下的铝合金粘接接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特定温度老化对粘接接头静态性能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选取
    2.3 试验试件及夹具选取
    2.4 特定温度老化静态试验测试
    2.5 DSC测试
    2.6 测试结果分析
        2.6.1 DSC测试分析
        2.6.2 老化剩余强度分析
        2.6.3 粘接试件失效断面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定温度老化对粘接接头疲劳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选取及试件制作
    3.3 实验装置选取
    3.4 试验方案制定
        3.4.1 实验参数选择
        3.4.2 实验方案制定
    3.5 特定温度条件下不同老化周期粘接接头疲劳测试结果分析
        3.5.1 粘接接头疲劳断裂循环次数分析
        3.5.2 粘接接头疲劳失效断面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随机温度老化对粘接接头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特定温度老化补充性试验
        4.2.1 材料选择与试件制作选取
        4.2.2 试验装置选取
        4.2.3 老化剩余强度分析
        4.2.4 老化剩余强度衰减率分析
    4.3 随机变温度老化后剩余强度初始预测模型构建
    4.4 变温度老化剩余强度预测试验
        4.4.1 材料及试件制作选取
        4.4.2 试验装置选取
        4.4.3 试验方案制定
        4.4.4 预测偏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儿童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
    第一部分 乳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一 严重低龄儿童龋序列治疗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年轻恒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二 左下后牙深龋行部分活髓切断术+超瓷嵌体修复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右下后牙慢性根尖周炎行牙髓血运重建术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牙外伤的临床治疗
        病例 四左上前牙简单冠折合并右上前牙复杂冠折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
        病例五 活动矫治器矫正乳牙列期前牙反(牙合)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激光在儿童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铝锭模具失效分析及其用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铝锭模具的主要失效形式
        1.2.1 热疲劳失效
        1.2.2 侵蚀失效
        1.2.3 磨损失效
        1.2.4 塑性变形失效
    1.3 铝锭模具的表面强化技术
        1.3.1 渗氮强化
        1.3.2 热喷涂
        1.3.3 电刷镀
        1.3.4 刷涂
    1.4 磷酸盐涂料
        1.4.1 磷酸盐涂料的背景
        1.4.2 磷酸盐涂料的组成
        1.4.3 磷酸盐涂料的附着机理
        1.4.4 磷酸盐涂料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及设备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技术路线
        2.2.2 失效样品制备
        2.2.3 磷酸二氢铝粘接剂的制备
    2.3 材料的性能表征与结构表征
        2.3.1 硬度检验
        2.3.2 金相组织分析
        2.3.3 物相组成分析
        2.3.4 微观形貌分析
        2.3.5 孔隙率测试
        2.3.6 涂层附着力测试
        2.3.7 涂层抗热震性能测试
3 铝锭模具失效分析
    3.1 模具表面形貌分析
    3.2 化学成分分析
    3.3 硬度检验
    3.4 金相组织分析
    3.5 XRD测试结果及分析
    3.6 裂纹夹杂物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磷酸盐基复合涂层性能研究
    4.1 磷酸盐基复合涂层方案设计
        4.1.1 磷酸盐基涂层的主要作用
        4.1.2 涂料成分的性能要求
        4.1.3 涂料组成物质
        4.1.4 氧化铜过渡涂层
        4.1.5 涂层的固化温度
    4.2 过渡层厚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4.2.1 涂层微观结构分析
        4.2.2 涂层物相组成分析
        4.2.3 涂层附着力分析
        4.2.4 涂层热震性能分析
    4.3 防护涂层厚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4.3.1 涂层微观结构分析
        4.3.2 涂层物相组成分析
        4.3.3 涂层附着力分析
        4.3.4 涂层热震性能分析
    4.4 电熔镁砂含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4.4.1 涂层表面形貌分析
        4.4.2 涂层物相组成分析
        4.4.3 涂层孔隙率分析
        4.4.4 涂层附着力分析
        4.4.5 涂层热震性能分析
    4.5 增强纤维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4.5.1 涂层表面形貌分析
        4.5.2 涂层物相组成分析
        4.5.3 涂层孔隙率分析
        4.5.4 涂层附着力分析
        4.5.5 涂层热震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粘接技术的认识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封闭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金属(钢)热硫化粘合剂性能的研究[D]. 王鑫宇.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明胶改性的碳纳米管对牙本质粘接稳定性的影响[D]. 李赛玉. 南昌大学, 2021(01)
  • [3]神经肌肉法在颌位关系确定中的应用研究及病例报告[D]. 张丽仙.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仿贻贝粘合剂的设计及合成性能研究[D]. 张晓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硅衬底/铱/外延金刚石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实验研究[D]. 王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6]机载激光通信光学基台设计与优化[D]. 马书博.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7]无胶封光纤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研究[D]. 李双双. 西北大学, 2021(12)
  • [8]随机温度老化条件下的铝合金粘接接头性能研究[D]. 吴懿融. 吉林大学, 2021(01)
  • [9]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D]. 王文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10]铝锭模具失效分析及其用涂层研究[D]. 陈心.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键合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