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蠊重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适宜期研究

中华大蠊重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适宜期研究

一、光肩星天牛重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适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林巨,王毅军,张艳,赵俊,李刚[1](2021)在《乌拉特前旗光肩星天牛世代发生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0—2014年在乌拉特前旗国家级杨树蛀干害虫中心测报点固定标准地设置试验样地,连续调查光肩星天牛成虫羽化情况,对光肩星天牛世代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拉特前旗每年的光肩星天牛羽化数量有较大差异,呈现2年高峰、1年低谷的规律;连续观察标注光肩星天牛刻槽内的卵,成虫羽化规律呈现1年羽化1代与2年羽化1代交替,6—7月标注的光肩星天牛刻槽内的卵,在第2年全部羽化;8—9月标注的光肩星天牛刻槽内的卵,在第3年全部羽化;乌拉特前旗的光肩星天牛世代发生呈现1年1代与2年1代交替出现的周期变化,是由有效积温和本地区气候共同影响决定的。

董子舒[2](2021)在《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选择行为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眉斑并脊天牛Glenea cantor Fabricius是木棉树Bombax ceiba L.及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 L.的重要蛀干害虫,属寡食性昆虫,其分布区域和寄主高度重合,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及地区,是沟胫天牛亚科的成员之一,具有该亚科天牛特有的刻槽产卵习性。在成功建立实验种群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室内外实验研究眉斑并脊天牛成虫的产卵选择行为,并综合运用超微结构观察、植物组织切片、生物化学、昆虫电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剖析了其产卵选择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眉斑并脊天牛具有明显的衰弱树选择趋向性,通过种群聚集取食快速衰弱寄主树势,随后怀卵雌虫于寄主主干聚集产卵,进一步对寄主造成危害。成虫每天主要集中在的9:00-18:00进行产卵,每产1粒卵需要499.54±21.67 s,其一生产卵量为162.28±2.93粒;在寄主定位过程中,其触角拍打的频率为1.58±0.11次/s,下颚须探测频率为3.23±0.16次/s。当寄主植株叶片枯萎且环境温度达到25℃左右,才会出现暴发式聚集产卵现象。在植株上的产卵高度随为害天数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成虫多在寄主向光面产卵(占88.07±2.31%),以实验木棉植株(3.0 m)主干的0.5-1.0 m着卵量占比最高,达到31.64±0.96%。此外,该天牛在主干普通裂缝和青皮裂缝的着卵量占比最高,分别占54.94±0.31%和27.92±0.54%。(2)眉斑并脊天牛产卵相关的主要功能器官共有11种感器,跗足具有5种粘附结构。其中,触角有4种感器,雌虫触角嗅觉感器尤为发达,在产卵定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卵过程中,上颚的主要功能在于刻槽的制作,其具有少量刺形感器协助雌虫在产卵刻槽制作过程感应撕咬力度。下唇须和下颚须感器丰富,共有7种感器,腹部末端有5种感器,这三个器官拥有大量的温湿度感器及嗅觉感器,在产卵过程主要参与识别行为。成虫前、中和后足跗节在产卵过程中主要承担着虫体在寄主表面的附着,同时通过抓扣力度间接感知寄主表面粗糙程度。产卵器不仅通过腔锥感器识别刻槽部位的适宜度,还可利用其表面大量的倒刺顺利撕扯开木棉韧皮部纤维层,顺利插入韧皮部并排卵。(3)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刻槽分为有效刻槽和空刻槽,有效刻槽为有卵刻槽,刻槽表面覆盖有果冻状分泌物。有效刻槽和空刻槽在长度(有效刻槽=4.04±0.05 mm,空刻槽=3.62±0.19 mm)和宽度(有效刻槽=0.70±0.01 mm,空刻槽=0.63±0.02 mm)上都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空刻槽具有7种制作途径,较有效刻槽复杂很多。不同梯度的温度、湿度和光周期对该天牛刻槽制作的有效率均存在影响,以温湿度影响相对较大,不同温度梯度下,25℃时刻槽有效率较高,达到84.98±1.52%,而在湿度梯度中在75±5%时,刻槽有效率达到最高的90.03±1.09%。结合所有研究结果,将空刻槽成因划分为4种:撕咬力度不合适;衰弱树势;刻槽处植株生理指标不合适(含水量过大或皮层太硬);寄主表面结构复杂,无法插入产卵器。(4)眉斑并脊天牛产卵分泌物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还原性糖及氨基酸,浸提物成份为萜类及烷类;雌虫受精囊和受精囊腺的浸提物成份与成虫产卵分泌物的组分最为接近,表明雌虫产卵分泌物主要来源于受精囊和受精囊腺。雌虫产卵分泌物的主要功能为:产卵标记、保护作用(抵御天敌)、保湿作用和衰弱寄主。(5)对9种味源(健株叶、衰弱株叶、机械伤株叶、被取食株叶、带幼虫枝条、着卵枝条及无处理枝条、成虫虫粪和卵表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并结合眉斑并脊天牛的电生理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挥发物成份中有9种与成虫行为有关的活性物质,分别是:3-己酮、醋酸丁酯、壬醛、2-己醇、对二甲苯、癸醛、十六烷、棕榈酸乙酯和油酸。其中,成虫通过寄主定位信息化合物3-己酮探寻到寄主木棉,再通过寄主环境中的聚集化合物壬醛和癸醛协同吸引,聚集到木棉树进行取食营养补充。木棉树受到成虫取食为害导致树势逐渐衰弱,并释放出次生代谢产物。其中,对二甲苯含量快速增加,显着吸引天牛种群至衰弱木棉聚集为害;2-己醇仅对处女雌虫及雄虫具有明显的吸引效果,发挥着性诱导作用,促进雄虫与处女雌虫聚集交配,增加怀卵雌虫数量;醋酸丁酯在产卵定位中起引导作用,吸引雌虫到树势衰弱的寄主上为害,并在寄主主干出现暴发式聚集产卵现象。(6)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眉斑并脊天牛雌雄不同组织部位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序列比对及相应的功能分析,从雌雄成虫各组织转录组中挖掘出151个与其嗅觉相关的基因,包括16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9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2个神经元膜蛋白基因、84个气味受体基因、27个离子受体基因和13个味觉受体基因。分析发现在嗅觉蛋白基因表达上雌雄存在明显差异,雌虫相对于雄虫嗅觉蛋白基因表达呈现为上调的有:触角的差异表达基因有7个OBPs基因、3个CSPs基因及2个SNMPs基因;头部有1个OBPs基因、1个CSPs基因;胸部有1个OBPs基因;腹部有1个CSPs基因;足部有2个OBPs基因;翅部有4个OBPs基因。此外,雌虫不同组织之间嗅觉蛋白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差异,触角相对于其他组织表达上调的基因较多,有8个OBPs基因、8个CSPs基因及2个SNMPs基因,其中OBP6、OBP7及OBP13只在触角中表达。综上所述,本文明确了眉斑并脊天牛产卵选择行为习性,并鉴定了雌虫不同功能器官在产卵选择中的具体功能;通过鉴定该天牛多种信息化合物成分及嗅觉的相关基因,结合产卵行为观察,揭示了雌虫产卵选择的化学机制,并为该天牛产卵选择的嗅觉分子机制研究打下了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眉斑并脊天牛产卵选择的化学信息通讯机制,为该天牛的绿色防控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尹驰[3](2021)在《利用穿透剂携带药剂防治两种天牛幼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是两种对树木危害比较严重的蛀干性害虫。这两种天牛一旦大面积入侵定殖,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对树木造成巨大的危害。目前,长春市城市园林对这两种天牛的防治主要采取幼虫期在排粪孔插毒签,成虫期给树木喷施杀虫剂的方式。这两种方式虽然对天牛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插毒签人工成本高且不适宜高大树木及受害严重的树木,此外天牛在幼虫期已经完成对树木的破坏,待成虫期进行防治比较滞后,可将其作为辅助性防治措施,而重点应该是对幼虫进行防治。本次防治试验采用穿透剂(即新型聚硅氧烷化合物,商品名透翠),将其设置5个梯度质量浓度,携带氯氟氰菊酯(商品名瑞功)和噻嗪酮·毒死蜱(商品名快彪)两种杀虫药物,对美国红枫(Acer rubrum)、糖槭(Acer saccharum)光肩星天牛幼虫和稠李(Prunus padus)、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ière)de Vos ex Henry)桃红颈天牛幼虫进行防治试验,通过试验检验此种防治方法对4种树木2种天牛幼虫是否有防治效果,并找到穿透剂携带药物防治4种树木2种天牛幼虫的最佳且最低有效质量浓度,以期在节约树木养护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防治效果的最大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穿透剂携带药物对4种树木2种天年幼虫的防治效果。穿透剂携带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两种药物对美国红枫光肩星天牛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穿透剂稀释比例在1:300和1:500时,携带2种药物防治效果最佳,虫口减退率达到了100%。穿透剂在300~1000倍稀释之间对糖槭天牛幼虫防治效果较好,但是1200倍稀释效果不佳。穿透剂携带2种杀虫剂对稠李的桃红颈天牛幼虫防治效果一般。对山桃的桃红颈天牛幼虫防治效果较差。(2)穿透剂对4种树木表现出不同的穿透效果。使用光学生物显微镜切片观察施药前4种树木韧皮部组织及施染色穿透剂2 h后韧皮部组织的颜色变化,以判断穿透剂对4种树木的穿透性。结果显示对4种树木喷施穿透剂后,美国红枫、糖槭穿透效果较好,但是稠李效果一般,山桃的穿透效果最差。用光学生物显微镜观察美国红枫、糖槭、稠李、山桃4种树木树皮的横切面组织发现,相同面积内,美国红枫、糖槭的表皮、周皮、韧皮部等细胞组织较大,排列比较松散。稠李次之。单位面积内山桃的表皮、周皮、韧皮部等细胞非常小,呈现丝状,排列紧密,单位面积内细胞数量远远超过美国红枫、糖槭和稠李。此外,山桃在受虫害比较严重的时候,自身会流出桃胶,对穿透剂也有一定的阻滞作用。

苏筱雨,李会平,阎浚杰,黄大庄,王志刚,张爽,毕拥国,阎爱华,吕飞[4](2020)在《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生态地理分布及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均为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猖獗为害,严重威胁林业、经济林和风景园林的发展。为了控制天牛危害,总结40余年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生态地理分布、无公害控制技术的原理以及实践。明确了白僵菌、桑天牛卵啮小蜂、灭幼脲对桑天牛以及线虫、绿僵菌对光肩星天牛的致病机理,总结了我国北方主要树种对光肩星天牛和桑天牛的抗性序列,进而提出一整套桑天牛无公害控制技术,建成了"树种合作防御天牛危害的宏观模式"样板,有效控制了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王延臣[5](2020)在《白僵菌及花绒寄甲对青杨脊虎天牛防治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鞘翅目:天牛科)作为危害我国北方地区杨柳科植物的一种蛀干害虫,从本世纪初以来一直在东北地区严重发生,导致很多杨树风倒、风折,直接损害杨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为了解决至今未发现可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天敌来实现对青杨脊虎天牛种群进行有效控制,只能靠化学防治救急这个科学问题,本文以白僵菌(Beauveria spp.)和天牛的天敌昆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穴甲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 6株白僵菌,研究其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具有高致病力的菌株,并对其最优培养条件、影响菌株致病力的因素、青杨脊虎天牛对其免疫反应和林间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林间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并根据北方冬季气温较低这一气候特点对花绒寄甲在低温胁迫下的存活能力、体内生理变化、体内部分热激蛋白(HSP)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选用了 1株从青杨脊虎天牛成虫尸体分离得到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b01)和4株从其他昆虫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菌株以及1株布氏白僵菌菌株,研究了它们对青杨脊虎天牛的致病力。结果表明:Bb0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室内浸没法侵染后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累计死亡率达到96.96%,校正死亡率达到96.64%,致死中时LT50达到3.28 d。球孢白僵菌菌株CFCC83486与CFCC81428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致病力。因此认为,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为防治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最佳菌株。(2)通过5因素3水平培养条件正交试验筛选出了 Bb01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改良马丁培养基,菌落生长和菌株产孢的最适合培养温度为25℃,最适合的培养基pH应为5,添加的碳源、氮源与微量化合物分别为蔗糖、硫酸铵和硫酸铁(添加量与原固定培养基相同)。(3)研究了 6个温度梯度(24℃、25℃、26℃、27℃、28℃、29℃)、5个相对湿度梯度(95%、90%、85%、80%、75%)、4 个紫外线照射时间梯度(10 min、15min、20 min、25 min)、5种培养基所培养的Bb01菌株、三种诱导酶发酵液(几丁质酶发酵液、脂肪酶发酵液和蛋白质酶发酵液)对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25℃时,相对湿度95%条件下,Bb01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死力达到最高。UV照射会影响Bb01菌株的致死力,照射10 min时Bb01菌株仍保留有着较强的致死力,达到73.33%。利用A1培养基所培养的Bb01菌株相较于其余培养基培养的菌株有着最强的致死力,在10 d时其累计死亡率达到98.33%。几丁质酶发酵液、脂肪酶发酵液和蛋白质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的致死力均有增效作用。添加三种发酵液处理组的青杨脊虎天牛幼虫在侵染第10 d的累积死亡率均达到100%;其中加入了脂肪酶发酵液的测试组的LT50最短,为2.36 d。认为几丁质酶发酵液、脂肪酶发酵液和蛋白质酶发酵液作为球孢白僵菌增效剂具有潜在应用价值。(4)研究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与成虫被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侵染后的13个时间点的总血细胞浓度与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与成虫的总血细胞浓度与酚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幼虫与成虫的血细胞浓度分别在侵染后36 h与48 h达到最高浓度,为3.53×107个/mL与3.63×107个/mL。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与成虫的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侵染后28 h与40 h达到最高,为5.1 U与4.4 U。认为青杨脊虎大牛幼虫与成虫被球孢臼僵菌Bb01菌株侵染后产生免疫反应。(5)利用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Bb01、CFCC83486、CFCC81428、加入了三种诱导酶发酵液(脂肪酶、几丁质酶、蛋白质酶)的Bb01菌株以及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虫卵于林间防治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与花绒寄甲虫卵的防效最好,效果分别达到74.97%与79.87%。因此建议林间首选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与花绒寄甲虫卵防治该害虫。三种诱导酶发酵液对Bb01菌株在林间的致病力均产生增效作用。其中诱导脂肪酶发酵液的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83.33%。因此进一步证实了几丁质酶发酵液、脂肪酶发酵液和蛋白质酶发酵液可作为球孢白僵菌Bb01的增效剂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6)对花绒寄甲成虫进行低温诱导并通过设置5个温度梯度(0℃、-5℃、-10℃、-15℃、-20℃)对花绒寄甲成虫低温的存活能力进行研究。同时设置6个温度梯度(5℃、0℃、-5℃、-10℃、-15℃、-20℃)对花绒寄甲成虫体内生理变化研究发现:经低温诱导后的花绒寄甲成虫的过冷却点要低于室温培养保存的花绒寄甲成虫,其过冷却点分别为-25.1℃和-16.9℃。在试验设置的温度梯度中,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花绒寄甲成虫的存活能力也随之变弱,温度为-20℃时各观察时间点的存活率均为最低,但是经过低温诱导的花绒寄甲的成虫的存活率高于室温培养的花绒寄甲的存活率。表明低温诱导可以提升花绒寄甲的耐寒能力。当花绒寄甲受到低温胁迫时其成虫体内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表现出增强的趋势;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其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也随之增强。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呈现出先减弱随后增强的趋势。花绒寄甲成虫脂肪含量与体内水分含量都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说明在受到低温胁迫时,花绒寄甲体内启动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来维持新陈代谢。(7)对花绒寄甲体内的Beta-actin基因和热激蛋白HSP90、HSP70基因采用RACE技术进行了克隆并得到了 HSP90、HSP70、Beta-actin基因全长和HSP60保守序列。同时对经过低温处理后的花绒寄甲成虫体内HSP90、HSP70、HSP60和sHSP20.99的表达量进行了 qRT-PCR测定。结果表明:在低温下HSP90、HSP70、HSP60均呈现出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HSP20.99则呈现出随着温度的降低其表达量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受到低温胁迫时,花绒寄甲通过调节体内热激蛋白的表达量来维持体内蛋白质的正常结构,防止其发生变性,从而帮助维持体内的正常新陈代谢与生长。

黄欣[6](2020)在《蓝翅天牛为害规律及其寄主选择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蓝翅天牛Bacchisa atritarsis Pic.属鞘翅目天牛科,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上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影响油茶品质与产量。为进一步了解蓝翅天牛的生物学特性,探明蓝翅天牛在油茶林间的为害规律,明确蓝翅天牛的寄主选择机理,本论文筛选了蓝翅天牛雌雄鉴别的最佳方法,从蓝翅天牛行为节律、为害机理角度出发,重点调查了江西省永丰县蓝翅天牛林间为害情况和室内外活动规律,测定并分析了油茶幼龄健康枝条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与蓝翅天牛为害选择的相关性,通过固相微萃取-气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离鉴定其挥发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检测蓝翅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对不同状态幼龄枝挥发物的反应活性。研究结论以期为蓝翅天牛的生态防控和监测预警等方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蓝翅天牛雌雄成虫不同鉴别特征的筛选结果显示,蓝翅天牛成虫腹部第5节腹面中央是否有一条纵线可作为简便、快捷判断雌雄的依据,即雌成虫腹部第5节腹面中央有纵线,雄成虫无纵线。蓝翅天牛的林间为害规律调查结果表明:蓝翅天牛在幼龄林内偏好为害高度≦50cm和直径>1cm枝条,尤以直径1-2 cm枝条受害更重,在连续多雨季节则偏好为害高度﹥50 cm枝条;蓝翅天牛在壮龄林内偏好为害高度﹥50 cm和直径﹥1 cm,同样以直径1-2 cm枝条受害更重;蓝翅天牛对直径≦1 cm的各树龄枝条为害均显着最轻。蓝翅天牛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日节律。白天以移动、飞行和取食为主,夜间以静息为主;蓝翅天牛喜在20-30℃的中午至下午出孔活动,温度较低的早间活动力弱。喜为害向阳面油茶植株,多在植株上部、中部和树冠的叶背面静息、取食,主要取食叶背面叶柄周围的主脉;蓝翅天牛性成熟后多在植株上部或树冠的叶背面交配,交配完成后雌成虫会择优寻找直径>1cm的枝条产卵。蓝翅天牛为害与油茶枝条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幼林内,蓝翅天牛在选择为害直径≦1cm、直径1-2cm的枝条时,都和枝条内还原糖与可溶性总糖含量之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P=0.015)和-0.999(P=0.027);而选择为害直径≧2cm的枝条时,则与枝条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P=0.033)。在壮林内,蓝翅天牛在选择为害直径≦1cm枝条时,与枝条内的总酚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000(P=0.007);在选择为害直径1-2cm壮龄枝条时,与枝条内各物质的含量均无显着相关性;而在选择为害直径≧2cm枝条时,与枝条内的缩合单宁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P=0.043)。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蓝翅天牛寄主——油茶枝条挥发物,运用EAG测试蓝翅天牛对健康枝叶挥发物和受害枝叶挥发物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雌、雄成虫触角分别对健康、受害枝叶挥发物的反应活性与正己烷对照之间均无显着差异。运用SPME/GC-MS联用技术对幼龄油茶健康枝条挥发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化学组分共17种,包括3种萜烯类、4种烷烃类、4种酯类、3种醇类、2种酮类和1种酚类共六大类化合物,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低。

毛祥忠[7](2020)在《西藏簇角缨象天牛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昆虫嗅觉调控害虫的防治策略已经在农林业上得到广泛运用,昆虫的嗅觉系统在配偶识别、准确寻找寄主和产卵地点选择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昆虫的气味结合蛋白(OBP)是一类存在于其嗅觉感器淋巴液中的一种小分子蛋白,在昆虫的嗅觉识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准确识别并结合环境中的气味物质。西藏簇角缨象天牛Cacia cretifera thibetana是严重危害云南核桃等经济林木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带来严重的生态和经济利益损失。目前,西藏簇角缨象天牛的防治方法主要采取化学药剂喷杀、人工剪去枯枝等,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该虫产生抗药性,而且残留的农药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综上所述,急需寻找一种绿色高效措施对西藏簇角缨象天牛进行防治。而植食性昆虫依靠嗅觉系统定位危害寄主植物,进行化学信息的交流,昆虫的OBP基因在嗅觉系统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为了阐明西藏簇角缨象天牛的嗅觉识别分子机制,本研究对西藏簇角缨象天牛的头部和前足感器进行电镜扫描,并对触角、头、胸、腹、足和翅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鉴定到31个OBP基因,对11个OBP基因进行表达研究,并对OBP6和OBP10的气味结合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西藏簇角缨象天牛雌雄成虫的触角、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感器的类型、形态结构和分布。结果显示,西藏簇角缨象天牛雌、雄成虫的感器类型没有差异,触角上共有3类12种感器,分别为1种毛形感器、5种刺感器、6种锥形感器;前足上有2类5种感器,分别为4种刺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均观察到5类9种感器,分别为1种氏鬃毛感器、3种刺形感器、4种栓锥形感器、1种钟型感器和1种板形感器。(2)利用Illumina Hiseq TM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西藏簇角缨象天牛雌雄成虫的触角、头、胸、腹、足和翅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共获得碱基序列约262.04G,原始序列1,750,709,884条,去除杂质后获得1,747,731,270条Clean reads,拼接后得到89,897条Unigenes,Unigenes的平均长度为1,036bp,N50为1,626bp。对获得的89,897条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有33,735个Unigenes注释到NR数据库中,其中有41.0%的Unigenes与赤拟谷盗相似,有10.9%的Unigenes与中欧山松大小蠹相似,有2.0%的Unigenes与双叉犀金龟相似,其它物种占42.9%。29,374个Unigenes基因在GO数据库中得到注释,按照功能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56个亚类,15405条Unigenes注释到KOG数据库中,一般功能的基因数量最多,共有2076个,未命名蛋白的基因最少,仅有3个,26812条Unigenes注释到KEGG数据库中共有229条通路。(3)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西藏簇角缨象天牛雌雄成虫的转录组中鉴定到31个OBP基因,依次命名为Ccre OBP1-Ccre OBP31,除Ccre OBP29、Ccre OBP30和Ccre OBP31外,其它28个OBP基因均可以预测到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3244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一致性在4%-86%之间,它们分为三个家族,4个Plus-C OBP家族,8个Classic OBP家族,14个Minus-C家族;选取在西藏簇角缨象天牛雌雄成虫触角、足和翅等组织中高表达的11个OBP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11个OBP基因分别在西藏簇角缨象天牛雌雄成虫的触角、头、雄、腹、足和翅等组织的表达水平,q PCR的结果表明,Ccre OBP6、Ccre OBP10、Ccre OBP28、Ccre OBP30和Ccre OBP31在西藏簇角缨象天牛雌雄成虫的触角中特异高表达,其它6个Ccre OBP基因在至少两个组织以上均有表达。(4)采用同步蒸馏萃取法和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了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寄主核桃树的皮和叶的挥发性成分,从核桃树皮和树叶提取物中共检出了69种化合物。选择西藏簇角缨象天牛雌雄成虫触角特异高表达的Ccre OBP6和Ccre OBP10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N-苯基-1-萘胺(1-NPN)作为荧光探针,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Ccre OBP6和Ccre OBP10蛋白与寄主中具有活性的20种小分子化合物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Ccre OBP6与氧化石竹烯、1,6-环癸二烯、正己醛和叶绿醇等4个化合物不结合,与其它16个化合物均有结合,其中与松油醇和反式-2-己烯醛的结合能力最强,Ki分别为15.64和12.90μmol/L;Ccre OBP10与正己醛和叶绿醇不结合,与其他18种化合物均有结合能力,其中与香叶醇的结合能力最强,Ki值为12.73μmol/L。本研究获得了西藏簇角缨象天牛的OBP基因信息,研究了在其触角特异高表达的Cct OBP6和Cct OBP10蛋白功能,为利用化学生态学手段防治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奠定了基础。

李浩培,吕飞,毕拥国,王志刚[8](2020)在《我国林业重要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光肩星天牛属于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给我国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及生态效益损失。为了提高针对该虫的预测预报技术及综合防控措施,减轻林木生产及生态环境的损失,对光肩星天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首先对近几年光肩星天牛成虫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对光肩星天牛的分布和危害、生物学特性、配偶或寄主识别机制以及综合管理策略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罗立平[9](2019)在《光肩星天牛人工饲料的筛选及其天敌花绒寄甲的耐寒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原产于中国和朝鲜半岛。在原产地和侵入地均肆虐成灾,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花绒寄甲作为光肩星天牛的重要天敌,因耐寒性的限制,导致花绒寄甲在光肩星天牛发生严重的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无法应用。为此,本文还研究了花绒寄甲的耐寒性,为花绒寄甲在非适生区防治光肩星天牛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多因素多水平进行综合分析,正交试验为11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共27个处理。按照确定的正交试验方案,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进行饲养试验,观察幼虫的存活率、存活时间和增加体重,计算各水平的平均值。以幼虫的存活率、存活时间和幼虫增加的重量为评价标准,若人工饲料饲养效果与木段饲养效果相当,则可判断该种人工饲料配方可替代木段饲养法,可以用该饲料成功饲养光肩星天牛幼虫,以此来评估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1)通过对27种不同配方的饲养效果进行极差分析,本次试验中影响光肩星天牛幼虫存活率和存活时间的最主要因素是琼脂,对体重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干酪素。(2)根据各因素最佳水平统计的频次和综合平衡法的分析,得出光肩星天牛幼虫最佳配方,该配方的成分及比例为:琼脂(5.5%)、柳木粉(7.5%)、山梨酸钾(0.26%)、盐酸四环素(0.3%)、氨苄青霉素(0.2%)、黄豆粉(2.5%)、抗坏血酸(0.15%)、微晶纤维素(15%)、蔗糖(0.8%)、大豆油(0.5%)、韦氏盐(0.5%)、酵母素(3.1%)、干酪素(1.5%)、水(62.19%)。(3)对饲料配方进行验证,该人工饲料与木段饲养相比,在存活率和存活时间上无显着差异,但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增加的体重显着高于木段饲养的幼虫体重增加量。应用该配方饲养幼虫在存活率、存活时间和增加体重各项指标均表现优良,能够成功饲养光肩星天牛幼虫。2.为了探究光肩星天牛在吉林珲春的耐寒性以及在当地释放花绒寄甲进行防治的可行性,为花绒寄甲在非适生区防治光肩星天牛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于野外采集光肩星天牛寄主木段带回室内解剖,测定了该天牛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并于室内设置 8℃/0.5 h、4℃/0.5 h、0℃/0.5 h、4℃/1 h、4℃/4 h 5 组快速冷驯化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对花绒寄甲过冷却点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活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光肩星天牛卵的过冷却点最低,平均为-25.70℃,光肩星天牛能以高于当地极端低温的过冷却点越冬。且随着光肩星天牛的发育和向树干内部蛀食,其过冷却点逐渐升高,耐寒能力相应下降,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分别为卵<小幼虫<大幼虫。表明昆虫能否成功越冬除受自身过冷却能力影响外,还与所处微生境有关。花绒寄甲的快速冷驯化研究发现,除4℃/4h外,其他冷驯化处理均对花绒寄甲的过冷却点有显着影响,其中4℃/0.5 h处理的花绒寄甲过冷却点最低,平均为-19.14℃。表明在一定低温和时间条件下的快速冷驯化可以更为有效的降低花绒寄甲的过冷却点,提高其耐寒性。3.探讨了取食不同浓度外源海藻糖对室内饲养的花绒寄甲成虫存活率和耐寒性的影响。在室内分别用含3%,6%和9%海藻糖的半人工饲料饲养花绒寄甲成虫,以未取食海藻糖的花绒寄甲为对照组,统计饲养10周后的总存活率,测定未经低温处理和10℃低温处理3 d的成虫过冷却点和含水率。取食含60%海藻糖半人工饲料的花绒寄甲成虫存活率最高,为86.67%。未经低温处理和经过低温处理的成虫,取食含9%海藻糖与其他处理和对照组相比,过冷却点均是最低,未经低温处理的过冷却点为-19.3℃,经低温处理的过冷却点为-21.6℃。低温对未取食海藻糖成虫的含水率有显着影响,对其他取食含海藻糖的处理无显着影响。外源海藻糖对花绒寄甲成虫的饲养存活率和过冷却点有显着影响,可以利用外源海藻糖提高花绒寄甲成虫饲养存活率和耐寒性。4.探讨寄生不同寄主对花绒寄甲生长发育和耐寒性的影响,于室内分别用大麦虫Zophobas morio蛹、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和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的幼虫作为寄主,统计和分析花绒寄甲的发育历期、成虫产出数、成虫个体大小和过冷却点。结果发现:寄生不同寄主对花绒寄甲的成虫产出数无显着影响,但对其幼虫历期、蛹历期、成虫体长、成虫体重和过冷却点有显着影响。寄生大麦虫蛹的花绒寄甲幼虫历期(10.58 d)和蛹历期(30.17 d)均最长,成虫体长最长(8.68 mm),体重最重(360.22 mg),过冷却点最低(-18.81℃);而寄生麻竖毛天牛幼虫的花绒寄甲幼虫历期(8.94 d)和蛹历期(22.84 d)均最短,成虫体长最短(6.33 mm),体重最轻(184.38 mg),过冷却点最高(-16.50℃)。相比麻竖毛天牛和松褐天牛的幼虫,大麦虫蛹所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体型更大且耐寒性更强,大麦虫蛹是繁育更为健壮和耐寒的花绒寄甲种群的理想替代寄主。本文为光肩星天牛人工饲养筛选了一种优质的人工饲料,同时也为其他天牛类人工饲料的快速筛选和配制方法提供借鉴。此外,本研究发现花绒寄甲耐寒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适度的快速冷驯化和其营养条件改变,可以显着的提高花绒寄甲的耐寒性,扩大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的范围。

焦胜双[10](2019)在《花绒寄甲1龄幼虫定位光肩星天牛的化学信息物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一种地理分布及宿主范围广泛的蛀干害虫,已对河西走廊防风固沙的重要树种二白杨Populus gansuensis造成了严重危害,且随着二白杨人工纯林面积的增加,天牛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光肩星天牛的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其1龄幼虫的准确寄主定位是寄生成功的关键环节。定位寄主天牛的挥发性化学信息物质主要来自寄主栖境、寄主自身、排泄物、受害植物及其上述物质的混合物。本文研究了花绒寄甲定位寄主化学机制,初步确定了花绒寄甲1龄幼虫定位取食二白杨的光肩星天牛的化学信息物质,为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以及优化花绒寄甲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集二白杨的健康树皮、受害树皮、健康木质部、虫道木、虫粪及木屑、光肩星天牛老熟幼虫和蛹对花绒寄甲1龄幼虫可能具有引诱作用的气味源材料,利用四臂嗅觉仪对气味源材料进行单向选择的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花绒寄甲1龄幼虫对虫道木、虫粪及木屑、光肩星天牛老熟幼虫和蛹有明显选择行为,对二白杨的健康树皮、受害树皮、健康木质部没有明显趋向反应。2、利用Tenax管固相吸附、固相微萃取和顶空进样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栖息环境空气、二白杨的健康树皮、受害树皮、健康木质部、虫道木、虫粪及木屑、光肩星天牛老熟幼虫和蛹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采集方法各有特点,Tenax管固相吸附采集物质种类更全面,气相响应值更大;固相微萃取法对烷烃类和醛类物质采集效果更好;顶空进样法对烯烃类和醛类物质采集效果更好。在气味源材料中分析出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烷烃类、烯烃类、醇类、醛类、芳香烃类、酯类。总结了不同气味源材料的挥发性物质种类特点,虫道木、虫粪及木屑、光肩星天牛老熟幼虫和蛹的挥发性物质中的烯类物质种类更多,烯烃类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也更大,其中的R-(+)-柠檬烯[R-(+)-Limonene]仅在受害树皮、虫道木、虫粪及木屑和光肩星天牛的老熟幼虫和蛹的挥发性物质中测定出;α-蒎烯(α-Pinene)在全部气味源材料的挥发物中广泛存在,但在虫道木、虫粪及木屑和光肩星天牛的老熟幼虫和蛹的挥发物中所占相对百分含量明显更大。受害树释放醛类绿叶挥发物增多,其中己醛(Hexanal)除了存在于植物材料的挥发物中,也出现在光肩星天牛的老熟幼虫和蛹的挥发物中。3、通过对气味源材料的定性结果和第一部分生测试验结果的综合比较,筛选出四种化合物,利用四臂嗅觉仪对标准化合物分别进行单向选择的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R-(+)-柠檬烯、α-蒎烯和己醛对花绒寄甲1龄幼虫具有引诱作用,其作用强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α-蒎烯、己醛、R-(+)柠檬烯;花绒寄甲1龄幼虫对庚醛没有明显选择行为。

二、光肩星天牛重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适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肩星天牛重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适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乌拉特前旗光肩星天牛世代发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光肩星天牛在乌拉特前旗的羽化规律
    3.2 乌拉特前旗光肩星天牛的生命周期
4 结论与讨论

(2)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选择行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天牛产卵行为研究进展
        1.2.1 天牛产卵行为特性
        1.2.2 天牛的产卵选择机制研究进展
    1.3 天牛聚集行为研究进展
    1.4 眉斑并脊天牛繁殖行为研究进展
        1.4.1 眉斑并脊天牛的性成熟及营养补充
        1.4.2 眉斑并脊天牛的繁殖活动规律
        1.4.3 眉斑并脊天牛的配偶定位及识别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行为及产卵选择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虫源与食料枝条
        2.2.2 室内实验条件
        2.2.3 眉斑并脊天牛产卵行为观察及聚集行为研究
        2.2.4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行为
        2.3.2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行为动作
        2.3.3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的产卵选择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与产卵选择相关的眉斑并脊天牛主要功能器官及超微结构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虫源准备及样品收集
        3.2.2 电子显微镜观察
        3.2.3 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主要感器的形态特征
        3.3.2 眉斑并脊天牛各产卵功能器官感器超微结构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刻槽及成因研究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虫源
        4.2.2 试验溶剂及以仪器设备
        4.2.3 产卵刻槽的制作及影响因子研究
        4.2.4 产卵分泌物组成、来源及基本功能研究
        4.2.5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产卵刻槽的类型及分布
        4.3.2 影响刻槽有效性的因素
        4.3.3 分泌物的组成、来源及基本功能
        4.3.4 产卵分泌物对刻槽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眉斑并脊天牛产卵信息化合物的提取、鉴定及功能分析
    5.1 概述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虫源及植物
        5.2.2 试验溶剂及以仪器设备
        5.2.3 不同味源的收集
        5.2.4 信息化合物主成份分析
        5.2.5 活性信息化合物成份鉴定
        5.2.6 触角对活性信息化合物标样浓度梯度的电位反应
        5.2.7 成虫对不同气味源的“Y”型嗅觉仪反应
        5.2.8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眉斑并脊天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化合物初提物的嗅觉反应
        5.3.2 眉斑并脊天牛产卵信息化合物成份分析
        5.3.3 眉斑并脊天牛雌虫对不同味源的触角电位反应
        5.3.4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对9 种活性物质不同浓度梯度的触角电位反应
        5.3.5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对9 种活性物质的趋性反应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不同组织嗅觉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6.1 概述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虫源准备及样品收集
        6.2.2 眉斑并脊天牛不同组织转录组测序
        6.2.3 眉斑并脊天牛嗅觉蛋白相关基因的鉴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总RNA检测结果
        6.3.2 质控分析
        6.3.3 拼接转录本长度分布
        6.3.4 基因注释
        6.3.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3.6 差异基因及其富集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6.4.1 讨论
        6.4.2 小结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7.1 全文讨论
    7.2 全文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专利及软件着作权
    三、参与项目研究

(3)利用穿透剂携带药剂防治两种天牛幼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肩星天牛、桃红颈天牛分布情况
        1.3.2 光肩星天牛、桃红颈天牛的危害
        1.3.3 光肩星天牛、桃红颈天牛的形态学特征
        1.3.4 光肩星天牛、桃红颈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1.3.5 光肩星天牛、桃红颈天牛的综合防治措施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两种天牛幼虫防治试验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地设置
        2.1.2 供试药剂
        2.1.3 仪器及用具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地受害情况调查及样树选择
        2.2.2 药物防治
        2.2.3 防治后观察
        2.2.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穿透剂不同质量浓度对美国红枫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
        2.4.2 穿透剂不同质量浓度对糖槭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
        2.4.3 穿透剂不同质量浓度对稠李桃红颈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
        2.4.4 穿透剂不同质量浓度对山桃桃红颈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
第3章 穿透剂对4 种树木穿透效果观察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供试药剂
        3.1.3 仪器及用具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过程
        3.2.2 观察结果
    3.3 结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生态地理分布及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地理分布
    1.1 中国地理分布区
        1.1.1 桑天牛在中国的生态地理分布
        1.1.2 光肩星天牛在中国的生态地理分布
    1.2 分布区温湿度阈值
        1.2.1 中国桑天牛分布区温湿度阈值
        1.2.2 中国光肩星天牛分布区温湿度阈值及发生预测
    1.3 分布区及猖獗类型划分
        1.3.1 桑天牛在京津冀不同地形区的分布及猖獗类型划分
        1.3.2 光肩星天牛在东北地区猖獗类型划分
2 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防控机制研究进展
    2.1 中国北方主要树种抗天牛序列研究
        2.1.1 中国北方主要树种对桑天牛抗性序列研究
        2.1.2 中国北方主要树种对光肩星天牛抗性序列研究
    2.2 利用天敌控制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2.2.1 应用桑天牛卵啮小蜂防治桑天牛卵技术
        2.2.2 应用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
        2.2.3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
    2.3 利用微生物控制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2.3.1 应用白僵菌防治桑天牛幼虫技术
        2.3.2 绿僵菌对光肩星天牛致病机理研究
        2.3.3 昆虫病原线虫对光肩星天牛致病机理研究
3 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无公害控制技术集成
    3.1 无公害措施控制桑天牛技术集成
    3.2 树种合作防御天牛危害宏观模式技术
4 结语与讨论

(5)白僵菌及花绒寄甲对青杨脊虎天牛防治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青杨脊虎天牛的分布
        1.1.2 青杨脊虎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1.1.3 青杨脊虎天牛寄主范围与危害性
        1.1.4 青杨脊虎天牛防治方法
        1.1.5 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1.6 天敌昆虫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青杨脊虎天牛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1.4 6个白僵菌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的生物测定
        2.1.5 高致病力菌株致死中浓度(LC_(50))的确定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6个白僵菌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病力
        2.2.2 6个白僵菌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死中时(LT_(50))
        2.2.3 不同浓度下高致病力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病力与致死中浓度(LC_(50))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球孢白僵菌Bb01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球孢白僵菌菌株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培养基质对菌落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
        3.3.2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培养条件对产孢量的影响
        3.3.4 优化前与优化后5种培养基菌落直径与产孢量的比较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环境因素与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球孢白僵菌Bb01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4.1.3 诱导酶发酵液的制备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环境温度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2.2 环境相对湿度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2.3 紫外线(UV)照射时间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2.4 不同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2.5 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与成虫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侵染的免疫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成虫血淋巴细胞对球孢白僵菌侵染的免疫反应
        5.1.2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成虫酚氧化酶对球孢白僵菌侵染的免疫反应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侵染过程中总血细胞浓度变化
        5.2.2 青杨脊虎天牛成虫侵染过程中总血细胞浓度变化
        5.2.3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侵染过程中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5.2.4 青杨脊虎天牛成虫侵染过程中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及花绒寄甲的林间防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供试样地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高致病力白僵菌对青杨脊虎天牛林间防治效果测定
        6.2.2 花绒寄甲成虫对青杨脊虎天牛成虫林间防治效果测定
        6.2.3 花绒寄甲虫卵对青杨脊虎天牛成虫林间防治效果测定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花绒寄甲在低温下的存活能力与生理变化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花绒寄甲过冷却点的测定
        7.2.2 花绒寄甲低温存活能力测定
        7.2.3 低温胁迫下花绒寄甲成虫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测定
        7.2.4 低温胁迫下花绒寄甲成虫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7.2.5 低温胁迫下花绒寄甲成虫乳酸脱氢酶(LDH)的测定
        7.2.6 花绒寄甲成虫低温胁迫后含水量的变化
        7.2.7 花绒寄甲成虫低温胁迫后体内总脂肪含量的变化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花绒寄甲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冷胁迫后的表达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花绒寄甲
        8.1.2 花绒寄甲mRNA的提取
        8.1.3 花绒寄甲mRNA的电泳检测
        8.1.4 mRNA浓度和纯度检测
        8.1.5 花绒寄甲HSP90、HSP70、HSP60与Beta-acting基因的克隆
        8.1.6 基因全长的克隆
        8.1.7 冷胁迫下HSP90、HSP70、HSP60、sHSP20.99的表达
        8.1.8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花绒寄甲mRNA的提取
        8.2.2 花绒寄甲HSP90基因的克隆
        8.2.3 花绒寄甲HSP70基因的克隆
        8.2.4 花绒寄甲Beta-actin基因的克隆
        8.2.5 花绒寄甲HSP60基因的克隆
        8.2.6 花绒寄甲低温胁迫后体内HSP90的表达
        8.2.7 花绒寄甲低温胁迫后体内HSP70的表达
        8.2.8 花绒寄甲低温胁迫后体内HSP60的表达
        8.2.9 花绒寄甲低温胁迫后体内sHSP20.99的表达
    8.3 讨论
    8.4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蓝翅天牛为害规律及其寄主选择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昆虫行为节律及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1.1 昆虫的行为节律
    1.2 植物营养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1.3 植物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1.3.1 非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3.2 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4 蓝翅天牛对油茶的为害及其研究现状
        1.4.1 蓝翅天牛的为害特性
        1.4.2 蓝翅天牛对油茶产业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蓝翅天牛雌雄成虫鉴别方法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蓝翅天牛生殖器形态特征
        2.2.2 蓝翅天牛外部形态特征
        2.2.2.1 可测量鉴别特征
        2.2.2.2 触角腹面和背面形态特征
        2.2.2.3 腹部第5节形态特征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蓝翅天牛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为害规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虫源
        3.1.2 林间危害情况调查
        3.1.3 行为节律观察方法
        3.1.3.1 林间日活动规律
        3.1.3.2 室内日行为节律
        3.1.4 行为判定标准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蓝翅天牛林间对不同高度和不同直径枝条的为害选择
        3.2.2 蓝翅天牛成虫的林间日活动规律
        3.2.3 蓝翅天牛成虫的室内日行为节律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蓝翅天牛为害与油茶枝条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的相互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物质含量的测定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蓝翅天牛在林间对不同高度和直径枝条的为害选择
        4.2.2 油茶不同直径枝条的含水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
        4.2.2.1 含水量
        4.2.2.2 可溶性总糖
        4.2.2.3 还原糖
        4.2.2.4 还原糖与可溶性总糖之比
        4.2.2.5 可溶性蛋白
        4.2.3 油茶不同直径枝条的主要次生物质含量
        4.2.3.1 总酚
        4.2.3.2 缩合单宁
        4.2.3.3 黄酮
        4.2.4 油茶枝条主要营养及次生物质与蓝翅天牛为害的相关性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蓝翅天牛对油茶枝叶挥发物的EAG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油茶枝叶挥发物的收集与提取
        5.1.3 油茶枝叶挥发物的分离与鉴定
        5.1.4 蓝翅天牛的EAG反应测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幼龄油茶枝叶挥发物的化学组成
        5.2.2 蓝翅天牛对幼龄油茶枝叶挥发物的EAG反应
    5.3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西藏簇角缨象天牛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
        1.1.1 昆虫的嗅觉感器
        1.1.2 昆虫嗅觉识别的分子机制
    1.2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BP的研究进展
        1.2.1 OBP的特征和分类
        1.2.2 OBP的组织分布和功能研究
        1.2.3 OBP蛋白与配体的体外互作研究
    1.3 昆虫对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
    1.4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的研究进展
        1.4.1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的分布以及危害特点
        1.4.2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防治措施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头部和前足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样品处理
        2.1.3 感器命名和图像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触角、前足、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
        2.2.2 触角感器类型与分布
        2.2.3 前足感器类型与分布
        2.2.4 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类型与分布
    2.3 讨论
第三章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
        3.2.2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转录组信息
        3.2.3 Unigenes的 NR注释
        3.2.4 Unigenes的 GO分析
        3.2.5 KOG注释
        3.2.6 KEGG分类
    3.3 讨论
第四章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OBP基因的鉴定和表达谱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
        4.1.3 OBP基因序列分析
        4.1.4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总RNA的提取
        4.1.5 RNA反转录为cDNA
        4.1.6 引物设计
        4.1.7 荧光定量PCR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OBP基因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4.2.2 OBP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谱分析
    4.3 讨论
        4.3.1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OBP基因的鉴定
        4.3.2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OBP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第五章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Ccre OBP6和Ccre OBP10蛋白与核桃寄主挥发物的互作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昆虫
        5.1.2 供试植物
        5.1.3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核桃树皮、树叶挥发性物质的提取
        5.2.2 气质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测试
        5.2.3 RNA的提取
        5.2.4 引物设计、PCR扩增和测序
        5.2.5 表达载体的构建
        5.2.6 Ccre OBP6和Ccre OBP10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5.2.7 荧光竞争结合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树皮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
        5.3.2 树叶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分析
        5.3.3 Ccre OBP6和Ccre OBP10PCR扩增
        5.3.4 Ccre OBP6和Ccre OBP10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5.3.5 Ccre OBP6和Ccre OBP10蛋白的诱导表达以及纯化
        5.3.6 Ccre OBP6和Ccre OBP10蛋白与不同气味的结合特性分析
    5.4 讨论
        5.4.1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取食行为对核桃树皮和树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5.4.2 Ccre OBP6和Ccre OBP10蛋白结合特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成果目录
致谢

(8)我国林业重要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肩星天牛文献发表分析
2 光肩星天牛分布及危害
3 生物学特性
    3.1 生活史及习性
    3.2 光肩星天牛配偶识别研究
    3.3 光肩星天牛寄主识别机制研究
4 防治措施
    4.1 严格进行检疫
    4.2 营林措施
    4.3 人工防治
    4.4 化学药剂防治
        4.4.1 化学农药防治
        4.4.2 引诱剂的应用
    4.5 微生物及天敌防治
5 展望

(9)光肩星天牛人工饲料的筛选及其天敌花绒寄甲的耐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光肩星天牛概述
        1.1.1 光肩星天牛在原产地发生状况
        1.1.2 光肩星天牛在入侵地发生状况
        1.1.3 天敌的调查
        1.1.4 天敌昆虫的应用
        1.1.5 虫生真菌及其应用
        1.1.6 光肩星天牛人工饲料研究状况
    1.2 花绒寄甲概述
        1.2.1 花绒寄甲防治效果
        1.2.2 花绒寄甲耐寒性的研究状况
    1.3 昆虫越冬和过冷却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光肩星天牛人工饲料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饲料配制和饲养方法
        2.1.5 饲料效果检验
        2.1.6 数据统计和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配方人工饲料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2.2 饲料最优配方组合
        2.2.3 饲料验证结果与饲料成本
    2.3 小结与讨论
3 光肩星天牛耐寒性和花绒寄甲快速冷驯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花绒寄甲快速冷驯化处理
        3.1.3 过冷却点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强度的快速冷驯化对花绒寄甲成虫过冷却点的影响
        3.2.2 光肩星天牛各越冬虫态的过冷却点
    3.3 小结与讨论
4 外源海藻糖对花绒寄甲存活率和耐寒性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花绒寄甲成虫半人工饲料配制和饲养
        4.1.3 试虫处理
        4.1.4 含水率的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绒寄甲取食情况观察和不同海藻糖饲养存活率的差异
        4.2.2 外源海藻糖对花绒寄甲过冷却点的影响
        4.2.3 外源海藻糖对花绒寄甲过含水率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不同寄主对花绒寄甲生长发育和耐寒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花绒寄甲幼虫的接种
        5.1.3 花绒寄甲成虫的体型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寄生不同寄主花绒寄甲的发育历期
        5.2.2 寄生不同寄主花绒寄甲的成虫产出数
        5.2.3 寄生不同寄主花绒寄甲成虫的大小
        5.2.4 寄生不同寄主花绒寄甲成虫的过冷却点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光肩星天牛人工饲料的筛选
    6.2 花绒寄甲耐寒性的研究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花绒寄甲1龄幼虫定位光肩星天牛的化学信息物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光肩星天牛概述
        1.1.1 光肩星天牛分类地位
        1.1.2 光肩星天牛防治
    1.2 二白杨概述
    1.3 花绒寄甲概述
        1.3.1 花绒寄甲分类地位
        1.3.2 花绒寄甲形态特征
        1.3.3 花绒寄甲控害效果
        1.3.4 花绒寄甲寄生天牛的过程
    1.4 化学信息物质概述
        1.4.1 植物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
        1.4.2 植食性昆虫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
    1.5 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昆虫
        2.2.2 供试植物源材料及其他
    2.3 试验仪器与试剂
    2.4 试验方法
        2.4.1 试虫的前期饲养
        2.4.2 花绒寄甲1 龄幼虫对不同气味源材料的选择行为
        2.4.3 对不同气味源材料的挥发性物质定性分析
        2.4.4 花绒寄甲1 龄幼虫对标准化合物的选择行为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绒寄甲1龄幼虫对不同气味源材料的选择行为
        3.1.1 对花绒寄甲1 龄幼虫行为观察
        3.1.2 花绒寄甲1 龄幼虫1 龄幼虫对不同气味源材料的选择行为
    3.2 对不同气味源材料的挥发性物质定性分析
        3.2.1 栖息环境空气中的挥发性物质
        3.2.2 二白杨健康树皮的挥发性物质
        3.2.3 二白杨健康木质部的挥发性物质
        3.2.4 二白杨受害树皮的挥发性物质
        3.2.5 虫道木的挥发性物质
        3.2.6 虫粪及木屑的挥发性物质
        3.2.7 光肩星天牛老熟幼虫的挥发性物质
        3.2.8 光肩星天牛蛹的挥发性物质
        3.2.9 三种吸附方法对比
        3.2.10 不同气味源材料的挥发性物质对比
    3.3 花绒寄甲1龄幼虫对标准化合物的选择行为测定
        3.3.1 对花绒寄甲1 龄幼虫的行为观察
        3.3.2 花绒寄甲1 龄幼虫对标准化合物的选择行为
4 讨论
    4.1 花绒寄甲1龄幼虫对不同气味源材料的选择行为
    4.2 对气味源材料的挥发性物质定性分析
        4.2.1 栖境空气的挥发性物质
        4.2.2 气味源材料的挥发性物质
    4.3 三种定性分析方法的比较
    4.4 花绒寄甲1龄幼虫对标准化合物的选择行为测定
    4.5 创新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光肩星天牛重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适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拉特前旗光肩星天牛世代发生规律研究[J]. 付林巨,王毅军,张艳,赵俊,李刚.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1(03)
  • [2]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选择行为机制研究[D]. 董子舒. 广西大学, 2021
  • [3]利用穿透剂携带药剂防治两种天牛幼虫技术研究[D]. 尹驰. 长春大学, 2021(02)
  • [4]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生态地理分布及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J]. 苏筱雨,李会平,阎浚杰,黄大庄,王志刚,张爽,毕拥国,阎爱华,吕飞.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04)
  • [5]白僵菌及花绒寄甲对青杨脊虎天牛防治基础研究[D]. 王延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6]蓝翅天牛为害规律及其寄主选择的相关性分析[D]. 黄欣.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7]西藏簇角缨象天牛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D]. 毛祥忠. 西南林业大学, 2020(01)
  • [8]我国林业重要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研究进展[J]. 李浩培,吕飞,毕拥国,王志刚.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01)
  • [9]光肩星天牛人工饲料的筛选及其天敌花绒寄甲的耐寒性研究[D]. 罗立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花绒寄甲1龄幼虫定位光肩星天牛的化学信息物质分析[D]. 焦胜双.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中华大蠊重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适宜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