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黄金洞金矿床成因的稀土元素证据(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华[1](2020)在《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载金黄铁矿结构与组成约束》文中研究指明黄金洞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长沙-平江金多金属成矿带,赋存在新元古代板岩中,金资源储量约85t,是该区最为典型的大型造山型金矿床。针对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前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争议不断,研究难点重重。因此,本文针对该矿床载金黄铁矿,运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方法,分析其结构及组成,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黄金洞金矿床矿石类型主要有石英硫化物脉型、蚀变板岩型、石英角砾岩型三种。成矿过程可分为石英-白钨矿、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方解石-绿泥石三个阶段。黄铁矿是重要载金矿物,其中赋存大量不可见金、包体金与裂隙金。(2)光学显微镜观察和背散射电子图像(BSE)分析,显示黄铁矿呈自形和半自形-它形,部分发育压碎结构、环带结构。环带结构镜下显示核部(Py1)呈多孔结构,光滑平整的环带(Py2)沿核部生长,暗示黄铁矿是多阶段/期次地质事件叠加的产物。(3)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显示载金黄铁矿中As含量较高,平均值为1.134wt%,属于含砷黄铁矿。As与S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表明黄铁矿晶格中部分S被As替代。与区域上新鲜未蚀变新元古代板岩相比,矿石中黄铁矿富As、Au,而贫Cr、Tl。与区域上岩浆岩对比,矿石中黄铁矿富As、Au、Sb,而贫Cr、Mo、Tl。元素面扫描分析(Mapping)显示,Py2比Py1更富集Au和As、Cu、Ni、Co等元素,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富Au-As-Cu的特征。(4)微区原位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主阶段硫同位素稳定,变化范围小,集中在-9±1‰,具有较强的均一性。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新元古代板岩之下更深更高级的变质岩。
息朝庄,杨涛,夏浩东,邓会娟,吴圣刚[2](2018)在《湘东北黄金洞金矿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金洞金矿床是位于江南古陆造山带中段的大型金矿床,具有金矿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共伴生元素多等特点。矿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微量元素具有Li、Co、Cu、Rb、Cs、Tl、Th富集,而Cr、Ni、Sr、Cd、Ta、U、Zr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富集,Sr亏损,高场强元素Th富集,Nb亏损;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为右倾型式的特征。由此表明,黄金洞金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应为壳幔混合来源。
王久懿[3](2020)在《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金矿集区,黄金洞金矿床严格受长沙-平江断裂控制,储量大于85吨,是区内代表性矿床之一,其流体演化和金成矿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前人的工作进行细致整理和综合分析,以及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工作,以占60%储量的金塘矿段为代表,对黄金洞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讨论成矿机制,取得了以下认识:(1)黄金洞金矿床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Ⅰ阶段矿物组合为石英-毒砂(较少)-黄铁矿(较少)-白钨矿;Ⅱ阶段矿物组合为石英-金-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闪锌矿-绢云母;Ⅲ阶段矿物组合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阶段。其中Ⅱ阶段为金矿化的主要阶段。(2)初始成矿流体为含H2O-CO2-CH4挥发性气体、中高温(192-330℃),低盐度(2.2-8.9wt%NaCl.eqv)、低密度(0.745-0.988g/cm3)的富CO2流体。成矿主要集中在200-240℃。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呈降低趋势,密度呈增加趋势,盐度无显着变化,流体pH先降低后升高。(3)Al是替换石英中Si的主要元素,Li+、Na+、K+、Rb+等一价碱金属离子和H+作为电价补偿同Al一同进入石英缺陷结构中;在流体演化各阶段石英沉淀过程中,从流体中进入石英缺陷晶格Al3+、Li+、Na+、K+、Rb+的总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4)金以Au(HS)2-形式在流体中迁移。(5)流体减压沸腾与硫化反应是黄金洞金矿床金成矿的主要机制;强烈的水力致裂作用导致流体压力骤降,诱发流体不混溶,是导致可见金在角砾岩型矿石胶结物中沉淀的主要机制;强烈的硫化反应迅速消耗流体中的硫,导致金二硫络合物失稳,是诱发载金硫化物中不可见金和少量可见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高顺[4](2017)在《湖南黄金洞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黄金洞金矿是湘东北地区重要的产金基地,开采历史悠久。本文对黄金洞矿体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阐明该矿区的成矿规律、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控矿因素,丰富了区域成矿认识,为在该地区进一步开展金矿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贺转利,许德如,陈广浩,夏斌,李鹏春,符巩固[5](2004)在《湘东北燕山期陆内碰撞造山带金多金属成矿地球化学》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采用微量元素 (包括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示踪方法 ,着重讨论了金大规模成矿的物质来源、含矿流体来源及含矿流体运移的能量问题。认为湘东北地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具多来源 ,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能为成矿元素的活化和成矿流体运移提供巨量能源 ;成矿物质一部分源于深部含矿热液 ,可能与富铅、富氯、中高温 (3 2 0℃左右 )、相对还原的酸性环境下的气成热液有关 ,而冷家溪群及相关地层金多金属成矿物质在热液活动和动力变质作用下的活化迁移有利于金多金属的大规模成矿。侏罗纪以来 ,岩石圈地球动力学转折及伴随的热液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重要的作用 ,而岩浆作用、动力作用和 /或热液活动影响程度的可能差异 ,导致了金多金属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特点。
曾钦旺,刘云华,钱滔,宁钧陶,王海元,黄宝亮,赵春和,王谦[6](2020)在《雪峰隆起带金矿成因新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矿床实例首次论述了雪峰隆起带内板岩、变质砂岩等浅变质的区域变质作用不能使岩石中的金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断裂构造在动力变质过程中本身并不成矿,断裂破碎带的地层中金只是带内金矿体金金属量的0.123%;流体包裹体测定的金矿成矿温度主要区间在200~300℃,说明雪峰隆起带岩金矿床不是地下水热液成因;金矿床的一些矿石矿物、伴共生组分、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与花岗岩类岩浆岩的相似性也说明了两者间的成因关系;重磁资料推断地表无岩浆岩出露的岩金矿床下部有大面积的隐伏岩体。以上论述和排除法均说明雪峰隆起带上岩金矿床成因类型是岩浆热液矿床。
蒋星祥,李剑,赵拓[7](2016)在《湘东北地区肖家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文中提出肖家山金矿床是江南古陆中段湘东北金成矿区一个典型的金矿床,其硫化物δ34S值介于-14.76‰+6.12‰之间,平均值-2.07‰,处于岩浆硫与围岩混合硫范围内;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与岩浆分异流体及变质热液的混合流体有关。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肖家山金矿床成矿物质具有深部岩浆与地层来源多来源性,其中含矿岩浆的形成可能与燕山期湘东北地区大规模构造-岩浆导致的基底重熔有关。
张勇[8](2018)在《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文中研究指明湘中-赣西北研究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区内产有锡矿山锑矿、沃溪锑-金-钨矿和大湖塘钨矿三个超大型矿床。它们呈三足鼎立之势,在江南造山带中段形成世界罕见的Sb、Au、W矿集区和区域性矿床分带。为了认识这三大矿床的成因关系,探讨与之相关的大规模流体运移和Sb-Au-W元素成矿组合与分离的机制。本论文以锡矿山锑矿、沃溪锑-金-钨矿和大湖塘钨矿三个典型矿床为重点,辅以对石巷里石墨矿、龙山锑金矿、龙王江锑金矿、西安金钨矿等矿床的对比研究和资料综合,通过对有关热液蚀变岩石主微量元素及其热液矿物的原位微区元素测定,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硫化物Re-Os同位素定年和锆石U-Pb定年等手段,对该区Sb-Au-W矿床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并在有关区域花岗岩及成矿岩体年龄,矿床及热液活动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和流体蚀变作用地球化学,以及制约矿物沉淀和Sb、Au、W分异成矿的主导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创新性认识:研究确定,涟源盆地下石炭统石巷里石墨矿叠加热液石英脉中富Au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27.8±3.8Ma。由此精确限定了盆地内广泛分布的下石炭统测水组煤系受到区域性热液蚀变(叠加有大量热液石英脉,普遍发育硅化、硫化物化等)的叠加时代,从而为湘中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流体运移及其与区域花岗岩活动、Sb-Au等成矿作用和煤系热变质作用之间的成因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厘定了赣西北地区W矿化的时代。其中赣西北大湖塘钨矿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37.9±2.0Ma,与湘中地区的Sb矿和Sb-Au矿皆为燕山期成矿。综合研究显示燕山期是湘中-赣西北地区Sb、Au、W的主要成矿时期,集中在150~130Ma。该研究区涟源盆地内只有燕山期成矿,而基底(湘西+湘东北+赣西北)则为晋宁、加里东、印支和燕山期的多时代成矿。造成基底和盖层成矿时代差别的可能原因有:岩浆作用强度和相对抬升程度差异。研究确定了望云山岩体晚期岩脉至少有三期。第一期和第二期为印支期,其中第一期为中细粒的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21.3±1.7Ma,第二期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216.5±1.8Ma。第三期岩脉为燕山期,形成时间为162.2±2.1~163.7±6.4Ma。燕山期岩脉的发现,进一步证实湘中存在燕山期的岩浆作用,并且与锡矿山锑矿早期成矿时代155.5±1.1Ma接近。涟源盆地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与区域中基性岩脉和大规模Sb成矿作用时代相对应。研究揭示,涟源盆地泥盆系中的锡矿山锑矿成矿流体以低温(192℃~177.8℃)和低盐度(平均6.2 NaCl wt%)为特征。基底地层内矿床:龙山金锑矿的形成温度平均为185℃,盐度平均5.6 NaCl.wt%;龙王江锑金矿成矿温度与龙山金锑矿相近,平均182.7℃,盐度平均2.9NaCl.wt%;西安钨金矿形成温较高(215.3℃~195.9℃),盐度平均6.0NaCl.wt%。结合已知的Sb、Au和W热液实验地球化学行为,矿物流体包裹体和成矿特征等综合分析显示,钨、金和锑的分别富集成矿在成因上可能与成矿热液演化中的三个温度临界点有关。即钨沉淀基本结束从而与金、锑分离的温度大约为250℃;金从热液中基本完全沉淀而与流体中的锑发生分离的温度大约为200℃;而锑则在流体温度降低到大约190℃时开始发生大量沉淀。因此,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可能是导致Sb、Au和W沉淀分异成矿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湘中地区基底内成矿流体演化相对复杂,碳酸盐化和绢英岩化阶段是W和Au成矿阶段,硅化阶段是Au和Sb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在基底内演化过程中从围岩中萃取了 Si、Fe、Au、Pb和Zn等成矿元素,这为盖层Au-Sb和Pb-Zn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成矿流体在基底内交代围岩并形成碳酸盐化(富集As、W和Sb)和绢英岩化(富集Si、W、Sb和Au)蚀变过程,虽然都有Sb元素沉淀,但沉淀富集的程度较低(△Ci=123.06~490.08ppm/g),远低于硅化蚀变的Sb富集程度(△Ci=10697ppm/g)。显示成矿流体在基底内演化形成硅化蚀变时高度富集Sb和Si,是沃溪锑金钨矿Sb-Au的主成矿阶段,与盖层内成矿流体富Sb和Si特征相似。富K的流体在基底内碳酸盐化围岩过程中,从围岩中交代出大量元素,可能是基底流体萃取围岩中成矿元素的机制之一,也可能是湘西地区形成区域性Au和Pb-Zn等元素亏损的原因之一。研究揭示,涟源盆地泥盆系灰岩中方解石脉的稀土元素总量(17.69ppm~41.64ppm)远小于未蚀变灰岩(121.2ppm~235.1ppm),且锡矿山的方解石脉也具有相同的低稀土特征(5.97ppm~15.27ppm)。可能指示在晚古生代盖层中,无论是矿区还是区域地层中的方解石脉,都形成于以低稀土含量大气降水为主的盆地流体。这显示了盆地流体迁移并交代蚀变了途径围岩,使蚀变灰岩的稀土含量(1.50~4.73ppm)降低,同时沉淀析出低稀土含量的方解石脉,表明涟源盆地蚀变灰岩、锡矿山和区域方解石脉的形成可能是古大气降水深循环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大湖塘钨矿早期(核)白钨矿具有高Nb、Ta和Mo,和低Sr(44.10~95.08ppm)的岩浆热液特征;西安白钨矿则具有明显的低Nb、Ta和Mo,和高Sr(581.68~861.03ppm)的深循环流体特征;而大湖塘钨矿晚期白钨矿则介于两者之间;指示了大湖塘钨矿岩浆热液流体→蚀变流体→深循环流体演化的过程。大湖塘钨矿形成热液黑云母时氧逸度为-13.6~-14.1,而后形成交代黑云母时氧逸度为-17.6~-17.8,此过程流体氧逸度出现明显下降,利于大量黑钨矿的形成;而随后形成的白钨矿的δEu负异常值(0.17~0.85)记录了形成早期白钨矿流体为氧化环境,氧逸度相对黑钨矿阶段升高,抑制了黑钨矿的形成,并开启了白钨矿大量生成阶段;至晚期白钨矿δEu正异常值(1.16~9.51)显示流体为低氧逸度的还原环境,氧逸度再次降低,致使硫化物大量生成。成矿流体氧逸度先降后升再降可能是控制大湖塘钨矿大量黑钨矿和大量白钨矿共同沉淀成矿的关键。黄铁矿Os同位素研究表明,涟源盆地内矿床的Au、Sb等成矿元素来自基底元古界,经历了长距离的迁移演化。赣西北辉钼矿Os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特征。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并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论文提出了有关湘中-赣西北地区大范围深尺度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的初步模型:(1)由三个超大型矿床组成的湘中-赣西北Sb-Au-W矿集区在成因上与大体积流体(热液和岩浆)在大范围和深尺度地壳中运移和分异演化有关。由部分熔融形成的多期岩浆热驱动所产生的深循环流体运移,是导致大规模Sb、Au和W分异成矿的主要因素。(2)在这一过程中,尤其在燕山期,被基底部分熔融和水/岩反应(热液蚀变)萃取的成矿元素Sb、Au、W、Pb、Zn和Si等,曾经历过大通量的流体搬运,并在基底或盖层隆升部位就位成矿。(3)成矿流体的温度降低可能是导致成矿元素Sb、Au和W先后依次沉淀,自下而上形成不同元素组合的矿床以及Sb、Au和W成矿分馏及分带的主要因素。因此,湘中-赣西北元古代基底中的大湖塘钨矿和沃溪锑-金-钨矿,以及古生代盖层中的锡矿山锑矿等中-低温热液矿床和矿化,均属于和大规模流体运移有关的区域性流体深循环热液系统。(4)湘中-赣西北地区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源于岩浆期后热液和盆地流体。岩浆期后热液是赣西北大湖塘钨矿(360~200℃)形成的关键;而盆地流体则是湘中地区锡矿山锑矿(192℃~177.8℃)和沃溪锑金钨矿(280~200℃)形成的关键。
周岳强,董国军,许德如,邓腾,吴俊,王翔,高磊,陈孝刚[9](2021)在《湖南黄金洞金矿床白钨矿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黄金洞金矿床是江南造山带上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矿体赋存在新元古代的浅变质岩中,受东西向-北西西向构造的严格控制。多年来,黄金洞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对黄金洞金矿区的白钨矿开展详细的野外调查、岩相学观察和Sm-Nd同位素分析,在147Sm/144Nd-143Nd/144Nd图解中获得白钨矿的等时线年龄为(129.7±7.4) Ma (MSWD=1.0),对应的εNd(t)值为-8.21~-8.68。结合黄金洞矿区白钨矿与含金硫化物的交切关系观察、以及前人的成矿年代学和矿物学研究成果,认为白钨矿的等时线年龄可作为黄金洞金矿床的成矿年龄。白钨矿的εNd(t)值大于赋矿地层新元古界冷家溪群和湘东北早白垩世花岗岩,但小于新元古界仓溪岩群,表明白钨矿中的Nd部分来自新元古界冷家溪群和(或)湘东北早白垩世花岗岩,部分来自新元古界仓溪岩群。综合前人的研究,认为在江南造山带的金锑钨成矿作用中,新元古界为矿源层,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共同促进了金等成矿物质的活化,构造活化为含矿热液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张乾,曹裕波,张宝贵,潘家永[10](1992)在《湖南黄金洞金矿床的稀土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矿石成因证据》文中研究说明矿床的矿石与围岩具有相同的稀土元素组成,稀土参数和稀土模式也非常接近,且有一致的微量元素比值和分布形式,冷家溪群地层为金的矿源层,金从围岩中被活化和迁移出来,沉淀于断裂破碎带中,形成沉积改造金矿床。
二、湖南黄金洞金矿床成因的稀土元素证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黄金洞金矿床成因的稀土元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载金黄铁矿结构与组成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1.2.2 矿床地质特征 |
1.2.3 载金黄铁矿组构特征 |
1.2.4 微区原位硫同位素示踪 |
1.3 技术路线 |
1.3.1 资料调研 |
1.3.2 构造-蚀变-矿化填图 |
1.3.3 岩相学与矿相学工作 |
1.3.4 微区原位元素及硫同位素分析 |
1.4 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3 金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层 |
3.1.1 新元古界冷家溪群 |
3.1.2 中生界白垩系 |
3.1.3 新生界第四系 |
3.2 控矿构造 |
3.2.1 断裂 |
3.2.2 褶皱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4.1 金塘矿区 |
3.4.2 金福矿区 |
3.4.3 金枚矿区 |
3.4.4 杨山庄矿区 |
3.5 矿石特征 |
3.5.1 矿石类型 |
3.5.2 矿石结构 |
3.5.3 矿石构造 |
3.6 围岩蚀变 |
3.7 成矿期次划分 |
4 载金黄铁矿结构 |
4.1 光学显微镜镜下特征 |
4.2 背散射电子图像分析 |
5 载金黄铁矿元素组成 |
5.1 主量元素 |
5.2 微区原位微量元素 |
5.3 微量元素面分析 |
6 微区原位硫同位素示踪 |
6.1 原位微区硫同位素特征 |
6.2 成矿物质来源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湘东北黄金洞金矿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3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3.2 微量元素 |
3.3 稀土元素 |
4 讨论 |
5 结论 |
(3)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流体 |
1.2.2 造山型金矿床金成矿机制 |
1.2.3 黄金洞金矿床成矿流体 |
1.2.4 黄金洞金矿床金成矿机制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科学问题 |
1.4 研究方案与完成工作量 |
1.4.1 研究方案 |
1.4.2 已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1.1 新元古界冷家溪群 |
2.1.2 石炭系-泥盆系 |
2.1.3 白垩系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 |
2.2.2 褶皱 |
2.2.3 韧性剪切带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新元古代岩体 |
2.3.2 加里东期岩体 |
2.3.3 印支期岩体 |
2.3.4 燕山期岩体 |
2.4 区域矿产特征 |
3 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2.1 断裂 |
3.2.2 褶皱 |
3.3 矿体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3.5 矿石特征 |
3.5.1 矿石类型 |
3.5.2 矿石结构 |
3.5.3 自然金分布 |
3.6 成矿阶段及脉体时序 |
4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 |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
4.4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5 石英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2 分析结果 |
5.3 石英微量元素特征 |
6 成矿流体演化与金成矿机制 |
6.1 成矿流体特征 |
6.2 成矿流体演化 |
6.3 金成矿机制 |
6.3.1 金在流体中的运移形式 |
6.3.2 金成矿机制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湖南黄金洞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 |
2.1 地层 |
2.2 构造 |
3 矿床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石类型 |
3.2.2 矿石结构与构造 |
3.2.3 矿物组分 |
3.2.4 金的赋存状态 |
3.3 围岩蚀变 |
3.4 矿物生成顺序 |
4 矿床成因 |
4.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1.1 包裹体特征 |
4.1.2 均一温度 |
4.1.3 成矿压力和深度 |
4.1.4 成矿流体的盐度 |
4.1.5 流体成分 |
4.1.6 成矿流体的酸碱度 (PH) |
4.1.7 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电位 (Eh) |
4.2 成矿物质来源 |
4.2.1 硫同位素组成 |
4.2.2 铅同位素组成 |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5.1 矿床成因 |
5.2 找矿标志 |
(5)湘东北燕山期陆内碰撞造山带金多金属成矿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湘东北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特点 |
1.1 燕山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
1.2 燕山期花岗岩与金多金属矿床的关系 |
2 金成矿地球化学示踪 |
2.1 含矿性分析 |
2.2 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
2.3 稀土元素变化特征 |
3 讨论与结论 |
(6)雪峰隆起带金矿成因新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主要依据 |
2.1 岩石学依据 |
2.2 构造地质学依据 |
2.3 矿物学依据 |
2.4 地球物理依据 |
2.5 地球化学依据 |
2.6 同位素地球化学 |
2.6.1 硫同位素分析 |
2.6.2 氢、氧同位素分析 |
2.6.3 氦-氩同位素分析 |
3 典型矿床实例分析 |
3.1 湖南省平江县万古矿区Ⅰ1和Ⅰ2矿脉金矿详查?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脉地质特征 |
3.1.4 矿体地质特征 |
3.1.5 矿床提供的成因方面的证据 |
3.2 湖南省安化县金檀金矿 |
4 结论 |
(8)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湘中-赣西北 |
1.1.2 大规模成矿流体运移和分异成矿 |
1.1.3 Re-Os同位素体系 |
1.2 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 |
1.3 研究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工作量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湘中-赣西北区域地质与Sb-Au-W成矿分带 |
2.1 湘中-赣西北构造概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构造演化特征 |
2.2 湘中-赣西北地层概况 |
2.2.1 新元古界 |
2.2.2 下古生界 |
2.2.3 上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2.6 涟源盆地“基底-盖层”结构 |
2.3 湘中-赣西北岩浆岩概况 |
2.3.1 晋宁期 |
2.3.2 加里东期 |
2.3.3 印支期 |
2.3.4 燕山期 |
2.4 湘中-赣西北Sb-An-W成矿分带 |
2.4.1 岩浆热液有关的矿床 |
2.4.2 深循环热液有关矿床 |
2.4.3 Sb-Au-W成矿分带 |
2.5 小结 |
第三章 湘中-赣西北Sb-Au-W矿床地质 |
3.1 沃溪锑金钨矿 |
3.1.1 矿区地质概况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1.3 围岩蚀变 |
3.2 大湖塘钨矿 |
3.2.1 矿区地质概况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2.3 围岩蚀变 |
3.3 锡矿山锑矿 |
3.3.1 矿区地质概况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3.3.3 围岩蚀变 |
3.4 小结 |
第四章 湘中-赣西北岩浆作用与Sb-Au-W成矿的关系 |
4.1 Re-Os同位素年代学 |
4.1.1 湘中热液石英脉中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 |
4.1.2 赣西北大湖塘W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4.2.1 湘中天龙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2 湘中天龙山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4.2.3 湘中望云山岩脉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4.3 成岩与Sb-Au-W成矿的关系 |
4.3.1 湘中热液黄铁矿形成时代的意义 |
4.3.2 湘中燕山期岩脉的地质意义 |
4.3.3 基底内多时代成矿和盖层内燕山期成矿 |
4.3.4 湘中-赣西北Sb-Au-W成矿与岩浆成岩作用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五章 湘中-赣西北Sb-Au-W矿流体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1 锡矿山Sb矿 |
5.1.2 大湖塘W矿 |
5.1.3 沃溪Sb-Au-W矿等 |
5.2 蚀变岩的元素地球化学 |
5.2.1 △Ci计算模型 |
5.2.2 锡矿山Sb矿 |
5.2.3 大湖塘W矿 |
5.2.4 沃溪Sb-Au-W矿 |
5.2.5 热液蚀变与贫化与富集 |
5.3 热液矿物的地球化学 |
5.3.1 方解石 |
5.3.2 白钨矿 |
5.4 岩浆流体与深循环流体成矿 |
5.4.1 矿物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盐度对成矿流体演化的指示 |
5.4.2 蚀变岩元素地球化学对热液成矿元素组成的指示 |
5.4.3 矿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指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湘中-赣西北大规模流体运移与Sb-Au-W成矿过程 |
6.1 Re和Os同位素对成矿物质来源的制约 |
6.2 Sb-Au-W迁移和分异的过程 |
6.2.1 Sb、Au和W在热液中的迁移形式 |
6.2.2 热液中Sb、Au和W的共生和分异过程 |
6.3 基底对成矿的控制 |
6.3.1 元古代Sb-Au-W含矿建造——成矿元素初步富集阶段 |
6.3.2 晋宁期W-Sn成矿——成矿元素的多期岩浆富集阶段800-150Ma |
6.3.3 加里东期深循环流体W-Au和Au矿—大规模流体运移成矿阶段 |
6.3.4 印支期隆起带石英脉型Au-Sb矿和矽卡岩型W矿 |
6.3.5 燕山期成矿大爆发 |
6.4 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迁移演化过程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
(9)湖南黄金洞金矿床白钨矿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 |
2 矿床地质 |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
4 分析测试结果 |
5 讨论 |
5.1 黄金洞金矿床的成矿时代 |
5.2 黄金洞金矿床白钨矿中Nd的来源 |
5.3 黄金洞金矿床的成因 |
5.4 对江南造山带金锑钨成矿作用的启示 |
5.5 对找矿工作的启示 |
6 结论 |
四、湖南黄金洞金矿床成因的稀土元素证据(论文参考文献)
- [1]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载金黄铁矿结构与组成约束[D]. 李荣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湘东北黄金洞金矿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息朝庄,杨涛,夏浩东,邓会娟,吴圣刚. 黄金, 2018(02)
- [3]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D]. 王久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湖南黄金洞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高顺.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0)
- [5]湘东北燕山期陆内碰撞造山带金多金属成矿地球化学[J]. 贺转利,许德如,陈广浩,夏斌,李鹏春,符巩固. 矿床地质, 2004(01)
- [6]雪峰隆起带金矿成因新析[J]. 曾钦旺,刘云华,钱滔,宁钧陶,王海元,黄宝亮,赵春和,王谦. 中国地质, 2020(04)
- [7]湘东北地区肖家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J]. 蒋星祥,李剑,赵拓. 国土资源导刊, 2016(03)
- [8]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D]. 张勇. 南京大学, 2018
- [9]湖南黄金洞金矿床白钨矿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周岳强,董国军,许德如,邓腾,吴俊,王翔,高磊,陈孝刚. 地球化学, 2021(04)
- [10]湖南黄金洞金矿床的稀土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矿石成因证据[J]. 张乾,曹裕波,张宝贵,潘家永. 地质与勘探, 19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