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土和边界争端的几本书

关于领土和边界争端的几本书

一、论述领土与边界争端问题的几本书(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1](2011)在《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 ——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要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问与资源基地,也是国家安全防御的前沿阵地,又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事务的舞台,关系着国家的根本利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相关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之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有关这方面的要求就不会得到承认。而中国海洋国土有近半存在争议,受此影响,中国的海上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随着国际海洋竞争的白热化,陆地资源的减少及人口不断的增加,突显海洋资源的战略价值越来越重要,各国为了国家长远的生存与发展,无不积极制定海洋战略,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本文的问题意识或者创新之处就在于试图建立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类型建构”。首先,本文认为,世界上的海洋法律争议层出不穷,形态万千,例如法律上的行为、动机、因果关系、不同的法律形态之描述和概括等等,要完全把它们囊括入几个抽象的法律概念,这是一种学术神话,故传统抽象化的方法实在力不能逮。再者,海洋法律争议事实层出不穷,且随时代的发展变动不居,要完全对之进行条分缕析地具体化研究也不可能,更无必要,也有违法律规范化的本质。因此,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海洋法的理论和实践,达到确实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目的,本文认为,我们现在有必要对上述两种问题进行重新整合和归位,这也正是本文所力图阐明的“类型”的方法论意蕴所在。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厘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主权、管辖权、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等多个概念,针对不同类型的争端提供不同的解决路径,为解决诸如划界、岛屿主权归属等海洋争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与此同时,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要依据,详尽介绍各类型化争端的内容,并结合中国海洋法实践中的现状预测未来中国海洋政策、海洋法制发展的新方向。除此之外。本文也希望能引起更多的研究者,甚至政府重视海洋权益争端即将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重新思考我国现行的海洋政策,并投入更多的研究,以提供解决之策。本论文依上述研究目的,依次如下铺陈论述:第一章绪论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海洋权益争端类型化研究概述重点分析类型化研究在海洋法中的运用。本章通过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有关主权、管辖权、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做一类型化探讨。同时回顾了海洋法制定的发展历史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编纂经过,以期对海洋法各项权利规定有较为宏观和完整的概念。第三章主权类型争端本章主要说明主权的演变和国际法的发展,并列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内水、领海、岛屿制度来说明海洋法中的主权问题,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岛屿主权界定的缺失,通过中国、越南南海岛礁争端的具体案例做出回应。第四章管辖权类型争端本章共列出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内容,来说明海洋法中管辖权的问题,并讨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对各该海域所作的规定作整理、归纳、分析比较,获得该海域中与管辖权有关的规定,从而达到廓清基本的概念,以便于在讨论各种海域管辖权时有更明晰的界定。第五章海洋权益类型争端——以中国为中心本章通过对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梳理,特别是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海洋利益的类型和意涵。同时指出了当前中国海洋权益在东海、南海和黄海所面临的现实海洋利益问题,这是对海洋权益争端类型化分析的递进,并初步探讨了和平解决相关利益争端的途径。举出南中国海“无瑕号”事件、中日“冲之鸟礁”争议案例,通过前几章的分析理论成果,来说明这些案例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各权利归属有关的问题,为我国今后解决相关海洋争端的实践,提供一定的路径参考。第六章结论针对以上各章节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权利类型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与看法,并对海洋争端的解决机制提出建议。

廖美妮[2](2014)在《越南阮朝《大南国疆界汇编》考析》文中研究指明《大南国疆界汇编》(i Nam Qu c C ng Qi i V ng Biên)是越南阮朝同庆时期(18861888)官修的一本关于当时越南国家疆界的书籍,该书是对越南各省地名、沿革、面积、疆界的考证,亦有关于某一问题的专考。由于目前尚未见有学者对这部书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本论文以《大南国疆界汇编》为研究对象,力图解读该书所蕴含的史料信息,并阐发其史料价值。论文按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该书的编撰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对该书作者、版本流传、史料溯源、编纂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并与越南其他地志进行对比,以突出其写作特点。第二部从三个方面对阮朝疆界进行分析:一是追溯古代越南的政区沿革和行政单位的设置情况,对越南疆域的形成、阮朝各省府县的设置进行细致的探讨,归纳阮朝同庆时期的政区;二是分析阮朝国家的边界情况,包括中越边界、西部边界和海疆。通过细致比对中越边界材料,以达到还原历史上客观的边界问题;在探讨西部边界时,归纳其沿边族群的分布情况,并对这些民族做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阮朝海汛的探讨,试图揭示其海疆范围。三是评述《大南国疆界汇编》中所涉及的诸如象郡、铜柱等问题,探讨南掌、暹罗、高蛮及占城、万象、水真腊等国家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阮朝一部珍贵的疆界书籍,《大南国疆界汇编》对研究越南阮朝疆域、政区沿革、边疆民族、海疆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黄婷[3](2014)在《评析日本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及其主张》文中研究说明中日自建交以来,中日双边关系不断发展以及深化,合作交流不断。但是钓鱼岛问题却像是一颗“隐形炸弹”,时刻威胁着中日关系。中国与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等问题的争论一直都持续着,2012年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而更加受到关注。如今,作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此问题,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已经作了许多详细、严谨的研究,也有大量的书籍,以及文章发表、出版,力证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当然,钓鱼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资源,对于资源比较匮乏的日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所以日本各界也就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展开了各种的论证和分析。尽管有少部分日本学者通过考察、研究,承认“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但是更多的日本学者则是认定“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并且从“无主地先占”以及“实际控制”等方面,力证钓鱼岛的主权归属。而日本社会舆论也偏向这股“右翼之风”,不断强化“钓鱼岛的主权属于日本”的观点。本文通过研究大量的与钓鱼岛相关的日语文献、资料,并结合对比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深入地分析日本国内对于钓鱼岛的研究与论证,以及就此问题所展开的争论。而日本社会、学界的很多主张和分析与日本政府的立场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本文在总结研究日本国内对于钓鱼岛问题的主张和研究的同时,结合时势,浅析日本政府就钓鱼岛问题的对策变化,并从中得到启示,为钓鱼岛归属问题的解决以及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积极的努力。

周耀光[4](1990)在《论述领土与边界争端问题的几本书》文中提出 《亚洲边界》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员阿拉斯泰尔·拉姆着英国帕尔·马尔出版公司1968年出版,246页作者专门从事有关边界及领土争端历史及性质等问题的研究,写了许多有关边界问题的论着,包括《麦克马洪线》一书。该书着重介绍亚洲各国边界争端的性质、背景、历史及演变过程。所述地区包括伊朗、

韩莉[5](2000)在《伍德罗·威尔逊与国际联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伍德罗·威尔逊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是一个兴起研究者兴趣也引起热烈争论的题目。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1912-1920年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正处于需对内外政策做出重大抉择的转折时代。这一时期的特征在外交与国际关系领域中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美国正在实力上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外交政策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二十世纪的世界既不是美国建国之初还处于弱小时期的世界,也不是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当年称霸一时的世界。世界在进入二十世纪时出现了新的特点:世界开始了走向多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重新认识的世界。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威尔逊政府需要为美国制订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外交战略。威尔逊为美国选择的外交战略是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入角逐世界霸主的行列,威尔逊毫不含糊地认为美国应是世界的领袖。但他同时也不可能摆脱历史的束缚,美国的外交传统也为他的政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传统与时代发生冲突时威尔逊试图从传统中找到依据来解决冲突。在威尔逊之前,美国基本上没有参与世界事务的经历,因此也没有固定明确的政策,在美国向老牌帝国主义的霸主地位挑战时,威尔逊只能从美国历史的经验中寻找办法来改造世界。这是威尔逊外交决策思维中的重要特征。 威尔逊外交活动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应是他倡导并促成其建立的国际联盟。他在巴黎和会上的有形成果中最突出的也是国际联盟。虽然后来这一政策由于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将自己排除在国联之外而成为历史的讽刺,但是国际联盟做为威尔逊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及做为国联基础的集体安全原则应是研究威尔逊外交的重要内容。因为它的影响超过了威尔逊的时代,它是美国在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期,在美国外交重大抉择时期的产物,至今仍影响着美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因此以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国际联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从传统与现实形势的冲突这个角度来考察国际联盟政策从提出到失败的过程:威尔逊是如何在战争中从中立立场提出集体安全与国际联盟,在参战后力图保持美国的独特立场,并在与欧洲列强的冲突与妥协中形成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又在与参议院的和约之争中,由于不能在如何使国联保证美国获得并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方面取得一致,而使美国最终没有能加入国际联盟。目的是要了解威尔逊外交的一些特征:利用美国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强大的经济实力,推行以集体安全为旗帜的政策,以一种貌似中间立场而实为超越欧洲列强之上的政策,来达到主宰世界的外交战略目标。但是威尔逊在推行其外交政策时并没有能取得希望的结果,原因是:美国要以自己强大的实力凌驾于国际事务及各欧洲列强之上,即使美国放弃了中立政策,也并没有放弃“美国例外”与美国超然于其它国家之上的思维方式。但是当美国想要以自己的实力来使世界都服从于自己的目标时却发现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与多元化的国内因素使之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整个20世纪美国外交的特征。

杨玲玲[6](1997)在《当代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国家利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题是考察中国国家利益在当今时代的质点与空间的坐标中的状态问题。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决定着国家的生存发展的好坏与国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威望与尊严之所在。1978年中国国门訇然洞开之后,她在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也遇到了挑战和困惑。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国家利益问题,认为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在对外交往中要注意维护本民族利益。特别是在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国家利益是国家间交往的最高准则。基于此,本文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为指导,以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为切入点,分析冷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提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全文共分绪论和四章。绪论部分提出问题。国家利益是制约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又是一个被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搞得混乱不堪的概念,因此,对外开放实践提出了从理论上研究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章国家利益概述,从考察国家利益的概念、本质、特征和历史沿革入手,揭示出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历史上任何国家利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三、四章分别阐述了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分析了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给我国利益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并根据世界各国及中国自身维护国家利益的经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本文所作的工作主要是:①、从国家利益得失的视角对我国的开放历程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成绩,提出了问题;②、从界定国家利益的概念入手,认为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提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观必要性;③、从揭示国家利益的本质入手,揭示出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国家利益与当代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本区别,找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客观必要性;④、通过回顾国家利益产生、发展的历史,阐明了国家利益从封闭→开放→相互依存→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区分了让渡国家利益与牺牲国家利益的界限,指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途径;⑤、以国家利益的共性为依据,在比较世界各国不同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胡欣[7](2015)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关系探究(1757-1858)》文中提出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最初是一家拥有英国皇家特许状的股份公司,后来其凭借在东印度地区的贸易特权及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渐打败了荷兰、法国等西方列强,成功入主印度,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了鼎盛阶段。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最初的接触可溯到18世纪中期。1757年普拉希之役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巩固了其在印度大陆的统治,进入了鼎盛时期。为了开辟西藏与印度北部间的贸易通道,东印度公司计划开辟北方商路,正是通过开展北方商路计划,东印度公司同位于北部商路必经之地的尼泊尔相遇了。由于廓尔喀人对尼泊尔谷地的征服与统一,开通不久的北方商路计划陷入僵局,东印度公司多次尝试打开尼泊尔贸易大门的努力也均以失败告终。随着尼泊尔奉行的军事扩张政策以及英尼双方边界冲突的加剧,1814-1816年的英尼战争最终爆发。战后,在尼泊尔对东印度公司的“亲英政策”以及东印度公司对尼泊尔以不干涉为主的笼络措施之下,双方的关系进入了较为和平稳定的历史时期。然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随着塔帕首相的下台,尼泊尔国内反英情绪持续高涨,东印度公司无奈之下开始对尼实行积极干涉政策,英尼关系再度恶化。积极干涉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迫使东印度公司于1842年出台了对尼以不干涉为主的谨慎政策。不久后,忠格将军的上台以及尼泊尔亲英政策的实施,正式开启了尼泊尔亲英政策的新时代。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告印度人民书》正式宣告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统治的结束。至此,东印度公司所确立的与尼泊尔的关系正式被英国政府同尼泊尔的外交关系所取代。

陈欢欢[8](2020)在《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政治极化问题颇受关注,面对美国内政问题一些人似乎认为其对中国有积极影响,但这可能恰恰相反,一直以来美国常因国内问题频发而刻意寻求“敌人”,因此抓住外交政策这一关键点探讨美国政治极化影响有着重要意义。而根据美国宪法,外交政策的制定分权于美国国会与美国总统。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利益集团、精英阶层、智库机构等诸多因素,然而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国会与总统施加影响,因此本文抓住国会与总统这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探讨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国会和总统角度探讨政治极化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导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美国政治极化和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略概括。论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界定了政治极化的定义、表现、历史和形成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以及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关系。第四章以伊拉克战争政策制定的案例探讨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最后总结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规则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结论认为,美国的政治极化可能对于他国而言并非是一种福音,因为政治极化更可能让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呈现“一致对外”的情况。然而,这种“一致对外”也会因为外交政策客体是否为盟友国、外交政策是否与实际利益相关、制定外交政策主体力量对比强弱以及政党党派交替异同相关。另外,美国政治极化也是美国国会和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重要原因,对此,相关国家也应引起重视,不能让历史重演。文章仅仅探讨了冷战后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同时本文认为相对于总统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国会这一影响机制相对稳定且较为冷门,因此偏重探讨。另外鉴于亚洲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文章探讨的案例都选自亚洲国家。如果日后能整体研究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时间覆盖整个美国历史,研究的地理位置覆盖全部区域,那么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则会更具多样性与复杂性。

姜运仓[9](2005)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文中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发展趋势下,区域合作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正不断被加强。作为处理区域问题的有力手段,区域合作能够使得国家集中力量并从积极的外部效应中获取最佳利益,并能使国家减轻外部效应的负面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冷战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并不充分,冷战后,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各种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形式不断出现,但包含区域内所有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却迟迟没有出现,个中原因值得探讨;人们对东亚国家将走向经济合作,并最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前景比较乐观,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向合作问题上,各国学者的看法却见仁见智,本论文将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不断发展的东亚地区化浪潮中,中国如何应对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利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赢得发展?提出对策性建议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之一。 本论文由导论和九章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是论文的选题和相关概念的澄清两部分组成,分别从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方面说明了这一题目的研究价值,并对本论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严格界定。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时间跨度是从东盟的成立到2004年,其主要线索是以时间为顺序,但同时也兼顾了经济合作形式的质变及合作范围的扩大等因素。第二章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中使用了层次法,即从全球、地区和国家三个层次展开,全球是东亚经济合作得以发生的大环境,区际日益紧密的联系是经济合作的客观推动力,而各国在对其国家利益的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推动和参与地区经济合作的选择,则是经济合作的主观推动力。第三章主要分析东亚经济合作的区内制约因素,这一分析是分领域进行的,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展示其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制约,并就如何克服这些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四章主要论述东亚经济合作同区外大国和国际组织以及区域内的重要关系,其分析的重点是世界第一大国——美国以及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同东亚经济合作的关系,

卞梁[10](2018)在《近代西人眼中的台湾(1865-1895)》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广泛搜集及阅读诸多近代赴台西人所着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较为清晰、全面地分类概括近代西人所见台湾的方方面面,提炼出具有普遍共性的西人“台湾印象”;结合十九世纪西方文化背景及中西交往环境,对西人“台湾印象”的建构方式进行解析;在行文中,注重对樟脑战争、牡丹社事件、中法战争等关键历史节点进行论述,以西人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台湾发展轨迹所产生的影响;综合借鉴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运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东方学、西方优越论等学科方法,分析影响西人台湾印象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并进行一一例证,最终将十九世纪西人眼中台湾的大致面貌呈现出来。本文认为,由于十九世纪赴台西人一方面长期处在西方优越论与西方中心主义裹挟之下,一方面又对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着好奇,因此来台后,他们始终处于一个矛盾的心态中,他们在深深着迷于台湾的美景风物的同时,又试图以自己所认同的文化观点来定义台湾,获得对台湾的所谓话语权。这也决定了他们常用微观与直观的手法来记录台湾的客观事物,而对台湾的文化层面多进行主观评价与臆断,有时甚至以公然伤害乃至于出卖台湾来谋求自身的利益。这种主客观并存的论述基调正是其矛盾心态的外在表现。近代西方人在建构其“台湾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西方优越论、东方主义、基督教“救世”心态等观念的作用。当然,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在不断深入了解台湾社会的过程中,西人又受到台湾当地文化的渲染与影响,这使得他们逐渐产生了台湾认同,大力向西方介绍台湾。因此,近代西人眼中对台湾“矛盾”的解读或许便是“他者”眼中近代西方“殖民霸权”的另一种解释。最后,西人所留叙台文献在近代台湾史研究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这无疑是我国历史文献学和中外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论述领土与边界争端问题的几本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述领土与边界争端问题的几本书(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 ——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献回顾
        二、以往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指导思想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视角下海洋权利争端类型化研究概述
    第一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海洋权利类型化研究概述
        一、类型化研究与法律研究方法
        二、海洋权益类型化分析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海洋权利的类型
    第二节 国际海洋法立法史中权利类型的梳理
        一、近代海洋法的发达史
        二、杜鲁门公告与联合国海洋法法会议
第三章 主权类型争端
    第一节 主权的演变与国际法的关系
        一、主权的演变和主权的概念
        二、主权和国际法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海上主权类型争端
        一、内水
        二、领海
        三、岛屿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管辖权类型争端
    第一节 国际法上的管辖与管辖权
        一、管辖、管辖权及其比较
        二、管辖权的分类
    第二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管辖权类型规定
        一、毗连区
        二、专属经济区
        三、大陆架
    第三节 管辖权类型争端的案例
        一、中美南中国海的撞机事件
        二、西班牙诉加拿大渔业管辖权案
第五章 海洋权益类型争端——以中国为中心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权益发生史概述
        一、明以前
        二、清时期
        三、民国以来
        四、1949—1954年
    第二节 1954年后我国海洋权益保护立法的发展路径
        一、概述
        二、第一阶段——1954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
        三、第二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期
        四、第三阶段——以1992年《领海及毗连区法》的颁布施行为起点
    第三节 海洋权利类型化研究与中国的实践
        一、中国的海洋权利类型——类型化之一
        二、中国的海洋利益——类型化之二
    第四节 当代我国海洋争端之案例分析
        一、"无瑕号事件"
        二、中日冲之鸟礁事件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越南阮朝《大南国疆界汇编》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 所用材料
第一章 《大南国疆界汇编》的史料及编撰
    第一节 产生与流传
        一、 作者及审定人简介
        二、 成书背景及写作过程
        三、 版本及流传情况
    第二节 全书内容及编排特点
    第三节 史料渊源
        一、 中国史料
        二、 越南史料
        三、 西方国家史料
    第四节 编撰方法探究
        一、凡例与体例研究
        二、文字表述及舆图绘制
    第五节 补缺考订
第二章 《大南国疆界汇编》所见阮朝政区记载评述
    第一节 与越南其他地志在内容上的对比
    第二节 阮朝政区记述简述
        一、 “大南国总书”评述
        二、 中圻政区记述
        三、 北圻政区记述
        四、 南圻政区记述
    第三节 阮朝行政单位阐释
    第四节 对镇西城(柬埔寨)政区记载之比较研究
    第五节 与《同庆地舆志》所载政区之比较研究
第三章 《大南国疆界汇编》所见中越边界及问题述评
    第一节 中越边界内容辑录及述评
    第二节 中越广东段边界问题述评
    第三节 中越广西段边界问题述评
        一、 禄平州割地问题的考述
        二、 那窝村之争的史料评述
    第四节 中越边界云南段边界问题述评
        一、 “三州”边地沿边诸峒及牛羊、蝴蝶、普园三峒的交涉情况
        二、 大、小赌咒河立界之争
        三、 清咸丰年间越南在宣光省扰乱边界情况
        四、 临安府六勐地区史料辨析
第四章 《大南国疆界汇编》所见西部边界与族群分布考述
    第一节 阮朝西部边界与沿边族群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西部边界羁縻州县中的民族考述
        一、 芒虎蛮
        二、 蛮獠
        三、 盆蛮
        四、 深源、梦山、燕山蛮
        五、 甘门、甘吉、甘灵蛮
        六、 乐凡蛮
        七、 贡蛮(九州蛮)和税蛮
    第三节 西部边界的其他边疆族群考述
        一、 目多汉
        二、 牢类荒蛮
        三、 属蛮
        四、 石壁蛮
        五、 波忒、孔、乙巴、昌腥及氐蛮、山蛮
    第四节 水火舍二国探析
        一、 水火舍二国史料评述
        二、 水火舍二国研究
第五章 《大南国疆界汇编》所见阮朝海汛记载考述
    第一节 阮朝海汛记载的史料分析
    第二节 对阮朝海汛的研究
        一、 中圻各省海口
        二、 北圻各省海口
        三、 南圻六省海口
    第三节 阮朝海疆辨析
第六章 《大南国疆界汇编》卷七诸考评述
    第一节 考辩诸问题简述
        一、 疆界诸说异同
        二、 江-湄公河考
        三、 铜柱考
        四、 秦象郡考析
    第二节 对现夹诸国附录的考证与分析
        一、 暹罗国
        二、 南掌国
        三、 高蛮国
    第三节 对原国附录的考证与分析
        一、 原万象国
        二、 原占城国
        三、 原水真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评析日本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及其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结构
    1.5 研究的方法
2 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由来
    2.1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与钓鱼岛的关系
        2.1.1 甲午战争前日本与钓鱼岛的联系
        2.1.2 1894年后日本与钓鱼岛的关系
    2.2 二战前后日本与钓鱼岛的关系
        2.2.1 二战前后有关钓鱼岛的法理文件
        2.2.2 1966年-1972年美日政府对待钓鱼岛的立场
    2.3 中日邦交与钓鱼岛问题的处理
        2.3.1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
        2.3.2 90年代以来日本对钓鱼岛的立场
3 日本国内对于钓鱼岛问题的研究
    3.1 “中国领土论”
        3.1.1 历史方面
        3.1.1.1 中国古代史籍的记载
        3.1.1.2 日琉古代文书的记载
        3.1.2 法理依据
    3.2 “争议领土论”
    3.3 “日本领土论”
        3.3.1 历史上的论据
        3.3.2 法理上的论据
        3.3.3 中国的“默认”
4 日本国内关于钓鱼岛问题的争论
    4.1 日本学术界对于钓鱼岛问题的争论
        4.1.1 日本学者间争论
        4.1.2 “日本领土论”的学者在历史方面的反驳
        4.1.3 钓鱼岛问题法理上的争议
    4.2 日本社会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关注
        4.2.1 日本媒体对于钓鱼岛问题的报道
        4.2.2 日本民众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关注
    4.3 日本政界对钓鱼岛问题的争议
5 三次争端中日本政府的对策的变化及分析
    5.1 日本政府的应对对策的变化
        5.1.1 第一次“渔船事件”日本政府对其解决政策
        5.1.2 “登岛事件”中日本政府的处理对策
        5.1.3 “撞船事件”日本政府的应对方式
    5.2 日本政府应对方式转变的原因
        5.2.1 国内因素的影响
        5.2.1.1 国内政治经济格局
        5.2.1.2 日本公众舆论的影响
        5.2.2 国际因素的影响
        5.2.2.1 国际大背景变化的影响
        5.2.2.2 日美同盟关系的变化
        5.2.2.3 中国的崛起带来的中日关系的变化
6 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伍德罗·威尔逊与国际联盟(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1章 在时代与传统的冲突中抉择
第2章 中立与集体安全:威尔逊国联思想的起源
第3章 威尔逊的战争与和平政策:国际联盟逐渐形成
第4章 集体安全面对实力均衡:巴黎和会上的国联盟约之争
第5章 是美国控制世界还是国联控制美国:参议院的国联盟约之争
结论
书目综述

(6)当代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国家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绪论
    0.1 制约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
    0.2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滥觞
    0.3 亟待确立的观念理论形态
第一章 开放中的国家利益
    1.1 概念的界定
    1.2 本质和特征
    1.3 历史沿革
    1.4 个案分析:当代中国的国家利益
    1.5 维护国家利益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经济利益维护分析
    2.1 经济利益与国家利益
    2.2 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挑战
    2.3 对策性思考
    2.4 后发展国家(地区)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第三章 政治利益维护分析
    3.1 政治利益与国家利益
    3.2 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挑战
    3.3 对策性建议
    3.4 新中国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安全利益维护分析
    4.1 安全利益与国家利益
    4.2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挑战
    4.3 对策性措施
    4.4 世界若干国家的安全战略借鉴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7)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关系探究(1757-185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英国政府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关系论述
第二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的相遇(1757-1813)
    2.1 鼎盛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北方商路计划
        2.1.1 鼎盛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2.1.2 东印度公司的北方商路计划
    2.2 廓尔喀的崛起及其对北方商路计划的影响
        2.2.1 廓尔喀的对外征服与扩张
        2.2.2 东印度公司对北方商路的重新规划
    2.3 东印度公司与两次尼藏战争
        2.3.1 尼藏战争的爆发
        2.3.2 东印度公司的两面派手段
        2.3.3 东印度公司外交的失败
第三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的战争及影响(1814-1831)
    3.1 英尼战争
        3.1.1 战争的背景
        3.1.2 战争的过程
        3.1.3 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3.2 战后尼泊尔对东印度公司表面顺从实际反英的策略
    3.3 战后东印度公司对尼泊尔的笼络措施
        3.3.1 严格奉行不干涉政策
        3.3.2 归还尼泊尔部分领土
第四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关系的再度恶化(1832-1842)
    4.1 尼泊尔政局的动荡
        4.1.1 首相比姆·森·塔帕下台
        4.1.2 尼泊尔内部反英情绪高涨
        4.1.3 军队动荡不安
    4.2 东印度公司对尼泊尔内政外交的积极干涉
        4.2.1 驻扎官对尼泊尔内部事务的积极干涉
        4.2.2 东印度公司阻挠尼泊尔卷入多格拉-西藏战争(1841-1842)
第五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收敛与尼泊尔亲英关系的开启(1843-1858)
    5.1 东印度公司对尼泊尔的谨慎政策
        5.1.1 东印度公司谨慎政策的出台
        5.1.2 尼藏战争中东印度公司的中立立场
    5.2 忠格将军上台与尼泊尔的亲英政策
        5.2.1 王宫庭院屠杀及忠格将军上台
        5.2.2 尼泊尔亲英政策的开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选题的创新点
        二、选题的难点
        三、预期目标与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国政治极化界定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内涵与外延
        一、美国政治极化的定义
        二、美国政治极化的当前表现
        三、美国政治极化的历史回顾
        四、美国政治极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一、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政策背景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三、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四、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五、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影响机制
        一、美国政治极化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
        一、美国国会提案和国会立法过程
        二、冷战后美国国会相关情况及案例选取
    第三节 美国国会中国人民币汇率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第111 届和112 届国会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提案分析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的美国国会的极化因素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会以色列相关问题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巴以冲突与美国对以色列态度
        二、美国第115 届和116 届国会以色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5 届和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第五节 美国国会伊朗问题相关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伊朗核问题与美国的态度
        二、美国第113 届至116 届国会伊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3 届-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路径
        一、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图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极化因素分析
        一、府会分歧与美国总统在对外事务中的权力
        二、影响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探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重返亚太政策的影响
        一、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政治极化的表现
        二、政治极化程度与总统对外政策强度成正比
    第四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
        二、美国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政治极化表现
        三、特朗普“积极主动决策”型性格弱化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伊拉克战争
        一、案例选取
        二、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 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第107 届-111 届国会政治极化与相关提案情况分析
        二、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相关提案统计分析
        三、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伊拉克战争重要提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总统制定伊拉克政策是政治极化的产物
        二、政治极化是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内在动力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关键结论
        二、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论文的选题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政治合作向经济合作的过渡——东盟的成立及发展
    第二节 自发性经济合作——雁行模式
    第三节 制度性经济合作的萌动与发展——从“东亚经济集团”(EAEG)到“10+3”
第二章 东亚地区走向经济合作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挑战
    第二节 不断加深的区内经济联系的要求
    第三节 各国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的需要
第三章 东亚经济合作的区内制约因素
    第一节 政治因素
    第二节 经济因素
    第三节 文化、宗教等意识形态因素
第四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关系
    第一节 美国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第二节 APEC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第三节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中日关系
    第四节 其它关系(国家和组织)
第五章 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第一节 东盟与中国互信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第六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其他形式
    第一节 经济合作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
第七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第一节 东亚经济合作的可能之路
    第二节 东亚经济合作的推进——东亚共同体
第八章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
    第一节 地缘层面的外溢
    第二节 合作领域的外溢
第九章 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
    第一节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自我定位
    第二节 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是稳定周边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再寻突破:建构中韩自由贸易区
    第四节 几点建议
结束语
参考书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10)近代西人眼中的台湾(1865-189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大陆学界的有关研究
        (二) 台港澳学界的有关研究
        (三) 西方及日本学界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西人来台背景及其职业
    第一节 近代来台西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1.1.1 十九世纪中叶的台湾
        1.1.2 大航海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西方
    第二节 近代赴台西人的职业
第二章 西人“台湾印象”的建构方式
    第一节 实证主义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在历史记述中的实践
        2.1.1 社会学理论及其在西人述台中的作用
        2.1.2 人类学理论及方法在西人印象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 功能主义与东方学
        2.2.1 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实际运用
        2.2.2 东方主义理论及其对西人“台湾印象”的影响
第三章 西人眼中的“台湾印象”(上)
    第一节 地理景观与风物特产
        3.1.1 对台湾的地质学考量
        3.1.2 对台湾本岛的描述
        3.1.3 对澎湖地区的描述
        3.1.4 台湾的植物
        3.1.5 台湾的动物
        3.1.6 台湾的矿产资源
    第二节 历史变迁与城镇面貌
        3.2.1 台湾的历史沿革
        3.2.2 近代台湾的城镇面貌
        3.2.3 近代台湾原住民地区面貌
    第三节 “二元”的社会构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
        3.3.1 西人的对台人种学理论
        3.3.2 西人眼中的台湾先住民形象
        3.3.3 近代西人眼中的汉人形象
第四章 西人眼中的“台湾印象”(中)
    第一节 台湾文化与台湾社会
        4.1.1 台湾医疗
        4.1.2 台湾音乐
        4.1.3 台湾教育
        4.1.4 台湾方志及游记
    第二节 台湾的宗教与民间信仰
        4.2.1 在台汉人的宗教观
        4.2.2 台湾原住民的宗教观
        4.2.3 近代天主教在台传教活动
        4.2.4 近代基督新教在台传教活动
        4.2.5 风水迷信
第五章 西人眼中的“台湾印象”(下)
    第一节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樟脑战争
    第二节 牡丹社事件与台湾社会的转型
    第三节 法军侵台与西人眼中的战时台湾
第六章 西人“台湾印象”形成原因探析
    第一节 赴台西人的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
    第二节 “文化优越论”与西方中心观
    第三节 基督教义与潜意识中的“救世”心态
    第四节 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论述领土与边界争端问题的几本书(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 ——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要视角[D]. 王倩.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2]越南阮朝《大南国疆界汇编》考析[D]. 廖美妮.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3)
  • [3]评析日本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及其主张[D]. 黄婷. 浙江大学, 2014(03)
  • [4]论述领土与边界争端问题的几本书[J]. 周耀光. 国际研究参考, 1990(01)
  • [5]伍德罗·威尔逊与国际联盟[D]. 韩莉. 首都师范大学, 2000(01)
  • [6]当代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国家利益[D]. 杨玲玲. 中共中央党校, 1997(01)
  • [7]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关系探究(1757-1858)[D]. 胡欣. 苏州科技学院, 2015(07)
  • [8]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D]. 陈欢欢. 外交学院, 2020(08)
  • [9]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D]. 姜运仓.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10]近代西人眼中的台湾(1865-1895)[D]. 卞梁.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关于领土和边界争端的几本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