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NFIG.SYS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鸿,李金忠,肖延龙,钟鸣山,周先亮,邹聪波[1](2021)在《校园疫情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采用当下主流的框架技术,包括SpringBoot、Vue和Uni-App等前后端框架和Apache ECharts、MySQL、Flyway和Redis数据库等技术,以及Stylefeng开源技术、Selenium动态爬取技术、JWT和Shiro安全验证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一个校园疫情防控平台。该平台细分为五大子系统,分别为电脑端疫情信息管理、电脑端智疫图数据展示、电脑端疫情知识题库与刷题、手机端疫情信息上报和手机端疫情信息管理适配系统。多端多系统的设计正是为了适应高校防疫的多样性,本平台可高效应对高校的疫情防控。本平台各系统操作简单、管理高效、易于维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吴小东[2](2021)在《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大范围应用,社会智能化程度日渐加深。传统的人工证明打印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高校和企业开始着眼于自助证明打印的研究,开发了许多自助证明打印系统,推动了自助证明打印的发展。但是,这些自助证明打印系统只是把证明打印作为自助打印的一个功能实现,没有将系统特制化,而且,流程繁琐且没有与流行的分布式框架进行结合,处理效率不高且并发能力弱。针对这些问题,以开发一个易操作、高并发和高容错的特制化自助证明打印系统为目标,本论文设计并实现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分布式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论文首先对自助证明打印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本文所实现系统应该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梳理了自助证明打印系统所用到的SSM框架、Dubbo、Zookeeper和Mongo DB等技术。详细描述了该自助证明打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首先根据国内外现状中现有自助证明打印系统存在的问题,得出系统的实现内容及目标,依此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划分系统功能为不同功能模块,针对这些模块对系统进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接着,实现系统,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并部署维护;最后,总结整体工作流程并指出系统未来待优化的地方。经过开发部署,系统已在学校正式运行,更好的优化了处理流程和提高了处理效率。
王治林[3](2021)在《水文集成预报模拟研究》文中认为
邓石磊[4](2021)在《船舶综合导航接口设备控制与授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伟[5](2021)在《水下机械臂控制方法与系统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下机械臂是广泛使用的水下装置,但水下环境复杂,水流的冲击与干扰增加了水下机械臂的控制难度,因此研究高性能的运动控制系统对水下机械臂的设计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R5M水下机械臂,开展了关于水下机械臂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运动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集成的研究。使用D-H表示法建立了水下机械臂的正运动学方程,在此基础上运用代数求解法进行了逆运动学求解与分析。在Matlab仿真环境中,结合运动学方程与蒙特卡洛法求解出水下机械臂的运动空间。对水下机械臂在水环境中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求解了水下机械臂在水环境中受到的水作用力,在Lagrange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水下机械臂在水环境中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动力学仿真实验,分析了水作用力对水下机械臂运动的影响。针对水下机械臂的运动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学模型分块逼近的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在滑模控制的基础上,使用了五个RBF神经网络逼近水下机械臂的名义模型参数,并将控制律中的符号函数替换为饱和函数。经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可以快速补偿计算模型与实际模型的误差,并减弱了控制系统的抖振效应,从而提升水下机械臂控制的响应速度与稳态精度。利用ROS的分布式特性,设计了远程PC与嵌入式系统协同工作的水下机械臂控制系统。在Zynq-7020硬件平台中完成了硬件接口电路的设计与ROS操作系统的部署;在ROS软件框架下完成运动控制、运动规划功能模块的设计。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 R5M水下机械臂控制实验。
曹界宇[6](2021)在《基于网络RTK的无人机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已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RTK技术在无人机上的使用需求也日益增多。但常规RTK技术应用在无人机定位上,存在操作繁琐、携带不便、无人机作业范围小以及定位精度可靠性较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网络RTK的无人机定位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无人机高精度定位系统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提出系统一体化、小型化总体设计方案。针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完成基于ARM处理器的系统硬件平台方案选型及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平台方案选型。(2)针对系统硬件平台,在考虑噪音干扰、串扰等因素的基础上完成了电路原理图设计及PCB电路板设计。针对系统软件平台,完成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包括交叉编译环境搭建、u-boot移植、Linux内核裁剪与移植、根文件系统构建以及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实现了嵌入式ARM+Linux系统软硬件一体化设计。(3)在系统软硬件平台基础上,设计了无人机定位系统软件。基于串口通信方式,实现了流动站GNSS板卡数据的实时获取,并根据NMEA-0183电文格式对流动站GNSS数据实时解码;基于Ntrip通信方式,实现了网络参考站差分数据的实时获取,并根据RTCM报文格式对网络参考站差分数据实时解码;基于GNSS板卡,实现RTK差分数据解算;最后通过CAN总线通信方式,将RTK差分定位数据发送给无人机,实现无人机高精度定位。最后从系统硬件电路、系统功能以及系统非功能三个方面对本文设计的网络RTK无人机定位系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设计的要求,达到预期效果。
王浩[7](2021)在《基于Activiti的微服务工作流平台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如今,工作流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但是,从工作流技术的实际应用来看,还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在开发工作流项目时,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流程嵌入式的开发方式,若修改流程节点的数据配置,则需要改动大量代码,也会造成流程与业务之间的耦合度上升。本文开发的工作流平台,解决了电力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平台使用成熟的Activiti工作流引擎,以保证流程运行的稳定性,采用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技术,使工作流平台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伸缩性,以及易于第三方系统接入等特点。本平台分为平台管理、流程管理和接口管理三大核心微服务,平台管理微服务负责平台内部的基础性功能设置与维护;流程管理微服务负责流程绘制、数据及功能配置、组件和流程实例管理;接口管理微服务负责为第三方业务系统提供调用接口。本平台将采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以提高开发效率,实现代码高内聚低耦合。本文在完成工作流平台开发的基础上,以招投标项目为例,实现一个第三方系统,该系统通过调用工作流平台提供的接口,完成流程业务办理,全面验证本平台的功能。在完成上述开发后,通过搭建测试环境,编写测试用例,对工作流平台进行系统性测试,以保证本平台的功能可用、性能可靠。工作流平台实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服务方案,满足了电力企业对流程开发的需求,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耦合度。本平台已在某电力设计院投入使用,且运行情况良好,有效降低了开发流程应用的难度。
吴浩[8](2021)在《面向铜矿浮选的无线软测量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浮选技术是当今铜矿选矿最主要的方法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浮选流程中,铜精矿品位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变量。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浮选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非线性,导致该参数的测量耗时较长,难以实时在线测量。此外,现有浮选过程现场多采用有线传感网络,会带来通信线易老化、布线纵横交错等一系列问题,不但影响通讯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给浮选过程控制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问题,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网络与机器学习技术的监测系统,实现了浮选过程铜精矿品位的实时软测量。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针对浮选过程机理复杂、变量间存在大量冗余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负绞杀—NNG(Nonnegative garrote)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相结合的软测量建模算法。LSSVM作为一种新型非线性建模工具,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NNG算法具有删选冗余变量和压缩相应变量系数的性能,能够减少变量间的相关性。将NNG与LSSVM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实现浮选过程铜精矿品位的精确软测量。其次,在软测量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将MATLAB开发的软测量模型导入IAR开发环境中,通过C语言程序编写得到性能良好的预测模型,并将其程序编译下载到基于ZigBee的嵌入式系统,在所设计的硬件系统上实现基于MATLAB的预测模型移植以及在线应用。再次,对下位机所使用的嵌入式系统的PCB电路板进行了设计,包括嵌入式系统核心板及各个功能模块电路,如485通信电路、串口电路、供电电路、电平转换电路、降压电路等,并进行了硬件的综合调试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硬件无论在布局、布线还是系统的稳定性方面都达到了PCB板厂生产标准。最后,为了进一步达到铜精矿品位值以及现场各参数的实时监测,本文还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控程序,并进行了整个软硬件系统的综合测试。结果表明,该监控系统能够实现铜精矿品位值、现场温湿度等参数的实时测量及监测,达到了企业对关键参数测量精度和实时性的要求。
唐敏[9](2021)在《IIoT中协议漏洞智能检测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安全问题也开始逐步受到重视,在攻击者之前发现其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是十分重要的。模糊测试是一种常用且简单高效的漏洞检测工具,目前在工业互联网漏洞挖掘中也应用广泛。在传统的协议模糊测试方法中,生成测试用例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来对协议规范进行分析,且随着协议的改变,生成方法将不具备通用性。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降低协议分析成本且能得到较好测试效果的模糊测试方法。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方法在各个领域的优秀表现,模糊测试领域也开始尝试使用其进行智能化测试。但目前机器学习的方法还很少运用于工控模糊测试领域,此外生成的测试用例测试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基于文本生成对抗网络,提出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工控协议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其中采用了两种文本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并且在对于生成数据的保存上更符合模糊测试的需求。此外本文还实现了基于上述测试用例生成方法的工控协议模糊测试系统。为了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在常用工控协议Modbus TCP协议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使用原始GAN的测试用例生成模型和传统的模糊测试工具PEACH相比,本文提出模型在测试用例通过率、漏洞挖掘效率、测试用例多样性上都更加优秀。
张婉澂[10](2021)在《基于内生安全网络的流指纹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生安全网络研究主要围绕协议安全、身份真实、行为可控、数据可信等方面构建安全能力。与传统基于先验知识的、“亡羊补牢”式的网络安全机制相比,内生安全从内嵌和原生角度出发,设计实现不依赖攻击者先验知识的主动防御能力。本论文聚焦于数据可信方面,开展网络流指纹机制研究,通过在流量行为层面主动嵌入安全机制,提供主动流量分析能力,实现网络内生安全。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流指纹理论建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隙的多重冗余流指纹模型,设计了流指纹冗余编码机制和嵌入提取机制,建模分析了检测成功率以及恶意干扰,为流指纹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2)针对流指纹系统实现问题,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内核的多重冗余流指纹原型系统,在系统内核实现流指纹的编解码、嵌入与提取,提升流指纹嵌入精度与速率,并搭建原型系统平台,对流指纹的功能与性能进行测试。(3)针对流指纹应用部署问题,构建了一个基于流指纹的身份欺骗抵御系统,在流量行为层面利用流指纹实现身份认证,抵御中间人攻击,拓展了流指纹的应用场景。上述理论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测试结果表明,流指纹机制可以在流量层面主动嵌入安全机制,有效抵御潜在安全攻击,提供内生安全防护能力。
二、CONFIG.SYS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NFIG.SYS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校园疫情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开发环境与技术介绍 |
2 平台设计 |
2.1 平台框架结构设计 |
2.2 平台功能架构设计 |
2.3 数据库设计 |
3 平台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 |
3.1 电脑端疫情信息管理 |
3.2 电脑端智疫图数据展示 |
3.3 电脑端疫情知识题库与刷题 |
3.4 手机端疫情信息管理适配 |
3.5 手机端疫情信息上报 |
4 总结与展望 |
(2)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和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SSM框架 |
2.1.1 Spring |
2.1.2 Spring MVC |
2.1.3 My Batis |
2.2 分布式技术 |
2.2.1 Dubbo |
2.2.2 Zookeeper |
2.2.3 Mongo DB |
2.3 Tomcat |
2.4 Maven |
2.5 CAS认证技术 |
2.6 数据库技术 |
2.6.1 Oracle |
2.6.2 Redis |
2.7 前端框架技术 |
2.8 Nginx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2 核心业务流程 |
3.2.1 后台打印业务流程 |
3.2.2 自助终端打印业务流程 |
3.2.3 个人工作台打印业务流程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用户登录模块分析 |
3.3.2 打印管理模块分析 |
3.3.3 系统管理模块分析 |
3.3.4 个人成绩单打印应用模块分析 |
3.3.5 个人在读证明打印应用模块分析 |
3.3.6 证明预览模块分析 |
3.3.7 证明列表展示模块分析 |
3.3.8 证明打印模块分析 |
3.3.9 证明文件验证管理模块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易用性需求 |
3.4.2 安全性需求 |
3.4.3 扩展性需求 |
3.4.4 性能需求 |
3.5 系统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概要设计 |
4.1.1 系统逻辑架构图 |
4.1.2 系统技术架构图 |
4.1.3 系统拓扑架构图 |
4.1.4 接口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4.2.2 数据库表设计 |
4.3 详细设计 |
4.3.1 后端自助打印平台 |
4.3.2 自助打印终端 |
4.3.3 个人工作台 |
4.3.4 验证系统 |
4.3.5 打印接口详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现与测试 |
5.1 环境部署 |
5.1.1 开发环境 |
5.1.2 运行环境 |
5.1.3 相关配置文件信息 |
5.2 系统实现 |
5.2.1 数据库实现 |
5.2.2 打印接口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测试方法 |
5.3.3 测试环境与工具 |
5.3.4 测试流程 |
5.3.5 功能测试用例及结果 |
5.3.6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水下机械臂控制方法与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水下机械臂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水下机械臂研究 |
1.2.2 国内水下机械臂研究 |
1.3 水下机械臂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下机械臂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
1.3.2 水下机械臂运动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水下机械臂运动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D-H表示法 |
2.3 水下机械臂运动学分析 |
2.3.1 R5M水下机械臂 |
2.3.2 水下机械臂正运动学分析 |
2.3.3 水下机械臂逆运动学分析 |
2.4 水下机械臂运动学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3 水下机械臂动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水下机械臂动力学分析 |
3.2.1 水下机械臂动力学参数求解 |
3.2.2 Lagrange动力学建模 |
3.2.3 水下机械臂动力学建模 |
3.3 水下机械臂动力学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水下机械臂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控制方法原理简述 |
4.2.1 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 |
4.2.2 RBF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
4.3 控制器设计 |
4.3.1 控制律设计 |
4.3.2 稳定性分析 |
4.4 水下机械臂仿真控制实验及分析 |
4.4.1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水下机械臂控制系统研究 |
5.1 引言 |
5.2 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简介 |
5.2.1 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简介 |
5.2.2 Zynq-7020硬件平台简介 |
5.3 水下机械臂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5.4 水下机械臂控制系统硬件功能设计 |
5.4.1 水下机械臂控制器硬件结构 |
5.4.2 串口通信IP核设计 |
5.4.3 图像采集IP核设计 |
5.4.4 嵌入式系统部署 |
5.5 水下机械臂控制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5.5.1 水下机械臂URDF模型设计 |
5.5.2 水下机械臂MoveIt!功能包配置 |
5.5.3 水下机械臂ROS控制器配置 |
5.6 水下机械臂控制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网络RTK的无人机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系统软硬件平台方案选择 |
2.4 网络RTK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软硬件平台设计 |
3.1 系统硬件设计 |
3.2 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人机定位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
4.1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
4.2 流动站GNSS链路设计 |
4.3 网络参考站差分链路设计 |
4.4 RTK差分定位解算 |
4.5 CAN通信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平台 |
5.2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4 系统非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基于Activiti的微服务工作流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Activiti工作流技术 |
2.1.1 Activiti组件 |
2.1.2 Activiti特点 |
2.2 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 |
2.2.1 Spring Cloud组件 |
2.2.2 Spring Cloud特点 |
2.3 开发框架技术 |
2.3.1 Vue框架 |
2.3.2 Spring Boot框架 |
2.3.3 Beetl SQL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作流平台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2 操作可行性分析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平台管理功能需求 |
3.2.2 流程设计器功能需求 |
3.2.3 流程管理功能需求 |
3.2.4 接口封装功能需求 |
3.3 用户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作流平台设计 |
4.1 架构设计 |
4.1.1 单体架构的问题 |
4.1.2 核心微服务的拆分 |
4.1.3 微服务的注册与发现 |
4.1.4 物理架构设计 |
4.2 平台管理微服务功能设计 |
4.3 流程管理微服务功能设计 |
4.3.1 流程设计器 |
4.3.2 流程配置 |
4.3.3 组件管理 |
4.3.4 流程实例管理 |
4.4 接口管理微服务功能设计 |
4.4.1 接口安全性 |
4.4.2 服务第三方系统接口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平台管理数据库 |
4.5.2 流程管理数据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流平台开发 |
5.1 开发环境及配置 |
5.2 平台管理微服务功能开发 |
5.3 流程管理微服务功能开发 |
5.3.1 流程设计器 |
5.3.2 流程配置 |
5.3.3 组件管理 |
5.3.4 流程实例管理 |
5.4 接口管理微服务功能开发 |
5.4.1 接口安全性 |
5.4.2 服务第三方系统接口 |
5.5 第三方系统实例 |
5.5.1 招投标业务 |
5.5.2 审批事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流平台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接口测试 |
6.3 功能测试 |
6.4 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面向铜矿浮选的无线软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铜矿自动化的发展动态 |
1.2.2 软测量技术在铜矿浮选中的应用 |
1.2.3 无线测控网络的发展现状 |
1.3 无线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内容安排 |
第2章 软测量算法设计 |
2.1 基于NNG算法的关键变量选择 |
2.1.1 NNG算法理论 |
2.1.2 NNG算法在浮选过程中的应用 |
2.2 基于LSSVM的软测量建模 |
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3.1 数据预处理 |
2.3.2 软测量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ZigBee技术简介 |
3.1.1 ZigBee无线网络拓扑结构 |
3.1.2 ZigBee无线网络的构成 |
3.1.3 ZigBee协议栈的工作流程 |
3.1.4 ADC简介 |
3.2 核心板硬件资源 |
3.2.1 天线及巴伦匹配电路设计 |
3.2.2 晶振电路设计 |
3.2.3 核心板PCB设计 |
3.3 底板硬件资源 |
3.3.1 底板供电电路设计 |
3.3.2 LCD与 Debug电路设计 |
3.3.3 LED与 Key电路设计 |
3.3.4 I/O接口电路设计 |
3.3.5 FT232 串口电路设计 |
3.3.6 底板PCB设计 |
3.4 网关板硬件资源 |
3.4.1 网关板供电电路设计 |
3.4.2 485 电路设计 |
3.4.3 CH341A串口电路设计 |
3.4.4 网关板PCB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 ZigBee协议栈之操作系统抽象层(OSAL) |
4.1.1 OSAL运行机理 |
4.1.2 OSAL消息队列 |
4.2 数据无线传输的实现过程 |
4.2.1 ZigBee协调器工作流程 |
4.2.2 ZigBee终端设备工作流程 |
4.3 数据无线传输的程序设计 |
4.3.1 应用层(APP)程序初始化 |
4.3.2 ZigBee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
4.3.3 ZigBee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上位机装置界面设计与性能测试 |
5.1 LabVIEW串口通信 |
5.1.1 虚拟仪器软件架构(VISA) |
5.1.2 VISA函数节点引用说明 |
5.2 基于上位机程序框图设计 |
5.2.1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5.2.2 浮选现场温湿度数据串口读取程序设计 |
5.3 基于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5.3.1 铜精矿品位值无线软测量监控系统设计 |
5.3.2 浮选现场温湿度无线采集监测系统设计 |
5.4 系统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2.1 创新之处 |
6.2.2 不足之处 |
6.3 系统改进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9)IIoT中协议漏洞智能检测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知识和技术 |
2.1 工业控制系统 |
2.1.1 工业控制系统 |
2.1.2 工控网络协议 |
2.2 模糊测试 |
2.2.1 基于变异的模糊测试 |
2.2.2 基于生成的模糊测试 |
2.3 深度学习 |
2.3.1 卷积神经网络 |
2.3.2 循环神经网络与长短时记忆单元 |
2.3.3 序列到序列模型 |
2.4 生成对抗网络 |
2.4.1 原始生成对抗网络 |
2.4.2 序列生成对抗网络 |
2.4.3 Mask GAN |
2.5 本章小结 |
3 网络协议模糊测试综述 |
3.1 传统模糊测试方法 |
3.2 基于机器学习的模糊测试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文本生成对抗网络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
4.1 基本流程概述 |
4.2 数据集构造 |
4.3 模型构造 |
4.3.1 GAN模型比较 |
4.3.2 问题抽象 |
4.3.3 基于CNN与RNN的SeqGAN模型 |
4.3.4 基于Seq2Seq的Mask GAN模型 |
4.4 模型训练与测试用例生成 |
4.5 实验与结果 |
4.5.1 实验环境 |
4.5.2 参数设置 |
4.5.3 评估指标 |
4.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工业互联网协议智能漏洞检测系统 |
5.1 需求分析 |
5.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架构设计 |
5.2.2 功能模块设计 |
5.3 系统实现 |
5.3.1 用户功能 |
5.3.2 测试用例生成模块 |
5.3.3 数据通信模块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环境 |
5.4.2 测试流程 |
5.4.3 系统功能测试 |
5.4.4 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内生安全网络的流指纹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流指纹关键技术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流水印算法研究 |
2.2.2 流水印应用研究 |
2.3 基于时间的流水印技术分析 |
2.3.1 基于分组延迟的流水印技术 |
2.3.2 基于时间间隔的流水印技术 |
2.3.3 基于时隙质心的流水印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隙的多重冗余流指纹模型设计 |
3.1 模型设计 |
3.1.1 指纹编码 |
3.1.2 嵌入机制 |
3.2 流指纹理论分析 |
3.2.1 流指纹模型 |
3.2.2 检测率分析 |
3.3 恶意干扰分析 |
3.3.1 时间延迟干扰 |
3.3.2 垃圾数据包干扰 |
3.3.3 丢包干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时隙的多重冗余流指纹的原型实现与评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模块实现 |
4.2.1 主要数据结构 |
4.2.2 系统初始化模块 |
4.2.3 参数设置模块 |
4.2.4 数据包管理模块 |
4.2.5 流指纹嵌入或提取模块 |
4.3 系统评估环境 |
4.3.1 评估环境 |
4.3.2 指纹参数的选择 |
4.4 结果分析 |
4.4.1 时间延迟干扰 |
4.4.2 垃圾数据包干扰 |
4.4.3 丢包干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流指纹的身份认证应用分析 |
5.1 网络身份欺骗攻击 |
5.2 基于流指纹的身份欺骗抵御 |
5.3 实验验证 |
5.3.1 实验环境 |
5.3.2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与申请专利 |
四、CONFIG.SYS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校园疫情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李志鸿,李金忠,肖延龙,钟鸣山,周先亮,邹聪波.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小东. 兰州大学, 2021(12)
- [3]水文集成预报模拟研究[D]. 王治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船舶综合导航接口设备控制与授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邓石磊. 安徽大学, 2021
- [5]水下机械臂控制方法与系统集成研究[D]. 赵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网络RTK的无人机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曹界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基于Activiti的微服务工作流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 王浩.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面向铜矿浮选的无线软测量系统设计[D]. 吴浩.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9]IIoT中协议漏洞智能检测方案设计与实现[D]. 唐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内生安全网络的流指纹机制研究[D]. 张婉澂.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