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姐原是贱者之称(论文文献综述)
刘媛媛[1](2019)在《中国古代小说与相术文化》文中提出相术与宗教及方术、巫术都有交叉,但自成体系。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宋话本小说到明清章回小说等,都存在甚多相术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士为各种人物观测面相以预测其命运,且此种情节往往成为主导小说故事发展走向的重要指针。古代小说相术叙事有“命定论”和“德行论”两种基本模式,其主要叙事技巧为平铺直叙式和前后照应式。相术情节在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助于刻画理想人物形象;二在情节结构方面,有助于贯通情节和增强小说的跌宕性;三在教化方面,昭示着“德行改变命运”的题旨;四在美学方面,通过天命观表现悲剧内涵。相术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强势存在,原因主要是具备命理文化的社会基础、小说创作的自身需求和小说作者的自我安慰。古代小说因为相术有关情节丰富了思想文化内涵,增添了诡怪神异的审美特色,而相术也因为小说的流传有了更好的传播,两者形成互动关系。
罗珺[2](2011)在《现代汉语性别特征名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中词的分类标准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在丰富的语料基础之上,参考和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选取“性别特征”这一视角,集聚大量具有区分或显示性别倾向特征的名词,得出性别特征词及性别特征名词这样的概念。文章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重视对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的双重把握,对“性别特征名词”这一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解析。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分为四个部分:开篇对一些基本概念做了界定,如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特征名词。然后,介绍论文选题背景,从四个方面论述选题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意义。接着,对相关研究现状做了较为细致的描述。最后简单列举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性别特征名词的分类体系。本章是对性别特征名词这个概念的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分别从语义、句法功能和性别特征名词中性别特征语素所处位置这三个角度对性别特征名词进行系统划分第三章是性别特征名词的语义功能及其类词缀化。选取性别特征名词语义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称谓名词,以“爷、婆、嫂、姐、妹、哥、弟”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的语义变化及其类词缀化趋向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性别特征名词语义功能的转变。第四章是性别特征名词词义的发展模式。将其发展模式分为词义的泛化、异化和聚化。分三节讲述这三种发展模式的表现形式,并且以丰富例子举证。第五章是性别特征名词中的新词。第一节讨论了新词产生的四种方式,第二节探讨的是创造新词时需遵循一定的理据性。第六章是性别特征名词的对比考察。分别将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中的性别特征名词做了对比研究,将汉语名词的“性别特征”与法语名词中的“性”做比较,并分析其区别与联系。
鲍明[3](2004)在《满族文化模式 ——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体系,是民族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满族文化模式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观念体系,研究属于满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传统的文化模式研究范式主要是与原始民族文化模式相适应的。满族是一个不同于原始民族的复杂民族,研究其文化模式,必须改进和发展传统的文化模式研究范式。只有将传统的社区观察法、个人访谈法、文化比较法、历史文献研究法、思想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才能从宏观上全面地阐述满族文化模式,把满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融为一个整体。 《满族文化模式》(manju uksura i (?)u wen i muru)共分八章,其中包含的主要观点如下: 满族家庭的住宅结构、房间配置和环境的特点,对满族人的行为方式、心理意识、价值观念有很大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满族形成了重视群体的意识、内外有别意识、卫生意识、社会开放心理、公共监督意识、包容与吸纳心理。满族家庭属于父系制家庭,在对家庭成员的资格认同上,主要强调血缘的共同性,但也不排除共同生活的“场”,在父母在世时,嫁出去的女儿的家庭成员身份没有完全丧失。在满族家庭中,妻子常常居于主导地位,父母重长更重少,重男不轻女,儿子或儿媳也会成为父子联合家庭里的一家之长。满族尊敬老人,注重孝道,但父母之爱并非对子女全程服务,子女孝行与父母之爱相挂钩。清代满族人将忠孝结合,忠高于孝,守法爱民即为孝,愚孝不为孝。儿子成家即分出单过,谁养老谁继承遗产。满族人通过婚嫁的方式解决青春期问题,满族的政府积极帮助国人成家立业,宣布婚姻自由原则。满族注重保护孕妇和婴儿,对幼儿养育有强制束缚的一面。他们认为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待于成熟,到了该管教的年龄才可管教。满族教养儿童注重德育;强调亲属集团的重要性,但也鼓励孩子静处和自我控制;依据儿童的不同性格来教管儿童;采取“习得式”和“参与式”来实现儿童的社会化。满族创世神话对人类起源的看法,不回避性,但采取了隐喻的形式表达生育,对性的表达比较含蓄。满族妇女有严重的性嫉妒心理。满族把性限制在婚姻和夜晚之内,性行为不应影响工作,夫妻行为不能妨碍别人的行动和观瞻。 满族的家族制度以宗亲为中心,注重姻亲,具有一定的双系制亲属制度的特点,并对东北社会民间“亲族”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满族的父系家族亲属称谓有七个亲等(jalan),对母系亲属的称谓有五个亲等,直系与旁系亲属称谓有明显的区别,无错位现象,没有抢婚和赘婿婚俗的痕迹,但姑舅亲、两姨亲称谓区分不严。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在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nchus——A Study of the Manchu Clan Organization中记录的许多满族亲属称谓是间接称谓,不是直接称谓。满族的宗族成员的身份是明确的,但又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非漫无边际。满族同宗个体家庭之间是平等的,宗族组织不发达,功能不全,人们主要祭拜近祖,因此宗族的凝聚性和团结心不强,关注组织生活超过缔结宗族集团,易于入乡随俗,牺牲本族文化。 女真-满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非亲属组织,是金代的猛安谋克、清代的八旗组织,对女真-满族人的行为和心理意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满族缔结社会团体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女真-满族人缔结“猛安谋克”及“八旗牛录”遵循“亲属-邻里-契约-命令”原则,这种非亲属组织能融亲属集团与非亲属集团于一体。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满族人应充分利用传统的组织文化资源。 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体现为对满族的历史、传说、神话、民族始祖、民族习俗、八旗历史、民族象征、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同上。这种认同意识是有层次性的,有人认同满洲,有人认同旗人,有人认同女真。在乾隆皇帝整顿旗务以后,将旗人等同于满洲人的新的满洲观开始形成。讲北京话、东北话成为满族新的民族特征。满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刚烈,具有组织本位意识、级别意识和注重功绩的意识,重名声和面子,有尚武精神,喜好引进外族文化,长于民族联合和统一战线。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大国意识和大中国观。 女真人的生计方式从渔猎转向农耕以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增加了,但食物中脂肪、动物性蛋白质减少了。女真一满族人的食物观和政府的政策影响了女真-满族人摄入的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数量。通过引进和学习,他们发展了农业和生产技术,完善了纺织业和铁业:他们有官营企业和商业的传统,清末恢复了经济自由的原则。在工作和劳动观上,女真一满族人重视农业生产,但仍喜欢渔猎活动。明代女真人重视贸易,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展直接和间接的国际贸易。满族社会中以行商为主,以自由贸易为主要交易原则。清政府限制和取消满族行商和禁止满族经商,是造成八旗生计困难的重要原因。 满族关于教育目的、课程、教学、教育管理的思想比较丰富,认为对教育的需要性是人性之一,并据此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制定国家教育政策,以推动满族社会成员和大清国民的发展。他们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工具、生活工具、社会化教育工具、塑造国家主人的工具。?
卢寿荣[4](2003)在《李渔戏曲小说研究 ——以娱乐性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娱乐性为中心,探讨明末清初着名作家李渔戏曲小说的独特个性。李渔的作品之所以容易引起争议,跟其混淆雅俗的思想状况、托钵四方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写作方式本身,在中国传统意义的古代文学中是一个另类。他是自觉地运用文人的艺术才能来为自己预设的观众读者服务的较早的专业作家,这就导致他的创作中存在一些跟其他作家不一样的特征。但是传统的文学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李渔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特性,例如在分析李渔的思想特色时,研究者往往就李渔单篇作品的某个局部大加评论,或褒或贬,对其进行道德化的评价,却未能揭示出李渔创作的根本旨趣;而在论述李渔作品的艺术特征时,又热衷于从李渔的作品和其理论中寻找契合点,甚至运用李渔本人的文学理论来图解其作品,使用的分析方法乃至批评术语都有雷同之处,这就无法在更为广泛的理论背景下对李渔的作品作出确切评价。有鉴于此,本文以娱乐性作为研究李渔的出发点,并围绕此阐述李渔的创作心态及其作品在人物塑造、思想意识、叙事手段、语言修辞及整体风格等各方面的特色、成就和局限性,并将其放在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娱乐性传统中加以考察,就成为非常有必要的选择。此外,在具体论述中,本文力图克服传统文论将文学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的倾向,注重从文本出发阐释问题,并吸收西方文论中的有益成分,对李渔作品作出较有新意的探讨,对于李渔作品中与当代文学相通的部分,也作了比较式的分析,力图在整个文学史的构架上来讨论李渔作品的特征。论文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如李渔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和“笑剧”因素、李渔小说的叙事和修辞形态、李渔作品中的同性恋现象,李渔作品中自我意识和观众意识的融合等问题,有些是目前较少为研究者所重视的话题,有些是当前李渔研究的难点,由于论文的主题选择了以娱乐性为中心,就有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阐释。论文指出,李渔生活在一个变乱纷呈的年代,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李渔自觉地选择了一条迥异于传统士大夫的人生道路,即靠自己的才艺混迹于上层贵族和普<WP=4>通百姓之间,过一种随遇而安、适时而变的生活。应该说,李渔的选择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文人对于现实和人性的思考,体现出那个时代复杂的精神氛围。李渔的思想观念对于中国正统的生活原则和封建伦理规范是一种逆反,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也同样对传统的戏曲小说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革新。他所颂扬的欣悦地面对自然、摆脱束缚、享受人生的思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对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喜剧因素的发扬,给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某些新鲜血液。因此,对李渔的思想心态及由此而导致的戏曲特征进行探讨,对于更加充分准确地展示明末清初思想及文学的发展图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渔对于娱乐性的重视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问题,对于当代作家的创作和研究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李渔对于各种社会不平等事物的戏谑性抨击,他将雅俗混为一谈的举措,他对民风习俗的善意的调侃,给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带来了阵阵笑声,也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独特的声音。
二、小姐原是贱者之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姐原是贱者之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小说与相术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方法 |
三、论文创新点及难点 |
第一章 相术概观 |
第一节 相术的由来与定义 |
第二节 相术的特征 |
一、相与本体的象征结合 |
二、相与本体的暗示关联 |
三、相与伦理的强行附会 |
第二章 相术与宗教的关系 |
第一节 相术与道教的关系 |
第二节 相术与佛教的关系 |
第三节 相术与原始多神教的关系 |
第三章 古代小说中的相术描写 |
第一节 小说相术故事的渊源 |
第二节 魏晋志怪小说中的相术 |
第三节 唐宋各类小说中的相术 |
第四节 明清章回小说中的相术 |
第四章 古代小说相术叙事的模式与技巧 |
第一节 小说相术叙事的两种基本模式 |
一、“命定论”模式 |
二、“德行论”模式 |
第二节 相术叙事的主要技巧 |
一、平铺直叙式一 |
二、前后照应式 |
第五章 相术情节在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作用 |
第一节 人物形象塑造作用——刻画理想形象的需求 |
第二节 情节结构作用——贯通情节和增强小说的跌宕性 |
第三节 教化作用——“德行改变命运”的昭示 |
第四节 美学作用——“天命观”表现悲剧内涵 |
第六章 相术文化在古代小说中强势存在的原因 |
第一节 命理文化的社会基础 |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自身需求 |
第三节 小说作者的自我安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现代汉语性别特征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性别 |
二、性别特征名词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语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语料的主要来源 |
第二章 性别特征名词的分类体系 |
第一节 语义分类 |
一、称谓名词 |
二、生理特征名词 |
三、服饰妆容名词 |
四、情感态度名词 |
五、动物名词 |
六、其他名词 |
第二节 功能分类 |
第三节 位置分类 |
第三章 性别特征名词的语义功能及其类词缀化 |
第一节 语义功能 |
第二节 类词缀化 |
第四章 性别特征名词词义的发展模式 |
第一节 词义的泛化 |
第二节 词义的异化 |
第三节 词义的聚化 |
第五章 性别特征名词的新词 |
第一节 新词产生的方式 |
一、仿拟式造词 |
二、原生式造词 |
三、隐喻和转喻式造词 |
四、吸收外来词 |
第二节 新词创造的理据性 |
第六章 性别特征名词的对比考察 |
第一节 普通话与方言性别特征名词的对比研究 |
第二节 汉法性别特征名词的对比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3)满族文化模式 ——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 文化模式的含义 |
二、 满族文化模式的界定 |
三、 满族文化模式的研究目的 |
(一) 研究满族文化模式的理论目的 |
(二) 研究满族文化模式的实用目标 |
四、 满族文化研究的传统范式 |
五、 满族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满族的家庭观与两性观 |
一、 满族家庭主要居住形式与居住方式 |
二、 满族的家庭制度与观念 |
(一) “资格”与“场”--家庭成员的资格认同 |
(二)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
(三) 父母与子女关系 |
(四) 隔辈亲:祖孙(女)关系 |
三、 满族的婚姻制度与观念 |
(一) 青春期与家庭的组建 |
(二) 选择配偶的范围、标准 |
(三) 满族人的离婚(休妻)、寡妇再婚和守节观念 |
四、 满族的育儿方式 |
(一) 满族人的生育习俗与生育观念 |
(二) 满族的家庭教育 |
五、 满族的两性观 |
(一) 从远古造人神话看满族人对性的态度 |
(二) 满族性文化的特点 |
(三) 礼节中的两性关系准则 |
(四) 满族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的审美观 |
(五) 男人眼中的女人 |
第二章 满族的亲族观 |
一、 满族族人集团的构成 |
(一) 满族族人集团的概念和名称 |
(二) 满族父系亲属称谓 |
(三) 满族族人交往中间接亲属称谓的用法和特点 |
(四) 满族“宗族”的构成方式 |
(五) 满族族人组织的功能和领导机构 |
(六) 祖先崇拜:重近祖 |
(七) 入乡随俗与投靠亲友:宗族的凝聚性和团结心不强 |
二、 满族族人集团的历史变迁 |
三、 满族族人集团与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
(一) 对本土族人个人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
(二) 族人集团与关内和海外的满族人 |
四、 满族的姻亲观 |
(一) 满族人比较重姻亲 |
(二) 满族母系亲属集团的范围 |
(三) 满族妻族亲属集团的范围 |
(四) 满族外亲亲属集团的范围 |
第三章 满族人的非亲属组织观 |
一、 女真-满族人的八旗牛录制度的特征 |
二、 猛安谋克和八旗牛录制度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基础 |
三、 满族人缔结非亲属集团的原则与满族人的结社 |
四、 亲属集团、猛安谋克、八旗牛录组织与满族一般社团的传统文化渊源和特点 |
五、 政府主导:满族社会的现代化道路 |
(一) 社会集团与现代化 |
(二) 八旗牛录组织与满族社会的现代化之路 |
第四章 满族的民族心理特质 |
一、 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及其层次 |
(一) 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 |
(二) 满族民族认同意识的层次 |
二、 满族的民族性格 |
(一) “组织本位”意识、级别意识和功绩意识 |
(二) 满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刚烈 |
(三) 注重名与耻--满族人的面子、自尊意识 |
(四) 自豪与自卑意识 |
(五) 注重民族联合 |
(六) 喜好学习 |
三、 满族的民族政治心理 |
第五章 满族的经济观 |
一、 消费食物的数量、质量与营养 |
二、 社会因素与营养 |
三、 获取食物的途径和方法 |
(一) 满族经济中遗存的渔猎、采集活动及其对满族文化的影响 |
(二) 女真-满族人的畜牧业 |
(三) 女真-满族的农业 |
(四) 手工业与工业 |
四、 支配女真-满族社会的工作和财富的基本原则 |
(一) 工作和劳动的特点 |
(二) 贸易观 |
第六章 满族的教育观 |
一、 教育目的观 |
二、 课程观 |
三、 教育方法观 |
四、 学校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
第七章 满族的管理观 |
一、 人性论 |
二、 管理者的角色 |
(一) 管理者是导师 |
(二) 管理者是法官 |
(三) 管理者是部下的父母官或朋友 |
(四) 管理者是部下的行为榜样 |
三、 管理的过程与职能 |
(一) 决策 |
(二) 组织结构与职能 |
(三) 人事管理 |
(四) 领导 |
第八章 满族的宗教信仰观 |
一、 女真-满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
(一) 神与人 |
(二) 圣与俗(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 |
(三) 各氏族萨满之间、家萨满之间的关系 |
(四) “萨满”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
(五) 女真-满族人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
二、 因俗而治的国家民族政策 |
三、 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与满族文化的发展 |
四、 萨满教和祭祖的程序与市场经济、合同法、信用制度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作者声明 |
后记 |
(4)李渔戏曲小说研究 ——以娱乐性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李渔的心态和人格 |
第一节 :人生抉择与权变意识 |
第二节 :身份与人格的淆乱 |
第三节 :自我主义和娱乐主义 |
第二章 :李渔戏曲中的女性意识和形象 |
第一节 :改头换面的“佳人” |
第二节 :“贞女”的变异 |
第三节 :“妒妇”的阴影 |
第四节 :一个特殊文本:女同性恋 |
第五节 :喧宾夺主的女性配角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李渔戏曲的创作方法和文体风格 |
第一节 :历史·人性·虚构 |
第二节 :“笑剧”意识和游戏风格 |
第四章 :李渔小说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观念 |
第一节 :阳奉阴违:在道德的名义下 |
第二节 :果报观念与小说布局 |
第五章 :李渔小说中的叙事与修辞 |
第一节 :叙述主体的凸现 |
第二节 :视角转换和情节操纵 |
第三节 :修辞形态研究 |
第六章 :李渔与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娱乐传统 |
第一节 :文学与娱心 |
第二节 :自娱和娱人 |
第三节 :娱目和醒心 |
第四节 :李渔作品的娱乐特性及评价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小姐原是贱者之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小说与相术文化[D]. 刘媛媛.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2]现代汉语性别特征名词研究[D]. 罗珺. 湖南大学, 2011(03)
- [3]满族文化模式 ——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D]. 鲍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4]李渔戏曲小说研究 ——以娱乐性为中心[D]. 卢寿荣. 复旦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