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系列第一卷出版

《圆明园》系列第一卷出版

一、《圆明园》丛刊第一集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研究说明《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郭琦洋[2](2021)在《半旧:乐嘉藻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3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及其前身的《中国建筑学》讲义是乐嘉藻一生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凝结和表达。由于该研究贯穿一生,而其一生(1868—1944)恰又处于近代中国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因此这一漫长研究不可避免地呈现复杂面貌,或可称为“层累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最终呈现的文本入手,对这一“层累的过程”进行拆解分析,探究其发展脉络和复杂面貌的成因。研究发现,乐嘉藻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其对于“建筑、建筑学、建筑史”三者的概念不断认知和对相应研究方法不断探索的过程,而这也是乐嘉藻与其后以梁思成等学人为代表的建筑史研究最大的不同所在——梁思成等人首先掌握高度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随后自觉地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中。其次,这一过程的形成有赖于两方面的力量——其一是中国传统、内源的力,其二是西方、外来的力。两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首先有了乐嘉藻复杂的社会经历及角色,进而影响其建筑史研究。因此无论是乐嘉藻其人亦或其建筑史研究,均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中西杂揉、传统现代交织的“半旧”面貌。最后,乐嘉藻建筑史研究呈现出的复杂性恰能折射出建筑学(或建筑史)这一外来学科在中国本土转化、落地生根的过程,因此对于乐嘉藻的个案研究也就具有了超越个体的更大意义——或可对如今的建筑史和学科史研究有所助益。

王硕[3](2021)在《清中叶以降儒学典籍满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乾隆朝“大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同文盛世”达到顶峰。这期间随着乾隆朝儒家经典重译,随后儒家典籍的自发满译,儒家思想以满语文为载体深刻影响了“满语世界”。“满洲习俗”与“崇儒重道”在儒家典籍满译中取得了平衡的同时,满洲人也借由儒化实现了中华化。除绪论与结语外,正文共五章:第一章追根溯源,梳理了乾隆以前的儒家典籍满译及其相关问题。首先回溯了满文创制及其改革过程这一儒学典籍满译的前提,指出以蒙古文为模板创制老满文是当时的最优选择,对老满文的改革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新满文的推行也非一蹴而就;然后梳理清楚翻译机构的变迁过程,汉籍满译初由文臣衔命而为,后在翰林院与内国史院间辗转,至康熙十年(1671年)设内翻书房方结束汉籍满译执掌不定问题;最后总结了顺康雍时期儒家典籍满译的情况,一是完成入关前未竣翻译项目,二是新译儒典多为奉敕之作,三是自主翻译者多为修身齐家类心得、规范、训蒙读物等。第二章讨论乾隆重译儒家典籍及其成就。首先,理清“大一统”与“同文之盛”形成、发展的过程,明确清的“大一统”与“同文之盛”互为表里不断扩展;其次,讨论前代儒家经典翻译存在对汉语原文理解偏差、满语译本选词不当、未能反应原文文体特征、音译词过多且未厘定专有名词等缺失现象及成因;再次,考察乾隆以先后两次厘定清文《四书》为始,展开经典重译工程的过程,揭示其宣示经典解释权和宣扬国语优越论的目的,同时指出作为乾隆朝“同文”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经典重译,实现了对满语的规范,同时加强了对经典的解释权。第三章讨论士人群体对儒学典籍的自发满译。通过梳理对儒学典籍满译的旗籍士人群体出现的时间线,并将各时代有代表性的译者及其作品逐一从基本情况、成书过程、内容述评与受众等几方面做案例分析发现:除富察氏公鲁外,所有自发对儒家典籍进行满译的旗籍士人译者,均活跃于乾隆以降,其中活跃于乾嘉以降者约半数,其余均活跃于道光以降;其中六成为八旗满洲,三成为八旗蒙古,一成为八旗汉军;京旗占绝大多数。此外,还对较有代表性的翻译家孟保进行了专题研究,指出其翻译生涯与其仕途起伏关系较为密切,这种情形在其他译者身上也有所体现。第四章讨论儒家典籍满译对旗人社会的影响。首先,儒家典籍满语译本透过公、私学校,以教本或教辅的形式成为“国语”学习内容;其次,清代各类大小翻译考试是旗人实现仕途迁升的重要途径,而儒家典籍满语译本是各类翻译考试的主要命题范围;最后,“话条子”类活语料反映出儒家思想借由儒学典籍满译进入到了旗人基层社会,并且成为旗人基层社会的道德标准,影响了当时的旗人价值观念。第五章以达呼尔新满洲为例,讨论满译儒学典籍在其满化与儒化中的作用。首先,满语与达斡尔语差异小,对达呼尔新满洲而言学习难度低;其次,要对达呼尔加以满化需借助教育,而彼时达呼尔无文字,满语文自然成为了达呼尔教育的载体;再次,达呼尔教育是旗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其教育内容同样是以满语文为载体的儒家思想;最后,儒家思想借由满译儒学典籍对达呼尔新满洲产生了满化与儒化的双重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清朝维护“满洲习俗”具体手段即是“国语骑射”;“崇儒重道”即是接受中原思想与政治传统,即是接受中华文化。二者看似矛盾,而清帝通过对儒家经典的一再“国语”翻译和推广,实现了对清帝心中的“华”与“汉”的切割:通过“国语”翻译来实践“崇儒重道”,接纳中华优秀文化,使满洲自我儒化,自我华化;通过对以“国语”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教育的坚持,实现了在新旧满洲中“满洲习俗”与“崇儒重道”的和谐共存,客观上在思想层面将新旧满洲融入到了“中华”之中,实现了“大一统”下的“和而不同”多元共存,是多民族统一国家构建的重要一环。

张茜[4](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丁斯甘[5](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杜雨桐[6](2020)在《《铁旗阵》研究》文中指出《铁旗阵》为清宫所制之连台本戏。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基础,结合传世剧本和档册记载,对其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通过对学术界截至目前关于清宫承应戏研究状况的回顾,找准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清宫连台本戏《铁旗阵》。进而从清宫戏曲史料的发现与整理、清宫连台剧目的关注与着录、清宫连台本戏的探究及开掘等三方面,在清宫戏整体研究的大环境中聚焦至《铁旗阵》研究本身,用更为宏观的历史视角、更为多元的立体洞见、更为贴近内廷演剧实际把握其在清宫中的搬演情况。第二章,从创作背景、编制时间、剧本体制、题名意旨等四个方面,基本廓清《铁旗阵》相关外围问题。在历代宫廷演剧不断由礼乐传统向个人娱乐递变发展的背景下,此种趋势在清宫臻至巅峰。为满足娱乐观赏需要,清宫编制了包括《铁旗阵》在内的大量连台本戏。《铁旗阵》的编制也蕴含着宣传伦理道德的宗旨在其中。第三章,从存世剧本和剧本改编两个方面,对《铁旗阵》剧本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梳理。首先,对目前所能看到的《铁旗阵》之六部总本、两部曲谱、一部串关、五部题纲、十部串头(排场)、一部角本等六种不同类型演剧用本,进行全面详细梳理,考证其大体使用年底。其次,对昆弋本《铁旗阵》和乱弹本《铁旗阵》之异同,特别是二者在所唱曲目和剧中人员数量方面的差别进行比较。第四章,从演出记录、舞台调度、动作程式等三个方面,对《铁旗阵》的演出情况进行梳理。在纠正《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清升平署志略》关于《铁旗阵》演出情况载录的错讹基础上,根据清宫升平署档案中所载,结合前文关于存世剧本的考证,对《铁旗阵》在清宫中的文献记载进行补充。目前,见有确切记载的《铁旗阵》演出共有六次,其中道光朝四次、咸丰朝一次、光绪朝一次。第五章,《铁旗阵》和《昭代箫韶》同为清宫连台本大戏,亦皆敷衍杨家将之故事,且二者之间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这在清宫连台本戏中可谓独树一帜。国图本《铁旗阵》被一分为二,成为目前通常所见之《铁旗阵》和《昭代箫韶》。对比其与《昭代箫韶》之相关出目,可见《昭代箫韶》经过调整关目、修改曲目、润色宾白、变换人物、添加穿戴等五方面的修改。

王域铖[7](2020)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文中提出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藏书机构之一,在其浩瀚的藏品当中,包括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国古代文献中最着名的当属敦煌文献,含汉文文献、藏文文献以及龟兹、西夏文文献等。除敦煌文献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收藏了丰富的汉文古籍(以下简称汉籍)。古恒(1865-1935)是法国外交家、东方学家。20世纪前期,古恒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编定过《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该目录将Chinois 1-9080分为21个一级分类,其中18个分类有若干二级分类,着录各书的典藏号、题名、作者及生卒年、序跋作者及年份、版本、卷数、图书开本大小、精装合订本册数、之前的典藏号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所着录汉籍的研究非常欠缺。本论文是学界首次对古恒目录及相关汉籍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助于推动学界对该目录及相关汉籍的了解与进一步研究。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意义,回顾我国域外汉籍研究的整体情况,认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相关整理和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简单论述法国汉学及汉籍的基本状况。上编为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总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的基本情况,包括介绍、分析该目录的着录内容、分类特点,论述该目录所着录汉籍的价值、来源等。古恒根据这批汉籍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使用西方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在分类设置方面,古恒更多地考虑分类的合理性,而对各类之间的平衡性并不在意。这批汉籍中,佛教类着作最多,其次是天主教相关着作,其中有不少比较罕见、珍贵的资料。这批汉籍的来源比较广泛,主要通过传教士、学者、商人及士兵流传到法国。中编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选取部分出版时间较早或者比较稀见的汉籍,逐一考论,详细着录各书的文献学信息,对相关版本信息尤加注意,加以考辩,并论述版本着录的依据,试图清晰地反映各书的文献学特点。在此部分论文中,广泛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订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如在关于韩霖《铎书》的考证中,纠正了陈垣对书中墨钉的论述,并对刻书年做出了自己的推断。论文还大量订正了《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着作的错误,如根据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五经类编》,订正了相关目录着作中此书有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九年刻本的着录。此外,论文中的部分研究补充、完善了学界此前的相关结论。下编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进行了研究,考证批注的时间及流传经历,将批注概括为总体评价、六书研究、体例说明、补充材料、补充释义、注释、订正等七个方面,凸显刘凝文字学尤其是六书研究的成就。

于涵[8](2020)在《胡怀琛短篇小说研究》文中指出胡怀琛(1886-1938)字季仁,号寄尘,另有季尘、抱真、秋山等别号。他出身安徽泾县学人之家,是家中的少子,受到浓厚的家学熏陶以及来自母亲和父兄的格外关照。胡怀琛在家乡接受了启蒙教育和传统的经学教育后,又在上海接受了新式学堂教育。此后,他开启了漫长的写作生涯,在担任编辑、科员、教员等职务之余勤于读书和研究,选编、撰写了诸多门类的论着,并创作了包括小说在内的诸多种类的文学作品。胡怀琛是清末民初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为近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胡怀琛的短篇小说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论着。文章主要由绪论及四个章节的内容构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梳理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和课题意义。第一章从胡怀琛小说创作背景入手,回顾了作者所处时代出版业的行业环境以及小说这一文体在世纪之交的变化,旨在还原近现代通俗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和文人群体的创作环境,为理解胡怀琛的小说作品、分析胡怀琛的小说创作活动提供可靠的参照。第二章主要梳理胡怀琛着述中与短篇小说相关的理论,总结了胡怀琛关于小说的界说与分类、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小说功用性、小说创作以及短篇小说的定义与特征的相关论说,以期形成小说理论创建和小说创作实践的相互照见,形成对胡怀琛短篇小说系统、深入的理解。第三章具体分析了胡怀琛的短篇小说文本。这一章节首先列举了胡怀琛众多小说材料的广泛来源,着重关注他基于自身生活创作小说的偏好。而后,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短篇小说作品在思想、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性和局限性。这一部分展现了社会小说中表现底层人民生活状况、探讨社会政治话题、书写家庭和社会风俗变化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部分短篇小说作品的鸳鸯蝴蝶派风格特征,并对小说作品中因袭的旧小说特征进行了总结。这一章节最后总结了胡怀琛短篇小说在叙事手法、文本结构、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性。第四章结论部分回顾了从前言至第三章的内容,讨论了胡怀琛对于短篇小说文体演变的贡献以及他同新文学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胡怀琛短篇小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在理论与作品的互见中探讨了胡怀琛对短篇小说文体演变的影响,以此判定他在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序列上的定位。

黎冬瑶[9](2020)在《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齐如山是20世纪着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知名的藏书家。他不但注意对戏曲剧本、古典小说及档案文献的收藏,而且具有十分合理的藏书、护书思想。本文以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说明其概况的基础上,一方面阐明齐如山对其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情况,另一方面举例说明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在当代的保护与利用情况。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重难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齐如山及其所藏古籍文献进行基础介绍,包括齐如山生平、藏书来源、藏书分类及珍本举例。齐如山搜求古籍文献的渠道主要有戏界各种公共场所、梨园世家、清宫以及市面及街上小摊;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按内容可分为:戏曲剧本、小说、话剧剧本、昇平署档案文件、梨园文献、戏曲曲谱、昇平署剧本曲谱纲、戏曲理论、戏剧图表九类,各具特色,具有重要版本、学术研究和历史档案价值。第二章系统研究齐如山对其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情况,包括原生性保护、撰写书籍题跋与钤印、陈列古籍文献、编纂存藏目录以及出版书籍及文献目录。齐如山对其所藏小说和戏曲文献撰写大量跋语,并且通过跋语可知齐如山至少对其存藏的五部受损的珍稀古籍进行过修复保藏;齐如山的藏书印数量可观,且具有一定的钤印规律,体现其藏书理念;齐如山创立北平国剧学会任国剧陈列馆主任,将其所藏古籍文献进行陈列并编着《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等五部藏书目录,出版三部。第三章通过当代古籍保护的案例,具体说明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在当代的保护与利用情况。包括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的当代留存情况及其当代保护模式,阐明其对于后世的意义。齐如山旧藏现主要存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当今主要以海外古籍回归、古籍数字化以及影印出版、图录出版的方式加以保护与利用,其成果推动学术发展。本文将有利于综合研究齐如山及其收藏的古籍文献的情况、齐如山对所藏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的方式,以及当代对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的保护,进而补充并充分发掘齐如山作为藏书家身份的研究资料。从而探明利用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所取得的成果在促进中外古籍的交流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王铁男[10](2020)在《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清代各类《匠作则例》,记载的是手工业各行业用工、用料、用银及样式、做法的规范和标准。本文以清代系列《匠作则例》为基础史料,并结合相关档案资料,选取匠作则例内“木作”与“瓦作”(含砖作)两个典型技术门类,对清代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的表现形式、程度与水平、管理方式、技术标准实施,以及缺陷不足等问题,进行专题的深入考察。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产业技术的大总结时期,技术标准化问题也有了全面总结,具体表现便是大量匠作则例文本的出现与流布,使产业技术标准化呈现出“则例化”(标准化)特征。根据清代各种匠作则例所记载的内容,“则例化”在清代手工业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产品的“形制化”、原材料的“规格化”与施工中工时物料的“定额化”。中国历代技术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基本遵循《考工记》中所建立的“材——工”质量标准体系,直至清代各类匠作则例的完善,技术标准化中“形制化”、“规格化”、“定额化”,依然建立在计算工时料限的技术标准体系之上。因此,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在执行过程中,明显分为“物料管理标准”与“施工技术标准”两大部分,体现在匠作则例文本上,便是以《工部则例》等为代表的“管理型则例”,和以《工程做法》、《圆明园内工则例》等为代表的“施工型则例”。清代历朝《工部则例》所记载的对物料管理规定中,砖瓦、木材是重点内容。砖瓦类中,国家各项工程常用的临清砖、御窑金砖、琉璃瓦等项物料,从烧造流程、尺寸规格、质量检测、包装运输、收储领用等各环节均有严格管理标准。官用木材,派员采伐木料时,采前勘测、采伐数量、木料加工规格、运输方式路线、入库领用等项,一律遵照则例管理标准执行。至于历年例行采买木料,以其材质、长度、周长等为标准,形成不同等级,运输、领取、使用等各个环节,也要遵照则例执行。施工型则例将手工产业分为若干“匠作”,每“作”下分为系列技术门类的若干工种,各工种协同完成生产链。木作和砖瓦作生产被解构为各个部件和不同工序,如梁、柱、枋、檩、斗拱、墙体、地面等,每制造每一部件或完成一道工序,其工料定额标准都详细记录在案,通过这些标准数据来指导新的施工程序,进而有了财政预算和决算的依据,最终实现控制生产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清代各种匠作则例中技术标准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具备了诸如标准化文件制定与实施、标准件的应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的采用等近代技术标准化特征,但在引入机器化生产之前,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转型尚未突破传统计工、计料为中心的质量标准体系。对比这一时期中、西产业技术标准化进程,可见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出现近代转型趋势,但在管理体制、标准制定与推动等方面,还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

二、《圆明园》丛刊第一集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圆明园》丛刊第一集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半旧:乐嘉藻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起
    文献综述
    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乐嘉藻的身份变化与建筑史研究的成果
    第一节 乐嘉藻——“传统文人”以外
        一.士阶层的变化
        二.从准士大夫到知识分子
        三.乐嘉藻与严氏父子
    第二节 从《中国建筑学》讲义到《中国建筑史》
    第三节 梁思成的质疑与乐嘉藻的回应
第二章 建筑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从文本到观念
    第二节 民国前——建筑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倾向
        一.实用主义的“设计”与文人审美
        二.承自传统的建筑观念
    第三节 民国后——关注建筑科学性、艺术性与民族性
        一.对于形式与结构的关注
        二.对建筑文化性的重视
        三.新观念的来源——“他者”目光的延续
第三章 学科观念的混杂
    第一节 为什么是《中国“建筑学”》讲义
        一.现代意义的“建筑学”
        二.乐嘉藻理解的“建筑学”
        三.移植与转化——从“学问”到“学科”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新旧史法的融合与跨学科借鉴
        一.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中国建筑史”的两种发展轨迹
        二.乐嘉藻理解的“建筑史”
        三.新史学——艺术史——建筑史
第四章 昙花一现——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在历史中的沉浮
    第一节 乐嘉藻与梁思成的交错时空
        一.错位的时空
        二.专才与通才
        三.激进与保守
    第二节 选择与淘汰——现代化的需要与社会力量的博弈
        一.权威意识与现代化的需要
        二.群体性“失语”与社会力量的博弈
    第三节 相关反思
        一.建筑史层面
        二.建筑学科史和建筑史学史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讲义原有内容在《中国建筑史》中的变化
附录二 梁思成: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辟缪
致谢

(3)清中叶以降儒学典籍满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清中叶以前儒学典籍满译
    第一节 满文的创制与汉籍满译发端
        一、满文的创制与改革
        二、汉籍满译的发端
    第二节 顺康雍时期儒学典籍满译
        一、从内三院、翰林院到内翻书房
        二、顺康雍时期儒学典籍的满译
第二章 乾隆时期儒家经典的钦定重译
    第一节 儒家经典重译的历史条件
        一、“大一统”与“同文之盛”形成的历史进程
        二、前代儒家经典满译的缺失
    第二节 乾隆朝儒家经典的重译及成就
        一、乾隆与儒家经典的重译
        三、儒家经典重译的面向与成就
    第三节 重译与旧译儒家经典比较——以《大学》为例
        一、改音译为意译
        二、内容有所增删
        三、钦定名词术语
        四、注重“取意协音”
第三章 乾嘉以降士人群体对儒学典籍的满译
    第一节 民间满译士人群体
        一、满译士人群体的出现
        二、满译对象的选择与受众
    第二节 孟保的满译生涯
        一、孟保其人与满译作品
        二、孟保翻译作品的刊印及流布
第四章 儒家典籍满译对旗人社会的教育与影响
    第一节 清代旗人学校教育
        一、旗人官学教育
        二、旗人私学教育
    第二节 儒家典籍满译对旗人入仕的影响
        一、翻译考试与旗人入仕
        二、翻译选拔考试试题与儒家典籍满译
    第三节 儒家典籍满译对旗人思想塑造——以“话条子”类语料为例
        一、“话条子”类文本的产生
        二、“话条子”所透视出的儒家思想
第五章 满译儒学典籍在他者中的传播——以达呼尔为例
    第一节 满语文成为达呼尔教育的载体和内容
        一、达斡尔语与满语的差异
        二、满语文在人才选拔中的地位
    第二节 满语文学校的建立与满译儒学典籍的传入
        一、达呼尔官学与私学
        二、满译儒家典籍的传入
    第三节 满译儒家典籍在达呼尔中的传播与影响
        一、满译儒家典籍在达呼尔中的传播
        二、满译儒家典籍对达斡尔语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满文转写对照表
    二、新旧译《大学》多版本比较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5)《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铁旗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第2章 《铁旗阵》剧本编创
    2.1 创作背景
    2.2 编制时间
    2.3 剧本体制
    2.4 题名意旨
第3章 《铁旗阵》版本叙录
    3.1 存世剧本
    3.2 剧本改编
第4章 《铁旗阵》舞台搬演
    4.1 演出记录
    4.2 舞台调度
    4.3 动作程式
第5章 《铁旗阵》与《昭代箫韶》之比较
    5.1 调整关目
    5.2 修改曲目
    5.3 润色宾白
    5.4 变换人物
    5.5 添加穿戴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
    一、《古恒目录》着录内容及分类
    二、《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概况及价值
    三、《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来源
中编: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部分)
    凡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下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研究
    1 刘凝批注《说文长笺》及流传考
    2 刘凝批注内容
    3 刘凝批注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胡怀琛短篇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胡怀琛小说创作背景
    第一节 报刊繁荣与职业文人的生存状况
    第二节 小说的新变
第二章 胡怀琛的小说理论
    第一节 小说的界说与分类
    第二节 小说文体的独立性
    第三节 小说的功用性
    第四节 小说创作论
    第五节 短篇小说论
第三章 胡怀琛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一节 胡怀琛的“小说材料”
    第二节 社会小说
        1. 对小人物命运的观照
        2. 探索社会政治话题的多样表现形式
        3. 家庭和都市题材写作
        4. 贫苦知识分子形象
        5. “外来人”角色
        6. 社会风俗变化
    第三节 鸳鸯蝴蝶派风格作品
    第四节 具有新小说风格的小说类型
    第五节 胡怀琛短篇小说中的旧小说色彩
        1. 志人小说
        2. 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
    第六节 小说中的陈旧观念
    第七节 胡怀琛短篇小说的创新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胡怀琛短篇小说作品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齐如山及其所藏古籍文献
    一、齐如山生平
    二、齐如山藏书来源
        (一)戏界各种公共场所
        (二)梨园世家
        (三)清宫
        (四)市面及街上小摊
    三、齐如山藏书之分类构成
    四、齐如山藏书珍本举例
第二章 齐如山对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
    一、原生性保护
    二、撰写书籍题跋与钤印
        (一)书籍题跋
        (二)藏书印
    三、陈列古籍文献
    四、编纂出版存藏目录
第三章 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在当代的保护与利用
    一、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的当代留存情况
        (一)国内藏书情况
        (二)海外藏书情况
    二、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的当代保护模式
        (一)海外古籍回归及应用
        (二)古籍数字化保护
        (三)古籍出版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统计表
附录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古籍文献
附录三: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齐如山古籍文献
后记

(10)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代匠作则例的文本化
    第一节 “匠作则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代“匠作则例”性能辨析
        一、“则例”的内容特点
        二、“匠作则例”的内容特点
        三、“则例”与“匠作则例”性质异同
        四、匠作则例法典化与技术标准化立法
    第三节 “内工则例”与“外工则例”比较
        一、内、外工匠作则例编纂比较
        二、内、外工匠作则例差异分析
第二章 清代产业技术“则例化”及近代转型
    第一节 手工业“则例化”及其表现形式
        一、产品设计“形制化”
        二、生产物料“规格化”
        三、生产工料“定额化”
    第二节 清代技术标准的近代转型
        一、匠作则例的细则化
        二、中国与西方近代标准化进程的差异
第三章 物料采办、加工与管理标准化
    第一节 砖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一、临清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二、金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三、琉璃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第二节 木料采购与管理标准化
        一、年例额解木料采买标准化
        二、楠杉木料采办标准化
        三、围场松木采伐标准化
第四章 旧料回收与利用标准化
    第一节 木材回收利用
        一、旧木料回收标准
        二、旧木料使用标准
    第二节 砖瓦回收利用
        一、旧砖瓦回收标准
        二、旧砖瓦使用标准
第五章 施工技术标准化
    第一节 大木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一、大木作选材标准化
        二、柱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三、梁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四、枋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五、桁(檩)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六、板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七、椽、望、连檐构件制作标准化
        八、斗拱制作安装技术标准化
    第二节 瓦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一、砖料加工标准化
        二、金砖铺墁技术标准化
        三、墙体砌筑技术标准化
        四、苫背、瓦瓦技术标准化
    第三节 内、外工工料标准之差异
        一、大木作工料比较
        二、瓦作工料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代匠作则例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后记(致谢)

四、《圆明园》丛刊第一集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2]半旧:乐嘉藻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D]. 郭琦洋.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3]清中叶以降儒学典籍满译研究[D]. 王硕.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5]《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6]《铁旗阵》研究[D]. 杜雨桐. 辽宁大学, 2020(07)
  • [7]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D]. 王域铖. 山东大学, 2020(09)
  • [8]胡怀琛短篇小说研究[D]. 于涵. 山东大学, 2020(12)
  • [9]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D]. 黎冬瑶.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D]. 王铁男. 苏州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圆明园》系列第一卷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