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门子S7-200 PLC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成[1](2021)在《基于PLC的粮食扦样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
洪杨[2](2021)在《气吸式小区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我国根本经济支柱之一,粮食的生产是国家极其重视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一直都是农业问题的核心,特别在疫情这段时间尤为明显。种子作为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的生产量,因此推广应用良种、改善播种方式是提高生产发展的有力途径,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和水平。本文针对传统播种机出现的地轮打滑、漏播及控制精度低等问题,设计出一套基于西门子S7-200 SMART可编程控制器的气吸式小区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首先选用专门的传感器检测播种机的前进速度,传感器将脉冲信息传给PLC进行处理分析,PLC输出命令给步进电机驱动器用以控制电机的启动、停止、速度和行进距离,添加多组步进电机驱动模块单独控制每个排种器的作业。同时,在步进电机上方安装霍尔元件来确定电机当前位置,PLC接收霍尔信号后,驱动排种器到达零点位置以此达到排种行一致的目的。在驾驶位上安装控制器触摸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作业速度和株距等变量,丰富了人机交互体验。最后根据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利用STEP 7-Micro/WIN V4.0软件完成对控制系统梯形图程序的编写,实现了对采集模块、驱动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的协调控制,显着地提高了排种器的控制精度。在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完成后,选用“青杂三号”大白菜种子为实验对象并将机器移至JPS-12试验台和田间进行实际检验。在台架单因素试验中,当转速在25~30r/min,真空度2.5~3k Pa区间时,排种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为优秀;在多因素组合实验中,当转速为20r/min,真空度2.2k Pa时,排种性能达到最佳,合格指数为93.02%,重播指数则3.41%,漏播指数仅有2.79%。而田间实验由于阻力和环境因素,各项性能指标大都低于实验室水平,不过结果较为接近,符合国家农作物单粒精量播种质量指标要求。
江翠翠[3](2021)在《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重型汽车驱动桥零部件的铸造缺陷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要素之一。济南鑫源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采购过桥箱盖零部件的毛坯件进行生产加工,为了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需要对其进行渗油检测,过桥箱盖生产线上原有的传统人工操作的渗油检测装置工作效率低、检测精度不高、零部件合格率只有83%,而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小型检测设备与本企业检测产品不匹配,高精度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对本企业来讲经济性能不高。为了契合新旧动能转换理念,根据企业需求与实际情况,在原有渗油检测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设计,研制了具有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PLC控制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首先,研究适用于企业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经过对比,结合企业实际,选定为水检冒泡法,用气体压力模拟卡车过桥箱工作运动过程中润滑油产生的压力。其次,研究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工作台的控制方案。首先对工作台零部件放置位置做了限定设计;其次对半成品件与成品件不同的结构对工作台的密封性不同的要求做了设计;最后对工作台及检测气体密封设备的工作情况做了控制设计。再次,研究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储水箱液位及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分别建立各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PID控制及模糊-PID控制算法仿真,对比仿真数据,选定符合企业工艺要求的PID控制算法实现储水槽液位的稳定控制、模糊-PID控制算法实现压力的稳定控制。最后,系统调试。经过为期四个月的试验,根据实际数据计算出利用此研制的设备进行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时的检测正确率提高了95%,解决了人为加压不定量的缺点,缩减了工人数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本系统作为非标准设备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中确立了一种新型简单有效的铸造类零件内部气孔、砂眼的检测方法与手段,系统机械结构设计简易、容易操作、受外界干扰小,适用于其他一些小型加工车桥零部件的渗油或气密性检测。
程礼林[4](2021)在《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试验是检验旋转导向钻井工具性能的唯一途径。为了解决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现场试验困难、研发周期长、试验参数采集难等问题,需要设计合理的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为研究对象,设计其电液控制系统,并验证电液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设计试验台的动力系统。针对试验台的设计要求及机械结构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设计了试验台动力系统,包括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试验台反扭矩加载系统和试验台电气控制系统等。对试验台动力系统所需元件的主要参数作了计算,并确定各主要元件型号。其次,分析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性能。建立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验证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利用Matlab/Simulink对该系统进行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PID的控制下,该系统无负载和有随机负载干扰时均能快速响应并达到稳定状态,满足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的设计要求。然后,分析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性能。利用AMESim和Matlab/Simulink构建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的联合仿真模型,设计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对钻压模拟系统的动态特性、频率响应、模拟误差等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钻压模拟系统振荡小、响应速度快、模拟误差小,满足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的设计要求。最后,设计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设计电液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所需的I/O口资源,利用STEP 7软件编写PLC控制程序。为了验证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可行性,通过S7-200PLC仿真软件对控制程序进行仿真,从仿真结果看,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可正常启动并运行,实现了对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精确控制。
朱永忠[5](2021)在《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受自控技术掌握程度不够等诸多限制,工厂内使用的很多热源供给设备大多采用水-水换热机组,这种形式设备占地面积大、自重偏大,建筑资金投入占比高。而且设备运行时,维护人员24小时监视,加重了设备运行成本。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种运行方式被逐渐淘汰。本文从智能换热机组各部分主要组件开始论述,确定整套设备机械部分主要包含板式换热器,水泵、气动阀,水箱;电器部分主要包含电器输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其中自控系统包括PLC控制器、触摸屏、温度探测器、压力探测器。并根据最佳计算方式选定各设备使用型式。在设备自控组成上引进了 PID模糊控制技术,因传统PID技术直接利用比例、积分、微分三部分来控制整个换热过程运行时积分与微分存在不能直接使用结果,在此对PID控制过程进行离散处理,离散方式的使用带来了工作量的增大,进而控制系统再引进了增量式PID控制方式方案,改善了系统控制过程,在大部分时间内满足要求,但季节交替变化时,增量式方案又出现无法及时提供正确的数据,根据季节转化特点引进了增量式不完全微分方式。经过一系列的改进,系统的控制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压力、温度检测设备在运行时不可避免存在滞后现象,为减少滞后现象影响,系统运行进入了 Smith预估方案,但往往不恰当的预估值会造成灵敏度降低。随后在simth预估方案上引进模糊控制技术,从而提高响应速度,避免超调量,提高了设备快速反应的精度。系统PID控制方式确定后,转而编制PLC控制流程,根据选用的PLC控制设备特征对CPU、输入模块、输出模块进行组架。然后根据智能换热机组的控制流程、循环水泵运行流程、温度控制流程及补水泵的运行流程来编制PLC控制过程程序。在西门子S7-200 smart PLC基础上编制的主程序含开机检测程序、循环水泵进出口 PID压差程序、板式换热器进出口 PID温度控制程序、补水泵PID压差控制程序,最后编制PLC运行过程中调用的次程序。PLC程序编制成功保证了对设备数据的传输、检测、控制等功能实现,也达到了在监控系统的触摸屏上进行系统数据管理、历史记录的查阅、设备运行参数的变化趋势预测。智能换热机组的上位机触摸屏实现了人机友好界面对话,触摸屏上可就地直观显示各设备参数及运行状态,经过多次的运行测试与监控,智能换热机组满足了空调新风机组变化需求。
翁小祥[6](2021)在《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迅速,产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干燥是食用菌产后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干制品便于运输,能够长期保存,如何又快又好地干燥食用菌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菌类干燥仍以传统烘干方式为主,存在机械化程度较低、干燥质量不稳定、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食用菌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旨在实现干燥过程中温湿度的自动控制,降低能耗,提高干燥效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完成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整体结构和关键部件设计。提出干燥房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了干燥房的工作原理,完成生物质燃烧炉及散热部件、太阳能拓展集热板和防尘布转动部件、排湿及循环部件的设计,并对所用电机风机进行了选型。(2)完成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针对干燥房温度控制大滞后、非线性的特点,利用阶跃响应法建模,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平台搭建常规PID算法、模糊PID算法和模糊算法对应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试验,通过分析温度响应曲线来判断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发现模糊算法响应曲线更为平滑,几乎不存在超调量,最终选用模糊算法作为温度控制算法。(3)完成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通过分析恒温干燥和变温干燥工艺的优缺点,确定控制系统采用分程变温的干燥工艺,控制系统以西门子S7-200PLC为控制核心,将干燥过程分为四个干燥子阶段和一个中短波红外干燥阶段,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完成数据采集,通过控制继电器的通断达到升温和除湿等操作,实现干燥目的。同时进行了下位机软硬件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以及各功能模块通讯设置。(4)通过试验分析干燥房控制系统性能和香菇干燥效果。试制了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以香菇为实验对象,对样机的拓展集热板和防尘布展开回收操作、中短红外波灯通断稳定性、湿度控制稳定性及温度控制精度和香菇的干燥效果进行了试验,发现干燥房干燥作业运行稳定,温度控制精度±0.8℃,香菇干燥耗时12h,验证了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干燥房作业的高效性。
罗唯[7](2021)在《基于PLC的自抗扰控制器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可编程控制器(PLC)有着极高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因此,在工业控制领域被广泛应用。伴随着控制理论的高速发展和不断革新,控制理论与实际工业应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如何将先进控制算法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中显得愈发重要。中科院韩京清研究员提出了一种不基于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控制算法——自抗扰控制器(ADRC)。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鲁棒性强等特点,但因需整定参数较多且没有成熟的参数整定方法及经验、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的参考文献,现仍处于理论阶段。所以,将自抗扰控制器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的控制对象为双容水箱系统。该控制系统是现在工业过程控制中一个常见的模型。由上水箱和下水箱串联组成。一般,下水箱液位高度为被控量,而上水箱的进水量为操纵量。该系统对控制系统设计及实际工业生产过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西门子(SIMENS)S7-1500 PLC。在PLC系统上实现了自抗扰控制器在双容水箱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通过控制平台电路设计、自抗扰控制器算法编写、MATLAB整定参数、自抗扰控制器在双容水箱系统的实际调试等步骤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由自抗扰控制器诞生到现在的发展;探究其在过程控制领域中实际运用的可行性;相较PID控制的优点、缺点;以西门子S7-1500 PLC为核心实现对双容水箱系统的控制。通过SCL语言编写下位机程序,Win CC RT作为上位机;在MATLAB中搭建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用于整定参数;最后在双容水箱控制系统中分别使用自抗扰控制器和经典PID对系统进行控制。
王鹏[8](2021)在《LZ10型拉丝机自动上下盘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丝绳广泛应用于能源、军工、矿山、交通、石油钻采、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目前,国内的钢丝绳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的拉丝机器完成拉丝作业,拉丝换盘过程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换盘过程繁琐、工人劳动强度大、换盘速度慢,生产效率低下。因此,拉丝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已经成为钢丝绳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课题针对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的生产现状,结合LZ10直进型拉丝机工作环境和工艺要求,在分析拉丝机自动上下盘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现有的拉丝设备,提出了一种新的自动上下盘方法,并依据新方法设计了一种拉丝机自动上下盘装置和新型工字轮。从总体方案、结构设计、动力学、静力学以及控制驱动系统等方面进行设计研究,利用UG软件建立拉丝机自动上下盘设备和新改型工字盘的三维模型。为验证双盘拉丝机的安全可靠性,将模型导入ANSYS软件,对举升机构以及工字盘进行静力学分析,验证该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在UG仿真环境下对拉丝机自动上下盘运动轨迹进行动力学仿真和优化,通过运动函数给出运动副的运动参数,调整模拟仿真参数,准确实现上盘—排线拉丝—下盘的自动工作过程。根据拉丝机自动上下盘工作原理,使用西门子编程软件完成了LZ10型拉丝机自动上下盘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李海青[9](2021)在《基于逻辑器件网络缠绕工艺多参数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缠绕工艺是当前复合材料制备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制造技术。凭借在筒形类基础构件制造中的独特优势,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复合材料缠绕制品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材料自身,更取决于成型过程中工艺参数的选取与控制。如果工艺参数的控制较差,会导致制品难以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最终影响成型制品的力学性能。因此,对复合材料缠绕过程中工艺参数进行精准控制,有利于保证缠绕制品的力学性能。首先,论文从预浸带缠绕工艺参数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入手,以预浸带缠绕成型工艺的实际应用为研究背景,将缠绕工艺参数的控制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对缠绕工艺参数进行网络化控制的多参数控制系统。使用西门子S7-1215 PLC、工控机与触摸屏,基于PID控制算法,通过分析工艺参数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实现对参数的闭环控制以确保参数控制达到所需的控制要求。其次,控制系统基于分布式设计原理,使用三个PLC进行网络控制、并联工作,能够有效提高CPU的运行速度,有利于功能的扩展,使系统模块化、体系化。整个PLC网络控制系统基于TCP/IP与OPC协议,进行设备之间,设备与上位机之间的网络通信。运用上位机进行参数辨识,建立模糊PID控制器对PID参数进行修正与求优。使用PLC进行工艺参数过程控制,利用HMI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整体监视与控制。最后,使用小型缠绕装置对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LC网络的多参数控制系统,使用经模糊PID控制器进行修正后的PID参数进行缠绕工艺参数过程控制,具有参数波动小、控制稳定等优点。能够满足工艺参数的控制要求,并使控制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于今后多参数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薛春旺[10](2021)在《鞋面冲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鞋面冲孔是制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艺流程,目前大多采用人工冲孔或半自动冲孔方式,劳动强度较大且冲孔精度较低,影响企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一款全自动、高效率的鞋面冲孔自动控制系统。本文首先,讨论了该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及设计原则,规划了系统的总体架构,该系统采用上位机与下位机联合控制的方式,下位机选用一台PLC作为控制主站,四台PLC作为控制从站,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讯采用PROFINET网络,主从站之间的通讯采用Tp-Link网络,组成了分布式控制系统。其次,按照系统的功能需求对所需硬件进行选型,使用Eplan软件设计了硬件工作原理图、硬件接线图,以及根据I/O地址分布表完成了对PLC外部接线图的绘制,再根据PLC外部接线图、硬件接线图以及平台搭建可靠性与稳定性原则,完成了鞋面冲孔自动控制系统平台的搭建。接着,使用博图软件完成对系统硬件部分的组态以及PLC各个控制环节的程序编写,使用MCGS组态软件构建触摸屏的人机界面。最后,使用遗传算法将未优化的鞋面冲孔轨迹在Matlab软件上进行优化,模拟仿真优化前后的冲孔轨迹,对比结果,证实优化结果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了鞋面冲孔效率。本文设计的鞋面冲孔自动控制系统来源于制鞋企业的实际生产线,系统结合了PLC控制技术和遗传算法原理,实现了对整个鞋面冲孔过程的自动控制,并且能实时监控各个工位的运行状况,能及时发现故障并处理,全自动、高效率的特点完全满足制鞋企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西门子S7-200 PLC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门子S7-200 PLC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气吸式小区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精密排种器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精密排种器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精密排种器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气吸式排种器电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小区播种模式 |
2.1.1 小区种植模式 |
2.1.2 2BQS-4 型精密播种机简介 |
2.2 气吸式排种器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1 气吸式排种器的主要结构 |
2.2.2 气吸式排种器的工作原理 |
2.3 驱动电机的选型和分析 |
2.3.1 驱动电机的选型 |
2.3.2 驱动电机的原理与分析 |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1 系统结构设计 |
2.4.2 系统工作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硬件组成 |
3.2 速度采集模块 |
3.2.1 车速探测传感器选型 |
3.2.2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安装 |
3.2.3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
3.3 排种控制模块 |
3.3.1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 |
3.3.2 PLC的构成 |
3.3.3 PLC的工作原理 |
3.4 步进电机驱动模块 |
3.4.1 步进电机驱动器 |
3.4.2 驱动控制过程原理分析 |
3.4.3 驱动电机同步设计 |
3.5 人机交互模块 |
3.6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介绍 |
4.2 系统I/O分配设计 |
4.3 播种机测速模块软件设计 |
4.4 电机驱动模块软件设计 |
4.5 人机交互模块软件设计 |
4.6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与分析 |
5.1 室内台架试验 |
5.1.1 JPS-12 试验台介绍 |
5.1.2 试验材料 |
5.1.3 性能评价指标 |
5.1.4 单因素排种试验 |
5.1.5 多因素正交试验 |
5.2 室外田间试验 |
5.2.1 实验环境介绍 |
5.2.2 转速变量试验 |
5.2.3 真空度变量试验 |
5.3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过桥箱盖零部件结构 |
1.2 企业中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现状 |
1.3 国内外在本选题领域内研究现状 |
1.4 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方法 |
1.4.1 水检冒泡法 |
1.4.2 氦气示踪检测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设计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
1.7 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整体控制结构 |
2.2 系统整体控制流程图 |
2.3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系统设计 |
3.1 液压系统回路元器件的选择 |
3.1.1 液压控制阀的选择 |
3.1.2 油泵电机的选择及理论数值计算 |
3.2 液压系统回路的PLC控制设计 |
3.3 液压缸参数选择理论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压力控制系统设计 |
4.1 压力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1.1 压力控制阀的选择 |
4.1.2 零部件内部压力信号采集设备的选择 |
4.2 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 |
4.2.1 常规PID控制 |
4.2.2 模糊-PID控制 |
4.3 压力控制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 |
4.4 压力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4.4.1 压力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2 模糊控制表的获取方法 |
4.4.3 压力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4.5 压力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4.5.1 压力控制系统中PLC的选择 |
4.5.2 西门子S7-1200 介绍 |
4.5.3 博途软件使用介绍 |
4.5.4 PID功能指令的使用 |
4.5.5 压力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4.6 智能PID调节器与PLC中 PID功能指令的对比分析 |
4.7 氦气示踪检测法在气密性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4.7.1 氦气性质及特点 |
4.7.2 氦气示踪检测法原理 |
4.7.3 改进方法 |
4.7.4 系统MATLAB建模与仿真 |
4.7.5 氦气示踪检测法与水检冒泡法应用于该系统的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
5.1 液位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1.1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 |
5.1.2 液位控制系统元器件的选择 |
5.2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 |
5.2.1 储水槽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2 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
5.3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5.3.1 常规PID控制 |
5.3.2 模糊-PID控制 |
5.4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 |
6.1 系统调试目的 |
6.2 系统调试内容 |
6.3 系统调试步骤及结果 |
6.4 系统投入车间岗位使用情况汇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设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证明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4)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钻井工具试验装置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台机械结构与动力系统设计 |
2.1 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 |
2.1.1 试验台功能及技术参数 |
2.1.2 试验系统及试验台机械结构 |
2.2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设计 |
2.2.1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工作原理 |
2.2.2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
2.3 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设计 |
2.3.1 钻压模拟系统工作原理 |
2.3.2 钻压模拟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
2.4 试验台反扭矩加载系统设计 |
2.4.1 反扭矩加载装置工作原理 |
2.4.2 反扭矩加载装置主要参数计算 |
2.5 试验台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2.5.1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电气控制 |
2.5.2 钻压模拟系统电气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性能分析 |
3.1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建模 |
3.1.1 比例放大器与三位四通比例阀建模 |
3.1.2 三位四通比例阀调控液压缸系统建模 |
3.1.3 变量泵调控控液压马达系统建模 |
3.1.4 转速传感器与输出电压数学模型 |
3.1.5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数学模型 |
3.2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稳定性判定 |
3.2.1 Bode稳定判据 |
3.2.2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稳定性判定 |
3.3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动态特性 |
3.3.1 零负载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时域分析 |
3.3.2 负载干扰对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性能分析 |
4.1 钻压模拟系统仿真工具 |
4.2 基于AMESim构建钻压模拟系统仿真模型 |
4.2.1 先导比例溢流阀建模 |
4.2.2 钻压模拟缸建模 |
4.2.3 钻压模拟系统建模 |
4.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3.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原理 |
4.3.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 钻压模拟系统联合仿真模型 |
4.4.1 联合仿真参数配置 |
4.4.2 联合仿真模型设计 |
4.5 钻压模拟系统联合仿真分析 |
4.5.1 钻压模拟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4.5.2 钻压模拟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
4.5.3 钻压模拟加载误差分析 |
4.5.4 钻压模拟缸活塞位移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设计 |
5.1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结构 |
5.1.2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PLC资源配置 |
5.2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控制流程 |
5.2.2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主程序 |
5.2.3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控制程序 |
5.2.4 钻压模拟系统控制程序 |
5.3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仿真 |
5.3.1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控制程序仿真 |
5.3.2 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控制程序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2.1 换热机组发展趋势 |
1.2.2 PLC控制进展 |
1.2.3 机组系统控制功能进展 |
1.3 项目概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化换热机组控制 |
2.1 换热机组概况 |
2.2 智能换热机组关键组件 |
2.2.1 温度控制 |
2.2.2 压力控制 |
2.3 蒸汽气动阀选择及参数 |
2.4 板式换热器选择及参数 |
2.5 电器控制布置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换热机组PID控制算法 |
3.1 PID控制原理 |
3.2 Smith预估控制 |
3.3 智能控制系统的建立及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LC结构及硬件设计 |
4.1 PLC应用介绍 |
4.2 PLC S7-200smart结构介绍 |
4.3 控制硬件选择 |
4.4 控制柜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程序组成 |
5.2 PLC组态 |
5.3 智能换热机组运行流程 |
5.4 检测地址分配表 |
5.5 循环水泵控制程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组参数调节和测试 |
6.1 图形界面生成 |
6.1.1 热水循环水泵设定 |
6.1.2 调节阀参数设定 |
6.1.3 补水系统参数设定 |
6.2 系统报警界面设定 |
6.3 系统检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干燥房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整体结构及关键部件 |
2.1 干燥房整体结构 |
2.2 工作原理 |
2.3 关键部件 |
2.3.1 生物质燃烧炉及散热部件 |
2.3.2 太阳能拓展集热板和防尘布部件 |
2.3.3 排湿进气及热风循环部件 |
2.3.4 电机和风机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 |
3.1 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模型 |
3.2 控制算法理论基础 |
3.2.1 常规PID算法理论基础 |
3.2.2 模糊算法理论基础 |
3.2.3 模糊PID算法理论基础 |
3.3 基于模糊PID算法的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3.1 模糊化设计 |
3.3.2 模糊规则制定 |
3.3.3 常规PID与模糊PID控制仿真对比试验 |
3.4 基于模糊算法的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4.1 模糊化设计 |
3.4.2 模糊规则制定 |
3.4.3 模糊控制仿真试验 |
3.5 算法比较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 |
4.1 食用菌干燥工艺选择 |
4.2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温湿度控制方案 |
4.3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4.4 控制模式设计 |
4.4.1 自动控制模式 |
4.4.2 手动控制模式 |
4.5 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4.5.1 下位机硬件设计 |
4.5.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6 人机界面设计 |
4.6.1 人机交互界面 |
4.6.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7 控制系统的通讯网络设置 |
4.7.1 PLC与计算机的通讯设置 |
4.7.2 触摸屏与计算机的通讯设置 |
4.7.3 触摸屏与PLC通讯设置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性能与香菇干燥效果试验与分析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准备和过程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
5.3.2 香菇干燥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程序代码 |
攻读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PLC的自抗扰控制器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第2章 自抗扰控制器的研究 |
2.1 自抗扰控制器的控制结构 |
2.2 自抗扰控制器的组成 |
2.2.1 跟踪微分器 |
2.2.2 扩张状态观测器 |
2.2.3 非线性组合控制率 |
2.3 分析去掉积分作用的情况 |
2.4 自抗扰控制器特点 |
2.5 自抗扰控制器在Matlab上的实现 |
2.5.1 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搭建 |
2.5.2 系统模型及参数整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抗扰控制器在PLC上的实现 |
3.1 自抗扰控制器在PLC上的算法设计 |
3.1.1 PLC组态 |
3.1.2 博途中自定义函数的封装与调用 |
3.2 自抗扰控制器的实现 |
3.2.1 几个非线性函数的实现 |
3.2.2 上位机设计 |
3.3 总结 |
第4章 自抗扰控制器与PID的实际控制效果对比 |
4.1 实验平台简介 |
4.1.1 双容水箱结构 |
4.1.2 控制系统平台的集成 |
4.1.3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4.2 经典PID的实际应用 |
4.2.1 工程量转换 |
4.2.2 PID_COMPACT |
4.3 自抗扰控制器与PID控制效果 |
4.3.1 经典PID控制效果 |
4.3.2 自抗扰控制器控制效果 |
4.4 总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实际工作总结 |
5.2 存在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LZ10型拉丝机自动上下盘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丝产品的概述 |
1.2.1 钢丝的分类 |
1.2.2 钢丝的特点 |
1.2.3 钢丝发展趋势 |
1.3 拉丝机发展历程与现状 |
1.3.1 拉丝机简述 |
1.3.2 拉丝机分类 |
1.3.3 拉丝机发展历程 |
1.3.4 拉丝机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钢丝生产工艺现状分析 |
2.1 钢丝原料及机械性能 |
2.2 钢丝生产工艺流程 |
2.3 钢丝处理方法 |
2.4 72A及82B制绳钢丝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 |
2.4.1 72A高碳钢丝力学性能 |
2.4.2 82B盘条冷拔过程中力学性能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拉丝机自动上下盘设备总体方案设计 |
3.1 自动上下盘新方法 |
3.2 自动上下盘设计要求 |
3.2.1 背景数据 |
3.2.2 自动上下盘设备工作原理 |
3.2.3 自动上下盘结构设计流程 |
3.2.4 自动上下盘工作流程 |
3.3 自动上下盘系统设计模块 |
3.4 拉丝机自动上下盘整体结构设计 |
3.4.1 整体结构设计 |
3.4.2 各部件的具体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上下盘结构有限元分析及动力学仿真 |
4.1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4.2 举升换盘机构速度分析 |
4.3 自动上下盘机构的理论受力分析 |
4.4 自动上下盘机构静力学分析 |
4.4.1 材料设置和网格划分 |
4.4.2 施加约束与载荷 |
4.4.3 工字盘载荷施加 |
4.4.4 结果后处理 |
4.5 动力学仿真分析 |
4.5.1 设置运动副 |
4.5.2 定义驱动 |
4.6 仿真求解及结果分析 |
4.6.1 建立解算方案 |
4.6.2 自动上下盘位移、速度、加速度仿真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上下盘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5.1.1 拉丝机自动上下盘系统控制对象 |
5.1.2 常用控制器比较 |
5.1.3 电信号控制原理 |
5.2 系统硬件选型方案 |
5.2.1 变频器 |
5.2.2 PLC选型 |
5.3 液压系统设计 |
5.3.1 液压举升系统要求 |
5.3.2 举升机构液压系统分析 |
5.3.3 液压系统参数确定 |
5.4 程序设计 |
5.4.1 PLC软件编程设计 |
5.4.2 PLC软件系统设置 |
5.4.3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5.4.4 控制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基于逻辑器件网络缠绕工艺多参数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缠绕工艺研究现状 |
1.2.2 缠绕工艺参数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浸带缠绕工艺参数控制方案设计 |
2.1 缠绕温度控制方案设计 |
2.2 缠绕压力控制方案设计 |
2.3 缠绕张力控制方案设计 |
2.4 PID控制算法 |
2.4.1 连续PID控制算法 |
2.4.2 数字PID控制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LC网络控制系统构建 |
3.1 PLC网络节点及接口设计 |
3.1.1 PLC的选型分析 |
3.1.2 通信接口的设计 |
3.1.3 I/O节点的设计 |
3.2 基于OPC技术PLC与上位机通信 |
3.2.1 OPC技术 |
3.2.2 PLC与上位机通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缠绕系统数据辨识与模糊PID应用 |
4.1 缠绕系统数据辨识 |
4.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与Simulink仿真 |
4.2.1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2.2 Simulink仿真分析 |
4.3 PID控制算法在西门子PLC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材料预浸带缠绕实验 |
5.1 缠绕装置结构设计 |
5.1.1 主轴转速改进设计 |
5.1.2 滑台的设计与控制 |
5.2 缠绕工艺参数控制实验 |
5.2.1 缠绕温度控制实验 |
5.2.2 缠绕压力控制实验 |
5.2.3 缠绕张力控制实验 |
5.3 缠绕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5.3.1 HMI与 PLC组态连接 |
5.3.2 联机试验与HMI控制 |
5.4 缠绕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鞋面冲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冲孔机研究现状 |
1.2.2 PLC的应用 |
1.3 课题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原则 |
2.2 系统设计流程 |
2.3 控制系统总体构架及工作原理 |
2.3.1 信息检测部分的设计 |
2.3.2 图像采集部分的设计 |
2.3.3 控制执行部分的设计 |
2.3.4 人机界面的设计 |
2.3.5 轨迹优化及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及设计 |
3.1 信息检测系统硬件选型及设计 |
3.1.1 传感器的分类 |
3.1.2 传感器选型 |
3.2 控制执行系统硬件选型及设计 |
3.2.1 气缸选型及设计 |
3.2.2 电机选型 |
3.2.3 伺服驱动器选型及设计 |
3.2.4 PLC选型 |
3.3 监控系统硬件选型及设计 |
3.3.1 工控机选型 |
3.3.2 触摸屏选型 |
3.4 PLC外部接线图设计 |
3.5 系统平台搭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及人机界面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及原则 |
4.1.1 软件总体设计 |
4.1.2 软件设计原则 |
4.2 程序开发软件介绍 |
4.2.1 TIA Portal V15软件介绍 |
4.2.2 MCGS组态软件介绍 |
4.3 控制程序设计 |
4.3.1 托板计数方案设计 |
4.3.2 顶升及相机启动方案设计 |
4.3.3 冲孔机冲孔方案设计 |
4.3.4 托板计数清零方案设计 |
4.4 电机工艺参数组态 |
4.4.1 X轴电机工艺组态 |
4.4.2 Y轴电机工艺组态 |
4.5 人机界面设计 |
4.5.1 选型及通讯 |
4.5.2 人机界面功能设计 |
4.5.3 工程下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鞋面冲孔轨迹优化 |
5.1 轨迹优化的目的 |
5.2 遗传算法 |
5.2.1 遗传算法简介 |
5.2.2 遗传算法的基本要素 |
5.3 基于遗传算法鞋面冲孔点轨迹优化 |
5.3.1 冲孔点轨迹目标函数建立 |
5.3.2 冲孔点轨迹优化设计 |
5.4 算法优化分析 |
5.4.1 冲孔点模型描述 |
5.4.2 冲孔点轨迹优化结果 |
5.5 轨迹优化仿真 |
5.5.1 创建工作台 |
5.5.2 设置冲孔轨迹 |
5.5.3 仿真结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西门子S7-200 PLC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LC的粮食扦样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D]. 张哲成.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气吸式小区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设计[D]. 洪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D]. 江翠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4]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程礼林. 西安石油大学, 2021
- [5]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D]. 朱永忠. 扬州大学, 2021(08)
- [6]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研究[D]. 翁小祥. 扬州大学, 2021(08)
- [7]基于PLC的自抗扰控制器研究与实现[D]. 罗唯. 吉林化工学院, 2021(01)
- [8]LZ10型拉丝机自动上下盘系统的研究[D]. 王鹏.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9]基于逻辑器件网络缠绕工艺多参数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李海青.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10]鞋面冲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薛春旺. 东华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