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黄杨木雕刻艺术的思考

拓展黄杨木雕刻艺术的思考

一、拓展黄杨木雕艺术的思索(论文文献综述)

郭心艳[1](2020)在《由人物木雕探讨现代木雕传统题材造型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雕是一项民间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木雕雕刻题材大多来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以及文学故事等,而现代木雕艺术的创作更倾向于题材选取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从而将木雕艺术作品展现出整体的美感,体现出木雕艺术创造者的情感以及精神内涵,以此来满足当代人们对木雕的审美需求。

钱凯一[2](2020)在《气质淳化、浑然天成——高公博黄杨木雕的艺术成就》文中研究指明有着"浙江三雕"之一美誉的黄杨木雕是浙江乐清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文化内涵。高公博在传统木雕艺术的基础上开创了独特的劈雕、根雕及写意雕,为中国黄杨木雕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从高公博的传统木雕风格、独创性的艺术语言及非遗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高公博的杰出艺术成就。

沈唐豪[3](2020)在《主题的撞击 ——木雕创作语言的改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材料作为雕塑艺术的一种载体,在其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及观念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同题材的选择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凿开木头会发现,不同的木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使用不同的技艺,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就会给木雕带来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寓意。这一切不同所带来的木雕的美,就是木雕的魅力所在,也是研究木雕艺术的意义所在。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木雕发展进程中题材上的创新形式,以及当下木雕艺术的创作是如何借助主题打破以往的禁锢,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从典籍中寻找相关信息再分类归纳。文章的第一章中国传统木雕的溯源与发展即用到了这种方法,我考察分析了大量文本,希望梳理出一条中国传统木雕的发展与转向的清晰的脉络。第一章的内容分为,木雕的溯源;范式承袭;选择主题的类型来探讨。因文中涉及到一些木雕艺术形式的分类,我认真观察了具体的木雕艺术作品,并为它们做了风格与实践方法上的分类。本文第二、三章的内容涉及到当下的木雕创作语言,我走访了一些艺术家观摩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这些实践性的经验给我带来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本文通过对国内木雕艺术的溯源以及技法、形态的考证,试图梳理清楚从木雕源头到传统木雕再到创新的发展脉络,以及对当下的木雕创作的主要方法、形式等做了理性的归纳,从中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他们是如何改变木雕创作语言的。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考证与研究,首先理清了中国木雕的渊源发展以及主要的技法、表现形态。主要探究明晰了当下传统木雕如何借助主题去撞击打开新的视野。在此,我简单地陈述一下关于此问题的行文脉络:文中以时间为隐含的线索,从近代开始就有了对传统创作的一定改变。主要体现为开始由技入道,构建当下语言形式体系,到当下木雕创作对题材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与表现。关于当下木雕创作如何有新的发现,文中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分析。行文的最后我结合自己的作品,探讨我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去面对与理解“主题的撞击”这一命题的。

马知遥,常国毅[4](2020)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背景下木雕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政策的深入推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进程中,木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持续凸显。本文基于学界的研究基础,结合对木雕艺人的深入访谈,使木雕发展的困境更加具体化。同时,旨在打破长期以来"静态保护、地区划分、市场主导"的思维局限,解决木雕发展的困境,延续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认为要立足于木雕传统文化的基础,注重延伸其当代意义,开展不同地域间木雕的文化对话与合作,同时充分发挥木雕艺人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木雕进行适应现代性的发展。

姚珏[5](2020)在《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明清时期是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鼎盛期,它以独特的静态形制和动态活动而成为中国木雕艺术的经典之一,并体现出徽州先人的伦理观念、族群民俗、生态意识、信仰传统、艺术品格等文化形态,具有吉祥审美的象征符号意义和传承表达的基本特征。它以遮与露、高与敞、闭与通、隔与透的对照点画天井、厅堂、门窗、栏杆等处的木雕静态存在,以及民居木雕在制与用、造与赏、传与承等方面的动态活动。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就装饰母题而言,明代民居木雕以本土艺术为主,室内外木雕多为祥物,颇具汉唐之风,简洁大气;清代室外木雕多为镇宅之象,室内多为祥和之物,细密繁缛。就风格类型而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具有均衡开合、饱满律动、虚实相生、质朴本色等基本特征。徽州民居木雕图式内容分为意象表达为主,佐以符号隐喻。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意象表现大多形成意境组合,或由一系列单个“心象”组合成多个迭加的审美想象意境。民居木雕艺术源自徽州人对“木”塑造立体“心”象,反映宅主们对“木”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思考结果的文化表达。民宅主人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观者与宅主意同象异,各见其趣。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汇集着多路的文化信息,它包容着祖制家教、士族名门的礼制文化,阴阳相承、除凶纳吉的民俗文化,崇儒廉正、外朴内华的仕商文化,以及时空对应、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等,并以行善积德、孝仁祥和、近福远祸、光宗耀祖、繁衍兴旺、富贵有余等为表达的主题。历史上名门望族的隐逸造就了徽州地域的传奇,徽商经济的支撑促进了民居木雕艺术的繁盛,文人的纷纷介入使得善鉴书画的徽商在民居木雕设计中获得更多的灵感,文人体系融入庶民文化,俗雅相乘,自然、社会、历史和人伦文化被组织在民居木雕艺术的结构图式中,使现实世界和精神境界呈现在一个画面上,同时明清工匠艺人在“工”和“术”方面的手艺传承和不断精进,得以使徽州民居木雕艺术日益精湛,终成经典。近些年来,由于民居木雕艺术信仰的错位,传承密码的缺失,过度的开发性修复,以及异地重建之风的兴盛,使得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传承困难重重。徽州人曾利用民居木雕艺术创造“桃花源”式的家园,舒缓精神压力,寄托热爱生命与生活的审美理想,以及借助艺术教化族人后代的做法等,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其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已经深深融入国人的血脉之中,依然推动着当今的乡村美化和城市建设。

潘赳[6](2019)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礼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对怀旧情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能够体现独特的人文历史、地域风俗、怀旧情怀等个性特征的礼品将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潮流。现代礼品作为社交文化和礼仪文化的载体,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行为规范,并在人类礼仪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交往中相互馈赠礼品,这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此时礼品也就成了人们社交礼仪、感情沟通和精神传达的重要枢纽和润滑剂。在礼品的馈赠中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礼品是独特的,与众不同且又具个性的,能被受礼者所中意。这让设计者绞尽脑汁,将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地使用在现代礼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中那些丰富、经典、多彩色,且能激发设计师创意构思的题材元素早已是设计界的新宠。求全求美,寓意吉祥,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礼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礼品中的运用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探求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切实努力实践其实用价值,并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享受。本文通过对多方文献和资料的研究以及设计实例的比对分析。从现代礼品的概述和作用等方向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并对现代礼品设计的实用性、精神性、审美性和文化性提出要求。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下现代礼品设计中的新表现,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礼品设计的融合深入探讨。以活性炭雕礼品、木雕礼品、玉器礼品和陶瓷礼品几个方面入手,对传统元素在不同材质礼品中的运用表现进行深入探究。着重突出工艺创新、材料创新和科技的创新,为现代礼品设计提出新的前瞻性发展思路。最后在前面论述、总结和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毕业设计作品,提出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下现代礼品的绿色、环保、可持续性的发展新趋势。

邵文政[7](2018)在《中国当代木雕的写意性分析》文中提出当代艺术的发展丰富多元,木雕艺术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站在时代的前沿,传统木雕囿于自身发展的局限,难以发挥全部的艺术潜力。中国当AI写作意性木雕主张以意写形、气韵生动,类似于国画中的大写意,泼墨淋漓、舒展畅快、笔简境深,更加注重艺术家自身人文思想的抒发。在语言表达上立足于木质的自然属性,博采众家之长,中西融合,跨越了传统木雕创作以工为主的藩篱。写意性木雕在中国及世界上都以极具民族特色和华夏风度的姿态引起了诸多的关注,因为中国的写意艺术传承千年而不衰,历经风雨却青春不改,受众对当代似乎是新形式的写意性木雕的接纳,正是对传统写意文化内涵的认可和传承,这也是一种回归性的艺术献礼。写意木雕或者说写意雕塑虽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表现,但因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封建时期发展的规模和表达的深度上却不及文人写意画那么丰富深刻。在中国现当代雕塑家承前启后的努力下写意雕塑终于以老而弥新的姿态登上了艺术的舞台。本文就是在这个发展节点,把当AI写作意木雕及写意雕塑的已有理论作为研究的重要基础,将传统写意艺术和传统木雕作为分析当AI写作意木雕理论的重要纵向坐标,把中国当AI写作意木雕与西方现代木雕在思想认知和形式表现上的异同作为横向的参考,并通过总结当AI写作意木雕的审美特征和解读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写意木雕艺术家的作品,来分析中国当代木雕的写意性。中国雕塑自古以来在理论上就有诸多缺失。本文对于当代木雕写意理论的探析,是希望从写意理论根源上完善其创作体系,厘清思想观念上的界限,让木雕艺术深入汲取民族写意精神的养分,融会中西,丰富木雕的艺术语言和表达空间,以期使之具备更为鲜明的中国当代木雕的写意性艺术特征。

陈海燕[8](2017)在《从蜡石配架到龙虾蟹篓:木雕大师陈培臣的“刀法”》文中研究说明潮州木雕是一项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雕刻艺术,以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金碧辉煌而着称,在中国木雕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浙江东阳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并誉为中国四大木雕。潮州木雕大师陈培臣的个人手艺成长历程经历了潮州木雕的抢救、恢复、振兴,见证了新中国潮州木雕的发展历程,并且以一名实践者、引领者的身份,为这门技艺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归纳陈培臣木雕艺术形成原因,就陈培臣木雕艺术产生的社会环境、地域特征、文化底蕴等进行系统分析;对陈培臣木雕中“刀法”的艺术历程进行梳理,分类归纳为学徒时期陈培臣“刀法”的启蒙、青年时期木雕“刀法”的技法探索、中晚年时期“刀法”创作的高峰与推广三个阶段;并对陈培臣木雕艺术中所用的刀具的种类、改良与保养、所形成的刀法语言进行研究,着重对其“龙虾蟹篓”题材的制作工艺、刀法表现性与塑造性进行阐述,从而探讨陈培臣木雕艺术创新的突破口,以及其在潮州木雕这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何思颖[9](2017)在《当代国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它是人类文明在历史的奔流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五花八门的新文化的诞生中逐渐地走向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虽然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其面临的危机依然无法解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项永久性的,持续性的工程。随着“后申遗时代”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更成为了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探索和挖掘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形式也成为了当前的新任务。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真实性是其主要特性。这与在传承与保护中也追求真实性原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天然的联系。纪录片既是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也承担着“非遗”的传播与传承的双重任务。本文主要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表达的角度,通过分析和大众传播视角下主流媒体纪录片的特点,提出以类型化的创作对相应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差别化表达的方案。本文的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从“非遗”的现状出发,首先阐述了“非遗”面临的危机和生存困境,然后指出了“非遗”影像化的生存途径,最后阐释了纪录片存储“非遗”的优越性;第三部分探讨了“非遗”和记录片本体上的关联,提出了“非遗”纪录片概念的界定,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第四部分主要从传播策略方面阐述了“非遗”媒介化生存,并根据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对“非遗”纪录片的“小生境”传播和人文空间的拓展做了讨论;第五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主题、叙事和视听语言等方面对“非遗”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探析;最后笔者结合了现实中的亲身经历以及与“非遗”传承人的短暂交流所形成的一些感悟和想法对文章做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总结。

李展[10](2017)在《再现、表现与重构 ——三种艺术观念下的20世纪中国木雕》文中认为本文以20世纪中国现当代木雕创作为研究对象,以"再现"、"表现"和"重构”三种艺术观念下的木雕语言发展为主要线索。其中涉及20世纪初至当下,中国雕塑家的若干木雕实践以及相关的雕塑现象与理论依据。"再现"、"表现"和"重构",不仅指涉作品的语言、风格、类型,更涉及到风格产生背后的思想观念推进,作为艺术表达的三种不同诉求,"再现"、"表现"和"重构"暗示了艺术家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不同艺术观念的引导下,生成出不同的语言特征及方法逻辑,并由此揭示艺术家、作品与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种艺术观念各自代表一种木雕创作类型,依此对作品进行分类分析:第一类:以"写实主义泥塑"为蓝本,对其进行材料转换的木雕作品。其核心思想沿着现实主义雕塑创作思路,以客观真实反映对象为语言追求,并在对泥塑形态进行木雕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再现"的"再现",在这一过程中,木雕的材料性被消解,木雕创作成为泥塑的变体与替代物;第二类:追求木雕本体语言建构的作品,其核心思想在表达个性艺术追求的同时,注重造型语言的形式探索,并在这一个过程中发现了木材与造型对话的特有方式,以木材的特有形态和质感影响造型语言的生成,并在二者间达到平衡,触及到木雕本体的内涵,形成"表现性"语汇;第三类:对"木雕"概念进行解构,并实现语言"转向"的木雕或木媒介作品,其核心是对以往木雕概念解构后的重构,以此拓展木雕语言与形态的边界,使木雕概念泛化,关注并挖掘材料本体的内涵,将作品从形象表达带入观念语义传达,从材料"物性"与"符号性"方面实现木雕创作方式的转型。本文对三种不同艺术观念引导下的木雕类型做深入研究,试图从单一媒介入手,以点窥面的分析20世纪中国雕塑的发展理路,并勾勒出一条暗含在作品内部的逻辑线索。

二、拓展黄杨木雕艺术的思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黄杨木雕艺术的思索(论文提纲范文)

(1)由人物木雕探讨现代木雕传统题材造型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物题材在现代木雕艺术中的体现
二、人物题材在现代木雕艺术中的表现力
三、现代人物木雕创作的发展与突破

(2)气质淳化、浑然天成——高公博黄杨木雕的艺术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夯实基础、全面继承传统黄杨木雕技法
二、勇于突破:开辟劈雕、根雕、写意木雕新境界
三、继承与开创-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高公博

(3)主题的撞击 ——木雕创作语言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第1章 中国传统木雕的渊源与传承
    1.1 传统木雕溯源
    1.2 传统木雕的范式与承袭
    1.3 传统木雕的主题的类型
第2章 木雕的题材选择与表现
    2.1 当下主题性创作现状
    2.2 主题创作下的形式转变
    2.3 从宏大到个人微观的主题创作
第3章 主题下的木雕语言的拓展
    3.1 符合主题的材料属性
        3.1.1 本真与重构
        3.1.2 木材质的引申
    3.2 木材自身的社会语义
    3.3 语言表达的拓展
        3.3.1 动态装置
        3.3.2 情景空间
        3.3.3 挪用拼装
第4章 我的毕业创作思路
总结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4)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背景下木雕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回顾及问题提出
二、木雕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在传统与现代性的调和中迷失自我
    (二)地方特色与多元发展成为“一元论”束缚发展形式
    (三)文化内涵和市场的关系失调阻碍发展前途
三、木雕困境的对策研究
    (一)立足木雕传统文化研究,注重延伸当代意义
    (二)开展不同地域间的木雕文化对话与合作
    (三)充分发挥木雕艺人的主体作用,关注木雕发展生命力,提升文化自信
结语

(5)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第一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明清前徽州木雕的载体与历史演进
        一、徽州木雕的载体——徽州民居
        二、明清前民居木雕的演变简况
    第二节 明清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鼎盛
        一、徽州明清民居木雕艺术鼎盛缘由
        二、明清徽州民居木雕艺术流变和传播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馆藏案例
        一、本地博物馆案例
        二、异地的馆藏
    小结
第二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静态形制与动态活动
    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静态形制
        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静态呈现
        二、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形制理念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动态活动
        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制与造
        二、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赏与用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形制案例
        一、家族群居形制
        二、独居民宅形制
    小结
第三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装饰类型与风格
    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装饰类型
        一、动植混合类
        二、戏文叙事类
        三、诗句意境类
        四、宗教信仰类
        五、吉祥装饰类
        六、数字阴阳类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装饰特征
        一、意象表现
        二、符号隐喻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装饰风格
        一、均衡开合
        二、饱满律动
        三、虚实相生
        四、质朴本色
    小结
第四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中的礼制文化
        一、祖制家教
        二、士大夫名门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一、阴阳观念
        二、驱凶纳吉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中的仕商文化
        一、廉商元素
        二、外朴内华
    小结
第五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维护与传承
    第一节 当代徽州传统民居木雕艺术的现状与维护
        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现状
        二、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维护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传承前景
        一、从核心走向陪衬
        二、从信仰走向理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图录
    二、访谈记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礼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价值
    1.2 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现代礼品的渊源
    2.1 礼品的概念与范畴
    2.2 现代礼品的作用与功能
        2.2.1 现代礼品的实用性
        2.2.2 现代礼品的精神性
        2.2.3 现代礼品的文化性
        2.2.4 现代礼品的审美性
第三章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礼品设计
    3.1 传统文化元素下现代礼品的寄情达意
    3.2 现代礼品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新表现
        3.2.1 造型元素的重构表现
        3.2.2 传统色彩元素的表现
        3.2.3 书法文字元素的表现
    3.3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礼品设计的融合
        3.3.1 传统文化元素与炭雕礼品
        3.3.2 传统文化元素与木雕礼品
        3.3.3 传统文化元素与玉器礼品
        3.3.4 传统文化元素与陶瓷礼品
第四章 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下现代礼品的发展趋势
    4.1 影响现代礼品设计的方式
        4.1.1 材料绿色礼品
        4.1.2 文化性礼品
    4.2 时代特征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4.3 新性能新技术礼品
第五章 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下毕业设计的构建与应用
    5.1 毕业设计的创作构思
    5.2 绿色材料的选取
    5.3 传统元素的提取与创作
    5.4 礼品杯造型的设计
        5.4.1 “金石至交”杯
        5.4.2 “木秀于林”杯
        5.4.3 “饮水思源”杯
        5.4.4 “火然泉达”杯
        5.4.5 “安疆兴业”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当代木雕的写意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中国当AI写作意木雕的现状及与西方的对比
    2.1 中国当代木雕的写意性探索
    2.2 中国当AI写作意木雕概念的形成
    2.3 当前中西方木雕“写意性”的比较
第3章 中国当AI写作意木雕的实践基础和审美特征
    3.1 建立在传统木雕基础之上的当AI写作意木雕
    3.2 中国当AI写作意木雕的审美特征
        3.2.1 依托木韵的以意写形之美
        3.2.2 简洁畅达的气韵之美
        3.2.3 关注当下的人文情怀之美
第4章 中国当AI写作意木雕作品分析
    4.1 本土艺术家写意木雕作品解读
    4.2 本人对写意木雕创作的尝试
第5章 个人对当前中国写意木雕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5.1 对本民族写意语言传承问题的思考
    5.2 与西方木雕抽象化表达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从蜡石配架到龙虾蟹篓:木雕大师陈培臣的“刀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陈培臣木雕“刀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2.1 社会环境
    2.2 自然因素
        2.2.1 地理优势
        2.2.2 气候特征
    2.3 艺术氛围
        2.3.1 木雕之乡
        2.3.2 工艺世家
        2.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4 文化渊源
        2.4.1 民俗文化
        2.4.2 侨胞文化
第三章 陈培臣木雕“刀法”的艺术历程
    3.1 学徒时期的陈培臣与其木雕“刀法”的启蒙
        3.1.1 青少年陈培臣的艺术殿堂
        3.1.2 处女作《齐王求将》
    3.2 青年时期的陈培臣与其木雕“刀法”的技法探索
        3.2.1 艺术道路上的高峰与低谷
        3.2.2 陈培臣木雕“刀法”的探索
        3.2.3 陈培臣木雕艺术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
    3.3 中老年时期的陈培臣与其木雕“刀法”的创作高峰
        3.3.1 致力于潮州木雕技艺的推广
        3.3.2 “刀法”运用的娴熟自如
第四章 陈培臣的“刀法”研究
    4.1 雕刀的简介
        4.1.1 雕刀的分类及性状特点
        4.1.2 雕刀的改良与保养
    4.2 刀法语言的形式
        4.2.1 刀法语言的重要性
        4.2.2 刀法的变化
        4.2.3 刀法的组织
第五章 陈培臣代表作《龙虾蟹篓》的刀法表现形式
    5.1 题材的来源与演变
    5.2 材料选择与制作工序
        5.2.1 硬木与软木的性状特征
        5.2.2《龙虾蟹篓》的制作工序
    5.3 刀法与细节的关联
        5.3.1 刀法的形象塑造
        5.3.2 刀法的节奏律动
        5.3.3 刀法与细节的互为生成性
    5.4 刀法与情感的表达
第六章 陈培臣“刀法”的传承与革新
    6.1 潮州木雕的发展现状及“刀法”创新困境
        6.1.1 潮州木雕的现状
        6.1.2 技艺中“刀法”创新所面临的困境
    6.2 陈培臣木雕艺术中“刀法”创新的突破点
        6.2.1 题材与构图的创新引领“刀法”的探索
        6.2.2 造型塑造中的线条表现对“刀法”的新要求
    6.3 陈培臣“刀法”传承的方式
        6.3.1 传统师徒式传授
        6.3.2 高校专业化学习制度
        6.3.3 市场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当代国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非遗”在危机下的存活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2 “非遗”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2.2.1 传承方式的式微和传承载体的瓦解
        2.2.2 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冲击
        2.2.3 “伪民俗”遍地横生,“真非遗”气息奄奄
    2.3 “非遗”的影像化生存
    2.4 纪录片作为“非遗”的存储载体的优越性
3 “非遗”纪录片的界定和分类
    3.1 什么是“非遗”纪录片?
    3.2 “非遗”纪录片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
        3.2.1 文献型“非遗”纪录片
        3.2.2 叙事型“非遗”纪录片
        3.2.3 文化娱乐型“非遗”纪录片
4 “非遗”纪录片的传播观念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化存活与传播
        4.1.1 影视传播与媒介化社会
        4.1.2 媒介化存活的“非遗”纪录片
        4.1.3 多屏并置媒介环境下的“非遗”纪录片传播
    4.2 “非遗”的纪实传播原则
        4.2.1“非遗”纪录片的小生境传播
        4.2.2 拓展“非遗”的人文空间
5 “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探析
    5.1 兼顾“本真性”与“艺术性”
    5.2 重视提炼主题,挖掘叙事的推动力
        5.2.1 人与物化载体的关系
        5.2.2 人与环境的关系
        5.2.3 人与人的关系
        5.2.4 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
    5.3 大众化的视听语言风格
        5.3.1 有效地把握剪辑的节奏
        5.3.2 镜头语言与画面构图的审美倾向
        5.3.3 知识与叙事兼容的散文式解说词
        5.3.4 同期声的运用
        5.3.5 贴切的音乐增加影片的质感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再现、表现与重构 ——三种艺术观念下的20世纪中国木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现代木雕缘起
    第一节 传统木雕的式微
    第二节 西方雕塑的引介
    第三节 土山湾工艺场木工部
第三章 写生与再现——作为写实泥塑变体的木雕
    第一节 写实与泥塑
        一、欧洲美术学院的造型教学模式概述
        二、中国写实主义美术的确立
    第二节 作为写实泥塑变体的木雕
    第三节 材质置换——再现性木雕的语言分析
        一、泥塑的形态转换
        二、泥塑的造型意识
第四章 材料与造型——作为个性表达和语言建构的木雕
    第一节 进入"现代”语境
    第二节 多样的表达
        一、远离学院
        二、直接雕刻
        三、原始的回溯
        四、传统的启示
    第三节 "形"和"材"的对话——表现性木雕的语言建构
        一、限制的形——体积的内核
        二、拼接与搭建——空间的发散
        三、循木造型——"形""材"对话
第五章 否定与重构——当代语境下的木雕
    第一节 语言的转向
        一、西方现当代雕塑发展概述
        二、中国当代雕塑发展概述
        三、当代语境下的木雕实践
    第二节 "物性"与"符号"
        一、材料
        二、生命
        三、符号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中国木雕创作的当下态势
    第二节 问题与建议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四、拓展黄杨木雕艺术的思索(论文参考文献)

  • [1]由人物木雕探讨现代木雕传统题材造型艺术[J]. 郭心艳. 天工, 2020(02)
  • [2]气质淳化、浑然天成——高公博黄杨木雕的艺术成就[J]. 钱凯一. 艺术品鉴, 2020(05)
  • [3]主题的撞击 ——木雕创作语言的改变[D]. 沈唐豪.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4]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背景下木雕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马知遥,常国毅. 艺术评论, 2020(01)
  • [5]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研究[D]. 姚珏. 东南大学, 2020(01)
  • [6]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礼品设计中的应用[D]. 潘赳. 东南大学, 2019(06)
  • [7]中国当代木雕的写意性分析[D]. 邵文政. 沈阳大学, 2018(09)
  • [8]从蜡石配架到龙虾蟹篓:木雕大师陈培臣的“刀法”[D]. 陈海燕. 广州大学, 2017(02)
  • [9]当代国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研究[D]. 何思颖. 重庆大学, 2017(06)
  • [10]再现、表现与重构 ——三种艺术观念下的20世纪中国木雕[D]. 李展.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标签:;  ;  ;  ;  ;  

拓展黄杨木雕刻艺术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