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舌根抑制小儿吐奶的机制研究

压舌根抑制小儿吐奶的机制研究

一、按压舌根部遏制小儿吐乳的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幼祺[1](2011)在《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文中研究指明婴儿吐乳症是指新生儿在哺乳或哺乳后所发生的吐乳现象,患儿呕吐频繁,每日数次,量多,自口鼻喷射而出,却无器质性病变,呕吐后神情舒畅,仍可再次哺喂,呕吐次数虽多,患儿却无病变,是属于婴儿功能性呕吐。颇近似西医学的婴儿胃食管反流。1.婴儿吐乳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封玉琳,王霞芳[2](2011)在《“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80例》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婴儿吐乳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董氏指压法",对照组口服冠迪糖浆。两组疗程均为15天,治疗前后观察每天吐乳次数和吐乳量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25%、61.25%,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吐乳次数、吐乳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吐乳次数、吐乳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疗效良好。

封玉琳[3](2010)在《王霞芳谈小儿脾胃病研究的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整理王霞芳老师临床几十年诊治小儿脾胃病的经验及研究思路。方法:重视内外合治的综合疗法,经临床实践反复提炼筛选,进行剂型改变,研制出"董氏开胃散"外敷穴位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对董氏指压法进行了临床及机理的研究,推广应用于治疗婴儿吐乳症,疗效达95%左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厌食症的内外合治、小儿呕吐症的规范化研究,有效率都达90%以上,并能推广应用。结论:注重整体观,辨证施治,处处维护小儿胃气,指出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小儿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儿科临证中尤为重要。

陈蕾蕾[4](2009)在《呕吐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无论是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失和,干于胃腑,导致胃失和降,均会导致呕吐的发生,但无论是邪气犯胃,或脾胃虚弱,发生呕吐的基本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践积累,逐步完善和发展着呕吐证的理论认识与辨证治疗。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摄及护理、康复等,中医学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本文在系统搜集历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学方法为主,从医史学角度深入分析了历史背景与呕吐证学术发展的影响与联系,系统概括了呕吐证的学术发展规律,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并进行了分析。本文分为病名源流考辨、医家论治和相关问题探讨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节,是病名源流考辨部分。本部分介绍了呕吐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以及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从中医角度对呕吐病名进行了明确定义。第二部分为第二节至第七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断代史的方法将本文分为先秦至三国、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现代等几个时期分别进行论述。其中第二节至第六节属于古代部分,该部分对各个时期的主要医家及主要论着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和剖析,总结和提炼了其独到的学术观点与辨治经验。在每一阶段中首先概述本时期中医对呕吐的认识;其次对有代表性的医家及着作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从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用药特点及调护等几个方面理清了不同医家对呕吐的独到认识及在学术上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第七节为现代部分,该部分对呕吐病证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分别对呕吐的系统规范、呕吐的治法研究、呕吐的药物治疗、现代名老中医治疗呕吐的经验、呕吐的外治法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总结和归纳,理清了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为第八节。这一部分对与呕吐证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呕吐与五脏的关系、呕吐从三焦论治、呕吐当下不当下的思考及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王霞芳,封玉琳[5](2009)在《“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实验及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董廷瑶先生独创而有特效的外治经验"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机制研究及规范化研究的小结。方法20世纪90年代观察呕吐患儿337例,指压组总有效率为94.6%;西药组有效率60%;安慰剂组有效率13.3%。96例患儿作X射线钡餐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胃食道反流。动物实验观察到指压法能使猫胃内容积扩大,胃节律性活动受抑制,阐明了指压止吐的机制。2002年继续对董氏指压法进行整理研究,获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进行多中心临床验证和评价,使手法规范化。各中心使用指压法与西药对照,分层随机分配各20对,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3,6个月随访。结果通过4家医院的临床验证,指压法组疗效显着达92.50%,对照组为53.75%。结论与以往研究相仿,本法无需服药或手术,无创伤性,无副反应。

封玉琳[6](2008)在《王霞芳重视脾胃调治小儿疾病》文中研究说明王霞芳老师崇尚《内经》,集临床几十年的经验,认为脾胃对小儿尤为重要。在临证时,对小儿病之诊治,必先察脾胃之厚薄,治病首辨阴阳虚实,更重在诊视脾胃状态,一见不足,必须及时扶助脾气胃阴,补益元气。处方遣药则尤须顾养胃津,保存元气。按"虚则补其母"的治则,临床上对某些肺系的疾患,用"培土生金法"进行治疗,即健脾胃以益肺气,急则治标,宣肺化痰祛邪,缓则治本,培土生金为要。王师在长期的临床研究中认为,小儿健脾治疗的特色与优势就在于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可以在诊治小儿疾病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通过整体脏腑机能的调节促进机体康复。大胆地进行剂型改革、开发新药,研制"董氏开胃散"治疗小儿厌食症。

汪永红,张亦群,王霞芳,封玉琳,俞建,胡红,林外丽[7](2006)在《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验证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疗效及规范操作程序。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对照观察方法,将140例患儿随机分为指压组和对照组各70例,每组按月龄分为1~6个月龄组和7~12个月龄组各35例,指压组采用董氏指压法治疗,5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冠迪治疗,按常规剂量口服,15天为1个疗程,治疗后1~3月观察两组患儿呕吐次数、身高、体重的变化,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月两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1.4%(指压组)和11.4%(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4%和24.3%;3月后的痊愈率分别为72.8%(指压组)和15.8%(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和41.4%,指压组优于对照组(P≤0.01);指压组的7~12月龄组身高增长优于对照组(P≤0.01),其他各个年龄段在身高、体重增长方面,两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董氏指压法是治疗婴儿吐乳症的有效方法,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

张煜,吴定宗[8](1996)在《按压舌根部遏制小儿吐乳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用31只猫在麻醉后由颈部食道切口送入气囊至胃记录其容积变化。机械刺激舌根部及咽部(按压刺激)可引起胃显着扩张,胃收缩幅度减小,胃紧张性下降及胃收缩间歇时间延长,从而降低胃内压力,防止胃内容物返流溢出。双侧切断颈迷走神经及麻醉口腔后部使反应消失,而静脉注射阿托品则不改变此反应。本研究表明,按压舌根部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容受性舒张,从而遏制吐乳。

王霞芳,陈家树,林洁,胡文蓉,夏以琳,封玉琳[9](1994)在《按压“火丁”治婴儿吐乳症的机理探讨──附337例疗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压火丁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是全国名老中医董廷瑶独创而特效的外治经验。经临床观察337例呕吐患儿,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4.6%;西药配对对照组疗效60%;安慰剂组有效率13.3%。对其中96名患儿作x线钡餐检查,均见到不同程度的胃食道反流现象,手法止吐后复查58例占29.3%已无反流(17/58),29.3%偶有反流。动物实验观察到本法能使猫胃内容积扩大,胃节律性活动受抑制,从而遏制了吐乳。治疗后3个月随访195例,总有效率仍达96.9%,止吐后儿童生长发育加速,并发症改善,达到优生优育的良好结果。

二、按压舌根部遏制小儿吐乳的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压舌根部遏制小儿吐乳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1-2]
        1.1.2 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方法
        1.4.1 临床疗效
        1.4.2 吐乳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每天吐乳次数比较
    2.3 每天吐乳量比较
3 讨论

(3)王霞芳谈小儿脾胃病研究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以疗效为中心的用药选择研究
2 以疗效为基础的剂型改革研究
3 以疗效为基础的作用机理研究

(4)呕吐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呕吐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 呕吐的定义
    1.2 呕吐病名的历史沿革
        1.2.1 先秦至两汉时期
        1.2.2 晋唐时期
        1.2.3 宋元时期
        1.2.4 明清时期
    1.3 呕吐病证名义辨析及相关病名认识
        1.3.1 呕、吐、哕、干呕病名辨
        1.3.2 相关病名认识
        1.3.2.1 呕吐与反胃
        1.3.2.2 呕吐与噎膈
        1.3.2.3 呕吐与呃逆
        1.3.2.4 呕吐与霍乱
2.先秦至三国时期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2.1 概述
        2.1.1 呕吐病名的确立
        2.1.2 病因病机认识的初步形成
        2.1.3 辨证论治的确立
    2.2 主要文献的论述
        2.2.1 早期非医学文献的记载
        2.2.2 《黄帝内经》
        2.2.2.1 病名
        2.2.2.2 病因病机
        2.2.2.3 病位
        2.2.2.4 逆证
        2.2.2.5 论治
        2.2.3 《神农本草经》
        2.2.4 张仲景对本病的论述
        2.2.4.1 补充相关病名
        2.2.4.2 发展病因病机
        2.2.4.3 六经辨证论治
        2.2.4.4 治疗学的贡献
        2.2.4.5 提出治疗禁忌
3.晋唐时期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3.1 概述
        3.1.1 补充病因病机
        3.1.2 发展诊断治疗
    3.2 主要文献的论述
        3.2.1 王叔和《脉经》
        3.2.1.1 强调寸口脉诊
        3.2.1.2 补充病因脉象
        3.2.1.3 以灸中府治之
        3.2.2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2.3 陈延之《小品方》
        3.2.3.1 组方用药简而廉
        3.2.3.2 药后食忌多重视
        3.2.4 姚僧垣《集验方》
        3.2.5 华佗《中藏经》
        3.2.5.1 脏腑虚实论呕吐
        3.2.5.2 预后不良见呕吐
        3.2.6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2.6.1 详列致呕诸候
        3.2.6.2 细解致病之源
        3.2.6.3 载养生导引法
        3.2.7 孙思邈《千金方》
        3.2.7.1 "漏气"、"走哺"证
        3.2.7.2 创治呕药方
        3.2.7.3 列治呕穴位
        3.2.7.4 从脉法和望诊判断预后
        3.2.8 王焘《外台秘要》
        3.2.8.1 积热、积冷分论之
        3.2.8.2 积热、积冷分治之
4、宋元时期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4.1 概述
        4.1.1 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
        4.1.2 对呕吐进行分类论治
        4.1.3 治疗学的发展
    4.2 主要文献的论述
        4.2.1 《太平圣惠方》
        4.2.1.1 常用药物的归纳
        4.2.1.2 论从前人,有发展,有补充
        4.2.1.3 立法用药,多辛温,喜温补
        4.2.2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4.2.2.1 称"呕"为"啘"
        4.2.2.2 区别"呕"、"吐"
        4.2.3 《圣济总录》
        4.2.3.1 重视脾胃,联系三焦
        4.2.3.2 补泻结合,调理升降
        4.2.3.3 首创食疗,重用温补
        4.2.4 刘完素对本病的认识
        4.2.4.1 倡呕主热说
        4.2.4.2 从三焦论治
        4.2.5 张从正对本病的认识
        4.2.6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2.6.1 "五呕"之说
        4.2.6.2 审因论治
        4.2.7 李杲对本病的论述
        4.2.7.1 考辨呕吐哕病名
        4.2.7.2 呕吐责之于脾胃
        4.2.7.3 升阳益胃治呕吐
        4.2.8 严用和《济生方》
        4.2.8.1 脾胃损伤是主因
        4.2.8.2 忧思、瘀血之因
        4.2.8.3 七情乘脾胃之证
        4.2.8.4 瘀血、伏痰之证
        4.2.9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4.2.9.1 分类论治
        4.2.9.2 治法讨论
        4.2.10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4.2.10.1 分类详细
        4.2.10.2 设通治方
        4.2.11 朱震亨对本病的论述
        4.2.11.1 反对《局方》滥用热药
        4.2.11.2 分寒、热、痰、虚论治
        4.2.11.3 提出药忌
        4.2.12 王履《医经溯洄集》
5.明代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5.1 概述
        5.1.1 病因病机的成熟
        5.1.2 辨证论治的成熟
        5.1.3 处方用药的发展
    5.2 主要文献的论述
        5.2.1 楼英《医学纲目》
        5.2.1.1 纲目清晰,发挥己意
        5.2.1.2 哕即呃逆,针刺肝脾
        5.2.2 虞抟《医学正传》
        5.2.2.1 多因致呕
        5.2.2.2 巧法服药
        5.2.3 薛已《内科摘要》
        5.2.3.1 重视脾肾
        5.2.3.2 善用升阳益胃法
        5.2.3.3 敷脐治疗
        5.2.4 周之干《慎斋遗书》
        5.2.4.1 症状鉴别与预后判断
        5.2.4.2 用药变通
        5.2.5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5.2.5.1 食积呕吐消导之
        5.2.5.2 论治分新久
        5.2.5.3 补充通治方
        5.2.6 李时珍《本草纲目》
        5.2.6.1 痰热呕吐通治药
        5.2.6.2 虚寒呕吐通治药
        5.2.6.3 积滞呕吐通治药
        5.2.7 吴崑《医方考》
        5.2.7.1 呕有声长短之辨,吐有见痰食之分
        5.2.7.2 论二陈加栀连生姜汤等治呕六方
        5.2.8 张三锡《医学六要》
        5.2.9 龚延贤《寿世保元》
        5.2.9.1 大肠结燥,呕吐不止证
        5.2.9.2 肾阴虚呕,治以六味丸
        5.2.10 孙志宏《简明医彀》
        5.2.11 张介宾《景岳全书》
        5.2.11.1 虚呕证治
        5.2.11.2 实呕证治
        5.2.11.3 治呕气味论
        5.2.12 李中梓《医宗必读》
        5.2.12.1 从时间判断病位
        5.2.12.2 诸证呕吐用药论
        5.2.13 秦景明《症因脉治》
        5.2.13.1 外感呕吐论治
        5.2.13.2 内伤呕吐论治
        5.2.14 吴又可《温疫论》
6.清至民国时期对呕吐的认识
    6.1 概述
        6.1.1 病因病机的完善
        6.1.2 治法方药的发挥
    6.2 主要文献的论述
        6.2.1 陈士铎《石室秘录》
        6.2.1.1 治吐必重治肾
        6.2.1.2 治吐从心论治
        6.2.1.3 因不同,法各异
        6.2.2 李用粹《证治汇补》
        6.2.2.1 从内因、外候论治
        6.2.2.2 从肾论治
        6.2.3 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
        6.2.3.1 胃分三脘论
        6.2.3.2 吐伤津液,用药宜慎
        6.2.4 叶天士及其着作
        6.2.4.1 从肝立论
        6.2.4.2 泄肝安胃的用药特色
        6.2.5 薛雪《湿热条辨》
        6.2.5.1 肺胃不和证
        6.2.5.2 胆胃不和证
        6.2.5.3 肝胃不和证
        6.2.6 尤怡《金匮翼》
        6.2.6.1 灵活运用利导法
        6.2.6.2 归类治呕之方剂
        6.2.7 何梦瑶《医碥》
        6.2.7.1 补充三焦呕吐
        6.2.7.2 呕从火化,属热者多
        6.2.7.3 分证选药,分类用方
        6.2.8 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
        6.2.8.1 补充虚实呕吐之内容
        6.2.8.2 设通治方,谈用药经验
        6.2.9 王清任《医林改错》
        6.2.10 林佩琴《类证治裁》
        6.2.10.1 呕吐多因肝逆冲胃
        6.2.10.2 以肝为治的用药特色
        6.2.1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6.2.11.1 论半夏、代赭石
        6.2.11.2 从肝胆论治呕吐
7.现代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7.1 对呕吐的系统规范
        7.1.1 病因病机
        7.1.1.1 病因
        7.1.1.2 病机
        7.1.2 诊查要点
        7.1.2.1 诊断依据
        7.1.2.2 病证鉴别
        7.1.3 辨证论治
        7.1.3.1 辨证要点
        7.1.3.2 治疗原则
        7.1.3.3 证治分类
    7.2 治法研究
        7.2.1 从脏腑论治法
        7.2.1.1 从肾论治
        7.2.1.2 从肺论治
        7.2.1.3 从肝论治
        7.2.2 其他治法
        7.2.2.1 从痰论治
        7.2.2.2 从通降论治
        7.2.2.3 正胆和胃法
        7.2.2.4 苦降甘缓法
        7.2.2.5 升清降浊法
    7.3 呕吐的药物治疗
        7.3.1 药物应用经验及单味药物研究
        7.3.1.1 三七
        7.3.1.2 生姜
        7.3.1.3 石菖蒲
        7.3.1.4 半夏
        7.3.1.5 连翘
        7.3.1.6 柠檬
        7.3.1.7 草豆蔻
        7.3.1.8 威灵仙
        7.3.1.9 高良姜
        7.3.1.10 辣椒
        7.3.1.11 藿香
        7.3.2 古方治疗呕吐
        7.3.2.1 二香散
        7.3.2.2 左金丸
        7.3.2.3 半夏泻心汤
        7.3.2.4 半夏白术天麻汤
        7.3.2.5 吴茱萸汤
        7.3.2.6 枳实消痞汤
        7.3.2.7 黄土汤
        7.3.2.8 黄连苏叶汤
        7.3.2.9 旋覆代赭汤
        7.3.2.10 温胆汤
        7.3.2.11 藿朴夏苓汤
        7.3.2.12 藿香正气散
    7.4 现代名老中医经验
        7.4.1 施今墨
        7.4.2 徐恕甫
        7.4.3 秦伯未
        7.4.4 程门雪
        7.4.5 董廷瑶
        7.4.6 曹鸣高
        7.4.7 张锡君
        7.4.7.1 寒邪伤胃
        7.4.7.2 热邪蕴胃
        7.4.7.3 痰湿内阻
        7.4.7.4 乳食停滞
        7.4.7.5 脾胃虚寒
        7.4.7.6 胃阴不足
        7.4.7.7 风寒犯胃
        7.4.7.8 外感暑湿
        7.4.7.9 蛔扰胃腑
        7.4.7.10 惊恐气逆
        7.4.8 许玉山
        7.4.9 步如玉
        7.4.9.1 治脾胃病先调升降
        7.4.9.2 治胃病必肝胃同治
        7.4.10 路志正
        7.4.11 郭振球
        7.4.11.1 老年人的病理特点
        7.4.11.2 老年人的调治之法
        7.4.12 徐景藩
        7.4.13 吉良晨
        7.4.14 关思友
        7.4.15 董建华
        7.4.15.1 治法多样
        7.4.15.2 治疗用药特点
        7.4.16 陈梅芳
        7.4.16.1 清胃
        7.4.16.2 温胃
        7.4.16.3 和胃
        7.4.16.4 养胃
        7.4.16.5 泄胃
        7.4.16.6 降胃
        7.4.17 熊继柏
    7.5.外治法
        7.5.1 针灸疗法
        7.5.1.1 辨证分型治疗
        7.5.1.2 腧穴应用研究
        7.5.1.3 对比研究
        7.5.1.4 手法研究
        7.5.1.5 水针
        7.5.1.6 电针
        7.5.1.7 微针
        7.5.1.8 灸法
        7.5.2 敷贴疗法
        7.5.2.1 中药贴敷
        7.5.2.2 磁片贴敷
        7.5.3 穴位脉线
        7.5.4 推拿按摩
        7.5.4.1 按摩
        7.5.4.2 推拿
8.有关呕吐若干问题的探讨
    8.1 呕吐与五脏的关系
        8.1.1 呕吐从脾论治
        8.1.1.1 脾胃关系
        8.1.1.2 论治
        8.1.2 呕吐从肝论治
        8.1.2.1 肝实证之呕吐
        8.1.2.2 肝虚证之呕吐
        8.1.3 呕吐从肾论治
        8.1.3.1 肾阳虚呕吐之证
        8.1.3.2 肾阴虚呕吐之证
        8.1.4 呕吐从肺论治
        8.1.4.1 外邪犯肺证
        8.1.4.2 肺虚呕吐证
        8.1.4.3 调气机升降
        8.1.5 呕吐从心论治
        8.1.6 小结
    8.2 "三焦呕吐"论
        8.2.1 刘完素首先提出三焦呕吐论
        8.2.1.1 三焦呕吐的部位
        8.2.1.2 三焦呕吐的病因与证候
        8.2.1.3 三焦呕吐之治
        8.2.2 后世医家对三焦呕吐的认识
        8.2.3 小结
    8.3 呕吐当下不当下的思考
    8.4 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
        8.4.1 服药的方法
        8.4.2 药物的应用
        8.4.2.1 生姜的使用
        8.4.2.2 药物选择禁忌及其他
        8.4.3 饮食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实验及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90年代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二、2002~2004年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三、讨论

(7)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分组和临床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2.2 两组及各年龄段分组疗效比较(表1,表2,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身高、体重增长情况比较(表4,表5)
    2.4 安全性评定
3 讨论

四、按压舌根部遏制小儿吐乳的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A]. 董幼祺. 首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2]“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80例[J]. 封玉琳,王霞芳.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08)
  • [3]王霞芳谈小儿脾胃病研究的思路[J]. 封玉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8)
  • [4]呕吐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陈蕾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5]“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实验及规范化研究[J]. 王霞芳,封玉琳.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01)
  • [6]王霞芳重视脾胃调治小儿疾病[A]. 封玉琳. 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 2008
  • [7]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汪永红,张亦群,王霞芳,封玉琳,俞建,胡红,林外丽.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08)
  • [8]按压舌根部遏制小儿吐乳的机理研究[J]. 张煜,吴定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S1)
  • [9]按压“火丁”治婴儿吐乳症的机理探讨──附337例疗效评估[J]. 王霞芳,陈家树,林洁,胡文蓉,夏以琳,封玉琳. 辽宁中医杂志, 1994(03)

标签:;  ;  ;  

压舌根抑制小儿吐奶的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