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走天然气业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未来市场竞争发展的思考

认清形势,走天然气业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未来市场竞争发展的思考

一、认清形势,走天然气事业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萌萌[1](2021)在《百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低碳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沈阳[2](2021)在《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ZJ房地产公司于1998年5月份成立,是中国T业有限公司下属YNCY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ZJ房地产公司战略规划欠缺统筹,股权关系多而杂,法人的治理结构有漏洞,主要按照上级主管单位要求开展工作,目前存在无可持续性发展项目及资源利用低下的问题。由于战略定位不清晰,部门协调困难,责、权、利不能统一,责任相互推诿,员工心态不够稳定,专业能力较弱,导致公司缺乏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本文以ZJ房地产公司为研究案例,采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的研究框架,对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首先研究了竞争战略理论的基础,并结合ZJ房地产公司的现状,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分析ZJ房地产公司所面临的行业竞争环境;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宏观环境分析获得ZJ房地产公司的外部环境;并用SWOT分析法总结ZJ房地产公司自身的劣势与优势,所面临的威胁和机会。综合上述三种方法分析数据和公司的战略目标,为ZJ房地产公司提出的竞争战略为:差异化战略。主要涵盖了加快塑造公司品牌效应;研究设计个性化产品;合理进行资源规划及配置;依靠央企背景获取土地等方面,并同时提出与此战略相对应的保障措施,期望能够为日后开展战略管理工作的ZJ房地产公司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高效的指导,能使确立的战略顺利实施,推动ZJ房地产公司持续稳健的发展,为今后公司的生存及壮大奠定基础。

叶超[3](2019)在《NC燃气公司供销差治理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城市燃气企业面对不断扩大的城市燃气用户规模,供销差问题也日益显得凸出。燃气供销差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安全、服务等其他问题。面对燃气行业的共性问题,如何发现产生供销差的源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这是燃气企业不得不重视的课题。NC燃气公司近年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用户规模也不断扩大,天然气销售量也日益增长,供销差率居高不下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NC燃气公司运用精益管理相关工具和理论查找分析供销差产生的原因。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控,最终达到降低供销差率的目的。本文通过对NC燃气公司实施精益管理,对供销差产生原因、治理对策、成效等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优秀的管理经验,便于同类企业借鉴参考,以便更好地降低企业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书杰[4](2016)在《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到国际分工和交换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的加速流动,推动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跨国直接投资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一个国家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市场、资金、技术已无法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己成为各国的必然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国在鼓励境外资本流入的同时,逐步减少对本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并采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活动,这一方面对跨国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要求。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熟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规模进入加速增长的通道。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流量从55亿美元增至123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1.7%,已稳居世界第三。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已经从以“引进来”为主,逐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转变,海外直接投资业已成为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走出去”的资本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是否达到了它们投资到境外的初衷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虽然传统的和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中国因其特殊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海外直接投资具有相对独立性,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予以解释。本文力图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并以绩效期望为出发点侧重对投资绩效的评价。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推进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为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为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提供实践指导。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现阶段的特征进行归纳,并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进行界定。接下来,在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微观绩效期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和体系、结合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企业三十多年来海外直接投资绩效不理想的结论,并对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部分发达国家提高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提出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对策。论文的基本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历史阶段和现状方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中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直接投资,随后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学习调整阶段、顺势迈进阶段、稳步增长阶段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并经历了投资总额不断增长,国有部分逐渐减少、地方投资逐渐增多,并购方式逐渐增多但占比偏低,发达经济体投资逐渐增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过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界定出中国目前正处在海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第三阶段,并且根据总体走势来看,中国处在第三阶段的末期,滞后于一般国家的发展。这是由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不足以及政府的支持、引导不足导致的,同时考虑到资本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还要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2、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期望方面。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既有企业本身扩充市场、弥补要素短缺、提升品牌价值、寻求效率的微观期望,更期望在宏观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外汇储备收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应对贸易保护以及增强政治与经济的互动。3、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方面。本着求同存异、全面统筹、长短期结合、宏观微观结合的原则,设计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和微观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宏观方面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对各项考核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绩效综合结果为0.0464、短期绩效综合结果为0.0081,说明促进作用不明显,宏观绩效结果不理想;微观方面,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和实证分析,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绩效结果也不理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宏观方面包括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政府指导不到位、政治外交辅助不足、境外负面因素的影响,微观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足、风险防控较弱、缺乏投资经验和核心技术。4、对策方面。师夷长技,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展先行国家提高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历程、特点及经验的借鉴,文章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首先,通过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加强与对外援助项目的协同布局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来完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布局;其次通过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中间性组织、利用集群发展的方式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最后,从推进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管理和审批制度,完善投资保障制度、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及社会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优化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政策。

张思雨[5](2016)在《俄罗斯新闻周刊《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研究(2012-2015)》文中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利益的体现,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在俄罗斯的形成与传播,有助于中俄关系的持续发展。一直以来,俄罗斯媒体对中国予以极大关注,中国在俄国家形象正是由这些媒体所构建的,因此,俄罗斯媒体在涉华报道中所选取的议题,所产生的影响,所持有的立场及原因等,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以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独立新闻周刊《论据与事实》为研究对象,搜集并翻译了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四年间208期周刊中的1112篇俄文涉华报道,对涉华报道中的典型议题与呈现的中国形象进行归纳与总结,并进一步分析涉华报道的总体特点和涉华报道立场变化的原因,以期为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在绪论中分析了该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和研究节点的界定。在综述部分使用了文献综述法,搜集并整理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俄媒及俄媒涉华报道的相关研究成果。随后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对研究样本进行了界定。论文第一章从报道数量、主题分布、报道倾向性等方面对《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进行定量分析,进而了解该刊对中国各领域的关注情况及所持立场。第二章结合现实背景和报道内容,对周刊涉华报道的典型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原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议题中的国家形象,并对该形象形成的原因予以阐释。第三章对《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对象、报道来源、报道配图等进行分析,同时探索了“中国危胁论”对涉华报道的影响,最后总结2012年至2015年周刊涉华报道总体特点和作用。论文第四章指出目前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涉华报道的特色及其反映的问题,就我国加强国家形象传播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论据与事实》中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在总体上是积极正面的,它向俄罗斯读者呈现出一个政治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军事实力日益雄厚的崛起中的大国形象。同时,周刊也相对客观地指出了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包括对俄资源过度依赖、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公民素质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及时调整我国对外传播策略,如建设具有公信力的国家权威媒体,开展公民素质教育,推出国家文化产品等,向世界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葛彦[6](2016)在《“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自从2010年之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文化产业也相应进入“换挡器”,在文化产业增速上呈现出放缓的趋势。文化产业身为经济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从2010年开始出现增速放缓的现象。但是通过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对GDP的贡献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外部发展状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形态都处于良性进步的趋势。“新常态”为文化产业带来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优势。文化产业可以借助“新常态”时期完善自身的发展和转型。“新常态”影响着文化产业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文化生产、文化供需、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方面都留下了这个时期的特征。同时“新常态”也改变着文化产业中各个行业的发展传统。不同的行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文化行业怎样应对“新常态”、选择怎样的转型路径,就成了关系到行业今后发展的问题。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各种新现象,国家也积极做应对政策,希望能够通过政策协助文化产业在“新常态”当中清扫障碍,为文化企业发展转型提供便利。文化企业自身也要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自身的未来发展。

李冉[7](2013)在《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文中认为里海—中亚地区既是一个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真空地带”,又是一个新兴的能源富集地区。欧盟出于地缘政治和能源需求的双重目的,推出了“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各相关国家、大国以及波及国之间的一场激烈而又旷日持久的能源地缘政治大博弈,影响到了复杂的双边、三边和多边国际关系的转变和演化。本文全面论述了“纳布科管道计划”的由来和进程,详尽探讨了有关各国之间围绕着该计划所展开的外交博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外交战略和对策。具体地说,全文的结构和框架安排如下: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文章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正文包括四个板块,具体分述为以下6章:第一板块也就是第一章,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天然气和天然气管道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揭示天然气为何会成为战略性能源,描述全球天然气的分布图景,然后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和博弈论,论述天然气地缘分布与地缘政治的互相影响及其天然气管道的政治博弈态势。第二板块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计划”的背景、进程及其前景进行分析,其中第二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提出过程进行论述,详细、全面地展现出该计划的出台背景以及酝酿和提出的经过。第三章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纳布科计划”的进展情况,既详细介绍了该计划提出之后所取得的成果,也分析了该计划进展缓慢和方案变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决定该计划命运的因素。第三个板块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国际关系各方围绕着里海—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和天然气管道所展开的外交博弈。其中第四章以里海—中亚5个天然气资源国为论述主体,论述了这些国家在天然气资源上的战略地位、在输出天然气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多元化途径以及围绕着“纳布科计划”而表现出来的外交博弈趋向。第五章以欧美俄三大政治力量为论述主体,论述了三方对里海—中亚资源的竞争态势和围绕着“纳布科计划”而展开的外交博弈。第四个板块即第六章,论述了“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分析利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能源战略和外交对策。

吕建中[8](2011)在《基于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状态下的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物资。石油问题经常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石油产业和石油市场长期为那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石油巨头”所寡占,引来不少要求打破垄断的呼声。那么,石油产业为什么会出现一体化发展模式?石油市场上的竞争为什么会演变成石油公司一体化产业链的竞争呢?目前,围绕这类问题的研究和答案多集中于石油政治经济学范畴,简单使用概念、动因分析和实证介绍的多,而系统的、有深度的产业经济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对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及其对石油公司一体化选择影响的研究,说服力不强。本文通过对石油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揭示出石油产业上下游环节价值分布不均的规律。基于此,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系统地研究石油公司追求一体化发展的动因、功效及其战略、策略选择,为我国石油公司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石油产业链具有典型的上、中、下游业务分段特征,处于各环节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链或价值创造,还取决于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本文率先从石油产业链的基本构成出发,针对上下游各环节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它们在价值创造、价值分配方面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上下游环节价值分布严重不均的规律,分析了政府干预、现代期货市场在石油产业链价值分配中的角色和局限性,指出石油公司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动因就是为了适应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并由此形成独特的投资、盈利结构等。近几十年来,国际主要大石油公司的盈利结构大体保持在上游勘探开发占70%、下游炼油销售占20%、化工和其它占10%的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投资结构也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比例。在对国外大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本文全面回顾总结了国际大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历程以及不断调整、完善一体化业务结构的策略,也对主要国家石油公司发展一体化业务的背景、方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突出分析了并购重组在石油公司发展一体化业务中的特殊作用,并列举实例剖析,系统地总结了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功效。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博弈问题,为选择一体化或非一体化提供了决策支持模型。在对国内主要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分析研究了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的一体化业务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物质基础,以及三大公司坚持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路径、效果,尤其是一体化业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等。同时,从宏观层面,就国内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和潜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性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对政府和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内外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和亮点,主要是将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特别是中石油、中石化的一体化发展与国际主要大石油公司进行对标分析,发现各方的竞争优势,指出国内石油公司的差距和不足。本文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和导向、业务结构和规模、国际化程度、发展方式与路径、运作能力和效益等方面,设计提出了一套对比分析指标,借助大量公司数据资料,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比如,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油品贸易和销售总量普遍大于其原油加工量,而原油加工量又要大于其原油产量,形成放射状的产炼销结构。由于国内石油公司的发展背景和路径不同,其上下游业务结构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不同的业务结构各有利弊,但总起来看,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结构利大于弊。再比如,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国内石油公司的一体化运作能力和效益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在全面总结一体化发展规律、国际大石油公司经验,并系统分析国内石油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专题研究了我国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问题。本文认为,应从政府层面进一步明确三大公司的国家石油公司性质,坚持一体化发展的大方向不动摇。三大公司要把完善一体化经营和管理的战略着眼点集中到:突出核心业务,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炼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一体化组织保障体系;改进公司运作模式,加强产业链相邻环节的一体化管理。同时,在实施一体化国际合作过程中,要正视上下游项目合作的差异性,科学选择合作模式,有效规避风险等。

姜子昂[9](2007)在《基于绩效耦合的天然气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技术创新体系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也是目前技术创新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天然气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及创新主体转移、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技术创新环境变化、天然气行业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及其内部要求的需要和必然选择。天然气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是根据国家和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目标的要求,为构建天然气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显着提高行业和社会科技资源利用和成果转化效率,显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显着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简称“三个显着提高”)目标,提供全面、系统和有效的科学依据。同时,构筑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天然气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体系。研究从国家和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需要角度,以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展开,重点讨论和研究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问题,揭示了我国天然气行业技术创新及其组织运行规律,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和相关原则,构筑了基于绩效耦合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天然气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主要基于绩效耦合,多视角探索天然气业技术创新规律及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拓展了产业技术创新理论。第一,揭示了天然气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战略目的及其体系的战略性,讨论了相应的战略管理问题,面对竞争环境深刻变化和网络资源的崛起,着重强调基于耦合的竞争和协作的两种战略框架体系的构建。企业和行业发展面临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化的深刻变化,科技发展呈现在整体交叉融合基础上的纵深化的快速发展态势,企业和行业外部网络资源成为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竞争和协作成为行业发展的两种基本型式。第二,基于拓展的资源论和复杂理论,揭示了天然气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复杂性和技术创新体系要素(或资源)的社会网络性,着重强调基于绩效耦合的行业网络资源体系、社会资本利用体系和系统耦合机制的构建。第三,基于组合创新理论,研究了要素组合创新的增值机制,并构筑了相应的动力模式和经济数学模型;讨论了与耦合相对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裂谷效应问题及其形成演化机制。第四,首次从资本运动的自然属性视角,揭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础性价值及作为生产要素——资源资产的价值,从而揭示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本质属性,强调了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机制的构建。第五,基于现代劳动价值理论及资源价值理论,研究了科技劳动的价值创造性和智力资本能量与技术创新价值的形成和转化,揭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增值的奥秘之一,强调了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激励问题。第六,基于技术创新复杂理论,研究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创新及激励问题,结合现代劳动价值理论,着重强调了基于绩效的激励机制的设计及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揭示了影响技术创新执行质量的运行方式。2.根据“应充分考虑天然气业战略发展需要、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及其耦合机制建设、创新要素(资源)的社会关系性及其社会资本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及其增值体系构建、科技劳动和智力资本主动的价值创造性及其激励、自然与环境资源的价值性及资源利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技术及其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及管理创新和激励、制度和系统绩效的耦合等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从战略技术创新视角,首次建立一种基于系统绩效耦合的复杂技术创新体系。它由需求导向的环境政策体系、动态平衡的战略决策体系、多元耦合的动力驱动体系、蛛网能级的组织体系、增值利用的知识管理体系、项目基础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商业化运行体系(简称“项目运行体系”)、价值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与要素市场结合的技术市场体系(含公共平台体系)等八个子体系构成。该模型强调了天然气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系统性和动态性、耦合性与有效性。3.论文分别就子体系的具体设计及其内涵、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及相应的详细讨论和说明,并特别地就技术创新蛛网能级组织模式进行研究。4.立足于有利于技术创新复杂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原则,提出了关于技术创新机制完善、科技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推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应用、人才开发体系建设、信息网络化建设、科技激励机制完善、天然气文化体系构筑等方面的七条配套措施,供参考。

马云[10](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二、认清形势,走天然气事业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清形势,走天然气事业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第一节 竞争战略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
        二、企业能力理论
    第二节 竞争战略类型
        一、低成本战略
        二、差异化战略
        三、集中化战略
    第三节 战略分析方法
        一、PEST分析法
        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三、SWOT分析法
第三章 ZJ房地产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ZJ房地产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第二节 ZJ房地产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一、源于产业内部竞争者的竞争
        二、供应者的讨价能力
        三、买方的讨价能力
        四、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
        五、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第三节 ZJ房地产公司竞争对手分析
        一、俊发地产分析
        二、保利集团分析
        三、万科集团分析
    第四节 ZJ房地产公司机会和威胁分析
        一、ZJ房地产公司机会分析
        二、ZJ房地产公司威胁分析
第四章 ZJ房地产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ZJ房地产公司简介
    第二节 ZJ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第三节 ZJ房地产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一、近三年主要财务指标和重要变化说明
        二、主要业务板块分析
    第四节 ZJ房地产项目建设分析
        一、自主开发项目
        二、合作开发项目
        三、委托代建项目
    第五节 ZJ房地产公司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ZJ房地产优势分析
        二、ZJ房地产劣势分析
第五章 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第一节 ZJ房地产公司SWOT分析
        一、ZJ房地产公司优势分析
        二、ZJ房地产公司劣势分析
        三、ZJ房地产公司机会分析
        四、ZJ房地产公司威胁分析
    第二节 ZJ房地产公司战略愿景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愿景与使命
        二、发展目标
    第三节 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第六章 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实施及保障
    第一节 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实施
        一、加快塑造公司品牌
        二、加强研发设计的差异化
        三、合理进行资源规划与配置
        四、利用差异化优势获取土地
        五、做好基础调研及方案策划工作
    第二节 ZJ房地产公司战略保障
        一、升级资源、环境、信息化条件达到战略保障
        二、通过组织架构重组达到战略保障
        三、基于低碳理念的个性化服务及资源整合策略达到战略保障
        四、强化党建,发挥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NC燃气公司供销差治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创新之处
    1.4 天然气供销差及供销差率的定义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精益管理理论的起源
    2.2 精益管理的工具
    2.3 精益管理在中国企业的理论研究
    2.4 精益管理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第3章 NC燃气公司供销差案例介绍
    3.1 NC燃气公司概况
    3.2 NC燃气公司供销差问题的产生
    3.3 NC燃气公司供销差治理历程
    3.4 NC燃气公司实施精益管理背景及步骤
        3.4.1 实施精益管理的必要性
        3.4.2 实施精益管理的“三步走”
第4章 NC燃气公司实施精益管理治理供销差
    4.1 NC燃气公司供销差成因分析
        4.1.1 计量因素
        4.1.2 客户管理
        4.1.3 管道泄漏
        4.1.4 违规用气
        4.1.5 表具超期服役
    4.2 NC燃气公司治理供销差措施
        4.2.1 计量管理精益化
        4.2.2 客户管理精益化
        4.2.3 控制管道泄漏精益化
        4.2.4 治理违规用气精益化
        4.2.5 表具管理精益化
        4.2.6 新技术和新工艺精益化
        4.2.7 考核指标精益化
    4.3 供销差治理成效
        4.3.1 企业经济效益
        4.3.2 企业社会效益
    4.4 供销差治理的优秀经验
        4.4.1 打击偷盗气必须多方联动
        4.4.2 制定考核奖惩机制是关键措施
    4.5 供销差治理存在的不足
第5章 NC燃气公司供销差治理案例启示
    5.1 运用PDCA持续降低供销差率
    5.2 供销差治理必须形成闭环管理
    5.3 实施精益管理必须培养精益人才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现状
    第一节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特征
    第三节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阶段定位
第三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期望
    第一节 宏观绩效期望
    第二节 微观绩效期望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和体系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体系
第五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绩效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绩效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综合评价
第六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不理想的原因
    第一节 宏观原因
    第二节 微观原因
第七章 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国际借鉴
    第一节 美国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
    第二节 德国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
    第三节 日本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
    第四节 韩国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
第八章 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布局
    第二节 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第三节 优化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俄罗斯新闻周刊《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研究(2012-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1. 研究缘起
        2. 研究对象:俄罗斯周刊《论据与事实》
        3. 研究时间节点:2012年至2015年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样本的界定
第一章 2012—2015《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数据分析
    (一)报道的数量及年份变化趋势
    (二)涉华报道的主题及分布
    (三)涉华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
    (四)涉华报道中的特定词汇
        1. 关于中国的词汇
        2. 体现时代特征的高频词汇
        3. 关于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
        4. 带有负面意义的词汇
第二章 周刊《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典型议题分析
    (一)政治类报道
        1.“栽培中俄友谊常青树”
        2. 学习中国的反腐经验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 中国的政治形象
    (二)经济类报道
        1. 中国与经济危机
        2. 中俄贸易与合作
        3. 中国的经济形象
    (三)社会类报道
        1.“俄罗斯欢迎你”
        2. 长寿的中国人
        3. 中国人在远东
        4. 独生子女政策
        5. 中国的社会形象
    (四)军事国防报道
        1. 对出口武器“逆向工程”的不满
        2. 中国军事实力增强引发的不适
        3. 肯定中国反恐贡献
        4. 中国的军事形象
    (五)其他类报道
第三章 2012-2015《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分析
    (一)涉华报道来源、体裁与配图分析
    (二)涉华报道对象分析
    (三)“中国危胁论”在涉华报道中的体现
    (四)《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的总体特点和作用
第四章 《论据与事实》对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的启示
    (一)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加强国家形象传播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及方法
        1.1.1 选题研究背景
        1.1.2 选题研究意义
        1.1.3 选题研究内容
        1.1.4 选题研究方案
    1.2 “新常态”的概念及文献综述
        1.2.1 中国“新常态”的形成历程
        1.2.2 “新常态”的定义
        1.2.3 “新常态”的特征
        1.2.4 “新常态”的形成原因
        1.2.5 “新常态”的现状
    1.3 “新常态”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3.1 文化产业组成“新常态”“新常态”描述文化产业
        1.3.2 “新常态”与文化产业相互影响
    1.4 外国经济“迟缓期”的文化产业转型路径选择
        1.4.1 美国
        1.4.2 英国
        1.4.3 日本
第二章 “新常态”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趋势变化及原因
    2.1 “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增长的变化趋势分析
        2.1.1 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增长率指标
        2.1.2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与贡献率指标
        2.1.3 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指标
    2.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新常态”条件下转型的原因分析
        2.2.1 我国文化产业增速放缓的原因
        2.2.2 我国文化产业良性转型的原因
第三章 “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路径分析
    3.1 文化产业中的“双目标”“双结合”“双引擎”
        3.1.1 瞄准文化产业“双目标”
        3.1.2 推动文化产业“双结合”
        3.1.3 打造文化产业“双引擎”
    3.2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2.1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2.2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2.3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2.4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3.3 文化产业与“环境和资源”困境
        3.3.1 文化产业是“环境和资源”困境下的选择
        3.3.2 文化产业自身的“环境和资源”困境
    3.4 创新模式带来文化产业新生机
        3.4.1 文化产业需要创新增长模式
        3.4.2 我国的文化产业创新模式
        3.4.3 文化产业中的新兴“互联网+”模式
    3.5 善于利用“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
        3.5.1 抓住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3.5.2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3.5.3 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四章 文化行业维度的转型路径分析
    4.1 文化艺术品行业
    4.2 电影和广电行业
    4.3 文艺演出行业
    4.4 新闻、图书出版行业
    4.5 互联网行业
第五章 “新常态”下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和政府行为
    5.1 文化企业转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1.1 文化企业所面临的机遇
        5.1.2 文化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5.2 我国“新常态”期间政府的尝试与引导
        5.2.1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5.2.2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框架和篇章结构
    四、 创新点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天然气和天然气地缘政治
    第一节 世界天然气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 人类对天然气的利用和开发
        二、 世界天然气开发的现状与趋势
        三、 世界天然气的需求趋势和开采前景
    第二节 世界天然气的地缘格局与管道运输
        一、 世界天然气能源的地缘分布
        二、 国际间天然气管道运输
    第三节 天然气及其管道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一、 天然气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 管道成为天然气地缘政治的主要载体
        三、 围绕天然气管道展开的地缘政治博弈
第二章 “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提出过程
    第一节 “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起因
        一、 历史背景:欧盟对外能源依存度的日益加剧
        二、 深层动因:欧盟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现实选择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的酝酿和提出
        一、 酝酿阶段(1991—2002):欧盟构建前期框架
        二、 提出阶段(2002.2—2002.10):五国能源公司策定方案
        三、 合组阶段(2003.12—2005.6):五国公司合资成立跨国财团
第三章 “纳布科计划”的进展和前景分析
    第一节 “纳布科计划”的进程和成果
        一、 三起三落的进程
        二、 艰难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的现状与前景
        一、 现状
        二、 前景分析
第四章 “纳布科计划”与里海—中亚国家的能源外交博弈
    第一节 里海—中亚国家天然气及其管道的战略地位
        一、 里海—中亚五国的天然气资源现状
        二、 里海—中亚五国的天然气管道现状
        三、 里海—中亚五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特点和焦点
    第二节 阿塞拜疆的博弈趋向
        一、 阿塞拜疆的能源概况和地缘政治地位
        二、 阿塞拜疆的能源博弈策略
        三、 阿塞拜疆初步确定为“纳布科管道”供气国
    第三节 土库曼斯坦的博弈趋向
        一、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及其管道现状
        二、 土库曼斯坦的“中立”外交和能源博弈策略
        三、 土库曼斯坦对“纳布科计划”的博弈态势
    第四节 哈萨克斯坦的博弈趋向
        一、 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现状
        二、 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
        三、 哈萨克斯坦对“纳布科计划”的博弈态势
    第五节 乌兹别克斯坦的博弈趋向
        一、 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资源现状和均势外交战略
        二、 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管道现状及博弈态势
    第六节 伊朗的博弈趋向
        一、 伊朗的油气资源现状和地缘政治地位
        二、 伊朗的里海能源地缘战略
        三、 伊朗围绕“纳布科计划”所进行的能源外交博弈
第五章 “纳布科计划”与欧俄美的能源外交博弈
    第一节 欧盟对“纳布科计划”的推动
        一、 欧盟的里海—中亚能源战略
        二、 欧盟对“纳布科计划”的积极推动
        三、 欧盟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中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美国对“纳布科计划”的支持
        一、 美国支持“纳布科计划”的原因和目的
        二、 美国能源外交新变化及其对“纳布科计划”的影响
        三、 美国为促成“纳布科计划”所开展的能源外交活动
    第三节 俄罗斯对“纳布科计划”的反制
        一、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外交战略
        二、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能源外交博弈
        三、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博弈
第六章 “纳布科计划”与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全球天然气格局中的中国
        一、 中国天然气发展的现状
        二、 中国天然气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造成的挑战和机遇
        一、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造成的挑战
        二、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带来的机遇
    第三节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能源安全战略和外交对策
        一、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能源安全战略
        二、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外交政策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状态下的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石油、石油产业、石油公司
        1.1.2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和格局
        1.1.3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而临严峻挑战
        1.1.4 中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经典经济管理理论在石油产业领域的困惑
        1.2.2 石油公司一体化经营的动因、结构和规模问题
        1.2.3 石油市场上的寡头垄断问题
        1.2.4 石油石油公司的一体化现状和选择难题
        1.2.5 中国石油产业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问题
    1.3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创新性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2.1 基本概念
        2.1.1 石油产业价值链
        2.1.2 石油公司一体化经营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体化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体化理论
        2.2.3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的一体化理论
    2.3 文献述评
        2.3.1 国外有关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及产业价值链问题研究
        2.3.2 中国石油工业改革发展中涉及的一体化问题研究
        2.3.3 石油企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第3章 石油产业链的技术经济特征与价值分布规律研究
    3.1 石油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及其功效
        3.1.1 勘探业务
        3.1.2 开发与生产业务
        3.1.3 钻井业务
        3.1.4 集输与储运业务
        3.1.5 炼油与化工业务
        3.1.6 市场营销业务
    3.2 石油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3.2.1 上游环节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3.2.2 下游环节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3.3 石油产业链的价值分布规律
        3.3.1 石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价值分布严重不均
        3.3.2 造成上下游环节价值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分析
    3.4 政府对石油产业链的利益再分配
        3.4.1 资源国政府的深度参与对石油产业链价值分配的影响
        3.4.2 政府利用税收和财政转移重新分配石油产业链
    3.5 现代石油市场对石油产业链的价值再分配
        3.5.1 石油市场上的非常规供需关系
        3.5.2 石油期货市场上的过分投机导致价格扭曲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国外大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4.1 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一体化发展历程
        4.1.1 国际大石油公司一体化经营的起步和形成
        4.1.2 国际大石油公司不断完善一体化业务
    4.2 国家石油公司加快发展一体化业务
        4.2.1 国家石油公司大力发展一体化业务的背景
        4.2.2 主要资源国国家石汕公司发展下游业务的主要模式
    4.3 并购重组是石油公司一体化扩张的主要途径
        4.3.1 石油产业并购重组的历程
        4.3.2 两个典型的重组并购案例
        4.3.3 重组并购的一体化整合:以BP为例
    4.4 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功效分析
        4.4.1 对汕价波动的“滤波”功效
        4.4.2 对减小市场交易成本的功效
        4.4.3 对提高石油开发利用程度的功效
    4.5 石油公司的一体化博弈与市场寡占
        4.5.1 石油公司一体化选择的静态博弈
        4.5.2 石油公司一体化选择的进化博弈模型
        4.5.3 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市场寡占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国内主要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5.1 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5.1.1 历史沿革
        5.1.2 上游业务发展基础
        5.1.3 下游业务发展基础
        5.1.4 原油自产自炼自销基础
        5.1.5 国际业务发展基础
    5.2 一体化业务的发展、完善和壮大
        5.2.1 中石油
        5.2.2 中石化
        5.2.3 中海油
    5.3 一体化业务运作模式
        5.3.1 基本管理体制构架
        5.3.2 公司内部运行机制
    5.4 一体化发展与价值链管理
        5.4.1 建立一体化价值创造模式
        5.4.2 增强价值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5.5 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和潜在的问题
        5.5.1 主要障碍
        5.5.2 需要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外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6.1 一体化发展动因和导向比较
        6.1.1 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和完善一体化
        6.1.2 国内石油公司的一体化受政府安排和行政干预
    6.2 一体化业务结构和规模比较
        6.2.1 国际大石油公司一体化业务结构
        6.2.2 国内石油公司一体化业务结构
        6.2.3 规模和优势—基于国际排名
    6.3 国际化程度比较
        6.3.1 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普遍很高
        6.3.2 国内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
    6.4 一体化发展方式和路径比较
        6.4.1 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依靠并购重组发展一体化业务
        6.4.2 国内石油公司主要依靠投资新建发展一体化业务
    6.5 一体化运作能力和效益比较
        6.5.1 规模增长和发展后劲比较
        6.5.2 投资和盈利能力比较
        6.5.3 经营管理水平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7.1 明确国家石油公司性质定位,坚持一体化发展不动摇
        7.1.1 关于国家石油公司的定位
        7.1.2 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不动摇
    7.2 完善一体化经营与管理的战略着眼点
        7.2.1 突出核心业务,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炼销关系
        7.2.2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一体化组织保障体系
        7.2.3 改进公司运作模式,加强产业链相邻环节的一体化管理
    7.3 实施一体化国际合作的战略与策略
        7.3.1 一体化国际合作是提升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7.3.2 正视上下游项目的差异,科学选择合作模式
        7.3.3 充分利用一体化国际合作优势,实现互利双赢
        7.3.4 有效规避一体化国际合作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
    8.2 主要研究结论
    8.3 研究的创新点
    8.4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价值分配的基本方式
附录2 BP的一体化整合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着作、科研、学术交流、任职及获奖、荣誉情况

(9)基于绩效耦合的天然气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其创新主体的转移
        1.1.2 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及天然气行业的历史使命
        1.1.3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可持续发展
        1.1.4 技术创新环境变化及其平台建设的紧迫性
    1.2 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其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有关行业或区域集群创新理论
        2.1.1 创新环境理论
        2.1.2 新产业区位理论
        2.1.3 创新系统理论
        2.1.4 行业集群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属性研究
        2.1.5 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机制研究
        2.1.6 交互学习机制
        2.1.7 合作竞争机制
    2.2 关于创新模式的研究
    2.3 关于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
    2.4 关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研究
    2.5 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2.6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耦合系统的相关理论基础
        2.6.1 系统耦合理论
        2.6.2 社会网络理论
        2.6.3 资源理论拓展
第3章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系统战略性及战略设计框架
        3.1.1 天然气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性
        3.1.2 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及复杂理论的启示
        3.1.3 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性及其与行业发展的战略匹配性
        3.1.4 系统耦合性问题:一个系统相饽的例子—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裂谷效应及其形成机制
        3.1.5 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耦合和战略设计框架
    3.2 创新要素(资源)的社会性及其社会资本利用框架
        3.2.1 技术创新体系要素的社会网络性
        3.2.2 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框架
    3.3 资源增值利用及其配置体系框架
        3.3.1 拓展的资源理论应用框架
        3.3.2 科技资源增值利用机制的基本分析框架
    3.4 科技劳动的价值创造性
        3.4.1 科技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3.4.2 科技劳动价值形成与转化
        3.4.3 技术创新及其相关价值增值的本质
        3.4.4 科技劳动与技术进步激励机制选择思路
    3.5 自然与环境资源的价值性及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3.5.1 资源与环境的价值性
        3.5.2 “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及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3.6 技术及其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及管理创新框架
        3.6.1 管理创新理论的应用思路
        3.6.2 技术创新执行力与技术创新运行方式
第4章 墓于绩效耦合的天然气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4.1 总体框架
    4.2 各子体系的基本内涵
        4.2.1 需求导向的环境政策体系
        4.2.2 技术创新的动态平衡的战略决策体系
        4.2.3 技术创新多元动力体系
        4.2.4 技术创新的蛛网能级组织体系
        4.2.5 项目基础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商业化运行体系
        4.2.6 增值利用的知识管理体系
        4.2.7 价值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4.2.8 与要素市场结合的技术市场体系(含公共平台体系)
第5章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导向环境政策体系
    5.1 需求导向的环境政策体系的构筑思路与框架设计
    5.2 需求导向的环境政策体系的结构说明
        5.2.1 制度环境
        5.2.2 法规环境
        5.2.3 政策环境
        5.2.4 市场环境
        5.2.5 技术需求环境
        5.2.6 文化环境
第6章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的动态平衡战略决策体系
    6.1 技术创新的柔性决策机制
        6.1.1 现代管理决策系统
        6.1.2 柔性决策机制
    6.2 技术创新决策体系的目标结构框架
    6.3 技术创新决策体系的目标结构说明
        6.3.1 技术创新战略决策
        6.3.2 技术创新项目运行决策
        6.3.3 人才战略决策
        6.3.4 技术创新投融资战略决策
        6.3.5 知识产权战略决策
        6.3.6 信息化战略决策
第7章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的多元耦合的驱动体系
    7.1 技术创新的多元耦合动力体系的内涵
    7.2 多元动力耦合驱动体系的框架及其结构
        7.2.1 构建依据分析
        7.2.2 构筑思路
        7.2.3 框架及其结构
    7.3 内外部动力体系结构因素说明
        7.3.1 外部动力
        7.3.2 内部动力
    7.4 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功能和作用
        7.4.1 产业内的能力因素
        7.4.2 产业外的能力因素
第8章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蛛网能级组织体系
    8.1 国内外大石油公司的科技组织模式
    8.2 蛛网能级组织模式构筑
        8.2.1 蛛网能级组织模式建立基础
        8.2.2 技术创新蛛网能级组织模型建立
        8.2.3 蛛网能级组织模型的基本特征
    8.3 技术创新蛛网能级组织模式构筑
        8.3.1 构筑思路
        8.3.2 技术创新蛛网能级组织模式构筑
    8.4 蛛网能级组织模式的结构说明
        8.4.1 直属院所蛛网能级组织
        8.4.2 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蛛网能级组织
        8.4.3 战略联盟团队蛛网能级组织
第9章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运行体系
    9.1 国外大石油公司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与特点
    9.2 技术创新项目运行体系构筑
        9.2.1 构筑思路
        9.2.2 项目运行体系构筑
    9.3 科技项目运行关键业务管理
        9.3.1 立项及计划管理
        9.3.2 科技项目招标
        9.3.3 积极开展合作研究,重视科技对外协作项目管理
        9.3.4 研究项目过程控制管理
        9.3.5 健全完善科技成果登记制度
        9.3.6 科技成果评价(评奖)管理
        9.3.7 新技术转化、应用与奖励
        9.3.8 科研经费的管理
        9.3.9 科技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9.3.10 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
第10章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增值利用的知识管理体系
    10.1 知识管理的内涵
        10.1.1 知识增值的过程
        10.1.2 成功的知识管理条件
    10.2 知识管理对天然气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10.3 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体系构筑
        10.3.1 构筑思路
        10.3.2 知识管理体系的结构要素说明
第11章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的价值核心绩效考核体系
    11.1 技术创新绩效考核体系
        11.1.1 技术创新绩效的现状
        11.1.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11.1.3 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11.1.4 建立科技绩效与考核机制
    11.2 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11.2.1 技术创新能力内涵
        11.2.2 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
    11.3 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第12章 天然气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措施
    12.1 加强领导,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12.1.1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
        12.1.2 健全和技术创新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2.1.3 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2.2 建立和完善科技市场体系,推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应用
        12.2.1 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优化市场环境
        12.2.2 通过市场内部化,形成以风险管理为特征的创新管理机制
        12.2.3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要素市场,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12.2.4 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12.3 建立起有效的“产、学、研”运行机制,推动技术创新
        12.3.1 明晰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
        12.3.2 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调控主体建设
        12.3.3 健全战略联盟机制,建立利益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12.4 加强人才开发体系建设,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12.4.1 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人力资源引进机制
        12.4.2 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12.4.3 建立开放性的选拔任用和退出新机制
        12.4.4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通过互动学习提高技术创新体系绩效
    12.5 积极推动信息网络化建设,保障知识共享
        12.5.1 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12.5.2 强化信息和知识集成的理念
        12.5.3 完善市场反馈渠道,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入口
        12.5.4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高效、灵活的网络管理系统
        12.5.5 引进和开发知识管理系统,促进员工使用知识管理系统
    12.6 完善科技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2.6.1 科技激励内容和模型
        12.6.2 激励措施
    12.7 构筑天然气文化体系,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12.7.1 天然气文化的内涵
        12.7.2 天然气文化体系的构筑依据与思路
        12.7.3 天然气文化体系框架设计
        12.7.4 框架体系结构说明
        12.7.5 加快天然气文化体系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第13章 结论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基本结论
        13.1.1 关于资本能量转化与技术创新增值的本质
        13.1.2 关于科技价值形成转化与技术创新机制选择
        13.1.3 关于技术创新对天然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13.1.4 关于技术创新执行力的影响因素与运行机制
        13.1.5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裂谷效应
        13.1.6 关于技术创新复杂体系的结构功能和特点
        13.1.7 关于子体系的功能作用和特点
        13.1.8 关于天然气文化体系
        13.1.9 关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运行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3.3 研究的不足
    13.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出版专着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软科学研究项目表

(10)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认清形势,走天然气事业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低碳发展战略研究[D]. 杨萌萌. 新疆大学, 2021
  • [2]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沈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NC燃气公司供销差治理案例研究[D]. 叶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D]. 王书杰.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5]俄罗斯新闻周刊《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研究(2012-2015)[D]. 张思雨. 吉林大学, 2016(09)
  • [6]“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路径研究[D]. 葛彦.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D]. 李冉. 外交学院, 2013(12)
  • [8]基于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状态下的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选择研究[D]. 吕建中.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3)
  • [9]基于绩效耦合的天然气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姜子昂. 西南交通大学, 2007(12)
  • [10]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认清形势,走天然气业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未来市场竞争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