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文献综述)
盛男[1](2022)在《PDCA循环式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PDCA循环式护理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19年10月,截止时间2020年9月。以抽签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护理组,每组各38例,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给予PDCA循环式护理。以统计学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相似(P> 0.05)。护理后,护理组腹部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焦虑、乏力以及活动等生存质量总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 <0.05)。护理组护理依从优良率97.37%、护理满意度94.74%明显高于参照组84.21%、78.95%(P <0.05)。结论 PDCA循环式护理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显示,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以及满意度,建议优先使用。
楼妍,袁军,付彤飞,许继莹[2](2021)在《安络化纤丸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分析安络化纤丸联用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Data)、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等资料库从建库至2021年5月的所有文献,选用安络化纤丸联用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随机对照观察(RCT),涉及2名研究人员的文献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应用RevMan 5.4版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RCT 25篇,涉及2 507例患者。其中观察组1 277例,对照组1 229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安络化纤丸联用ETV在降低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 HA)、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Ⅲ型前胶原(typeⅢprocollagentype, PC-Ⅲ)、Ⅳ型胶原(typeIVcollagen,Ⅳ-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rteaminotransferase,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血清总胆红素(serumtotalbilirubin, TBIL)水平,提高乙肝病毒DNA(HBV-DNA)转阴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方面上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安全性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皆未出现明显严重不良反应,且两组的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疗效性和高安全性并存是安络化纤丸联用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现代医学进步,尚需要更多严谨的大样本、高质量的双盲对照试验来充分评估其有效性。
杨勇卫,陈锡莲,曲人亮,张帅,刘友德,邹志强,李彩东[3](2021)在《慢性HBV感染者Th17/Treg细胞因子、VEGF、GP73表达水平差异与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高尔基体糖蛋白-73(Golgi protein-73, GP7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同时分析肝癌患者细胞因子与GP73和VEGF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烟台市奇山(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14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76例, 女性38例, 年龄(43.38±12.72)岁。将其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51例、肝硬化(LC)组31例、肝癌(HCC)组32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 男性25例, 女性15例, 年龄(39.15±14.95)岁。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4组血清中细胞因子和GP73、VEGF表达水平。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慢性HBV感染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V DNA水平显着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者血清IL-6、IL-17、IL-10、TGF-β和VEGF、GP73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CC患者外周血IL-17和IL-10表达水平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r=0.247、0.286, 均P<0.05)。结论 Th17/Treg细胞因子、VEGF、GP73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动态监测上述血清指标水平, 为临床评估慢性HBV感染状态、判断预后提供循证指导。
王佩龙,靖新艳[4](2021)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日至12月22日收治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随机化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富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比较两组的载体转阴情况[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肝纤维化指标[Ⅳ型胶原蛋白(C-Ⅳ)、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水平、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HBV-DNA、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Ⅳ、PCⅢ、LN、HA、TBIL、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显着,可提高HBV-DNA、HBeAg转阴率,改善肝纤维化,提高肝功能。
张强[5](2021)在《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文中认为肝纤维化(Hverfibrosis,LF)是肝胆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并且是大多数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早期肝纤维化能够逆转,但如何进行逆转,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肝纤维化早期产生的诸多病理变化中,人们对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s)的病理变化给予的关注逐渐增多,其特征性的细胞学行为改变包括“窗口”尺寸与数量的变化以及连续性基底膜的形成,一旦SECs发生去窗口化后,则肝纤维化的进程难以逆转,目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现代医学尚且只能给予病因治疗,针对肝纤维化本身而言,目前还没有疗效肯定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问世。中医药学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的经验历史较长,并对其发病机制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尤其是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针对慢性肝病给予早期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未来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芪术颗粒是姚乃礼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结合目前中医药学界对肝纤维化的普遍认识基础上创制的治疗肝纤维化常用方,本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NO:81774282)的资助下,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探讨益气活血方芪术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1.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以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检索资料库,检索时间跨度为自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以检索词“liver fibrosis”、“hepatic fibrosis”为检索词,然后以“effect”或者“efficacy”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肝纤维化”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然后以“临床观察”、“疗效分析”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上数据库没有语言限制。2.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类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脾脏的形态、门脾静脉的宽度、不良反应、安全性等结局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合格文献共93篇,其中有86篇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作为临床评价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MD=51.15,95%CI(56.95,45.35),P<0.00001]。15篇文献以肝硬度值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肝硬度值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3.52,95%CI(4.78,2.26),P<0.00001]。33 篇文献研究以门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门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20,95%CI(2.14,0.26),P=0.01]。31篇文献研究以脾脏厚度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脏厚度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6.83,95%CI(9.54,4.12),P<0.00001]。13篇文献研究以脾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77,95%CI(3.04,0.49),P=0.007]。结论: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的中药组方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相较于西药而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目的:(1)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炎症因子、肝纤维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的调控作用。(2)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明确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eNOSmRNA、eNOS、NO表达的影响。(3)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明确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特征。方法:(1)以四氯化碳作为肝纤维化的诱导剂,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芪术颗粒进行干预,通过Elisa法、HE以及Masson染色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化、病理组织学的影响。(2)原位胶原酶灌注+离体消化+梯度密度分离法分离提取肝窦内皮细胞。(3)以10%肝纤维化大鼠血清+5%的胎牛血清作为外在损伤因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状态的肝窦内皮细胞,模拟体内生化环境,构建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按照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正常大鼠血清损伤组、芪术颗粒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进行分组。(4)采用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eNOSmRNA、eNOS、NO的表达情况。(5)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属性。结果:(1)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生化指标,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形态。(2)经过细胞形态以及免疫荧光鉴定可知,我们所提取的细胞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且纯度较高。(3)经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 eNOSmRNA、eNOS、NO显示芪术颗粒含药血清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4)经过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肝窦内皮细胞的骨架模量、粘度均有所提高,使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转变,而其扩散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1)芪术颗粒能够抑制肝脏炎症状态,恢复肝脏正常组织形态。(2)芪术颗粒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状态,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3)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状态,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恢复,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另一重要机制。
黄柏学[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以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医案为研究对象,对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该病的临证经验及谴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陈四清老师辨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的“臌胀”诊治内容。方法:收集陈四清老师2014年05月—2020年12月期间临床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案,共计543诊次(47例),采用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和SPSS26.0数据挖掘系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进行录入,建立医案数据库,应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同时结合陈四清老师的临床诊疗经验,对医案中的症状、舌脉、病理因素及核心方药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结果:(1)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为:本课题收集的543诊次医案中,男性患者27例(共314诊次);女性患者20例(共229诊次);临床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有右胁隐痛(65.43%)、面黄(19.75%)、疲劳乏力(16.87%);舌质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舌质暗红(52.26%)、舌质淡红(24.69%)、舌质红(20.16%);舌苔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苔薄黄腻(26.75%);苔薄(20.16%);脉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细脉(89.30%)、弦脉(72.02%)。医案中所涉及的中药达218味,前10种高频使用的药物分别是:金钱草(98.77%)、郁金(98.77%)、垂盆草(76.54%)、黄连(74.49%)、炒海螵蛸(62.55%)、黛蛤散(53.50%)、蜣螂虫(53.50%)、鸡血藤(50.62%)、醋柴胡(47.33%)、黄芪(46.91%)。按药物治疗功效的不同分类前5种高频药物是:利湿退黄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2)运用关联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症状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中以右胁隐痛症状为主导,其与便溏、面黄、寐差、疲劳乏力、腹胀如鼓关联度较高;舌苔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舌象中以舌质暗红最为常见,其与苔薄、苔薄黄、苔薄黄腻、有裂纹置信度较高;脉象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脉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有细脉、弦脉,其中以细脉与弦脉的置信度、支持度较大;药物方面:金钱草、郁金、垂盆草、黄连这4味药的关联性最强;(3)运用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为:陈四清老师诊治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处方以陈四清老师自拟的凉血散瘀方、肝硬化肝郁脾虚方、肝硬化利水方为主。结论:(1)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肺、胃,后期可累及肾等;病理因素以湿热、痰热、瘀热、疫毒等为主;(2)基本病机为湿热内伏,肝失疏泄,横乘脾土,痰湿内生,气滞血瘀;(3)基本治法以清热利湿法、凉血解毒法、利胆退黄法、活血消症法、化痰散结法、补益肝肾法为主;(4)核心处方以陈四清老师自拟的凉血散瘀方、肝硬化肝郁脾虚方、肝硬化利水方为主。
黄诚台[7](2021)在《加味藿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致失眠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与评估加味藿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治疗思路。方法:1.筛选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我院肝病中心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致失眠患者9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中药组以及西药组,每组32例。2.三组均予抗病毒及常规支持治疗。联合组:口服加味藿枳汤联合右佐匹克隆片;中药组:口服加味藿枳汤;西药组:口服右佐匹克隆片。疗程各12周。3.每组在第4周、第8周、第12周(3个阶段)治疗结束后记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肝硬度值、中医证候积分(SDSVD)、安眠药使用频率(次/月)。疗程结束后记录安眠药总使用频率(次/月)及不良反应事件。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患者复发情况。4.分别给予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临床常规安全指标(Stroop Test(秒)、血常规、凝血、肝功能、肾功能、血氨、乙肝DNA)检测各一次,检测结果作为评价加味藿枳汤临床安全性的依据。5.统计学处理:所记录的数据将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96例患者,其中89例完成临床观察,联合组脱落2例,中药组脱落1例,西药组脱落4例,总脱落率7.29%。2.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PSQI评分、肝硬度值、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在基线对比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可进行比较。3.PSQI评分:治疗后三个组三个阶段的PSQI评分均有下降,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个组各个阶段进行组间PSQI评分的比较,治疗4周后联合组(7.8±3.12)低于中药组(10.00±4.28)和西药组(10.93±4.6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7.70±3.39)与中药组(8.23±3.91)无明显差异(P>0.05),这两组均低于西药组(10.07±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联合组(7.43±3.60)与中药组(7.74±4.0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组均低于西药组(9.89±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的有效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行显效率的比较发现联合组(66.7%)与中药组(61.3%)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两组却比西药组(35.7%)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候积分:疗程结束后三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个组进行组间证候积分下降的比较,联合组(10.20±7.18)与中药组(9.65±6.8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较西药组(15.61±5.84)下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肝硬度值:疗程结束后联合组(11.17±2.79)与中药组(11.30±3.79)的肝硬度值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15.89±3.31)下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眠药总服用次数:联合组的次数(9.19±2.67)比西药组(15.82±3.05)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复发率:联合组(8.69%)与中药组(17.39%)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两组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4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加味藿枳汤可以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失眠,减少右佐匹克隆片的服用次数,同时降低肝硬度值。
彭敏[8](2021)在《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 ase等中关于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随机临床试验(RCT),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起至2020年10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最终纳入的文献使用Cochrane 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由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计917名参与者。①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在临床疗效有效率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07,1.44),P<0.05);②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组在ALT水平及复常率、AST及TBIL水平方面比对照组均有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 ALT 水平=-7.7 5,(-1 0.63,-4.86);RRALT 复常率=1.48,(1.17,1.87);MD AST 水 平=-7.72,(-1 1.98,-3.47);MDTBIL 水 平=-3.46,(-6.30,-0.61)];③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组在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R HBeAg阴转率=0.88,(0.12,6.41);RR HBV-DNA 阴转率=1.2 7,(0.76,2.12)];④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组在降低PCⅢ、HA、LN及Ⅳ-C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MD PCⅢ 水 平=-5 9.16,(-89.58,-28.73);MD HA 水平=-62.72,(-74.02,-5 1.42);MD LN 水平=-4 0.3 8,(-69.41,-1 1.3 6);MD Ⅳ-C水平=-3 1.0 3,(-4 3.23,-18.82)]。结论:1、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2、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3、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在抗肝纤维化方面优于对照组。
贾艮林[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20年01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晶日教授门诊,且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及本研究其他各项标准的病例共计160例,整理提取病例首诊信息,规范其中的专业术语,继而完整准确地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选择“平台”相应的功能,对病例首诊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核心药物以及症状、证型、中药三者之间的关联规则等,形成直观的网络展示图,或导出数据分析结果到2019版Excel,绘制相应的表格、柱形图或饼状图。结果:1.本研究1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男性患者97例(60.63%),女性患者63例(39.37%),其中36-45岁年龄段内人数最多,为54人(33.75%);2.本研究共涉及118种中医症状,频次前10者为:胁痛(153)、胁肋胀痛(94)、脉弦滑(67)、舌苔黄腻(64)、舌质红(58)、腹胀(54)、纳呆(50)、身倦乏力(50)、寐差(48)、舌有齿痕(47);3.本研究共涉及7种中医证型,频次分别为:肝胆湿热证(46)、肝郁脾虚证(40)、肝郁脾虚兼湿热证(24)、瘀血阻络证(19)、肝肾阴虚证(14)、脾肾阳虚证(9)、肝胃不和证(8);4.本研究共涉及26种中医治法,频次前10者为:清热解毒法(69)、疏肝利胆法(45)、健脾利湿法(30)、疏肝解郁法(24)、疏肝健脾法(24)、活血化瘀法(16)、疏肝行气法(15)、滋补肝肾法(14)、养阴清热法(14)、化湿解毒法(11);5.本研究共涉及147味中药,频次前10者为:板蓝根(144)、连翘(143)、柴胡(142)、白术(138)、鸡内金(115)、薏苡仁(113)、陈皮(112)、黄芪(100)、佛手(94)、紫苏子(92);6.本研究共涉及19类中药,频次前7者为:补虚药(581)、清热药(581)、利水渗湿药(482)、理气药(397)、化湿药(214)、活血化瘀药(209)、消食药(202);7.中药性味归经方面:药性频次分别为:温性(1250)、寒性(1186)平性(679)、凉性(213)、热性(4);药味频次分别为:苦味(1790)、甘味(1575)、辛味(1249)、酸味(354)、咸味(201)、涩味(80);归经频次分别为:脾经(1649)、胃经(1420)、肝经(1374)等;8.组方规律方面,设置支持度为80(50.0%)、置信度为0.99,获得148条2-6味药物组合模式数据,提取116条药物关联规则;9.新方组合方面,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获得14组聚成新方的核心药组,提取7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方组合;10.药症规律方面,设置合适的支持度、置信度,获得7种证型各自的常见症状组合与常用药物组合。结论:1.谢晶日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主因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侵袭所致;病机多见湿热蕴结、肝络瘀滞、肝脾肾亏虚;临床常见胁痛、脉弦滑、舌苔黄腻、腹胀、纳呆、身倦乏力等症;辨证以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2.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倡“健运脾胃,顾护根本”、“清热解毒,兼重除湿”、“活血祛瘀,缓通肝络”;用药方面,以补虚、清热,性温、寒,味甘、苦、辛,归脾、胃、肝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有白术、黄芪、板蓝根、连翘、柴胡、鸡内金、薏苡仁、陈皮、佛手、紫苏子等。
王义姗[10](2021)在《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恩替卡韦能够有效抑制HBVDNA聚合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爽颗粒能够有效抑制mTOR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治疗肝纤维化,但是目前关于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无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肝爽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采用R evMan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61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06例,对照组306例。与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比较,增加肝爽颗粒能有效降低ALT[MD=-17.68,95%CI(-23.96,-11.39),P<0.00001],AST[MD=-23.57,95%CI(-25.95,-21.19),P<0.00001)],HA[MD=-25.81,95%CI(-29.29,-22.33),P<0.00001)],LN[MD=-23.77,95%CI(-28.80,-18.73),P<0.00001)],Ⅳ-C[MD=-42.56,95%CI(-53.64,-31.48),P<0.00001],PC-Ⅲ[MD=-24.25,95%CI(-28.72,-19.79),P<0.00001],临床总有效率[RR=1.20,95%CI(1.12,1.29),P<0.00001],差异均俱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研究结果表明,与恩替卡韦相比,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然而,所纳入文献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均为低质量,不能够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未来需要更多精心设计、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二、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PDCA循环式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
2.2 两组护理依从性情况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
3 讨论 |
(2)安络化纤丸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排除标准 |
1.1.5 结局指标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HA |
2.3.2 LN |
2.3.3 PC-III |
2.3.4 IV-C |
2.3.5 AST |
2.3.6 ALT |
2.3.7 TBIL |
2.3.8 HBV-DNA转阴率 |
2.3.9 HBeAg转阴率 |
2.4 不良反应 |
2.5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4)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载体转阴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3 讨论 |
(5)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学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对肝窦内皮细胞细胞生物学影响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结论 |
实验二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与提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6)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研究进展 |
2.1 肝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
2.2 肝硬化的形成 |
2.3 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预后 |
2.4 肝硬化的治疗 |
2.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的预处理 |
2.2 建立医案数据库 |
2.3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4.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3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病理因素 |
3 病变部位 |
4 病理性质 |
5 治法方药 |
5.1 基础治法 |
5.2 核心药对 |
5.3. 核心方药分析 |
6 验案举隅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加味藿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致失眠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3 试验设计 |
3.1 分组方法 |
3.2 干预措施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性指标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安全性评价 |
4.4 不良事件观察 |
5 试验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病例收集情况 |
2 一般性资料的比较 |
2.1 治疗前三组性别比较 |
2.2 治疗前三组年龄比较 |
2.3 治疗前三组失眠病程比较 |
3 疗效性指标的比较 |
3.1 三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
3.2 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 三组肝硬度值比较 |
3.4 三组安眠药总服用次数比较 |
4 三组失眠的复发率比较 |
5 不良事件观察 |
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分析 |
1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1.3 厦门康氏肝病中医流派的临床体会 |
2 西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1.1 肝硬化患者失眠的发病机制 |
1.2 现代医学治疗 |
3 加味藿枳汤的组方依据 |
3.1 立方依据 |
3.2 组方配伍分析 |
3.3 单药功效与药理分析 |
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选择 |
5 疗效分析 |
5.1 睡眠质量疗效分析 |
5.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5.3 肝硬度值分析 |
5.4 安眠药总服用次数分析 |
5.5 复发率分析 |
6 安全性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7.1 不足之处 |
7.2 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与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西医学对慢性乙肝的研究概况 |
2 中医学对慢性乙肝的研究概况 |
3 一贯煎的临床应用概述 |
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数据提取 |
1.5 纳入研究风险偏倚评估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总体结果 |
2.2 纳入研究文献描述 |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1 一贯煎治疗慢性乙肝的机理探讨 |
2 一贯煎的来源及药理研究 |
3 基于文献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9)基于数据挖掘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名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 |
1.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法 |
1.5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用药 |
2 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2.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用药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 |
2.2 数据处理 |
2.3 数据录入 |
2.4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基本信息 |
1.1 性别比例统计 |
1.2 年龄分布统计 |
2 总体分析结果 |
2.1 频次分析 |
2.2 组方规律分析 |
2.3 新方组合分析 |
3 各证分析结果 |
3.1 肝胆湿热证药症规律 |
3.2 肝郁脾虚证药症规律 |
3.3 肝郁脾虚兼湿热证药症规律 |
3.4 瘀血阻络证药症规律 |
3.5 肝肾阴虚证药症规律 |
3.6 脾肾阳虚证药症规律 |
3.7 肝胃不和证药症规律 |
讨论 |
1 基本信息讨论 |
2 频次分析结果讨论 |
3 组方规律分析结果讨论 |
4 新方组合分析结果讨论 |
5 药症规律分析结果讨论 |
6 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总结 |
6.1 谢晶日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6.2 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 西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血清RNA检测 |
2.3 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治疗CHB |
2.4 治疗CHB在研药物 |
3 中医对 CHB 肝纤维化的治疗 |
3.1 单味中药治疗CHB肝纤维化 |
3.2 中药复方治疗CHB肝纤维化 |
3.3 针灸治疗CHB肝纤维化 |
3.4 灸法治疗CHB肝纤维化 |
3.5 脐火疗法治疗 CHB 肝纤维化 |
Meta分析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文献检索策略 |
4 文献筛选 |
5 资料提取 |
7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文献纳入流程 |
2 文献特征 |
3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
4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ALT、AST |
2 HA、LN、IV-C、PC-III |
3 立法思想 |
4 肝爽颗粒的组方规律及药理研究 |
5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西医现状 |
6 本研究总体评价 |
7 本研究局限性 |
8 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研究 |
个人简介 |
四、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PDCA循环式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 盛男. 中国医药指南, 2022(03)
- [2]安络化纤丸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疗效的Meta分析[J]. 楼妍,袁军,付彤飞,许继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4)
- [3]慢性HBV感染者Th17/Treg细胞因子、VEGF、GP73表达水平差异与临床意义研究[J]. 杨勇卫,陈锡莲,曲人亮,张帅,刘友德,邹志强,李彩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23)
- [4]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J]. 王佩龙,靖新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5)
- [5]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D]. 张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D]. 黄柏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加味藿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致失眠的疗效观察[D]. 黄诚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D]. 彭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数据挖掘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经验[D]. 贾艮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D]. 王义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