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语言要讲艺术性(论文文献综述)
丁东奎[1](2013)在《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时下,高中新课改不断深入,从过去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变成现在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才能适应新课改,也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学语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基本功的体现。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优秀教师的魅力就在于其教学语言能够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让人敞怀大笑,心情愉悦;一段精辟的阐释,让人终生难忘,受益匪浅;一段声情并茂的讲解,让人如临其境,茅塞顿开;一句智慧的批评,使人既感羞愧又感到温暖。高中数学抽象性和逻辑性非常强,常常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又无可奈何的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巧妙地使用教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作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使用语言的巧匠,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新课的导入,问题情境的创设,知识的生成,师生的互动交流,到各个环节的过渡衔接,教学伏笔的设置,教学结尾的设计,无不体现他们使用语言艺术的深厚功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地探索并实践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才能满足学生成就自己。为了改善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现状,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本人一步步不断探索。第一部分,先搜集前人对教学语言艺术性研究的成果,吸取精华,找出不足。然后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制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思路、方法。第二、三部分,分析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现状,并概括总结了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概念和意义。借助丰富的案例,重点阐述了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特征以及设计原则等。第四部分,介绍了教学语言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模式,以及本人具体的做法案例和所取得的成果。第五部分,结合本人的做法和体会,系统全面的阐述了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培养策略和途径。论文中有不少亮点和创新之处。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用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即把舞台表演惯用的“暖场语”这一新概念引入了课堂,精彩的暖场语可以为良好的课堂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如何设计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本人也总结出了基本的设计过程和模式。通过本人不断的探索尝试,也获得了培养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一些新途径,如可以通过改编经典的影视剧台词、流行的网络语言、短少精悍的广告词、富有生活经验的谚语等,让自己的语言表达生动起来;也可以向各类舞台表演,特别是语言类节目演出等观摩学习,以此来增长见识、提高自身表达技能。这些都具有一定的生活和时代气息,可操作性强,对青年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丹丹[2](2016)在《中学体育教学语言规范与艺术性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文中认为语言是表达自己内心想法,与别人良好沟通的工具,同样也是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的工具。教学语言不但是传递课本内容的载体,也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感情纽带。通过这个纽带老师能够把教学要求、内容以及自己的想法及观点结合起来,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在传递过程中,教师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内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所以说教学语言的规范与艺术性,是教师情感与书本知识的完整结合与统一。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通过规范性语言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还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对盐城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学语言规范性与艺术性现状进行分析,为提升教师语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此外通过了解体育教学语言规范与艺术性运用现状,发现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语言运用存在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学生调查中显示,根据数据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体育课,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语言规范性表现为口头禅、方言、语言不规范;对于语言艺术方面运用生动形象、幽默性、评判语运用的较少;体育教师课堂常用语的导入与结束运用情况一般;教师平常上课语言特点是以平铺直叙和简洁干练为主;(2)对教师调查显示,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内心知道语言规范与艺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欠缺。教师平时也不注重教学反思以及语言素材的积累,文化底蕴不高;(3)从宏观角度分析,通过专家、高级教师访谈,相关教育部门对此重视程度不高,没有相关的实际行动、措施来专门提高这一方面。
胡朝阳[3](2019)在《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人类作为交际工具的表现符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教学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发生机制和存在方式的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语言与教学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教学语言得以建立。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中用于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研究教学语言是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对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分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可以实现教学语言研究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深化教学语言研究的可行路径。本研究共分为五章,阐释了“具有何种教育素养的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实现了好的教学效果”。第一章,阐释了教育性是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是教学交往的工具。教育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特性,它是社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价值规范与实际效果的统一。教育性是教育目的的协同性、教育过程的规范性和教育效果的发展性的融合。真正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交往的工具,同时构成教学本体。教育性是教学语言所表现出的根本特性,是教学语言的价值预设与功能实现的融合。第二章,阐释了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真正的教学“是立于科学达于艺术之伦理性活动”,它是“向善、求真、趋美”的,它具有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的工具,也构成教学本身。教学语言要具有教育性就应该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即“向善、求真、趋美”,它们分别表现为教学语言的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基础,伦理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灵魂,艺术性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表现力。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根本前提。第三章,基于事理的逻辑,以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实现过程为线索,阐释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标准。首先,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前提性标准。师生是一种资格,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在教学目的的协同下,师生的相互作用建构了教学关系,使得教学语言成为自身,因而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先决条件。其次,形成教学交往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就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最后,实现教学目的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就表现出它的教育性。第四章,分析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机制。基于功能主义的观点,制约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因素是教学目的、教师和教学语境。教师既是教学语言的“创造者”,也是教学语言的“使用者”,其言说条件和言说的原则直接决定了教学语言的功能实现。教师的教育素养构成教师的言说条件。教师应遵循的言说原则包括适应原则、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教学语境是教学语言实现其功能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它制约着教学语言的语义生成、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学生是最重要的语境因素。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语义的理解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最终保证。第五章,探讨了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首先,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根本策略。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并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其次,要完善教师的言说条件,即确立言说的前提,明确言说的目的,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并形成教学语言的风格。最后,要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即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张咪[4](2017)在《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开展,强调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开始涌入教育的洪流。新课改强调以“全面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中心,这不仅对教育改革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同时对广大教师也是一次机遇和挑战。教学语言作为课堂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它的研究和改革则至关重要。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为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对其展开研究顺应了教育时代发展的潮流,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锻炼其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利于教师以课堂实践为基础,设计出真正切实有效立足于课堂的教学语言,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参与度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新课改为大的教育时代背景,以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为基础,结合与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并且在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为期一年的实习中针对《必修Ⅰ》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研究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对象为该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和教师,问卷类型主要包括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最后在综合分析整理调查问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以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为数据支撑,发现众多影响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因素,将研究结果文字化并以三个维度进行整理分析。首先,以教师为角度,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堂语言量过多、语言风格单一、语言标准化程度低、课后反思内容浅显、教师自身职业压力大等问题;其次,以学生为角度,发现学生与教师之间信任度低、学生群体或个体差异性大、师生交流存在障碍等问题;最后立足于大的教育环境的角度,以教育教学环境为切入点,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以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升华点,较为全面的剖析影响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因素。最后,从影响语言艺术性的因素着手分别论述其对应的提升策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努力突破自身障碍,提升课堂语言技术,形成感情色彩鲜明的语言特色,塑造个人独特风格,此外,改善教学评价和课堂情绪,加强课后教学反思中教育语言的比重,完善自身的教育文化修养;通过日常真诚的交流相处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公平性,使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并且愿意认真和教师沟通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设计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语言并因材施教,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达到反馈目的,从而顺利完成教学要求;最后对于环境角度而言,对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代表的教育教学大环境为基础,提出对教育教学环境的引导利用,对以教育技术为代表的辅助环境加以整理研究,提出其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环境的适应性和利用性。
吴婧[5](2019)在《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性影响研究 ——以福建省A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课程,凸显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但通过笔者对文献的梳理以及自身实习的体会,发现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以下简称为“高中思政”)课堂上的参与性不高、不主动。笔者还发现,在高中思政课堂上,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工具,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起着重要的。虽然目前有学者对教师语言与学生课堂参与进行研究,却鲜有以高中思政课堂为依托来分析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力图从多方面验证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的影响作用,以此为依据促使高中教师加强对课堂语言的重视和有效运用,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1)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运用情况与相应的学生参与情况如何?(2)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性的影响如何?(3)什么样的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本研究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教师语言和学生参与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将教师语言分为语言类型和语言特性两大维度,将学生参与分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大维度。经过预调查和与一线高中思政教师的交流,修改并确定教师语言和学生参与的具体项目指标和标准。然后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并通过SPSS22.0和AMO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统计、回归以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此来分析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使用情况和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以及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结果分析得出,高中思政课堂教师的各类语言以及特性对学生的参与性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在语言类型上,以讲授语、评价语和管理语对学生的参与性影响最为显着;在语言特性上,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情感性对学生的参与性影响最为显着,但高中思政教师对这些语言的使用还存在一定问题。针对研究结论以及发现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运用和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高中思政教师对课堂语言专业化、智慧化和个性化的认识。2.促进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的有效运用:(1)挖掘结语、评价语与管理语的效用;(2)加强导入语与书面语的应用;(3)提升讲述语提问语与组织语的运用。3.鼓励和帮助高中思政教师不断锤炼和发展课堂语言素养。
李如密,张涛[6](2019)在《我国教学艺术研究70年:进展、问题与前瞻》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确立、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受人文主义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学艺术研究经历了经验认识、文革停滞、酝酿探索、争鸣立论、全面深化、平稳发展六个阶段。在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形成、方法论范畴以及体系建构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但教学艺术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思想立论与争鸣、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关系上存在失衡。为解决教学艺术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化、扩展教学艺术研究的论域,凸显教学艺术研究的实践品格,注重教学艺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裴烘艺[7](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研究》文中指出课堂导入部分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语文课而言,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会直接影响到之后整个语文教学课堂的进行与发展。教师对一节课的导入语言如果能做到引人入胜,就会迅速抓住学生的情感,从而就能对之后的教学更好的进行与继续。反之,如果教师对一节课的导入语言仅仅寥寥几语、平淡无味,学生便不会被其吸引,注意力分散,不利于之后课堂的进行与开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关注课堂导入环节,把课堂导入放到重要位置。对语文课堂而言,教师对语言的修养及造诣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的水平,不仅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与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研究以太原市大营盘小学为例,观察对象为该学校五年级的三个班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的现状进行研究。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对大营盘小学三位教师的课堂进行了实时的追踪和记录,并在课下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和数据整理工作,旨在发现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善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师导入语言相关知识有所帮助和贡献。
赵文博[8](2020)在《幼儿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秉持教师终身发展观的今天,教师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导入环节是集体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它对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活动状态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在语言集体活动导入环节开展的基本状况如何?其质量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类型教师对导入环节的观念又有什么不同特征吗?本研究聚焦于这一系列问题进入深入探讨。本研究从H市12所幼儿园中选取72名教师作为观察对象,并在其中选取44名教师作为访谈的对象。观察采取自编的《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质量评价量表》作为观察工具,采用双人评分取平均分的方式,并使用SPSS21.0量化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访谈采取自编的《幼儿园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观念》作为访谈提纲,借鉴扎根理论的方式,使用Nvivo软件建立自由节点表。以此从实践和观念层面来分析和比较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特征与现状。从观察的结果来看:1.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基本都能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设置导入环节,且都能在合理时间内完成导入环节。2.从导入方式的使用来看,熟手教师相比新手教师使用的更加多元且分散。3.熟手教师在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整体质量优于新手教师,但距离优秀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从访谈的结果来看:1.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导入环节时都特别注意幼儿的主体地位,但忽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2.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都存在导入方法知识不足的现象。3.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对导入环节作用与功能有较深认识,但都存在对导入环节重视不足的现象。基于此,笔者从教师导入环节的教育意识、教师领域教学知识、教师的教学反思等三个方面出发,对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导入环节整体效果较为一般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与此同时,笔者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导入环节的教育意识、深化导入教学知识的学习、树立导入环节的整体教学观,以期突破当前导入环节存在不足的瓶颈。
刘惠惠[9](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地梳理和回顾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引领民族复兴中承担与肩负的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总结。本文针对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分为六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新时代”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及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文化建设的功能诠释,包括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规范人的行为的巨大作用、具有凝聚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分析了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保证。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思想和党的十八大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建设思想。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建设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文化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建设思想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第三部分,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国际形势变化与国内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形势变化包括: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作用日益凸显、国家间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加突出、西方国家扩张渗透形式手段更加多样。国内深化改革表现在: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两个百年”的必然要求。第四部分,详细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涉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推进对外宣传工作这四个方面。第五部分,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这些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显着提升。第六部分,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包括要遵循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取向的基本原则,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夯实队伍建设、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关系。
李钰[10](2016)在《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和课堂教学语言形式方面。在表达方面,语文教师的普通话不够标准,语音、语法的使用错误较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语速和节奏不能适应语文课堂的需要;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还需要更加准确和生动。在形式方面,课堂导入语言缺少吸引性和引导性,没有实现导入语言作用;课堂过渡语言认识不足,过渡语使用不当;课堂提问语言存在较多无效提问,提问语言缺乏层次性和启发性;课堂评价语言结构单一,评价语言对学生缺少发展性指导。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论文采用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进行全面的研究论证。首先对学生开展调查,从侧面了解小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态度,发现语文教师语言表达上存在哪些问题;其次使用观察法深入一线语文课堂,记录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教学语言在表达和形式上存在的问题;最后采用访谈法,通过与一线语文教师交流,从正面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论文在改善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方面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改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策略。在语言表达问题方面,提出了教师自我反思和依靠他人监督的改善策略。反思教师在语言表达认识上的不足,依靠他人及时指出表达错误,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教师可以实现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在语言形式方面,提出导入语言的吸引性和引导性要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改善;课堂过渡语言要从文本特点和学生需要两个方面入手,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过渡语言方式并进行改善;课堂提问语言要进行课堂提问预设,从而减少无效提问。注重提问的层次性和启发性,增加有效提问数量;课堂评价语言要丰富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从学生角度出发,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表现。
二、课堂语言要讲艺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语言要讲艺术性(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范围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教育理论依据 |
1.4.1 建构主义理论 |
1.4.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
1.4.3 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调查研究法 |
1.6.3 案例研究法 |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 |
2.1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的概念及分类 |
2.1.1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的概念界定 |
2.1.2 教学语言的分类 |
2.2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现状 |
2.2.1 对学生的调查 |
2.2.2 对教师的访谈 |
2.3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现状归因 |
2.3.1 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 |
2.3.2 数学教师语言底蕴不足、优化语言意识淡薄 |
3.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 |
3.1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概念 |
3.2 高中数学教学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
3.2.1 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一名优秀数学教师的必备条件 |
3.2.2 语言艺术还是影响学科魅力、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
3.3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 |
3.3.1 规范性、准确性 |
3.3.2 简洁性 |
3.3.3 生动、形象性 |
3.3.4 启发性 |
3.3.5 幽默性 |
3.3.6 教育性 |
3.4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设计的原则 |
3.4.1 预设性原则 |
3.4.2 针对性原则 |
3.4.3 灵活性原则 |
3.4.4 有效性原则 |
3.4.5 审美性原则 |
3.4.6 教育性原则 |
3.5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常用语的艺术表现 |
3.5.1 暖场语 |
3.5.2 导入语 |
3.5.3 讲授语 |
3.5.4 提问语 |
3.5.5 评价语 |
3.5.6 应变语 |
3.5.7 结束语 |
4.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探索实践 |
4.1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设计的基本过程 |
4.2 高中数学教学语录与案例 |
4.2.1 教学语录与案例形成模式 |
4.2.2 教学语录 |
4.2.3 教学案例 |
4.3 高中数学教学成果 |
4.3.1 学生的反应 |
4.3.2 领导和同事的认同 |
5.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培养策略和途径 |
5.1 培养策略 |
5.1.1 思想上在于解放、观念上在于转变 |
5.1.2 理论上在于借鉴 |
5.1.3 行动上在于积累学习 |
5.1.4 模式上从“临帖”到“破帖” |
5.2 培养途径 |
5.2.1 在阅读书籍中积累 |
5.2.2 在各种媒体中积累 |
5.2.3 在与人交流中积累 |
5.2.4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
5.2.5 在教学反思中积累 |
5.2.6 在教学日志中存储、归类 |
5.2.7 在演练中复习、保持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 C 教学语录 |
致谢 |
(2)中学体育教学语言规范与艺术性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中学生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
1.1.2 提高语言规范与艺术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方法 |
2.2.2 调查研究方法 |
2.2.3 实证分析方法 |
2.2.4 案例研究方法 |
3 体育教学语言规范性与艺术性 |
3.1 体育教学语言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相关概念 |
3.1.1 体育教学语言艺术性概念 |
3.1.2 体育教学语言规范性的概念 |
3.2 体育教学过程中语言规范与艺术性的应用表现分析 |
3.2.1 体育教学中规范性语言的应用具体表现 |
3.2.2 体育教学中艺术性语言的应用具体表现 |
3.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语言规范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
3.3.1 体育语言规范是保证教学艺术的基础 |
3.3.2 从体育教学语言特点的角度去分析 |
3.3.3 从体育教学语言设计原则角度去分析 |
3.3.4 教育的作用是体育教学语言规范性和艺术性共同的目标 |
3.4 体育课堂教学各环节常用语规范与艺术性的表现 |
3.4.1 导入语 |
3.4.2 阐释语 |
3.4.3 提问语 |
3.4.4 过渡语 |
3.4.5 评判语 |
3.4.6 结束语 |
4 体育教学语言运用现状分析 |
4.1 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语言运用情况调查 |
4.1.1 盐城市中学体育课堂语言运用情况与氛围调查 |
4.1.2 盐城市中学体育课堂中教学语言规范性运用情况 |
4.1.3 盐城市中学体育课堂中教学语言艺术性运用情况 |
4.1.4 盐城市中学体育课堂常用语运用情况分析 |
4.1.5 对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特点调查 |
4.2 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语言运用情况原因分析 |
4.2.1 受传统思想影响,语言规范与艺术在实际中未得到相应重视 |
4.2.2 体育教师平时不重视语言反思与积累,文化底蕴不高 |
4.2.3 相关教育部门对此重视程度不高 |
5 提升教师课堂语言技艺水平的策略 |
5.1 解放思想,转换观念,提高重视 |
5.2 提升自身的修养 |
5.2.1 注重知识的积累,储备知识 |
5.2.2 在不断反思中提升对语言的积累 |
5.2.3 在演练中复习、巩固 |
5.3 相关教育部门在思想与行动上重视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3)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二、“教育性”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视角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育性: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 |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功能主义阐释 |
一、功能主义:阐释教学语言的理论视角 |
二、教学语言: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 |
三、教学语言:教学交往的工具 |
第二节 教育性:教学语言作为教学工具所表现出的特性 |
一、教育性的内涵和结构 |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内涵和表现 |
小结 |
第二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 |
第一节 求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
一、“求真”:教学的科学性 |
二、教学语言的“真”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核心意蕴 |
第二节 向善:教学语言的伦理性 |
一、“向善”:教学的伦理性 |
二、教学语言的“善”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伦理性的核心意蕴 |
第三节 趋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
一、“趋美”:教学的艺术性 |
二、教学语言的“美”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核心意蕴 |
小结 |
第三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上):标准分析 |
第一节 前提性标准:建构教学关系 |
一、建构教学关系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先决条件 |
二、师生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 |
三、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建构教学关系的基础 |
四、教学目的的协同运动是建立教学关系的契机 |
第二节 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 |
一、形成教学交往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 |
二、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 |
三、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 |
第三节 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的目的 |
一、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 |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
三、教师通过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
小结 |
第四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下):机制探讨 |
第一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
一、言说主体——教师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决定性因素 |
二、言说环境——教学语境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重要因素. |
第二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过程 |
一、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 |
二、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 |
三、理解的达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完成 |
小结 |
第五章 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
一、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 |
二、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 |
三、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 |
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
五、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 |
第二节 完善教学语言的言说条件 |
一、确立言说的前提 |
二、明确言说的目的 |
三、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与风格 |
第三节 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 |
一、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 |
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4)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现地理新课改的要求 |
1.2.2 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要求 |
1.2.3 提升教师能力专业发展的要求 |
1.2.4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要求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语言 |
2.1.2 地理教学语言 |
2.1.3 语言艺术性 |
2.1.4 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 |
2.2 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学习动机理论 |
2.2.3 需要层次理论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实施现状调查 |
3.1 问卷设计 |
3.2 实施过程 |
3.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3.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3.3.2 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
3.4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3.5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第4章 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表现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表现 |
4.1.1 准确无误,科学合理 |
4.1.2 语言精练,逻辑清晰 |
4.1.3 生动幽默,形象风趣 |
4.1.4 节奏鲜明,生机盎然 |
4.2 存在问题 |
4.2.1 语言表达用词不当 |
4.2.2 语言表达缺乏感染性 |
4.2.3 无效性语言较多 |
4.2.4 语言表达两端化 |
4.3 归因分析 |
4.3.1 基于地理教师角度分析 |
4.3.2 基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 |
4.3.3 基于环境角度分析 |
第5章 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提升策略研究 |
5.1 基于地理教师角度的提升策略 |
5.1.1 深入课堂,以听促说 |
5.1.2 课前锤炼,剖析用语 |
5.1.3 课后反思,教学积累 |
5.1.4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树立个人风格 |
5.1.5 跟进时代,加强教师文化修养 |
5.2 基于学生角度的提升策略 |
5.2.1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
5.2.2 尊重个体因材施教 |
5.2.3 平等交流求同存异 |
5.3 基于环境角度的提升策略 |
5.3.1 针对教学环境的策略探讨 |
5.3.2 针对教育技术环境的策略探讨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性影响研究 ——以福建省A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 有效教学理念对高中思政课堂的学生参与提出高要求 |
(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思政课堂学生参与性作出新规定 |
(三)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性具有一定影响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课堂观察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访谈法 |
(五) 案例研究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教师课堂语言研究述评 |
(二) 国内外学生课堂参与研究述评 |
(三) 国内外教师语言与学生课堂参与性的关系研究述评 |
六、概念界定 |
(一)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 |
(二) 学生课堂参与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一、理论基础 |
(一) 支架理论 |
(二) 交往教学理论 |
(三) 传播学理论 |
二、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的类型与特性 |
(一)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类型 |
(二)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特性 |
三、学生参与的方式 |
(一) 行为参与 |
(二) 认知参与 |
(三) 情感参与 |
四、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与学生参与性关系的探讨 |
(一)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的类型与学生参与性的关系 |
(二)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的特性与学生参与性的关系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 课堂观察工具 |
(二) 学生调查问卷 |
(三) 教师访谈提纲 |
四、研究实施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运用情况及学生参与情况观察结果 |
(一)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运用情况及学生参与情况观察总体结果 |
(二) 八位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运用情况及相应学生参与情况观察结果 |
二、学生参与性的问卷调查结果 |
(一) 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三、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性影响分析 |
(一)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与学生参与性的相关性分析 |
(二)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与学生参与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一)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运用情况的讨论 |
(二) 高中思政课堂学生参与的讨论 |
(三) 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性的影响的讨论 |
第五章 建议与展望 |
一、研究建议 |
(一) 加强高中思政教师对课堂语言的正确认识 |
(二) 促进高中思政教师对课堂语言的有效运用 |
(三) 鼓励高中思政教师对课堂语言的不断锤炼 |
二、反思与展望 |
(一) 研究反思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教学艺术研究70年:进展、问题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教学艺术研究的进展 |
(一)教学艺术研究的历程 |
1.经验认识期(1949—1965年) |
2.停滞期(1966—1976年) |
3.酝酿探索期(1977—1988年) |
4.争鸣立论期(1989—1993年) |
5.全面深化期(1994—2011年) |
6.平稳发展期(2012年以后) |
(二)教学艺术研究取得的成果 |
1.教学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
2.教学艺术的结构与功能 |
3.教学艺术的原理与生成 |
4.教学艺术的分类与分层 |
5.教学艺术与教学美 |
6.教学艺术的学科论与研究方法论 |
二、我国教学艺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立论丰富,观点争鸣缺乏 |
(二)研究侧重理论表达,轻视实践关怀 |
(三)研究方法多定性分析,少量化确证 |
三、我国教学艺术研究的前瞻 |
(一)拓展与深入教学艺术研究的论域 |
(二)彰显教学艺术研究的实践品格 |
(三)注重教学艺术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 |
(7)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的使用现状 |
2.1 教师课堂导入语言使用目的的现状 |
2.1.1 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
2.1.2 教师为了使教学环节更完整 |
2.1.3 教师为了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 |
2.2 教师课堂导入语言使用对象的现状 |
2.2.1 课堂观察对象 |
2.2.2 访谈对象 |
2.2.3 问卷调查对象 |
2.3 教师课堂导入语使用方法的现状 |
2.3.1 教师以直接导入的方式为主 |
2.3.2 教师能够根据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语言 |
2.3.3 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较传统与单一 |
2.4 教师课堂导入语使用效果的现状 |
2.4.1 有利于整个教学环节完整 |
2.4.2 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
2.4.3 不利于学生思维发散与开阔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存在的问题 |
3.1 教师对课堂导入语言的认识存在问题 |
3.1.1 教师对课堂导入语言不够重视 |
3.1.2 教师对课堂导入语言的认识缺乏科学性 |
3.1.3 教师对课堂导入语言的使用缺乏主动性和探究性 |
3.2 教师课堂导入语言使用效果不佳 |
3.2.1 教师的语句使用不够标准,错误频发 |
3.2.2 教师导入语言表达单一,缺乏韵味 |
3.2.3 教师导入目的不明确,语言表达过于随意 |
3.2.4 复习旧知与传授新知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 |
3.3 教师过度依赖教参资料与多媒体技术 |
3.3.1 教师对教参资料生搬硬套,缺乏语文味 |
3.3.2 教师依赖多媒体技术,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教师课堂导入的意识淡薄 |
4.1.1 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4.1.2 教师缺乏对导入语言的设计与思考 |
4.1.3 教师缺乏对导入语言有效性的反思 |
4.2 教师自身语言素养不高,导入语言重复且随意 |
4.2.1 教师对自身导入语言的规范性重视不够 |
4.2.2 小学语文教师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思考 |
4.3 教师忽视了导入语言的重要意义 |
4.3.1 教师过度依赖现代教学手段 |
4.3.2 教师上导入语言缺乏生机与活力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运用的改善建议 |
5.1 转变教师的导入观念 |
5.1.1 重视课堂导入语言的地位 |
5.1.2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念,立足学生主体 |
5.1.3 加强对教师相关技能的培训与指导 |
5.2 加强教师对导入语言的科学认识和有效反思 |
5.2.1 教师应遵循课堂导入语言的基本原则 |
5.2.2 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与素质 |
5.2.3 教师主动对自己的导入语言进行反思与总结 |
5.3 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 |
5.3.1 教师应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
5.3.2 教师要正确认识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性作用,不要喧宾夺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幼儿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最优化教学对活动导入的实然要求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 |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吁求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语言集体教学活动 |
(二)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 |
(三)教学导入 |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综述 |
一、关于语言集体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语言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研究 |
(二)关于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和回应的研究 |
(三)关于语言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研究 |
(四)其他 |
二、国内外关于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的研究 |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 |
(二)幼儿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对比 |
三、国内外关于教学导入环节的研究 |
(一)导入的内涵 |
(二)导入的功能与作用 |
(三)导入的原则 |
(四)导入的类型与方法 |
(五)导入存在的问题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预研究 |
(二)正式研究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非参与式观察法 |
(三)半结构访谈法 |
三、研究的信效度 |
(一)定性研究的信效度 |
(二)定量研究的信效度 |
四、研究工具 |
(一)Spss |
(二)Nvivo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一、新手—熟手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基本状态对比 |
(一)新手—熟手教师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是否设置导入环节 |
(二)新手—熟手教师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时长 |
(三)新手—熟手教师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方式 |
二、新手—熟手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质量对比 |
(一)幼儿园新手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质量现状 |
(二)幼儿园熟手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质量现状 |
(三)新手—熟手教师导入环节质量差异比较分析 |
三、新手—熟手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观念对比 |
(一)新手—熟手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考虑的因素 |
(二)新手—熟手教师对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作用与功能的认识 |
(三)新手—熟手教师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
第五部分 讨论与分析 |
一、导入环节的教育意识 |
(一)导入环节与教学整体 |
(二)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 |
(三)“知”与“行” |
二、教师领域教学知识(PCK) |
(一)教学内容知识 |
(二)教育对象知识 |
(三)教学方法知识 |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一)提高导入环节的教育意识 |
(二)深化导入教学知识的学习 |
(三)树立导入环节的整体教学观 |
三、研究反思 |
(一)对研究工具的反思 |
(二)对访谈数据分析过程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中学数学教学导入实施情况评价量规 |
附录B: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质量评价量表 |
附录C:幼儿园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观念访谈提纲 |
附录D:教师导入观念自由节点详细编码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价 |
三、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 |
1.1 “新时代”的内涵 |
1.2 “文化”的内涵 |
1.2.1 广义的“文化” |
1.2.2 狭义的“文化” |
1.3 文化的作用 |
1.3.1 文化是推动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 |
1.3.2 文化具有规范人的行为的重大作用 |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及作用 |
1.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2.1.1 文化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2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 |
2.1.3 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2.2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
2.2.1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肥沃土壤 |
2.2.2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 |
2.2.3 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立场 |
2.2.4 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 |
2.2.5 以批判性地兼收并蓄为主要态度 |
2.3 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 |
2.3.1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 |
2.3.2 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基本方针 |
2.3.3 以“三个面向”为教育事业指明方向 |
2.3.4 以培育“四有”新人为根本落脚点 |
2.4 江泽民的文化建设思想 |
2.4.1 将文化建设与政党建设结合起来 |
2.4.2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
2.4.3 发挥先进文化对人的引导作用 |
2.4.4 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方略 |
2.5 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 |
2.5.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2.5.2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
2.5.3 加强思想宣传,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 |
2.5.4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
2.5.5 强调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 |
3.1 加强文化建设的国际背景 |
3.1.1 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作用日益彰显 |
3.1.2 国家间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加突出 |
3.1.3 西方国家扩张渗透形式手段更多样 |
3.2 加强文化建设的国内背景 |
3.2.1 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 |
3.2.2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
3.2.3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必然要求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4.1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
4.1.1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
4.1.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4.1.3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
4.1.4 加强网络监管工作营造网络晴朗空间 |
4.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2.1 融入国民教育的全部过程 |
4.2.2 抓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活动 |
4.2.3 开展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 |
4.2.4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
4.2.5 发挥法治的规范保障作用 |
4.2.6 要发挥重要节庆日的作用 |
4.3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
4.3.1 处理好人民和文艺的辩证关系 |
4.3.2 将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间环节 |
4.3.3 把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文艺灵魂 |
4.4 积极推进对外宣传工作 |
4.4.1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 |
4.4.2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
4.4.3 加强和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
4.4.4 依靠各类优秀人才来扩展人脉 |
4.4.5 增长新型媒体力量的参与程度 |
第五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得到丰富发展 |
5.1.1 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
5.1.2 文化自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
5.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
5.2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 |
5.2.1 全党全国人民在思想上更团结统一 |
5.2.2 意识形态工作在各领域实现全覆盖 |
5.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 |
5.3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显着成效 |
5.3.1 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 |
5.3.2 文化事业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
5.3.3 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都不断发展壮大 |
5.4 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显着提升 |
5.4.1 对外文化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 |
5.4.2 对外文化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并不断拓展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
6.1 文化建设要遵循基本原则 |
6.1.1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6.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6.1.3 坚持以创新为引领 |
6.1.4 坚持以开放为动力 |
6.2 文化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 |
6.2.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6.2.2 传承中国革命文化 |
6.2.3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6.3 文化建设要夯实队伍建设 |
6.3.1 健全文化人才选用激励机制 |
6.3.2 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文化人才 |
6.3.3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6.3.4 强化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6.4 文化建设要处理各种关系 |
6.4.1 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
6.4.2 协调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关系 |
6.4.3 协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1 学术论文 |
1.2 主持课题 |
1.3 参与课题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课堂教学语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学语言与课堂教学语言 |
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 |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要素与形式类型 |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要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形式类型 |
第四节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使用必须规范 |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人类美丽的语言 |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要实现教育功能 |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 |
五、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以实现师生交流为目的 |
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要有情感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 |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形式类型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产生问题的原因 |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观念落后 |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素养不足 |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不强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认识不全面 |
五、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尚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改善策略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改善策略 |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表达训练 |
二、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语法规范性 |
三、课堂教学语言在表达上要准确和生动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形式的改善策略 |
一、课堂导入语改善策略 |
二、课堂过渡语改善策略 |
三、课堂总结语改善策略 |
四、课堂提问语改善策略 |
五、课堂抒情语改善策略 |
六、课堂评价语改善策略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小学语文课堂记录表 |
附录二:问卷调查指标体系 |
附录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调查表(学生卷) |
附录四:一线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相关系数数据统计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课堂语言要讲艺术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探索与实践[D]. 丁东奎. 河南大学, 2013(02)
- [2]中学体育教学语言规范与艺术性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D]. 宋丹丹. 武汉体育学院, 2016(03)
- [3]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D]. 胡朝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D]. 张咪.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5]高中思政课堂教师语言对学生参与性影响研究 ——以福建省A高中为例[D]. 吴婧.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我国教学艺术研究70年:进展、问题与前瞻[J]. 李如密,张涛.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9(02)
- [7]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语言研究[D]. 裴烘艺. 山西大学, 2020(01)
- [8]幼儿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比较研究[D]. 赵文博.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D]. 刘惠惠. 山西大学, 2019(02)
- [10]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钰.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