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分类学杂志第十七卷总目录

中国动物分类学杂志第十七卷总目录

一、动物分类学报第17卷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欢[1](2020)在《基于模式标本数据探索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式标本在保障命名体系稳定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包含详细的物种采集地、采集日期、标本采集数量及性别等信息,其收藏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分类学研究程度,整理利用模式标本数据,对于开展一个地区物种多样性研究具有指示作用,可作为评估物种分类工作的参考依据。半翅目昆虫分布广泛、多样化程度高且大多为植食性,是农业和林业的重要害虫,而膜翅目昆虫作为昆虫纲第三大目,大多数种类是对人类有益的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在害虫的生物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整理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的模式标本数据用于分析物种分类趋势的研究几乎没有。为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通过建立我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模式标本数据库,运用内容分析法、Arcgis分析、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评估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分类工作,阐明这些新种在中国地区的时空分布现状,全面了解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的物种组成中发现:(1)中国半翅目模式标本数据集中共计3780种,隶属于3亚目87科1306属;中国膜翅目模式标本数据集中共计3334种,隶属于2亚目55科864属;(2)含种和属数最多的科是叶蝉科Cicadellidae(253属、1119种)和茧蜂科Braconidae(156属、816种);含物种数最多的属是木虱科的喀木虱属Cacopsylla(68种)和叶蜂科的叶蜂属Tenthredo(131种)。2.在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正模标本的收藏分布中发现:(1)正模标本有记录保存单位的半翅目共3735种,共涉及67个保存单位,膜翅目共3317种,涉及55个保存单位;(2)收藏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正模标本量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计收藏1004种半翅目昆虫和835种膜翅目昆虫,收藏主要类群是蚜科Aphididae(225种)和姬蜂科Ichneumonidae(133种)。3.在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分类工作评估中的发现:(1)1949-2017年,有420个作者参与半翅目新种发表;1949-2010年,有354个作者参与膜翅目新种发表;发表半翅目和膜翅目新种数量及参与物种描述的作者数随时间均呈增长趋势,在20世纪80-90年代新种发表量最多,2007年之后发表新种数下降较快;(2)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从采集到发表,橱柜时间均值为12年左右,滞后性明显;超过半数的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发表时仅基于单个标本;(3)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在20%的科和作者各分配了约80%的数量,呈现类似“二八规律”所述的不平衡现象。4.在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地理分布格局中的发现:(1)1949-2017年,共计整理中国半翅目所有新种的地理分布点10120条;1940-2010年,共计整理中国膜翅目所有新种的地理分布点12221条。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在西南山地(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东缘、云贵高原)、秦岭、武夷山、五指山等山区;(2)不同采集时间段下,1970年之前采集记录较少,1971-1994年种采集记录最多,进入21世纪后采集记录明显减少。(3)33省份共计采集中国半翅目昆虫模式标本42148份,膜翅目昆虫模式标本29428份,不同地区之间采集的模式标本数有明显差异,采集类群集中在叶蝉科Cicadellidae(10238份),木虱科Psyllidae(10116份),茧蜂科Braconidae(7007份)。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别对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进行分析,从时间上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工作在不断增强,但物种描述趋势变缓,仍有许多物种有待描述,我国昆虫α分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空间上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采集的地域和类群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应该重视采样不足的地区。本研究不仅对分类工作者开展下一步分类学研究有一定启示,而且对中国昆虫物种多样性保护、天敌昆虫利用、有害生物治理提供资料。

刘倩文[2](2015)在《周尧与中国现代昆虫学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周尧(1912--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着名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昆虫分类、农业害虫防治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了"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理论,并对盾蚧总科,头喙亚目和蛾类害虫等20多个昆虫类群进行研究,编着出版了一系列的专着和教材;在小麦吸浆虫等农业害虫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防治措施。晚年的周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蝴蝶的研究,他首次拟定了中国蝴蝶族、属、种、亚种的中文名称,为蝴蝶中文名称的统一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他还拓宽了中国昆虫学史的研究,历时20多年着成《中国昆虫学史》,被欧美国家誉为"不朽的着作"。除了在昆虫学方面有显着成就外,周尧还开拓了学术园地:创办了昆虫研究所、昆虫博物馆、天则出版社、昆虫学术期刊,发起成立了昆虫趣味会和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设立了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这些昆虫学事业推动了我国昆虫学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周尧也因此成为我国现代昆虫学事业的奠基者。由于成绩突出,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1985年获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1995年获亚洲农业发展基金会"亚洲农业杰出人士"称号并授予荣誉称号,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周尧的科学成就斐然,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精深广博的专业素养外,周尧的科学素养还表现在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独立与学术平等的科学思想,和开拓创新、执着追求、严谨求实、勤奋不懈的科学精神上。周尧的科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挖掘其科学思想,有助于对其科学成就作出哲学思考。而科学精神则给了他研究中的动力,支撑着他在科学探索征途中不断突破,成就了雕虫大业。周尧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文史修养、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周尧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在文学领域也有着很深的造诣,这为他从事科学与人文交叉融合的科技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艺术领域他也有着很多成就,他的昆虫绘图把科学和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堪称一件件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修养使得在他进行研究时能够开阔视野。爱国、乐群、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更是他能够取得杰出学术成就的重要支撑,使他即使经历许多政治运动,身心备受摧残,也从未放弃对科学事业的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中国早期昆虫学家,周尧执教达70年之久,为国家培养了三代昆虫学人才,形成了脉络清晰、风格鲜明的学术谱系。他的弟子们传承了他开创的事业,也将他的思想与精神传递给后代,使得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在以周尧为中心的学术谱系中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力。

李晓霞[3](2013)在《近代西北科学教育史研究 ——以西北联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教育史是教育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在科学技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运应历史文献梳理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科学教育史分析与考证法,对近代西北地区的科学教育,特别是以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的科学教育为核心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与研究,以期理清西北地区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其科学教育体系结构,科学、公正地审视近代西北科学教育在其特殊区域、特殊时期所做的历史贡献。从而丰富并发展科学史的研究,指导西北地区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为西北大开发的战略调整提供新的工作思路。本研究基于近代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相关的原始期刊、文献史料及二手文献的调查、解读及其分析,从中选择抗战时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地质学、工学、农学等学科,全面研究其学科发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生培养与管理以及学术演讲与科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代西北地区高等科学教育的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清末民初高等科学教育的萌芽阶段;二为民初至1937年间高等科学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三为抗战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高等科学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清末民初期间,西北地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高等科学教育,至抗战前,高等科学教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较为系统化的科学教育。直至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高等科学教育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在自然基础科学方面,形成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体系;在工学方面,形成了土木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机械工程、矿冶工程、水利工程、航空工程、工业管理等工程学科体系;在农学方面,形成了农艺、植物病虫害、农业经济、林学、园艺、畜牧兽医、农业化学、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农产制造、土木水利、纺织、化学制造、牧草等农林学科与畜牧科、诊疗科、细菌卫生科、寄生虫科、病理科、生物药理科、生物生化科、解剖科等农学学科体系,以及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层次结构,从学校教育、师范教育、民众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完整的高等科学教育体系。师资多数留学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以数学教授曾炯、物理学教授岳劫恒、化学教授虞宏正、生物学教授汪堃仁、地理学教授黄国璋、地质学教授张伯声、工程学教授金宝桢、刘德润、刘锡瑛、萧连波以及农学教授汪厥明、殷良弼、沈学年等为代表的师资队伍,他们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引入西北,严谨治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科学专业人才。研究结论如下:1)从科学教育史的视角,首次厘清近代西北地区自然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晚清陕西大学堂的创办标志着近代西北科学教育的萌芽,到了民国西北大学陕源时期及抗战前略有发展,直到抗战时期平津高校迁到西安,组建西北联大,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等科学教育。2)实现了中国高等科学教育区域分布的历史性转折。西北联大与其分立出的国立西北五校将平津三校一院从“点”的分布,转化为西北地区“面”的均衡分布,并化成西北自身所有、永久存在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西北地区以西安、城固、兰州为中心城市的高等科学教育区域布局,从而平衡了中国高等科学教育的区域分布,实现了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的历史性转折。3)西北联大成就了西北地区的高等科学教育。首先,西北联大构建了完整的理、工、农、医科学教育体系,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的空白;其次,扎根西北,融会世界思想,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理论与应用成果。最后,提升了西北科学教育水平,为国家储备了人才。4)西北联大的科学教育在中国高等科学教育史上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它在民族危难时期,为我国高等科学教育保存了文脉,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发展。今日我国华北、东北与西北地区的许多高等院校的发展,与西北联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与传承关系。如果没有西北联大为国家保存高等教育文脉,就没有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特别是西北地区高等科学教育的发展。

李楠[4](2012)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59年,《物种起源》在英国出版,其作者英国着名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以其严谨刻苦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以及贝格尔号的艰苦航行等也成为科学史上着名的事件。由此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为生物学科及人类文明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世纪下半叶,生物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迅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思想变革不仅涉及了生物学界,更是深刻影响了社会学等非自然科学领域。本研究运用文献梳理法、科学史分析与考证法对1873—1937年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以期从生命科学的立场出发,也从社会发展的立场出发,科学、公正地重新审视和勾勒1937年以前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和传播意义。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前的3000余种科技期刊,从中选择了1873—1937年对生物进化论进行传播的18种科技期刊共213篇文章以及这期间的代表性图书,作为研究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依据。并从中进一步选取《格致汇编》、《国闻汇编》、《科学》、《新青年》、《汇报》、《民铎》等代表性期刊以及《西学考略》、《物种原始》等图书进行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严复《天演论》传播进化论之前,1873年,《申报》第404号以《西博士新着<人本>一书》为题发表了一篇报道,这是达尔文的名字及其着作在中国的首次出现。1877年《格致汇编》第7卷上发表傅兰雅撰写《混沌说》一文,介绍了生物由简至繁的渐进过程,并首次论及人猿同祖论和生物进化。188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出版《西学考略》一书,正式对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进行评论介绍,据考证此书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最系统地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介绍。2)1897年,《国闻汇编》引进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宣传了变革和发展的观点,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到了深刻启蒙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严复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中国晚清社会形态相结合,并异化为社会进化论的传播策略,是造成空前影响最主要的原因。1906年,李扶撰文《天演论驳议》发表于第9年54号《汇报》,作为对生物进化论提出批判的极具代表性的一份传教士期刊,从侧面展现出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的曲折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深入传播。3)五四时期,以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期刊为传播媒介,陈独秀(1879—1942)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对进化论进行了大力的整合与广泛宣传,为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并成为试图变革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这一理论由自然科学上的新理论发展成为深刻影响国人的思想洗礼,促进了思想启蒙运动的深远发展。于是,在1919年前后,掀起了进化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第三次高潮。4)1915年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期刊出版,这一份在美国编辑而在上海出版的期刊向中国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和思想,特别是生物进化论。1927年《科学》发行“生物进化论专号”,该刊从达尔文其人、进化思想源流和影响、遗传、突变、物种形成、适应性进化、人类进化与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引进生物进化论,而且也系统引进了作为生物进化论基础的整个现代生物学。同时,中国科学社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学研究所。1922年出版的《民铎》之《进化论专号》深入从进化之历史、进化的方法、进化的证据、达尔文年谱等各个方面解读生物进化论,并指出进化论发展之趋势。研究结论如下:1)首次从科学传播的新视角勾勒了1873—1937年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轨迹。生物进化论并非如学界通常认为的是1897年通过严复的《天演论》传入中国,将其传入时间提前至1873年。相比较图书和报纸,期刊一直是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媒介。从形态上来看,传播生物进化论的期刊经历了从文理综合性期刊到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再细化为分支学科期刊的过程,从文章体裁来看,晚清时期多为新闻报道、短评消息形式的文章体裁,以此介绍达尔文其人其事,民初时期文章体裁则演变成为较为专业的学术论文,这也标志着《博物学会杂志》、《博物学杂志》、《博物杂志》等生物学专业期刊传播科学知识的专业性进一步增强。2)首次从期刊传播的视角深刻剖析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严复、陈独秀等人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中国晚清社会形态相结合,并异化为社会进化论的传播策略,是造成空前影响最主要的原因。从报纸形态的《国闻报》到期刊形态的《国闻汇编》的嬗变和共存现象,既是报纸为中文期刊诞生的源流之一的证明,也是严复熟练规避报纸和期刊各自劣势和熟练运用各自优势的一个典型案例。一年以后,又将《国闻汇编》连载的部分《天演论》修订完善后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在其中:规避了报纸知识性、学术性较欠缺的劣势,充分利用了报纸新闻报道短平快的优势,传播西学中的进化论等科学消息,实现一次传播;规避期刊出版周期比报纸长的劣势,充分利用期刊学术性、系统性优势,长篇连载进化论,实现二次传播;规避图书连续性、时效性较差的劣势,先在期刊连载发表,形成连续性知识获取悬念,再利用图书的阶段性、集成性优势,在期刊连载的基础上以图书的形式出版,从而实现了三次传播效应。这是天演论之所以在晚清中国形成爆发传播和轰动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3)1915年创刊的《科学》是向中国传播生物学,特别是生物进化论,以及促生中国生命科学学科萌芽和系统化的主媒介,它完全不同于晚清民初以来其他期刊或图书有关生物进化论的零散传播、局限于知识传播甚至异化传播的势态。作为我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它对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科学》对大多数西方基础学科的引进、传播都体现了系统性和前沿性的追求。这正是《科学》之所以成为晚清以来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的主媒介的根本原因所在。4)生物进化论,作为生物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在中国的传播有力地促进和影响了我国生物学高等教育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人接纳和研究进化论加快了生物进化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在中国兴起,进而系统完善了中国生物学科发展。在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我国的生物学高等教育不但丰富了原有的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比较生理学、胚胎学,系统分类学等传统学科,还逐渐衍生出进化生物学、细胞进化学、进化生态学、数量遗传学、进化遗传学、生物进化论、人类起源与演化学等新的学科分支。并使中国生物学科朝着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方向快速发展。

王言法[5](2011)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文中提出近代开端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社会,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社会主导地位,政治制度腐败,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十分落后。高等教育仍处在古代教育阶段。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教育,在科举制度的左右下,始终以儒家学说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教育尽管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几乎没有其他文化思想和科学教育的成分,因而没有培养出大批的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教育落后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科学技术固步自封和落后的重要根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西方引进时,西方英法德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高等教育为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这些国家得以最先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先进的高等教育是这些国家走向强大的重要前提和原因。鸦片战争以后,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推动下,清政府内部一批受过经世之学教育和熏陶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个谋西学图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为办洋务创办的新式学堂,不仅直接服务和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重要的是它变革了中国传统教育,开辟了中国近代教育,同时传播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早期的科技人才,在神州大地上衍生了新知识、新人才、新观念,这些新的变化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十九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一批具有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通过创办新学堂等途径,培养和锻炼了维新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壮大了维新派的中坚力量,依靠他们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在二十世纪初清末新政的推动下,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民主革命领袖和骨干,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以留学生为先锋和中坚的知识分子们开辟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腐败的封建制度,成立了以知识分子为领导主体的中华民国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千年巨变。1917年,经教育家蔡元培改革后的北京大学旋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它把新文化、新思想与爱国思想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北京大学的学生培育成为具有新的特点和气质的知识分子,北大由此成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也改变了民主革命的性质,中国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1924年,孙中山为了实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国民党依托黄埔军校师生建立了校军,进而建立了国民革命军,不仅取得了北伐的胜利,还统一了中国,巩固了民国新政权。蒋介石还依靠黄埔师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建立和巩固了其军事统治集团。几乎伴随着近代中国始末的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创立和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崛起,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而且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社会转型的现代化人才,为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二十世纪初,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充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锋和桥梁,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最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依托大学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于1921年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为共产党早期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他们从1927年开始逐渐构成了共产党高层的政治领导核心和军事统帅,不仅找到一条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正确道路,而且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不断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的高等教育经过一个世纪的大发展,由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到了现代高等教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思想、政治的大变革,还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现代化人才,他们带动近代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并在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依靠它所培养的大量现代化人才,有效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科学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现代大学引领了中国近代社会科技、经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就重视革命的人才培养,对于教育在革命中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为此,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自己的独成体系的高等教育,为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依靠他们得以正确贯彻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广泛组织、发动和领导群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一个世纪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嬗变的关系充分说明,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嚆矢。近代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革命思想的先锋和桥梁作用,二是政治运动的先锋作用,三是科学技术的孕育和引领作用,四是经济发展的先驱作用。

曹志红[6](2010)在《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选题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中有关食物链顶端的亚洲(主要是中国境内)特有种一一虎的记录,对中国不同地理单元的虎种群历史变迁过程进行复原,恢复其过去的生活史、时空分布变化、数量变化及人虎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展开,探讨土地开发、日常社会生活需要、虎贸易利益驱动等人文因素导致的人虎冲突、政府打虎活动对虎历史变迁的影响,揭示人虎关系演变的历程。本文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新疆、陕南、福建、江西、湖南、东北六个区域的虎资源变迁及人虎关系演变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历史上的虎产品利用史、虎产品贸易史进行勾勒,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断的打虎活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也是第1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本研究的主旨和全文结构,勾勒研究简史,介绍研究方法。本研究主旨在于在古动物到现代动物演变之间,补充学术界较为缺乏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内容,通过对典型动物虎的研究,将动物的环境指示意义、动物与人的关系研究推进到历史时期。丰富和完善历史地理、动物地理、环境变迁等学科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区域虎历史变迁专题研究,包括第2-7章。第2章对新疆虎的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新疆虎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和研究难度,有关新疆虎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造成了动物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相对空白的研究状态。本章充分利用岩画、地志、文集和探险考察游记等资料,对历史上的新疆虎进行调查确认与研究:新疆地区至少在距今1-1.5万年前即有虎分布,以后持续不断;其地理分布涉及天山南北,沿水源(河湖)分布于山间谷地、河流绿洲及山前冲积扇地带;其具体生境以芦苇、胡桐树木(胡杨林)等植被为主,具有足供捕食的食物。至清光绪前期新疆虎依然多见,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1899-1916)开始锐减。人类活动叠加的自然环境演化是影响新疆虎变迁的主要因素。生物链偶然因素的参与(肉食性蚂蚁威胁虎的繁殖)也起到了可能的影响作用。第3章以陕南为专题,着重探讨特定时空条件下典型动物资源变迁中的人文因素影响。明清时期是陕南地区移民、开发的高潮时期,历史记录显示,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全面展开和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虎资源出现明显的变迁,人虎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以乾嘉时期为时间断限,虎的栖息领域出现阶段性萎缩,第一阶段涉及南郑、城固、沔县三地,第二阶段则开始大范围萎缩。人虎冲突逐渐加剧,除一般性人虎冲突事件外,激烈的虎患和打虎活动频繁发生,成为人虎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导致有计划、有组织、高奖励、高力度的政府性防虎、驱虎、打虎活动开始展开,最终导致虎数量剧减,分布范围显着萎缩,栖息地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森林资源保存较为完好的高海拔山地后退。第4-6章对华南的三个地区(福建、江西、湖南)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复原了虎的时空分布变迁和数量变化过程,着重分析了虎患现象,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其发生的时空特征、烈度等级、原因和应对措施。得出结论:在进入人类文明阶段后,华南地区老虎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都呈逐渐缩小之势,总的来说人类干扰和捕杀是主要因素。在华南地区,虎的栖息地除了森林山地之外,平原地区也曾有虎分布,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满足了虎生存所需的植被、水和食物三要素,比现在优越。虎患是华南地区的典型和突出现象,虎患烈度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的应对措施也因而出现了官方捕虎、民间打虎、军队猎杀、官民结合猎捕等形式。明清时期是南方地区历史上人虎冲突最剧烈,人类对华南虎影响最显着的一个时期,是华南虎生存出现危机的一个阶段。第7章对东北地区的虎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东北地区虎的分布变迁大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东北地区历史上的猎虎活动和虎产品利用情况,探讨东北虎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即该地山高林密的自然条件特点和人类开发进程分散性、断续性的特点,为虎的生存赢得了一线生机。近代东北开禁后,东北虎的生存受到人类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部分是虎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第8-9章的内容。第8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的勾勒,讨论了虎的药用、食用历史,勾勒出了虎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第9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打虎活动的讨论,指出打虎活动从史前到1970年代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是第一个打虎高潮时期,将虎的分布从平原和低山区推向中山和高山区,但并未对种群的数量造成毁灭性打击,真正起到灭绝性影响的是建国后50-70年代的除害兽运动。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第10章内容。本文的突破性结论体现在几个方面,即填补新疆虎和虎产品利用和贸易史研究空白、丰富和补充动物学对于虎的栖息地选择、生活习性的认识、提出中国打虎活动的概念。最后,本研究阐明了历史环境变迁中人文因素的极端重要性,为特有动物种群变迁研究、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二、动物分类学报第17卷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分类学报第17卷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式标本数据探索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模式标本数据整理利用
    1.2 分类工作评估
    1.3 昆虫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1.4 中国半翅目昆虫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1.5 中国膜翅目昆虫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模式标本数据的收集
        2.2.2 模式标本数据库整理
        2.2.3 评估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分类工作
        2.2.4 探索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空间分布
        2.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模式标本数据分析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的物种组成
        3.1.1 科级阶元组成
        3.1.2 属级阶元组成
        3.1.3 小结与讨论
    3.2 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正模标本的收藏分布
        3.2.1 中国半翅目正模标本的收藏分布
        3.2.2 中国膜翅目正模标本的收藏分布
        3.2.3 小结与讨论
    3.3 评估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分类工作
        3.3.1 新种发表的时间趋势
        3.3.2 参与物种描述的作者分析
        3.3.3 橱柜时间分析
        3.3.4 发表新种所用模式标本数及各期刊报道新种的情况
        3.3.5 小结与讨论
    3.4 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模式标本的空间分布
        3.4.1 模式标本的地域分布
        3.4.2 采集趋势和发表趋势分析
        3.4.3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中心
        3.4.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周尧与中国现代昆虫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章 周尧的学术成长背景和成长历程
    第一节 周尧的学术成长背景
    第二节 周尧的学术成长历程
第二章 周尧的昆虫学研究成就
    第一节 昆虫分类学研究
    第二节 《中国蝶类志》与蝴蝶分类研究
    第三节 小麦吸浆虫研究
    第四节 中国昆虫学史新学科的创立
第三章 周尧开创的昆虫学事业
    第一节 昆虫学教育
    第二节 创建昆虫研究所、昆虫博物馆
    第三节 创办昆虫学术期刊和天则出版社
第四章 周尧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第一节 周尧的科学思想
    第二节 周尧的科学精神
    第三节 周尧的人文素养
第五章 周尧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第一节 人的传承
    第二节 学术的传承
    第三节 思想与精神的传承
    第四节 学术机构与学术资源的传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就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3)近代西北科学教育史研究 ——以西北联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1.3 选题来源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合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难点与重点
        1.3.3 思路与方法
        1.3.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2.1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的启蒙与发展
    2.2 《科学》与西方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传入
        2.2.1 《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相关的文献调查
        2.2.2 《科学》传入的西方科学教育
        2.2.3 《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的意义
    2.3 《科学教育》与其科学教育思想
        2.3.1 编辑出版概况
        2.3.2 科学教育思想探源
        2.3.3 《科学教育》创刊的意义
    2.4 近代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西北联大的科学教育
    3.1 西北联大的历史变迁
    3.2 西北联大的科学教育
        3.2.1 数学教育
        3.2.2 物理教育
        3.2.3 化学教育
        3.2.4 生物教育
        3.2.5 地理地质教育
    3.3 小结
        3.3.1 与抗战前西北科学教育的比较
        3.3.2 西北联大的历史贡献
第四章 西北地区工程教育的肇始与发展
    4.1 学科全面、立足本土,以适国家之需要
    4.2 通专并重、讲求实际、学以致用,科学教育观一脉相承
    4.3 雄厚师资、从严治教,培养工程人才
    4.4 充实设备,筹立工厂,经验与学理试验三者并重
    4.5 小结
        4.5.1 开西北高等工程教育之先河,奠定工程教育体系
        4.5.2 以留学生为主的师资队伍,直接采用西方工程教育,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4.5.3 工程教学理论联系西北地区工业实践,促进科学教育本土化进程
第五章 近代西北地区农学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5.1 西北高等农业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5.2 陕西高等农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5.2.1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科学教育
        5.2.2 国立西北农学院与农学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5.3 甘肃高等农业教育
        5.3.1 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5.3.2 国立兽医学院
    5.4 近代新疆、青海、宁夏的高等农业教育
结论
    1. 首次从科学教育角度,勾勒出近代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的历史脉络
    2. 实现了中国高等科学教育区域分布的历史性转折
    3. 西北联大成就了西北地区的高等科学教育
        3.1 构建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填补我国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的空白
        3.2 扎根西北,融会世界思想
        3.3 提升西北科学教育水平,为国家储备人才
    4. 西北联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居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1.3 选题来源
    1.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合评述
        1.2.1 研究基础
        1.2.2 文献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难点与重点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进化思想与生物进化论发展史
    2.1 生物进化思想起源
        2.1.1 林奈的分类说
        2.1.2 进化思想的先哲——布丰
        2.1.3 进化论的伟大先驱——拉马克
    2.2 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基础
        2.2.1 居维叶与灾变说
        2.2.2 赖尔与地质渐变说
    2.3 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
        2.3.1 达尔文生平简介
        2.3.2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2.3.3 马尔萨斯《人口论》对达尔文的影响
        2.3.4 《物种起源》的出版:激烈反响与牛津论战
    2.4 达尔文学说的发展
        2.4.1 新达尔文主义——孟德尔、魏斯曼
        2.4.2 现代达尔文主义
        2.4.3 传统进化论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阶段(1873—1896)
    3.1 国人与传教士共同传播进化论
        3.1.1 《谈天》:西方进化思想传入中国的起点
        3.1.2 《地学浅释》:启发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的重要着作
        3.1.3 《格致汇编》(1876)与“混沌说”
    3.2 在华传教士独立传播生物进化论
    3.3 《申报》与达尔文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进化论在晚清社会的社会化传播过程(1897—1919)
    4.1 《国闻汇编》的拓荒性传播
        4.1.1 《国闻汇编》之创刊背景
        4.1.2 《国闻汇编》之出版概况
        4.1.3 主编严复其人
        4.1.4 传播进化论思想
        4.1.5 以图书形式的二次传播之《天演论》出版
        4.1.6 小结
    4.2 《新青年》与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化传播
        4.2.1 《新青年》出版概况
        4.2.2 《新青年》传播的进化论
        4.2.3 《新青年》与《科学》的关系
        4.2.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系统、广泛传播(上,1914—1919)
    5.1 《科学》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5.1.1 《科学》编辑出版概况
        5.1.2 《科学》传播生物学的概况
        5.1.3 《科学》对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1.4 小结
    5.2 生物学期刊对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2.1 《博物学杂志》对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2.2 《博物学会杂志》与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2.3 《博物杂志》及其传播的生物进化论
    5.3 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以《天演论驳义》为例
        5.3.1 《汇报》的出版概况
        5.3.2 《天演论驳义》对生物进化论的批判
        5.3.3 小结
第六章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广泛、系统传播(下,1920—1937)
    6.1 马君武及其《达尔文物种原始》的出版
        6.1.1 马君武先生简介及年谱
        6.1.2 《达尔文物种原始》:《物种起源》最早的中译本
        6.1.3 马君武与《达尔文》
    6.2 《民铎·进化论号》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6.2.1 《民铎》出版概况
        6.2.2 《民铎》的主笔
        6.2.3 《民铎·进化论号》传播的生物进化论
        6.2.4 首次发表的《达尔文年谱》
        6.2.5 《民铎·进化论号》传播进化论的科学意义
    6.3 《科学》出版生物进化论专号
        6.3.1 出版背景及概况
        6.3.2 《科学·进化论专号》传播的生物进化论
        6.3.3 《科学·进化论专号》传播生物进化论的科学意义
        6.3.4 两本期刊专号之对比
    6.4 静生生物调查所的成立
        6.4.1 中国生物学发展之回顾
        6.4.2 静生生物调查所之创立
        6.4.3 《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之创办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及参与课题
参加会议与学术交流
致谢

(5)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综述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文章框架
    五、创新点与不足
    六、高等教育概念界定
第一章 近代开端时的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状况
    一、近代开端时的中国社会状况
    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时之西方高等教育
    一、西方近代高等教育的渊源
    二、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三、西方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及影响
第三章 兴西学办洋务图自强
    一、新的思潮涌动
    二、一座书院与一场改革运动
    三、兴新学孕育新生机
第四章 维新派办学堂促维新
    一、对洋务教育的反思
    二、教育维新思潮冲击旧的教育制度
    三、办学堂培育维新人才
    四、维新教育与维新运动之互动
第五章 留学生教育助推民主革命
    一、清末新政推动留学生教育勃兴
    二、留学生教育造就民主革命领袖
    三、留学生兴起民主革命思想浪潮
    四、留洋知识分子掀起民主革命风暴
    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建立民国政权
第六章 北京大学的革新推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
    一、新式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
    二、北京大学之革新
    三、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四、北大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策源地和指挥部
第七章 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巩固新政权
    一、为建国民革命军创建黄埔军校
    二、革命军对于巩固国民党新政权之作用
第八章 教会大学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一、教会大学的创立与发展状况
    二、教会大学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三、教会大学推进了中国近代科技进步
    四、教会大学培养中国社会转型人才
第九章 高等教育促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发展
    一、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创立中国共产党
    三、知识分子革命家与军事家铸就革命之栋梁
第十章 现代大学引领近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二、新型知识分子引领科学技术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驱动社会经济现代化
第十一章 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推动革命胜利
    一、共产党充分认识教育对于革命之重要性
    二、创办高等教育培养骨干力量推动革命胜利
第十二章 结论——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一、革命思想的先锋和桥梁作用
    二、政治运动的先锋作用
    三、科学技术的孕育和引领作用
    四、经济发展的先驱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价论立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选题的解说
    第二节 研究简史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工作方法和资料讨论
    第五节 本文结构及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历史上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的调查确认、历史变迁及其人文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新疆虎研究述评
    第二节 新疆是否有虎?
    第三节 新疆虎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 影响新疆虎变迁的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
    第一节 移民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与虎生活领域的逐渐缩小
    第二节 人虎冲突的加剧和打虎活动的展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史前时期虎遗存分布及其折射出的虎生境
    第二节 历史时期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三节 元代以前福建地区开发进程与人虎关系的演变
    第四节 明清时期:虎患的全方位考察与开发高潮的到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江西虎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历史时期江西的人虎冲突——虎患与打虎
    第三节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人虎接触、虎利用与虎文化
    第四节 虎与明清时期江西生态环境变迁探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二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时代变迁大势
    第三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虎患与打虎
    第四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接触、利用与文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北地区虎的历史变迁及人虎关系
    第一节 东北虎的历史分布变迁
    第二节 东北虎之劫—东北的近代移民与开发
    第三节 从山林之君到医药之宝—人类对东北虎的认识和利用
    第四节 东北虎种群延续原因之探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
    第一节 药用
    第二节 食用
    第三节 历史上的虎产品贸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历史上的打虎活动
    第一节 明代以前:打虎与英雄
    第二节 明清时期:以官府捕虎为主
    第三节 民国时期:分散打虎
    第四节 建国以来:除害兽运动与盗猎活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全文结论
    第二节 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境内出土的虎化石及虎骨
附录2 新疆虎大事记
附录3 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
附录4 关于《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补充通知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动物分类学报第17卷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式标本数据探索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D]. 刘欢欢.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周尧与中国现代昆虫学发展研究[D]. 刘倩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3]近代西北科学教育史研究 ——以西北联大为例[D]. 李晓霞. 西北大学, 2013(11)
  • [4]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D]. 李楠. 西北大学, 2012(11)
  • [5]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 王言法. 山东大学, 2011(12)
  • [6]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 曹志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中国动物分类学杂志第十七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