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在《线性代数》课教学中的作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汉生[1](1992)在《计算机在《线性代数》课教学中的作用探讨》文中提出 工科院校《线性代数》课教学中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下面两个原因:1.概念多、定理多,而且似乎比微积分更抽象;2.计算量大。因此,有些类型的题难以让学生多作,从而使学生难掌握某些复杂的方法,甚至影响对某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彩彦[3](2007)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开设试验课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各个学科正在不断地交叉。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更显示出它在各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学教学不仅为后续课程和专课程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感到目前
姜丽[4](2016)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数与代数领域》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现实的发展。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应用?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快速崛起的一个新兴概念,并迅速发展。自2000年以来,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探讨越来越多。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都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都根据自己的专长,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展开了深刻的研讨,希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研究以TPACK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联通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个教学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数与代数实然状态分析教学,发现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教学设计,在将具体方案落实到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总结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见与建议。本研究通过探索数与代数教学各个部分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能够得到高效利用找寻前行之路。
王福良,任传荣,杨彩萍[5](2002)在《关于普通高校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文中指出通过实践与思考 ,认为普通高校数学课程应注重数学实验 ,精选内容 ,把优秀数学软件引进教材 ,把数学建模课部分内容纳入教材 ,把少量现代数学融进教材之中 ,把教材的论文式结构改为启发式结构 ,并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注重因材施教 ,采用启发式授课 ,实行CAI教学 .
刘小歆[6](2010)在《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热潮,它使传统的一尺讲坛、一支粉笔变得富有乐趣、充满动感。但对于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时机、应用策略、适用内容目前还没有清晰而完善的研究。本文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结合多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在学习了大量计算机软件和研究初中学生学习和认识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首先,指出了当前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即重视外表华丽,忽视数学本质、重视形象思维,忽视抽象思维、重视电脑媒体,忽视其它手段、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自学重视计算机演示,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其次,以典型课例为载体,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主要讨论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教学软件选择的策略;最后,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尚待讨论解决的问题以及实施建议。
王彬[7](2018)在《模型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模型方法在东西方科学史上均有应用,但作为科学方法的运用却源于西方。在医学领域,运用模型方法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方面古已有之,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应用中较为普遍。因此,作为医学研究的基本形式,模型方法在国内外均有较多学者研究。国外学者多数从具体科学角度研究模型方法,属于应用范畴。而国内学者一般集中探讨模型方法之内涵,属于理论范畴。但国内学者缺乏对模型方法在传统中医学内应用之研究,尤其对传统中医理论引入现代模型方法的研究仍匮乏。论文主要围绕模型方法及其在传统中医学内的运用展开探讨,对模型方法概念及其在传统中医学内应用价值展开研究,进而论证传统中医模型方法之不足及在传统中医学内引入现代模型方法之可行性。论文研究目标有三点:第一,分析模型方法整体概念,以证实传统中医学内存在原始模型方法。第二,着重研究传统中医学内的原始模型方法,发现原始模型方法之特点及不足。第三,探讨现代模型方法在传统中医学内如何运用,启发传统中医学如何与现代模型方法之结合途径。论文研究意义在于重新定义模型方法,以研究传统中医学内的原始模型方法,借鉴现代模型方法结合传统中医理论,进而发展传统中医学及提高中医学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本论文主要观点有三:第一,模型方法不仅限于西方对模型方法之定义,还包含思维类模型方法。第二,存在于传统中医学内的原始模型方法具研究价值。第三,引入现代模型方法以结合传统中医学,尤其以计算机模拟方法为代表。论文结构如下:首先,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模型方法之观点及阐明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第一章内探讨模型之含义与模型方法概念、类型,从历史角度对模型方法的演变、现代形式及作用研究。第二章内研究传统中医学思维特征、表现形式及局限性,从中医古籍与文献内寻找模型方法对传统中医学的认识与实践价值,即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心理及预防、治疗、养生方面有何特征。第三章内引入现代模型方法与传统中医模型方法之比较,尤其引入动物模型、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模拟方法于传统中医学内研究。对比之后,针对传统中医模型方法之缺点,启发现代模型方法与传统中医模型方法之结合,着重探讨发展趋势与结合方式、运用等方面。最后,综合分析、总结观点与得出结论,即传统中医学内存在原始模型方法且在现代模型方法辅助下,可传承发扬。
秦桂莲[8](2004)在《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专业细分化、课程设置多为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课针对性差,课时不足,学生毕业出路窄、上岗适应慢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实现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合理调整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构建一个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本文以分析传统职教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对职教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山了构建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并进行案例分析,指出构建该课程体系应注意的儿点问题。
贾其锋[9](2003)在《数学实验课与Logo中学数学实验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数学实验”是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产物。本文对大学数学实验课和中学数学实验的基础、演变、实施、评价进行理论研究,同时在实践基础上对Logo中学数学实验进行案例研究。研究表明: (1)大学数学实验已经具备四种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及实施,课程评价,并编写出一批相应的教材,目前数学实验课已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的数学必修课程。它对数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高校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学数学实验则更多地作为教学策略和手段对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 (3)选取贵阳市和遵义地区中学四个班级,242名学生,4名教师进行Logo中学数学实验的四个案例,进行调查、访谈、教学跟踪观察、实录,对实验班和相应的对照班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案例研究显示: ①数学实验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部分案例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有极其显着的差异。 ②数学实验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③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表明利用Logo技术开展中学数学实验是可行的、有效的。
柴俊[10](2001)在《面向21世纪高师数学系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本文就高师院校数学系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数学系新的培养方案 ,并对这个新方案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实践作了总结
二、计算机在《线性代数》课教学中的作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在《线性代数》课教学中的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数与代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定义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 |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四、课题研究的框架 |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 |
一、TPACK理论 |
二、认知心理学 |
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小结 |
第三章 小学数与代数实然状况分析教学 |
一、小学数与代数内容分析 |
二、小学数与代数教学地位 |
三、小学数与代数课堂教学 |
四、一年级数与代数课堂教学实录与分析 |
(一)数与代数教学中导入实录与分析 |
(二)数与代数教学中新授实录与分析 |
(三)数与代数教学中巩固实录与分析 |
五、存在的不足 |
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信息技术环境构建 |
四、教学策略选择 |
五、教学过程设计 |
(一)导入的教学设计 |
(二)新授的教学设计 |
(三)巩固的教学设计 |
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三、教学实录 |
(一)创设情境,活动导入 |
(二)师生互动,新授知识 |
(三)趣味闯关,巩固练习 |
(四)PPT回忆,课堂总结 |
四、教学反思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理论探讨 |
2.1 相关概念 |
2.1.1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定义 |
2.1.2 计算机辅助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技术手段的特点 |
2.1.3 “经验之塔”视听教育理论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
2.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
2.2 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背景和发展 |
第三章 当前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
3.1 重视外表华丽,忽视数学本质 |
3.2 重视形象思维,忽视抽象思维 |
3.3 重视电脑媒体,忽视其他手段 |
3.4 重视计算机演示,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
3.5 重视课上学习,忽视课外辅导 |
第四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
4.1 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 |
4.1.1 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
4.1.2 教学软件选择的策略 |
4.2 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原则 |
4.2.1 学生主体性原则 |
4.2.2 交互性原则 |
4.2.3 实效性原则 |
4.2.4 学科性原则 |
4.2.5 开放性原则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5.1 对课堂教学中适度使用的建议 |
5.2 对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模型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学者对模型方法的研究及基本观点 |
二、国内学者对模型方法在传统中医学内的运用现状及思考 |
三、国内学者对现代模型方法在中医学内如何运用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模型方法概论 |
第一节 模型及模型方法概念 |
一、模型的含义 |
二、模型方法的概念 |
第二节 模型方法的类型 |
一、依变化与否,分为动态模型方法与静态模型方法 |
二、依形态存否,分为物质模型方法与思维模型方法 |
三、依层次分类,分为模拟方法、理想化实验与模型方法 |
四、依维度区别,分为传统二维模型方法与新型三维模型方法 |
五、依范围区别,分为宏观模型方法与微观模型方法 |
第三节 模型方法的历史形式 |
一、古代模型方法的雏形 |
二、近代模型方法的完善 |
三、现代模型方法的成熟 |
第四节 模型方法的作用 |
一、简化功能 |
二、媒介功能 |
三、解释功能 |
四、预示功能 |
五、修正功能 |
第二章 模型方法在传统中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第一节 传统中医学模型的思维特征 |
一、中和原则 |
二、动态观念 |
三、隐喻思维 |
四、整体思维 |
五、超形态性 |
六、相对原则 |
第二节 模型方法在传统中医学中的局限表现 |
一、模糊性 |
二、定性思维 |
三、半经验半理论 |
四、或然性 |
第三节 模型方法在传统中医学中的认识价值 |
一、司外揣内,内外平衡 |
二、把握病因,寻找病机 |
三、认知心理,了解情志 |
第四节 模型方法在传统中医学中的实践价值 |
一、欲截其流,先断其源 |
二、整体诊疗与局部诊疗相兼顾 |
三、中和、自然的养生理念 |
第三章 传统中医学引入现代模型方法的价值思考 |
第一节 现代模型方法与传统中医模型方法之比较 |
一、动物模型方法与思维模型方法之比较 |
二、定量数学模型方法与定性理论模型方法之比较 |
三、计算机全方位模拟方法与传统中医模型方法的“取象比类” |
第二节 现代模型方法对传统中医学认识价值的启发 |
一、生理价值 |
二、病理价值 |
三、心理价值 |
第三节 现代模型方法对传统中医学实践价值的启发 |
一、诊断价值 |
二、治疗价值 |
三、养生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前言 |
一、传统职教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以各行业会计为主干课不能适应新《企业会计制度》全面实施的必然趋势 |
(二) 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
1.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培养专业技术能力所要求的知识结构需要 |
2.传统课程体系忽视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
3.传统学科课程体系中各学科相互衔接差,内容交叉重复 |
(三) 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
1.无法体现“用什么学什么”的职业教育特点 |
2.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
3.忽视与终身教育的接轨 |
(四) 课程设置不合理,市场适应性差 |
(五) 课程实施的辅助环节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教育目标的需要 |
二、职教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 |
(一) 职教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动因 |
(二) 我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 |
1.明确课程目标定位,调整育人价值取向 |
2.拓宽基础,扩大就业,增强学生发展后劲 |
3.打破基本学科界限,实现课程优化重组 |
4.突出课程改革重点,引入动态运行机制 |
三、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建构 |
(一) “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 |
(二) “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概念的界定 |
(三) 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及原则 |
1.“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 |
2.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
(四) “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特点及价值取向 |
1.“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
2.“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
(五) “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 |
1.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模块的开发 |
2.理论系统模块的开发 |
3.实践系统模块的开发 |
四、会计高职教育“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案例分析 |
(一) 会计高职教育“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案例 |
1.教学目标的调整 |
2.课程体系的调整 |
3.“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在学校课程改革中的实施及运转 |
(二) 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案例分析 |
1.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案例运行经验 |
2.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案例运行的启示 |
3.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
结论 |
注释 |
英文摘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课程体系举例 |
图1 “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 |
图2 “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在学校课程改革中的实施及运转 |
致谢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9)数学实验课与Logo中学数学实验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理论研究 |
1.1 数学实验的涵义 |
1.2 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基础 |
1.2.1 数学的发展 |
1.2.2 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 |
1.2.3 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
1.3 大学阶段的数学实验 |
1.3.1 国外大学的数学实验课 |
1.3.2 国内大学的数学实验课 |
1.4 中学阶段的数学实验 |
1.4.1 开展中学阶段数学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特点 |
1.4.2 中学数学实验的发展阶段 |
1.4.3 国外的有关研究及成果 |
1.4.4 国内的研究情况 |
2 实验研究 |
2.1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特点 |
2.1.1 实验研究的目的 |
2.1.2 实验研究的特点 |
2.2 研究背景 |
2.2.1 Logo进入我国的历史状况及变化 |
2.2.2 贵州省遵义地区符美瑜老师的实验研究 |
2.2.3 遵义地区的实验状况 |
2.2.4 贵阳地区的实验状况 |
2.3 研究方法 |
2.3.1 贵州省部分地区开展数学实验状况的调查 |
2.3.2 本人参加的实验研究 |
2.3.3 案例研究的样本 |
2.3.4 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测试 |
2.3.5 结果分析 |
2.4 案例的选择与实施 |
2.4.1 案例的选择 |
2.4.2 案例的实施 |
2.5 结果分析 |
2.5.1 定量分析 |
2.5.2 定性分析 |
2.6 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
2.6.1 存在的困难 |
2.6.2 意见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四、计算机在《线性代数》课教学中的作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在《线性代数》课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 张汉生. 工科数学, 1992(04)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开设试验课的可行性研究[J]. 王彩彦. 考试周刊, 2007(17)
-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数与代数领域[D]. 姜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5]关于普通高校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王福良,任传荣,杨彩萍.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2(03)
- [6]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刘小歆.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7]模型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王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D]. 秦桂莲. 辽宁师范大学, 2004(03)
- [9]数学实验课与Logo中学数学实验案例研究[D]. 贾其锋. 贵州师范大学, 2003(04)
- [10]面向21世纪高师数学系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柴俊.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