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极压添加剂试制

302极压添加剂试制

一、302极压添加剂的试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占君[1](2021)在《石墨烯添加剂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先进润滑技术对于减少能源消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综合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润滑脂作为一种常见润滑剂,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中以锂基润滑脂的用量最大。添加剂作为润滑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石墨烯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润滑特性,有成为“层片状结构”润滑添加剂的潜力,在油润滑、水润滑、自润滑复合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润滑脂中的研究还很少涉及。本文系统研究了多层和少层石墨烯对锂基润滑脂的物理性能、摩擦学性能、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拉曼光谱仪(RS)分析试验用多层和少层石墨烯,结果显示多层石墨烯约为14层、少层石墨烯为8~9层。通过物理分散的方式配制了含量分别为0.05 wt%、0.1 wt%、0.15 wt%、0.2 wt%的多层和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石墨烯在润滑脂中分散较为均匀,未观察到明显的团聚现象。通过分析配制好的试验用润滑脂的锥入度和滴点,发现多层和少层石墨烯的加入可以减小锥入度即提高润滑脂的稠度,滴点变化不明显。说明少量多层和少层石墨烯的添加,对锂基润滑脂的皂纤维结构影响不显着。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系统考察了原始锂基润滑脂和配制的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相同试验条件下,随着多层、少层石墨烯含量的增加,试验过程中的平均摩擦系数和试验后钢球的磨斑直径都是先减小后增加,当多层、少层石墨烯含量为0.1 wt%时,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都达到最小值,即多层、少层石墨烯添加量为0.1 wt%时的减摩抗磨性能最佳。摩擦试验后,利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FE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磨斑表面形貌、化学元素分布及价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原始锂基润滑脂润滑条件下在摩擦表面形成了以Fe3O4为主要成分的化学沉积膜。多层和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润滑时在摩擦表面形成了富含多层、少层石墨烯的物理吸附膜和Fe2O3为主要成分的化学沉积膜。这是由于石墨烯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很弱,在摩擦过程中剪切力的作用下很容易沿着层间解离,同时石墨烯具有较高表面活性,它可以很容易地与摩擦表面相互作用附着在摩擦表面,形成物理吸附膜。另外由于石墨烯本身具有较好的润滑性及较高的强度,从而减小摩擦副之间的摩擦系数,并提高摩擦副的表面强度,减少微凸体之间的直接接触,提高了锂基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含量相同的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优于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随着转速、载荷的增加平均摩擦系数降低,而平均磨斑直径增加。转速和载荷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载荷的影响更显着。利用流变仪分析了含多层、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变性能。多层、少层石墨烯对锂基润滑脂线性粘弹性区域和非线性粘弹性区域的临界应变点影响不明显,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润滑脂承受更大的应变时才能由固态转变为流动态,造成流动点对应的应变值增大。相同含量时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比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动点应变更大。随着加入石墨烯含量的增加,润滑脂的触变环面积变大,且相同含量时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触变环面积比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大,表明破坏其结构所需的能量增加,皂纤维结构较难破坏,但结构破坏后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不同含量多层、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变方程。同时,通过对比摩擦系数、表观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多层、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摩擦系数及流动点、触变环面积的对应关系,定性分析了多层、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与流变性之间的相关性。

牛明[2](2020)在《复合钛基润滑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润滑剂可以降低机械设备的能耗,延长机械设备的寿命。作为一种新型且性能优良的润滑剂,复合钛基润滑脂近年来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对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其合成机理的探索尚不够全面,其制备因素、性能和微观结构之间的规律研究尚未完善;在摩擦学改性的研究方面,多种减摩抗磨剂的最佳配比不够精确;复合钛基润滑脂在固体膜层上的应用较少,需要拓展。上述问题制约了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生产和应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制备了复合钛基润滑脂,获得了稠化剂比例和基础油粘度范围。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推测出成脂反应过程,从化学反应层面探索成脂机理。根据固液分散体系与基础油粘度对成脂效果的影响,从皂油相互作用的层面探讨复合钛基润滑脂成脂机理。以制备工艺、基础油和稠化剂为制备复合钛基润滑脂的三种因素,成功制备了不同因素水平的复合钛基润滑脂,并对各因素条件下的皂纤维形貌进行表征。各脂的制备和皂纤维形貌的表征为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物理性能、流变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奠定了试验基础。深入研究了各因素(制备工艺、基础油和稠化剂)不同水平的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物理性能、流变性能与摩擦学性能,揭示了各因素的水平对各脂的物理性能、流变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因素水平脂的皂纤维形貌对各脂的物理性能、流变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为各脂的物理性能、流变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差异在皂纤维的微观层面上提供了结构根据。以纳米石墨、石墨烯和四硼酸钾为减摩抗磨剂,对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改性研究。采用四球试验法得出每种减摩抗磨剂的最佳添加浓度。采用复合试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得出3种减摩抗磨剂的最佳协同浓度分别为0.831 wt%、0.053 wt%、2.589 wt%。试验结果表明,协同改性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优于单一改性脂和基础脂。应用SEM、XPS和Raman光谱仪对磨损表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协同改性复合钛基脂的润滑机理模型,该模型将其润滑机理揭示为3种减摩抗磨剂的物理作用、边界膜与化学反应抗磨层(Fe3C、Fe2O3、Fe OOH、Ti O2、B2O3)之间的协同效应。采用白光干涉仪对阳极氧化铝(Anodic aluminum oxide,AAO)膜进行表面形貌表征。对比分析了基础脂与协同改性脂作用于AAO膜的摩擦学性能,用M-200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在较轻载荷(100 N)、较重载荷(200 N)条件下1小时内的平均摩擦系数和磨痕面积,测试了5小时内的平均摩擦系数与磨损率随时间的变化。在各试验条件下,与基础脂相比,协同脂的平均摩擦系数、作用后的AAO磨损面的磨痕面积、磨损率显着降低。对比分析了各试验条件下的磨损表面的SEM形貌,结果表明协同改性脂作用后的磨损表面优于基础脂作用过的磨损表面,验证了协同改性脂优良的减摩抗磨性。

乔琦,刘燕[3](2020)在《秦皇岛32-6环烷基原油生产冷冻机油研究》文中指出以秦皇岛32-6减二馏分油为原料,考察(加氢)操作工艺对目标基础油倾点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操作工艺条件,并以加氢侧线油为原料,经过添加剂配方的评选,对其氧化安定性、润滑性、泡沫稳定性进行了考察,最终确定L-DRG10添加0.6%抗氧剂B,2.6%抗磨剂C,0.001 5%抗泡剂G;L-DRA46添加0.3%抗氧剂B,0.8%抗磨剂C,0.001 5%抗泡剂G。研制出符合GB/T 16630—2012质量标准的L-DRG10和L-DRA46冷冻机油。

温晶[4](2020)在《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指出由于当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工业,现代办公机械以及家电的普及,要求设备设计紧凑,重量减轻还要防止漏水、漏气,就促使了自带密封装置的深沟球轴承得到青睐,需求量可观,逐步替代开式深沟球轴承(轴承两面没有密封装置)。但由于目前各企业密封结构的设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用户关于球轴承密封产品的密封性能、漏脂情况等投诉较多。而密封产品较开式产品利润高,在轴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抢占深沟球密封产品市场是众多轴承生产商的重要市场目标,轴承密封技术成为轴承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此,本文借助于设计方法分析、MASTA分析等基础手段对深沟球密封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完成后进行产品试制及试验验证。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深沟球密封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阐述,据此方法设计出6312-2RS轴承,但密封效果不理想,易漏脂,所以对该轴承密封结构的设计参数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得出密封结构存在密封槽与密封圈之间配合过盈量过大的问题,导致密封圈装入后变形,影响密封效果。然后对8套此密封结构的6312-2RS产品进行漏脂试验,试验结论是漏脂率未达到国标要求,密封性能不合格,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其次,对6312-2RS轴承的基本结构及密封结构进行优化,改变外圈密封槽相关尺寸及密封圈外径等尺寸,优化配合尺寸,解决过盈量过大的问题;将内圈由无密封槽改为带密封槽,可以起到存储油脂的作用;将密封圈唇口由单唇改为三唇橡胶密封结构,可以提高轴承的密封性能。最终设计出一种新型密封结构的6312-2RS轴承。再次,基于MASTA分析软件对新型密封结构6312-2RS轴承进行寿命、应力分布及摩擦损耗等性能计算分析,得出寿命最佳时对应的载荷为30k N,游隙为CN组;三唇密封不会明显增加摩擦损耗,不会影响轴承的使用性能;内部应力分布合理,不会产生钢球越肩等问题的发生的结论,说明新型密封结构设计的合理可行。最后,对新型密封结构的6312-2RS轴承进行试制及试验验证,通过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及国家标准的加工工艺及检验工艺标准,确定最佳加工设备,全过程严格检验,试生产出30套新型密封结构产品,并取8套合格产品进行漏脂试验,试验条件与密封结构优化前轴承进行的漏脂试验条件相同,漏脂率完全达到国标要求,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了6312-2RS轴承密封结构的优化设计是成功的,为其他型号深沟球密封轴承结构优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企业抢占市场,提高利润,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李想[5](2020)在《乳化切削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切削液是金属加工过程中重要的配套材料,对金属切削加工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基切削液中,乳化切削液由于具有良好的冷却性、润滑性及一定的清洗性、防锈性,是目前我国机械加工行业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加工液。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成本低廉,具有优良的防锈、冷却、润滑和清洗性能的乳化切削液,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切削液市场需求。本文通过癸二酸与三乙醇胺的直接反应制备出一种性能优良的水性防锈添加剂。并以产物收率为评价标准,通过正交试验对反应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鉴定其结构;通过单片防锈性试验和电化学塔菲尔测试试验探究其在半合成切削液中的防锈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酸胺反应中癸二酸与三乙醇胺质量比为1/2.5,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50 min;癸二酸铵盐型防锈剂的加入能明显提升乳化切削液的防锈能力,其质量分数在3.45%左右时切削液具有最佳防锈能力。本文在实验室原有基础上,以初步处理后的澄清废机油为基础油,以自制癸二酸铵盐型防锈剂,并配以乳化剂、极压添加剂、pH稳定剂、油性剂等添加剂,制备出一种价格低廉、综合性能良好乳化切削液。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乳化切削液配方中重要添加剂的用量,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正交实验结果进一步优化,确定添加剂的最佳配比用量。通过塔菲尔极化曲线测试,确定自制乳化切削液使用的最佳稀释倍数。结合SHT 0356-1992乳化油行业标准和GB/T 6144-2010切削液国家标准中的测试方法对自制乳化切削液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将自制乳化切削液与部分市售切削液在缓蚀性、润滑性、极压抗磨性以及成本经济性上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乳化切削液配方中主要添加剂的最佳用量分别是:防锈剂A为1.84%,癸二酸铵盐型防锈剂为3.45%,石油磺酸钠为4.6%,pH稳定剂为8%,极压添加剂为1.72%,油性剂为1.84%;自制乳化切削液使用的最佳稀释倍数为20倍;自制乳化切削液的各项性能制备均符合产品的相关标准;与部分市售切削液相比,自制乳化切削液具有更优良的缓蚀性、润滑性和极压抗磨性,以及更低廉的成本,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市场应用前景。

高志森[6](2020)在《含缓蚀剂磨液的制备及对铝合金滚磨光整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能够有效的改善零件表面质量、提升零件的使用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光电工程、汽车轮船、等机械结构的精密零件表面加工。磨液作为滚磨光整加工主要介质之一,对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和物理性能影响很大。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滚磨光整加工磨液的研究较为欠缺,实际生产中使用的磨液种类单一、成本高、重复利用性差,且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污染性。为此,制备了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型滚磨光整加工磨液,通过滚磨光整加工实验选取并验证了磨液的可行性,以及对试件表面进行了微观表征,阐述了磨液对滚磨光整加工重要影响作用,对滚磨光整技术的发展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5389,51975399),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01D111002)的支持。本文通过添加不同缓蚀剂制备了两种新型滚磨光整加工磨液,并进行了滚磨光整加工实验研究,分析了两种磨液对试件表面粗糙度、表面光亮度、表面材料去除率、表面形貌和金相组织以及对试件摩擦磨损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介绍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在铝合金零部件的应用前景以及铝合金材质的分类和应用背景,分析了铝合金零件滚磨光整加工中缺乏液体加工介质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而提出了针对铝合金零部件进行磨液制备工艺研究的新思路。(2)将磨液中的主要成分(氧化剂、表面活性剂、光亮剂、乳化剂、缓蚀剂)进行了详细归类,探讨了磨液中不同成分的化学影响作用,并经过加工实验确定了成分用量及配制工艺流程。(3)基于两种不同有机缓蚀剂进行配方试验设计,配制含有不同有机缓蚀剂的磨液。并基于复合型缓蚀剂进行配方试验设计,配制含有不同缓蚀剂的磨液。利用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设备对7075铝合金试件进行滚磨光整加工实验,并对试件表面粗糙度、表面光亮度进行了表征,并计算了表面材料去除率,为优选磨液配方提供评价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有机缓蚀剂未产生协同作用,其中含六次甲基四胺有机缓蚀剂磨液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好。含复合型缓蚀剂磨液对7075铝合金试件的加工效果优于含纯有机缓蚀剂磨液作用下的加工效果。当复合型缓蚀剂的成分为硅酸钠和硫脲(配比为1:1)时,经滚磨光整加工后,试件初始表面粗糙度值从1.260μm降低到0.169μm;加工20min后试件表面的材料去除率为0.089mm3/min,表面光亮度明显提高,加工效果最优。(4)将滚磨光整加工后的试件进行微观表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试件表面和截面的组织形貌,并且对试件进行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在复合缓蚀剂磨液(硅酸钠和硫脲配比为1:1)作用下滚磨光整加工50min后,试件表面平均晶粒尺寸减小、晶粒的数量增多,表面呈现出现晶粒细化现象。虽晶粒减小会导致耐腐蚀性下降,但由于晶粒尺寸变化不够大,但试件表面的耐腐蚀性并没有明显减小。经摩擦磨损实验后,在磨液作用下滚抛磨块与试件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试件的磨损量较小,磨液润滑性较好。(5)探索了复合缓蚀剂磨液对其他材料的加工效果。使用复合缓蚀剂磨液对高温合金钢小型异形试件滚磨光整加工后,试件表面划痕消失、锈层及毛刺去除、棱边倒圆,但是表面粗糙度值改善不明显,试件表面光亮度没有明显提升。研究工作制备了两种新型滚磨光整加工磨液,以缓蚀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铝合金试件进行滚磨光整加工实验。虽然缓蚀剂的添加量较少,但对试件表面具有成膜钝化作用,有效使得试件表面粗糙度值降低、光亮度提高,改善了试件表面质量,为磨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益昆[7](2020)在《氮化硅陶瓷球专用研磨液的研究及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一般的金属材料,工程陶瓷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脆性、耐磨损和耐腐蚀、隔热、低密度、低膨胀系数及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化工、纺织、冶金、矿山、机械、能源和军事等领域。氮化硅陶瓷属于硬脆材料,不易加工以及加工成本高。氮化硅陶瓷球是通过研磨加工方式来进行陶瓷表面的去除,因此研磨液的选用直接影响着陶瓷球的加工质量以及加工成本。为了高效率制备出高质量的氮化硅陶瓷球,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在研磨液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揭示研磨液对氮化硅陶瓷球研磨加工的影响。在研磨方式对其进行研究,揭示不同的加工方式对氮化硅陶瓷球加工效率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氮化硅的材料特性和材料的去除机理,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展开主要工作包括:1.理论分析研磨液的组成以及研磨液的作用。研磨过程中材料的去除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氮化硅陶瓷球研磨过程中研磨液的作用机理,为如何选用氮化硅陶瓷球专用研磨液奠定理论基础。2.对研磨液中各种添加剂进行了分析,包括悬浮剂、防锈剂、润滑剂以及分散剂。对防锈性能进行实验,防锈剂选取钼酸钠、六次甲基四氨、三乙醇胺、.苯骈三氮唑排列组合制成十五种溶液进行实验,最终确定三乙醇胺和钼酸钠组合为最优。3.然后对研磨成球机理以及研磨方式进行分析,表明研磨方式对陶瓷球加工效率的影响。对其研磨效果最佳的双自转研磨盘研磨方式进行了仿真,证明了该研磨方式可以改变陶瓷球自转角,从而加快研磨效率以及研磨质量。4.对球体研磨设备进行设计,其中包括计算主轴扭矩等主要参数选择满足工作要求的步进电机,对主轴进行设计并对主轴进行应力应变以及变形分析,对弹簧组的弹簧数量进行选择,对法兰盘进行变形及应力应变分析。5.通过正交试验用不同配比的氮化硅专用研磨液对氮化硅陶瓷球进行研磨,确定氮化硅专用研磨液最优成分,对所制研磨液进行实验验证,比与现有研磨液进行对比分析。

张金[8](2020)在《石墨烯、纳米石墨片与纳米二硫化钼二维纳米添加剂对锂基以及聚脲润滑脂润滑性能增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开展了二维纳米添加剂对增强锂基与聚脲润滑脂润滑性能的研究。一是进行了石墨烯增强锂基润滑脂润滑性能的研究;二是以膨胀石墨为原料制备了二维纳米石墨片,进行了二维纳米石墨片增强锂基润滑脂润滑性能的研究;三是合成了絮状二维纳米二硫化钼,进行了二维纳米二硫化钼增强聚脲基润滑脂润滑性能的研究。研究发现二维纳米材料有效提高了锂基润滑脂与聚脲润滑脂的润滑性能。具体结论如下。采用一种商用石墨烯材料为锂基润滑脂添加剂,研究了该商用石墨烯对锂基润滑脂润滑特性的增强作用。通过表征发现该商用石墨烯为1至7层,表明几乎无缺陷。含2 wt%石墨烯的锂基润滑脂的摩擦系数仅为0.104,与锂基润滑脂摩擦系数相比,降低了15%。添加石墨烯的锂基润滑脂的抗磨性能随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与锂基润滑脂相比,含石墨烯的锂基润滑脂的工作负荷提高了60%。以膨胀石墨为原料,在水、无水乙醇、丙三醇和1,4-丁二醇等溶液中,采用砂磨法制备了二维纳米石墨片。无水乙醇具有较低的粘度、较高的极性和较小的分子尺寸,具有较好的插层、剥离作用,有利于制备较薄的二维纳米石墨片。无水乙醇溶液中,室温条件下研磨8 h,制备了平均厚度为25 nm左右的纳米石墨片。与锂基润滑脂相比,锂基润滑脂中纳米石墨片含量为2wt%时,平均摩擦系数降低了27%,磨痕直径从0.883 mm下降到0.641 mm,烧结负荷和综合磨损指数分别是锂基润滑脂对比样品的1.6倍和1.4倍。纳米石墨片有效地提高了锂基润滑脂的润滑、抗磨和极压性能。以钼酸铵和硫脲为原料,采用水热/煅烧法制备了二维絮状MoS2纳米薄片。不使用有机修饰剂时,合成了尺寸较大的絮状二维MoS2纳米薄片。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苄基磺酸钠为有机修饰剂,合成了尺寸较小的絮状二维MoS2纳米薄片。长碳链的聚乙二醇有机修饰剂诱导棒状纳米MoS2的生成。选取了以CTAB为有机修饰剂合成的絮状二维MoS2纳米薄片为聚脲润滑脂的添加剂。聚脲润滑脂中MoS2纳米片的含量从0增加到2%时,平均摩擦系数降低了19%,磨痕直径从0.815 mm减小到0.524 mm,最大无卡咬负荷提高了60%,烧结负荷和磨损指数分别提高了60%与70%。二维石墨烯、纳米石墨片、纳米二硫化钼有效提高了锂基润滑脂、聚脲润滑脂的润滑性能、抗磨性能以及极压性能。这是由于润滑脂中的二维纳米添加剂在摩擦副之间起到了纳米轴承作用,从而增强了润滑脂的摩擦特性。二维石墨烯、纳米石墨片、纳米二硫化钼可作为性能良好的添加剂应用到工业润滑脂中。

李人望[9](2020)在《压裂开采用大通径远程控制液动闸阀的设计》文中提出所谓页岩气指的是含有丰富的机质与成熟的暗色泥页岩或者高碳泥页岩中由于有机质吸附原理,或者岩石中存在着裂缝和基质孔隙,其中储存了一定具商业价值的生物成因、热解成因及二者混合成因的天然气。与常规的天然气相比,储存页岩气的地层一般呈现低孔、低渗透率的物理特性,一般情况下渗透率小于1×10-3μm,最高的孔隙度一般在4%~5%,气流阻力比常规天然气大,开采时需要压裂破碎气体储层。目前的压裂方式有:水平井压裂、同步压裂、分段压裂、水力喷射压裂、清水压裂、重复压裂等。地面压裂井口装置的功能是用于连接停放在井场上的压裂车组和压裂井口中的油管或套管,保证经压裂车加压泵出的压裂液通过管线进入井口装置,压入到地下页岩储气层中,实现压裂的效果。最后在压裂后的返排阶段,保证压裂液顺利通过压裂井口返排到地面。因此,井口装置的承压能力,井口阀门的开关灵活性及密封能力,都直接影响到压裂液的泵入量与地面压裂极限压力的选择、返排速度的确认。压裂井口最核心的组件为压裂用滚珠丝杆阀门,该阀门的性能决定了压裂作业的效果。为了保证页岩气的压裂效果,单位时间内泵入的压裂液量越多越好,所以优选大通径的井口阀门,同时超高压(一般压力在70Mpa、105Mpa及以上)的工况,使得常规平板结构的阀门开关扭力超过500N.m,无法保证野外现场作业的要求。为了让油田野外开关作用变得低扭力易操作,同时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在远离井口危险区外通过控制系统切断井口的要求,特设计了大口径的远程控制液动阀门。本设计计算所选定的页岩气用阀门是根据国家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和美国石油协会API Spec 6A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制造、试验,阀门根据以上标准选用腐蚀材料,作为含硫化氢、天然气的压裂井口装置和各种压裂、高低压管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压裂工艺要求阀门必须具备低扭力、良好密封性能、流道通畅、低流阻、高使用寿命、结构安全、无复杂制造工艺,价格优廉的特点。除了能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阀门还必须具有双向介质流通的功能,在全开或者全关时,阀门必须能够有足够抗冲蚀性能。因此,在高压下能保证可靠的工作。通过设计计算及设计应力分析验证产品符合API Spec 6A规范要求,并在样件试制的基础之上进行工艺验证以及功能和性能的验证。

耿子晔[10](2020)在《战斗部表面仿生结构及聚脲润滑脂研制和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侵彻战斗部侵彻混凝土掩体时,战斗部表面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阻力是影响侵彻深度的关键因素。传统方法多采用改变战斗部材料和侵彻外形的方式增加侵彻深度,基于自然界生物为适应生存环境进化出的生物体表特征发展起来的仿生减阻技术可在不改变战斗部原有材料和外形的基础上增强侵彻性能。研究旨在战斗部钢材(35Cr钢)表面加工出仿生凹坑并在其内部填充润滑脂,与混凝土摩擦时润滑脂被挤出而润滑摩擦面,降低接触表面的摩擦系数。从润滑脂填装和释放等方面考虑,在沟槽形、凹坑形、凸包形和鳞片形四种仿生非光滑结构中确定了凹坑形为弹体仿生结构类型。设计并加工了多个仿生凹坑非光滑表面结构样件,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从分布方式、倾斜角度和凹坑直径三个方面对样件进行了混凝土摩擦性能研究。以摩擦系数为评价指标的实验结果表明:规则分布下倾斜角度为90°、直径为1.5mm的仿生凹坑非光滑表面结构样件与混凝土摩擦时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0.325),相比光滑表面样件降低了19.56%。鉴于传统聚脲润滑脂胶体稳定性、热安定性等不能满足课题使用要求以及主要原料之一的异氰酸酯由毒性较大引起的运输和储存成本较高的问题,利用二甲基硅油作基础油、低毒性的聚氨酯预聚体代替异氰酸酯单体、二硫化钼和氟化钙混合作为高温润滑填料制备聚脲润滑脂。通过单因素实验讨论了基础油用量、稠化剂原料用量比例、有机胺复配比例、填料用量、反应温度、最高炼制温度对聚脲润滑脂性能的影响,选择对润滑脂性能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开展了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与单因素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结果表明:聚氨酯预聚体占比为43.10%、填料占比为10.34%时,聚脲润滑脂具有较好的热安定性(滴点299℃)、胶体稳定性(钢网分油3.22%)和较低的摩擦系数(0.127)。在设计出的仿生凹坑形非光滑表面结构内填装制备出的新型聚脲润滑脂,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了润滑脂释放机理研究。发现沿摩擦方向挤进凹坑的混凝土碎屑堆积是润滑脂释放的主因,且转速2000r/min,温度400℃时,摩擦表面的摩擦系数最低(0.095)。设计了一种弹形样件,分别在其表面加工16个和28个仿生凹坑并将制备的聚脲润滑脂填装其中,与光滑表面弹形样件进行了挤进混凝土对照试验。相较于仿生凹坑表面,光滑表面样件挤进压力上升速度快;凹坑内部润滑脂被磨屑挤出后附着于样件表面;在挤进量为25mm时,28号样件比16号样件和光滑样件的挤进压力分别低了40%和80%。

二、302极压添加剂的试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2极压添加剂的试制(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添加剂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润滑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润滑脂简介
        1.2.2 润滑脂中极压抗磨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2.3 石墨烯在润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2.4 润滑脂流变学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方案及材料
    2.1 试验用多层和少层石墨烯
    2.2 试验用润滑脂的制备
    2.3 试验方法及过程
        2.3.1 润滑脂物理性能的检测
        2.3.2 润滑脂摩擦学性能试验
        2.3.3 钢球试样摩擦磨损表面表征
        2.3.4 润滑脂流变性能试验
第3章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性能研究
    3.1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物理性能
    3.2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
        3.2.1 多层石墨烯含量对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3.2.2 转速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3.2.3 载荷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3.2.4 时间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摩擦系数的影响
    3.3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
        3.3.1 多层石墨烯含量对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3.3.2 转速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3.3.3 载荷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3.4 PV值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抗磨性的影响
    3.5 减摩抗磨机理分析
        3.5.1 磨损表面分析
        3.5.2 减摩抗磨机理
    3.6 多层石墨烯含量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3.6.1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粘弹性
        3.6.2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动特性
        3.6.3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变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性能研究
    4.1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物理性能
    4.2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
        4.2.1 少层石墨烯含量对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4.2.2 转速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4.2.3 载荷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4.2.4 时间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摩擦系数的影响
    4.3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
        4.3.1 少层石墨烯含量对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4.3.2 转速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4.3.3 载荷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4.4 PV值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抗磨性的影响
    4.5 减摩抗磨机理分析
        4.5.1 磨损表面分析
        4.5.2 减摩抗磨机理
    4.6 少层石墨烯含量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4.6.1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粘弹性
        4.6.2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动特性
        4.6.3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变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层、少层石墨烯对锂基润滑脂性能影响的比较
    5.1 物理性能比较
    5.2 减摩性能比较
    5.3 抗磨性能比较
    5.4 流变性比较
        5.4.1 对粘弹性的影响
        5.4.2 对流动性的影响
    5.5 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流变性与摩擦学性能的相关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2)复合钛基润滑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研究现状
        1.2.1 复合钛基润滑脂产品发展概况
        1.2.2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现状
    1.3 减摩抗磨剂研究现状
        1.3.1 单一减摩抗磨剂在润滑剂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2 多种减摩抗磨剂在润滑剂中的摩擦协同作用研究现状
        1.3.3 减摩抗磨剂在复合钛基润滑脂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润滑剂在固体减摩抗磨膜层上的应用研究现状
    1.5 有关复合钛基润滑脂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评述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试验方案
    2.1 引言
    2.2 主要仪器和原料
    2.3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编号、工艺及相关表征
        2.3.1 所制备的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编号
        2.3.2 复合钛基润滑脂制备工艺
        2.3.3 复合钛基润滑脂皂纤维提取及相关表征
    2.4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性能测试方法
        2.4.1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2.4.2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流变性能测试方法
        2.4.3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测试方法
    2.5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改性
        2.5.1 各减摩抗磨添加剂的选用
        2.5.2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单一摩擦学改性
        2.5.3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协同摩擦学改性
        2.5.4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改性脂的编号
    2.6 复合钛基润滑脂用于AAO上的摩擦学测试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制备及成脂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成脂条件确定
        3.2.1 复合钛基润滑脂成脂配方确定
        3.2.2 成脂基础油粘度范围的确定
    3.3 各因素复合钛基润滑脂样的制备
    3.4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皂纤维形貌分析
        3.4.1 不同工艺对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皂纤维形貌的影响
        3.4.2 不同基础油对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皂纤维形貌的影响
        3.4.3 不同稠化剂对复合钛基润滑脂的皂纤维形貌的影响
    3.5 成脂机理探索
        3.5.1 成脂化学反应
        3.5.2 皂纤维的形成及其与基础油的相互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钛基脂的流变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物理性能
        4.2.1 滴点与锥入度对比
        4.2.2 压力分油对比
        4.2.3 抗水淋性能对比
        4.2.4 皂纤维形貌对物理性能的影响
    4.3 流变性能
        4.3.1 屈服极限
        4.3.2 粘剪性能
        4.3.3 剪切依时性
        4.3.4 皂纤维形貌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4.4 摩擦学性能
        4.4.1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减摩特性分析
        4.4.2 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抗磨特性分析
        4.4.3 钢球磨斑形貌分析
        4.4.4 皂纤维形貌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钛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协同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单一减摩抗磨剂改性的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
        5.2.1 纳米石墨改性的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
        5.2.2 石墨烯改性的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
        5.2.3 四硼酸钾改性的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
    5.3 三种减摩抗磨剂的协同作用
        5.3.1 最佳协同浓度确定
        5.3.2 摩擦学性能与各添加剂浓度间的响应曲面
        5.3.3 协同改性脂与单一改性脂及基础脂的摩擦学性能比较
    5.4 改性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润滑机理研究
        5.4.1 磨损表面的SEM分析
        5.4.2 磨损表面的XPS分析与拉曼分析
        5.4.3 协同改性复合钛基润滑脂的润滑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合钛基润滑脂在AAO膜上的应用
    6.1 引言
    6.2 AAO膜的形貌表征
    6.3 复合钛基润滑脂作用于AAO膜上的摩擦学性能
        6.3.1 润滑脂的选用
        6.3.2 减摩性对比
        6.3.3 抗磨性对比
        6.3.4 磨痕形貌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秦皇岛32-6环烷基原油生产冷冻机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装置简介
    1.1 环烷基润滑油加氢工艺流程
    1.2 原料性质
    1.3 加氢工艺条件的探索
    1.4 基础油性质分析
2 冷冻机油的研制
    2.1 抗氧剂评选试验
        2.1.1 L-DRA46抗氧剂评选
        2.1.2 L-DRG10抗氧剂评选
    2.2 抗磨剂评选试验
        2.2.1 L-DRA46抗磨剂评选
        2.2.2 L-DRG10抗磨剂评选
    2.3 抗泡剂评选
3 L-DRA46和L-DRG10冷冻机油产品试制
4 结 论

(4)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轴承企业现有密封结构情况
        1.2.3 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的优化设计现状
        1.2.4 密封件材料及结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的设计分析及试验
    2.1 深沟球密封结构通用设计方法
        2.1.1 外圈密封结构设计
        2.1.2 内圈设计
        2.1.3 密封圈的设计
    2.2 6312-2RS轴承密封结构的设计分析
    2.3 6312-2RS轴承漏脂试验
        2.3.1 试验依据
        2.3.2 试验设备
        2.3.3 试验过程
        2.3.4 试验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312-2RS轴承密封结构优化设计
    3.1 6312-2RS轴承基本结构优化设计
        3.1.1 6312-2RS轴承基本结构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3.1.2 6312-2RS轴承基本结构优化设计变量
        3.1.3 6312-2RS轴承基本结构优化设计约束条件及结果
    3.2 6312-2RS轴承密封结构优化
        3.2.1 密封圈及内圈结构优化
        3.2.2 密封圈外接触唇及外圈密封槽优化
        3.2.3 密封圈与内圈接触位置优化
        3.2.4 优化设计后极限转速的计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STA的新型密封结构6312-2RS轴承性能分析
    4.1 概述MASTA软件
    4.2 基于MASTA的轴承性能分析过程
    4.3 基于MASTA的轴承寿命分析
    4.4 基于MASTA的轴承应力分布分析
    4.5 基于MASTA的轴承摩擦损耗计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密封结构的6312-2RS轴承试制与试验
    5.1 生产加工方案的确定
        5.1.1 确定基本加工流程
        5.1.2 确定生产设备
    5.2 6312-2RS外圈及内圈加工过程
        5.2.1 套圈加工的基本过程介绍
        5.2.2 外购淬火件的入厂验收
        5.2.3 套圈磨加工
    5.3 6312-2RS轴承装配工艺过程
        5.3.1 分选合套
        5.3.2 铆压
        5.3.3 清洗
        5.3.4 振动检测
        5.3.5 注脂
        5.3.6 密封圈安装及成品的检验
    5.4 新型密封结构6312-2RS轴承的漏脂试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乳化切削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2 切削液的发展过程
    1.3 切削液的作用
        1.3.1 冷却作用
        1.3.2 防锈作用
        1.3.3 润滑作用
        1.3.4 清洗作用
    1.4 切削液的分类
        1.4.1 油基切削液
        1.4.2 水基切削液
    1.5 乳化切削液
        1.5.1 乳化切削液的特点
        1.5.2 乳化切削液的添加剂
        1.5.3 乳化切削液的发展进展
    1.6 乳化切削液的发展趋势
    1.7 废机油
    1.8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8.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8.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防锈剂的制备及表征
        2.2.1 反应原理和制备方法
        2.2.2 反应条件的探究及选取
        2.2.3 反应产物的提纯及表征
    2.3 防锈剂防锈性能的探究
        2.3.1 防锈剂的单片防锈试验
    2.4 电化学测试
        2.4.1 塔菲尔(Tafel)极化曲线测试
    2.5 乳化切削液配方设计
        2.5.1 实验流程和步骤
        2.5.2 乳化切削液配方优化
    2.6 乳化切削液的性能测试实验
        2.6.1 乳化切削液的外观测试
        2.6.2 乳化切削液的储存安定性测试
        2.6.3 乳化切削液的pH值的测定(pH试纸)
        2.6.4 乳化切削液的消泡性试验
        2.6.5 乳化切削液的腐蚀性试验
        2.6.6 乳化切削液的防锈性试验
        2.6.7 稀释液安定性
        2.6.8 食盐允许量
        2.6.9 硬水适应性
        2.6.10 乳化切削液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2.7 乳化切削液的最佳使用浓度试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癸二酸铵盐型防锈剂的合成与防锈性能研究
        3.1.1 酸胺投料比的初步确定结果
        3.1.2 防锈剂制备条件的选取结果
        3.1.3 产物提纯及表征结果
    3.2 防锈剂防锈性能测试结果
        3.2.1 单片防锈试验测试结果
    3.3 塔菲尔极化曲线测定
    3.4 乳化切削液配方设计
        3.4.1 乳化切削液配方的确定
        3.4.2 正交试验
        3.4.3 单因素试验
    3.5 乳化切削液的性能评价
        3.5.1 乳化切削液的外观及稀释液安定性评定
        3.5.2 乳化切削液的储存安定性评定
        3.5.3 pH值测定
        3.5.4 消泡性评定
        3.5.5 腐蚀性试验结果
        3.5.6 防锈性试验结果
        3.5.7 食盐允许量评定
        3.5.8 硬水适应性评定
        3.5.9 摩擦学实验测试结果
        3.5.10 综合性能评价汇总表
    3.6 乳化切削液的最佳使用浓度
    3.7 与市售切削液进行对比
        3.7.1 腐蚀性试验对比结果
        3.7.2 极压性能对比测试结果
        3.7.3 润滑性能对比测试结果
    3.8 成本经济比较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的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6)含缓蚀剂磨液的制备及对铝合金滚磨光整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
        1.2.1 滚磨光整加工概述
        1.2.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参数
        1.2.3 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设备
        1.2.4 滚磨光整加工的发展前景
    1.3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在铝合金零部件中的应用
        1.3.1 铝合金的种类及应用范围
        1.3.2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在铝合金加工中的应用
        1.3.3 滚磨光整加工研究现状
    1.4 滚磨光整加工磨液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磨液的组成及制备
    2.1 滚磨光整加工磨液的种类以及应用
        2.1.1 磨液的种类
        2.1.2 不同种类磨液的应用
        2.1.3 滚磨光整加工磨液的作用
    2.2 滚磨光整加工磨液的组成
        2.2.0 氧化剂的选择
        2.2.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2.3 光亮剂的选择
        2.2.4 乳化剂的选择
        2.2.5 缓蚀剂的选择
    2.4 磨液成分用量确定实验
        2.4.1 实验试件和设备
        2.4.2 磨液成分用量确定实验
    2.5 磨液制备工艺流程
        2.5.1 磨液制备仪器
        2.5.2 磨液制备流程及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有机缓蚀剂磨液对铝合金滚磨光整加工效果及分析
    3.1 铝合金加工实验设计
        3.1.1 实验试件和设备
        3.1.2 含有机缓蚀剂磨液配比方案
    3.2 结果分析
        3.2.1 表面粗糙度
        3.2.2 表面光亮度
        3.2.3 材料去除率
        3.2.4 表面组织形貌分析
    3.3 磨液最佳配方的确定
    3.4 有机型缓蚀剂在实验中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复合缓蚀剂磨液对铝合金滚磨光整加工效果及分析
    4.1 铝合金加工实验设计
        4.1.1 实验试件和设备
        4.1.2 含复合缓蚀剂磨液配比方案
    4.2 摩擦磨损实验设计
        4.2.1 实验试件和设备
        4.2.2 实验方案
    4.3 结果分析
        4.3.1 表面粗糙度
        4.3.2 表面光亮度
        4.3.3 材料去除率
        4.3.4 表面组织形貌分析
        4.3.5 磨液对试件耐腐蚀性分析
        4.3.6 磨液润滑性分析
    4.4 磨液最佳配方的确定
    4.5 复合型缓蚀剂在实验中的机理分析
    4.6 有机缓蚀剂磨液和复合缓蚀剂磨液的加工效果对比分析
        4.6.1 对加工试件进行测试区域划分
        4.6.2 加工试件表面粗糙度对比分析
        4.6.3 两种磨液加工机理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复合缓蚀剂磨液对0Cr13钢的加工探索
    5.1 加工试件和设备
    5.2 试件关键加工位置标记
    5.3 结果分析
        5.3.1 表面粗糙度
        5.3.2 表面光亮度
        5.3.3 表面显微形貌分析
        5.3.4 磨液B4对不同材质加工效果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氮化硅陶瓷球专用研磨液的研究及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磨抛光技术
    1.2 研磨液
        1.2.1 研磨液中液相介质选择
        1.2.2 研磨液中磨粒选择
    1.3 常用陶瓷材料加工方法
    1.4 研磨液国内外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氮化硅陶瓷球专用研磨液的机理研究
    2.1 氮化硅的特性
    2.2 氮化硅陶瓷球的去除理论
        2.2.1 机械作用理论
        2.2.2 化学作用理论
    2.3 研磨液的作用机理
        2.3.1 研磨液的冷却作用
        2.3.2 研磨液的润滑作用
        2.3.3 研磨液的悬浮作用
        2.3.4 研磨液的清洗作用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专用研磨液成分的确定
    3.1 引言
    3.2 专用研磨液的设计原则
    3.3 研磨液基液的确定
    3.4 研磨液添加剂的确定
        3.4.1 润滑性添加剂的确定
        3.4.2 悬浮性添加剂的确定
        3.4.3 分散剂的确定
        3.4.4 防锈剂的确定
        3.4.5 pH调节剂的确定
    3.5 研磨液磨料的确定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氮化硅陶瓷球超精密研磨技术分析
    4.1 超精密研磨的特点
    4.2 氮化硅的可加工性
    4.3 氮化硅陶瓷球的去除
        4.3.1 氮化硅陶瓷球的微量去除
        4.3.2 氮化硅陶瓷球的多向去除
    4.4 陶瓷球研磨方式分析
        4.4.1 V型槽研磨方式分析
        4.4.2 锥形研磨方式分析
        4.4.3 同轴三盘研磨方式分析
        4.4.4 双自转研磨盘研磨方式分析
    4.5 双自转研磨盘研磨方式球坯自传角仿真分析
    4.6 本章总结
第5章 研球机装置设计
    5.1 引言
    5.2 主轴设计及电机选择
        5.2.1 主轴扭矩计算和电机的选择
        5.2.2 主轴设计
    5.3 弹簧组仿真分析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氮化硅陶瓷球研磨实验研究
    6.1 实验条件
    6.2 氮化硅陶瓷球正交试验
    6.3 专用研磨液的检测
    6.4氮化硅陶瓷球研磨液的对比实验
    6.5 自制氮化硅陶瓷球专用研磨液与现有研磨液对比分析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8)石墨烯、纳米石墨片与纳米二硫化钼二维纳米添加剂对锂基以及聚脲润滑脂润滑性能增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润滑脂简介
    1.2 润滑脂的成脂理论
    1.3 润滑脂的发展状况分析
        1.3.1 润滑脂工业简介
        1.3.2 国内润滑脂市场分析
    1.4 润滑脂的指标及其意义
        1.4.1 滴点(Dropping point)
        1.4.2 锥入度(Penetration)
        1.4.3 蒸发损失(Evaporation loss)
        1.4.4 钢网分油量(Oil separation)
        1.4.5 铜片腐蚀(Copper corrosion)
        1.4.6 抗磨损试验(FBWT)
        1.4.7 极压性能试验(FBEPT)
    1.5 锂基润滑脂和聚脲润滑脂简介
        1.5.1 锂基润滑脂的简介
        1.5.2 聚脲润滑脂的简介
    1.6 纳米材料在润滑脂中的应用
        1.6.1 纳米材料在润滑领域的研究
        1.6.2 纳米非金属润滑脂添加剂
        1.6.3 纳米金属润滑脂添加剂
        1.6.4 纳米材料基润滑脂
    1.7 石墨烯材料简介
        1.7.1 石墨烯的特性
        1.7.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7.3 石墨烯的润滑性能
    1.8 纳米二硫化钼简介
        1.8.1 纳米二硫化钼的特性
        1.8.2 纳米二硫化钼的制备方法
    1.9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石墨烯增强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研究
    2.1 本章实验主要原料与仪器
    2.2 锂基润滑脂制备
    2.3 含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石墨烯的表征
        2.4.2 含石墨烯的锂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石墨片制备及其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增强作用研究
    3.1 本章实验主要原料与仪器
    3.2 锂基润滑脂制备
    3.3 纳米石墨片的制备
    3.4 含纳米石墨片锂基润滑脂的制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纳米石墨片的XRD、FTIR和 Raman分析
        3.5.2 纳米石墨片的形貌和尺寸
        3.5.3 添加纳米石墨片的锂基润滑脂的常规润滑脂性能
        3.5.4 含纳米石墨片锂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维纳米二硫化钼的合成及其对聚脲润滑脂摩擦性能增强研究
    4.1 本章实验主要原料与仪器
    4.2 聚脲润滑脂制备
    4.3 纳米二硫化钼的制备
    4.4 含纳米二硫化钼的聚脲润滑脂的制备
    4.5 结果与讨论
        4.5.1 MoS_2 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
        4.5.2 含MoS_2纳米片的聚脲润滑脂的一般性能
        4.5.3 含MoS_2纳米片聚脲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实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申请专利
    科研项目

(9)压裂开采用大通径远程控制液动闸阀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阀门的使用工况条件
        1.2.1 工作流体介质
        1.2.2 介质对阀门的腐蚀及标准规定
        1.2.3 气温环境
    1.3 阀门的特点
        1.3.1 阀门设计参数
        1.3.2 结构特点
第二章 阀门设计及分析
    2.1 密封面宽度分析
    2.2 阀板厚度
    2.3 阀体强度分析
    2.4 阀杆有效直径
    2.5 阀杆顶部螺纹抗拉能力
    2.6 阀板端部接头强度分析
    2.7 阀板细长比的验算
    2.8 液压缸内径及强度分析
    2.9 液压缸缸盖厚度计算及连接螺柱强度校核
    2.10 中法兰螺栓强度校核
    2.11 阀盖填料腔厚度分析
    2.12 阀盖厚度分析
第三章 设计计算验证
    3.1 有限元分析验证
    3.2 碳化物喷涂法提高阀板密封面效果的分析
    3.3 出厂试验验证
第四章 阀门的使用与保养
    4.1 阀们的使用说明
    4.2 阀门安装步骤
第五章 阀门配套液压控制系统
    5.1 产品描述
    5.2 技术要求
    5.3 产品的质量档案
第六章 现场使用案例分析
    6.1 四川长宁H3-6压裂
    6.2 四川长宁YS108H9压裂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战斗部表面仿生结构及聚脲润滑脂研制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仿生减阻技术研究现状
        1.2.1 仿生非光滑减阻技术
        1.2.2 战斗部表面仿生结构研究现状
        1.2.3 仿生凹坑结构减阻
    1.3 润滑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润滑脂研究现状
        1.3.2 聚脲润滑脂
        1.3.3 聚脲润滑脂的毒性问题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弹钢表面仿生结构及摩擦性能
    2.1 材料和相关设备
        2.1.1 材料
        2.1.2 摩擦磨损试验机
    2.2 仿生结构的设计
        2.2.1 设计步骤
        2.2.2 凹坑直径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2.2.3 凹坑倾斜角度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2.2.4 凹坑分布方式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填装仿生结构内聚脲润滑脂的制备
    3.1 药品及仪器
    3.2 润滑脂的制备
        3.2.1 基础配方的设计
        3.2.2 制备聚脲稠化剂的原理
        3.2.3 制备聚脲润滑脂工艺及步骤
        3.2.4 注意事项
    3.3 工艺过程分析
        3.3.1 分散稠化剂原料
        3.3.2 反应阶段
        3.3.3 填料的研磨
        3.3.4 炼制阶段
        3.3.5 搅拌冷却
        3.3.6 冷却后研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填装仿生结构内聚脲润滑脂性能检测与分析
    4.1 聚脲润滑脂性能测试方法及原理
        4.1.1 润滑脂滴点测定法
        4.1.2 润滑脂钢网分油测定方法
        4.1.3 润滑脂锥入度测定方法
        4.1.4 润滑脂摩擦系数测试方法
        4.1.5 润滑脂腐蚀性测试方法
    4.2 单因素实验
        4.2.1 二甲基硅油用量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4.2.2 稠化剂原料用量比例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4.2.3 有机胺复配比例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4.2.5 最高炼制温度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4.2.6 填料用量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4.3 正交实验
        4.3.1 正交实验表设计
        4.3.2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4.3.3 聚脲润滑脂的优化配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润滑条件下弹钢表面摩擦性能试验研究
    5.1 润滑脂填装
    5.2 摩擦试验
        5.2.1 混合润滑条件下的摩擦试验
        5.2.2 温度对混合润滑条件下弹钢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
        5.2.3 转速对混合润滑条件下弹钢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
    5.3 混凝土挤进试验
        5.3.1 样件及设备
        5.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302极压添加剂的试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添加剂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D]. 李占君.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复合钛基润滑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 牛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秦皇岛32-6环烷基原油生产冷冻机油研究[J]. 乔琦,刘燕.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4]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D]. 温晶.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乳化切削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想.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含缓蚀剂磨液的制备及对铝合金滚磨光整效果的影响[D]. 高志森.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7]氮化硅陶瓷球专用研磨液的研究及装置设计[D]. 张益昆.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8]石墨烯、纳米石墨片与纳米二硫化钼二维纳米添加剂对锂基以及聚脲润滑脂润滑性能增强研究[D]. 张金. 江苏大学, 2020(02)
  • [9]压裂开采用大通径远程控制液动闸阀的设计[D]. 李人望. 长江大学, 2020(02)
  • [10]战斗部表面仿生结构及聚脲润滑脂研制和试验研究[D]. 耿子晔.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302极压添加剂试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