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之王——绿芦笋(论文文献综述)
王鸿雁,段爱莉,李旭,刘占奇[1](2021)在《沙土地绿芦笋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沙土地中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绿芦笋为研究对象,选育抗旱性强、色泽光鲜浓绿、品性好、产量高的冠军和阿波罗品种进行栽培试验,探讨高效的育苗、定植技术以及及时补苗、壮苗促根、水肥管理等田间管理技术,并从茎枯病、根腐病的农业和化学防治,虫害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等方面阐述绿芦笋的病虫害防治,为实现绿芦笋的高效标准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韩俊豪,杨慧,谢永康,朱广成,王童,翟辰璐,路风银[2](2021)在《绿芦笋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优化绿芦笋热风-微波联合干制工艺、缩短干燥时间、提升干品品质,以复水比、色差和感官评分为考核指标,基于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热风温度、转化点含水率、微波功率与考核指标的回归模型,得到绿芦笋最佳热风-微波联合干制工艺为:前期热风温度55℃、转换点含水率42.00%、后期微波功率300 W。在此条件下,得到复水比为2.54,a值为2.07,感官评分为15.16。通过实验证明模型可靠有效,可用于生产预测和控制,试验为绿芦笋干制品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
王晓,张国强,刘晨霞,陈冰洁,黄宇斐,归蔚羚,乔勇进[3](2021)在《臭氧结合气调保鲜鲜切绿芦笋的研究》文中认为在2℃低温下,采用不同气调包装条件(O2 5%—10%、CO2 5%—15%、N2 75%—85%)或气调包装结合臭氧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进行贮藏试验,测定不同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过程中营养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时,气调包装条件为O2 10%、CO2 5%、N2 85%,同时结合臭氧处理,可以保持鲜切绿芦笋较好的品质,其中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的含量较高,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同时降低了丙二醛含量。研究结果对鲜切绿芦笋的贮藏保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志红[4](2020)在《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对芦笋多糖组分的理化性质及改善环磷酰胺化疗损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和水果是人体摄取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主要且丰富的食物源,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在摄食蔬菜和水果含量较高的人群中,多种癌症、中风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低。然而,人们对蔬菜和水果的平均每日摄入量却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的建议量。作为一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果蔬消费趋势的加工方式,乳酸发酵被认作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生物加工工艺,可以保持或提高蔬菜和水果的安全性、营养性、感官和货架期。乳酸发酵产物往往具有益生菌功能,这不仅是由于发酵过程中益生菌的添加,也是由于发酵底物的变化。芦笋(芦笋)作为使用蔬菜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丰富的活性物质而被誉为“果蔬之王”。在我国,芦笋也划归为药食两用目录,被用作治疗或辅助治疗炎症、真菌感染、咳嗽和癌症等。研究报道发现,芦笋多糖作为其主要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的免疫调节能力,而食源性多糖也被广泛报道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以具有本省特色即江西省农科院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井冈701”绿芦笋为对象,采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一株优势菌株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芦笋浆,分析了发酵前后芦笋营养成分的变化,接着分别从芦笋原浆和芦笋发酵浆中分离得到芦笋多糖(AOP)和芦笋发酵多糖(FAOP),探讨了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的理化性质差异和体内外功能活性的变化。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归纳如下:1.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对“井冈701”绿芦笋营养成分的影响将芦笋经过沸水焯,并使用榨汁机破碎,得到芦笋浆。随后,采用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芦笋浆,并经过高压灭菌杀灭乳酸菌,低温烘干后,可得到芦笋发酵干粉。同时,我们也可获得芦笋原料干粉和芦笋水焯干粉。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速氨基酸分析仪等检测三种芦笋干粉各营养组分的含量。结果发现,芦笋原料干粉干重比为7.35±0.36%。在干物质中,总糖含量占20.78±0.76%,其中包括还原糖(11.03±0.35%),粗脂肪占1.46±0.12%,蛋白质占28.42±2.59%,以及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钾元素最高可达40.900±1.556 mg/g,抗氧化活性相关物质中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6.75±0.41 mg/g)。和原料干粉相比,水焯干粉各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较小。而芦笋发酵干粉中的干重比则增大许多,这可能是由于发酵对芦笋营养物质的分解利用,以及发酵工艺添加的营养素共同导致的,而这也导致了碳水化合物及还原糖含量的直接升高,从而间接导致了芦笋发酵干粉中蛋白质、粗脂肪、矿质元素、氨基酸、总酚、总黄酮和维生素C等含量的降低。2.芦笋经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前后多糖理化性质的差异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分别从芦笋原料干粉和芦笋水焯干粉中分离得到AOP和FAOP。基于分光光度法、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扫描电镜等,表征两种芦笋多糖(AOP和FAOP)。结果发现,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改变了芦笋多糖的化学组成,降低了中性糖(主要为半乳糖、阿拉伯糖和木糖)的含量,增加了糖醛酸(以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为主)的含量。此外,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还降低了芦笋多糖的分子量和其溶液构象的粒径,并改变了流变学行为。在体外活性方面,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增强了抗氧化能力,主要表现在FAOP比AOP具有更强的清除DPPH、羟基和超氧阴离子这三种自由基的能力3.芦笋经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免疫调节活性的对比研究采用环磷酰胺(CTX)诱导小鼠免疫损伤,以期建立免疫低下模型,基前期结果中多糖基本结构信息的改变,进一步探究芦笋经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免疫调节活性的差异。动物分组为8个组:正常(NC)组、模型(CTX)组、AOP低剂量(AOP-L)组、AOP中剂量(AOP-M)组、AOP高剂量(AOP-H)组、FAOP低剂量(FAOP-L)组、FAOP中剂量(FAOP-M)组和FAOP高剂量(FAOP-H)组。结果发现,(1)AOP和FAOP的高剂量组增加了血清抗体水平,维持了Th2免疫反应。此外,相比AOP,FAOP可以更加显着地促进脾脏中T-bet(Th1细胞核转录因子)及IFN-γ(Th1特征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并抑制RORγt(Th17细胞核转录因子)和IL-17(Th17特征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实现从CTX诱导的以Th17为主导的急性炎症反应逐渐转变为以Th1为主导的防御免疫应答。4.芦笋经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采用基因表达定量q PCR、Western blot蛋白表达和血清代谢组学等技术,评价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CTX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CTX导致的小鼠肝损伤以炎症反应,氧化损伤以及胆汁酸代谢紊乱(胆汁酸受体和合成酶表达失衡)多重肝脏功能障碍为特征。同时结果表明AOP和FAOP都可以减缓CTX诱导的肝损伤,保护肝脏,主要表现在:抑制了肝脏的生化标志性酶(ALT、AST、AKP和LDH)和促炎性的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以及增强了抗氧化系统(T-AOC、SOD、CAT和MDA)。与AOP相比,FAOP能特异性的促进GSH相关合成酶(GCLM和GST)的表达,而GSH是环磷酰胺经肝脏代谢的产物的关键解毒物质。在胆汁酸代谢紊乱的调节上,FAOP对比AOP更能改善胆汁酸合成相关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表达,同时显着提高粪便中SCFA的合成和肝脏SCFA受体的表达。因此,FAOP可能通过增加肠道丁酸盐的生成,而丁酸盐通过体循环进入肝脏发挥抗炎作用和改善胆汁酸代谢紊乱,保护肝脏损伤。5.芦笋经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化疗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基于基因表达定量q PCR、Western blot蛋白表达和16S DNA测序技术等,进一步研究了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化疗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CTX化疗小鼠肠黏膜损伤主要表现为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Ecadherin))表达降低,Th17炎症反应(RORγt/Foxp3比值增加),和肠道微生态失衡(SCFA合成降低)的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FAOP-H和AOP-H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CTX导致的黏膜损伤,表现为改善粘膜病理组织结构,上调了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恢复肠道T细胞的分化平衡和细胞因子稳态,以及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短链脂肪酸的合成。与AOP-H相比,FAOP-H通过促进膳食纤维降解的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丰度增加,促进丁酸的合成,而AOP主要促进了产丁酸的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的丰度增加,同时在抑制CTX引起的促炎性Th17/Treg平衡上,芦笋多糖组分对Porphyromonadaceae goldsteinii的富集起到了关键作用。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NCU116可成功应用于芦笋的发酵工艺,并分离得到了比鲜芦笋多糖组分(AOP)生物活性更好的发酵芦笋多糖组分(FAOP)。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改变了芦笋多糖组分的基本理化性质(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并增加了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接着在化疗损伤小鼠模型中进一步对比了其体内功能活性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免疫调节活性上,FAOP可以更加显着地促进从CTX诱导的以Th17为主导的急性炎症反应逐渐转变为以Th1为主导的防御免疫应答;在改善小鼠药物性肝损伤上,FAOP更能改善GSH合成障碍和胆汁酸代谢紊乱,这与FAOP促进肝脏SCFA受体的表达密切相关;在保护化疗小鼠肠黏膜损伤上,FAOP-H通过促进膳食纤维降解的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丰度增加,促进丁酸的合成,而AOP主要促进了产丁酸的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的丰度增加,同时在抑制CTX引起的促炎性Th17/Treg反应和促进粘膜屏障功能上,芦笋多糖组分对Porphyromonadaceae goldsteinii的富集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上说明,FAOP能更好的保护化疗损伤小鼠。
张仁凤[5](2020)在《半纤维素基果蔬保鲜膜制备及绿芦笋保鲜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蔗渣半纤维素(HC)为基材,以纳米纤维素(NCC)为增强剂,蒙脱土(MMT)和烷基烯酮二聚体(AKD)为水蒸气阻隔改性材料,以期解决半纤维素基膜材料在机械性能和水蒸气阻隔性能方面的固有缺陷。通过膜材料机械性能、接触角和水蒸气透过率及微观结构等理化性质分析,明确了MMT、AKD及加入顺序等对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材料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绿芦笋常温涂膜保鲜研究,探究半纤维素基复合膜的保鲜能力,解析了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涂膜保鲜与抑制绿芦笋木质化间的关联性,为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在易木质化类果蔬保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NCC和MMT的协同作用可明显改善半纤维素基复合膜的强度和水蒸气阻隔性能。在HC浓度为2%、NCC浓度为0.12%、MMT浓度为0.2%和温度为55℃的干燥条件下,HC/NCC/MMT的综合性能最好,其抗拉强度比空白样提高了1倍以上,且在相同湿度下(54%RH),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78.4%。AKD在进一步改善半纤维素基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的同时,还可使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实现由亲水性转向疏水性,HC/NCC/MMT/AKD膜的接触角可达121.69°。且AKD于MMT/NCC之后加入时,膜材料综合性能最佳。热重和孔径分析表明,MMT可改善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和减少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材料的大孔孔隙率,延长水蒸气扩散通道,在提高水蒸气阻隔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绿芦笋上部和下部进行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常温涂膜保鲜研究表明,经涂膜保鲜后的绿芦笋贮藏期可延长40%以上,且同等保鲜条件下,绿芦笋上部的出汁率、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等含量均要高于下部。具有高疏水性及高阻隔特性的HC/NCC/MMT/AKD膜对绿芦笋营养物质的保持更为优秀,并对呼吸强度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具有抑制作用,分别比空白样降低了28.3和33.3个百分点。对保鲜前后绿芦笋的显微观察发现,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涂膜保鲜后的绿芦笋因失重率的减少和呼吸强度的抑制,在整个贮藏期间,细胞仍能充盈饱满,木质化程度很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也证明了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涂膜保鲜与减少绿芦笋组织木质化方面具有关联性。
王剑功,褚伟雄,吴玲妹,吴剑[6](2019)在《采后芦笋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芦笋是一种营养丰富、食药两用的保健型蔬菜,其质嫩味美、风味独特,因此深受喜爱,但采后芦笋呼吸强度大、代谢旺盛、水分损失快,商品价值迅速下降,芦笋的不耐储藏性给种植户带来很大损失,造成芦笋供需市场波动,严重制约芦笋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采后芦笋贮藏保鲜技术现状进行梳理,为提升芦笋保鲜品质、促进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种植户收入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许会会,陈光,王春夏,王秀萍,荆志强[7](2019)在《不同品种绿芦笋品质比较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比较不同品种绿芦笋品质的优劣性,通过测定其商品品质、可溶性糖含量、持水力、叶绿素含量和VC含量等指标,分析比较了各品种绿芦笋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4个品种绿芦笋的商品率均在95%以上,但无显着性差异;直径均在8 mm以上,无显着性差异;含水量均在98%左右,其中格里斯含水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4个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较低,在20%~30%之间,但无显着性差异;持水力在4%~8%之间,其中达宝利品种持水力最强;达宝利和2000—3品种叶绿素含量均在0.6 mg/g以上,格里斯和冠军品种均在0.4~0.6 mg/g之间;不同品种绿芦笋的VC含量差别较大,总体在50~200 mg/100 g之间,其中达宝利品种含量最高。综合比较,达宝利品种的品质较为优良。
陈学红,濮杨,周秋阳[8](2017)在《不同采收期绿芦笋品质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以"格兰德"绿芦笋为试材,通过研究不同采收期(4、5、6、7月)其色泽、Vc、可溶性蛋白、总糖、木质素、氨基酸、微量元素、总酚、总黄酮含量及DPPH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对不同采收期绿芦笋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PCA,共抽取了2个主成分,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8.891%,包含了绿芦笋品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结合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选择总酚、总黄酮、木质素、微量元素和H05个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月份采收绿芦笋的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79,综合品质最好,其次依次是4、7、6月份采收的绿芦笋,其平均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55、0.50、0.37。春季采收绿芦笋的品质优于夏季。
冯海红[9](2016)在《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生理特性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绿芦笋为对象,研究了高静压(>300 MPa)作为一种加工方式对绿芦笋微生物及贮藏品质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高静压(20100 MPa)作为一种采后处理手段对绿芦笋生理特性及贮藏品质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高静压(20100MPa)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木质化进程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可为高静压保持果蔬色泽、质构等品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推动高静压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解高静压(HHP)处理对绿芦笋细胞形态和膜结构的影响,分析了高静压10600 MPa处理0.1720 min对绿芦笋呼吸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0600 MPa处理2 min对绿芦笋微观结构变化、细胞膜结构完整性、丙二醛含量及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Pa以下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细胞的破坏较小,200 MPa以上处理的绿芦笋细胞受到损伤严重甚至死亡。2.为降低绿芦笋采后损失,研究了高静压300600 MPa处理120 min对微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在保证有效杀菌的基础上,筛选了3组HHP处理参数,研究了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越大,处理时间越长,高静压的杀菌效果越明显;压力在300600 MPa范围内时,微生物的杀菌动力学更适合Weibull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0.970)。贮藏期间,与传统热处理相比,3组高静压处理较好的保留了绿芦笋的色泽、质构、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其中500 MPa处理5 min的绿芦笋品质优于其它两组高静压处理。3.为了解高静压(HHP)处理对绿芦笋的保鲜效果,探讨了20100 MPa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经20 MPa、50 MPa和100MPa各保压2 min处理的绿芦笋置于相对湿度90%、温度4℃的冷库中贮藏15天。贮藏期间定期测定绿芦笋的呼吸强度、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渗透率、叶绿素含量、嫩茎硬度、总酚含量和失重率以及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高静压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贮藏期间绿芦笋呼吸强度,较好保持了绿芦笋的硬度和色泽。研究结果为高静压用于嫩茎蔬菜的保鲜贮藏提供了依据。4.为探索高静压(HHP)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木质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了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木质素含量、木质素代谢相关内源酶活性以及酚酸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0 MPa处理2 min有效抑制了绿芦笋贮藏期间木质素含量的增加,降低了PPO酶的活性。50 MPa处理有效抑制了咖啡酸和芥子酸含量的上升。
陈庆[10](2015)在《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从“蔬菜之王”-绿芦笋现有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的制约条件,以及高压静电场对采后呼吸跃变型果蔬苹果、番茄和非呼吸跃变型果蔬青椒、黄瓜的保鲜机理出发,通过探究绿芦笋采后的生理特性变化,提出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的保鲜具有一定效果的设想。同时,对于提出的这一设想,本论文对采后绿芦笋进行高压静电场处理试验做验证分析。试验内容主要是将采后绿芦笋嫩茎分别置于65KV、75KV的高压静电场中,进行持续性处理15d,然后每隔2d测定其失重率、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呼吸强度、粗纤维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等反应生理特性的指标。最后将试验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得到结论:采后绿芦笋嫩茎在贮藏期间呼吸跃变,其糖度和叶绿素含量先增后减,有明显的后熟现象。感官评定,处理组和对照组区别甚微;但高压静电场处理的采后绿芦笋嫩茎,后熟程度得到一定延缓;失重率、VC含量、粗纤维含量以及呼吸强度受到相应的抑制;对于POD酶和PPO酶活性,高压静电场处理的采后绿芦笋嫩茎活性总是比对照组更高。因此,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的生理特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蔬菜之王——绿芦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之王——绿芦笋(论文提纲范文)
(1)沙土地绿芦笋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育苗 |
2.1 种子处理 |
2.2 营养钵育苗 |
3 定植 |
3.1 地块准备 |
3.2 定植 |
4 田间管理 |
4.1 及时补苗 |
4.2 壮苗促根 |
4.3 水肥管理 |
5 病虫害防治 |
5.1 茎枯病防治 |
5.2 根腐病防治 |
5.3 虫害控制 |
6 绿芦笋采收 |
6.1 采笋起始时间 |
6.2 采笋结束时间 |
7 结论 |
(2)绿芦笋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干燥处理 |
1.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
1.3.2.1 干基、湿基含水率测定与干燥速率的计算 |
1.3.2.2 复水比 |
1.3.2.3 色差 |
1.3.2.4 感官评价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绿芦笋的热风干燥结果 |
2.1.1 热风干燥对绿芦笋失水特性的影响 |
2.1.2 热风干燥对绿芦笋复水比和色泽的影响 |
2.1.3 热风干燥对绿芦笋感官评价的影响 |
2.2 绿芦笋的微波干燥结果 |
2.2.1 微波干燥对芦笋失水特性的影响 |
2.2.2 微波干燥对芦笋色泽和复水比的影响 |
2.2.3 微波干燥对绿芦笋感官评价的影响 |
2.3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2.3.1 响应面试验方案与结果 |
2.3.2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
2.5 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绿芦笋工艺的指标优化及验证 |
3 结论 |
(3)臭氧结合气调保鲜鲜切绿芦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贮藏条件 |
1.3.2 测定方法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鲜切芦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鲜切芦笋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鲜切芦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鲜切芦笋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对鲜切芦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对芦笋多糖组分的理化性质及改善环磷酰胺化疗损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芦笋的主要生物活性 |
1.1.1 抗氧化活性 |
1.1.2 抗肿瘤活性 |
1.1.3 免疫调节作用 |
1.1.4 降血糖,防治糖尿病 |
1.1.5 降血脂作用 |
1.2 乳酸菌发酵工艺对果蔬功能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
1.2.1 应用于发酵果蔬的乳酸菌 |
1.2.2 乳酸菌发酵对果蔬的影响 |
1.3 环磷酰胺化疗损伤模型简介 |
1.3.1 环磷酰胺与脾脏系统免疫 |
1.3.2 环磷酰胺与肝脏药物性损伤 |
1.3.3 环磷酰胺与肠道免疫及微生物群 |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1.4.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对芦笋营养成分组成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水焯和发酵前后芦笋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2.3.2 水焯和发酵前后芦笋基本成分分析 |
2.3.3 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
2.3.4 抗氧化活性相关物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芦笋经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前后多糖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异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化学组成变化 |
3.3.2 单糖组成分析 |
3.3.3 分子量分布 |
3.3.4 表观形貌 |
3.3.5 粒径和Zeta电位分析 |
3.3.6 流变学行为 |
3.3.7 体外抗氧化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芦笋经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免疫调节活性的对比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小鼠体重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
4.3.2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
4.3.3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脾脏T细胞分化核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芦笋经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肝脏组织病理分析 |
5.3.2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肝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
5.3.3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肝组织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和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 |
5.3.4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和GSH相关合成酶表达的影响 |
5.3.5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肝脏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
5.3.6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及其肝脏受体表达量的影响 |
5.3.7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血清代谢组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芦笋经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化疗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3.1 肠粘膜病理观察 |
6.3.2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肠粘膜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
6.3.3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肠黏膜T细胞分化关键核转录因子的影响 |
6.3.4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结肠内容物中SCFA含量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
6.3.5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黏液蛋白MUC2的影响 |
6.3.6 发酵前后多糖对小肠紧密连接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6.3.7 芦笋发酵前后多糖组分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半纤维素基果蔬保鲜膜制备及绿芦笋保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半纤维素 |
1.1.1 半纤维素简介 |
1.1.2 半纤维素的应用 |
1.1.3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的研究进展 |
1.2 蒙脱土概述 |
1.2.1 蒙脱土在膜材料中的应用 |
1.2.2 蒙脱土在涂料中的应用 |
1.2.3 蒙脱土在其它材料中的应用 |
1.3 AKD概述 |
1.4 绿芦笋概述 |
1.4.1 绿芦笋的营养价值 |
1.4.2 绿芦笋保鲜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半纤维素/NCC/MMT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HC/NCC/MMT复合膜的制备 |
2.3.2 HC/NCC/MMT/AKD复合膜的制备 |
2.3.3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
2.3.4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接触角的测定 |
2.3.5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水蒸气阻隔性的测定 |
2.3.6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颜色值及透明度的测定 |
2.3.7 半纤维素复合膜液平均粒径的测定 |
2.3.8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材料润胀率的测定 |
2.3.9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材料的形貌研究 |
2.3.10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材料孔隙率的测定 |
2.3.11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材料XRD的测定 |
2.3.12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材料红外谱图的测定 |
2.3.13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材料热重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NCC与 MMT对 HC/NCC/MMT膜性能的影响 |
2.4.2 AKD对HC基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2.4.3 加料顺序对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2.4.4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性能的扫描电镜分析 |
2.4.5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性能的孔径分析 |
2.4.6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性能的XRD分析 |
2.4.7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性能的红外分析 |
2.4.8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性能的热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的保鲜性研究 |
3.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原料与处理 |
3.3.2 绿芦笋出汁率的测定 |
3.3.3 绿芦笋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3.3.4 绿芦笋失重率的测定 |
3.3.5 绿芦笋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3.3.6 绿芦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3.3.7 绿芦笋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3.8 绿芦笋呼吸强度的测定 |
3.3.9 绿芦笋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感官性能的影响 |
3.4.2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出汁率的影响 |
3.4.3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失重率的影响 |
3.4.4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4.5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4.6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7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8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3.4.9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木质化的调控 |
4.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4.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绿芦笋的处理 |
4.3.2 绿芦笋木质素的测定 |
4.3.3 绿芦笋的显微切片 |
4.3.4 绿芦笋总酚的测定 |
4.3.5 绿芦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4.3.6 绿芦笋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4.3.7 绿芦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4.4.2 绿芦笋显微切片的观察 |
4.4.3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总酚含量的影响 |
4.4.4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PAL酶活性的影响 |
4.4.5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PPO酶活性的影响 |
4.4.6 半纤维素基复合膜对绿芦笋POD酶活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问题及建议 |
5.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采后芦笋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芦笋贮藏保鲜技术概述 |
2 贮藏保鲜的方法分类 |
2.1 低温贮藏 |
2.2 冰温贮藏 |
2.3 气调贮藏 |
2.4 化学保鲜法 |
2.5 生物保鲜 |
2.6 变压保鲜技术 |
2.7 光照保鲜技术 |
2.8 超声波保鲜技术 |
3 结语 |
(7)不同品种绿芦笋品质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绿芦笋商品品质和含糖量比较 |
2.2 不同品种绿芦笋持水力比较 |
2.3 不同品种绿芦笋叶绿素含量比较 |
2.4 不同品种绿芦笋VC含量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8)不同采收期绿芦笋品质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色差的测定 |
1.2.2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1.2.3 Vc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
1.2.4 可溶性蛋白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1.2.5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
1.2.6 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1.2.7 DPPH自由基和·OH清除能力测定 |
1.2.8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采收期绿芦笋的色泽 |
2.2 不同采收期绿芦笋的理化成分 |
2.3 不同采收期绿芦笋的微量元素 |
2.4 不同采收期绿芦笋的总酚、总黄酮和抗氧化活性 |
2.5 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
2.6 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 |
3 讨论与结论 |
(9)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生理特性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绿芦笋种植和加工现状 |
1.2 高静压处理对果蔬品质的影响 |
1.2.1 高静压处理对果蔬中微生物的影响 |
1.2.2 高静压处理对果蔬营养和功能成分的影响 |
1.2.3 高静压处理对果蔬色泽的影响 |
1.2.4 高静压处理对果蔬质构的影响 |
1.3 高静压处理对果蔬细胞生理状态及木质素代谢的影响 |
1.3.1 高静压处理对果蔬细胞生理状态的影响 |
1.3.2 木质素合成代谢 |
1.3.3 高静压处理对木质素代谢相关内源酶的影响 |
1.3.4 高静压处理对酚类物质的影响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0 样品制备与贮藏 |
2.3.1 呼吸强度测定 |
2.3.2 细胞显微观察 |
2.3.3 细胞膜渗透率的测定 |
2.3.4 丙二醛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2.5.2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2.5.3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细胞微观结构的影响 |
2.5.4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
2.5.5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杀菌效果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制备 |
3.3.2 高静压处理 |
3.3.3 贮藏期实验 |
3.3.4 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总数检测 |
3.3.5 纤维素的测定 |
3.3.6 硬度的测定 |
3.3.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3.8 维生素C含量测定 |
3.3.9 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测定 |
3.3.10 色泽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微生物的影响 |
3.4.2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主要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呼吸强度的影响 |
4.3.2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细胞膜渗透率和丙二醛的影响 |
4.3.3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失重率的影响 |
4.3.4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
4.3.5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叶绿素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
4.3.6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4.3.7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色泽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木质化进程影响初探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主要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样品制备与贮藏 |
5.3.2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5.3.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5.3.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5.3.5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木质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5.4.2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5.4.3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5.4.4 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贮藏期间木质化相关酚酸含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目前我国芦笋产业的发展现状 |
1.1.1 芦笋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
1.2 我国芦笋产业的发展前景 |
1.3 采后绿芦笋嫩茎的生理变化 |
1.3.1 采后绿芦笋嫩茎感官变化 |
1.3.1.1 色泽变化 |
1.3.1.2 形体变化 |
1.3.1.3 含水量变化 |
1.3.1.4 硬度变化 |
1.3.2 采后绿芦笋嫩茎呼吸强度及糖类变化 |
1.3.3 采后绿芦笋嫩茎粗纤维及木质素的变化 |
1.3.4 采后绿芦笋嫩茎维生素C(VC)变化 |
1.3.5 采后绿芦笋嫩茎乙烯释放率的变化 |
1.3.6 采后绿芦笋嫩茎细胞膜的变化 |
1.4 现有采后绿芦笋嫩茎贮藏保鲜技术的作用机理 |
1.4.1 低温冷藏对采后绿芦笋嫩茎保鲜的作用机理 |
1.4.2 气调贮藏对芦笋保鲜的作用机理 |
1.4.3 化学试剂对芦笋保鲜的作用机理 |
1.4.4 减压贮藏对芦笋保鲜的作用机理 |
1.4.5 其他保鲜法 |
1.5 现有芦笋保鲜技术的局限性 |
1.6 芦笋保鲜技术发展趋势 |
2 高压静电场 |
2.1 高压静电场的起源与特性 |
2.1.1 高压静电场的起源 |
2.1.2 高压静电场的特性 |
2.2 高压静电场的应用 |
2.2.1 高压静电场在农业工程方面的应用 |
2.2.2 高压静电场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
2.2.2.1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番茄的保鲜 |
2.2.2.2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苹果的保鲜 |
2.2.2.3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黄瓜的保鲜 |
2.2.2.4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青椒的保鲜 |
2.2.3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的保鲜设想 |
3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生理特征影响的研究试验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准备 |
3.3 试验指标及试验方法 |
3.3.1 感官评价及衰老率、商品率 |
3.3.2 失重率的测定方法 |
3.3.3 呼吸强度的测定方法 |
3.3.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3.3.5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 |
3.3.6 VC含量的测定方法 |
3.3.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3.3.8 POD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3.3.9 PPO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3.4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感官变化的影响 |
4.1.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感官变化的影响 |
4.1.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感官变化的影响 |
4.2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失重率变化的影响 |
4.2.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失重率变化的影响 |
4.2.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失重率变化的影响 |
4.3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 |
4.3.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 |
4.3.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 |
4.4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4.4.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4.4.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4.5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粗纤维含量变化的影响 |
4.5.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粗纤维含量变化的影响 |
4.5.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粗纤维含量变化的影响 |
4.6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VC含量变化的影响 |
4.6.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VC含量变化的影响 |
4.6.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VC含量变化的影响 |
4.7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4.7.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4.7.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4.8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P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8.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P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8.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P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9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PPO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9.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PPO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9.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PPO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10 试验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蔬菜之王——绿芦笋(论文参考文献)
- [1]沙土地绿芦笋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 王鸿雁,段爱莉,李旭,刘占奇. 林业调查规划, 2021(06)
- [2]绿芦笋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优化[J]. 韩俊豪,杨慧,谢永康,朱广成,王童,翟辰璐,路风银.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3]臭氧结合气调保鲜鲜切绿芦笋的研究[J]. 王晓,张国强,刘晨霞,陈冰洁,黄宇斐,归蔚羚,乔勇进. 上海农业学报, 2021(01)
- [4]植物乳杆菌NCU116发酵对芦笋多糖组分的理化性质及改善环磷酰胺化疗损伤的影响研究[D]. 张志红. 南昌大学, 2020(02)
- [5]半纤维素基果蔬保鲜膜制备及绿芦笋保鲜性能研究[D]. 张仁凤.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采后芦笋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J]. 王剑功,褚伟雄,吴玲妹,吴剑. 食品工业, 2019(11)
- [7]不同品种绿芦笋品质比较试验[J]. 许会会,陈光,王春夏,王秀萍,荆志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6)
- [8]不同采收期绿芦笋品质的综合评价[J]. 陈学红,濮杨,周秋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01)
- [9]高静压处理对绿芦笋生理特性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冯海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6(05)
- [10]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 陈庆.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