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瓦希德──以德服人的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1](2012)在《印度尼西亚华文报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之研究 ——以《印尼星洲日报》为例》文中提出2010年的第一天,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在领土面积、人口、经济实力等方面处于东盟国家领先地位的印尼与我国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成为必须。为了把握好两国关系现状,实现两国的永久和平发展,正确地认识对方眼中的“客我”成为重要的一步,这就把解析印尼人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这个议题推到了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前沿。国家形象被定义为“具有共享性的事件和经验的总和”,在这个同步传播的时代,国家形象大都来自媒体提供的“新闻框架”及其塑造的“拟态环境”。所以,考察直接面对华侨华人的印尼华文报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不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客我”,更重要的价值在于透过其报道研析印尼的对华态度和政策。本文以全球传播学为理论支撑,借助多种传播学研究方法,使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印尼华文报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历程,指出其在复杂的权力更替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并使用内容分析法与个案分析法对新兴的、具有较为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且政治色彩淡泊的《印尼星洲日报》做抽样研究,将其2006年创刊至2011年五年间的对华报道进行归类和分析,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基础上从解构其所建构的中国总体形象开始,再详分为对中国政治状况、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报道分析,画出相应图谱,得出中国最近五年来在印尼华文报上之形象的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依据由上述分析得出的《印尼星洲日报》有关中国报道的传播特点,探寻其塑造中国形象的手段与策略,并据此提出使用“巧实力”理念提升我国在海外华文媒介生态中的国家形象的建议。
韦玖灵[2](2009)在《泛北部湾国际区域合作儒家文化认同初探》文中认为众所周知,2008年伊始,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是广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大机遇。国家目前正在着力构建沿海地区"两角"(珠三角、长三角)、"两湾"(渤海湾、北部湾)和"两岸"(海峡两岸)全面开放开发的新格局。而"泛北部湾国际区域合作"的框架正在形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初如期建成。广西正处在"泛北部湾国际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桥梁和基地,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研究探讨泛北部湾国际区域合作的儒家文化认同,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黄亚铨[3](2007)在《强化反腐倡廉教育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文中提出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制度、监督多管齐下才能奏效。教育、制度、监督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育在其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深刻认识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成效,对于提
马明良[4](2005)在《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文中提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过去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二者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交流和交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二者只有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存共荣,才能为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多元文化的构建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交相辉映,异彩纷呈,二者的交往、对话,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 首先,两大文明的交往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和平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新疾病(如爱滋病)蔓延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等。 第二,两大文明的交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求安宁、促和平、谋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诉求,然而,世界上的许多地区仍然为战争的阴影所笼罩,核扩散和核威胁的问题依然存在。伊斯兰文明内在的和平精神和中华文明“和为贵”的思想,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一旦为更多的人们所领悟所接受,将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巨大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第三,两大文明的交往,有助于构建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新秩序。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的形势下,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文明健康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严峻挑战。以世界十多亿人口为载体,影响遍及西亚、中亚、北非、东南亚乃至欧美许多国家的伊斯兰文明与以十多亿人口为载体影响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圈的中华文明的密切交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最有力的支持和保护,是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极端主义最有力的回击,是对建立“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人类文明秩序的最大贡献。
尚正[5](2000)在《刮目相看瓦希德》文中提出他,上台前曾两度中风,左眼完全失明,右眼几乎看不见,耳朵也不太好使,行走、写字都离不开别人帮助……印尼人民怎么挑选这样一位“病夫”来治国呢?
尚正[6](1999)在《瓦希德──以德服人的总统》文中指出
尔良[7](1999)在《“教父总统”瓦希德》文中研究表明 “专业集团”声名扫地;激进势力难得人心;温和派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千呼万唤,印尼终于有了新总统。10月20日,印尼伊斯兰教师联合会总主席阿卜杜勒—拉赫曼·瓦希德以373票当选印尼第四任总统,而此前被广为看好的印尼民主斗争党总主席梅加瓦蒂落败后当选副总统。瓦希德虽貌不惊人,在国外名不见经传,但却是印尼国内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曾被《亚洲周刊》评为1997年度亚洲最有影响力的50人中的第20位。他不但在印尼宗教界德高望众,而且还因其温和派穆斯林的形象、八面玲珑的交际手段和开放、民主的政见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尊重。
二、瓦希德──以德服人的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瓦希德──以德服人的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尼西亚华文报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之研究 ——以《印尼星洲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 |
第二章 印尼华文报业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历程 |
2.1 印尼华侨华人社会概况 |
2.2 印尼新闻事业的发展环境 |
2.3 与权力更替相交织的印尼华文报业简明史 |
第三章 《印尼星洲日报》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印尼星洲日报》涉华报道的总体情况 |
第四章 《印尼星洲日报》中的中国形象解析 |
4.1 《印尼星洲日报》对中国政治状况的报道解析 |
4.2 《印尼星洲日报》对中国“硬实力”的报道解析 |
4.3 《印尼星洲日报》对中国“软实力”的报道解析 |
4.4 《印尼星洲日报》涉华报道的特点分析 |
第五章 印尼华文报业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启示 |
5.1 启示一:海外华文媒体是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
5.2 启示二:要将“巧实力”理念引入海外华文媒介生态 |
5.3 启示三:软硬兼施,内外兼修方能塑造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编码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强化反腐倡廉教育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宣传反腐政策振奋倡廉精神 |
2. 运用正反典型塑造高尚人格 |
2.1 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 |
2.2 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拒腐防变,防微杜渐。 |
(4)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上篇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和现实走向 |
第一章 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
一、伊斯兰文明的奠基时期——穆罕默德时代 |
二、伊斯兰文明的巩固时期——四大正统哈里发时代 |
三、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时期——伍麦叶王朝时代 |
四、伊斯兰文明的全盛时期——阿拔斯王朝时代 |
五、伊斯兰文明的衰落时期——近代伊斯兰世界 |
六、伊斯兰文明复兴初期——现当代伊斯兰世界 |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 |
一、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定型时期——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 |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三、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隋唐时期 |
四、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期 |
五、中华文明由盛而衰而兴时期——近代至现当代 |
中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 |
第一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早期交往——唐宋元时期的政治、经贸、文化和军事交往 |
一、唐宋期伊斯兰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两个文明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 |
二、怛逻斯战役与造纸术西传——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暴力交往的个案 |
三、蒙古人西征与伊斯兰文明东渐 |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深层交往——明清时期的“以儒诠经”活动 |
一、学贯东西:王岱舆等几位主要穆斯林学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 |
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宇宙生成理论和认识论领域的沟通与交往 |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伦理道德领域的整合 |
四、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交往中表现出的异同 |
五、“以儒诠经”尝试的社会影响及其对当代文明交往的启示 |
第三章 近现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广泛交往——“回教新文化运动”及其它 |
一、中国回教新文化运动 |
二、中国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 |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全面交往 |
一、政治交往——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
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
三、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
下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前景 |
第一章 全球化——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的新视野 |
一、全球化的特征 |
二、全球化的影响 |
三、全球化呼唤全球价值视野 |
四、全球价值视野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 |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一——生态环境问题 |
一、全球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 |
二、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的努力 |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
第三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二——世界和平问题 |
一、过往战争的灾难 |
二、全球和平努力——“和平运动” |
三、当代世界战争的危险和隐患 |
四、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
第四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三——全球伦理问题 |
一、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呼唤全球伦理 |
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与全球伦理的构建 |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对构建全球伦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瓦希德──以德服人的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尼西亚华文报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之研究 ——以《印尼星洲日报》为例[D]. 陈思. 广西大学, 2012(02)
- [2]泛北部湾国际区域合作儒家文化认同初探[A]. 韦玖灵. 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 2009
- [3]强化反腐倡廉教育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J]. 黄亚铨. 南方论刊, 2007(05)
- [4]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D]. 马明良. 西北大学, 2005(03)
- [5]刮目相看瓦希德[J]. 尚正. 领导文萃, 2000(08)
- [6]瓦希德──以德服人的总统[J]. 尚正. 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 1999(06)
- [7]“教父总统”瓦希德[J]. 尔良. 世界知识, 19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