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师专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钟新华[1](1991)在《改进师专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师专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师专的特点,如果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有方,对于提高师专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合格的人才,以及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就目前师专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如下看法和认识。
裴玉湾[2](2014)在《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开展科技服务和进行生产实验的重要基地。可以说,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反映高校教学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近三十年的革新开放,越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越南高等教育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矛盾还十分突出。尤其是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成为越南高等教育面临的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其中,加强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是越南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研究技术路线。针对目前越南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薄弱、设备使用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在各位中国老师和越南同事的帮助下,对越南部分工科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情况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遴选了10个具有一定认同度的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构成越南高等工科院校的实验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按这个评价体系,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平均值法对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了目前越南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进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实验设备管理体系和制度、建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以及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等;为促进越南高校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本文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实验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包括:系统应用架构、系统组织架构和系统功能架构等,以促进提高自动管理工作程度。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点:一是结合越南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目前实验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包括10项评价指标的实验设备管理评价体系;二是针对越南高校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个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方案;三是应用WEB和SQL服务器平台(在越南很普遍使用)建立了一个支持自动化设备管理模型。
童晓滨[3](1990)在《从管理谈师专实验人员的素质及其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师专教育构成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层次。受历史和客观条件限制,其实验室建设,在规模、队伍结构、实验水平及效益、完善程度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此对应,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管理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受其素质影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并直接关系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提高。有些方面还较为突出,须引起重视。从管理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培养,对师专教育的发展有一定意义。同时,如何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才能,用好现有财力物力也是提高实验室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总之,建设真正具有师专特色的实验队伍己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并就教于实验室工作者。
金汉杰,鹿世金[4](1988)在《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系统表彰大会暨安徽省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文件汇编》文中提出一、开幕词 二、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实验室工作水平 三、致安徽省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一封信 四、关于表彰全省高校实验室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五、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名单 六、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 七、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章程 八、安徽省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1987—1988年工作纲要 九、关于落实《纲要》任务的说明 十、闭幕词
夏之晨[5](2020)在《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科学发展方式、科技竞争方式和高校组织模式的转变,高校科研团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应对交叉综合、复杂多变的研究课题时,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团队作战、优势互补、合作互助的优势,能够取得高于个体效应的协同性效果。与此同时,高校科研团队肩负着科研育人的重要使命,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以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作为衡量科研生培养质量与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指标,旨在讨论高校科研团队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因素与机制,以指导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研究聚焦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各国基于高校科研团队开展研究生培养的历史脉络是什么?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第二,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的路径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学习的经验?第三,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结构与特征是什么?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第四,高校科研团队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为解答以上问题,本研究按照“历史进程—优秀经验—现实状况—影响因素—内部机制”的研究思路,选取实证研究方法展开调研,获得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的历史梳理发现,西方国家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强调联合指导、过程监控、评价的透明化,由于科研基础、教育实力和研究生培养重心方面的不同,各国的高校科研团队在培养目标、团队组成、管理制度、评价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稳中求进,高校科研团队正向着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跨学科与超学科相适应、多元化与系统化相调节的方向发展,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科研团队资助立项、国家特色教育质量评价、四面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举措不仅使得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跨越式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二,采用获选“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文本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按照扎根理论提出的理论构建方法,通过逐步编码整理出核心范畴、主范畴及各范畴之间的联系,形成高校科研团队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路径模型。本研究发现,高校科研团队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因素包括团队要素、行为过程和团队状态。以上各因素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作用路径如下:团队要素既可以直接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也可以通过行为过程间接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团队状态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第三,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概括为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品质三个维度。经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包括以下特征:(1)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整体发展水平良好,科研品质的发展情况最好,科研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待提升;(2)男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及各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均高于女生;(3)研一和研二学生的科研能力低于博一和博二学生;(4)普通实验室(课题组)研究生的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低于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研究生;(5)26人以上团队规模的研究生科研品质低于5人及以下、6-15人、16-25人团队规模的研究生;(6)10年以上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素养及各个维度上高于组建时间低于10年的科研团队的研究生。第四,团队要素、行为过程和团队状态是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团队要素方面,团队成员深层多样性、团队成员的尽责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团队导师仁慈领导和权威领导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预测作用:团队成员表层多样性对科学研究素养及各维度的影响均不显着,神经质对研究生科研品质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在行为过程方面,团队任务转换、团队任务行动、团队合作和团队知识分享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及各维度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团队状态方面,团队氛围、团队凝聚力和团队信任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及各维度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第五,运用多项式和响应面分析发现,当科研团队成员个体性格特征与科研团队整体性格特征程度相当时,高水平的尽责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更能促进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养成,高水平的神经质则对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具有衰减作用。当科研团队成员个体性格特征与科研团队整体性格特征水平不一致时,随着科研团队成员个体尽责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水平逐渐提高,且超过科研团队整体的尽责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水平时,科研团队研究生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品质和科学研究素养水平也将有所提高。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任务转换、任务行动、任务冲突、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在仁慈领导和权威领导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过程中发挥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团队氛围、团队凝聚力和团队信任在团队领导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为了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归纳出五条具有启发意义的建议:第一,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二,实行对研究生的分类指导,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第三,团队导师采用“恩威并施”的领导方式。第四,高校科研团队应鼓励团队合作、知识分享等积极行为。第五,高校科研团队应充分认知到团队状态的重要性,积极塑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培育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许秀云,张玉梁[6](2011)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也是高校实验室在21世纪面临的一大课题。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实验室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逐步实施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运用虚拟、仿真模拟实验等手段,改进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侯静[7](2010)在《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研究 ——基于广西M师范学院的个案调查》文中提出二十世纪末,广西高师院校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实行转型,改变专业设置,在原有的师范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非师范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和产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在转型中,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本科与高职高专业同时并存,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又受到自己办学条件限制,增加了专业设置的难度。尤其表现在把职业教育当成普通教育、本科与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相差无几等专业芜杂、层次错乱的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制约着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研究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广西一所地方高师院校——M师范学院为研究个案。改变专业设置需要校内行政、教学改革及时跟进。笔者是M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曾先后从事学生管理和教务工作,亲身经历了一些学系的转型过程,掌握了丰富的案例。在将此问题确定为学位论文的题目之后,笔者查阅M师范学院近年来具有“战略调整”意义的众多会议文件、记录、院系政策、教学管理档案;并借助M师范学院“升本”之际学校所作的若干问卷调查分析,咨询了规划学校发展的有关领导3人、系部专业设置与建设的负责人5人,对多名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本论文力图用档案分析、案例陈述、访谈咨询等多种调查方法,相互验证,以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三、四、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通过档案研究和访谈的方法梳理M师范学院重组专业方向的动因、办学定位、专业调整和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路,以及专业设置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第三章结合设置本科专业与高职高专设置依据的不同原则,分析了M师范学院在转型中存在的专业特色不凸显、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本科专业方向设置不合理、基础理论课程过多、实践环节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第四章从M师范学院办学的历史、内部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自身办学条件、“产学研”结合的情况,结合外部的政策、人才需求的特点,分析了M师范学院专业设置和建设问题的原因。第五章针对成因,依据既有的办学定位,对M师范学院优化专业设置提出建议。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帮助个案学校及同类地方高师院校的决策改进有些许参考价值。
陈弘[8](2019)在《基于差异发展的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卓越教师计划是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实施的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其中小学阶段筛选出的二十个培养改革项目来自于全国十九个省份的二十所高校,每所高校及其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条件都不尽相同,并且面向不同的教师培养需求,由此提出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走差异发展的道路。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中国小学教师培养的背景变迁和历史发展两个方面。背景变迁方面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省际差异、小学教育专业的实力差异、不同地区的教师需求差异三块内容。历史发展方面包含小学教师培养的层级变革、主体的完善以及培养方式的变化。同时,确定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理论基础,即教育公平理论、教育质量理论和差异发展理论。其次,根据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院校的培养方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自评报告以及对培养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调查,展开对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分析,包括对培养主体、培养方式的差异分析以及对质量保障的分析。再次,在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中的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定位的冲突、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缺陷、教育实践的质量不高、质量保障的体系不健全。最后提出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差异发展道路,即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卓越之路、适合性之路和质量保障之路。
李兴植,李瀛,王成涛[9](2021)在《新中国70周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中)》文中研究表明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重点收集整理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文件规章制度、重大活动与事件、重大项目与成就等,客观、翔实记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展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科学发展规律。作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管理人员、实验教学工作者及科学研究人员的工作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昌振[10](1988)在《改革实验室的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文中提出 改革实验室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前师专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校的历史还不长,实验室是在资金少,人力不足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学校已有独立的实验楼和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虽然目前已有的设备投资,按教育部的要求,即师专物理、化学、生物的配备方案的最低标准分别为65万、51万、55万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我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验采用了大循环、小循环以及增加实验次数等方式,按大纲规定要求应开个数和时数的开出率已达70%以上,个别学科已达98%,为
二、改进师专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师专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2)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高校试验设备管理综述 |
1.2.1 国外高校试验设备管理概况 |
1.2.2 国内高校试验设备管理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设备及设备管理 |
2.1.2 设备管理的内容 |
2.1.3 设备管理的意义 |
2.1.4 设备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
2.2 高校实验设备管理 |
2.2.1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
2.2.2 实验设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3 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的特点、内容和要求 |
2.3 绩效评价理论 |
2.3.1 绩效及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 |
2.3.2 绩效评价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的现状调查评价 |
3.1 越南高等学校概述 |
3.2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状况调查 |
3.2.1 关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
3.2.2 关于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的构成 |
3.2.3 关于实验教学开展的方式 |
3.2.4 与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实验设备管理状况的比较调查 |
3.3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绩效评价 |
3.4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3.4.1 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的存在问题分析 |
3.4.2 实验设备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的优化策略 |
4.1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的优化目标和内容 |
4.1.1 优化目标 |
4.1.2 优化内容 |
4.2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设计 |
4.2.1 关于实验设备管理体系 |
4.2.2 关于实验设备管理制度 |
4.2.3 几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
4.3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策略 |
4.4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信息化管理架构设计 |
4.4.1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信息化管理应用架构设计 |
4.4.2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信息化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
4.4.3 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信息化管理功能架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越南语版第一调查表形式 |
附录2:汉语版第一调查报形式 |
附录3:第一种调查结果综合 |
附录4:越南语版第二调查表形式 |
附录5:汉语版第二调查表形式 |
附录6:第二调查综合结果 |
(5)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 |
二、学科发展方式的转变 |
三、科技竞争方式的转变 |
四、高校组织模式的转变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团队 |
二、科研团队 |
三、高校科研团队 |
四、科学研究素养 |
五、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组织层面的理论 |
二、团队层面的理论 |
三、个体层面的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想 |
一、研究路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生培养趋势: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取向 |
第一节 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的沿革与现状 |
一、国别选择的缘由与分析 |
二、德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结构化程度不断提高 |
三、美国:高校科研团队的跨学科程度不断提升 |
四、英国: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保障教育精英化 |
五、法国:大学组织与科研系统相互分离并影响 |
六、俄罗斯:高校研究生管理举措被不断制度化 |
七、日本:以国家经济发展为纲的科研团队建制 |
第二节 中国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的沿革与现状 |
一、中国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的进程 |
二、中国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的举措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作用路径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二、范畴编码与模型建构 |
三、模型阐述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结构与特征 |
第一节 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结构 |
一、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结构的初步探索 |
二、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测量工具的编制 |
第二节 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发展特征 |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
二、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个体特征 |
二、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团队特征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团队要素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一、团队成员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二、团队导师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第二节 行为过程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一、任务转换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二、任务行动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三、团队冲突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四、团队合作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五、团队知识分享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第三节 团队状态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一、团队氛围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二、团队凝聚力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三、团队信任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第四节 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因素调查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整合效应对高校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第一节 个体与团队人格特征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作用 |
一、个体尽责性与团队尽责性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二、个体开放性与团队开放性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三、个体外向性与团队外向性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四、个体神经质与团队神经质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五、个体宜人性与团队宜人性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 |
第二节 行为过程在导师领导方式与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间的中介作用 |
一、任务转换的中介作用 |
二、任务行动的中介作用 |
三、团队冲突的中介作用 |
四、团队合作的中介作用 |
五、团队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 |
第三节 团队状态在导师领导方式与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间的调节作用 |
一、团队氛围的调节作用 |
三、团队信任的调节作用 |
三、团队凝聚力的调节作用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6)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促使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 |
1.1 重要性和必要性 |
(1) 规范实验室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 适应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
(2) 适应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3) 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
(4) 全面开放实验室, 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的需要。 |
1.2 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扎实的软、硬件基础 |
1.3 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的组建 |
1.4 促进了实验人员素质的提高 |
2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
3 结 语 |
(7)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研究 ——基于广西M师范学院的个案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以往的研究综述 |
三、本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M师范学院专业设置的发展概况 |
一、M师范学院战略转型 |
二、M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 |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思路 |
四、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
五、专业设置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章 M师范学院转型中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一、区位优势专业面临生存挑战 |
二、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
三、专业设置随意性大,论证不严谨 |
四、专业设置口径过宽,方向不明 |
五、本科专业设置方向不合理 |
六、专业内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M师范学院转型中专业设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与M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有关 |
二、学校管理制度滞后于专业建设的需要 |
三、学校专业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 |
四、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制约专业建设 |
五、“产学研”结合薄弱 |
六、缺乏必要的督导,不能保障师范专业课程合理调整 |
七、企业需要适应面广的人才,专业核心知识难以把握 |
第五章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优化专业设置的改进建议 |
一、完善专业建设的组织管理制度 |
二、建立灵活应对外部需求的决策方式 |
三、强化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 |
四、拓展发展外围,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 |
五、改善办学条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基于差异发展的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3.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1.中国卓越小学教师 |
2.中国小学教师培养 |
3.小学教师差异性发展 |
4.小学教师差异性培养 |
二、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背景 |
(一)中国小学教师培养的背景变迁 |
1.高等教育发展的省际差异 |
2.小学教育专业的实力差异 |
3.小学教师的城乡需求差异 |
(二)中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发展 |
1.小学教师培养的层级变革 |
2.小学教师培养主体的完善 |
3.小学教师培养方式的变化 |
三、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公平理论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区域均衡 |
1.教育公平的本质与原则 |
2.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追求 |
3.新时期教育公平的实现 |
(二)教育质量理论下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优先 |
1.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属性 |
2.教育质量观及教育质量标准 |
3.教育质量的保障、评估与监控 |
4.教育质量理论下的卓越教师培养 |
(三)差异发展理论下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差异发展 |
1.哲学领域中的“差异发展” |
2.教育领域中的“差异发展” |
3.心理学中人的“差异发展” |
4.卓越小学教师的差异性培养 |
四、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分析 |
(一)培养主体的差异分析 |
1.主体类别 |
2.区域分布 |
3.专业实力 |
(二)培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
1.目标理念分析 |
2.课程设置与实施分析 |
3.教育实践分析 |
(三)培养质量的保障分析 |
1.保障体系 |
2.内部监控 |
3.外部评价 |
4.持续改进 |
五、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分析 |
(一)培养目标定位的冲突 |
1.“卓越”完成时与进行时的冲突 |
2.全科培养与分科培养的冲突 |
3.全员培养与选拔培养的冲突 |
4.知识能力与素质情意的冲突 |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缺陷 |
1.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有待增强 |
2.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提升 |
3.课程实施的传统性有待突破 |
(三)教育实践的质量不够高 |
1.教育实践的比重低、时长短 |
2.教育实践的形式老旧 |
3.教育实践的基地类型单一 |
(四)质量保障的体系不健全 |
1.内部监控的措施不够系统 |
2.多元主体保障机制不成熟 |
3.改进机制的持续性不明显 |
六、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差异发展道路 |
(一)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卓越之路 |
1.以“儿童教育”为本位 |
2.明确“卓越”为发展的过程 |
3.理论与实践“并举”且“融合” |
(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适合性之路 |
1.适应地方的需求差异 |
2.基于院校的实际条件 |
3.突出专业的培养特色 |
(三)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之路 |
1.以政府为主导 |
2.以学校为主体 |
3.社会积极参与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新中国70周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中)(论文提纲范文)
5 改革开放初期高等学校实验室发展 |
5.1 调整整顿,恢复重建 |
5.2 规范管理,重点推进 |
6 全面提速,高等学校实验室步入跨越式发展 |
6.1 形成标准,全面推进 |
6.2 重大项目加速发展 |
四、改进师专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进师专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J]. 钟新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1(04)
- [2]越南典型工科院校实验设备管理研究[D]. 裴玉湾.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3]从管理谈师专实验人员的素质及其培养[J]. 童晓滨. 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 1990(01)
- [4]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系统表彰大会暨安徽省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文件汇编[J]. 金汉杰,鹿世金.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88(01)
- [5]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研究[D]. 夏之晨. 苏州大学, 2020(06)
- [6]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 许秀云,张玉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05)
- [7]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研究 ——基于广西M师范学院的个案调查[D]. 侯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8]基于差异发展的中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研究[D]. 陈弘.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
- [9]新中国70周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中)[J]. 李兴植,李瀛,王成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02)
- [10]改革实验室的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J]. 张昌振. 龙岩师专学报, 1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