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辑的角度谈体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编辑的角度谈体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编辑的角度谈谈体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贵楼[1](2021)在《民国《新闻报》中“语文教育”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93年至1949年《新闻报》从产生、发展直至停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1922年至1945年是《新闻报》的鼎盛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与《申报》形成了并驾齐驱的竞争格局,确立了商业大报的地位。虽然《新闻报》是一份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的报纸,但是其“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办报方针,让它能够用公正客观的视角记录中国社会的“大事小情”,形成了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史、战争史、思想文化史、教育史资料库。本研究主要依据已经对外开放的“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对其中的《新闻报》这一数据分库进行检索,通过对《新闻报》中所报道的语文教育新闻的辨识和征引来展示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风貌,考察其呈现的语文教育的特征,探求语文教育的历史真实,达到认识历史、借鉴历史的目标。本研究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对《新闻报》中语文教育报道的整理与分析,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界活动、课程方面、教学方面、教师方面、对其他社会领域的影响、理论见解、其他等八个类目对《新闻报》中语文教育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理清民国时期语文教育在《新闻报》中的样貌。接着,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对《新闻报》中所报道的语文教育进行特征分析,得出其具有:以国语教育为主线,探索民国语文学科建设;以活动举办为手段,展现民国语文教育风貌;以课程建构为目标,推进民国语文课程建设;以课外教学为核心,突显民国语文教育特色;以教师培育为重点,造就民国语文教师团队五个主要特征。最后,围绕语文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这一议题,探讨《新闻报》中语文教育的贡献,得出在构建语文教育信息交流平台、探索语文教育前途、参与语文教育重大事件三个方面对民国时期语文教育具有突出贡献,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提供了语文教育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语文教育要让学生会“语”能“文”的发展思路。尽管《新闻报》对语文教育的这些报道还不能反映出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的全貌,但是却记录着真实且鲜活的语文教育,为我们审视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战红岩[2](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张冬莉[3](2020)在《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文中提出正如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所言:“几何学有两件伟大的瑰宝:第一件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第二件是黄金分割。”勾股定理作为平面几何中最基础的定理,它是联系数学中数与形的第一定理,导致不可公度量的发现,揭示了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勾股定理开始把数学由计算与测量的技术转变为论证与推理的科学。千百年来人们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至今已有五百多种,是证明方法最多的一个定理,其中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技巧。自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来,中国不仅对古希腊算学史有了新的认识,又更深层次地了解勾股定理在中西文化中的价值。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勾股定理已成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将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在1902-1949年的发展历程依照学制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分为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课程纲要时期(1923-1928)、民国课程标准时期(1929-1949)四个发展阶段,旨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勾股定理在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及其变迁的因素,力求为当今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从如下五个部分论述,具体内容如下:一、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教科书的勾股定理。这一时期,学制初订,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主要以学习日本数学教育为主,几何教科书的编写主要是翻译和编译日本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的几何教科书。首先从纵向上分析在这十年中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证明方法以及定理表述上的变迁特点;其次横向的分别选取翻译日本和美国的几何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从教科书编撰理念、编排形式、内容设置结构等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从微观上详细了解这一时期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变迁特点及教育价值。二、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教科书的勾股定理。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制度模式和知识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同时也影响几何教科书的发展。民国初期的教育继承了清末教育改革的成果,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此时,自编教科书也在逐步成熟。这一时期,虽然中国自编几何教科书,通常是参考欧美教科书并加以适当筛选和增删,但是知识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都有了显着的改进。但是其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上特点并不明显,还没有彻底摆脱之前教科书中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有清末时期几何教科书的痕迹。分别选取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民国新教科书几何学》以及汉译本《温德华士几何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设置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三、民国课程纲要时期(1923-1928)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1922年的“新学制”颁布后,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科书的编写,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变革,凸显着美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中学教科书把代数、几何、算术和三角等内容融合在一起混合教学,将原来的几何教科书架构完全打破。中国首次采用混合编写教科书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明白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络,而且可以建构知识的统一体系。也正是在混合教学的风靡下,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在章节的设置上,还是定理证明的方法、课后习题的设置上都与以往不同。故分别选取该时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数学教科书《布利氏新式算学教科书》、《初级混合数学》、《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和《现代初中教科书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设置内容特点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四、民国课程标准时期(1929-1949)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在此阶段我国又进行了三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这一时期颁布的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习平面几何。勾股定理内容则分别出现在初中和高中教科书中,但是由于对定理掌握的目标要求不同,故所在章节不同,导致使用的证明方法、表述方法和难易程度也不同。另外1932年首次设置了实验几何课程,明确实验几何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是在理解几何还是实验几何中都编排了勾股定理内容。虽然重视程度和教学目标都不同,但是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体现了勾股定理的重要性以及在教科书中有重要的地位。故选取《复兴中学教科书》和《实验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进行详细分析。在该部分中,又将1912-1949年间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变迁进行了特点分析。五、以上研究中,在简要呈现各阶段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适当地介绍了代表性教科书作者的生平及数学教育贡献。六、结论。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归纳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编排特点;其次,分析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勾股定理编排变迁的因素;再次,阐明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编排变迁的特点;最后,总结了勾股定理的编排变迁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编写提供的启示与借鉴。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以1902-1949年为时间域,研究了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排之变迁。根据各学制、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对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背景、编撰理念的要求不同,选取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排形式、证明方法等方面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了勾股定理内容编排之特点。厘清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揭示了勾股定理编排的变迁特点和影响变迁的因素,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勾股定理内容的设置、编排、内容选取等诸特点对当今教科书建议和教学改革的借鉴作用。

张佳[4](2020)在《近代体育期刊研究》文中指出体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产生,与人的身体、精神等内容紧密相关,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之一。期刊作为体育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不同的出版方式和内容向大众传达着最新的信息,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体育期刊不仅记录着近代体育发展的过程,还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体育运动只有通过媒介进行宣传报道,才会有生命力,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会为人类所共享。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以近代体育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近代体育期刊进行分类,以时空分布、创刊单位和主创人员为指标进行研究;其次探讨近代体育期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近代体育期刊的内容在传播体育理论知识、讨论体育研究方法、宣传体育运动卫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从民族和国家方面看,近代社会中军事体育、民族体育的发展都在体育期刊中有不同方面的讨论和报道;再次以广告为另一个着眼点,对近代体育期刊上刊载的广告内容进行剖析,解读广告对于刊物及社会的影响,展现近代体育期刊在近代历史中的立体感。从体育期刊的内容来看,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呈现出刊载内容庞杂、政治色彩浓厚、发行时间短暂、编辑身份双重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近代体育期刊在服务社会体育实践、再现地方体育概况、培养高尚运动精神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社会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为动荡、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体育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将体育运动置于社会和媒介交织的背景下去重新审视,才能从体育期刊中找到近代体育发展的轨迹,有助于人们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状态、对时人的体育认识、对近代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丰富史学界关于近代体育研究的资料,增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侯燕楠[5](2020)在《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音乐教育旨在通过学生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提高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发展音乐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家的突出贡献。缪天瑞作为我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翻译家,一生都致力于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如译着、着述、律学及音乐编辑等多方面取得突出贡献。缪天瑞的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其具体的教学实践与音乐编辑等过程中。本文将以缪天瑞“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音乐教育服务社会”与“发展中国‘新音乐’”等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重点分析缪天瑞的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如何相辅相成,对我国当下音乐教育面临的功利化、重技轻艺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等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体现出其思想的实用性及进步性。本文分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从宏观的角度阐述缪天瑞早期接受的音乐教育背景,分别从缪天瑞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原生家庭影响及师友传承三个方面,探究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从缪天瑞从事教学管理方面进行阐述,分别从缪天瑞在一线教学经历与专业院校从事教学管理两方面出发,探究缪天瑞在普通一线教学过程中接触的普通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为缪天瑞后期的教材编写方面提供了教学素材。第三部分至第六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章节,从微观的角度具体分析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第三、第四部分的内容将从缪天瑞从事的期刊编辑工作方面进行分析,笔者选取其中与普通音乐教育思想联系最为紧密的《音乐教育》与《乐风》两本期刊,通过对两本期刊的分析以探究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期刊中的综合体现,以及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乐风》中的继承发展。第五、第六部分的内容将从缪天瑞编写的与普通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与《儿童节奏乐队》两本教材,通过对两本教材内容的分析以探究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中的对标深化,以及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儿童节奏乐队》中的聚焦实践。

郭子嫒[6](2020)在《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研究(1922-1937)》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国外儿童本位教育理念传入国内,我国许多文学家开始关注到一直被忽略的儿童群体,因而有关儿童的理论学说、教育观念、各种读物蜂拥而至。作为民国时期第二大出版社的中华书局也捕捉到这个热点问题,开始着手关于儿童读物的出版事业,《小朋友》杂志便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小朋友》杂志的诸位编辑将以儿童为主体的理念贯穿于杂志作品中,期待儿童可以从中获取不同的教育价值。本文以中华书局的《小朋友》杂志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收集1922-1937年《小朋友》杂志的作品作为原始资料,并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剖析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总结不同儿童教育功能所体现的历史贡献,为当今儿童读物的编辑和创造提供启示。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整体上介绍了问题的缘起、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明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第二部分: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创刊的时代背景和过程。基于史实,从思想背景和出版背景两个方面总结概括民国初期《小朋友》杂志的创刊背景。此外,从《小朋友》杂志的读者定位、办刊宗旨、内容风格、作者群体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杂志的创办过程。第三部分: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中儿童教育功能的体现。通过描述并分析《小朋友》杂志中不同类型的作品,并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三个方面归纳《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第四部分: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根据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体现,阐述其当时的历史贡献;透过《小朋友》杂志发挥儿童教育功能的历史贡献,挖掘其对当今儿童读物编辑和创造方面的启示。

陈金佳[7](2020)在《历史类蒙学教材《龙文鞭影》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龙文鞭影》是一部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由朝廷重臣亲自编写的反映官方意识形态与教育价值取向的蒙学教材,并广泛应用于明清两代的童蒙(小学)教育当中,发挥着历史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重职能。在明清两代的童蒙教育和蒙学教材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但当今学界对于《龙文鞭影》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从语文教育的视角进行解读的,而忽略了对其本身固有的历史教育价值的挖掘,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再者,我国自1998年在小学阶段不再专门设置历史科之后,小学历史教育的地位和成效大打折扣。因此,笔者选择《龙文鞭影》这一部重要的历史类蒙学教材为范本,探讨其应用于当今小学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兼论《龙文鞭影》对于当今中学历史教育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第一章围绕《龙文鞭影》而展开。首先简要介绍了《龙文鞭影》的作者、内容、影响等概况;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对《龙文鞭影》中历史人物的类型进行了细致分类,具体将其分为帝王、文臣武将、女子、士子等多个不同群体;最后在人物分类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龙文鞭影》所蕴含的历史教育价值。第二章主要从小学阶段历史教育存在的缺陷及在小学进行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对小学阶段的历史教育现状进行了整体分析。第三章着重讨论在小学阶段进行《龙文鞭影》教学的实践设想。分别从预期达到的目标、教学实践的路径、应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首先探讨了《龙文鞭影》对当今中学历史教学中教科书编辑、思想价值观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借鉴意义;最后实事求是地指出了《龙文鞭影》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陈莉[8](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马磊[9](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高颖[10](2019)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1-4册选文研究 ——兼与《开明国语课本》1-4册对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为此,国家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重视教育人才培养,加强教育督导,加强教材建设等。谈到教材建设,国家长期以来实施的教材制度是一纲多本,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各地区的教材发展,但是还存在一定不足。部编版教材的出现,旨在对各版本教材起到示范作用。但是,目前对部编版教材、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研究均较少,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系统的研究更少。因此,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1-4册)选文进行研究。民国的一套国语教材再次走红,其背后一定有值得发掘之处,因此在研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的同时,将之同开明国语课本进行对照,希望能一并借鉴《开明国语课本》的优点对今天的语文教材选文提供参考,本论文还探讨了教师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本论文主要研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1-4册的选文,将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指导思想、选文内容结构、选文能力指向进行研究。同时,将部编版1-4册选文和《开明国语课本》1-4册的选文进行对照。发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指导思想是: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兼顾时代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多选择儿歌、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作品,体现了儿童本位的回归,其中还选择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反映了部编版教材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部编版教材在能力指向上希望为学生建构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对于两套教材的对照,笔者发现《开明国语课本》的“儿童本位”和“生活本位”理念仍对今天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选文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完整,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现代教材和民国教材。

二、从编辑的角度谈谈体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编辑的角度谈谈体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新闻报》中“语文教育”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的研究
        2.民国报纸中教育新闻的研究
        3.民国报纸中语文教育新闻的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新闻报》
        2.民国时期
        3.语文教育
    (五)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框架分析
        2.样本选择
        3.类目建构
        4.信效度检验
一、民国报纸《新闻报》概述
    (一)《新闻报》的发展历程
    (二)《新闻报》的办报主张
    (三)《新闻报》中“语文教育”报道总体情况
二、民国报纸《新闻报》中的“语文教育”的分析
    (一)内容分类
        1.教育方针/政策报道
        (1)国语教育的推行政策
        (2)国语教育的改进政策
        (3)国文教育的整顿政策
        (4)港台教育政策
        2.教育界活动报道
        (1)开办教育展览会,展示语文教育成果
        (2)召开教育会议,共商语文教育前景
        (3)成立教育团体,丰富语文教育组织
        (4)进行国语运动,扩大语文教育影响力
        (5)举行演讲活动,激发语文学习热情
        (6)开展宣传活动,传播语文教育思想
        (7)开展调查活动,掌握语文教育情况
        (8)发行相关刊物,助力语文教育活动开展
        (9)开展娱乐活动,促进语文教育多方交流
        3.课程方面报道
        (1)语文教材的推广与审查
        (2)中小学语文课程纲要及课程标准
        (3)学校语文课程设置
        (4)国语课程实施的困难
        4.教学方面报道
        (1)以呈现课堂真实为主的课内教学
        (2)以创造语用情境为主的课外教学
        (3)以国文成绩披露为主的考试情况
        5.教师方面报道
        (1)以语文教学方法研究为重点的教师教育研究
        (2)以吴研因的文章为主的教师文章着作
        (3)以教师国语培训为主的教师个人发展
        6.对其他社会领域的影响方面报道
        (1)国文教育对其他社会领域的影响
        (2)国语教育对其他社会领域的影响
        7.理论见解方面报道
        (1)国文教育的理论见解
        (2)国语教育的理论见解
        8.其他方面报道
    (二)主要特征
        1.以国语教育为主线,探索民国语文学科建设
        2.以活动举办为手段,展现民国语文教育风貌
        3.以课程建构为目标,推进民国语文课程建设
        4.以课外教学为核心,突显民国语文教育特色
        5.以教师培育为重点,造就民国语文教师团队
三、民国《新闻报》中的“语文教育”的意义
    (一)构建“语文教育”信息交流平台
        1.扩大“语文教育”影响,宣传维护“语文教育”
        2.协调各方行动,扩大“语文教育”实施面
    (二)探索“语文教育”前途
        1.组织国语教育“大讨论”
        2.探索国文国语教学汇通道路
    (三)参与“语文教育”重大事件
        1.积极倡导国语运动
        2.推进国语教育的实施
四、民国报纸《新闻报》中的“语文教育”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语文教育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二)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
    (三)语文教育要让学生会“语”能“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清末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2.1 历史背景
        2.1.1 “癸卯学制”的中学数学教育
        2.1.2 清末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2.2 翻译日本的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个案分析
        2.2.1 编译者简介
        2.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2.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2.2.4 特点分析
    2.3 翻译美国的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个案分析
        2.3.1 编译者简介
        2.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2.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2.3.4 特点分析
    2.4 清末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及其特点(1902-1911)
        2.4.1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2.4.2 勾股定理内容设置的形式
        2.4.3 勾股定理的内容表述之变迁及特点分析
        2.4.4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特点及教育价值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民国初期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3.1 历史背景
        3.1.1 “壬子癸丑学制”的数学教育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3.2 《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2.1 编者简介
        3.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2.4 特点分析
    3.3 《民国新教科书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3.1 编译者简介
        3.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3.4 特点分析
    3.4 汉译本《温德华士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4.1 编译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4.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4.4 特点分析
    3.5 小结
        3.5.1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无明显差异
        3.5.2 从面积和射影角度讨论钝角和锐角三角形的不同情形
        3.5.3 习题数量参差不齐
        3.5.4 对几何作图的认识逐渐加强
第4章 课程纲要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
    4.1 历史背景
        4.1.1 “壬戌学制”下的数学教育
        4.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纂概况
    4.2 混合教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4.2.1 《布利氏新式算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4.2.2 《初级混合数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4.2.3 《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概述
    4.3 《现代初中教科书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概述
        4.3.1 编译者简介
        4.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4.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4.3.4 特点分析
    4.4 小结
        4.4.1 勾股定理内容分布在多个章节中
        4.4.2 证明方法由一到多,割补法逐渐成为主要方式
        4.4.3 由勾股定理向任意三角形推广
        4.4.4 习题中理解型题目与作图题目相结合
第5章 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
    5.1 历史背景
        5.1.1 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
        5.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5.2 复兴中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5.2.1 部分编撰者简介
        5.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5.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5.2.4 特点分析
    5.3 实验几何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以《初级中学实验几何学》为例
        5.3.1 编撰者简介
        5.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5.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5.3.4 特点分析
    5.4 课程标准时期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变迁之特点分析
        5.4.1 数学史的融入
        5.4.2 定理证明实验法与演绎法并重
        5.4.3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法
    5.5 民国时期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变迁特点分析(1912-1949)
        5.5.1 定理证明以方法为经,以教材为纬
        5.5.2 三角形内对锐角或钝角之三边情况贯穿于教科书中
        5.5.3 从正方形到任意相似图形
第6章 结论
    6.1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编排特点
        6.1.1 数学教科书中定理命名的演变
        6.1.2 作为小节内容编排在单元中
        6.1.3 定理表述以“形的勾股定理”为主
        6.1.4 结构体系独特,勾股定理的推广内容丰富
        6.1.5 自编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史料贯彻爱国精神
    6.2 影响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的因素
        6.2.1 外部因素
        6.2.2 内部因素
    6.3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编排之变迁
        6.3.1 欧几里得证法始终贯穿在教科书中
        6.3.2 证明方法由一变多,从演绎法过渡到拼补法
        6.3.3 中国古代“赵爽弦图”仅在课后习题中出现
        6.3.4 实验几何时期证法主要以综合法为主
        6.3.5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勾股定理编排中存在的问题
    6.4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变迁的启示与借鉴
        6.4.1 编排形式与内容体系应力求严谨
        6.4.2 勾股定理内容编排重视趣味性、启发性与探究性
        6.4.3 实验证明和理论证明相辅相成
        6.4.4 从勾股定理到我们的思想
    6.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近代体育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体育期刊史的研究
        (二)关于近代体育传播主体的研究
        (三)关于近代体育期刊发展阶段的研究
        (四)关于近代体育期刊的个案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创办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分布情况
        (一)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主办单位
        (一)体育行政机构
        (二)体育学校
        (三)民间体育组织
        (四)专业出版机构与报社
        (五)个人与民营商业公司
    三、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方式
        (一)综合类体育刊物
        (二)民族类体育刊物
        (三)画报类体育刊物
        (四)专业类体育刊物
        (五)体育特刊与专号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辑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者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作者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栏目设置
        (一)评论性栏目
        (二)信息介绍栏目
        (三)通讯报道栏目
        (四)答疑解惑栏目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体育文化传播
    一、传播体育理论知识
        (一)探讨体育的含义
        (二)研究近代体育发展路径
        (三)普及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
    二、介绍各国体育发展状况
        (一)体育发达国家的情况介绍
        (二)相同经历国家的体育发展介绍
    三、提高对女子体育的认识
        (一)女子体育之重要性
        (一)女子体育之特殊性
    四、宣传体育运动卫生
        (一)规范运动饮食
        (二)增进运动生理学知识
        (三)预防与治疗运动中的疾病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国族振兴
    一、展现“体育救国”思潮
        (一)“体育救国”思潮下的社会舆论
        (二)“军事体育化”思想
        (三)滑翔运动的开展
    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一)国术的重要性
        (二)国术发展的基本内容
        (三)国术发展的前途
    三、普及社会体育活动
        (一)社会体育理论之讨论
        (二)强化儿童体育
        (三)普及社会体育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体育期刊中的广告业
    一、体育产品广告
        (一)体育知识广告
        (二)体育器材用具广告
        (三)体育学校招生广告
    二、非体育产品广告
        (一)生活用品广告
        (二)保健医疗广告
        (三)奢侈品广告
    三、近代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及影响
        (一)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
        (二)体育期刊广告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特点与影响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特征
        (一)内容庞杂
        (二)政治色彩浓厚
        (三)发行时间短暂
        (四)编辑身份的多重性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社会影响
        (一)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发展
        (二)推动了社会体育实践的深入
        (三)强化了民众体育的开展
        (四)养成了高尚的运动精神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阐述
    1.1 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1.1.1 时代洪潮的现实格局
        1.1.2 家庭熏陶的原生影响
        1.1.3 师长益友的优良传承
    1.2 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
        1.2.1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1.2.2 音乐教育服务社会
        1.2.3 发展中国“新音乐”
第二章 思想的初步实践:教学与管理
    2.1 缪天瑞的从教经历
        2.1.1 唱歌课程教学
        2.1.2 钢琴课程教学
    2.2 缪天瑞的教学管理经验
第三章 思想的综合体现:《音乐教育》的编辑
    3.1 《音乐教育》概述
    3.2 不同审美类型的歌曲
        3.2.1 抗日救亡歌曲
        3.2.2 艺术歌曲
        3.2.3 民间歌曲
        3.2.4 国外民歌
        3.2.5 其他
    3.3 普及学校音乐教育的三大内容
        3.3.1 小学音乐教学要点的讨论
        3.3.2 唱歌方法要点的讨论
        3.3.3 音乐基础知识的讨论
        3.3.4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
    3.4 提高民众音乐修养水平的形式
        3.4.1 “问答”栏目的设置
        3.4.2 刊物封面的设计
第四章 思想的继承发展:《乐风》的编辑
    4.1 《乐风》期刊介绍
    4.2 普及音乐基础知识
        4.2.1 音乐基础理论
        4.2.2 音乐实践技能
        4.2.3 音乐歌曲的分类
    4.3 一般民众的音乐普及
第五章 思想的对标深化:《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的编写
    5.1 《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创作背景
        5.1.1 时代背景
        5.1.2 理论基础
        5.1.3 实践基础
    5.2 《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中的内容特点
        5.2.1 听唱教学法与视唱教学法的结合
        5.2.2 注重儿童兴趣与能力的结合
        5.2.3 汲取异国唱歌方法
        5.2.4 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选择
第六章 思想的聚焦实践:《儿童节奏乐队》的编写
    6.1 《儿童节奏乐队》教学原则与内容
        6.1.1 教学原则
        6.1.2 教学内容
    6.2 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6.2.1 注重原曲的阅读和分析
        6.2.2 自主编曲与即兴演奏的步骤
    6.3 供儿童实际演奏的途径
        6.3.1 各种打击乐器的奏法
        6.3.2 乐谱
        6.3.3 练习要点
        6.3.4 乐队指挥与排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缪天瑞年表
附录二 :《音乐教育》内容分类
附录三 :《乐风》歌曲分类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研究(192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缘起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民国儿童报刊的综合研究
        2.关于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专题研究
        3.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核心概念
        2.理论基础
        3.研究方法
二、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出版问世
    (一)创刊背景
        1.思想背景
        2.出版背景
    (二)创办过程
        1.明确读者定位
        2.确立办刊宗旨
        3.形成内容风格
        4.壮大作者群体
三、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
    (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1.还原真实历史情境,激发儿童爱国情感
        2.再现重要时政事件,增强儿童爱国信念
        3.重温榜样实践过程,引导儿童爱国行为
    (二)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1.树立正反人物形象,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2.讲述存疑有争故事,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3.呈现人际交往案例,培养道德实践能力
    (三)文化知识教育功能
        1.传播自然人文知识,拓宽儿童文化视野
        2.培养学习方法习惯,改善儿童学习状态
        3.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养成合理生活习惯
四、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
    (一)历史贡献
        1.培养公德兼顾私德,助力儿童道德教育
        2.了解时事扩充见闻,增进儿童政治教育
        3.扩充知识增进技能,辅助儿童自主学习
    (二)现实启示
        1.贯彻儿童中心主义,提升影响的有效性
        2.坚持问题需求导向,增强影响的针对性
        3.精选内容注重原创,保证影响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致谢

(7)历史类蒙学教材《龙文鞭影》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龙文鞭影》及其历史教育价值
    一、 《龙文鞭影》的基本概况
    二、《龙文鞭影》中的历史人物类型分析
    三、《龙文鞭影》所蕴含的历史教育价值
第二章 小学阶段开展历史教育情况分析
    一、当今小学历史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二、小学阶段开展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章 《龙文鞭影》在小学教学中的实践设想
    一、 《龙文鞭影》在教学中预期达到的目标
    二、《龙文鞭影》在小学教学各方面的实践探析
    三、《龙文鞭影》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章 《龙文鞭影》对于当前历史教育的启示
    一、《龙文鞭影》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借鉴
    二、《龙文鞭影》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1-4册选文研究 ——兼与《开明国语课本》1-4册对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材编辑的理论基础
    二、叶圣陶的教材思想
第二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指导思想
    一、经典性
    二、文质兼美
    三、适宜教学
    四、兼顾时代性
    五、与《开明国语课本》的对照
第三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结构
    一、识字
    二、阅读
    三、写话
    四、口语交际
    五、与《开明国语课本》的对照
第四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能力指向
    一、识字能力
    二、阅读能力
    三、写作能力
    四、倾听表达能力
    五、与《开明国语课本》的对照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从编辑的角度谈谈体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新闻报》中“语文教育”内容的研究[D]. 李贵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D]. 张冬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7)
  • [4]近代体育期刊研究[D]. 张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侯燕楠. 江南大学, 2020(01)
  • [6]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研究(1922-1937)[D]. 郭子嫒.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历史类蒙学教材《龙文鞭影》的教学实践研究[D]. 陈金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10]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1-4册选文研究 ——兼与《开明国语课本》1-4册对照[D]. 高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从编辑的角度谈体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