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及邻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区划

贵州及邻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区划

一、贵州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分区(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毅,袁金良,张正华,吴孝儒,尹恭正[1](1979)在《贵州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分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贵州及其邻区寒武纪地层出露广泛,发育完整,地跨扬子、江南两区,是深入研究我国寒武纪地层极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寒武纪时包括本区在内的中国南部广大地区均为海水淹没,这个海域隶属于古太平洋。本区西部是康滇古陆,为扬子区主要碎屑物供应地,这一点可由寒武纪各时期扬子区自西向东沉积物由粗变细以及碎屑物质及泥质含量递减的事实加以证实。本区东部为黄

朱茂炎,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张俊明,赵方臣,Soo-Yeun AHN,苗兰云[2](2019)在《中国寒武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研究表明寒武纪是显生宙第一纪,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地球从微生物为主导的前寒武纪生态系统转变为以动物为特征的显生宙生态系统.然而,全球寒武纪地层对比困难,高分辨率年代地层系统还未完全建立,严重制约寒武纪地球-生命系统演化历史的研究.文章简要介绍国际寒武系四统十阶年代地层系统的形成历史和已经建立的幸运阶、鼓山阶、古丈阶、排碧阶和江山阶的定义与"金钉子"(GSSP),概述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第五阶和第十阶底界厘定工作进展,重点阐述寒武系底界的全球对比问题,以及寒武纪化学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简要回顾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进展,对以华南为基础的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和时间框架进行了修订,新建肖滩阶作为中国寒武系第二阶.全面介绍中国华南、华北和塔里木三个主要构造地层分区寒武纪综合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展,并对中国不同地层分区寒武系底部地层发育特征、底界识别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还对三个主要地层分区寒武系上部白云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出建议.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3](2021)在《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指出寒武纪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各门类后生动物爆发式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系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作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寒武纪自1835年建立以来,经过180多年的研究,其年代地层框架已基本确立。中国的寒武系研究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地层分区及年代地层几经革新。近年来,中国寒武系综合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面也形成了若干新认识。本文基于对已有地层资料和新进展的分析整理,以组为基本单元,以生物地层和化学地层为依据,以对比表的形式总结和梳理了中国寒武系8个地层区129条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与对比方案和建议。

杨剑[4](2009)在《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南方早寒武世广泛分布富有机质的黑色岩系,是PGE、Au、Ag、Ni、Mo、V等的重要载体,常产出Ni-Mo-PGE矿床、V-Cu-U矿床、磷矿床和重晶石矿床等大型-超大型金属和非金属矿床。黑色岩系也是沉积岩中的一种烃源岩,与化石能源有直接关系。黑色岩系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地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黔北是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发育的典型地区,前人已在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全面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结合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通过研究黔北地区黑色岩系的矿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查明黑色岩系物质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黑色岩系形成环境、元素来源、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本文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室内岩矿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岩性序列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岩性段,即黑色硅岩(下硅质层)、磷块岩(磷矿层)、多元素富集层(镍矿层和钼矿层)、黑色条纹状碳泥质硅质岩(上硅质层)、黑色碳质伊利石页岩。为了查明黑色岩系的矿物组合特征,对各类岩石样品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主要由粉砂岩、页岩、石煤、硅岩、碳酸盐岩、磷块岩、重晶石岩等组成,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伊利石、绿泥石、磷灰石、黄铁矿、重晶石和方解石等,其中镍-钼多元素富集层中硫化物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闪锌矿、毒砂、辉钼矿、针镍矿、砷镍矿、辉砷镍矿、辉铜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基于研究区的大地构造、岩石地层和古生物特征,确认黔北遵义地区黑色岩系形成的岩相古地理环境为近滨-远滨相,即浅水陆架区,向东逐渐转变为斜坡-盆地区,即深水陆棚区。深大断裂构造成为含矿物质来源的构造通道,海底火山喷溢和侵入活动提供大量的成矿物质和“热源”。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定早寒武世及其以前,研究区发育一系列深大断裂并长期活动,沿深大断裂发生较强的海底火山喷溢和侵入活动,控制了区域地质构造的发展和矿产的分布,对黑色岩系中多元素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岩样有机碳和有机硫含量,目的是为了查明黑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5.481%,最高达9.29%,有机硫含量平均为4.532%,最高达23.30%,富含有机碳和有机硫。黑色岩系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和菌类生物。有机硫,连同黄铁矿,指示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缺氧还原环境。有机质成熟度是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反映。黑色岩系氯仿沥青“A”族组分中,具有高饱和烃、低芳烃和高非烃的族组分分布特征,表现出以富含类脂化合物和蛋白质为特点的低等水生生物来源的腐泥型有机质的特点。黑色岩系干酪根显微组分绝大部分为腐泥组,干酪根类型为Ⅰ型(腐泥型),此类型干酪根与细菌和藻类有关。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证实,黑色岩系是较好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高,达到生油门限或高成熟(交替作用)阶段。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检测出生物标志化合物,从分子级水平探讨地质体中有机分子化合物的演化规律。黑色岩系高主峰碳、较小的∑nC21-/∑nC22+值和(nC21+nC22)/(nC28+nC29)值,可能与成岩后期作用有关。黑色岩系OEP为1.04~1.12,奇偶优势比接近于1,无奇偶优势或具有微弱的奇偶优势,表明低等海洋浮游生物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黑色岩系Pr/Ph值为0.80~1.18,小于1或近于1,显示出还原或弱还原沉积环境。黑色岩系各岩样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别意味着沉积时古海洋环境的变化。黑色岩系δ13CPDB值为-23.74‰~-31.63‰之间,总体属于L型无定形干酪根,且更富轻碳同位素(12C)。剖面上从磷块岩→镍矿层→钼矿层,δ13C值逐渐减小,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缺氧还原环境逐渐增强,在钼矿层δ13C值减小到最低值,代表了最大海进期,之后在黑色页岩δ13C值增大,海平面有所下降,缺氧还原强度减弱。热演化温度是成岩成矿的重要因素。黑色岩系样品的固体沥青反射率测定结果为5.25%~6.27%,折算出来的镜质体反射率为3.645%~4.455%,得到黑色岩系的受热温度为92℃~250℃。按照干酪根和微体藻类化石颜色指标,大致确定该地层的古地温为60℃~110℃。结合前人黄铁矿热电系数法测温(100℃~240℃)和包裹体均一法测温(226℃~230℃和113℃~153℃),判定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受热温度介于60℃~250℃之间,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估计为200℃~250℃,属中、低温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并以低温(200℃以下)沉积成岩成矿作用为主。为了探明黑色岩系中贵金属元素的来源,系统测定了样品Au、Ag、PGE含量。结果表明,铂族元素(包括Au和Ag)在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富集层,特别是钼矿层中得到富集。从贵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参数、配分模式来判定,黑色岩系不具有地外物质的性质,铂族元素(包括Au和Ag)不是来源于地外,而是来自沿着深大断裂上涌的海底岩浆喷溢,元素的异常富集是海底含矿热卤水与正常海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稀土元素总量(∑REE)在多金属元素富集层之钼矿层中出现峰值,达315.12×10-6。La/Sm均大于1,代表地幔热柱或异常型,暗示黑色岩系形成时有地下深部物质介入。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为曲线右倾斜,LREE富集型。δEu=0.52~0.87<1,δCe=0.68~0.88<1,Eu、Ce均呈负异常,表明黑色岩系形成于缺氧的还原沉积环境。REE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显示出Ce负异常,LREE<HREE,北美页岩组合样标准化曲线近于水平,反映了海相热水沉积特征。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富集层也是其他微量元素(如Mo、Se、As、Sb、Tl、Ni、U、Pb、Bi、Cu、Cs、Zn、V等)的富集体。微量元素总量在钼矿层达到最高(110759.11×10-6)。δU>1,表现为缺氧沉积环境。微量元素富集系数高,U/Th>1,表明受到较强的热液活动的影响。岩石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是沉积物形成环境和成岩变化的综合反映。黑色岩系富含有机质,粘土矿物成分高,Ni-Mo矿层以硫化物矿物为主,表明元素赋存状态主要为硫化物态、有机质结合态和粘土矿物吸附态等。根据上述研究,结合前人成果,简要阐述了PGE、REE、Ni、Mo、Au、Ag、V、U、Cu、Pb、Zn、As、Sb、Tl、Se等元素在黑色岩系中的赋存状态。在全面分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探讨了黑色岩系的形成环境和多金属元素富集规律:在542Ma左右的寒武纪早期,黔北地区发育古热液喷口,沿深大断裂发生多期次海底火山喷溢和侵入活动,深部热源物质上涌,与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一道形成具一定温度的热卤水,进行热水循环或热水活动。热卤水在流动过程中,大量溶解元古代武陵期基性-超基性岩物质中的有用元素,进一步形成含矿热卤水,这种含矿热卤水是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的直接来源。在滞留、还原的台缘斜坡带(水深200m左右),表层水中繁衍着大量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生物生产力高,大量生物死亡下沉,向海底提供充分的有机物质,遗体腐烂分解吸收大量溶解氧,造成大洋中层水体缺氧还原环境,致使形成的黑色岩系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在多金属元素的迁移聚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区早寒武世缺氧事件(环境)可与全球大洋缺氧事件对比。多金属元素矿化经历了沉积期、成岩期、后生期和表生期各个阶段。矿化温度以低温(200℃以下)为主。黑色岩系沉积以来,铂族元素(包括Au和Ag)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了重新分配(成岩期)、迁移与富集(后生期)。表生期只在地表不深处有一定作用。黑色岩系形成环境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为查明黑色岩系的成因、构建多金属元素的富集模式、探索黑色岩系型矿床的成矿机理奠定了基础,以促进黑色岩系型矿床,特别是铂族元素矿床的找矿工作。

杨宇宁[5](2016)在《华南寒武纪鳃曳动物形态分类与谱系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鳃曳动物是原口动物亚界蜕皮类群中的一个小门,现生类型迄今只描述了7属19种。然而,软躯体鳃曳动物却是寒武纪海洋中底内生物群落的优势类群,具有非常高的形态差异度和个体丰度。华南寒武纪台地相和斜坡相一系列特异埋藏化石群保存有大量鳃曳动物化石,是研究鳃曳动物早期起源与辐射、蜕皮动物起源与演化以及“寒武纪大爆发”等基础前沿课题的重要化石材料。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早期鳃曳动物的系统分类、辐射演化、古生态学特征和系统演化关系等问题仍有较大争议。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对湖北三峡地区的石牌生物群(台地相,寒武系第4阶)、陕西西乡三郎铺地区的西乡生物群(台地相,寒武系第4阶)、贵州剑河革东地区的剑河生物群(斜坡相,寒武系第4阶晚期)和凯里生物群(斜坡相,寒武系第5阶早期)等化石群中的鳃曳动物化石材料进行研究,力求对上述学术界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有所解答。本文系统描述了四个生物群中的古蠕虫类化石5属8种,包括3个新属新种、2个新种和2个未定种。其中,Sanxiascolex papillogyrus gen. et sp. nov., Wronascolex yichangensis sp. nov.和W. spinosus (Ivanstsov and Wrona,2004)描述于石牌生物群;Shaanxiscolex xixiangensis gen. et sp. nov.为西乡生物群的特有类型:Guizhouscolex balangensis gen. et sp. nov.和Yunnanscolex sp.是剑河生物群的两个新类型;W. jianhensis sp. nov.和W.sp.则是凯里生物群的化石分子。此外,Gen. et sp. uncertain A和Gen. et sp. uncertain B是两个分别描述于剑河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未正式命名新类型。这些化石属种都具有常见于早古生代地层的Hadimopanella类骨板,但不同类型之间骨板系(scleritomes)特征均显示出一定差异性,这与地史时期不同产地和层位古蠕虫类的骨板特征多不相同的情形相一致,说明古蠕虫类的表皮骨板构造可能与海底沉积物的性质有关。论文系统讨论了Wronascolex属的分类原则、古地理分布和地史延限,结果表明该属是寒武纪分异度最高(含8种和3未定种)、分布范围最广(华南、西伯利亚、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北美)、延限时间最长(寒武系第4阶至鼓山阶)的古蠕虫类实体化石。但是,Wronascolex的属征仍不明确,而且Hadimopanella孤立骨板的形态分类研究争议较大,大大削弱了该化石属及其骨板的地层学意义。另外,石牌生物群中W. spinosus的骨板具有独特的排列方式,表明古蠕虫类的骨板可能具有多种增长模式。本文还研究了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古蠕虫类Mafangscolex yunnanensis (Luo et Zhang),1986,首次识别出该种躯干腹侧有圆锥状感觉构造和可能的腿肢,为古蠕虫类形态学、古生态学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了新信息。化石证据显示,古蠕虫类具有较强的掘穴能力,部分类型可能兼有潜穴和底表爬行生活方式,并偶尔食含腐质沉积物。尽管古蠕虫类部分孤立骨板类型(如Hadimopanella)的最早化石记录可追溯到寒武系第二阶晚期,但处于第三阶的澄江动物群代表鳃曳动物的首次辐射演化事件。寒武纪时期不同化石群中鳃曳动物的组合面貌差异很大,多数类型为各个生物群的特有分子,只有少数属种具有较长的地史延限,说明早期鳃曳动物在不同生活环境下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并发生快速分异演化。寒武纪早期扬子台地斜坡相至台地相地层都有大量鳃曳动物化石产出,表明华南滇东浅海地区未必是这一时期鳃曳动物的辐射中心。凯里生物群产有重要鳃曳动物类型Ottoia和Sicyophorus。研究结果显示,凯里生物群的奥托虫体长50-80 mm,外伸的翻吻有25列纵列吻刺,后部短柱形;躯干宽度较均匀,具密集环纹,达13条/5mm;咽部和肠道之间有一个可能的肌胃;肠道壁见肌纤维;躯干后部有1对长的后伸缩肌。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Burgess Shale)中的O. prolifica Walcott,1911,命名为贵州奥托虫O. guizhouensis Yang, Zhao et Zhang,2015。原地埋藏的O. guizhouensis保存有虫体正在钻泥掘穴的证据,而且肠道有泥质充填物,表明Ottoia是一种能在底表沉积物中多维度自由穿梭、偶尔食泥质生活的底内动物,并非此前推测那样穴居于U型管穴中。通过类比澄江动物群中的特殊鳃曳动物类型Sicyophorus rara Luo et al.,1999和Palaeopriapulites parvus Hou et al.,1999,识别出凯里生物群中葫芦虫的躯干大约有50条纵列隔板,颈部有2-3条环纹,末端有一条较短的尾突构造,因而建立贵州葫芦虫(新种)S. guizhouensis sp. nov.。形态学和解剖学证据表明,Sicyophorus既有相似于鳃曳动物的形态构造(翻吻和尾突),也有类似于铠甲动物的躯干特征(具纵列隔板),而卷曲盘绕的肠道区别于其他环神经类动物,可能是鳃曳动物向铠甲动物演化过程中幼态持续发育而来的一个特化类型。本文运用TNT软件对O. guizhouensis和S. guizhouensis的系统演化位置进行分析。谱系分支树显示,Ottoia属于Scalidophora干群类型,而Sicyophorus位于Scalidophora冠群底部靠近铠甲动物的位置,支持由鳃曳动物幼态持续发育而来的观点。此外,古蠕虫类不同属种的系统演化位置差别很大。根据形态学、解剖学证据和谱系分析,论文讨论了两侧对称动物祖先类型Urbilateria-叶足动物Xenusia- Scalidophora干群类型Fieldiai和Ancalagonia—古蠕虫类Palaeoscolecida—Louisellia—鳃曳动物Priapulida—葫芦虫Sicyophourus—铠甲动物Loricifera整个演化线系中各个节点动物代表的身体构型特征,认为部分古蠕虫类(如M.yunnanensis)可能具有相似于蜕皮动物祖先类型的形态特征。

张鹏飞[6](2009)在《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定位于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基础性地质研究。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以野外露头剖面为主要基础资料,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镜下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和岩相古地理编图等技术手段,对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构造古地理学研究,明确了中扬子地区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历程,针对研究区争议较大的加里东期华南盆地属性和雪峰造山带属性两大问题,由相关证据入手阐明了本论文自己的观点。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层中发育3大相组、15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陆相组的风化残积相、冲积扇相和河流相;海陆过渡相组的三角洲相和河口湾相;海相组的碎屑岩潮坪相、碎屑岩无障壁海岸相、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相、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相、碳酸盐岩台盆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台地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陆棚相、浅海局限盆地相、欠补偿型盆地相和补偿型浊积岩盆地相。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可以划分为3大阶段,分别为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扬子陆内海盆稳定沉降阶段、中奥陶世-志留纪的挤压隆升阶段和晚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后海浸盆地阶段。早寒武世-早奥陶世研究区总体古地理格局为西北高、东南低,该时期中上扬子大型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奥陶世-志留纪研究区古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革,黔中隆起、江南-雪峰隆起、华夏隆起相继隆升,晚奥陶世五峰期黑色页岩为代表的浅海局限盆地沉积和志留系碎屑岩潮坪沉积为该时期的典型沉积相类型,中晚志留世中扬子全区都隆升为陆。泥盆纪-二叠纪为加里东运动后的新型海浸盆地演化阶段,海浸是沉积相展布的重要控制机制,形成了陆源区周缘高能碎屑岩滨海、低能碎屑岩潮坪与碳酸盐岩台地、台盆在横向上过渡的沉积古地理格局。针对加里东期华南盆地的属性问题,本论文最终研究成果表明加里东期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已经拼贴为一体,该时期华南盆地为一个陆内坳陷海盆,加里东期不存在分隔扬子与华夏两大地块的华南洋盆。得出该结论的证据主要有两方面:①湘桂赣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体呈面状展布,且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为壳源S型花岗岩,这些特征与洋壳消亡形成的花岗岩体无论在分布特征还是在地球化学特征上都有显著的差别;②湘桂赣地区加里东期地层的沉积古地理特征研究表明在目前多数人公认的扬子与华夏的缝合带,即江绍断裂带两侧的加里东期沉积物不存在两大古地理体系的截然跳相现象,而是表现为两侧沉积相带的指状交叉、过渡或呈现为完全相同、统一的岩相古地理单元。针对“雪峰古陆”的属性问题,通过对雪峰地区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不整合面属性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雪峰造山运动的强度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减弱,影响的范围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期逐渐向北西扩展。雪峰及其周缘地区的地层沉积特征则表明,震旦纪-白垩纪雪峰地区经历了复杂的隆凹变迁历程,可概括为五大阶段,分别为早震旦世-中奥陶世的碳酸盐斜坡-陆棚-盆地阶段、晚奥陶世-晚石炭世的隆起剥蚀阶段、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台地阶段、早三叠世的碳酸盐陆棚阶段和中三叠世-白垩纪的隆起-陆相山间盆地阶段。结合上述加里东期华南不存在洋陆碰撞事件的结论,可以看出以元古界出露区为标志的“雪峰古陆”事实上并非古陆,而是一个经历了多期陆内造山事件的复合叠加陆内造山带。

王欣[7](2019)在《晚埃迪卡拉世管状化石陕西迹的形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埋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埃迪卡拉纪晚期,遗迹化石开始大量出现预示着动物活动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特别是埋藏学研究的开展,一系列原本被解释成“遗迹”的化石被重新厘定为实体化石或疑难化石。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是一类产自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的疑难化石,整体呈条带状,表面具有一系列密集的横纹,化石宽度范围在0.3-14mm,最大长度可达18cm以上。Shaanxilithes最早报道于陕西宁强地区晚埃迪卡拉世灯影组高家山段。自此,该化石在我国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包括扬子板块、华北克拉通和柴达木板块的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相继被发现和报道。近年来,Shaanxilithes又在印度、纳米比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被发现,进一步扩大了该化石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尽管关于Shaanxilithes的形态复原和亲缘关系尚存在较大争议,然而该化石广泛的分布和较短的延限,使其具备极大潜力成为国际上晚埃迪卡拉世地层进一步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化石。Shaanxilithes通常呈条带状压扁保存于碎屑岩中,其三维形态复原存在较大困难,同时也造成了该化石的分类位置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曾被解释为:须腕动物皱节虫类、沉积构造、遗迹化石、钙化的藻类碎片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后生动物实体化石。同时,在世界范围内,Shaanxilithes通常与一系列与之形态相似条带状“遗迹化石”或“疑难化石”保存在同一岩石层面,大体可分为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type,Helanoichnus-type,Shaanxilithes erodus-type,Palaeopascichnus-type四种形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均倾向于将上述条带状化石解释成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的同物异名,但尚无可靠的化石证据进行说明。本文研究的化石材料来自7个不同地区,分别为宁夏贺兰山地区,河南鲁山地区,陕西洛南、陇县和宁强地区,青海全吉山地区以及云南晋宁地区。大量的化石形态学信息倾向于将Shaanxilithes的三维形态复原为“管中管”结构,即化石由一系列套杯结构形成的内管和具褶皱的薄膜状外管共同组成,而并非前人认为的条带状遗迹化石。同时,新的化石形态学信息显示,上述四种保存形态可以共存于同一化石标本的不同部位,更为直观的形态学证据也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推测。此外,大量的化石形态学统计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即上述条带状化石的形态差别实为埋藏差异的结果。基于形态学复原,本文倾向于将Shaanxilithes与现生深海巨型管状蠕虫进行对比,并将Shaanxilithes分类位置归为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综合形态学、岩相学和统计学多方面证据,本文对Shaanxilithes的古生态学进行推测,认为其管体始端可能固着于泥质或砂质基底中营底栖生活。“生物管体”的出现可能源自动物的自我保护,也预示着捕食者的出现和早期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Shaanxilithes作为最早的非矿化“管状”生物代表,无疑在早期生命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关于Shaanxilithes的三维形态复原,构建了该化石与埃迪卡拉纪最为重要的矿化骨骼生物Cloudina之间的亲缘演化关系。生物“管壳”从非矿化的Shaanxilithes演化到矿化的Cloudina这一过程,也预示着生存压力的加剧和捕食者捕食能力的加强,这些都为矿化骨骼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而生物界的“军备竞赛”可能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诱因之一。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化石埋藏学存在特殊性,研究意义重大。此次关于Shaanxilithes化石埋藏学研究结果显示,自生粘土矿物在化石最初的保存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后期的成岩过程以及风化过程中,粘土矿物又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此次研究中,华北克拉通西南缘东坡组中的Shaanxilithes化石属首次发现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该化石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同时也为时代归属存在争议的东坡组以及整合其下的新元古代冰碛岩罗圈组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地层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Shaanxilithes在华北克拉通西缘-西南缘和柴达木板块北缘的产出层位,通常与整合其下的新元古代冰碛岩以及平行不整合其上的寒武纪第三阶-第四阶磷块岩如影随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诸多大地构造单元,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阿拉善地块、星星峡-旱山地块存在着相似的地层沉积序列。以此为线索,本文对上述大地构造单元可能存在Shaanxilithes的潜力地区进行评估。

文荣琴[8](2019)在《贵州寒武纪杷榔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系统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中分布广泛,该类节肢动物以具双壳瓣包裹着部分软躯体为特征,包含多个类群,由于化石保存完整性缺失,大多数类群的软躯体信息不完善,其个体形态学特征,解剖学及生态学等内容的认知仍有很多未知,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系统分类学和古生态学研究是寒武纪多样性节肢动物起源、演化及灭绝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贵州寒武纪杷榔生物群也是一个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含有矿化和非矿化的8个动物类群,其节肢动物主要由三叶虫、三叶形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高肌虫、奇虾等组成,具较高的多样性。本文首次对杷榔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进行系统分类学、埋藏学和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杷榔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由9属14种组成,包括2个新种,4个未定种,1个相似种,即剑河等刺虫Isoxys jianheensis Liu et al.,2018、锐角等刺虫I.acutangulus(Walcott,1908)、耳形等刺虫I.auritus(Jiang,1982)、球形等刺虫I.globulus Liu et al.,2018、辣子寨吐卓虫(新种)Tuzoia lazizhaiensis sp.nov.、中华吐卓虫T.sinensis Pan,1957、双刺吐卓虫T.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辣子寨耙肢虾Occacaris lazizhaiensis Wen et Peng,2017、贵州鳃虾(新种)Branchicaris guizhouensis sp.nov.、有效剪肢虾(相似种)Forfexicaris cf.F.valida Hou,1999、加拿大虫(未定种)Canadaspis sp.、梳虾(未定种)Pectocaris sp.、融壳虫(未定种)Combinivalvula sp.和瓦普塔虾(未定种))Waptia sp.,显示了较高多样性。其中Isoxys和Tuzoia两属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都较高,出现了不同于其它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的物种,其它7属则为首次出现在较深水过渡区的杷榔组中。杷榔生物群新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组合面貌增加了杷榔生物群组成面貌,展示了该时期深水相区生物组合更高多样性。剑河等刺虫Isoxys jianheensis和辣子寨吐卓虫(新种)Tuzoia lazizhaiensis sp.nov.是杷榔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保存最丰富、壳瓣个体发育序列较完整的2个物种,借助143块T.lazizhaiensis sp.nov.和98块I.jianheensis标本,对这2种的个体发育进行了研究,依据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征,确认了其壳瓣边缘厚度,壳瓣矿化度及壳瓣长高比值在各阶段的生长特点,另外对T.lazizhaiensis壳瓣的腹部异常膨胀与正常膨胀类型做了相关的壳瓣特征对比,这两种类型可能代表同一物种雌雄差异。个体发育和性双型特征有助于更精确的分类学研究。杷榔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具有较好埋藏条件,研究过程发现了一些具解剖学信息的标本,如带柄状眼睛和触角的Tuzoia lazizhaiensis sp.nov.,具躯干体节的Occacaris lazizhaiensis,具一对大附肢的Isoxys acutangulus,这些保存有软躯体部分的标本提供了相关解剖学信息,有助分类位置和其亲缘关系的厘定。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多是远游和近底表游泳生物,一些Tuzoia、Isoxys、Occacaris的壳瓣内侧上保存有不同形态特征的遗迹化石,推测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壳瓣内层具丰富有机质,造迹者们以壳瓣内部有机质和尸体周围形成的生物膜为食者,因此造迹者的觅食活动也很可能是造成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部分很难保存的原因之一,完整壳瓣且具附肢和柄状眼等软躯体标本的发现,表明该类群为近原地快速埋藏模式。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多被认为是二级消费者,具捕食功能,杷榔组发现Isoxys壳瓣上的咬痕表明杷榔生物群的生态系统至少具备三级消费者,这对恢复杷榔生物群古群落生态位及食物网有重要意义,Isoxys壳瓣咬痕的位置也间接揭示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捕食与逃逸行为。杷榔组发现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壳瓣标本尤其是Tuzoia和Isoxys通常都比较集中保存在同一层位,虽然不确定这些标本是实体保存还是蜕壳保存,但仍可推测至少某些种类是群居生活的。杷榔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新的组合面貌丰富了杷榔生物群组成,增加了全球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组成多样性、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和演化的新信息。充实了该类群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及埋藏学的研究内容,提供华南板块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的新记录。

魏鑫[9](2020)在《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文中研究表明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是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多样性增加事件,期间出现过多次辐射高潮,最终形成了以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为主体的、高度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是三叶虫宏演化的关键时期,期间全球三叶虫多样性演变达到峰值,但是,代表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Ibex动物群大幅衰减,而代表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Whiterock动物群迅速繁盛并在丰度和分异度方面占据优势。由于基础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相对偏弱,这一时期三叶虫宏演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仍不清楚,其宏演化的背景机制也没有专门探讨,三叶虫古生态和古地理方面缺乏深入分析,很多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华南上扬子区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8条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剖面,逐层足量采集三叶虫样品,共获得三叶虫化石2182枚。系统鉴定和描述三叶虫6目20科42属/亚属(含2个新属和4个未定属)66种(含7个新种、15个未定种、6个不定种和2个相似种)。古生态方面,对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相或组合进行总结,并根据研究剖面三叶虫生态组合的纵向演替情况,揭示华南板块达瑞威尔期海平面变化趋势。华南中-晚奥陶世初期的三叶虫宏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辐射期、衰落期和再辐射期),不同宏演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三叶虫生态组合之间的演替,且与海平面及底域环境变化密切关联。从时空和环境角度分别对Whiterock和Ibex动物群的分布、优势类群以及多样性变化作了剖析,讨论了华南奥陶纪三叶虫第二次辐射演化的形式及其环境背景。基于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的三叶虫数据和宏演化特征,系统分析了奥陶纪三叶虫辐射的全球模式,证明Whiterock动物群在始发时间、始发环境背景、优势类群以及拓展方向上的差异性造就了至少三种辐射轨迹,进而影响了全球Whiterock动物群的多样性变化趋势,而海平面上升作为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Whiterock动物群辐射的重要背景,可能直接触发了奥陶纪三叶虫辐射。生物古地理方面,通过对中奥陶世大坪晚期-晚奥陶世桑比早期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的三叶虫数据进行网络分析,可将三叶虫生物古地理划分为4个区域,即低纬度区、中纬度区、西冈瓦纳区和东冈瓦纳区。

曹鹏[10](2019)在《贵州遵义寒武系牛蹄塘组双瓣壳节肢动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遵义牛蹄塘组中双瓣壳节肢动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定量形态测量学和归纳演绎等方法,拟阐释寒武纪第二世第3期遵义地区(浅水陆棚区)双瓣壳节肢动物优势种的个体发育规律、整体组成面貌、迁移辐射以及其埋藏特征。研究表明遵义牛蹄塘组双瓣壳节肢动物有小型等刺虫Isoxys minor、弯喙等刺虫Isoxys curvirostratus、奇异等刺虫Isoxys paradoxus、锐虾虫未定种Perspicaris sp.、新月形遵义虫Tsunyiella luna和风雅峨眉虫Emeiella venusta,共4属6种,其中以T.luna为优势种。遵义牛蹄塘生物群与同期云南澄江生物群的双瓣壳节肢动物相比,分异度低,后者多出6倍,其中I.minor、I.curvirostratus和E.venusta 3个种两地均有产出,越靠近澄江地区则相似度越高。纵向上,大型双瓣壳的组成与环境和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各属种的延续性差别较大,等刺虫和吐卓虫相对较好,川滇虫和梳虾相对较差;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纵向产出的先后顺序表明演化模式更可能是从锐虾虫到等刺虫。小型双瓣壳(高肌虫)属种分布特征反应了寒武纪早期高肌虫有以下特点:属种大多有地域特征,演化速度较快,受环境影响较大;大多适应水深和环境范围较窄,例如T.luna,个别属种较宽,延续性好,例如E.venusta。综合分析后发现在寒武纪第二-三世,环境是控制双瓣壳节肢动物属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演化阶段其次。本文应用几何形态学方法对贵州省遵义市牛蹄塘组寒武纪T.luna的个体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luna的壳体成异速生长模式,高长比值总体随着壳体生长而降低;铰合线与壳长同方向异速、等比生长,其比值随壳体生长成反比例降低,与介形虫极为相似,推测两者亲缘关系较近。个体发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构造从无到有,高长比变大;中期前瘤和背缘脊在壳体占比略减小,中背部增大,高长比减小;晚期前瘤在壳体占比略增大,背缘脊减小,中背部不明显,高长比变大。遵义牛蹄塘生物群双瓣壳节肢动物均是近原地埋藏;非事件埋藏造成软躯体保存极少,环境快速变化导致生物种群快速变革,形成了三个化石组合;埋藏特征指示该地区水体中上部可能是正常海水,海底从贫氧渐变为富氧环境。快速的构造运动、特殊的生物演化阶段和浅海陆棚较好的沉积环境共同作用提供了大量有机质和良好的保存环境,促使形成分布广泛、发育稳定的黑色岩系。本次研究不仅增加了牛蹄塘生物群的生物信息,为遵义虫属种鉴定提供准确依据,也为该生物群的埋藏机制提供化石证据,更为恢复该地区的古生态、古环境以及早期双瓣壳节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提供材料。

二、贵州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分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寒武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全球寒武纪年代地层和时间框架
    2.1 历史回顾
    2.2 寒武系正式定义并已确定金钉子的阶
    2.3 最新建立的寒武纪第三统和第五阶 (苗岭统、乌溜阶)
    2.4 寒武系第十阶
    2.5 寒武系未定义的阶
        2.5.1 寒武系第二阶
        2.5.2 寒武系第三阶
        2.5.3 寒武系第四阶
    2.6 寒武系底界GSSP缺点与全球对比困境
    2.7 寒武纪化学地层
    2.8 寒武纪同位素年代学
3 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和时间框架
    3.1 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历史沿革
    3.2 中国寒武系年代地层修订
4 中国各大区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4.1 华南寒武系
        4.1.1 生物地层
        4.1.2 化学地层
        4.1.3 同位素年代学
    4.2 华北寒武系
        4.2.1 生物地层
        4.2.2 化学地层
    4.3 塔里木寒武系
        4.3.1 生物地层
        4.3.2 化学地层
5 中国寒武系底界的识别
    5.1 华南寒武系底界
    5.2 华北寒武系最低层位穿时性
    5.3 塔里木寒武系底界识别
6 中国寒武系上部白云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问题
7 总结

(3)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2 中国寒武纪生物带
3 中国寒武纪地层区划和代表性剖面
    3.1 天山—兴安区(I)
        3.1.1 北天山—北山分区(I1)
        3.1.2 额尔古纳—兴安分区(I2)
    3.2 塔里木区(II)
        3.2.1 南天山分区(II1)
        3.2.2 库鲁克塔格分区(II2)
        3.2.3 柯坪分区(II3)
        3.2.4 铁克里克分区(II4)
        3.2.5 阿尔金山分区(II5)
    3.3 柴达木—祁连区(III)
        3.3.1 柴达木分区(III1)
        3.3.2 北祁连分区(III2)
        3.3.3 中祁连分区(III3)
        3.3.4 南祁连分区(III4)
    3.4 阿拉善区(IV)
    3.5 青藏区(V)
        3.5.1 西昆仑分区(V1)
        3.5.2 喜马拉雅分区(V2)
        3.5.3 川西分区(V3)
        3.5.4 滇西分区(V4)
    3.6 华北区(VI)
        3.6.1 西部分区(VI1)
        3.6.2 南部分区(VI2)
        3.6.3 中部分区(VI3)
        3.6.4 东部分区(VI4)
        3.6.5 边缘分区(VI5)
    3.7 扬子区(VII)
        3.7.1 扬子台地分区(VII1)
        3.7.2 扬子边缘分区(VII2)
    3.8 东南区(VIII)
4 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的问题
    4.1 扬子区
        4.1.1 扬子区寒武系底界识别与界线岩石地层名称问题
        4.1.2 扬子区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
        4.1.3 扬子区寒武系顶界厘定问题
    4.2 华北区
        4.2.1 寒武系底部地层单元的时代问题
        4.2.2 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和炒米店组的使用问题
    4.3 塔里木及天山地区
        4.3.1 柯坪分区玉尔吐斯组和肖尔布拉克组的时代问题
        4.3.2 库鲁克塔格分区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的时代问题
        4.3.3 库鲁克塔格分区金龙沟组和白云岗组的问题
        4.3.4 柯坪分区下丘里塔格群、上丘里塔格群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问题

(4)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0.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完成工作量
    0.5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0.5.1 主要成果
        0.5.2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与古地理
        1.1.1 大地构造背景
        1.1.2 古地理与海平面变化
    1.2 沉积分区与沉积盆地性质
        1.2.1 沉积分区
        1.2.2 沉积盆地性质
    1.3 深大断裂与多旋回岩浆活动
        1.3.1 深大断裂的发育
        1.3.2 多旋回岩浆活动
    1.4 区域地层与地质发展简史
        1.4.1 区域地层
        1.4.2 地质发展简史
第二章 黑色岩系地层学 岩石学 矿床学
    2.1 黑色岩系地层学
        2.1.1 地层特征
        2.1.2 黑色岩系的岩性序列
    2.2 黑色岩系岩石学
        2.2.1 岩石类型
        2.2.2 矿物组合
        2.2.3 岩石化学
    2.3 黑色岩系矿床学
        2.3.1 黑色岩系含矿性与黑色岩系型矿床
        2.3.2 黑色岩系演化及金属矿化的阶段性
第三章 黑色岩系有机地球化学
    3.1 有机碳与有机硫
        3.1.1 有机碳
        3.1.2 有机硫
    3.2 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与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
        3.2.1 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
        3.2.2 岩石氯仿抽提物中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
    3.3 干酪根与碳同位素
        3.3.1 干酪根
        3.3.2 有机元素
        3.3.3 碳同位数
    3.4 镜质体反射率
        3.4.1 镜质体反射率的测试分析
        3.4.2 镜质体反射率与古地温
        3.4.3 镜质体反射率与烃源岩有机质成熟程度
    3.5 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3.5.1 有机质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
        3.5.2 有机质在元素聚集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章 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
    4.1 金 银 铂族元素
        4.1.1 金 银 铂族元素的测试分析
        4.1.2 黑色岩系成因与金 银 铂族元素示踪
        4.1.3 金 银 铂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4.2 稀土元素
        4.2.1 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
        4.2.2 黑色岩系成因与稀土元素示踪
        4.2.3 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4.3 其他微量元素
        4.3.1 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
        4.3.2 黑色岩系成因与微量元素示踪
        4.3.3 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第五章 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元素富集规律
    5.1 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缺氧事件
        5.1.1 缺氧事件
        5.1.2 沉积环境
    5.2 黑色岩系的元素富集规律
        5.2.1 元素来源与介质性质
        5.2.2 热演化温度
        5.2.3 矿化年龄
        5.2.4 元素赋存状态
        5.2.5 多金属元素富集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华南寒武纪鳃曳动物形态分类与谱系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手段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与手段
    1.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鳃曳动物及其化石记录
    2.1 环神经类动物和相关类群
    2.2 现代鳃曳动物的身体构型和分类演化
    2.3 鳃曳动物化石记录
        2.3.1 鳃曳动物(非古蠕虫类)化石记录
        2.3.1.1 澄江动物群
        2.3.1.2 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Burgess Shale)
        2.3.1.3 关山生物群
        2.3.1.4 凯里生物群
        2.3.1.5 Mazon Creek动物群
        2.3.1.6 其他鳃曳动物化石记录
        2.3.2 古蠕虫类化石记录
    2.4 早期鳃曳动物辐射浅析
第三章 化石材料的时空分布
    3.1 研究区沉积区划和寒武纪地层序列
        3.1.1 陕西南部西乡县三郎铺地区杨家沟剖面
        3.1.2 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寒武纪地层序列
        3.1.3 贵州剑河县革东镇八郎研究区寒武纪地层
    3.2 生物群简介
        3.2.1 石牌生物群
        3.2.2 阎王碥组生物群(西乡生物群)
        3.2.3 剑河生物群(清虚洞组生物群)
        3.2.4 凯里生物群
第四章 华南寒武纪古蠕虫类新化石材料的研究
    4.1 化石描述
        4.1.1 环疣三峡蠕虫(新属、新种)Sanxiascolex papillogyrus gen.et sp.nov
        4.1.2 宜昌若纳蠕虫(新种)Wronascolex yichangensis sp.nov
        4.1.3 具刺若纳蠕虫Wronascolex spinosus(Ivanstsov and Wrona,2004)
        4.1.4 剑河若纳蠕虫(新种)Wronascolex jianhensis sp.nov
        4.1.5 若纳蠕虫(未定种)Wronascolex sp
        4.1.6 西乡陕西蠕虫(新属、新种)Shaanxiscolex xixiangensis gen. et sp.nov
        4.1.7 八郎贵州蠕虫(新属、新种)Guizhouscolex balangensis gen. et sp.nov
        4.1.8 云南蠕虫(未定种)Yunnanscolex sp
        4.1.9 属种未定A Gen.et sp. uncertain A
        4.1.10 属种未定B Gen. et sp. uncertain B
    4.2 Wronascolex属骨板类型、个体发育模式(W.spinosus)、地史延限和古地理分布
        4.2.1 Wronascolex特殊的Hadimopanella类骨板
        4.2.2 Wronascolex spinosus(Ivanstsov and Wrona,2004)的个体发育模式
        4.2.3 Wronascolex属地史延限和古地理分布
    4.3 古蠕虫类的古生态学简析
    4.4 感觉构造(Sensilla)和可能的腿肢在宏体压膜古蠕虫类化石中的发现
        4.4.1 Mafangscolex yunnanensis(Luo et Zhang,1986)的感觉构造
        4.4.2 M.yunnanensis可能的腿肢
第五章 凯里生物群奥托虫Ottoia的研究
    5.1 简介
    5.2 化石保存
    5.3 化石描述
    5.4 讨论
        5.4.1 形态学解释
        5.4.2 Ottoia生活方式的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凯里生物群葫芦虫Sicyophorus的研究
    6.1 化石描述
    6.2 讨论
        6.2.1 Sicyophorus亲缘关系的探讨
        6.2.2 Sicyophorus生活习性简析
第七章 鳃曳动物谱系分析及其早期演化
    7.1 分支系统学
        7.1.1 特征数据矩阵
        7.1.2 Ottoia guizhouensis和Sicyophorus guizhouensis性状特征值
        7.1.3 支序分析
    7.2 鳃曳动物的早期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附件一 鳃曳动物分支系统学分析性状特征数据矩阵

(6)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
    1.2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特征
    2.1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框架
    2.2 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及演化
第三章 古生代地层发育特征
    3.1 寒武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2 奥陶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3 志留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4 泥盆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5 石炭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6 二叠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第四章 古生代沉积相类型及发育特征
    4.1 陆相组
        4.1.1 风化残积相
        4.1.2 冲积扇相
        4.1.3 河流相
    4.2 海陆过渡相组
        4.2.1 三角洲相
        4.2.2 河口湾相
    4.3 海相组
        4.3.1 陆源碎屑型潮坪相
        4.3.2 陆源碎屑型无障壁海岸相
        4.3.3 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相
        4.3.4 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相
        4.3.5 碳酸盐岩台盆相
        4.3.6 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台地相
        4.3.7 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陆棚相
        4.3.8 浅海局限盆地相
        4.3.9 欠补偿型盆地相
        4.3.10 补偿型浊积岩盆地相
第五章 古生代区域沉积格架及构造沉积演化模式
    5.1 寒武纪区域沉积格架
    5.2 奥陶纪区域沉积格架
    5.3 志留纪区域沉积格架
    5.4 泥盆纪区域沉积格架
    5.5 石炭纪区域沉积格架
    5.6 二叠纪区域沉积格架
    5.7 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模式
第六章 典型沉积相组合发育模式
    6.1 早古生代早期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欠补偿盆地组合发育模式
    6.2 早古生代晚期碎屑岩潮坪-补偿型浊积岩盆地组合发育模式
    6.3 泥盆纪碎屑岩滨海-碳酸盐岩台地、台盆组合发育模式
    6.4 石炭-二叠纪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台地组合发育模式
第七章 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
    7.1 编图思路及图件表达方法
        7.1.1 编图原则与编图思路
        7.1.2 编图单元及图件表达方法
    7.2 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
        7.2.1 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扬子陆内海盆稳定沉降阶段
        7.2.2 中奥陶世-志留纪挤压隆升阶段
        7.2.3 晚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后海浸盆地阶段
第八章 关于“华南洋”与“雪峰古陆”的认识
    8.1 关于“华南洋”的认识
        8.1.1 “华南洋”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8.1.2 早古生代“华南洋”属性及相关证据
    8.2 关于“雪峰古陆”的认识
        8.2.1 “雪峰古陆”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8.2.2 “雪峰古陆”为多期复合陆内造山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晚埃迪卡拉世管状化石陕西迹的形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埋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早期生命演化意义
        1.1.2 地层对比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手段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剖面记录
    2.1 贺兰山地区
    2.2 豫西地区
    2.3 陕西洛南地区
    2.4 陕西陇县地区
    2.5 青海全吉山地区
    2.6 陕西宁强地区
    2.7 云南晋宁地区
第三章 Shaanxilithes化石形态学解析
    3.1 Shaanxilithes研究简史
    3.2 晚埃迪卡拉世的条带状化石类群
    3.3 形态学统计
    3.4 Shaanxilithes埋藏变形
    3.5 Shaanxilithes三维形态复原
第四章 Shaanxilithes亲缘关系及演化意义讨论
    4.1 晚埃迪卡拉世世管状化石类群
        4.1.1 克劳德管
        4.1.2 震旦管
        4.1.3 锥管虫
        4.1.4 高家山虫
        4.1.5 其他管状化石类群
    4.2 形态学比较
    4.3 亲缘关系讨论
    4.4 早期生命演化意义及古生态学推测
第五章 埋藏学分析
    5.1 化石埋藏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4.1 伊利石矿物交代
        5.4.2 伊利石+埃洛石矿物交代
        5.4.3 化石埋藏保存方式
第六章 Shaanxilithes在我国北方地区地层对比潜力评价
    6.1 Shaanxilithes地层对比潜力评价
    6.2 Shaanxilithes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存在潜力评价
        6.2.1 内蒙古清水河地区
        6.2.2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佘太镇地区
        6.2.3 甘肃龙首山地区
        6.2.4 甘肃北山地区
        6.2.5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
    6.3 我国北方地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时空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贵州寒武纪杷榔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系统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寒武纪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概况和进展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2 贵州寒武系
    §2.3 寒武纪杷榔组
第三章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组合面貌
    §3.1 杷榔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组成
    §3.2 寒武纪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古地理分布
第四章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埋藏生态学特征
    §4.1 杷榔生物群的沉积环境
    §4.2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埋藏特征及意义
    §4.3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具生态意义的标本
第五章 系统古生物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说明及图版

(9)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第2章 华南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地层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华南达瑞威尔期的岩石地层对比与分布情况
    2.3 华南达瑞威尔期的生物地层框架和研究时段划分
第3章 研究剖面与材料
    3.1 A区(岩坪剖面)
    3.2 B区(大塘口和大槽剖面)
    3.3 C区(大坪、分乡和窑河大桥剖面)
    3.4 D区(宜冲桥和茅草铺剖面)
第4章 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古生态
    4.1 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相或组合的时空分布
    4.2 研究剖面三叶虫动物群古生态意义
第5章 华南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宏演化
    5.1 三叶虫多样性变化和辐射
        5.1.1 三叶虫年代地层分布和优势类群转换
        5.1.2 不同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变化及宏演化阶段的划分
        5.1.3 三叶虫辐射的始发时段
        5.1.4 三叶虫动物群的演替
        5.1.5 典型的华南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
    5.2 三叶虫辐射沿环境梯度的发生和发展
        5.2.1 三叶虫辐射模式和环境分布
        5.2.2 Whiterock动物群的环境选择
    5.3 三叶虫辐射模式的异同
    5.4 Whiterock动物群在宏演化中的角色性质
    5.5 三叶虫辐射外因探讨
第6章 全球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
    6.1 三叶虫时空分布与宏演化
    6.2 三叶虫辐射模式初探
    6.3 三叶虫生物古地理分析
第7章 结论
第8章 系统古生物学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贵州遵义寒武系牛蹄塘组双瓣壳节肢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1.4 .课题来源及依托基金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3 研究区寒武系
    2.4 牛蹄塘组生物地层
    2.5 研究剖面介绍
第三章 遵义牛蹄塘生物群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组成特征
    3.1 遵义牛蹄塘生物群双瓣壳节肢动物组合面貌
    3.2 牛蹄塘生物群双瓣壳节肢动物横向差异
    3.3 与国内其他寒武纪生物群的双瓣壳节肢动物比较
        3.3.1 与云南澄江动物群的双瓣壳节肢动物比较
        3.3.2 与贵州寒武系生物群的双瓣壳节肢动物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遵义牛蹄塘生物群Tsunyiella luna的个体发育
    4.1 Tsunyiella luna的生长模式
    4.2 Tsunyiella luna的个体发育初探
    4.3 Tsunyiella luna的个体发育意义
        4.3.1 Tsunyiella luna属种鉴定探讨
        4.3.2 壳体构造功能探讨
    4.4 小结
第五章 遵义牛蹄塘生物群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埋藏特征
    5.1 弱矿化(骨骼)化石埋藏特征
    5.2 矿化(骨骼)化石埋藏特征
    5.3 埋藏特征讨论
第六章 系统古生物学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图版及图版说明

四、贵州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分区(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分区[J]. 周志毅,袁金良,张正华,吴孝儒,尹恭正. 地层学杂志, 1979(04)
  • [2]中国寒武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朱茂炎,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张俊明,赵方臣,Soo-Yeun AHN,苗兰云.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3]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 地层学杂志, 2021
  • [4]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D]. 杨剑. 长安大学, 2009(11)
  • [5]华南寒武纪鳃曳动物形态分类与谱系演化研究[D]. 杨宇宁. 西北大学, 2016(04)
  • [6]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D]. 张鹏飞.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7]晚埃迪卡拉世管状化石陕西迹的形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埋藏学研究[D]. 王欣. 西北大学, 2019(01)
  • [8]贵州寒武纪杷榔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系统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D]. 文荣琴. 贵州大学, 2019(09)
  • [9]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D]. 魏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贵州遵义寒武系牛蹄塘组双瓣壳节肢动物研究[D]. 曹鹏. 贵州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贵州及邻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区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