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效唑(MET)对水稻生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炜[1](2021)在《不同种植密度下配施多效唑对水稻抗倒性、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屈成,李恩宇,陈光辉[2](2020)在《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晚稻工厂化育秧成秧质量影响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以杂交晚稻品种桃优香占和泰优39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多效唑(MET)、烯效唑(S3307)、脱落酸(ABA)、萘乙酸(NAA)、生长素(2,4-D)、6-苄氨基嘌呤(6-BA)、膨大剂(CPPU)、赤霉素(GA3)浸种对机插杂交晚稻秧苗素质的调控规律。结果表明:MET、S3307、2,4-D和CPPU均提高了水稻幼苗的叶龄;MET以及适宜浓度的6-BA、GA3和ABA能够增加水稻秧苗的绿叶数;适宜浓度的MET、S3307和6-BA降低了两个品种的苗高,但显着增加了茎基宽、秧苗鲜质量和干质量;适宜浓度的MET、S3307、6-BA和GA3能增加秧苗的白根数和总根数;除ABA外,各调节剂处理均能提高水稻秧苗的干质量和鲜质量;茎基宽与绿叶数、叶龄、秧苗干质量间,白根数与总根数、绿叶数、秧苗鲜质量间,秧苗干质量与鲜质量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叶龄与苗高、白根数呈显着负相关。总之,MET、S3307和6-BA这3种调节剂能够提高桃优香占与泰优390的秧苗素质,其中MET 200~500 mg/L处理、S3307 500 mg/L处理以及5 mg/L 6-BA处理的调控效果较好。
李如意[3](2020)在《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后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然而,水稻旱育秧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弱秧和药害等常有发生,严重影响水稻栽插质量、分蘖及抗倒性,成为制约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化控剂能在旱育秧田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通过调节植株体内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平衡,有效提高秧苗素质,促进秧苗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因此,研制水稻化控剂对实现水稻壮秧、提高秧苗抗逆性、降低水稻倒伏指数、促进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三种化控剂进行复配,与育秧土混拌处理用于田间育苗,研究水稻化控剂对水稻幼苗秧苗素质、抗逆酶活性、秧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水稻移栽分蘖后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分蘖数、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化控剂能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及抗逆酶活性施用化控剂后,水稻秧苗茎基部宽度及根系干重均显着提高,烯效唑能有效降低秧苗株高,复硝酚钠及α-萘乙酸钠可促进秧苗生长,三种药剂复配后能有效降低水稻苗期株高,防止秧苗徒长。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效果最佳,4叶期水稻株高显着降低7.04%,水稻茎基部宽度显着增加94.89%。水稻化控剂能显着提高水稻秧苗的SOD、POD活性及Pro含量,降低MDA含量。各处理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效果最佳。(2)水稻化控剂能调节苗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秧苗养分含量水稻化控剂能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改善苗床土壤环境,增加土壤养分释放,对水稻秧苗健壮生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酶活性随化控剂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处理效果最佳。施用水稻化控剂后,水稻苗期叶片氮、磷、钾含量显着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显着降低,有效提高秧苗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促进秧苗健壮生长。以烯效唑3.125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三元复配作用效果显着高于各单剂处理。(3)水稻化控剂能改善水稻分蘖后植株生长,降低倒伏指数、增加产量水稻化控剂施用后,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的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均显着提高,表现为: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单剂处理>1(CK)。水稻化控剂能有效降低水稻成熟期的倒伏指数,有效解决水稻生产中的倒伏问题。倒伏指数表现为:1(CK)>α-萘乙酸钠单剂>复硝酚钠单剂>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施用化控剂能有效提高水稻有效分蘖数,增加水稻每株平均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处理效果最佳,产量增长36.06%。
孙可心[4](2020)在《五谷丰素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作为广西省主要农作物,其产量占广西省粮食产量的2/3以上。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控来解决水稻生产中单产低的问题。本试验选用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WGF),并设置3种不同浓度梯度分别为30mg/L(WGF30)、50mg/L(WGF50)和70mg/L(WGF70),清水作为空白对照(CK),以两种复配调节剂WBM(内含复硝酚钠等多种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复硝酚钠含量:0.5%。)和CBM(内含芸苔素内酯等多种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芸苔素内酯含量:0.009%。)为阳性对照,试验采用浸种的方式,以“百香139”为供试品种,系统的研究了WGF浸种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调查分析平皿催芽试验中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育秧试验中水稻秧苗素质以及田间栽培试验中水稻植株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调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在平皿催芽试验中,不同调节剂处理均有调控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作用,即处理后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芽长均显着优于CK,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后对增加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及芽长效果最好,优于其他处理组,发芽势较CK显着提高了5.02%,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2.33%和0.72%;发芽率较CK显着提高了3.97%,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2.26%和0.31%;根长较CK显着提高了31.84%,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17.37%和1.73%;芽长较CK显着提高了24.27%,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13.87%和0.86%。2、在育秧试验中,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均显着增加了水稻秧苗成秧率,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效果最佳,较CK、WBM和CBM分别显着增加了12.81%、11.75%、6.73%;除WBM外,不同调节剂处理下的叶龄、株高、苗基宽、根长及根条数与CK均达到显着水平,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下达各处理组最大值,叶龄较CK增加了18.27%、株高较CK增加45.52%、株高较WBM和CBM分别增加了32.69%和8.80%、苗基宽较CK增加了52.34%、根长较CK增加了26.40%、根条数较CK增加了42.44%,根条数较WBM和CBM均增加了18.22%;除WGF70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均增加了水稻壮秧指数,WGF50、WBM和CBM处理组壮秧指数较CK均增加了10%以上;除WBM处理降低了水稻秧苗充实度外,其余各处理组均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秧苗充实度,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下充实度较CK增加了9.58%;各处理均促进了水稻秧苗鲜重及干物质量的积累,随着生物量积累的增加水稻秧苗根冠比也随之增加,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下处理效果最好且达各处理组最大值。3、在田间栽培试验中,各处理组均增加了水稻植株分蘖期时鲜重、干物质量的积累及根冠比,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与CK相比地上部鲜重增加了11.64%、地下部鲜重增加了36.07%、地上部干重增加了13.95%、地下部干重增加了51.05%;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根冠比相比CK增加了32.56%、相比WBM增加了1.84%,相比CBM增加了1.39%。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分蘖期株高,CBM处理下显着增加了水稻植株抽穗期、齐穗期及成熟期株高,相比CK株高在抽穗期增加了9.61%,齐穗期增加了9.62%,成熟期增加了4.33%;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对增加水稻植株分蘖期至成熟期茎基宽作用效果最好;抽穗期至成熟期时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对水稻植株剑叶长及剑叶面积均有增加效果,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剑叶长与剑叶面积均与CK差异显着且优于其他各处理组;此外,除WBM处理后降低了成熟期时水稻植株分蘖数外,其余处理组各生育时期均能促进水稻植株分蘖,分蘖数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效果最佳。因此,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对水稻各时期农艺性状影响效果最显着,促进了水稻植株生物量的积累,并有效增加了水稻分蘖数,从而增加了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水稻穂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及结实率,最终达到增加产量的效果,相比CK理论产量增加了31.5%,相比CK实际产量增加13.9%;相比WBM理论产量增加了32.63%,相比WBM实际产量增加了16.35%;相比CBM理论产量增加了13.38%,相比CBM实际产量增加了1.84%。4、除WBM处理组外,其余各处理组均增加了水稻籽粒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但与CK差异不显着,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对增加稻米加工品质效果最好;各处理组均对水稻籽粒营养品质及食味品质有增加作用,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及食味值效果最好,较CK分别增加了14.89%、7.47%和3.75%。综上,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后优于其他各处理组,提升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同时提升了水稻秧苗素质,优化了水稻植株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最终达到了增产及改善稻米品质的目的。
成臣,雷凯,程慧煌,王盛亮,朱博,卢占军,高冰可,王斌强,石庆华,曾勇军[5](2020)在《苗期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mg/L)、A2(84 mg/L)、A3(120 mg/L)、A4(156 mg/L)和A5(192mg/L)共5种施用水平。2014—2015年评估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多效唑浓度增加,2年各品种秧苗苗高均逐渐降低;H优518及甬优2640秧苗叶龄及SPAD值逐渐增加,而镇稻11却先增后降;三品种秧苗单株根长、根数、分蘖数以及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产量均随苗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两品种的上述指标均在A4时最高,镇稻11在A3表现最佳。【结论】喷施适宜浓度多效唑可显着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效穗数及产量。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以A4(156 mg/L)时产量表现最好,而镇稻11却在A3(120 mg/L)时产量达到最高。
章海坡[6](2019)在《机插水稻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及秧龄对秧苗素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认为2017-2018年,在江苏省泰州市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试验基地,以大面积广泛应用的“瑞华”水稻育秧基质为材料,通过对育秧基质拌和育苗伴侣(24g/盘)、“杰伟”壮秧剂(25g/盘)及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施多效唑(100g/50kg/mu)处理,并设置18 d、23d、28 d三个移栽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及其组合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以及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机插水稻壮秧培育及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基质拌和壮秧剂、育苗伴侣及其一叶一心期均匀喷施多效唑组合处理,可提高水稻出苗率1.01-3.83个百分点,基质拌和壮秧剂与基质拌和壮秧剂并于一叶一心喷施多效唑处理的出苗率高于其它处理及对照处理,比对照处理高4.36%、4.08%,秧龄对同一基质处理的出苗率没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相比,不同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显着了水稻成秧率,但处理间差异不大,随着秧龄的延长,水稻成秧率明显下降,最大下降率为7.82%。2.拌和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显着加速了叶龄进程,并随着秧龄延长,叶龄进程差异趋大。不同壮秧剂处理中,以育苗伴侣对叶龄的促进作用快于壮秧剂处理。基质拌和壮秧剂处理的苗高最高,而基质拌和育苗伴侣及一叶一心喷施多效唑则降低了幼苗高度,最终以基质拌和育苗伴侣及一叶一心期喷施多效唑处理的苗苗高最小。在秧龄23天及之前,基质拌和壮秧剂处理的秧苗百苗鲜重与干重均小于纯基质对照处理,至秧龄28天时则高于纯基质对照处理,其中百苗鲜重高14.77%以上,百苗干重高26.67%以上。基质拌和育苗伴侣处理的百苗鲜重与干重均大于纯基质对照处理,并随着生育时间的延长,差异越大。不同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及移栽秧龄对秧苗根系生长均表现为随移栽期的延长,幼苗主根长增长,总根数逐渐增多,百株根鲜重与干重提高。壮秧剂促根生长效应优于育苗伴侣,多效唑则抑制了主根长的生长,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处理间差异减小。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单株根数与百株鲜重、百株干重均显着高于纯基质处理,并表现为拌和育苗伴侣处理高于拌和壮秧剂处理,两次生长调节剂处理高于一次处且,并随着移栽叶龄的增加大,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与纯基质处理间的差异更大。基质拌和壮秧剂或育苗伴侣,以及一叶一心期喷施多效唑均显着增加了秧苗根系盘结力,并表现为壮秧剂处理大于育苗伴侣处理,长秧龄处理大于短秧龄处理。3.不同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均显着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以基质拌和育苗伴侣并于一叶一心期喷施多效唑处理(A4B2)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处理(CKB2)增产0.6t/hm2,增6.54%。基质拌和育苗伴侣处理的产量高于壮秧剂处理。不同秧龄处理间表现为随秧龄的延长,水稻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以秧龄23天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9.58 t/hm2,其比18天秧龄处理的平均产量高2.0%,比28天秧龄处理的平均产量高5.74%。产量结构上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多,结实率与千粒重差异较小。
金晓蕾[7](2019)在《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具有降胆固醇、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用保健功效,开发价值高,国内外市场前景较好。但由于甜荞单产低、效益低,制约了甜荞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外公认提高结实率是增加甜荞单产最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在甜荞幼苗期、现蕾期和盛花期分别喷施外源激素多效唑(PP333)和6-苄基腺嘌呤(6-BA),筛选外源激素最佳处理时期及处理浓度,观察甜荞花芽分化与开花结实过程;测定内源激素含量、光合参数及不同器官干物质;采用RNA-seq技术寻找外源激素调控甜荞开花结实的差异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差异显着基因进行验证。从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上探究外源激素PP333和6-BA对甜荞开花结实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在第二片真叶期、现蕾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100 mg·L-1 PP333和150 mg·L-1 6-BA效果最好,产量较对照提高31.8%、16.5%,结实率较对照提高了 5.4、3.1个百分点。6-BA提高结实率是通过增加单株开花数和单株结实数;而PP333提高结实率是通过减少单株开花数和增加单株结实粒数。2.喷施PP333和6-BA均能加速花芽分化过程,使开花时间提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并划分出5个花芽分化时期,发现花芽分化时期与真叶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明确第2片真叶期是影响甜荞开花数和开花时间的关键时期。3.喷施PP333和6-BA均能增加花粉可育率和柱头可授性,有利于甜荞授粉结实。6-BA使花粉可育率与柱头可授性在8:00达到最高,较对照提4.4%、50.0%,PP333使花粉可育率与柱头可授性在10:00达到最高,较对照提高5.0%和36.9%。4.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00,149 Unigenes,共有26,877个Unigenes被注释,占总数的6.71%。筛选出20个与甜荞开花相关的差异显着基因,其中12个基因与光周期调控途径有关。随机筛选10个差异基因,分别是FT、ELF3、PIF3、FKF1、PHYA、PHYB、CHS、ARF、LHY、GIDI。经 qRT-PCR 验证,证明 RNA-seq 测序结果数据可靠。5.喷施PP333和6-BA在第2片真叶期、现蕾期均增加FT表达量,降低ELF3表达量,均使开花时间提前,但在盛花期PP333降低FT表达量,增加ELF3表达量,单株开花数减少;6-BA增加FT表达量,降低ELF3表达量,单株开花数增多。喷施PP333和6-BA改变FT、ELF3基因表达量,影响甜荞开花时间和开花数,表明FT、ELF3与甜荞开花时间和开花数调控有关。6.喷施PP333和6-BA改变内源激素含量和光敏色素表达量,从而调控甜荞开花结实过程。PP333是通过增加GA3含量、降低IAA含量、提高光敏色素PHYA和PIF3表达量调控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过程、提高光合速率和不同器官的干物质;6-BA是通过增加GA3含量、降低ABA含量、提高光敏色素PHYB表达量调控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过程、提高光合速率和不同器官的干物质。
齐德强,冯乃杰,郑殿峰,梁晓艳[8](2019)在《不同壮秧剂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不同壮秧剂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龙粳31和垦稻24为供试品种,共设置9种调节剂[多效唑(MET)、脱落酸(ABA)、壳寡糖(COS)、萘乙酸(NAA)、烯效唑(S3307)、吲哚丁酸钾(IBAK)、缩节胺(DPC)、1-(3-甲酸甲酯-1,2,4-三唑)-基-3.3-二甲基-2-丁酮(CGR3)和胺鲜酯(DTA-6)]与壮秧肥配施的新型壮秧剂处理,以不添加调节剂的壮秧肥为CK,研究不同壮秧剂对水稻幼苗形态建成、生物量积累、分配和生理特性等方面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MET、COS、ABA、NAA、IBAK、DPC和CGR3均能促进龙粳31和垦稻24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其中,MET和ABA处理的2个品种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总叶绿素均与CK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MET、ABA和COS能有效促进同化产物向根中转运,2个品种根中淀粉含量均高于CK。各壮秧剂处理(除NAA和DPC外)均对龙粳31和垦稻24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且其根冠比均显着高于CK。MET、S3307、DPC和DTA-6处理均提高了2个品种的壮苗指数和充实度。MET和S3307处理降低了2个品种的株高,但增加了茎基宽。COS和ABA处理下,龙粳3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CK,MET处理下的龙粳31和垦稻24的CAT活性最高。综上可知,MET、ABA和COS这3种壮秧剂能够提高龙粳31和垦稻24秧苗素质和植株抗性,有利于水稻幼苗生长,其中垦稻24作用效果优于龙粳31。本研究结果为化控技术在壮秧剂中的应用和水稻培育壮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齐德强[9](2019)在《5种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文以龙粳31和龙稻21为供试品种,以不添加调节剂的壮秧肥为对照,以5种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的新型壮秧剂为处理,添加的调节剂分别为多效唑(MET)、S-诱抗素(ABA)、萘乙酸(NAA)、缩节胺(DPC)和新型调节剂[1-(3-甲酸甲酯-1,2,4-三唑)-基-3.3-二甲基-2-丁酮,CGR3],研究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形态建成、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生理特性以及本田生物量变化、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调控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除CGR3外,各处理均显着调控龙粳31秧苗的地上植株形态,即处理的两品种株高和茎基宽均与CK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其中,MET的调控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其处理的两品种株高和茎基宽均与CK达到显着性差异。2.除NAA和DPC外,各处理均促进龙粳31和龙稻21秧苗根长的增加,其中ABA的调控效果最显着。NAA和CGR3处理均促进两品种水稻根直径的增加。除MET和DPC外,其余所有处理均促进水稻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增加,其中ABA和CGR3处理两品种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着高于CK。3.除DPC和NAA外,各处理均促进水稻秧苗总生物量和根生物量比的增加,其中MET处理的龙稻21和CGR3处理的龙粳31总生物量均显着高于CK。除ABA外,其余所有调节剂处理的龙粳31和龙稻21秧苗充实度和壮苗指数均高于CK。MET处理的充实度和壮苗指数均达到各处理最大值。NAA处理的龙粳31和MET、ABA和DPC处理的龙稻21根冠比均显着高于CK,其余处理的根冠比与CK未有显着性差异。4.MET和ABA处理提高两品种秧苗净光合速率。其中,MET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CK。NAA处理的两品种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显着高于CK,MET处理显着提高两品种蒸腾速率。各处理的均促进叶片和根系中蔗糖和淀粉含量的积累,其中MET和ABA处理的蔗糖和淀粉含量均显着高于CK。5.MET对秧苗SOD活性的调控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的龙稻21秧苗叶片CAT活性和根系中POD活性均高于CK。除CGR3外,其余所有处理均显着调控龙稻21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向根系的转运,MET、ABA和CGR3处理的两品种叶片和根系中脯氨酸含量均高于CK,各处理均显着促进龙稻21叶片中脯氨酸的积累。6.各处理的龙粳31分蘖期本田植株总生物量均高于CK,MET和CGR3处理对两品种各生育期地上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积累量的调控效果优于其他处理。MET、DPC和CGR3处理的龙粳31以及ABA处理的龙稻21分蘖期地上总生物量均显着高于CK,其余各处理与CK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各处理的龙稻21产量均高于CK,其中MET和CGR3处理的龙粳31产量也均高于CK。各处理均提高龙粳31糙米率。MET处理的两品种水稻精米率和糙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高于CK。各处理均降低两品种稻米的外观品质,其中CGR3处理的龙粳31以及ABA处理的龙粳31和龙稻21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显着高于CK。综上,MET与壮秧肥配施处理优于其他处理,提高秧苗素质的同时,增加了水稻产量以及改善了两品种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
周子龙[10](2019)在《化学调控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是现代稻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插秧是水稻机械化种植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机插秧存在播种用量大导致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很小,机插后缓苗期长等问题,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双季搭配以及发挥杂交稻的大穗优势。减少播种量(如单本密植机插育秧)能延长秧龄和提高秧苗素质。基于单本密植机插育秧,本文开展了生长调节剂单剂和组合对秧龄和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以期进一步优化秧龄和改善秧苗素质,为水稻“抢收抢种”延长缓冲时间,研究结果如下:(1)拌种处理以1.13mg/L调环酸钙、300mg/L烯效唑的效果较好,30d秧龄的秧苗高度均比对照显着降低,降低幅度分别达到44.46%和28.92%,秧苗素质较对照有所提高但不显着;叶面喷施处理以500mg/L调环酸钙、300mg/L多效唑较好,30d秧龄的秧苗高为19cm和22.3cm,比对照分别降低了51.05%和28.7%,茎基宽增粗36.67%和60.47%,总根数增加26.31%和55.26%,叶龄可达5叶一心且带分蘖;药剂喷施量以每平方米40ml的调控效果明显,且未影响秧苗素质。(2)组合处理可显着延长秧龄和提高秧苗素质。其中以5.04mg/L调环酸钙拌种结合200mg/L多效唑叶面喷施的组合处理、50mg/L烯效唑拌种结合200mg/L多效唑叶面喷施处理,苗高分别比对照降低35.38%和46.43%(30d秧龄的苗高分别为21.2cm和19.6cm),总根数分别增加62.5%和66.45%,茎基宽分别增加48.84%和67.44%,叶龄可达5叶一心且带分蘖。因此,在单本密植机插的育秧过程中,推荐采用生长调节剂调环酸钙拌种结合多效唑喷施使用,能达到有效延长秧龄和改善秧苗素质的效果;或以调环酸钙进行拌种或叶面喷施,也可有效延长秧龄并改善秧苗素质。
二、多效唑(MET)对水稻生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效唑(MET)对水稻生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晚稻工厂化育秧成秧质量影响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杂交晚稻秧苗叶龄的影响 |
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杂交晚稻秧苗绿叶数的影响 |
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杂交晚稻秧苗苗高的影响 |
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杂交晚稻秧苗白根数的影响 |
2.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杂交晚稻秧苗总根数的影响 |
2.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杂交晚稻秧苗茎基宽的影响 |
2.7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杂交晚稻秧苗鲜质量的影响 |
2.8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杂交晚稻秧苗干质量的影响 |
2.9 机插秧苗各项质量指标间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工厂化育秧秧苗质量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秧苗质量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
4 结论 |
(3)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概述及旱育秧苗现状 |
1.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概述 |
1.1.2 黑龙江水稻旱育秧苗现状及潜在问题 |
1.1.3 水稻旱育秧苗的重要环节 |
1.2 化控剂概述 |
1.2.1 化控剂的概念与作用机理 |
1.2.2 化控剂的研究进展 |
1.3 水稻化控剂概述 |
1.4 本研究中应用的调节剂 |
1.4.1 烯效唑 |
1.4.2 复硝酚钠 |
1.4.3 α-萘乙酸钠 |
1.4.4 壮秧剂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3 抗逆酶活性的测定 |
2.3.4 植株养分测定 |
2.3.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3.6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
2.3.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8 倒伏指数的测定 |
2.3.9 分蘖及产量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3.1.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2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 化控剂的壮秧机理 |
3.2.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抗逆酶活性的影响 |
3.2.2 化控剂对水稻苗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化控剂对水稻苗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3 化控剂对移栽后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3.1 化控剂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
3.3.2 化控剂对水稻分蘖数的影响 |
3.3.3 化控剂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化控剂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5 化控剂对水稻成熟期倒伏指数的影响 |
3.3.6 化控剂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化控剂的壮苗机理 |
4.2 化控剂对水稻分蘖后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3 化控剂应用现存问题及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五谷丰素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稻种植现状及措施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概况、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影响 |
1.2.4 植物生长调剂对水稻的影响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3 数据统计 |
3 结果分析 |
3.1 WGF对平皿催芽试验中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影响 |
3.2 WGF对育秧试验中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对水稻秧苗成秧率的影响 |
3.2.2 对水稻秧苗地上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3 对水稻秧苗根系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4 对水稻秧苗鲜重及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3.2.5 对水稻秧苗根冠比、充实度及壮秧指数的影响 |
3.3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中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对水稻植株分蘖期鲜重及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3.3.2 对水稻植株分蘖期根冠比的影响 |
3.3.3 对水稻植株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3.4.1 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3.4.2 对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影响 |
3.5 WGF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3.5.1 对水稻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
3.5.2 对水稻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
3.5.3 对水稻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
3.5.4 对水稻籽粒食味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苗期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点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1 秧苗素质 |
1.3.2 茎蘖动态 |
1.3.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1.3.4 籽粒充实度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秧苗素质 |
2.2 茎蘖动态 |
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 讨论 |
3.1 秧苗期喷施多效唑对晚粳稻秧苗素质及其产量的影响 |
3.2 各时期、多时期或多种调节剂联合施用多效唑的作用及其应用功能探究 |
3.2.1 施用时期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其产量的影响 |
3.2.2 多时期及多种调节剂联合施用多效唑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其产量的影响 |
3.2.3 多效唑在水稻生产中多种应用功能探究 |
4 结论 |
(6)机插水稻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及秧龄对秧苗素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概况 |
2.1 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历程 |
2.2 水稻育苗基质育秧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3 水稻育苗基质的发展趋势 |
2.2.4 水稻育秧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 |
2.3 不同移栽期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
2.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5 内容和方法 |
2.5.1 研究内容 |
2.5.2 研究技术路线 |
2.5.3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5.4 试验设计 |
2.5.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对秧苗成苗率、成秧率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秧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对秧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对秧苗根系盘结力的影响 |
3.5 不同处理对秧苗移栽后各关键时期茎蘖动态的影响 |
3.6 不同处理对秧苗移栽后各关键时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7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4.1.1 不同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及秧龄对秧苗成苗率与成秧率的影响 |
4.1.2 不同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及秧龄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
4.1.3 不同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及秧龄对水稻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影响显着 |
4.2.2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产量影响显着 |
4.2.3 本研究创新点 |
4.2.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甜荞概况 |
1.1.1 甜荞的生物学特性 |
1.1.2 甜荞的植物学特征 |
1.1.3 甜荞的营养、药用价值 |
1.2 甜荞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
1.3 调控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开花途径 |
1.3.2 温度对开花结实调控的研究进展 |
1.3.3 光周期对开花结实调控的研究进展 |
1.3.4 外源激素调控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开花结实途径的分子调控机理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动态及花形态的变化 |
2.2.2 不同甜荞品种的结实率和产量分析 |
2.2.3 不同甜荞品种的稳定性分析 |
2.2.4 气象因子对不同甜荞品种结实率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动态分析 |
2.3.2 影响甜荞品种结实率和产量的气象因子分析 |
2.4 小结 |
3 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2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3.2.3 外源激素对甜荞干物质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外源激素PP_(333)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2 外源激素6-BA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3 外源激素GA_3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4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和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4 不同时期喷施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研究 |
4.1 供试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
4.2.2 不同时期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及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4.2.3 不同时期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的影响 |
4.2.4 不同浓度外源激素对甜荞抗倒伏性的影响 |
4.2.5 喷施外源激素次数不同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
4.3.2 外源激素对甜荞抗倒性的影响 |
4.3.3 外源激素处理时期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5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过程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分析 |
5.2.1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过程的影响 |
5.2.2 外源激素对甜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2.3 外源激素处理对甜荞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 |
5.3.2 外源激素对甜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3.3 外源激素对甜荞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5.4 小结 |
6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转录组水平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甜荞转录组测序结果 |
6.2.2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6.2.3 筛选与开花结实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6.2.4 甜荞开花基因的表达分析 |
6.3 讨论 |
6.3.1 PP_(333)和6-BA对甜荞开花差异基因调控的影响 |
6.3.2 激素调控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
6 4 小结 |
7 结论、创新性及工作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作者简介 |
(8)不同壮秧剂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1 水稻幼苗地上部形态指标的测定 |
1.3.2 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1.3.3 水稻植株抗性酶活性、蔗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壮秧剂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壮秧剂对水稻生物量积累及其根冠比的影响 |
2.3 不同壮秧剂对水稻幼苗充实度和壮苗指数的影响 |
2.4 不同壮秧剂对水稻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2.5 不同壮秧剂对水稻植株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
2.6 不同水稻壮秧剂对水稻植株蔗糖含量的影响 |
2.7 不同壮秧剂对水稻植株淀粉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9)5种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稻秧苗素质对产量的影响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光合和生理抗性的影响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1.3 试验地点 |
2.2 试验设计 |
2.2.1 秧田试验设计 |
2.2.2 本田试验设计 |
2.3 秧田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2 生物量指标的测定 |
2.3.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4 本田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生物量的测定 |
2.4.2 叶片SPAD值的测定 |
2.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2.4.4 稻米品质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
3.1.1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地上形态的影响 |
3.1.2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3.1.3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3.1.4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充实度、壮苗指数和根冠比的影响 |
3.2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2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光合产物的影响 |
3.2.3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2.4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3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本田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 |
3.3.1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本田水稻生物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3.2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植株齐穗期SPAD值的影响 |
3.4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本田水稻植株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本田水稻植株性状的影响 |
3.4.2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
3.4.3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4.3 不同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化学调控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印刷播种技术简介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意义 |
1.2.2 化学调控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简介 |
1.2.3.1 多效唑 |
1.2.3.2 烯效唑 |
1.2.3.3 调环酸钙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单一化控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和试验地点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调环酸钙和烯效唑处理种子对各品种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2.2 调环酸钙和烯效唑不同浓度拌种对各品种秧苗素质的影响 |
2.2.3 在6-BA和多效唑不同喷施量处理各品种秧苗对其秧苗素质的影响 |
2.3 结论 |
第3章 组合与单剂调控对单本密植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
3.1 试验目的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材料和试验地点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多效唑叶面喷施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3.3.2 调环酸钙叶面喷施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3.3.3 调环酸钙组合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3.3.4 烯效唑组合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多效唑(MET)对水稻生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种植密度下配施多效唑对水稻抗倒性、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D]. 韩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晚稻工厂化育秧成秧质量影响的评价[J]. 屈成,李恩宇,陈光辉. 江西农业学报, 2020(11)
- [3]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D]. 李如意.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五谷丰素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孙可心.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苗期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 成臣,雷凯,程慧煌,王盛亮,朱博,卢占军,高冰可,王斌强,石庆华,曾勇军. 中国水稻科学, 2020(02)
- [6]机插水稻基质育苗生长调节剂及秧龄对秧苗素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章海坡. 扬州大学, 2019(06)
- [7]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D]. 金晓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不同壮秧剂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齐德强,冯乃杰,郑殿峰,梁晓艳. 核农学报, 2019(08)
- [9]5种调节剂与壮秧肥配施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齐德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10]化学调控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D]. 周子龙.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