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福生胶囊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颜磊[1](2020)在《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肿瘤发病人数为392.9万余人,癌症增长率为3.2%,意味着我国每天癌症确诊人数超过1万,每分钟就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患者。近年来,化学疗法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癌症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常常会使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耐受性,导致化疗终止,增加癌症死亡率。因此,如何有效的改善白细胞减少症、使癌症化疗得以顺利进行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现有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化学药物如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等,多数患者存在停药后白细胞减少症再次复发的现象;而新型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会对肌肉骨骼和消化系统产生副作用,严重影响到化疗的连续性。此外,这些药物在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同时,是否对肿瘤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尚不清楚。因此研究和开发药效明确、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价值。驴胶补血颗粒作为治疗气血亏虚、疲乏无力的良药,具有滋阴补血、健脾益气、调经活血等特点,常用于治疗久病体虚、气虚血亏等疾病。中医学常将白细胞减少症归为“血虚”、“虚劳”等范畴,这些症状恰好与驴胶补血颗粒的功效不谋而合。已有临床证据表明,驴胶补血颗粒可升高癌症化疗患者的白细胞(WBC)水平,提高了化疗的顺应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对于驴胶补血颗粒升高白细胞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临床医生对于该药物在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方面的合理应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环磷酰胺(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实验动物模型,并给予驴胶补血颗粒观察其对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改善作用,同时结合代谢组学、生物网络分析、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全面阐明其作用机理,为该药物在辅助癌症化疗方面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研究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理作用,并采用代谢组学、生物网络分析、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1)驴胶补血颗粒药效学研究:采用CTX诱导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模型,以血常规、脏器指数、抑瘤率和脾脏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为药效指标,考察驴胶补血颗粒对白细胞减少症的改善作用。(2)代谢组学研究:使用1H-NMR代谢组学的方法对收集小鼠血液和脾脏的代谢物进行分析。首先对标准化数据执行主成分分析(PCA)以识别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之间的分散程度,并消除异常值。接下来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来可视化区分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之间的代谢谱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PLS-DA)用于寻找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的VIP值。最后,在SPSS 21.0软件中对代谢物进行ANOVA分析,VIP>1和P<0.05的代谢物被确认为差异代谢物。(3)生物靶标网络分析:采用UHPLC-Q Exactive轨道肼高分辨质谱分析了驴胶补血颗粒化学成分,并结合TCMSP和TCMID对找出的化学成分进行补充和筛选,建立驴胶补血颗粒化学成分数据库。将筛选出的化学成分导入PharmMapper服务器进一步找出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将所得到的靶点与差异代谢物的靶点相关联取交集,从而建立“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将所找出的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阐明代谢酶之间的关系。采用ClueGO插件对所找出的靶点进行KEGG和GO分析,找出关键代谢通路。最后,采用Systems Dock软件将关键代谢通路中的靶点与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4)实验验证:代谢组学及生物靶标网络分析中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BCAAs分解代谢可能是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最为重要的作用途径。首先分别给予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两种细胞BCKDK激酶(可抑制支链α-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表达)的抑制剂苯丁酸,观察细胞的增殖活性,以验证BCAAs分解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对体外细胞的影响。其次给PBMC和RAW264.7两种细胞外源性补充一定浓度的BCAAs,观察其是否具有增值细胞活性的作用。最后,采用ELISA试剂盒对BCAAs分解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S)和支链酮酸脱氢酶(BCKDHA)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从分子水平对代谢组学和生物靶标网络分析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1)药效作用结果:驴胶补血颗粒可改善CTX造成的体重减轻和一般状态,加速WBC,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单核细胞(MO)和红细胞(RBC)含量的恢复,回调CTX所造成的脏器指数的改变;可通过改善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来提高小鼠免疫,从而改善白细胞减少症;在改善白细胞减少症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TX抗肿瘤的作用,具有“减毒增效”的药效特点。(2)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共指认出包括氨基酸、糖类以及有机酸在内的31种内源性代谢产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乳酸、脂质和谷氨酸的含量显着升高,而β-葡萄糖、甜菜碱、丙酮酸、谷氨酰胺、O-乙酰糖蛋白和肌酐的含量显着降低,驴胶补血颗粒能显着逆转血清代谢异常。WBC的含量变化与谷氨酰胺、O-乙酰糖蛋白、丙酮酸、肌酐、β-葡萄糖和甜菜碱的水平变化呈正相关,与乳酸和谷氨酸的水平变化呈负相关,说明这些差异代谢物的改变可能与驴胶补血颗粒治疗作用有关。脾脏代谢组学分析共指认出脾脏中32种内源性代谢产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中TMAO、丙酮酸、GPC、牛磺酸和谷氨酸水平明显升高,胆碱、肌醇、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PC、α-葡萄糖和苯丙氨酸的含量较低,这些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可能是CTX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直接结果,通过给予驴胶补血颗粒可显着回调代谢物的水平。血常规指标WBC、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NE、LY、MO、MCH与差异代谢物谷氨酸、丙酮酸、天冬氨酸、GPC、牛磺酸、谷氨酸和TMAO呈负相关,与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胆碱,PC,肌醇,α-葡萄糖,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呈正相关。此外,脾脏指数与差异代谢物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表明驴胶补血颗粒可能通过平衡脾脏代谢物的紊乱来发挥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胶补血颗粒能够调节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有关,包括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的转化、苯丙氨酸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等,此外还涉及能量代谢和胆碱代谢等多个生物途径,体现了驴胶补血颗粒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机制。(3)生物靶标网络分析结果:将驴胶补血颗粒LC-MS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与TCMSP和TCMID对找出的化学成分进行整理后,结合文献报道共筛选出35个活性成分。将驴胶补血颗粒化学成分导入PharmMapper服务器数据库获取靶点,去重复后获得872个靶点。将代谢物的靶点和活性成分的靶点两者取交集,共得到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调控代谢物的32个作用靶点。将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差异代谢物导入Cytoscape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代谢物”网络,共涉及35个驴胶补血颗粒的活性成分、32个靶点和14个差异代谢物。通过拓扑分析发现,Rehmannioside A、Catalpol、AstragalosideⅡ和AstragalosideⅠ等成分在靶标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IL4I1、BCAT2、BCAT1、PLA2G4A、LYPLA3等可能是驴胶补血颗粒发挥升白作用的关键靶点。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的作用靶点主要以酶为主,主要包括核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异构酶和裂解酶等,此外还包含钙结合蛋白、酶调节剂、受体和信号分子等,其中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出现的频率较高,而这些酶与氨基酸分解代谢密切相关,提示驴胶补血颗粒可能通过干预氨基酸分解代谢发挥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驴胶补血颗粒32个作用靶点主要参与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分解途径(BCAAs分解途径),此外还参与了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途径和丙酮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充分体现了驴胶补血颗粒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小分子分解代谢过程是这些作用靶点最为重要的生物功能,共涉及19个作用靶点。此外,羧酸分解过程、有机酸分解过程和细胞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等生物途径也受到驴胶补血颗粒的调节。综合KEGG与GO分析结果得知,支链氨基酸(BCAAs)分解途径可能为驴胶补血颗粒发挥升高白细胞作用的主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证实驴胶补血颗粒调控BCAAs分解代谢的途径,进行了分子对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驴胶补血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与BCAAs分解途径作用靶点的对接得分均显着高于天然配体,表明上述活性成分与关键作用靶点具有很好的结合活性,证明了驴胶补血颗粒可通过调节BCAAs分解代谢来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本部分通过将驴胶补血颗粒的活性成分与差异代谢物的靶点进行整合分析,发现驴胶补血颗粒可能主要通过调控部分氨基酸分解代谢来发挥升白作用其中的BCAAs分解代谢途径可能为其发挥药效的主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揭示驴胶补血颗粒如何调控BCAAs分解途径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采用分子生物手段进一步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4)实验验证结果:给予BCAAs分解代谢中负调控酶BCKDK的抑制剂苯丁酸实验结果表明,当苯丁酸浓度在1802880μm/L时,RAW264.7的细胞活力被显着抑制,当苯丁酸浓度在7202880μm/L时,PBMC细胞被显着抑制。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是由于BCKDK激酶被苯丁酸所抑制,导致BCKDH被激活,整个BCAAs分解代谢通路所消耗的支链氨基酸增多,从而使细胞活力减弱,这与代谢组学的结果是一致的。外源性补充BCAAs实验结果表明,当BCAAs浓度在1802880μm/L时,可显着促进RAW 264.7细胞的增殖,而浓度在1440μm/L和2880μm/L时可显着促进外周血细胞PBMC的增殖。该结果表明,BCAAs和驴胶补血颗粒对外周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增殖起到促进作用,证明了驴胶补血颗粒可通过回调BCAAs的含量来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对BCAAs分解代谢途径的关键限速酶的含量进行测定,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ACADS和BCKDHA酶含量显着升高,说明BCAAs代谢通路被激活,使得BCAAs过度被消耗,证实了生物靶标网络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的结果。给予驴胶补血颗粒后,小鼠ACADS和BCKDHA酶含量显着回调,说明驴胶补血颗粒可通过干预BCAAs代谢通路来发挥改善作用。结论:驴胶补血颗粒能够显着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WBC减少、脏器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并且对肿瘤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ACADS和BCKDHA酶的表达,调控BCAAs分解代谢途径,回调BCAAs的水平来发挥作用。
刘志强[2](2015)在《回生胶囊对S-180荷瘤小鼠化疗减毒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回生胶囊体内抗肿瘤减毒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纯系昆明小鼠170只,雌雄各半,接种S-180肉瘤毒株,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4大组,每小组各10只小鼠。第一大组,进行抗瘤实验,分为4小组,每组10只。即荷瘤对照组、CTX组、回生胶囊大剂量+CTX组、回生胶囊小剂量+CTX组。第二大组,进行对CTX抗S-180荷瘤毒性的减毒实验,分为5小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荷瘤对照组、CTX组、回生胶囊大剂量+CTX组、回生胶囊小剂量+CTX组。第三大组进行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影响实验,第四大组进行荷瘤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实验,均分为4小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荷瘤对照组、回生胶囊大剂量组、回生胶囊小剂量组。S-180荷瘤小鼠经口灌回生胶囊10天后取瘤体称重,计算抑瘤率及测定平均瘤重;同时测定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采用MTT染色法计算淋巴细胞增殖指数、HC50法测定溶血素浓度。(1)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CTX能减轻S-180肉瘤小鼠的瘤重,荷瘤对照组与CTX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回生胶囊和CTX联合应用,亦能减轻S-180肉瘤小鼠的瘤重,回生胶囊大剂量组的抑瘤率达49.4%,回生胶囊小剂量组的抑瘤率为48.8%,两者与CTX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对CTX抗S-180肉瘤毒性的减毒作用:荷瘤对照组小鼠RBC、WBC和PLT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CTX可降低荷瘤小鼠的RBC和WBC,正常对照组、荷瘤对照组与CTX组比较,分别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和显着性差异(P<0.05),但荷瘤小鼠的PLT无明显影响。回生胶囊和CTX组联合应用,可对抗C TX降低荷瘤小鼠RBC和WBC的作用,与CTX组比较,大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3)荷瘤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荷瘤对照组小鼠淋巴细胞增值指数降低,正常对照组与荷瘤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回生胶囊能增加小鼠淋巴细胞增值指数,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回生胶囊大、小剂量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回生胶囊对荷瘤小鼠溶血素含量的影响:荷瘤对照组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降低,正常对照组与荷瘤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回生胶囊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回生胶囊大、小剂量组分别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和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回生胶囊对S-180荷瘤小鼠有明显抑制肿瘤、减轻毒副作用,提高肿瘤患者生命质量且减少化疗药毒副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荷瘤小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生,达到治疗目的。
王雪冰[3](2013)在《健脾益气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普遍低下,而现有的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等可能会使患者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故临床上关注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收集了行CIK细胞生物治疗、胸腺肽类免疫增强药物及健脾益气中药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例,通过观察T细胞亚群的情况及卡式评分的情况,明确以上治疗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不同状态人群的免疫功能的差异性,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住院的100例应用CIK细胞治疗的病例,以这部分人群为研究对象,回顾中发现部分患者在CIK细胞治疗基础上联合了胸腺肽类免疫增强药物或健脾益气类中药治疗。根据组合治疗情况,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给予单纯CIK细胞治疗2周期,CIK治疗是抽取患者外周血50毫升,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在实验室进行培养扩增,第14天将扩增的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方法;免疫组30例,给予CIK细胞治疗期间联合胸腺五肽10mg日一次肌肉注射或胸腺肽(日达仙)1.6毫克,每周2次皮下注射,连续14天,共2周期;中药组36例,在CIK细胞治疗期间联合健脾益气中药(四君子汤加减或康艾注射液50毫升/天)治疗14天,共2周期。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进行筛选分析,观察3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测定值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不同状态人群T细胞亚群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对照组、免疫组及中药组治疗后CD3无明显变化。2.免疫组及中药组治疗后CD4均升高明显。CD4在免疫组及中药组中治疗前后测定值升高明显,分别升高了2.01%和2.78%,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升高了1.42%,无统计学差异。3.对照组、免疫组及中药组治疗后CD8均下降明显。CD8在对照组、免疫组、中药组中均显着降低,分别减低了1.24%,1.56%,2.93%,治疗前后三组P值为0.046、0.008、0.000,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进行两两比较无差异。4.对照组、免疫组及中药组治疗后CD4/CD8比值均上升明显(P<0.05)。各组变化率分别为9.44%,12.5%及18.5%,中药组变化率增高最明显,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对照组、免疫组,中药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均有增高,分别上升了2.42分、2.87分、6.28分,前后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可见到中药组卡氏评分上升幅度最大,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6.在性别、年龄、是否带瘤、卡氏评分4个因素中,显示性别,年龄因素不影响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但带瘤患者CD3水平明显低于不带瘤患者(P<0.05),KPS<60分患者CD3、CD4水平明显低于≥60分者,二者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结论:1.健脾益气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后CD4、CD4/CD8比值均增高,CD8值下降,能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且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有进一步增高趋势。2.健脾益气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后,卡式评分分数增高最明显,说明健脾益气中药在改善脾气虚患者症状及患者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神”上,较西医治疗相比生活质量改善更好。3.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而与机体的体力状况,是否有肿瘤负荷密切相关。体力状况差者及有肿瘤负荷患者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因此肿瘤患者中体力状况差者及有肿瘤负荷者益气扶正治疗更为需要,达到提高正气,提高免疫力,使患者主观症状好转,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达到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或带瘤长期生存的目的。
孙叙敏[4](2011)在《复方阿胶浆协同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已成为当今抗肿瘤临床治疗领域的公认模式。随着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的逐年更新,各种中药制剂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受到国内普遍关注。近年来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颇多,众多研究提示了中药在肿瘤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延长带瘤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配合放化疗增效减毒方面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与优势。例如,西黄丸、复方斑蝥胶囊、参莲胶囊、平消胶囊、金龙胶囊、参一胶囊、威麦宁胶囊、紫龙金片、紫金龙胶囊、复方苦参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等具有抗肿瘤作用,已经在临床得到了普遍应用;放化疗辅助药如贞芪扶正颗粒、健脾益肾颗粒、百令胶囊、益中生血胶囊、参芪扶正注射液等在增效减毒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针对中药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该领域研究主要围绕对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控制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然而针对放化疗增效减毒的临床研究仍存在目标性欠缺等问题,基础研究深入不够,现有的文献也不足以回答目前医学界普遍关注“中药增效是否增毒,减毒是否减效”临床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本领域的基础研究来辅助解决临床实际问题。1研究目的建立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以复方阿胶浆、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为干预药物,从影响肿瘤抑制率与舒缓外周血象、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影响周期蛋白CyclinD1以及粘附分子CD44的表达几个方面研究复方阿胶浆的增效减毒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复方阿胶浆在肿瘤辅助治疗中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基础研究根据。2研究方法lewis肺癌瘤株接种于C57BL/6小鼠腋下,建构移植瘤模型。第3天按拉丁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CTX组、复方阿胶浆组(中剂量)、复方阿胶浆大、中、小剂量+环磷酰胺组(联合用药1、2、3),共观察13天。第7、13天取血检测血常规;实验前及实验后每4天给小鼠称重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绘制体重变化及肿瘤生长曲线。实验结束后,取脾、胸腺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采用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取瘤块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凋亡蛋白Bcl-2/Bax、周期蛋白CyclinD1、粘附分子CD44表达。同期进行另一组实验,分组、给药方法同前,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期。3研究结果3.1复方阿胶浆对化疗药物的减毒作用研究3.1.1复方阿胶浆对化疗药物血液学毒性的影响给药后第7天,CTX组与模型对照组及其它给药组比较WBC数均显着降低(p<0.01),联合给药各组WBC数均高于CTX组(p<0.05~0.01),且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各组RBC、HGB、PLT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给药后第13天,CTX组及联合给药各组WBC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CTX组及联合给药3组RBC、HGB数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联合给药2组较CTX组RBC、HGB明显升高(p<0.05),且与模型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血小板数无明显差异(p>0.05)。3.1.2复方阿胶浆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复方阿胶浆及联合用药各组脾脏指数均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与CTX组比较,联合用药1、2组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阿胶浆组能够增加小鼠的胸腺指数(p<0.01)。复方阿胶浆及联合用药2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3.2复方阿胶浆对化疗药物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给药各组的瘤重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复方阿胶浆组抑瘤率约25.88%;联合用药后抑瘤率分别提高了9.78%(联合给药1组)、7.79%(联合给药2组),经统计学检验,联合用药各组与CTX组比较瘤重无明显差异(p>0.05),但结合肿瘤体积变化曲线可推测复方阿胶浆有提高CTX抑瘤率的趋势。CTX、联合用药1、2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可明显下调VEGF表达(p<0.01),其中联合用药1、2组与CTX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复方阿胶浆组对VEGF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给药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能明显下调Bcl-2表达(p<0.01),其中联合用药1组与CTX组相比,下调作用更明显(p<0.01)。给药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ax表达水平升高(p<0.05),其中联合用药2组与CTX组比较升高最为明显(p<0.01)。复方阿胶浆组、联合用药1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能明显下调CyclinD1的表达水平(p<0.05),而联合用药各组与CTX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复方阿胶浆组、CTX组、联合用药1、2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能下调CD44的表达(p<0.05),其中联合用药各组与CTX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4.1成功制备了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CTX给药后第7天小鼠白细胞数较其它各组明显减低,给药后第13天RBC、HGB数较其它各组明显降低。复方阿胶浆可以有效恢复WBC、RBC、HGB计数,可能会促进骨髓造血功能。4.2复方阿胶浆可以增加荷瘤小鼠的脾脏、胸腺指数,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推测其可能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4.3复方阿胶浆、复方阿胶浆联合CTX均有抗肿瘤作用,复方阿胶浆联合CTX无明显增效性,二药的抗肿瘤效应可能与下调凋亡相关蛋白Bcl-2、上调Bax蛋白表达及下调周期素蛋白CyclinD1、粘附分子CD44的表达有关总结:复方阿胶浆对化疗药物具有减毒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对化疗药物CTX引起的血象下降有保护作用;②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在减毒的同时,还能发挥抗肿瘤效应,不仅不降低化疗药物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增效的趋势。
李永州[5](2011)在《中医治疗肝癌方药的筛选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肝癌是临床常见的实质性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复发,生存期短,治疗起来比较困难,为全世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死于与肝癌相关的疾病,目前,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40%的肝癌病人,可以从手术治疗中获益,但仍有大部分病人,因身体状况、肝功能、肿瘤部位、大小,肝硬化、严重黄疸或腹水等多种原因而不能手术切除治疗,而以手术切除治疗的病人其复发发率亦约达40%-60%。以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仍未能有效对抗肝癌,现行使用的抗癌化疗药物,皆未能达到预期疗效,同时任何一种放疗、化疗方案都伴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致使许多患者无法坚持而放弃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在肝癌的治疗中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与独特的优势,但欠缺科学的依据而无法进入现代医学领域相评比的途径。综观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中医药对肝癌的治疗,已进行许多实验研究,但现有的实验研究,多偏重于西方医学病理的机转,对中医的临床遣方用药无法起到指导的作用。肝癌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理论核心,因而单按现有的分型方法,不易掌握治则治法,亦不能全面反映肝癌的整个病理变化过程,而且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缺乏可比性。如何将中医药治疗作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使得中西医的互补综合治疗有了更新的深度,亦将是今后临床研究的热点。由于分子生化科技的发展,应用现代科技融入中医药理论,探求中医药的深度是中医临床及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因此本研究课题依据中医药的理论及临床体会的经验,结合现代生化科技,按照中医的临床模式应用胞外实验,以MTT还原法和单细胞微流体系统芯片作测试,筛选评估合理的遣方用药,以总结治则治法,作为中医临床治疗肝癌遣方用药的参考与应用,对提升中医治疗肝癌的疗效具有研究意义,为中医药的深度,寻求更精致的科学验证方法。从文献资料的研究,治疗肝癌的中药单方、复方数量不少,但尚缺乏临床比对及科学的验证,大部分均未经现代临床研究方法初步验证。中医认为“热毒”是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临床观察及药理学研究也表明,清热解毒药物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因此依据个人临床治疗肝病及肝癌的体验,摒除加拿大卫生部禁止进口使用的中药及环保部门保育类动植物禁用的药材,而选择七种复方,及其中”清肝抗癌方”所组成的单味中药,总共十一种中药样本。分别为柴胡清肝汤(试样A)、加味柴胡清肝汤Ⅰ(试样B)、加味柴胡清肝汤Ⅱ(试样C)、加味柴胡清肝汤Ⅲ(试样D)、茵陈五苓散(试样F)、茵陈蒿汤(试样G)、清肝抗癌方(试样H)、黄水茄(试样J)斑蝥(试样K)、白花蛇舌草(试样L)、金银花(试样M),加味柴胡清肝汤,为诊所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处方之一。本实验为传统中药方剂的胞外测试.,研究临床中药复方其抗癌活性和对癌细胞代谢的影响。所选用的细胞株为人肝癌细胞株HepG2及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以MT还原法和单细胞微流体系统芯片两个平台作胞外测试,胞外测试结果再与临床观察和中医药理论进行比较。MTT还原法可以测出在不同浓度的中药(TCM)方剂作用下,癌细胞的存活率,亦既待测药物的抗癌活性.。微流体系统芯片首先”固定”单一细胞,并且维持其存活及生理活性,然后容许药物通过芯片固定化的单细胞进行代谢,细胞代谢的检测系针对钙离子浓度变化与细胞生理活性的关连性,透过微流体系统芯片的检测器来进行,该检测器以光学方法检测钙离子浓度的起伏变化,间接检测单一细胞对该待测药物的反应。利用这种微流体芯片,可“实时(real time) "完成对药物的代谢物检测和代谢物的细胞毒性评价。胞外测试结果再依中医药理论筛选有效组方,从组方总结治则治法。根据MTT法检测的结果,中药试样复方:试样B(加味柴胡清肝汤Ⅰ),试样C(力[味柴胡清肝汤Ⅱ),试样D(加味柴胡清肝汤Ⅲ),试样F(茵陈五苓散),试样H(清肝抗癌方)都有与浓度正相关的抑制HepG2细胞株的趋势,以试样H清肝抗癌方最具统计意义.试样K(斑蝥)是单方中抑制HepG2最有效者,但是单细胞晶片的检测显示,试样K激发的钙离子反应不强,难以说明试样K对细胞代谢有影响力.试样M(金银花)似乎对两个细胞株都会激发钙离子反应.试样L(白花蛇舌草)对HepG2细胞株不会激发钙离子反应,但是对HL-60细胞株会激发一些细胞反应;试样H对HepG2和HL-60细胞株都会激发钙离子反应,但是相对的三种加味柴胡清肝汤、对于两株肝癌细胞亦具有抗癌活性,而茵陈蒿汤、柴胡清肝汤、茵陈五苓散则不具有意义性的增生抑制作用。从肝癌病因病机探讨中药的抗肝癌活性:肝癌的病因尚未完全肯定,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肝癌患者百分之80-90%检查HBsAg为阳性,以及相关疾病如肝硬化、胆管炎或结石,因此认为肝炎→肝硬化→肝癌为肝癌发病三步曲。一些化学物质如黄曲霉素、氯二乙烯,亚硝胺、二氧化钍等在实验中被认证实能诱发肝癌。有些肝癌患者有烟酒史、寄生虫(日本血吸虫、肝吸虫)病史。此外,现代食物、药物、环境的污染,一些征量元素缺乏可能与肝癌有关。精神压力、情绪的起伏、身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分裂异常、细胞表面抗原结构改变,而诱发肝癌。亦符合中医认为肝癌是湿、热、瘀、毒蕴结的病因病机,因此本实验显示清热化湿、清热解毒、散结化瘀药物均具有抗肝癌活性(P<0.05)。中药配伍显示复方的协同药效:从单味试样J、K、L、M所组成的试样H复方,比其各别的单方来得稳定。因此由实验显示,复方的组成依中医药的君、臣、佐、使规律,可产生协同的药效。另外在四组柴胡清肝汤系列中,其主方未能显现作用,但予以加味后即能显示出不同的作用,以试样C效果最好(IC50为25mg/ml, P<0.05)有明显差异,这是再次证明中药配伍的协同妙用。治疗肝癌中药剂量的考量:细胞株存活测试所有复方试样,在高浓度才能检测到有效抑制HepG2细胞株的存活,ICso浓度均在20mg/mL以上,显示中医治疗肝癌的方药剂量应予加倍,因此临床上大剂量的处方及高浓缩纯度的剂型才能显现其疗效。一般疾病的组方剂量,无法连达到其治疗效果。中药的疗效观察评估:在MTT 4-6天的不同日期的检测比对,可发现产生不同的结果,显现中药会有起伏不稳定现象,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比单方在实验上更加难以掌控,这亦与临床上以4-7天的时间来衡量评估病情的变化及疗效,据以调整处方。中药的疗效需积以时日才能显出其效果,而非即时短暂的效用。中医对于肝癌证治思维的探讨:虽然目前中医治疗肝癌划分多种证型,但从历史沿革、文献的研究以及实验显示,可归结湿、热、瘀、毒为肝癌疾病形成的因数,本实验显示,清肝解毒,祛湿清热,化淤散结的中药试样,均具抑制肝癌细胞成长的活性,初步可支持中医对肝癌证治的论点。总结实验发现以”清肝抗癌方”(Sample H)对人类肝癌细胞株HepG2和HL-60细胞株具有的细胞增生抑制效果,在MTT检测中显示出一致性的趋势。由清肝抗癌方的组成(黄水茄、白花蛇舌草、金银花、斑蝥)来评估中医药的清肝解毒,散结化瘀中药的配伍,此亦符合近代中医临床以解毒散结法,对肝癌的治则治法。抗癌清肝方的单味成分药除试样K外,各别对肝癌细胞增生皆无明显影响。复方的药效,可能与单味成分协同效果有关。因此初步可评估以”清肝抗癌方”(试样H)对人类肝癌细胞株HepG2和HL-60细胞株具有抑制细胞增生的效果,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的治则治法,对治肝癌湿、热、瘀、毒的病机病因,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以供临床治疗肝癌遣方用药的参考。本研究并非探求单一中药的抗癌成分及其现代医学的机转,而是以中医临床模式在不同的的组成方中,筛选中医药对肝癌细胞的作用,并评估较合理的组方用药,由于中药复方的药物结构非常复杂对实验的方法与内容尚有欠周洋,对单细胞芯片系统的检测,尚有缺陷需要修改,以便于将来进一步研究试样的协同效果。随着生化科技的进步,应用现代科技融合到传统中医药的筛检,以评估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疗效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医临床治疗肝癌组方的参考依据,亦是寻求中医药深化科学验证的方法之一种尝试。将来中药的筛选研究可结合生化科技建立中药配伍研究平台。中医名家耆宿邓铁涛说:“中药学溯其源流,从单味药到汤剂(复方)是一大飞跃从复方总结出治则、治法等一整套理论又是一大飞跃。现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新技术相结合,必然会来第三次飞跃。”拭目以待中医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是带来中医药光辉的未来。本实验研究课题创新点:(1)本研究课题的筛选试样H为中医药临床新组方,尚无任何文献提出研究报告。(2)采用MTT还原法外加入较新的单细胞微流体系统芯片作双重检测结果观察其作用。(3)建立符合中医临床作用的实验模式:即本实验之中药试样,采用一般诊所使用的浓缩科学中药粉,以60℃蒸馏水萃取试样成分,符合病人以热水冲泡温服之临床模式,并观察多日给药的实验结果来筛选评估。(4)目前中药的实验以单味中药居多复方较少,而本实验包涵复方、单方的检测实验。(5)本实验的试样组方大多是现代肝病证治常用且具临床价值的处方。
陈思[6](2010)在《蛇毒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蛇类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在中国大陆已发现200多种蛇种及54种亚种。因此,对蛇毒中富含的生物活性成份研究与开发一直是基础医学和制药工业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研究者分离纯化出一些蛇毒中的酶类及神经毒素等活性物质,其生物活性也得到了应用。但蛇毒中的多种蛋白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功能仍不为人类所了解。与国际研究水平相比,国内至今只对其中少数几种粗毒或部份纯化的蛋白组分进行了抗肿瘤作用研究,绝大部分蛇毒抗肿瘤成分都没有被发掘出来。本论文以我国华南地区广西常见的眼镜蛇毒为分离样品源,进行了蛇毒蛋白的纯化、分离,检测其抗肿瘤活性,对眼镜蛇毒各组分进行跟踪筛选与评价,旨在为发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肿瘤作用活性物质打下理论基础。首先,选取眼镜蛇、蝮蛇、金环蛇和蟒蛇为原料,检测四种蛇毒对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确定这四种蛇毒的抗癌活性作用依次减弱;利用MTT法检测眼镜蛇毒和蝮蛇毒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12和22.50μg/mL,而蟒蛇毒和金环蛇毒的IC50均大于100μg/mL。选择抗肿瘤活性作用最为明显的眼镜蛇毒做进一步研究。利用FOCUSTM-Mammalian Proteome试剂盒结合真空浓缩离心系统处理,得到蛇毒粗纯蛋白样品。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7μg/mL。眼镜蛇毒和蛇毒粗纯蛋白对人肝正常HL-7702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并对比肿瘤细胞的IC50值,确定蛇毒粗纯蛋白选择性更强。为研究蛇毒粗纯蛋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本实验绘制蛇毒粗纯蛋白处理后HepG2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其可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采用吖啶橙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细胞形态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变化,低浓度蛇毒粗纯蛋白处理组细胞圆缩、贴壁能力下降,密布黄绿色芽孢状突起;各组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见致密的黄绿色荧光,甚至可见浓染的黄绿色碎片,呈现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在高浓度处理组有一定的坏死细胞出现,细胞膜破裂,呈弥散状。以Tris-HCl缓冲液(20mM, pH8.0)为洗脱体系,用0-0.5M NaCl的Tris-Hcl溶液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洗脱流速为0.5 mL/min,建立眼镜蛇毒粗纯蛋白的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方法,紫外检测波长280nm,共得到四个吸收峰,其中一、二两个洗脱峰是蛇毒粗纯蛋白的主要成分。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比较分析各洗脱峰下所对应馏分的蛋白洗脱模式。各馏分的液相分析选用反相柱(Lichrospher C18,150×4.6 mm,5μm i. d.),上样量20μL,流动相为A (0.1%v/v TFA,98%v/vACN),流动相B (0.1%v/v TFA,2%v/v ACN),按14.7%-88.2% ACN(15-90%流动相A)比例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紫外全波长扫描。第一洗脱峰,馏分9-12,含有多种蛋白成分,其中两类疏水性、紫外吸收特性各异的蛋白混合物含量较高,而另外三个吸收峰分别存在单一蛋白,它们的疏水性及光谱特性均有所不同。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标准,采用BCA法检测各馏分总蛋白含量,结果与离子交换柱洗脱曲线一致。根据分析结果,选取四大洗脱峰中的代表性馏分,进一步追踪筛选其活性,并通过SDS-PAGE法定性鉴定对应馏分的蛋白分子量大小。结果显示相比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各馏分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较大。其中第一洗脱峰抗癌活性最强,它对应的是两类疏水性各异的蛋白混合物,在反相色谱平缓洗脱条件下仍然难以分开,蛋白分子量分布于<14-30KDa。本实验应用溶液酶解,2D-LC, QStar Elite MS/MS技术鉴定相应馏分的蛋白成分,结构鉴定、数据处理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黄华,王歆君,杨巧丽,王林林[7](2009)在《芸灵胶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芸灵胶囊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芸灵胶囊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及人大细胞肺癌H460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肝癌H22小鼠移植瘤模型,观察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证实芸灵胶囊对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三批实验测得对BGC-823、HCT-8和H460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26、4.11、4.13mg/ml;体内实验证实芸灵胶囊对H22实体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长H22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期。结论:芸灵胶囊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吉利[8](2009)在《健脾理气方药对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干预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展速度快、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生存期短,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心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发展,癌肿局部治疗方面的优势已非常突出,但在综合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生存期和远期疗效等方面仍然不尽人意。因此,着眼于整体以及整体病机对肿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在改善肝癌患者的免疫状态、提高生存率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在中医药防治肝癌的临床实践中,应用与研究较多的为健脾理气法。健脾理气方药是我院临床多年来一直应用的一种有效的抗癌方剂,由人参、黄芪、云苓、白术、升麻、陈皮、柴胡、当归八味中药组成。从动物实验入手,探讨该方剂对肝癌细胞的干预机制可为中医药治疗肝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建立小鼠脾虚肝郁的动物模型,再选用小鼠Hca-F腹水型肝癌细胞株,制作移植瘤动物模型。造模形成实体瘤后将小鼠随机分成荷瘤对照组、健脾理气方药组、环磷酰胺组和健脾理气方药+环磷酰胺组,各组分别以生理盐水、健脾理气方药、环磷酰胺、健脾理气方药+环磷酰胺灌胃。另设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停药后24小时取材。应用光镜技术观察健脾理气方药对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脾理气方药对Hca-F肝癌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以及CD4+/CD8+的影响:应用光镜-酶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健脾理气方药对Hca-F肝癌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的影响;应用电镜技术与TUNEL法检测健脾理气方药对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健脾理气方药对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健脾理气方药对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突变型p53、Bcl-2、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光镜下观察,各实验组与肿瘤对照组比较,癌细胞排列较规整,体积变小。病理性核分裂较少,染色质浓缩,密度增高。间质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内肿瘤细胞少见。周围坏死灶面积增大。2.健脾理气方药组抑瘤率为26.8%,健脾理气方药+环磷酰胺组抑瘤率为38.8%。说明健脾理气方药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且与环磷酰胺合用后抑瘤效果明显增强。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各治疗组在用药后CD4+T细胞、CD4+/CD8+与荷瘤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CD8+T细胞较用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理气方药组、健脾理气方药+环磷酰胺组与环磷酰胺组相比,其治疗效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光镜-酶细胞化学染色法结果表明,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内Mg2+-ATP酶、G-6-P酶活性明显增强,Mg2+-ATP酶、G-6-P酶阳性细胞率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各治疗组之间上述两种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5.电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凋亡的特异性标志——凋亡小体形成。6.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各治疗组与荷瘤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凋亡指数增高,差异显着(P<0.01),尤以健脾理气方药+环磷酰胺组增多最为明显。环磷酰胺组与健脾理气方药组之间凋亡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健脾理气方药+环磷酰胺组与健脾理气方药组之间的凋亡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健脾理气方药与环磷酰胺合用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方面具有协同作用。7.原位杂交法结果表明,与荷瘤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端粒酶活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治疗组之间端粒酶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8.免疫组化法结果表明,各治疗组的突变型p53、Bcl-2和C-myc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肿瘤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治疗组之间上述三种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健脾理气方药具有抑制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且与环磷酰胺合用后抑瘤效果明显增强。2.健脾理气方药具有增强Hca-F肝癌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以及G-6-P酶活性的作用,具有调节Hca-F肝癌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以及CD4+/CD8+的作用,从而改善荷瘤小鼠的免疫状态。3.健脾理气方药具有降低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从而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健脾理气方药与环磷酰胺合用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方面具有协同作用。4.健脾理气方药具有降低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突变型p53、Bcl-2、C-myc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的作用。
胡筱波[9](2007)在《油菜花粉谷蛋白酶解肽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因而油菜蜂花粉是高产价廉的蜂花粉。油菜蜂花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0%-25%,足以与大豆、豌豆相媲美,其氨基酸组成比例合适,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利用酶法水解蛋白质制备油菜花粉肽,目前还未见报道。我们以油菜花粉为原料,首次系统研究了油菜花粉蛋白各组分,对谷蛋白进行酶解,得到油菜花粉谷蛋白酶解肽(PRPG),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PRPG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油菜花粉蛋白组分的研究新油菜花粉与陈油菜花粉的各营养素含量相差不大,而且陈油菜花粉更有利于破壁;破壁脱脂后的油菜花粉蛋白质含量为22.42%,破壁脱脂后的油菜花粉中谷蛋白和清蛋白为油菜蜂花粉中主要的蛋白组成,分别占总蛋白的55.7%和39.0%,其它依次为球蛋白(3.2%)和醇溶蛋白(2.1%)。2油菜花粉蛋白的营养价值评价油菜花粉蛋白的理化性质研究表明,清蛋白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吸油性以及良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等,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中。在清除·OH试验中,清蛋白对羟基自由基的抑制率为54.35%,而碱溶谷蛋白只有25.08%。氨基酸检测表明花粉蛋白氨基酸组成独特,平衡良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由氨基酸比值系数法(SRC)分析结果表明,四种蛋白中碱溶谷蛋白的SRC最高,故其营养价值最好,但由于它在人体胃酸性环境下生物利用率很低,所以我们以谷蛋白为后续实验材料,经酶法改性后,不仅生物利用率提高,且能使它的生物活性提高。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油菜花粉谷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20、温度70℃、pH11、浸提时间75分钟、氢氧化钠浓度0.3%。3油菜花粉谷蛋白酶解肽的制备以水解度为指标,选择碱性蛋白酶(alcalase)来水解制备花粉谷蛋白酶解物。通过对水解条件的系统研究发现,碱性蛋白酶(alcalase)能够有效地水解花粉谷蛋白,其最佳酶解条件确定为底物浓度6%,pH值9.0,水解温度50℃,酶底比1460U/g蛋白。在此条件下水解2h,酶解液水解度可达24.5%左右。以盐水作为洗脱液,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5层析分离PRPG,获得三个级分(P1、P2和P3)。经过层析分级后,总回收率为60.21%,三个级分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依次为15.7%、70.2%、14.1%。酶解肽粗品及经分离后得到的各组分在2mg/mL时对羟基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但只有含量最低的P3对羟基的清除能力高于同等浓度下的酶解肽粗品,P1和P2都没有酶解肽粗品的抗氧化能力强,P1甚至低于相同浓度时的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活性。4油菜花粉谷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经体内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水平系统研究了PRPG的抗氧化活性,对PRPG的抗氧化作用与机理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油菜花粉酶解物PRPG在化学模拟体系、小鼠肝线粒体、小鼠红细胞以及小鼠肝匀浆中的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在化学反应体系中,PRPG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以及清除·OH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在体外实验中,PRPG能抑制小鼠肝线粒体膜的肿胀,抑制小鼠红细胞自氧化溶血,抑制小鼠红细胞、肝组织匀浆中MDA的生成。在体内实验中,灌胃PRPG组小鼠(150mg/kg·bw·d)与对照组相比,肝匀浆和红细胞中MDA的降低显着。以上实验表明,PRPG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高的还原能力是PRPG抗氧化的机制。5油菜蜂花粉谷蛋白酶解肽的抗肿瘤活性研究通过体外抑瘤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油菜花粉蛋白的酶解产物对S180以及Hela肿瘤细胞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终浓度为1mg/mL的抑瘤效果最明显,对S180以及Hela肿瘤细胞的抑瘤率分别为35.72%和31.70%。体内抑瘤实验中,PRPG对S180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灌胃剂量为100mg/Kg·d时,抑瘤效果较好,抑瘤率达45.44%。PRPG对荷瘤小鼠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它可以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增强荷瘤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NK细胞杀伤力、DNFB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还可显着增强荷瘤鼠脾细胞抗体生成能力,表明PRPG对荷瘤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明显增强作用。PRPG能显着提高荷瘤鼠体内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降低荷瘤小鼠血清LDH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揭示PRPG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小鼠接种S180细胞后对其外周血象有明显影响,白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血红蛋白数降低。经灌服PRPG后可使外周血象基本恢复至正常状况。PRPG与环磷酰胺合用有一定协同作用,PRPG(50mg/kg·d)可使环磷酰胺的抑瘤率提高至55.06%,且对环磷酰胺的毒副作用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磷酰胺对荷瘤鼠机体免疫器官的伤害。采用动物抑制性肿瘤法,以环磷酰胺为对照,观察PRPG对荷瘤鼠肿瘤、肝、肾、脾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PRPG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对荷瘤鼠肝、肾等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且能缓解环磷酰胺对机体组织器官的伤害。6 PRPG对荷瘤鼠脾细胞因子分泌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PRPG可明显促进荷瘤鼠脾细胞TNF-a、IL-2和IL-6的分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表明PRPG可显着提高TNF-a和IL-6 mRNA的表达,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存在较好的浓度依赖关系,说明PRPG可通过提高荷瘤鼠细胞因子mRMA表达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张晓春[10](2006)在《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抑制肝癌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人类致死性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国家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但目前肝癌的中、晚期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法,中医药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一直是我国肝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和提取物抗肿瘤的研究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在番荔枝抗肿瘤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章永红教授为首的科研组初步的动物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番荔枝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有明显的抗舯瘤活性,以50mg/kg×7d剂量灌胃给药,其抑瘤率可达41%。同时研究了圆滑番荔枝中其中一个二萜类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结果发现可诱导SMMC-7721癌细胞凋亡,抑制Bcl-2基因的表达;增加bax基因的表达。本研究旨在为从番荔枝中寻找新的有效治疗肝癌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 本课题将从番荔枝中提出的5种二萜类化合物中筛选出抗癌活性强的单体成份,并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评价其抗肝癌作用,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初步阐明其抗肿瘤机制。为研制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同时为临床运用番荔枝进行抗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和一定的理论支持。 研究方法 体外实验: 1.活性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单体的筛选 采用MTT法,观察5种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单体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 SMMC7721的抑制作用,并考察其量效和时效关系。筛选出对HepG2抑制作用强的单体。 2.活性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单体抗肿瘤作用机理探讨 (1)活性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单体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调亡的研究 A.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B.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变化(AO/EB,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 C.透视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观察是否出现细胞出芽,凋亡小体,胞浆内空泡和核染色质固缩,碎裂,边集等现象和线粒体嵴的变化。 D.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肿瘤细胞内生化指标的变化,看是否有DNA ladder出现。 E.流式细胞术观察有无sub-G1峰出现,检测细胞凋亡率,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 从以上五种方法来确定活性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单体是否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方式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2)活性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单体体外诱导人肿癌细胞株HepG2凋亡机制的研究 A.激光共聚焦技术(LSM)检测活性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对细胞膜电位(MP)、线粒体电位(△ψm)以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B.基因微矩阵技术检测活性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内与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 C.采用Western blot利检测与凋亡相关的基因Bax、Bcl-2、Caspase-3的变化, 体内实验: 1.观察活性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单体的抑瘤作用及副作用
二、百福生胶囊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福生胶囊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白细胞减少症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1.1 白细胞减少症基本概况 |
2.1.2 白细胞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2 基于“全方-药对-单味药”的驴胶补血颗粒升高白细胞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2.2.1 驴胶补血颗粒“全方”升高白细胞作用研究进展 |
2.2.2 驴胶补血颗粒“药对”升高白细胞作用研究进展 |
2.2.3 驴胶补血颗粒“单味药”升高白细胞作用研究进展 |
第三章 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药效学研究 |
3.1 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3.1.1 实验流程 |
3.1.2 材料与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实验结果 |
3.1.5 讨论与分析 |
3.2 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药效学研究 |
3.2.1 实验流程 |
3.2.2 材料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2.5 讨论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本采集 |
4.2.2 样本制备 |
4.2.3 核磁测试条件 |
4.2.4 ~1H-NMR图谱分析 |
4.2.5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血清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4.3.2 脾脏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第五章 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生物靶标网络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驴胶补血颗粒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
5.1.2 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的获取 |
5.1.3 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代谢物靶点的获取 |
5.1.4 “活性成分-靶点-代谢物”网络构建 |
5.1.5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
5.1.6 作用靶点类型归属分析 |
5.1.7 KEGG分析和GO分析 |
5.1.8 分子对接验证 |
5.2 结果 |
5.2.1 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的获取 |
5.2.2 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的获取 |
5.2.3 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靶点-代谢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5.2.4 潜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5.2.5 作用靶点类型归属 |
5.2.6 作用靶点的KEGG通路分析 |
5.2.7 作用靶点的GO富集分析 |
5.2.8 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第六章 驴胶补血颗粒调节BCAAs分解代谢途径改善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验证 |
6.1 材料与仪器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实验仪器 |
6.1.3 细胞株 |
6.2 实验方法 |
6.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
6.2.2 CCK-8 细胞活性检测方法 |
6.2.3 ACADS和 BCKDHA酶含量测定 |
6.3 实验结果 |
6.3.1 BCKDK抑制剂苯丁酸对RAW264.7和PBMC细胞干预作用 |
6.3.2 BCAAs对 RAW264.7和PBMC细胞干预作用 |
6.3.3 BCAAs分解代谢通路关键限速酶含量测定 |
6.4 讨论与小结 |
6.4.1 讨论 |
6.4.2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回生胶囊对S-180荷瘤小鼠化疗减毒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立题依据 |
第一部分 研究进展 |
回生胶囊四味君药的药理研究进展 |
一 天蓝苜蓿 |
二 龙葵 |
三 墓头回 |
四 紫河车 |
中医药治疗肿瘤常用治法研究进展 |
一 扶正培本法 |
二 清热解毒法 |
三 活血化瘀法 |
四 除痰散结法 |
五 以毒攻毒法 |
六 外治抗癌法 |
中医药增强免疫功能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
一 增强细胞免疫抗肿瘤 |
二 促进体液免疫抗肿瘤 |
三 促进细胞因子分泌抗肿瘤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技术路线图 |
二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用瘤株 |
3 实验药品 |
4 主要试剂 |
5 实验仪器 |
三 实验方法及分组 |
四 统计学处理 |
五 药效学评价 |
实验结果 |
1 移植瘤的生长情况 |
2 HSJN对S-180 荷瘤小鼠抑瘤作用 |
3 HSJN对CTX抗S-180 肉瘤毒性的减毒作用 |
4 HSJN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讨论 |
1 回生胶囊组方分析 |
2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3)健脾益气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复方阿胶浆协同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现代医学对化疗相关性贫血的认识 |
2 传统医学对化疗相关性贫血的认识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阿胶的古说今用及现代治疗进展 |
1 阿胶的古代文献记载 |
2 阿胶的现代研究概况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国内中医药辅助化疗增效减毒作用研究概况 |
1 临床研究 |
2 实验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复方阿胶浆对化疗药物血液学毒性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复方阿胶浆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复方阿胶浆化疗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探索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一 病理彩图 |
附图二 免疫组化彩图 |
(5)中医治疗肝癌方药的筛选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中医文献研究 |
2.1 肝癌中医证治的历史回顾 |
2.1.1 秦汉时期开立肝癌证治指导之先河 |
2.1.2 隋、唐、宋时期,采活血、软坚、攻下法 |
2.1.3 金元时期,扶正法倡立 |
2.1.4 明清时期,权衡利弊,攻补兼用 |
2.1.5 近代解毒法的应用 |
2.2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
2.2.1 理论研究 |
2.2.2 临床研究 |
2.2.3 实验研究 |
2.3 治疗肝癌的中药及作用机理研究 |
2.3.1 扶正培本药 |
2.3.2 清热解毒药 |
2.3.3 利湿逐水药 |
2.3.4 活血化瘀药 |
第三章 实验材料 |
3.1 临床治疗肝癌的方药及应用 |
3.2 实验中药试样 |
3.2.1 试样Sample A |
3.2.2 试样Sample B |
3.2.3 试样Sample C |
3.2.4 试样Sample D |
3.2.5 试样Sample F |
3.2.6 试样Sample G |
3.2.7 试样Sample H |
3.2.8 试样Sample J |
3.2.9 试样Sample K |
3.2.10 试样Sample L |
3.2.11 试样Sample M |
3.3 CELLS细胞 |
3.3.1 HepG2细胞株 |
3.3.2 HL-60细胞株 |
3.4 REAGENTS试剂 |
第四章 实验设备 |
第五章 实验方法 |
5.1 MTT还原法 |
5.1.1 MTT实验步骤 |
5.2 单细胞微流体芯片系统 |
5.2.1 单细胞微流体芯片系统实验步骤 |
5.3 统计分析 |
第六章 实验结果 |
6.1 中药试样A柴胡清肝汤HEPG2细胞株实验 |
6.1.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1.2 试样A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2 中药试样B加味柴胡清肝汤ⅠHEPG2细胞株实验 |
6.2.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2.2 试样B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3 中药试样C加味柴胡清肝汤ⅡHEPG2细胞株实验 |
6.3.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3.2 试样C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4 中药试样D加味柴胡清肝汤ⅢHEPG2细胞株实验 |
6.4.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4.2 试样D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5 中药试样F茵陈五苓散HEPG2细胞株实验 |
6.5.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5.2 试样F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6 中药试样G茵陈蒿汤HEPG2细胞株实验 |
6.6.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6.2 试样G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7 中药试样H清肝抗癌方HEPG2细胞株实验 |
6.7.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7.2 试样H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8 中药试样J黄水茄HEPG2细胞株实验 |
6.8.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8.2 试样J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9 中药试样K斑蝥HEPG2细胞株实验 |
6.9.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9.2 试样K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10 中药试样L白花蛇舌草HEPG2细胞株实验 |
6.10.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10.2 试样L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11 中药试样M金银花HEPG2细胞株实验 |
6.11.1 MTT还原法HepG2细胞株存活测试结果 |
6.11.2 试样M单细胞芯片的检测结果 |
6.12 HL-60细胞株单细胞芯片检测 |
6.12.1 中药试样H清肝抗疗癌方HL-60检测结果 |
6.12.2 中药试样K斑蝥HL-60检测结果 |
6.12.3 中药试样L白花蛇舌草HL-60检测结果 |
第七章 讨论 |
7.1 从肝癌病因病机探讨中药的抗肝癌活性 |
7.2 中药配伍显示复方的协同药效 |
7.3 治疗肝癌中药剂量的考量 |
7.4 中药的疗效观察评估 |
7.5 中医对于肝癌证治思维的探讨 |
第八章 结论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蛇毒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蛇毒简介 |
1.2 蛇毒的化学成分 |
1.2.1 蛇毒中的酶类 |
1.2.2 蛇毒中的毒素及其活性因子 |
1.3 蛇毒抗肿瘤作用研究 |
1.4 蛇毒蛋白研究进展 |
1.4.1 蛋白的分离分析 |
1.4.2 高灵敏度分析技术-生物质谱 |
1.4.3 生物信息学查询 |
1.4.4 蛇毒蛋白研究 |
1.5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背景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四种蛇毒抗肿瘤活性的初筛研究 |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原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肿瘤细胞株的培养 |
2.2.2 浓度范围的筛选 |
2.2.4 药品的配制 |
2.2.5 蛇毒初筛 |
2.2.6 眼镜蛇毒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及IC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四种蛇毒对HepG_2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筛选 |
2.3.2 眼镜蛇毒对HepG_2细胞的抑制作用 |
2.3.3 本章小结 第3章 眼镜蛇毒与粗纯蛋白的比较研究 |
3.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3.1.1 试验试剂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原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肿瘤细胞株的培养 |
3.2.2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的制备 |
3.2.3 SDS-PAGE电泳 |
3.2.4 药品的配制 |
3.2.5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及IC_(50) |
3.2.6 眼镜蛇毒及粗纯蛋白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研究 |
3.2.7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对HepG_2细胞生长的影响 |
3.2.8 荧光染色形态学观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蛇毒粗纯蛋白的制备与电泳分析 |
3.3.2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3.3 眼镜蛇毒及粗纯蛋白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研究 |
3.3.4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对HepG_2细胞生长的影响 |
3.3.5 荧光染色形态学观察 |
3.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的分离及各馏分抗肿瘤活性研究 |
4.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4.1.1 试验试剂 |
4.1.2 试验仪器 |
4.1.3 试验原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DEAE-Sephacel离子交换柱层析 |
4.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4.2.3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各馏分的蛋白浓度测定 |
4.2.4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各馏分抗肿瘤活性研究 |
4.2.5 SDS-PAGE电泳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 |
4.3.2 液相色谱分析 |
4.3.3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各馏分的蛋白浓度 |
4.3.4 各馏分液相色谱和总蛋白浓度结果的综合比较 |
4.3.5 眼镜蛇毒粗纯蛋白各馏分抗肿瘤活性研究 |
4.3.6 SDS-PAGE电泳 |
4.3.7 后续结构鉴定 |
4.3.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常用试剂及配制 附录二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表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
(7)芸灵胶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试验药物 |
1.2 动物和细胞株 |
1.3 试剂 |
1.4 仪器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体外抑瘤试验 |
2.2 对肝癌H22荷瘤小鼠瘤重的影响 |
2.3 对肝癌H22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2.2 体内抗肿瘤试验 |
3 讨论 |
(8)健脾理气方药对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干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细胞凋亡与肝癌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健脾理气方药影响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二.健脾理气方药影响Hca-F肝癌小鼠免疫状态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三.健脾理气方药影响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四.健脾理气方药影响Hca-F肝癌小鼠肝癌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全文综合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油菜花粉谷蛋白酶解肽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综述:花粉及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1 花粉的研究进展 |
1.1 花粉的研究历史 |
1.2 花粉的生理功能 |
1.2.1 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1.2.2 增强免疫功能 |
1.2.3 降血糖 |
1.2.4 抗衰老作用 |
1.2.5 抑制前列腺疾病 |
1.2.6 花粉与美容养颜 |
1.2.7 其它生理功能 |
1.3 油菜花粉资源 |
1.4 油菜花粉的生理功能 |
1.4.1 油菜花粉与前列腺疾病 |
1.4.2 油菜蜂花粉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1.4.3 油菜蜂花粉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性研究 |
1.4.4 油菜花粉抗衰老功能药理研究 |
1.5 制约花粉利用的因素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
1.5.1 灭菌问题 |
1.5.2 感官质量问题 |
1.5.3 服用剂量的问题 |
1.5.4 乳化问题 |
1.5.5 破壁论与不破壁论 |
1.5.6 油菜花粉的过敏问题 |
1.6 蜂花粉中的生物活性肽研究现状 |
1.7 进一步全面开发利用花粉资源及发展趋势 |
2. 植物源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 |
2.1 生物活性肽的来源 |
2.2 蛋白质原料的选择 |
2.3 蛋白酶及酶的选择 |
2.4 酶法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2.4.1 存在的问题 |
2.4.2 解决办法 |
2.5 生物活性肽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2.5.1 酶法制备生物活性肽过程 |
2.5.2 活性肽的分离和分析检验技术 |
2.6 生物活性肽的摄入与吸收原理 |
2.6.1 消化道对肽吸收的阻碍作用 |
2.6.2 肽的吸收机制 |
2.7 肽吸收的影响因素 |
2.8 促进肽吸收的方法 |
2.8.1 肽的定点释放技术 |
2.8.2 延长肽在吸收位点的滞留时间 |
2.8.3 蛋白酶抑制剂和吸收增强剂的使用 |
2.8.4 肽结构的修饰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菜花粉蛋白的制备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研究方法 |
1.2.1 油菜花粉的破壁 |
1.2.2 油菜花粉的脱脂 |
1.2.3 等电点沉淀最佳pH值的选择 |
1.2.4 油菜花粉中蛋白的制备 |
1.3 测定方法 |
1.3.1 水分含量测定 |
1.3.2 蛋白质的测定 |
1.3.3 脂肪的测定 |
1.3.4 还原糖的测定 |
1.3.5 维生素C的测定 |
1.3.6 微量元素的测定 |
1.3.7 破壁脱脂后的油菜花粉各组分蛋白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油菜花粉的破壁 |
2.1.1 温差破壁法 |
2.1.2 蒜汁酶破壁法 |
2.1.3 两种破壁方法的破壁率比较 |
2.2 水分含量 |
2.3 破壁对新、陈油菜花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
2.4 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 |
2.5 原料花粉样品的确定 |
2.6 等电点沉淀最佳pH的选择 |
2.6.1 清蛋白等电点沉淀最佳pH的选择 |
2.6.2 球蛋白等电点沉淀最佳pH的选择 |
2.6.3 醇溶蛋白等电点沉淀最佳pH的选择 |
2.6.4 碱溶蛋白等电点沉淀最佳pH的选择 |
2.7 破壁脱脂后油菜花粉中蛋白质组分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油菜花粉蛋白的理化性质研究及其营养价值评价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研究方法 |
1.2.1 破壁脱脂的油菜花粉的制备 |
1.2.2 油菜花粉中蛋白的提取 |
1.2.3 油菜花粉蛋白功能性质的测定 |
1.2.4 油菜花粉蛋白·OH抑制率的测定 |
1.2.5 油菜花粉蛋白的氨基酸分析 |
1.2.6 油菜花粉蛋白的营养价值评价 |
1.3 目的蛋白的提取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油菜花粉蛋白的功能性质 |
2.1.1 吸水性 |
2.1.2 溶解性 |
2.1.3 吸油性 |
2.1.4 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 |
2.2 花粉蛋白抗氧化活性比较 |
2.3 油菜花粉蛋白氨基酸的分析 |
2.3.1 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氨基酸的分析 |
2.3.2 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评价结果 |
2.4 花粉中目的蛋白的提取研究 |
2.4.1 单因子实验分析 |
2.4.2 L_9(4~3)正交试验 |
3 讨论 |
第四章 油菜花粉谷蛋白酶解肽的制备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测定方法 |
1.2.1 蛋白含量的测定 |
1.2.2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1.2.3 蛋白酶的酶活力测定 |
1.2.4 酶解液水解度(DH)的测定 |
1.2.5 ·OH抑制率的测定 |
1.3 研究方法 |
1.3.1 油菜花粉碱溶谷蛋白的制备 |
1.3.2 蛋白的酶解反应 |
1.3.3 蛋白酶的选择 |
1.3.4 单因素酶解试验 |
1.3.5 对底物浓度、温度和pH值的响应面实验 |
1.3.6 柱层折分离蛋白酶解物 |
1.3.7 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1.3.8 酶解肽各级分的紫外光谱 |
1.3.9 酶解肽各级分的红外光谱 |
1.3.10 酶解肽的单糖组成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酶的确定 |
2.2 单因素试验 |
2.2.1 底物浓度对酶解的影响 |
2.2.2 加酶量的影响 |
2.2.3 pH的影响 |
2.2.4 酶解时间的影响 |
2.2.5 温度的影响 |
2.3 响应面实验 |
2.4 谷蛋白及酶解肽中氨基酸组成分析 |
2.5 谷蛋白在酶解前后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
2.6 酶解肽的分离纯化 |
2.7 花粉谷蛋白酶解肽的基本理化性质 |
2.7.1 多肽各级分中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分析 |
2.7.2 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2.7.3 多肽的紫外光谱 |
2.7.4 肽各级分的红外光谱 |
2.7.5 PRPG的气相色谱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油菜花粉谷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样品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PRPG还原能力的测定 |
1.2.2 PRPG清除·OH效果的测定 |
1.2.3 PRPG对H_2O_2诱导小鼠RBC氧化溶血的影响 |
1.2.4 PRPG对小鼠RBC自氧化溶血的影响 |
1.2.5 PRPG对小鼠RBC生成MDA的影响 |
1.2.6 PRPG对小鼠肝匀浆体外生成MDA的影响 |
1.2.7 PRPG对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1.2.8 PRPG在小鼠体内的抗氧化作用 |
1.2.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RPG在化学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 |
2.1.1 PRPG的还原能力 |
2.1.2 PRPG清除·OH的效果 |
2.2 PRPG在生物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 |
2.2.1 PRPG对H_2O_2诱导小鼠红细胞(RBC)氧化溶血的影响 |
2.2.2 PRPG对小鼠红细胞(RBC)自氧化溶血的影响 |
2.2.3 PRPG对小鼠RBC生成MDA的影响 |
2.2.4 PRPG对小鼠肝匀浆体外生成MDA的影响 |
2.2.5 PRPG对小鼠肝线粒体肿胀度的影响 |
2.2.6 PRPG在小鼠体内的抗氧化作用 |
3 讨论 |
第六章 油菜花粉谷蛋白酶解肽抗肿瘤活性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及仪器 |
1.1.1 实验样品 |
1.1.2 实验动物 |
1.1.3 肿瘤细胞株 |
1.1.4 其它材料 |
1.1.5 主要试剂 |
1.1.6 主要仪器 |
1.2 体外抑瘤实验方法 |
1.2.1 肿瘤细胞准备 |
1.2.2 PRPG对瘤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实验 |
1.3 体内抑瘤实验 |
1.3.1 S180细胞的小鼠体内传代培养 |
1.3.2 S180肿瘤鼠模型的建立 |
1.3.3 实验方法 |
1.3.4 PRPG体内抑瘤作用 |
1.3.5 PRPG对荷瘤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6 PRPG对荷瘤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3.7 PRPG与环磷酰胺抗癌活性和毒性的影响 |
1.3.8 PRPG对荷瘤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
1.3.9 PRPG对荷瘤鼠组织形态的影响 |
1.3.10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RPG的体外抑瘤作用 |
2.1.1 PRPG对瘤细胞体外生长抑制实验 |
2.1.2 PRPG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显微镜观察 |
2.2 PRPG的体内抑瘤作用 |
2.3 PRPG对荷瘤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2.3.1 PRPG对荷瘤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2.3.2 PRPG对荷瘤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 |
2.3.3 PRPG对荷瘤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2.3.4 PRPG对荷瘤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2.3.5 PRPG对荷瘤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的影响 |
2.3.6 PRPG对荷瘤小鼠血清溶血素形成的影响 |
2.4 PRPG对荷瘤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4.1 PRPG对荷瘤小鼠血清MDA的影响 |
2.4.2 PRPG对荷瘤小鼠血清GSH-Px活性的影响 |
2.4.3 PRPG对荷瘤小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
2.4.4 PRPG对荷瘤小鼠血清LDH活性的影响 |
2.5 PRPG与环磷酰胺合用的效果 |
2.5.1 对环磷酰胺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
2.5.2 对荷瘤小鼠各脏器的影响 |
2.6 PRPG对荷瘤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
2.6.1 对白细胞的影响 |
2.6.2 对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影响 |
2.7 PRPG对荷瘤鼠组织形态的影响 |
2.7.1 肿瘤 |
2.7.2 肝 |
2.7.3 脾 |
2.7.4 肾 |
3 讨论 |
第七章 油菜花粉蛋白酶解肽对荷瘤鼠脾细胞因子分泌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及仪器 |
1.1.1 实验样品 |
1.1.2 实验动物与肿瘤细胞株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2 脾细胞培养 |
1.2.3 TNF-a活性测定 |
1.2.4 IL-2和IL-6活性测定 |
1.2.5 mRNA的抽提 |
1.2.6 逆转录(RT)反应合成cDNA |
1.2.7 引物设计 |
1.2.8 PCR扩增 |
1.2.9 PCR产物定量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RPG对荷瘤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a的影响 |
2.2 PRPG对荷瘤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的影响 |
2.3 PRPG对荷瘤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6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抑制肝癌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进展 |
1. 直接抗肿瘤作用 |
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3. 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
4. 逆转耐药性 |
5. 展望 |
第一部分 活性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单体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圆滑番荔枝中三萜类化合物L2-26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因芯片检测L2-26作用后人肝癌细胞株HePG2基因水平的变化 |
1. 基因芯片原理 |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四部分 圆滑番荔枝中二萜类化合物L2-26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语 |
第五部分 圆滑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L2-11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部分 蕃荔枝化合物L2-11对Heps荷瘤小鼠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及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百福生胶囊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与机理研究[D]. 颜磊. 山西大学, 2020
- [2]回生胶囊对S-180荷瘤小鼠化疗减毒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刘志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 2015(02)
- [3]健脾益气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雪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4]复方阿胶浆协同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D]. 孙叙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中医治疗肝癌方药的筛选评估研究[D]. 李永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蛇毒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陈思. 浙江工商大学, 2010(11)
- [7]芸灵胶囊抗肿瘤作用研究[J]. 黄华,王歆君,杨巧丽,王林林.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9(03)
- [8]健脾理气方药对Hca-F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干预的机制研究[D]. 吉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油菜花粉谷蛋白酶解肽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胡筱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3)
- [10]番荔枝二萜类化合物抑制肝癌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D]. 张晓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