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法国大革命至拿破仑帝国时期的英法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沐越,李宏图[1](2021)在《论1848年革命时期拉马丁的法国外交政策与影响》文中研究说明1848年革命作为一场波及全欧的革命,对存在30年之久的维也纳体系构成了致命打击。法国二月革命后诞生的临时政府曾短暂地成为革命的中心,拉马丁作为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其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对法国乃至欧洲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拉马丁,他实行的具体外交政策和活动却颇具现实主义特色。在革命之初,他对外宣传和平保守的外交辞令,通过拉马丁通令和重视对英外交等方式成功稳定了周边的外交环境,但之后筹划的三角同盟和用领土换取统一的计划都在三大军团事件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归于流产。深究这一系列外交活动与结果背后的历史逻辑,是深层力量的多重影响,以及19世纪法国外交转型的大背景下,拉马丁本人对革命外交、国家外交的抉择。
耿开羽[2](2020)在《莱茵邦联的成立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自然疆界”构建》文中认为将东部边界扩张至莱茵河沿线是历代法国政府不懈追求的政治目标。由此形成的“自然疆界论”思想是这一扩张诉求的合法性依据。大革命政府和其后的拿破仑政府均坚定的继承了这一战略。有赖于拿破仑的辉煌功绩,所谓“自然疆界”的构建在共和国——拿破仑帝国时期被推向顶峰。三度击败反法同盟后,法国不仅完全控制了莱茵河左岸地区,还主导了对左岸失去领土的德意志封君的补偿事宜,并借机进一步插手德意志事务,扩大了对右岸诸侯的影响力,继而组建了受其控制的政治实体莱茵邦联。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在法国构建“自然疆界”的扩张和主导莱茵邦联成立的过程中遭到彻底摧毁。失去保护的帝国中小诸侯之间广泛流传了组建“第三德意志”以替代旧秩序的呼声。这一思潮与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野心相结合,共同催生了莱茵邦联的出现。邦联的成立与旧帝国的解体并没有使普奥两强放弃追求德意志领导权的努力,它们都在积极寻求新的模式同莱茵邦联竞争。随着拿破仑征服事业的蒸蒸日上,不断扩大的邦联逐渐成为法国解决德意志地缘政治问题的工具。拿破仑企图通过强化邦联中央政府的权威来建立自己对德意志的合法统治,同时将普奥两强彻底排除在德意志事务之外。一心想要重建德意志共同体的邦联首脑达尔贝格同样做出了加强邦联凝聚力的尝试。综上,莱茵邦联的存在事实上宣示了一种构建德意志统一体的可能道路。莱茵邦联的成立本身也为德意志的统一开辟了道路。众多帝国诸侯在协调左岸失地补偿问题和组建邦联的过程中遭到废黜,使德意志的政治版图大为简化,地区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也因此得到加强。邦联成员国在大革命思想洗礼下相继推行的改革运动也加速了德国的近代化进程,为统一扫清了陈旧的封建桎梏。邦联的成立和旧帝国的崩溃还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主义情节,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为统一奠定了广泛的民意基础。以莱茵邦联为切口,结合法国在不同时期的德意志政策重新解读德国统一这一历史性问题,可以发现统一从来都不仅仅是德国的内政,法德关系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外部因素。因此,欲构建长久稳定的德意志统一体,就必须妥善处理法德间的分歧。
翟东升[3](2019)在《关键在波动而非压力——从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的失败看经济战规律》文中提出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是二百年前的一个陆上霸权针对其海权对手的大战略的经济战部分。基于对该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效果的政治经济学解读,挖掘其政策背后的若干错误理念,可以提炼出关于经济战的一种新思维:经济战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经济制裁措施给对方造成经济压力的绝对值,而在于这种压力的急剧变动和冲击力能否穿透对方自身的内在调适能力,从而对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有机体造成无法承受的伤害和动荡。
张瀚月[4](2018)在《克里米亚战争与法国的外交政策》文中研究表明克里米亚自古以来便是一块是非之地。地处乌克兰南部半岛和黑海北端,南望博斯普鲁斯海峡,西眺罗马尼亚,北临俄罗斯腹地,此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计其数。十九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危机加深,欧洲各国加紧争夺,多瑙河上发生了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随着英法共同加入土耳其对俄作战,俄土矛盾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克里米亚战争。长期以来,由于研究者所持立场的不同及方法论限制,克里米亚战争在战争起源、战争责任以及战争中的军事与外交等方面备受争议,因而成为了国际关系上极为复杂的难题。克里米亚战争发生于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时期,法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现状对战争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法国未必希望迎接这场战争,但它却错误地引起了与俄国在圣地问题上的争吵。英、法、俄之间的关系变化和相互猜忌使得英法最终结为联盟。法国在战场上和外交上付出了比英国更多的“努力”,也因此取得了比英军更为可观的战绩。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的重心转向中亚、东亚等地区,对英国在印度、中国的利益形成了威胁,同时还让法国看到了与俄国结盟的可能性。因此,在英国企图进一步削弱俄国的情况下,法国决定改变策略,率先同俄国达成和解。巴黎条约的签订遏制了俄国在近东的扩张,保全了土耳其的完整,东方问题的发展逐渐“欧洲化”,俄国、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帝国等先后成为欧洲现代国际体系的一部分。虽然克里米亚战争并没有彻底解决东方问题,但它在欧洲却具有决定性意义。一直以来,研究者对这场战争的评价众说纷纭,要真正理解克里米亚战争,我们就必须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时期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战争与外交。本文大致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将论述选题意义,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研究的中心议题及创新之处,同时列举文章所使用的相关原始文献及资料来源。第一章将重点介绍克里米亚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在维也纳体系逐渐衰弱的形势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和第二帝国的建立,第二帝国在战争前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俄、土、英、法在君士坦丁堡及海峡地区的矛盾,即“东方问题”的来源。第二章主要探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法国在战争爆发中起到的作用;分析法俄基督教圣地争端背后隐藏的实质性问题,同时简要探寻路易·拿破仑本人对法国参战的影响。第三章将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法兰西第二帝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及法军在战场上的活动,包括战争初期和战争中后期法国政府和军队的表现,分析几次重要的战役以及战争与外交之间的联系。第四章简要论述1856年巴黎和会的主要内容,分析战后签订的主要条款及对法国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论述在巴黎和会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欧洲外交舞台上扮演的主要角色,并对法国在本场战争与条约中的得失进行评价。
刘城晨[5](2017)在《政策学习与制度变迁 ——基于联盟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制度主义的发展催生了制度变迁研究对行动者作用的关注。在这些研究中,行动者对制度变迁的影响逐渐得到论证。但是在实际分析中,行动者的行为逻辑及其影响制度变迁的具体机制仍然有待明确。本文以国际安全治理为经验研究对象,考察政策主体通过外交政策推动联盟变迁的行为逻辑,进而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运用(外交)政策手段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政策主体会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在这些限制下,政策主体如何影响和推动制度(联盟)的变迁?为解答上述问题,文章以政策学习为切入点,尝试解析制度变迁过程中行动者的作用。文章首先选择詹姆斯·马洪尼和凯瑟琳·瑟伦建立的渐进制度变迁理论作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在这样一个框架中,政策环境通常作为客观条件限制政策主体推动目标制度变迁的策略空间。这一变量同时包括国际体系结构以及目标联盟凝聚力两个维度,前者决定政策主体在政策运行中受到的抑制程度,后者决定政策主体能够对目标制度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作者加入了政策学习能力作为第二个解释变量,这一变量作为主观因素限制着政策主体的政策学习过程。政策学习能力包含决策体制以及精英凝聚力两个具体维度,决策体制决定政策的灵活性,精英凝聚力则决定政策的稳定性。此外,借助政策学习理论以及组织研究中的组织学习理论,本文建立起政策学习与调适机制,用以解释政策的变化。通过过程追踪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本文对魏玛德国时期的德国与反德同盟,20世纪初的美国与英日同盟,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与北约,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与北约,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与反法同盟,威廉德国时期的德国与反德同盟等六个具体案例进行检验。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包括:第一,政策环境通常形塑政策主体在推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策略空间,这一因素的影响受到政策学习能力的抑制;第二,政策学习能力是政策主体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条件,影响政策调适的效果;第三,政策主体通过学习与调适不断调整自身的政策,这引发了政策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影响制度变迁的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首先,改善了渐进制度变迁理论在解释制度变迁问题时忽视外部能动性的问题;其次,补充了政策主体在推动制度变迁过程中受到的限制条件;最后,明确了政策学习影响制度变迁的具体机制。
薛冰清[6](2016)在《大革命时代的美利坚共和国与跨大西洋网络——评弗朗索瓦·弗斯滕伯格《当美国说法语的时候:塑造一个国家的五位流亡者》》文中研究说明在弗朗索瓦·弗斯滕伯格撰写的这部大西洋史新着中,作者追踪了五位法国大革命中的流亡者逃离法国、定居费城并在美国重建其生活与财富的经历。这些自由派贵族参与构建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跨大西洋的社会、政治与金融网络,并通过这些网络影响了美利坚共和国初期的政治文化与经济发展。通过聚焦流亡者在大陆边疆地区的土地投机活动,弗斯滕伯格志在打破大西洋史和美国边疆史的樊篱,揭示三场大西洋革命的复杂互动。该书采用了"情境化的叙事体",关注个体的跨国经历,综合考察政治、外交、经济、社交与物质文化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美国史学的潮流和局限。
温亚贤[7](2013)在《论拿破仑埃及远征中的英法争霸》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拿破仑的埃及远征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埃及远征中的英法争霸问题。目前国内从英法争霸角度研究埃及远征的资料尚有空缺。本文研究证明,英法争霸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扮演着推动事件发展的角色。多少世纪以来,英国和法国之间的争夺一直不断。从1798年拿破仑出征埃及到1801年法军撤出埃及,英国与法国之间的争夺贯穿始终。本文以东方远征军在西亚北非的征程为主线,,讨论英国在法军远征途中的干预及其产生的影响。这样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拿破仑远征军在东方的得失。另外埃及远征中的英法争霸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各方面。
张彦刚[8](2011)在《理查德·柯布登与1860年英法商约》文中研究指明英国财政大臣哈斯基森在18231825年改革了海关税则,为英国转向自由贸易做好了准备。柯布登领导的自由贸易运动促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自由贸易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9世纪50、60年代,格莱斯顿执行了坚定的自由贸易政策,柯布登在欧洲大陆极力鼓吹自由贸易,影响了法国的自由贸易运动。1859年,英法关系因意大利事件已经恶劣到即将开战的程度,柯布登前往巴黎游说两国签署互减关税条约。拿破仑三世对柯布登的理想化建议非常赞同,但法国工业领袖及其政治盟友却抵制由贸易。柯布登最终在海峡两岸一片强烈的反对声中拟定了1860年英法商约,将两国的进口关税都做了消减。这个条约见证了最惠国条款的广泛使用;最惠国规定于19世纪60年代兴起后,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降低关税的风潮。1860年英法商约使柯布登主义得以实施,自由贸易制度得到推广,和平也得以实现。英国成为“自由主义的帝国”,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珠联璧合,殖民地遍及五大洲。法国工业革命得以加速及完成,钢铁业、棉纺业、亚麻布业、丝织业和酒业等实现了现代化转型。意大利、瑞士、挪威、西班牙、奥地利和汉萨同盟城市都加入到自由贸易的潮流中。柯布登条约网络形成,西欧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自由贸易时代。
毕伟光[9](2011)在《大陆封锁政策的经济外交视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广泛和深入的发展,经济外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市场经济竞争的新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各国动用各种外交手段来为本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大背景下,霸权国家往往采取强硬的进攻性经济外交政策以达到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作为经济外交主要手段的经济制裁和经济援助更是被大国频繁使用。本文从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这一经典案例入手,在经济外交视角下深入研究作为经济外交最重要的两种手段经济制裁和经济援助的实践效果,系统地回顾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时代的历史,通过研究这个时期的法国和英国的经济外交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探寻经济外交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作为经济外交手段的大陆封锁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刘波[10](2009)在《世界主要大国双边关系》文中提出【知识梳理】一、英法关系1.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期间,英国集结欧洲的一些封建国家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并同拿破仑进行争霸战争。2.1853—1856年,英法联合对俄作战,与俄国争夺土耳其,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
二、试论法国大革命至拿破仑帝国时期的英法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法国大革命至拿破仑帝国时期的英法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论1848年革命时期拉马丁的法国外交政策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革命前的拉马丁与欧洲国际关系 |
二 消除危机:“拉马丁通令”和对英外交 |
三 主动出击:与瑞士的同盟 |
四 功败垂成:对意外交和领土换统一 |
五 革命外交的困扰:三大军团 |
(一)和平演变: |
(二)国内稳定高于一切: |
(三)战争谋取现实利益: |
六 拉马丁外交决策的历史逻辑及其对欧洲外交格局的影响 |
(一)外在因素——深层力量 |
(二)内在因素——国家外交与革命外交(83) |
(三)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影响 |
(2)莱茵邦联的成立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自然疆界”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本研究的时代背景——18世纪后期的欧州政治形势简述 |
第一章 法兰西政治理想中的界河 |
第一节 法国“自然疆界论”视角下的莱茵河 |
(一)莱茵河之于法德两国的非凡意义 |
(二)法国历史上的莱茵河“自然疆界论” |
第二节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瓦解与莱茵河“自然疆界”的确立 |
(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溃败 |
(二)法普《巴塞尔和约》的达成与法国对左岸北段的控制 |
(三)法奥《坎波·福米奥和约》的达成与法国对左岸南段的控制 |
(四)法德和解与法国对莱茵河左岸统治的确立 |
第二章 通往奥斯特里茨的道路——法国在莱茵河右岸的扩张.. |
第一节 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瓦解与莱茵河左岸补偿问题的解决 |
(一)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溃败 |
(二)关于左岸补偿问题的僵局 |
(三)左岸补偿问题的初步解决 |
第二节 法国对莱茵河右岸的入侵与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
(一)拿破仑野心的膨胀 |
(二)部分德意志邦国对法立场的转变 |
(三)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成立与溃败 |
第三章 诸神的黄昏——莱茵邦联的成立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毁灭 |
第一节 莱茵邦联的成立 |
(一)法奥《普雷斯堡和约》的达成 |
(二)邦联成立条约的达成 |
第二节 德意志各主要邦国对莱茵邦联的回应 |
(一)邦联主要成员国的态度 |
(二)奥地利的反应 |
(三)普鲁士的立场 |
第四章 莱茵邦联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莱茵邦联对德意志统一进程的促进作用 |
(一)德意志政治版图的简化 |
(二)邦联成员国的政治革新 |
(三)民族主义的高涨 |
第二节 法德关系与历史上的德意志统一问题刍议 |
(一)莱茵邦联所体现的法德关系 |
(二)法德关系与德意志统一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关键在波动而非压力——从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的失败看经济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大陆封锁政策的起源、过程与后果 |
拿破仑大陆政策所体现的若干错误理念 |
关于经济战中压力及其波动的思考 |
结论 |
(4)克里米亚战争与法国的外交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史料来源 |
第一章 克里米亚战争的背景 |
第一节 战前法国经济、政治与社会状况 |
第二节 战前法国与英、俄关系的变化 |
第三节 法国与东方问题 |
第二章 法国与克里米亚战争的起源 |
第一节 基督教圣地之争 |
第二节 缅什科夫的外交失败 |
第三节 法国与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 |
第四节 从锡诺普到法英的联合 |
第五节 拿破仑三世与战争爆发的原因 |
第三章 法国的战场与外交 |
第一节 法国的备战 |
第二节 从瓦尔纳到塞瓦斯托波尔 |
第三节 战场外的外交斗争 |
第四节 通往和平之路 |
第四章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召开 |
第二节 战争的结局及对法国的影响 |
结语 |
相关大事时间表 |
参考文献 |
特别鸣谢 |
(5)政策学习与制度变迁 ——基于联盟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公共政策与政策学习 |
1.2.2 制度与制度变迁 |
1.2.3 联盟 |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资料 |
1.4 研究设想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设想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解释 |
2.1.1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
2.1.2 社会学制度主义 |
2.1.3 历史制度主义 |
2.2 联盟变迁的既有解释 |
2.2.1 功能论视角 |
2.2.2 结构论视角 |
2.2.3 行动者视角 |
2.3 影响联盟变迁的政策工具 |
第三章 政策学习影响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 |
3.1 政策环境 |
3.1.1 渐进制度变迁理论 |
3.1.2 政策环境的影响 |
3.2 政策主体能力 |
3.2.1 政策主体能力对政策的影响 |
3.2.2 政策学习能力 |
3.3 政策学习的影响 |
3.3.1 理解政策学习过程 |
3.3.2 政策学习机制 |
3.3.3 政策学习影响制度变迁的解释模型 |
3.4 案例选择 |
第四章 稳定的政策学习与制度变迁 |
4.1 魏玛德国与反德同盟 |
4.1.1 竞争性解释 |
4.1.2 政策环境与制约 |
4.1.3 政策学习能力 |
4.1.4 政策学习与联盟变迁 |
4.2 美国与英日同盟 |
4.2.1 竞争性解释 |
4.2.2 政策环境与制约 |
4.2.3 政策学习能力 |
4.2.4 政策学习与联盟变迁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稳定的政策学习与制度变迁 |
5.1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与北约 |
5.1.1 竞争性解释 |
5.1.2 政策环境与制约 |
5.1.3 政策学习能力 |
5.1.4 政策学习与联盟变迁 |
5.2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与北约 |
5.2.1 竞争性解释 |
5.2.2 政策环境与制约 |
5.2.3 政策学习能力 |
5.2.4 政策学习与联盟变迁 |
5.3 小结 |
第六章 政策失衡下的制度变迁 |
6.1 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与反法同盟 |
6.1.1 竞争性解释 |
6.1.2 政策环境与制约 |
6.1.3 政策学习能力 |
6.1.4 政策学习与联盟变迁 |
6.2 威廉德国与反德同盟 |
6.2.1 竞争性解释 |
6.2.2 政策环境与制约 |
6.2.3 政策学习能力 |
6.2.4 政策学习与联盟变迁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1.1 政策环境的限制及其影响 |
7.1.2 政策学习能力与制度变迁 |
7.1.3 小结 |
7.2 理论探讨 |
7.2.1 重思渐进制度变迁理论 |
7.2.2 政策学习研究的问题 |
7.2.3 联盟问题与国际安全治理 |
7.3 政策建议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活动与成果 |
(7)论拿破仑埃及远征中的英法争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法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埃及远征的动机——英法埃及争夺之始 |
1-1 法国远征埃及的动机之初:对埃及的觊觎以及对英国等强国的警惕 |
1-2 拿破仑的埃及野心:征服东方,打击英国 |
1-3 此阶段英法矛盾小结 |
第二章 阿布基尔港——法军遭遇英军海上致命一击 |
2-1 亚历山大——法军逃开英军视线 |
2-2 阿布基尔港——英法正面遭遇 |
2-3 从法军的问题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以及影响 |
2-3-1 暴露的问题 |
2-3-2 原因分析 |
2-3-3 影响分析 |
第三章 开罗起义 |
3-1 1516—1798年的埃及 |
3-2 暴动前悬而未决的问题:英国继续破坏,外交失败和民怨累积 |
3-3 起义爆发及短期后果 |
3-4 原因分析——矛盾处理失败导致敌人联合 |
3-5 此阶段英法矛盾小结 |
第四章 叙利亚战役——东方梦的终结 |
4-1 出征叙利亚——开辟新航路,打击以英国为首的第二次反法联盟 |
4-2 战事拖延及其后果和影响 |
4-3 法军兵败阿卡城:英军同吉兹尔帕夏以及保王党的联合 |
4-4 叙利亚战役小结 |
4-5 法军撤离叙利亚与拿破仑离开埃及:英国继续打击远征军 |
第五章 东方远征军的结局以及埃及远征中英法争夺的后续影响 |
5-1 败于英军前的回光返照 |
5-2 英军来袭,远征军走向末路 |
5-3 埃及远征中英法争霸带来的后续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鸣谢 |
(8)理查德·柯布登与1860年英法商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主要观点和内容 |
四. 研究成果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1860 年英法商约的背景:柯布登催生自由贸易制度 |
第一节 柯布登与英国的自由贸易进程 |
第二节 英法谈判代表关于签约的提议 |
第三节 1859 年偶然事故和柯布登对签约的争取 |
第二章 1860 年英法商约的签订:柯布登担当主角 |
第一节 柯布登说服拿破仑三世 |
第二节 柯布登在官方谈判中的努力 |
第三节 1860 年英法商约的签署 |
第四节 商约的最惠国条款解读 |
第三章 1860 年英法商约的影响:柯布登主义实施 |
第一节 英国成为“自由主义的帝国” |
第二节 法国领土的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完成 |
第三节 西欧自由贸易时代的开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论文作者 |
(9)大陆封锁政策的经济外交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 |
三、相关理论评介 |
第一章 经济外交相关理论简介 |
第一节 经济外交的内涵 |
第二节 经济外交的手段 |
一、经济援助 |
二、经济制裁 |
第三节 经济外交的意义 |
第二章 大陆封锁政策下的英法经济外交 |
第一节 大陆封锁体系 |
一、大陆封锁政策的形成 |
二、大陆封锁政策的发展 |
三 大陆封锁政策的结果 |
第二节 法国的经济外交--大陆封锁与经济制裁 |
一、法国霸权外交思想 |
二、大陆封锁与经济制裁 |
第三节 英国的经济外交--反法同盟与经济援助 |
一、英国均势外交思想 |
二、反法同盟与经济援助 |
第三章 大陆封锁政策的实证分析和对未来的启示 |
第一节 外交决策者的经济外交博弈 |
一、外交决策者的外交战略分析 |
二、英法经济外交的手段分析 |
三、大陆封锁政策的效果分析 |
第二节 大陆封锁政策的历史意义 |
一、大陆封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
二、大陆封锁政策对未来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试论法国大革命至拿破仑帝国时期的英法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论1848年革命时期拉马丁的法国外交政策与影响[J]. 沐越,李宏图. 史林, 2021(04)
- [2]莱茵邦联的成立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自然疆界”构建[D]. 耿开羽. 兰州大学, 2020(12)
- [3]关键在波动而非压力——从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的失败看经济战规律[J]. 翟东升. 江海学刊, 2019(01)
- [4]克里米亚战争与法国的外交政策[D]. 张瀚月. 南京大学, 2018(01)
- [5]政策学习与制度变迁 ——基于联盟问题的研究[D]. 刘城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6]大革命时代的美利坚共和国与跨大西洋网络——评弗朗索瓦·弗斯滕伯格《当美国说法语的时候:塑造一个国家的五位流亡者》[J]. 薛冰清. 全球史评论, 2016(02)
- [7]论拿破仑埃及远征中的英法争霸[D]. 温亚贤.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1)
- [8]理查德·柯布登与1860年英法商约[D]. 张彦刚. 苏州科技学院, 2011(04)
- [9]大陆封锁政策的经济外交视角研究[D]. 毕伟光.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10]世界主要大国双边关系[J]. 刘波. 考试(高考文科版),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