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方法的研究

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方法的研究

一、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功连[1](2013)在《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经典命题从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上为语文教学发展提出了理论要求,这对扭转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我主张”“我以为”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主张”和“我以为”的教学主张与科学性靠不上边,更与艺术性背道而驰。由于语文教育先天性的科学不足导致了人们对“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实的不满,从而引发了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但是课程改革十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不足和“少、慢、差、费”的教学现实。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案例研究等诸多方法,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试图为科学性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从而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找到理论的依据和现实的价值。文章共有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到第四章为正文部分,正文后是结语。正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第二章从反面揭示了语言训练所出现的问题,第三章从理论上阐述为什么要进行语言训练,第四章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推进语言训练。引言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语言训练的异变: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实践。本章从阐述问题开始,主要从语文课程性质之争和语文教学实践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论述了语言训练的异变。语文课程性质之争表现为文白之争、文道之争、工具思想之争和工具人文之争四种不同形式,每一次课程性质之争都从工具性批判开始,其背后体现了语文课程性质的逻辑困境、木体论困境和方法论困境。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实一直卡着语文教育的脖子,具体表现在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三个层面,屡受诟病。语文教学知识目的论的现实体现了训练异变的内在逻辑。从语文课程性质到语文教学现实的演变,从工具性批判到教学现实的“少、慢、差、费”,从标准化的题海战术到课程改革将训练“踢出”课程标准,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训练异变的具体体现。第三章:语言训练的本质:基于语言的训练。本章从语言的内容、层次和基于语言训练的语文教学路径三个层面论述了语言训练的本质。索绪尔语言言语分立学说为语言训练研究提供了参考的视角,但语言言语统一对语文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为更好地体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语言的内涵就体现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言与言语相对,而广义的语言则包括狭义的语言和言语。语文教学中语言言语的统一体现在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对象和语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分别与语言运用、语言作品和语言活动相对应。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体现为语识、语义、语用和语感四个层面的内容。语识即语文知识,作为背景知识而存在的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包括词义和句义。语用则是语言的运用,意指在特定语境义中运用语言而生成的意义。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性,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要求。在背景知识的作用下,通过语义和语用分析来培养和积淀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以形成良好的语言修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基于语言训练的内在本质:借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方法指导和操作示范,使学生熟练掌握规范的技巧和要领,促进活动方式规范化。基于语言的训练表现为通过师生合作,在内容、方法和原理三个方面培养和积淀学生的语言修养,使语文教学体现出从知识到能力转变的训练路径。第四章:语言训练的开展:语文教学的实践变革。为了在语文教学中践行语言训练,本章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四个范畴来展开。根据文体特征取向和个体创作取向所确定的语言训练路径,阅读教学通过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体现了基于文本的语言训练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实现语言训练的三维模式,实现贴近生活、体现观念和阐述文化的内在统一。口语交际教学则需要凸显口语的独特性,实现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结语: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两点尝试。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最后在结语中指出,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回归到重构以语文教学内容为导向的语文教材和以交际理论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两个范畴体系中来。

张庆华[2](2015)在《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但具体课程领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还很有限。阅读是外语学习环境下语言输入的最重要途径,阅读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外语课程中占很大比例,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大量课堂观察和对教师的深度访谈,辅以学生访谈、学生问卷、课程大纲等其它数据收集方式,对四名高校英语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深入探宄,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他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有何特点?3)他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是怎样发展和变化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六方面的内容。英语阅读学科知识主要回答“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英语阅读课程知识涉及设定英语阅读课程目标、个性化地选择和使用教材、寻找教材的延伸点、化解语言和内容二者之间的张力和灵活使用教学课件。英语阅读学科教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呈现、表征和阐述方式以及课堂活动组织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知识,主要包括借助举例、画图和讲故事等阐释讲解工具、用引导性的提问推进思考和理解、有针对性地指导语言学习、促进文本多重解读、挖掘与学生的相关性以及读写结合或阅读与其它技能融合。关于英语阅读教学与自我关系的知识体现为教师对自我与英语阅读教学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包括阅读的个人意义、自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对自我阅读教学能力的认识和因对阅读教学效果的感知而形成的自我概念。关于英语阅读与学生关系的知识包括三方面: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教学,教师关于英语阅读对学生个人意义的理解,以及如何理解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地位。阅读教学情境知识包括英语阅读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师对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理解,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怎样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知识。第二,通过分析意象等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理解每位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个体特征。再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统领性主题和学科维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统领性主题是教师和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三方通过课堂对话实现不同程度的“视域融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具有四个学科维度:语言、认知、社会文化和审美教育。第三,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是以个人生活史、学科造诣和体验、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学习为个人基础,以职业动机为内在动力,以环境因素为外部媒介,在教育情境中通过不断的反思而生成和发展的。课堂实践中的“行动中反思”固然重要,而教学设计中的“为了实践的反思”以及教学实践后的“对实践的反思”也不容忽视。本文提出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具体内容和特征,为阅读教师认知领域的研究增添了一份中国语境下的理解,也是对普通教育领域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理论拓展。研究发现对英语阅读教师的教学、职业发展和高校英语课程改革有启示作用。

俞梦婷[3](2016)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方面强调了“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等智力要求。学校教育也早已将思维培育提上日程,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部分教师也有意识渗透进思维训练,但是效果不甚理想。框架式逻辑结构的提炼、枯燥无味的形象解析一点点打磨尽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过于注重问题的结果,忽视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得学生体会不到思维的乐趣;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落不到实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特征、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以及阅读文本需要哪些能力来探索合适的思维训练策略。让学生能够领会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自己学会分析生动丰满的形象;让学生能够掌握抽象思维的逻辑特点,自己学会解析文章那势如破竹的逻辑力量;让学生能够体会创造性思维视角的新颖独特,自己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

李向勤[4](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孙世梅[5](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认为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马磊[6](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吴迪[7](2019)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文中指出阅读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汲取有价值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往往取决于阅读能力的高低,新课标也强调语言教学中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重要性。因此,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的英语知识有限,目前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仍是以老师讲解为主,一般来讲,小学生的阅读主动性较差,而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策略、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尚未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足够的重视,同时,相关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和试点,也没有引起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毋容置疑,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亟待提高。基于此,本研究拟从思维导图视角,探究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所谓自主阅读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上的具体体现,自主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对阅读充满了兴趣,并且乐于去阅读,而且可以有效运用阅读策略,监控阅读行为,并进行评价,自主阅读能力强调了阅读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形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系统训练后,有效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进而成为自主阅读者。思维导图于20世界60年代由托尼.巴赞提出,简单说来,指运用左脑的数字、逻辑、词语等功能,同步配以右脑的图像、色彩、空间意识、符号等功能,是一种将思维痕迹视觉化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强大的思维工具。随着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用,已得到众多学者以及各层次教师与学生的青睐。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可视化理论和图式理论为依据,探讨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旨在研究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并在小学英语阅读日常教学中进行有效运用,探索运用思维导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本论文以青岛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教学案例法开展研究与探索。通过四年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在语言信息汲取方面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五年级学生作为本研究对象更有实践意义和操作可行性。本研究前期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五年级两个平行班90名学生就其英语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放问卷90份,收回90份均为有效问卷,运用Excel对收集的数据分析发现,小学高级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缺乏一定的阅读策略,学生阅读困难,对待阅读任务的态度大多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来自考试压力进行的机械阅读。基于此,本研究将探索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活动:思维导图应用在阅读前通过词汇或者话题进行头脑风暴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中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寻找关键词,理清文章结构等方法来培养良好的阅读策略,阅读后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和语言巩固的支架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研究尝试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来验证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性。研究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通过分析与讨论,调查与访谈,本研究认为,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提升是有效的。本研究认为,从思维导图视角出发,进行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专项研究对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素质,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真诚希望本研究能为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尽绵薄之力。

蒋旭[8](201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者意识到: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的教学,即训练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受、理解、领悟与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现阶段语文教学活动的状况,从语言训练本身的目标、原则、内容、过程以及语言训练与语言感悟、思维训练的关系来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价值所在、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界定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的内涵与价值,通过语言与语文、语文与阅读教学关系的探讨,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是在现代语文教育观的背景之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训练过程中,明确训练目标、规范训练内容、探索训练方法,通过文本的学习而提高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第二章,通过对扬州市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访谈,来了解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状况,主要了解现阶段语言训练成功的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旨在对语言训练的理论进行深入探究,首先是从语言训练本身着手,指出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即阅读教学中的不同文体对语言训练的目标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2.内容,即训练语言的完整性与规范性、训练语言的条理性与逻辑性、训练语言的准确性与形象性;3.原则,即语言训练要注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结合、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4.过程,即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能力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语言训练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其次是从语言训练与语言感悟、思维训练的关系着手,指出语言训练必须与语言感悟相结合,必须与思维发展相统一。第四章,着眼于现实、立足于理论,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与策略,从意识层面上来说,理论指导实践,因此教师与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语言训练观;从实践层面来说,首先教学方案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要注重与语言感悟相结合、与思维发展相统一,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生命观、生活观、生态观”,建构一个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语言训练模式。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进行研究,不是为了将语文教学活动肢解开来,而是为了抓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淡法等方法,对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现状、理论及策略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够有助于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张琳[9](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董连忠[10](2014)在《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拨效应,又称反拨作用,通常指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反拨作用的大小与考试的重要性,即考试的社会权重成正比。考试结果有很多用途,而用于促进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由来己久。要使测试监控和指导教学,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引发教育教学相关人员,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反应的高风险测试,二是考试设计科学、合理,能真实地衡量教与学的效果。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才得以发挥。高考主要有两种职能: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促进中学教学。与其它学科考试一样,高考英语测试在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深造的选拔考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英语考试制度与命题工作始终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北京市2002年起开始试行自主命题,2005年自主命题的省(市)扩大到了14个,基本实现了考试重心从单纯考查语言知识向语篇层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转变,尤其是考查了听力、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试行自主命题以来高考英语改革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专家、教师和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探究了高考英语测试给高中英语教与学带来的实际影响及变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2位测试专家、1位教研员、1位特级教师、281名高中英语教师和1325名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自2002年试行高考英语自主命题以来,在试卷结构、试题内容和难度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首先,增加了听力考试和开放作文,取消了统考卷的“单词拼写”和“短文改错”题;其次,分别在听力和阅读理解考查部分增加了以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主观题型——听力信息填充题和阅读填空题;第三,在试题内容、试题难度上均作了调整。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将考查重点从考查语言知识转变为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完成考试目标所要求的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在保证试卷信度的前提下,高考英语试题改革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使优秀考生脱颖而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对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研究还发现,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对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高考英语口试还未正式纳入英语科考查范围,因而多数学校不开设口语课,忽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开放作文的引入,不仅未实现促进考生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反而使课堂写作教学更为模式化,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延长备考复习时间,所有学校均存在压缩正常教学学时、删减教材内容的现象。然而,高考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也“因校而异”,生源质量较差学校受高考英语测试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以试题训练代替常规教学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研究者对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提出四点建议:1)增加高考英语口试,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2)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分数权重,提高考试效度;3)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4)高考英语改革应稳中求变,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十几年来,北京市高考英语自主命题取得了显着成果,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反拨作用。但也应借鉴其他省(市)多年来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改进现有试卷结构不尽合理、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试题难度上下波动等缺陷和不足,进一步促进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言训练的异变: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实践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之争:从工具性批判开始
        一、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演化
        二、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背后
        三、工具性批判:语文课程的困境
    第二节 语文教学现实审视:从知识目的论开始
        一、语文教学问题纵览
        二、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知识目的论:语文教学的困境
    第三节 从课程到教学:训练的异变
        一、课改现实:训练的消逝
        二、训练消逝的背后
第三章 语言训练的本质:基于语言的训练
    第一节 语言的内容:从分立到统一
        一、语言和言语的分立
        二、语言和言语的统一
        三、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和言语
    第二节 语言的层次:从语识到语感
        一、语识、语义、语用和语感
        二、语文教学中语识、语义、语用和语感
    第三节 语言训练的本质
        一、训练的本质
        二、基于语言的训练
第四章 语言训练的开展:语文教学的实践变革
    第一节 阅读教学:基于文本的语言训练
        一、阅读教学的取向
        二、基于文本的语言训练
    第二节 写作教学:语言训练的三维模式
        一、写作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二、语言训练的三维模式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呈现
        二、口语交际训练:交际能力的培养
结语 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两点尝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背景与方法篇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个人旨趣
        1.3 研究目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普通教育领域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述评
        2.1.1 国外研究概述
        2.1.2 国内研究概述
        2.2 二语/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述评
        2.3 阅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相关研究述评
        2.3.1 母语阅读教师认知研究
        2.3.2 二语/外语阅读教师认知研究
        2.4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理解
        2.4.1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和特征
        2.4.2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类型
        2.4.3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2.5 关于“阅读”和”外语阅读教学”的理解
        2.5.1 阅读和阅读教学
        2.5.2 外语阅读教学
        2.5.3 外语读写素质
        2.6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核心概念界定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参与者
        3.4 数据收集
        3.4.1 课堂观察
        3.4.2 深度访谈
        3.4.3 学生访谈和学生问卷
        3.4.4 其它资料
        3.5 数据整理与分析
        3.6 关于效度的问题
        3.7 研究伦理
第二部分 个案观察篇
    第四章 岳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4.1 专业化生活:“阅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4.2 源自专业化生活的阅读教学理解
        4.2.1 “阅读给人perspective"
        4.2.2 阅读帮助“发现自我”
        4.2.3 通过协商获取意义和发展思维
        4.3 选择“令人眼前一亮”的课文
        4.3.1 考虑语言难度、质量和顺序安排
        4.3.2 考虑内容相关性、趣味性和思想性
        4.4 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
        4.4.1 “与学生协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4.4.2 用提问推进讨论
        4.4.3 启发人生思考
        4.5 阅读课中的语言学习
        4.5.1 “阅读内容带动语言学习”
        4.5.2 “以写作的角度讲语言”
        4.6 “技近乎于道”
        4.7 小结
    第五章 于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5.1 培养阅读兴趣
        5.1.1 “发现一个阅读的世界”
        5.1.2 分享阅读内容和传递阅读热情
        5.2 “提供内容和形式的支点”
        5.3 理清语篇结构
        5.4 从多重视角解读文本
        5.5 借助阐释讲解工具
        5.6 促进读写、读演、读画结合
        5.6.1 读写结合
        5.6.2 读演、读画结合
        5.7 促进课堂参与:“把学生唤起”
        5.8 在专业学习和教学中发展个人风格
        5.9 小结
    第六章 佟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6.1 阅读“要带给学生智慧”
        6.1.1 阅读超越单词的识读
        6.1.2 阅读要“滋养灵魂”
        6.2 学会理解、欣赏和管理学生
        6.3 把握尺度:“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6.4 课文讲解中“自上而下”的新尝试
        6.4.1 提纲挈领讲课文
        6.4.2 权衡斟酌词汇讲解的取舍
        6.4.3 通过提问训练创造性思维
        6.4.4 翻译名言促进关键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6.5 阅读课堂上的教与学
        6.6 多种方式促进阅读
        6.7 在无奈中发展
        6.7.1 数字时代中的无力感和挣扎应对
        6.7.2 “要做一个不断能充电的手电筒”
        6.7.3 教学反思
        6.8 小结
    第七章 郑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7.1 提供“语言的精细磨练”
        7.2 权衡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
        7.3 促进语言知识自主学习
        7.4 学会阅读:课文欣赏与细腻分析
        7.4.1 从宏观分析入手
        7.4.2 引导欣赏文学作品的细微之处
        7.4.3 批判性的对比阅读
        7.5 促进课堂内外的读写结合与合作学习
        7.6 研讨式的课堂
        7.7 在学习教学中成长
        7.8 小结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篇
    第八章 四位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内容
        8.1 英语阅读学科知识
        8.1.1 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学科知识
        8.1.2 比较分析
        8.2 英语阅读课程知识
        8.2.1 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课程知识
        8.2.2 比较分析
        8.3 英语阅读学科教学知识
        8.3.1 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学科教学知识
        8.3.2 比较分析
        8.4 关于英语阅读教学与自我关系的知识
        8.4.1 四位教师关于英语阅读教学与自我关系的知识
        8.4.2 比较分析
        8.5 关于英语阅读与学生关系的知识
        8.5.1 四位教师关于英语阅读与学生关系的知识
        8.5.2 比较分析
        8.6 英语阅读教学情境知识
        8.6.1 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情境知识
        8.6.2 比较分析’
        8.7 小结
    第九章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多维分析
        9.1 四位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个体特征
        9.1.1 岳老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9.1.2 于老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9.1.3 佟老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9.1.4 郑老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9.2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统领性主题:对话
        9.3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学科维度
        9.4 小结
    第十章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10.1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微观演进
        10.2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人基础
        10.2.1 个人生活史
        10.2.2 学科造诣和体验
        10.2.3 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学习
        10.2.4 职业动机
        10.3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在媒介
        10.3.1 学校环境和教学共同体
        10.3.2 与学生的交往
        10.3.3 在职进修和培训
        10.3.4 观摩和交流
        10.4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
        10.5 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启示和反思
        11.1 结论
        11.1.1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内容
        11.1.2 英语阅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11.1.3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11.2 研究启示
        11.3 研究创新点
        11.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11.5 研究者反思
        11.5.1 研究关系
        11.5.2 研究者身份
参引文献
附录1 课堂观察记录实例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实例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实例
附录4 学生问卷实例
附录5 课堂录音转写规范
附录6 教师访谈实例

(3)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概况
        (一)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措施
        (二)具体的思维方式训练
        (三)在思维训练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新旧课标对思维训练的规定
        (五)谈教育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
第一章 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概述
    第一节 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的相关概念
        一、阅读与阅读教学
        二、思维
        三、思维训练
        四、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一、顺应历史,契合课标
        二、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关系密切
        三、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情况
    第三节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意义
        一、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
        二、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三、思维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二章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类型、内容及原则
    第一节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类型
        一、阅读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二、阅读教学中的抽象思维训练
        三、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内容
        一、培养想象力及感知、理解能力
        二、培养分析、概括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
    第三节 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并驾齐驱
        二、思维训练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相结合
        三、思维训练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四、思维训练与文本知识相结合
第三章 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第一节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现状
        一、教师忙于应试教学,轻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思维训练形式化,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三、教师更关注结论,忽视学生思维过程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策略
        一、重视文本内部逻辑的分析,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二、运用“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三、注重开放性问题设计,关注思维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价值
        1.3.2 理论价值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2.1.2 英语演讲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2.4.4 项目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3.4.1 总体思路
        3.4.2 .实施步骤
        3.4.3 研究过程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分析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4.1.1 问题的确立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4.2.1 制定行动计划
        4.2.2 实施行动研究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4.3.1 研究过程总结
        4.3.2 行动研究结果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5.1.1 问题的确立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5.2.1 制定行动计划
        5.2.2 实施行动研究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5.3.1 研究过程总结
        5.3.2 行动研究结果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6.1.1 问题的确立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6.2.1 制定行动计划
        6.2.2 实施行动研究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3.1 研究过程总结
        6.3.2 行动研究结果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7.1.1 测试数据
        7.1.2 问卷调查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7.1.5 访谈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7.3 研究结论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7.6 研究展望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二、研究背景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级教师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育价值
        (四)教育价值取向
        (五)教学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二)数据的整理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一)Y教师:业精于勤
        (二)S教师:钻之弥坚
        (三)X教师:独辟蹊径
        (四)L教师:行稳致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人”的立场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二、秉持“双基”为基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二)“放电影”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后记

(6)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7)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1.1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0.1.2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0.2 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研究的重要性
    0.3 研究目的
    0.4 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思维导图
        1.1.1 思维导图的定义
        1.1.2 思维导图的国外研究综述
        1.1.3 思维导图的国内研究综述
    1.2 自主阅读
        1.2.1 自主阅读概念界定
        1.2.2 自主阅读的主要特征
        1.2.3 自主阅读的国内外研究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1 核心概念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语言教学
    2.2 知识可视化理论
        2.2.1 知识可视化概念
        2.2.2 知识可视化与语言教学
    2.3 图式理论
        2.3.1 图式的概念
        2.3.2 图式的类型
        2.3.3 图式激活与语言教学
    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4.1 核心概念
        2.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语言教学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教学案例法
    3.4 研究过程
        3.4.1 研究准备阶段
        3.4.2 研究实施阶段
        3.4.3 研究总结阶段
    3.5 教学案例展示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调查问卷分析与讨论
        4.1.1 前期调查结果
        4.1.2 后期调查结果
    4.2 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4.2.1 运用思维导图,激发英语阅读兴趣
        4.2.2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自主阅读策略
        4.2.3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4.3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发现与启示
    5.1 研究发现
        5.1.1 思维导图的应用激发了阅读兴趣
        5.1.2.思维导图的应用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
        5.1.3.思维导图的应用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5.2 研究启示
        5.2.1 科学运用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
        5.2.2 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5.2.3 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5.3 研究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前小学生英语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实验后小学生英语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8)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价值
    三、研究的现状
    四、研究的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内涵与价值
    第一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概念界定
        一、语文
        二、阅读教学
        三、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价值
        一、获得语文基础知识
        二、培养语文基本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形成语文审美能力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扬州市普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研究结果
    第二节 普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语言训练”观
        二、语言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
        三、语言训练流于形式
第三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本体研究
        一、目标
        二、原则
        三、内容
        四、过程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关系研究
        一、语言训练与语言感情的关系探讨
        二、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探讨
第四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语言训练观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言训练观
        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语言训练观
    第二节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一、在“训练”中加强“感悟”
        二、在“感悟”中优化“训练”
        三、教师要优化教学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渲染语言氛围
    第三节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遵循思维发展规律,优化语言训练的过程
        二、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要回顾
        1.1.2 高考英语的发展变化
        1.1.3 北京市高考英语题型变化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
    2.1 有关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研究
    2.2 反拨作用的起源——语言测试
        2.2.1 语言测试
        2.2.2 信度与效度
    2.3 反拨作用研究
        2.3.1 反拨作用的界定
        2.3.2 反拨作用的维度
    2.4 反拨作用研究的内容、模式和机制
        2.4.1 Alderson和Wall的反拨作用假说
        2.4.2 Hughes的反拨作用研究机制
        2.4.3 Bailey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2.4.4 Green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2.5 高考英语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2.6 小结
第三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3.1 有关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
        3.1.1 国外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3.1.2 国内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3.2 国内外反拨作用研究主要发现
    3.3 有关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回顾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设计
    4.3 研究对象
        4.3.1 高考英语专家
        4.3.2 高中英语教师
        4.3.3 学生
    4.4 研究工具
        4.4.1 访谈
        4.4.2 课堂观察
        4.4.3 问卷调查
    4.5 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改革评价
    5.1 有关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的原因及目的
    5.2 有关北京市高考英语试题效度评价
    5.3 展望未来:高考英语改革
    5.4 小结
第六章 高中英语教学情况
    6.1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高中英语教学
        6.1.1 教学大纲
        6.1.2 课程标准
        6.1.3 高中英语课程
        6.1.4 高中英语教材
    6.2 课堂教学分析与讨论
        6.2.1 课程描述
        6.2.2 课堂教学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师生对英语教学和高考的认知与态度
    7.1 学生和教师情况
    7.2 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分析
        7.2.1 学生和教师与外教交谈情况
        7.2.2 学生和教师对语言技能的认知情况
        7.2.3 高中英语教材使用与练习完成情况
        7.2.4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课外学习情况
        7.2.5 语言技能训练情况
        7.2.6 模拟考试情况
    7.3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及备考的观点/态度
    7.4 高三复习及备考情况
    7.5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建议
        7.5.1 教师的建议
        7.5.2 学生的建议
    7.6 小结
第八章 综合分析与讨论
    8.1 课堂观察与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8.1.1 听力教学
        8.1.2 口语教学
        8.1.3 阅读教学
        8.1.4 写作教学
        8.1.5 语法和语言知识教学
        8.1.6 课堂目的语的使用
    8.2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试行自主命题的预期目的
    9.2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改革措施及其反拨效应
    9.3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各年级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其特点
    9.4 关于如何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积极反拨作用的建议
    9.5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9.6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研员访谈
附录5:阅读课(高一)
附录6:阅读课(高二)
附录7:写作课(高三)

四、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D]. 李功连.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 [2]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D]. 张庆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3)
  • [3]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D]. 俞梦婷. 苏州大学, 2016(01)
  •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6]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D]. 吴迪.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D]. 蒋旭. 扬州大学, 2012(07)
  • [9]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D]. 董连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方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