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新闻摄影的艺术性(论文文献综述)
蔡国昌[1](2021)在《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审美异同》文中研究指明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艺术摄影,都是通过视觉符号传播特定的信息,反映某一方面的审美诉求。新闻摄影重在报道,艺术摄影倾向于创作;前者以纪实为先,后者以表意为主。两者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点。本文认为,对围绕主题的视觉语义进行有效传播,是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都必须追求的目标。
胡晓鹤[2](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认为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赵鹏[3](2021)在《建国初期中央画报与地方画报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画报出版,并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摄影和编辑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后,画报的主管部门由军队变成了各级宣传机构,并且形成了国家级和省级画报的二元的画报系统。相较于建国初期中央牵头便迅速建立的国家画报,地方画报建设的时间跨度更大,且并不存在统一的计划。国家画报着力报道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并且营造国家共同体的想象,而省级画报则承担了更丰富的宣传任务并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党翊天[4](2021)在《舒宗侨的新闻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徐勇波[5](2020)在《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研究 ——以《中国日报》新闻漫画作品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漫画,是一种独特的新闻媒介形态,凭借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巧妙的艺术性,在读图时代的趋势下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新闻视域下,新闻漫画不同于文字报道、新闻摄影;在漫画视域下,新闻漫画不同于剧情漫画、四格漫画。新闻漫画打破了语言的隔阂,在中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传播,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日报》近三年的855幅新闻漫画作品为样本,以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为依据,以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为研究立足点,深刻地探讨新闻漫画这一种传播形式的规律及其优势,并揭示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些规律。在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中,新闻漫画的话语经历了建构到隐喻这两个流程。在话语的建构过程中,新闻漫画的话语完全不同于剧情漫画、四格漫画,话语内容是由事实和意见构成,而且与报刊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话语的隐喻过程中,新闻漫画的话语完全不同于文字报道、新闻摄影,话语是通过漫画元素来进行表达的,而在此过程中伴随了两次隐喻——漫画元素隐喻和漫画语境隐喻。
皇甫佳妤[6](2020)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图片或者影像在这个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正在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不少学者都认为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在这样的视觉文化时代,图片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少媒体都不由自主的更加偏向运用图片来进行传播,报纸媒体可以说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最为大,因此在求突破的道路上也对于图片多加看重。本文将图片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呈现方式,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寻求图片语言在说话者将之报纸新闻语篇中运用到图片语言会产生的言语效果从而探寻其语用功能,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描写阐释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2015年到2020年的图片为语言语料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得知认为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有四个语用功能,在第一章中探讨了重要探讨了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认为图片语言只要在由特定的语境支持下能够进行独立言说,其将不再是文字语言的陪衬或者是装饰,而是可以进行独立的言说。在第二章中主要研究的是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主要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说话人不仅以图叙事,更以言行事,从中传达出一些言外之意给听话者。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心随图动”的图片语言的引导功能,本章加入了符号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分析出图片语言中的符号和听话人的关联,还有图片语言中的说话人的隐喻,从而使得引导功能的实现。第四章是“视”不可挡的易传播功能,这一章节主要从视觉时代受众的思维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图片语言自身的魅力还有图片语言的视觉冲击力这三个方面来描述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所具有的的易传播功能。上述所讲的这四个语用功能使得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顾燕[7](2020)在《《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文中提出《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停刊过的四大报刊之一,其以摄影图片作为主要传播内容,描绘了共和国71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同时,《人民画报》中的体育摄影图片更是在塑造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不仅能够反映一国之政治、经济、文化等实力,还能够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作为体育文化的产物,体育摄影图片通过定格运动瞬间,记录运动风采,展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向世界传递“中国在强大”的政治信号。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至1966年之间的1102张体育摄影图片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剖析国家形象的生产建构机制,探索新时期新闻摄影刊物的传播法则。第一章分别从国家形象、《人民画报》、体育摄影图片三个方向出发,总体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国家形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产物,不仅表现了国家自身的客观存在,而且体现了外部的主观评价。《人民画报》系统地记录了共和国成长之路,是新中国国家形象最忠实的塑造者和维护者。体育摄影图片在《人民画报》中所占比例较大,故而也为新中国形象提供了视觉文本。第二章对1102张体育摄影图片进行细致地文本分析,探索新中国重建“东方大国”的实施途径。笔者分别从体育摄影的视觉政治、中国形象的人格化、体育摄影中的视觉象征三个角度出发,辨析新中国形象视觉书写的基本操作机制。第三章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延续前一章提到的建国前国家形象的没落是建国后重塑国家形象的动机之一。建国后新中国经历了从苏醒到追赶,从追赶到赶上世界水平这几个历史阶段,如今正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第四章从理念层面分析《摄影业务》对《人民画报》体育摄影图片传播的规训作用,即“正确的”新闻观和摄影观。接着笔者通过分析体育报道中的“仪式观”,探究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大多是附着于“好照片”和“典型”中的,是共产主义梦工厂的重要成果。本选题以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理论做支撑,全面地搜集与体育摄影图片、《人民画报》、国家形象等相关历史文献,探讨了体育图像与社会、文化、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所起的作用。知往鉴今,以期为新时期摄影刊物的传播提供有益经验。
杨华[8](2020)在《浅析数字化信息时代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文中提出在纸媒时代,新闻摄影便已出现,在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都是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看到了数字化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新闻摄影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属性,对时效性要求更强,对图片的需求量增加,呈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必须不断提高综合素养、转变新闻理念、创新摄影思维、提高传播实效。在此要求下,本文通过简单分析数字化信息传播背景下的新闻摄影特性、摄影记者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等,为当前的新闻摄影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璩瑞琪[9](2020)在《《光与影》杂志内容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光与影》杂志创刊于1981年12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江苏省内的第一本摄影刊物,也是全国第一本省级创办的专业摄影刊物。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刚刚结束,中华大地的思想解放与文艺思潮悄然开始,《光与影》作为这一时期交流和探讨专业摄影知识的公共平台,对中国摄影艺术的普及与图像传播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以摄影丛刊《光与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光与影》杂志自1981年-2000年间共93期刊载内容的梳理,从它创刊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编辑理念、内容构成等方面入手,分析探究《光与影》摄影本体语言发生的变化。从而总结《光与影》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专业摄影刊物,其推动中国二十世纪80-90年代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价值。最后,笔者也对《光与影》杂志的停刊原因做出了分析,以便为杂志报刊的运营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与启示。
黄琳[10](2019)在《《福建画报》主流文化生产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将《福建画报》的影像资料置于福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考察,讨论1949年后在国家权力话语和新闻体制的影响下画报摄影与图片编辑所呈现的范式以及个体是如何在权力场和社会场中进行自我调适的,由此观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福建新闻摄影主流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形态,意图对福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图像的微观研究做一些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流文化生产与传播提供些许启示意义。
二、试谈新闻摄影的艺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新闻摄影的艺术性(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审美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道与创作存在差异 |
二、纪实与表意各有侧重 |
三、视觉语义的共性传播 |
(2)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选题背景 |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
一、新闻图片 |
二、符号 |
三、符号化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对比论证法 |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
五、版面位置符号 |
六、版面空间符号 |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
结语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建国初期中央画报与地方画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5)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研究 ——以《中国日报》新闻漫画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中国日报》新闻漫画的作品概况 |
2.1 题材分布 |
2.2 报道类型 |
2.3 作品来源 |
2.4 发布形式 |
3.新闻漫画话语的建构过程 |
3.1 态度倾向分析 |
3.2 话语的建构——事实是基础,意见是导向 |
3.3 新闻漫画也要讲导向 |
4.新闻漫画话语的隐喻过程 |
4.1 隐喻在新闻漫画中的地位 |
4.2 话语的隐喻——漫画元素隐喻与漫画语境隐喻 |
4.3 影响隐喻方式的相关因素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选题背景 |
二、选题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
一、图片语言 |
二、语篇 |
三、语用功能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内容分析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描写阐释法 |
第一章 “一图为何能够胜千言”: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 |
第一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呈现 |
一、新闻中的图表 |
二、新闻漫画 |
三、新闻摄影图片 |
第二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的表征 |
一、新闻图表的独立言说 |
二、漫画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 |
三、新闻摄影图片独立言说 |
第三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功能的成因分析 |
一、语境为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功能夯实基础 |
二、独立言说功能与图片语言的意义息息相关 |
三、独立言说功能依赖指示词语的象征用法 |
第四节 独立言说功能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现实意义 |
一、增加读者在有限时间内可获取的信息量 |
二、促进报纸新闻语篇的创新发展 |
第二章 “有图有真相”: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 |
第一节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行为 |
一 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主体依据新闻内容发生改变 |
二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表达 |
三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原则 |
第二节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实现 |
一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内容 |
二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方式 |
三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特点 |
第三节 图表类新闻图片语言的叙事 |
第三章 “心随图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引导功能 |
第一节 符号对于图片语言引导功能的重要性 |
一、符号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点 |
二、符号将形象构成意义 |
三、符号易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下图片语言影响着读者的认知 |
一、图片语言引导着读者的情感与思维 |
二、符号与认知之间的关联性 |
三、隐喻是图片语言能够成功引导读者的关键 |
第三节 其他要素也影响着符号对于受众认知的变化 |
一、色彩的运用 |
二、光影效果的呈现 |
三、空间结构的变化 |
第四章 “视不可挡”: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易传播功能 |
第一节 “读图时代”下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由来 |
一、读图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 |
二、阅读变化造就了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 |
第二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势 |
一、图片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 |
二、新闻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点 |
第三节 图片语言具有视觉冲击力 |
一、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外在表现 |
二、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内在力量 |
三、图片语言在视觉上也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
结语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三、文献综述及梳理 |
第一章 画报中的国家形象和体育摄影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内容概述 |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
二、国家形象的内涵与外延 |
三、早期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
第二节 画报的国家属性和建构功能 |
一、《人民画报》的地位和意义 |
二、《人民画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特殊功能 |
第三节 画报中的体育摄影与国家形象 |
一、体育摄影在《人民画报》中的重要地位 |
二、体育在建构国家形象中的特殊作用 |
第二章 打造东方大国:新中国形象的生产建构 |
第一节 体育摄影中的视觉政治 |
一、新闻摄影的政治性与艺术性 |
二、体育摄影的政治叙事 |
第二节 中国形象的人格化——体育人物视觉形象塑造 |
一、领导人在体育运动的形象塑造 |
二、打造体育明星群体树立国家品牌形象 |
三、国家的后备力量:军人形象的再塑造 |
第三节 体育摄影中的视觉象征 |
一、富强与文明:体育场馆图像 |
二、希望与未来:学生体育图像 |
第三章 中国形象的变迁:体育视角下崛起的东方大国 |
第一节 苏醒的巨人 |
一、苏醒:《一个工厂的体育活动》 |
二、追赶:“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
三、赶上世界水平:乒乓大国走向世界 |
第二节 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
一、大家庭:民族体育新发展 |
二、好朋友:新中国的体育外交事业 |
第四章 关于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思考 |
第一节 画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理念基础 |
一、“正确的”新闻观和摄影观 |
二、“好照片”的选择 |
三、“典型”的选择 |
第二节 神话: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
一、自然化的“仪式” |
二、专业化的传播渠道 |
三、没有批评的“共产主义梦工厂” |
第三节 新时期国家形象的建构之路 |
一、“好照片”和“典型”的传播最大化 |
二、新媒体加深仪式感 |
三、体育明星形象取得新突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创作研究成果情况 |
附录 |
(8)浅析数字化信息时代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挑战 |
(一)数字信息时代新闻摄影记者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 |
(二)数字信息时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受到挑战 |
(三)数字信息时代新闻摄影的时效性与图片质量受到挑战 |
二、新闻摄影记者应对挑战的策略 |
(一)利用网络寻找新闻素材培养新闻敏感度和观察力 |
(二)高度认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
(三)不断创新与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
三、结论 |
(9)《光与影》杂志内容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
第一章 《光与影》的创刊与发展 |
第一节 《光与影》的创刊背景 |
一、政治文化环境为摄影发展创造条件 |
二、专业刊物的诞生顺应摄影发展的需求 |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摄影媒介的传播 |
第二节 《光与影》杂志的发展历程 |
一、从探索到稳定:1981年-1997年 |
二、改版寻求突破:1998年-2000年 |
第二章 《光与影》的编辑理念及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光与影》的编辑理念 |
一、改版前以普及摄影艺术为己任 |
二、改版后注重摄影媒介的传播功能 |
第二节 《光与影》内容分析 |
一、《光与影》栏目设置的变化特点 |
(一)、由单一模糊走向准确细化 |
(二)、由编辑主导走向消费者导向 |
(三)、由摄影领域走向生活文化的大视野 |
二、《光与影》选题导向的变化特点 |
(一)、摄影作品:从歌颂美好到批判现实 |
(1)改版前“风光热潮”与“民俗热潮” |
(2)改版后“新纪实摄影热潮” |
(二)、理论评论:从摄影本体到图像传播 |
(1)改版前关注摄影本体理论研究 |
(2)改版后利用图像传播关注当下社会 |
第三章 《光与影》的历史价值 |
第一节 《光与影》对国内摄影发展的贡献 |
一、开创国内图像传播的探索之路 |
二、引进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中国摄影与国际摄影的交流融合 |
三、丰富了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
四、培养并推介专业摄影工作者及媒体人 |
第二节 《光与影》对江苏摄影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影响 |
一、为江苏摄影创作主题设立典范 |
二、对江苏摄影创作风格的影响深远 |
第四章 《光与影》的停刊原因与办刊启示 |
第一节 停刊原因 |
一、杂志定位模糊,固定读者群流失 |
二、期刊市场化带来影响 |
第二节 办刊启示 |
一、办刊思想迎合时代需求 |
二、刊物长久发展更要定位准确、求新变革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试谈新闻摄影的艺术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审美异同[J]. 蔡国昌. 采写编, 2021(10)
- [2]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建国初期中央画报与地方画报比较研究[J]. 赵鹏. 文学教育(上), 2021(04)
- [4]舒宗侨的新闻实践研究[D]. 党翊天. 长安大学, 2021
- [5]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研究 ——以《中国日报》新闻漫画作品为例[D]. 徐勇波. 暨南大学, 2020(04)
- [6]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皇甫佳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D]. 顾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8]浅析数字化信息时代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 杨华. 山西青年, 2020(10)
- [9]《光与影》杂志内容及价值研究[D]. 璩瑞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6)
- [10]《福建画报》主流文化生产与传播研究[J]. 黄琳.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