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芪蓉冲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绮玲[1](2021)在《清肺愈痤颗粒质量标准与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清肺愈痤方为本人导师杨柳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的,结合了岭南地区气候环境,用于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经验方,方含黄芩15 g、赤芍15 g、枇杷叶15 g等,具有清热燥湿,消瘀散结的功效。为方便患者服用,本课题前期对清肺愈痤方的剂型进行改进,进行了颗粒剂制剂工艺研究。为给清肺愈痤方及其颗粒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研究拟建立测定清肺愈痤颗粒中黄芩苷、丹参酮IIA含量检测方法,并完成其方法学验证。同时对清肺愈痤颗粒中的黄芩、丹参、赤芍进行定性鉴别,考察其影响因素。为明确清肺愈痤颗粒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依据,对本方提取物进行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研究方法本课题用薄层色谱法对清肺愈痤颗粒中黄芩、丹参、赤芍进行定性鉴别,对影响薄层层析结果的因素进行考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黄芩苷含量、丹参酮IIA含量进行检测,并从专属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等几方面对方法学的考察。根据前期研究得到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制备清肺愈痤颗粒中间体,采用冰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渗出增加小鼠模型、棉球肉芽肿大鼠模型、环磷酰胺致免疫力低下小鼠模型对其进行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研究结果黄芩的定性鉴别采用的薄层展开剂为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3:1:1),点样量为15 μL,室温饱和30 min后展开,喷以1%的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显色。丹参的定性鉴别采用的薄层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5:1),点样量为15 μL,室温饱和30min后展开。赤芍的定性鉴别采用的薄层展开剂为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点样量为15 μL,室温饱和60 min后展开,喷以5%香兰素硫酸溶液,再置于105℃烘箱中加热3min显色。黄芩苷定量检测方法采用的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0.376%磷酸溶液(47:53);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10μL。丹参酮IIA含量的定量检测方法为采用的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乙腈-0.02%磷酸溶液,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测定丹参酮IIA的方式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20℃;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10μL。药效学试验结果示,清肺愈痤颗粒各剂量组对小鼠腹腔清洗液OD值未见明显改变作用;清肺愈痤颗粒各剂量组棉球肉芽肿湿重、干重与模型组相比均未见明显改变;清肺愈痤颗粒中、高剂量可明显升高模型动物的吞噬指数;清肺愈痤颗粒中、高剂量组使血清溶血素OD值降低。研究结论薄层色谱鉴定中,斑点均清晰整齐,分离度好,且方法简便,可用于清肺愈痤颗粒中黄芩、丹参、赤芍的定性鉴别。所建立的含量检测方法简便快捷,样品中黄芩苷、丹参酮IIA峰形良好,且方法学评价除丹参酮IIA回收率均符合要求。药效学结果示清肺愈痤颗粒的抗急性渗出性炎症、抗慢性增生性炎症作用较弱,中、高剂量组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非特异性免疫降低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小鼠的特异性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具体机制需作进一步研究。
邓之彤[2](2021)在《畅幽悠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动物试验研究评价中药食疗配方畅幽悠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效果并且阐明其作用机理。通过前后对照试验比较畅幽悠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探索畅幽悠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以及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为治疗功能性便秘提出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中药食疗配方。方法:1.畅幽悠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的疗效研究对30只SD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模型对照组6只,畅幽悠组9只,乳果糖阳性对照组9只。使用复方地芬诺酯制造功能性便秘SD大鼠模型。除了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连续20天采用复方地芬诺酯10 mg/kg每天一次灌胃以建立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治疗过程中,继续维持造模药物剂量。成模后按对应组别给药。畅幽悠用量为200 mg/kg。阳性对照组乳果糖用量为3340 mg/kg。采用墨汁对推进实验及粪便含水量检测评价治疗效果。检测粪便菌群结构、结肠组织、血浆的相关指标。2.畅幽悠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对31例符合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者使用畅幽悠治疗30天,用量为每天3次,每次9g(1包)。采用便秘评分量表衡量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大便并进行16SrDNA检测。结果:(一)在复方地芬诺酯诱导的功能性便秘SD大鼠模型实验中,口服畅幽悠:1.可明显提高模型动物的粪便含水率,缓解便秘;恢复大鼠受到复方地芬诺酯抑制的肠蠕动功能;作用均与阳性对照物乳果糖相似;2.可修复模型大鼠结肠上皮组织的病理损伤;3.可通过调节血浆中影响肠道蠕动的相关神经递质如胃动素、胃泌素、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促进肠蠕动。4.可调节肠粘膜屏障的通透性,下调Occludin和ZO-1蛋白及其对应的mRNA表达量以及下调水通道蛋白3、水通道蛋白8的表达,增加粪便含水率;5.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加粪便中产短链脂肪酸的菌属如Blautia,Ruminococcus,Roseburia,Coprococcus,Lachnospira 的相对丰度并且增加粪便中丙酸、丁酸、异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二)功能性便秘患者31例口服畅幽悠30天:1.观察到①18例周完全自主排便频率异常的患者经治疗后,有16例排便频率增加;②31例患者经治疗后,有26例患者大便大便性状变软;③31例伴有排便未尽感的患者经治疗后,有26例患者排便未尽感症状缓解;④19例伴有腹痛症状的患者经治疗后,有15例患者腹痛症状缓解;⑤26例伴有腹胀症状的患者经治疗后,有18例患者腹胀症状缓解;⑥24例伴有排便困难的患者经治疗后,18例患者排便困难程度降低。2.把31名患者的大便按照就诊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对治疗前采集的样本,把1号、2号、3号样本进行混样处理。随后对每3个连续标号的样本进行样本混合。最后将28号、29号、30号、31号4个样本混合成1个样本。治疗后采集的样本参照治疗前采集的样本进行样本混合。发现治疗后,患者答辩菌群结构与使用前相比,产短链脂肪酸相关菌属Butyricicoccus、Blautia、Lachnospira、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较使用前显着上升,益生菌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亦较干预前显着上升。结论:口服中药食疗配方畅幽悠,可明显恢复大鼠受到复方地芬诺酯抑制的肠蠕动功能,提高模型动物的粪便含水率,缓解便秘;修复模型大鼠结肠上皮组织的病理损伤。作用机理涉及:(1)调节血浆中胃动素、胃泌素、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影响肠道蠕动相关神经递质的水平,促进肠蠕动;(2)下调Occludin和ZO-1蛋白及其对应的mRNA表达量以及下调水通道蛋白3、水通道蛋白8的表达,改善肠粘膜屏障的通透性,增加粪便含水率;(3)增加粪便中Blautia、Ruminococcus等多种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属的相对丰度并且增加粪便中丙酸、丁酸、异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改善肠道菌群微生态。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畅幽悠可明显改善便秘症状;并发现疗效与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属风度、改善肠道菌群微生态相关。因此,畅幽悠是一种对功能性便秘有效的中药食疗配方。畅幽悠是由国家卫生部颁发的药食同源目录中可用作食材的中药组成,在临床试验中,未发现有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因此畅幽悠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功能性便秘食疗配方。畅幽悠是冲剂,每袋9g的独立包装为患者服用提供了简便性。
沈凤麟,王金环,代月,孙伟正,孙凤,郝晶,栾仲秋[3](2019)在《中医药对骨髓造血生态位调控与构建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骨髓造血生态位是造血干、祖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不仅关系到机体造血机能的正常运转,而且其稳态失调及异常可诱发多种血液疾病,甚至可被诸如白血病干细胞等恶性细胞病态适配,以致预后严重不良,因此对骨髓生态位的调控与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骨髓造血生态位的构成与生理病理基础,从中药活性组分与中药复方的调控展开,对复方药物组成和药效靶点进行图形分析,结合血液病临床,将分散研究加以整合与总结,以期为中医药对血液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与视角。
宋亚刚,李艳,崔琳琳,苗明三[4](2019)在《中医药治疗肿瘤放化疗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放化疗诸多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肿瘤治疗的效果、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放化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放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有较好疗效,且具一定优势。作者通过文献分析,归纳了中医药对肿瘤放化疗消化道不良反应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认为中医药治疗放化疗消化道反应具有多种优势,可广泛应用于放化疗后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治疗。
孙杭[5](2019)在《固本润肠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评价固本润肠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长期疗效以及对某些胃肠激素影响,并与服用聚乙二醇4000散者作比较,以期为本膏方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满足条件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中医院肛肠诊疗中心门诊就诊及住院部住院的60例ST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均分入膏方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口服固本润肠膏与聚乙二醇4000散,从用药开始,每28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总体疗效、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评分、药物起效时间、血清P物质(SP)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肠传输试验变化、安全性及随访等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所记录的数据。结果⑴两组患在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主要症状(排便频率、粪便性状、使用泻剂、腹胀和单次排便时间)评分、次要症状(疲倦乏力、纳食减少与腹中冷痛)、血清SP和SS水平及结肠剩余显影钡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在安全性方面,膏方组与对照组在3个疗程用药期间均未出现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或肝肾功能等指标异常。⑶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膏方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两组在疗效分布上有明显差异(P<0.05)。⑷在临床症状方面,两组主要及次要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主要症状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次要症状对比有显着差异(P<0.01)。⑸在起效时间方面,两组患者在药物起效时间及分布情况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⑹在血清SP及SS水平方面,与用药前1天对比,膏方组及对照组的三个疗程血清SP及SS含量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三个疗程的血清SP及SS含量相比,第1疗程膏方组差于对照组(P<0.05),第2疗程无明显差异(P>0.05),第3疗程优于对照组(P<0.05)。⑺在CTT方面,膏方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⑻在复发方面,膏方组的复发率及复发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固本润肠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脾肾阳虚型)安全性好、疗效比较显着且持久与稳定,在改善其结肠传输功能与临床症状、总体疗效及疗效的持久与稳定性方面优于西药聚乙二醇4000散,可以推荐使用。2.固本润肠膏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SP和SS水平改善结肠传输功能,从而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脾肾阳虚型)。
张红燕[6](2016)在《包装方式对肉苁蓉品质影响及肉苁蓉种子休眠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苁蓉Cistanches Herba,属列当科Orobanchaceae植物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目前人工接种肉苁蓉,接种成活率普遍较低,因种子存在生理形态休眠,需研究开发能有效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以促萌发。肉苁蓉除了干燥之后制成饮片以供药用外,其新鲜肉质茎味美甘甜,在市场上的需求正逐步攀升,而与之相关的保鲜保质储藏技术鲜有研究报道。本文以肉苁蓉为研究对象,取其种子进行休眠解除方法的探索;以刚采收的新鲜肉苁蓉为试材,预处理后采用不同的包装方法,置于不同储藏温度条件下进行保鲜保质储藏研究。现将取得的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温度对新鲜肉苁蓉储藏保质有显着的影响。低温4℃储藏时,SOD、CAT、POD活性缓慢升高,PPO活性逐渐增大,储藏30 d时,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的幅度较小,MDA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即有效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较好的保持了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从而减轻肉苁蓉褐变、软化、腐烂和变质的程度,以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为主要有效成分,其总含量均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的0.3%以上,保证了一定的药效作用。室温25℃储藏时SOD、CAT、POD等抗氧化酶活性升高较快,MDA含量积累较多,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严重,使得肉苁蓉褐变、软化、腐烂等一系列变质进程加速,储藏末期有效成分含量损失较大,降低至0.3%以下。因此4℃更适宜新鲜肉苁蓉储藏保鲜。2.包装方式对新鲜肉苁蓉储藏保质的影响有差异。研究包装材料结果表明:与薄膜包装相比,真空包装袋包装可有效降低肉苁蓉肉质茎的失重率,防止失水干瘪;同属真空包装时:充N2能将失重率控制在10%以内;充N2还可显着抑制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积累,降低PPO活性,延迟SOD、POD、CAT活性峰值的出现。不同包装方式对肉苁蓉的储藏保鲜效果依次为:抽真空后充N2包装>抽真空包装>薄膜包装。在4℃储藏温度下,采用抽真空后充N2包装,测得肉苁蓉中的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总量最高,且为0.43%,高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0.13%,适宜保鲜储藏期为30 d。3.层积对肉苁蓉种子休眠与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层积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肉苁蓉种子形态休眠,缩短种子休眠时间,提早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试验中经过层积处理的种子活力比没有层积的种子活力高8.87%55.45%、发芽率高2.67%;层积3090d的时间内,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肉苁蓉种子生活力、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在逐步提高;而当超出90 d后,肉苁蓉种子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以上三个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对比层积时间研究发现,砂藏90 d时,各试验组的种子都有一定数量的萌发,且种子活力和发芽率均高于30 d、60 d和120 d时的活力和发芽率。对比层积温度研究发现,昼夜交替变温层积处理种子,待砂藏30 d时,种子活力已达50%,比其他层积温度活力高出10%左右。故选用昼夜交替变温层积肉苁蓉种子90 d,层积效果最佳。4.外源激素对肉苁蓉种子休眠与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用GA3、6-BA和IAA混合液处理肉苁蓉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和发芽势。试验采用L9(34)正交法,通过添加与不添加外源激素混合液对比试验发现,添加植物激素混合液后,肉苁蓉种子发芽率可提高2.67%10.00%;通过添加不同浓度配比的不同外源激素混合液,发现4.3μmol/LGA3+0.7μmol/L6-BA+5.8μmol/LIAA配比时种子发芽率最高,为10%;4.3μmol/LGA3+1.4μmol/L6-BA+8.7μmol/LIAA配比时发芽势最大,为4.67%。此浓度配比能有效缩短肉苁蓉种子萌发时间,比其他处理发芽时间提前7 d左右;方差分析显示GA3对萌发率的影响最为显着(p<0.05),6-BA和IAA对萌发率的影响都不显着,三种外源激素对肉苁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GA3>IAA>6-BA。
刘海伟[7](2016)在《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黏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化疗做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最大的不良反应之一就是导致骨髓造血及骨髓造血微环境损害,引起骨髓抑制、外周血白细胞降低,继而机体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骨髓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实质细胞的定居、增殖、分化、发育、成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造血微环境主要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造血生长因子组成。骨髓基质细胞(B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产生分泌细胞粘附分子、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而调节和发挥作用。本研究围绕针灸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修复和调节作用,以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为切入点,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变化;运用光镜观察骨髓病理切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的形态学变化;并运用RT-q 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的SCF、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以此来研究探讨针灸对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调控作用以及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作用。同时,为针灸改善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提升白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SPF级雄性昆明种(KM)小鼠120只,体重18±2g,在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60%左右的清洁级实验室中,自由喂养3天后,进行造模。各小鼠依次称重后,运用随机分层分组的方法,将小鼠分为1d组、3d组、5d组,每组40只,再依次将1d组、3d组、5d组小鼠依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具体造模方法依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着的《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采用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建立小鼠骨髓抑制模型,按照100mg/kg/d剂量,连续应用3天。依据环磷酰胺(CTX)药物代谢动力学,用药4小时后即失去药物活性,即模型建立成功(具体造模依据:中山医学院等编着.基础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42)。空白组依据0.02ml/g的用药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建立成功后4小时,进行治疗。空白组、模型组陪同固定,不做任何治疗。针刺组先将小鼠固定于自制的鼠板上,选用特制的华佗牌美容毫针,具体规格为:0.19×10mm,针柄长20mm,依次针刺小鼠大椎、膈腧、肾俞、足三里,进针3mm,留针6min,每日治疗1次,其中1d组小鼠治疗1次、3d组小鼠治疗3次、5d组小鼠治疗5次。艾灸组将小鼠固定于自制的鼠板上,选用特制的美容细艾条,艾条规格为:0.4×25cm,将艾条点燃后施灸小鼠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距离小鼠皮肤高度2cm,每穴3min,每天治疗1次,其中1d组小鼠治疗1次、3d组小鼠治疗3次、5d组小鼠治疗5次。1d组、3d组、5d组治疗结束后,观察针灸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规律,并应用光镜观察小鼠骨髓病理切片中骨髓红细胞系、粒细胞系的形态学改变,再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的变化,然后应用RT-q 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的SCF、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通过观察针灸后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变化,从骨髓造血微环境方面探讨针灸改善化疗后修复和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提升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机制。实验整个过程严格依据由国家科技部颁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中相关规定执行。结果:1.“实验一”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1d组模型组、针刺、艾灸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逐渐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3d组针刺组、艾灸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均开始升高,针刺组疗效优于艾灸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d组针刺组、艾灸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均升高,已达到正常值。2.“实验二”结果显示:应用光镜观察小鼠1d组、3d组、5d组骨髓瑞氏-吉姆萨染色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红细胞系数目增加,粒细胞系数目增加,有核细胞系数目增加,脂肪细胞减少,血窦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变化更为明显。3.“实验三”结果显示: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d组、3d组、5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G1期、S期、G2期细胞百分率变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的3d组(P<0.05)与5d组(P<0.01)BMSC的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中1d组(P<0.05)BMSC的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的1d组(P<0.05)与3d组、5d组(P<0.01)BMSC的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的1d组、3d组(P<0.05)与5d组(P<0.01)BMSC的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可以降低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G1期细胞含量,其中3d组、5d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艾灸可以提高3d组BMSC的S期细胞含量,针刺和艾灸可以降低5d组BMSC的S期细胞含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艾灸可以提高1d组、3d组、5d组BMSC的G2期细胞含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中的5d组(P<0.05)BMSC的G1期、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3d组(P<0.05)BMSC的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四”结果显示:运用RT-q PCR法对1d组、3d组、5d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SCF、TGF-β1的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1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 m RNA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 m RNA表达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针刺、艾灸后VCAM-1、SCFm RNA表达均上调,ICAM-1、TGF-β1 m RNA表达均下调,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3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 m RNA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 m RNA表达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VCAM-1、SCFm RNA表达均上调,针刺组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虽然针刺组和艾灸组ICAM-1、TGF-β1 m RNA表达均下调,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 m RNA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 m RNA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VCAM-1、SCFm RNA表达均上调,无显着性差异(P>0.05);虽然针刺组和艾灸组ICAM-1、TGF-β1 m RNA表达均下调,针刺组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五”结果显示:运用Western-Blot法对1d组、3d组、5d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SCF、TGF-β1的蛋白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1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蛋白含量下降,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表较,针刺组VCAM-1、SCF蛋白升高,且VCAM-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下降,且TGF-β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1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升高,且VCAM-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下降,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蛋白含量下降,且VCAM-1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蛋白含量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无显着性差异。针灸治疗3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VCAM-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蛋白含量下降,且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蛋白含量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SCF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且TGF-β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5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具TGF-β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灸具有减轻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骨髓抑制,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作用,3d组开始回升,5d组达到正常值。2.针刺和艾灸可以影响骨髓形态学改变,可以促进红细胞系、有核细胞系的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减少粒细胞的数量。3.烷化剂CTX破坏了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规律,产生骨髓抑制,严重影响骨髓造血功能,针刺和艾灸可以促进CTX化疗后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修复,加速骨髓基质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转化,增强骨髓基质细胞DNA的合成,延长G2期,同时利用细胞G2期阻滞的时机,尽快修复DNA,加速细胞有丝分裂,进入增殖状态,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修复能力,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4.针灸可以减轻环磷酰胺(CTX)化疗引起的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针灸能够上调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和造血正调控因子SCF基因和蛋白表达量,能够下调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ICAM-1和造血负调控因子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发挥针灸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作用。5.通过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和造血因子的调节,可能是针灸修复和保护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提升白细胞,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的主要作用途径之一。
林洪生,李萍萍,薛冬,刘杰[8](2016)在《肿瘤姑息治疗中成药使用专家共识(2013版)》文中指出肿瘤姑息治疗是指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医疗模式,它关注患者的不适症状,通过使用药物、心理、社会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于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不论肿瘤患者处于何种肿瘤分期或其他治疗需求与否,姑息治疗需要预测、预防和积极治疗患者的相关症状,并将这一治疗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始末[1]。中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应用普遍,特别是由于中药有改善不适症状,调节脏腑功能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特点,在肿瘤姑息治疗中使用更为广泛。为了规范中成药在肿瘤治
李得春,张永梅,胡同平,杨玉梅,乔姝,张利霞,杨丽,彭忠忠[9](2014)在《苁蓉冲剂对环磷酰胺致白细胞减低症模型小鼠作用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苁蓉冲剂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效果。方法:小鼠腹腔连续7 d注射环磷酰胺溶液(50 mg/kg)制成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并用苁蓉冲剂进行灌胃,检测外周血象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苁蓉冲剂可使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升高,可使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可调节CD4+/CD8+细胞比例。结论:苁蓉冲剂可改善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象,调节免疫失衡。
冯兵兵[10](2014)在《健脾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法治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医症状量化积分的变化,对健脾补肾法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acute myeloidleukemia)化疗结束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AML化疗结束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5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均为2011年3月~2014年2月于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对照组)和健脾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抗感染、输血等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脾补肾方加减治疗,疗程为28天。观察并记录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第1、7、14、21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感染率和使用抗生素的天数。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治疗期间每周检测肝肾功能,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比较:化疗前和化疗结束后第1天,两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化疗结束后第7、14、21天,治疗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3例,无效8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1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4.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周期结束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5.两组患者感染率和使用抗生素时间比较:治疗组有6例感染,感染率为24%;对照组有13例感染,感染率为52%,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6.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健脾补肾法能够提升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结束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几率和抗生素使用时间,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
二、芪蓉冲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芪蓉冲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清肺愈痤颗粒质量标准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痤疮的研究进展 |
1. 痤疮的发病机制 |
2. 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痤疮的治疗 |
4. 小结 |
二、杨柳教授治疗痤疮的经验 |
1. 学术思想 |
2. 临床经验 |
3. 验案举隅 |
4. 小结 |
三、清肺愈痤方各味中药的药理作用 |
1. 黄芩 |
2. 丹参 |
3. 枇把叶 |
4. 白花蛇舌草 |
5. 夏枯草 |
6. 赤芍 |
7. 当归 |
8. 甘草 |
四、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常用分析方法 |
1. 薄层色谱法 |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 气相色谱法 |
4. 分光光度法 |
5.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清肺愈痤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定性鉴别 |
3.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二、清肺愈痤颗粒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清肺愈痤颗粒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的影响试验研究 |
3. 清肺愈痤颗粒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试验研究 |
4. 清肺愈痤颗粒对环磷酰胺致小鼠非特异性免疫降低的影响试验研究 |
5. 清肺愈痤颗粒对环磷酰胺致小鼠特异性免疫降低的影响试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畅幽悠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详细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药相关研究 |
1.1.1 祖国医学关于便秘的研究 |
1.1.2 祖国医学在肠道微生态方面的进展 |
1.1.3 畅幽悠的来源以及符林春教授的学术思想 |
1.2 西医学相关研究 |
1.2.1 功能性便秘概述 |
1.2.2 功能性便秘诊断 |
1.2.3 功能性便秘形成原因与机制 |
1.2.4 便秘的防治 |
1.3 功能性便秘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 |
1.3.1 功能性便秘动物模型效果评价 |
1.3.2 功能性便秘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
第二章 畅幽悠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耗材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1.5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 |
2.2.2 模型的建立 |
2.2.3 造模评价方法 |
2.2.4 给药方案 |
2.2.5 一般情况记录 |
2.2.6 样本采集及处理 |
2.2.7 提取RNA |
2.2.8 mRNA逆转录成cDNA |
2.2.9 实时定量PCR(RT-PCR) |
2.2.10 Western Blot检测 |
2.2.11 病理检测 |
2.2.12 免疫组化 |
2.2.13 粪便菌群16SrDNA测序分析 |
2.2.14 ELISA |
2.2.15 短链脂肪酸检测 |
2.2.16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一般情况比较 |
2.3.2 粪便含水率比较 |
2.3.3 墨汁推进试验时间比较 |
2.3.4 血清激素ELISA检测 |
2.3.5 粪便16SrDNA检测 |
2.3.6 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检测 |
2.3.7 结肠组织PCR检测 |
2.3.8 结肠组织蛋白印迹 |
2.3.9 结肠水通道蛋白免疫组化 |
2.3.10 结肠组织病理 |
2.4 讨论 |
2.4.1 畅幽悠的成分、组方及用量依据 |
2.4.2 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的造模及评估 |
2.4.3 畅幽悠增加粪便含水率机理的探索 |
2.4.4 畅幽悠促进肠蠕动机理的探索 |
2.4.5 畅幽悠对肠道菌门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2.5 小结 |
2.6 创新点 |
2.7 不足与展望 |
第三章 畅幽悠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排除标准 |
3.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病例分组 |
3.2.2 干预方案 |
3.2.3 观察项目 |
3.2.4 不良反应及处理 |
3.2.5 疗效评定 |
3.2.6 大便16SrDNA检测 |
3.2.7 统计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失访、脱落情况 |
3.3.2 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
3.3.3 患者治疗前后大便16SrDNA检测 |
3.4 讨论 |
3.4.1 实验用药药量及依据 |
3.4.2 治疗前后患者便秘及伴随症状的变化 |
3.4.3 治疗前后患者大便16SrDNA检测的变化 |
3.5 小结 |
3.6 创新点 |
3.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中医药对骨髓造血生态位调控与构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髓造血生态位的构成与生理病理基础 |
2 中医药对骨髓造血生态位的调控与构建 |
2.1 中药活性组分 |
2.1.1 当归多糖 |
2.1.2 黄芪多糖 |
2.1.3 肿节风总黄酮 |
2.1.4 五加科参类皂苷 |
2.1.5 其他中药有效成分与组分 |
2.2 中药复方 |
2.2.1 补肾填精类复方 |
2.2.2 益气生血类复方 |
2.2.3活血养血类复方 |
3 中医药对血液病疑难重症骨髓生态位的干预治疗 |
3.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 |
3.2 白血病(leukemia) |
3.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 |
4 结语与展望 |
(4)中医药治疗肿瘤放化疗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在放化疗消化道反应治疗中应用广泛 |
2 中医对放化疗病机认识及治法 |
2.1 放化疗性呕吐 |
2.2 放化疗性腹泻 |
2.3 放化疗性口腔溃疡 |
2.4 放化疗性便秘 |
2.5 放化疗性食欲不振 |
3 中医药治疗放化疗致消化道反应的应用分析 |
4 中医药治疗放化疗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应用特点 |
4.1 辨证施治, 注重个体 |
4.2 治疗手段多样, 避免消化道刺激 |
4.3 强调整体观念, 兼顾主次 |
5 讨论 |
(5)固本润肠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疗效评估 |
4 相关数据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6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关于 STC 的认识 |
2 历代中医医家对便秘的认识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FC与脾肾阳虚型便秘的关系的认识 |
3 立法思想 |
4 组方分析 |
5 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包装方式对肉苁蓉品质影响及肉苁蓉种子休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肉苁蓉形态特征、分布及生境 |
1.2 肉苁蓉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应用 |
1.3 鲜药研究概况 |
1.3.1 鲜药应用历史 |
1.3.2 鲜药储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3.3 储藏过程中影响药材质量的相关因素 |
1.3.4 肉苁蓉储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4 肉苁蓉种子休眠与萌发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目的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2.1 新鲜肉苁蓉储藏保鲜技术研究 |
2.2.2 肉苁蓉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三章 材料、方法及技术路线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剂与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新鲜肉苁蓉储藏保鲜技术研究方法 |
3.2.2 肉苁蓉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4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肉苁蓉品质的影响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温度和包装方式对储藏新鲜肉苁蓉外观性状的影响 |
4.1.2 温度和包装方式对储藏新鲜肉苁蓉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3 温度和包装方式对储藏新鲜肉苁蓉有效成分的影响 |
4.2 小结 |
4.2.1 温度对新鲜肉苁蓉储藏保质有显着的影响 |
4.2.2 包装对新鲜肉苁蓉储藏保质的影响有差异 |
第五章 肉苁蓉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肉苁蓉种子基本特征研究 |
5.1.2 层积时间和层积温度对肉苁蓉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影响 |
5.1.3 外源激素对肉苁蓉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
5.2 小结 |
5.2.1 层积可缩短肉苁蓉种子休眠期,提早萌发时间 |
5.2.2 适宜浓度的外源激素配方可显着提高肉苁蓉种子发芽率 |
5.2.3 肉苁蓉种子发芽率低的可能原因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低温有利于肉苁蓉储藏 |
6.2 充N2真空包装是肉苁蓉较为适宜的储藏保质包装方式 |
6.3 层积能有效打破肉苁蓉种子休眠并促进萌发 |
6.4 不同外源激素混合配方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7)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黏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实验一 针灸对CTX化疗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模型复制与分组 |
1.5 实验方法 |
1.6 实验取材及检测方法 |
2.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针灸对 1d组CTX化疗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
3.2 针灸对 3d组CTX化疗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
3.3 针灸对 3d组CTX化疗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
4. 讨论 |
实验二 针灸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
1.3 建立模型 |
1.4 固定小鼠 |
1.5 具体治疗 |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 |
2.1 光镜下观察 1 d组C T X化疗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
2.2 光镜下观察 3 d组C T X化疗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
2.3 光镜下观察 5 d组C T X化疗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
3. 讨论 |
实验三 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实验仪器 |
1.3 建立模型 |
1.4 固定小鼠的方法 |
1.5 具体治疗 |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7 流氏细胞仪检测 |
1.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G1期细胞百分率比较 |
2.2 各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S期细胞百分率比较 |
2.3 各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G2期细胞百分率比较 |
3. 讨论 |
实验四 RT-q PCR法检测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 及造血因子SCF、TGF-β1m RNA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流程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针灸对CTX化疗 1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基因表 达的影响 |
3.2 针灸对CTX化疗 3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针灸对CTX化疗 5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实验五 Western-blot法检测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 及造血因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针灸对CTX化疗 1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蛋白量的影响 |
3.2 针灸对CTX化疗 3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蛋白量的影响 |
3.3 针灸对CTX化疗 5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蛋白量的影响 |
4. 讨论 |
讨论 |
1.中医学对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白细胞减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虚劳治疗的认识 |
1.3 中医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及骨髓造血微环境的认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模型小鼠的建立 |
3.2 穴位的选取 |
3.3 结果 |
4. 本研究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RT-q PCR 操作部分实验图片 |
附录三 瑞氏-吉姆萨染色病理切片制作部分实验图片 |
附录四 Western-Blot 操作部分实验图片 |
附录五 RT-q PCR 部分典型图片 |
附录六 Western-Blot 部分典型图片 |
在校期间学术成绩 |
致谢 |
(8)肿瘤姑息治疗中成药使用专家共识(2013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扶正类中成药 |
1. 1 Ⅰ类证据A级推荐中成药 |
1.1.1参芪扶正注射液[6-10] |
1.1.2参一胶囊[11-13] |
1. 2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1.2.1百令胶囊[14] |
1.2.2参芪片[15-18] |
1.2.3槐耳颗粒[19] |
1.2.4健脾益肾颗粒[3] |
1.2.5金水宝胶囊[4] |
1.2.6螺旋藻胶囊[20-23] |
1.2.7养阴生血合剂[3] |
1.2.8云芝糖肽胶囊[3] |
1.2.9贞芪扶正胶囊/颗粒[24-27] |
1.2.10生脉注射液[28,29] |
1. 3 Ⅲ类证据C级推荐 |
1.3.1补中益气丸[15-17] |
1.3.2六味地黄丸[4] |
2 抑瘤类中成药 |
2. 1 Ⅰ类证据A级推荐中成药 |
2. 2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2.2.1金复康口服液[33-36] |
2.2.2金龙胶囊[3,37,38] |
2.2.3平消胶囊(片)[3,39,40] |
2.2.4消癌平片[41-43] |
2.2.5消癌平注射液[44-48] |
2.2.6复方红豆杉胶囊[49-52] |
2.2.7紫龙金片[53,54] |
2.2.8华蟾素片,华蟾素注射液[55-58] |
2.2.9威麦宁胶囊[59,60] |
2.2.10益肺清化颗粒,益肺清化膏[61-65] |
2.2.11榄香烯注射液[66-69] |
2. 3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 缓解症状中成药 |
3. 1 疲乏 |
3. 1. 1 Ⅰ类证据A级推荐中成药 |
3.1.1.1参芪扶正注射液[73-77] |
3.1.1.2参一胶囊[11-13] |
3. 1. 2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1.2.1参附注射液[78-81] |
3.1.2.2补中益气丸[15-17] |
3.1.2.3参芪片,十一味参芪片[4,15-18] |
3.1.2.4参芪十一味颗粒[82-85] |
3.1.2.5生脉注射液[3,28,29] |
3.1.2.6贞芪扶正胶囊[24-27] |
3. 1. 3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1.3.1八珍颗粒[3] |
3.1.3.2八珍丸[3] |
3.1.3.3十全大补口服液(丸)[3] |
3. 2 疼痛 |
3. 2.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2.1.1气滞胃痛颗粒(片)[3] |
3.2.1.2复方苦参注射液[86] |
3. 2.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2.2.1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3] |
3.2.2.2元胡止痛片[4] |
3.2.2.3新癀片[3] |
3. 3 咳嗽咯痰 |
3. 3.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 3.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3.2.1川贝枇杷糖浆[3] |
3.3.2.2克咳胶囊[3] |
3.3.2.3二陈丸[4] |
3.3.2.4橘红化痰丸[4] |
3.3.2.5百合固金丸[4] |
3.3.2.6清气化痰丸[4] |
3. 4 厌食 |
3. 4.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4.1.1健胃消食片[3] |
3.4.1.2参苓白术散[3] |
3. 4.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4.2.1大山楂丸[91] |
3.4.2.2枳术丸[92] |
3. 5 恶心、呕吐 |
3. 5.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 5.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5.2.1柴胡舒肝丸[3] |
3.5.2.2越鞠丸[94] |
3.5.2.3小半夏合剂[95] |
3.5.2.4藿香正气口服液[4] |
3.5.2.5保和丸[4] |
3.5.2.6柴胡疏肝丸[4] |
3. 6 口疮 |
3. 6.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6.1.1口腔溃疡散[3] |
3.6.1.2口炎清颗粒[3] |
3. 6.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6.2.1复方珍珠口疮颗粒[3] |
3.6.2.2一清颗粒[4] |
3. 7 腹泻 |
3. 7.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7.1.1参苓白术散[96,97] |
3.7.1.2补中益气丸[15-17] |
3. 7.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7.2.1附子理中丸[4] |
3.7.2.2四神丸[4] |
3.7.2.3乌梅丸[4] |
3.7.2.4葛根芩连丸(片)[4] |
3.7.2.5保和丸[4] |
3.7.2.6固肠止泻丸[3] |
3. 8 便秘 |
3. 8.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8.1.1当归龙荟丸[3] |
3.8.1.2通便灵胶囊[98] |
3.8.1.3芪蓉润肠口服液[99] |
3.8.1.4六味安消胶囊[3] |
3.8.1.5四磨汤口服液[100] |
3. 8.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8.2.1麻仁润肠丸[3] |
3.8.2.2通幽润燥丸[4] |
3. 9 失眠 |
3. 9.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9.1.1七叶神安片[3] |
3.9.1.2枣仁安神液[3] |
3.9.1.3解郁安神颗粒[4] |
3. 9.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9.2.1柏子养心丸(片)[3,101] |
3.9.2.2交泰丸[102] |
3. 10 多汗 |
3. 10.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10.1.1玉屏风胶囊,颗粒,口服液[103-107] |
3.10.1.2虚汗停颗粒[108,109] |
3.10.1.3知柏地黄丸[4] |
3.10.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 11 发热 |
3. 11.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11.1.1清开灵注射液[3,110-113] |
3.11.1.2牛黄清热胶囊[3] |
3.11.1.3清开灵胶囊、软胶囊、颗粒[3] |
3.11.1.4小柴胡颗粒[4] |
3. 11.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11.2.1局方至宝丹、散、丸[114] |
3.11.2.2紫雪散[115] |
3.11.2.3牛黄丸[116] |
3. 12 脱发 |
3. 12.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12.1.1七宝美髯丸(冲剂、口服液)[3] |
3.12.1.2养血生发胶囊[3] |
3.12.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12.2.1精乌胶囊(颗粒)[3] |
3.12.2.2天麻首乌片(胶囊)[4] |
4保护脏器功能中成药 |
4.1保护肝功能 |
4.1.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1.1.1肝复乐[3,117] |
4.1.1.2护肝片[3,4] |
4.1.1.3利肝片[3] |
4.1.1.4复方益肝丸[3,4] |
4.1.1.5茵栀黄注射液[3,118] |
4.1.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4.1.2.1鳖甲煎丸[119,120] |
4.2.保护肾功能 |
4.2.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2.1.1尿毒清颗粒[3,121] |
4.2.1.2肾衰宁胶囊[3] |
4.2.1.3金水宝胶囊[3,122] |
4.2.1.4参附注射液[78-81] |
4.2.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4.3保护心功能 |
4.3.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3.1.1补心气口服液[4] |
4.3.1.2复方丹参滴丸(颗粒、片)[3,123,124] |
4.3.1.3稳心颗粒[125] |
4.3.1.4滋心阴口服液(颗粒、胶囊)[3] |
4.3.1.5参松养心胶囊[3] |
4.3.1.6速效救心丸[126] |
4.3.1.7生脉注射液[28,29] |
4.3.1.8参麦注射液[127,128] |
4.3.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4.4保护骨髓造血功能 |
4.4.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4.1.1八珍丸[3] |
4.4.1.2当归补血丸[129] |
4.4.1.3复方阿胶浆[130,131] |
4.4.1.4复方皂矾丸[132,133] |
4.4.1.5参芪片[15-18] |
4.4.1.6生白口服液[3] |
4.4.1.7生血宝颗粒[38] |
4.4.1.8生血康口服液[134] |
4.4.1.9生血丸[135,136] |
4.4.1.10养血饮口服液[3] |
4.4.1.11养阴生血合剂[3] |
4.4.1.12益血生胶囊[3] |
4.4.1.13十全大补口服液(丸)[3] |
4.5保护消化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症候群 |
4.5.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5.1.1人参健脾丸[4] |
4.5.1.2温胃舒胶囊[4] |
4.5.1.3三九胃泰颗粒[137] |
4.5.1.4乌贝散[4] |
4.5.1.5六味木香散[4] |
4.5.1.6六味安消散[4] |
4.5.1.7越鞠保和丸[4] |
4.5.1.8苁蓉通便口服液[3] |
4.5.1.9养胃舒胶囊(颗粒)[3] |
4.5.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4.5.2.1大山楂丸[4] |
4.5.2.2木香顺气丸[4] |
4.5.2.3舒肝和胃丸[138,139] |
4.5.2.4香连丸[4] |
4.5.2.5保和丸[4] |
4.5.2.6理中丸[4] |
4.5.2.7麻仁润肠丸[4] |
4.5.2.8麻仁滋脾丸[4] |
4.5.2.9固肠止泻丸[3] |
(9)苁蓉冲剂对环磷酰胺致白细胞减低症模型小鼠作用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1.2 苁蓉冲剂的制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外周血象及CD4+、CD8+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外周血象比较 |
2.2 各组小鼠血红蛋白、血小板比较 |
2.3 各组T淋巴细胞比较 |
3 讨论 |
(10)健脾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观察项目 |
1.8 疗效判定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型差异性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
2.4 两组患者感染率和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
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7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8 不良反应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认识 |
1.1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机制 |
1.2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 |
1.3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 |
1.4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 |
2.中医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原则 |
3.健脾补肾法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立论依据 |
4.健脾补肾方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分析 |
4.1 组方原理 |
4.2 组方特点 |
4.3 相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5.疗效评价 |
5.1 临床疗效评价 |
5.2 中医疗效评价 |
6.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中医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芪蓉冲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肺愈痤颗粒质量标准与药效学研究[D]. 李绮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畅幽悠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邓之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中医药对骨髓造血生态位调控与构建的研究进展[J]. 沈凤麟,王金环,代月,孙伟正,孙凤,郝晶,栾仲秋. 中草药, 2019(18)
- [4]中医药治疗肿瘤放化疗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探讨[J]. 宋亚刚,李艳,崔琳琳,苗明三.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9(07)
- [5]固本润肠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 孙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包装方式对肉苁蓉品质影响及肉苁蓉种子休眠特性研究[D]. 张红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7]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黏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D]. 刘海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肿瘤姑息治疗中成药使用专家共识(2013版)[J]. 林洪生,李萍萍,薛冬,刘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3)
- [9]苁蓉冲剂对环磷酰胺致白细胞减低症模型小鼠作用的观察[J]. 李得春,张永梅,胡同平,杨玉梅,乔姝,张利霞,杨丽,彭忠忠.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4(05)
- [10]健脾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D]. 冯兵兵.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