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练习25 材料作文(1)(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成[1](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提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董连忠[2](2014)在《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拨效应,又称反拨作用,通常指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反拨作用的大小与考试的重要性,即考试的社会权重成正比。考试结果有很多用途,而用于促进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由来己久。要使测试监控和指导教学,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引发教育教学相关人员,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反应的高风险测试,二是考试设计科学、合理,能真实地衡量教与学的效果。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才得以发挥。高考主要有两种职能: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促进中学教学。与其它学科考试一样,高考英语测试在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深造的选拔考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英语考试制度与命题工作始终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北京市2002年起开始试行自主命题,2005年自主命题的省(市)扩大到了14个,基本实现了考试重心从单纯考查语言知识向语篇层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转变,尤其是考查了听力、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试行自主命题以来高考英语改革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专家、教师和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探究了高考英语测试给高中英语教与学带来的实际影响及变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2位测试专家、1位教研员、1位特级教师、281名高中英语教师和1325名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自2002年试行高考英语自主命题以来,在试卷结构、试题内容和难度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首先,增加了听力考试和开放作文,取消了统考卷的“单词拼写”和“短文改错”题;其次,分别在听力和阅读理解考查部分增加了以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主观题型——听力信息填充题和阅读填空题;第三,在试题内容、试题难度上均作了调整。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将考查重点从考查语言知识转变为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完成考试目标所要求的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在保证试卷信度的前提下,高考英语试题改革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使优秀考生脱颖而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对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研究还发现,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对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高考英语口试还未正式纳入英语科考查范围,因而多数学校不开设口语课,忽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开放作文的引入,不仅未实现促进考生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反而使课堂写作教学更为模式化,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延长备考复习时间,所有学校均存在压缩正常教学学时、删减教材内容的现象。然而,高考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也“因校而异”,生源质量较差学校受高考英语测试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以试题训练代替常规教学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研究者对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提出四点建议:1)增加高考英语口试,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2)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分数权重,提高考试效度;3)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4)高考英语改革应稳中求变,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十几年来,北京市高考英语自主命题取得了显着成果,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反拨作用。但也应借鉴其他省(市)多年来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改进现有试卷结构不尽合理、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试题难度上下波动等缺陷和不足,进一步促进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温雅南[3](2019)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议论文写作既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其不仅考察学生书面语表述,还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议论文写作与思维息息相关。除此以外,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从语文课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及批判性思维自身的概念可知,高中阶段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立足于抽象的思维理论教学,还应在实践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技能。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师则可以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提升了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后,也能反促进自身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此外,笔者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出发,论证了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最后,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不仅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去辨析出当前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以及高中议论文写作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在普通高中进一步地发放了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调查问卷,以此去了解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另外,笔者还采用了访谈法,即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当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该现状的原因。在最后一章中,笔者则提出了一些应对性策略,并尝试用这些策略去解决第三章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同时,以期给当前的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带来新的研究思路。
张玲[4](2019)在《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写作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文水平是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难操控的教学活动,如何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也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定位和思考,并纷纷为之寻找对策。然而,目前高中作文教学还普遍处于没有规则和条理可循的状态,耗时长、效率低的现象非常突出,甚至一些老师还没有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尚未对作文训练进行体系化的安排,许多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各行其道,教学缺乏计划,随意性较大;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对作文题材的选择与处理、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都不熟练,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不良影响,在此情形下,对高中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研究的意义无可比拟。本文以作文教学序列化为研究视角,主要研究2008年出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全文有五个章节,每章的内容如下:第一个模块,阐述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主要内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论文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引出作文,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具体含义,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主要浅析作文序列化研究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意义。第二个模块,主要讨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内容。第一节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梳理,主要包含:“阅读鉴赏”中的作文素材;“表达交流”中的作文专题;“梳理探究”中的作文练习;“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训练;以及“名着导读”部分的思考与探究。第二节重点是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特点,即关注写作过程,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同时兼顾文体和作文训练思维。第三节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教学案例的形式来了解当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使用状况和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针对不同主体进行调查,并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绘制成图表,两者相结合进行概括分析,目的是找出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模块,注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利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写作专题、课本范文、名着推荐与阅读、写作练习、思考探究练习几个方面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第二部分阐述写作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则,即:文体、环节、技巧三者整合;以文体为主线,三者相互补充;师本、生本有机统一。以教材为源头,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坚持读写结合、积累与训练相统一的原则,让语文教材成为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纽带。第四个模块,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构建序列化的作文教学模式。第一节是序列化的作文教学目标,包含总体目标、学段目标、教学重点。第二部分从作文教学内容的角度,通过仿写课本范文,积累作文素材,辅导学生的作文练习,传授学生写作方法。第三部分设计序列化的作文练习,遵循作业设计标准,将作文训练目标与写作专题的主题融合在一起,练习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多样、形式不一。第四部分在结合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关注教学实际,提出作文教学序列化设想,详细列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值得借鉴的的课本范文和作文练习。第五个模块,以作文教学序列化为指导思想,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第一根据立足于教材的阅读和写作系统,重视写作基础知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综合训练为主,分项训练为辅助的原则按照学段划分,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第二阐述具体的教学设计范例,如以“善待生命,学习论证”写作专题和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进行作文素材积累与开发。
李丹丹[5](2019)在《信息时代下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思想的外化,写作是思想表达的艺术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要求,高中生要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这是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要求。内容选择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共同构成了写作能力的基本结构。信息时代下的写作教学,则是引导学生理解材料信息、查找和选择素材、辨证思考并处理信息,最后将思考结果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信息化的写作教学,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方面的意义:技术方面,提升了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学习语文进行书面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人文方面,使学生在信息化学习与写作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并培养人文感知与素养。针对高中写作教学费时长、效率低、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慢的现状,信息化写作教学,为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论文着眼于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问卷和抽查学生作文的方式,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反思高中写作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高中写作教学实例提出个人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信息化写作教学模式提供新的尝试和经验。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关于语文写作能力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中,针对学生的某一受教育阶段,从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角度探究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文献较少,缺少基于学生实际写作能力调查的、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案例研究。因此,论文提出了通过信息化教学提升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策略建议。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信息时代对高中写作教学和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信息化”要求,指出在信息化写作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是对传统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修正,也是基于高考作文改革的新尝试。第二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以学生习作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学生实际作文中体现出的写作能力缺陷;并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能力、写作规范三个方面对河南省内两所普通高中的写作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教与学两个层面,分析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慢的原因。第三章针对调查中高中生写作理解和质疑能力欠缺、选择和转化素材能力薄弱、思辨能力匮乏、写作价值观模糊的实际问题,从实际教学课例中反思,提出提升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实施策略建议。针对学生理解与质疑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利用信息手段创设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情境,使写作生活化,打破单一的案例教学,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提供多重路径;针对学生选择与转化素材能力欠缺的问题,要通过读写结合、建立班级写作素材应用平台,扩展学生的阅读容量和写作练习渠道;针对学生思辨与反思能力匮乏的问题,教师应建立“互联网+课堂”的双重写作教学平台,构建思维导图,将学生思维从杂乱的信息资源中解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王兴娟[6](2019)在《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能体现新课标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作文命题形式,成为了近几年作文教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也要关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还要在写作中突显学生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识,这对师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放眼实际的作文教学,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训练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训练结果也不尽人意,更遑论作文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将研究的内容确定为“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策略研究”。本文共四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就这一研究命题的相关内容做出阐释,其中包括研究目标、意义、方法、综述等。第二章是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发展阶段及主要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命题方式虽在2015年才正式提出,但这种通过任务设置带动学生写作的命题却早已出现。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其中的不少题目都能体现任务驱动。基于此,本章主要对三种不同作文命题形式的共通处——任务驱动进行异同比较,以期在比较中更清晰地掌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独特特点。第三章是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要求。此章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依托的交际能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应该遵循的新课标要求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通过对历年任务驱动型作文考试题目及优秀作文的分析,总结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主要特点。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基于前三个章节的分析,探讨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策略。策略有两个大的方面:常规教学策略和质量提升策略。常规教学策略包括任务分析和概括策略、任务展开和完成策略两个部分;质量提升策略包括使写作任务完成得有深度的逻辑思维培养策略;使写作任务完成得有温度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策略;使任务完成得有厚度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三个部分。
李家萍[7](2020)在《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高考作文命题”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切入点,以高中作文教学者的观察视角来分析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对教学现状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深入探究高考作文与高中作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高考作文是对作文教学效果的最终反馈和显性证明,一定程度上指导并且制约着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中作文教学又为高考作文的成果展现打下基础,高考作文本质上是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测量和评价。本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论述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较为具体地表明以高考作文命题为切入点来进行高中作文教学研究的缘由及学术价值,凝聚着重大的教育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干内容,根据2010年—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特点,总结出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类型与材料取舍、写作要求与价值取向,然后对高中教师作文教学现状、高中生作文写作现状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其次,基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下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分别进行概括分析,以此诠释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部分教学问题。最后,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谈到了作文教学观,提出了作文教学情感提升策略、作文教学认知提升策略和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策略,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考作文核心目标的要求,在对高考作文命题走向有了整体认知的基础上,精准细化总结出相应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以此明确作文教学指导方向。第三部分是结语,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肯定了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对一线作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期望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促进作用。
刘芬[8](2016)在《台湾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研究》文中提出语文写作教材是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与学生学习写作的主要凭借,在写作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语文写作教材进行教学时,效果并不理想,写作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学随意、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缺乏过程性指导、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小学语文写作教材没有为写作教学提供足够的帮助有关。本文期望通过对台湾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进行系统性研究,对其框架结构、内容设计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总结其编写特色,寻找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为大陆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与写作教学的改进提供启示与借鉴。本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相关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结合台湾《语文课程纲要》的要求、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论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对台湾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的整体框架与内容设计进行了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第四章,结合相关理论依据,对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的目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进行了细致梳理与分析。第五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的特色,并针对大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与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提出一定的实践性建议。
许静歌[9](2019)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时代,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还是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记叙文作为一种基础性、实用性的写作文体,自然占据作文教学的首要、核心地位。初中时期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段,正是提升完善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记叙文写作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但是实际的记叙文写作教学还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质量,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开封市某中学40名教师和220名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然后从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当前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有忽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与记叙文写作教学严重脱节和记叙文写作教学缺乏过程指导等问题;学生方面,存在缺乏文体意识、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不强和阅读肤浅,缺乏独立思考等问题;教材方面,存在语文教材记叙文写作部分指导性不强、写作教学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写作教学缺乏序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读写结合理论为突破口,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迁移理论和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为理论基础,根据记叙文的文体特征确立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目标。通过梳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教材阅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记叙文写作资源。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立意、结构、题材、写作手法和语言等方面不同的特色,进行记叙文写作资源的整合,实现从阅读向记叙文写作的迁移,从而完成了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可行性分析。在以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一系列具体策略。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资源,先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反题意写作、续写补写故事、扩写缩写文本来拓展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思维。学生的写作欲望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再以文本为依托讲解文体,教授学生有关记叙文写作的拟题、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最后,依托阅读拓宽记叙文写作训练的途径。课前预习,训练学生口头作文;课堂预设,从不同特色的文章中整合记叙文写作资源,学习立意、模仿结构、沿用题材、仿效手法、积累语言,进行记叙文写作知识技法迁移;课下拓展,一方面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来积累写作素材,一方面采用“课文辐射”的方法指导学生延伸阅读,通过写书评、读后感,对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进行升格训练。
赵燕[10](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二、练习25 材料作文(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练习25 材料作文(1)(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
一、"经世致用"思想 |
二、"中体西用"思想 |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要回顾 |
1.1.2 高考英语的发展变化 |
1.1.3 北京市高考英语题型变化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 |
2.1 有关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研究 |
2.2 反拨作用的起源——语言测试 |
2.2.1 语言测试 |
2.2.2 信度与效度 |
2.3 反拨作用研究 |
2.3.1 反拨作用的界定 |
2.3.2 反拨作用的维度 |
2.4 反拨作用研究的内容、模式和机制 |
2.4.1 Alderson和Wall的反拨作用假说 |
2.4.2 Hughes的反拨作用研究机制 |
2.4.3 Bailey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
2.4.4 Green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
2.5 高考英语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
2.6 小结 |
第三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
3.1 有关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 |
3.1.1 国外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
3.1.2 国内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
3.2 国内外反拨作用研究主要发现 |
3.3 有关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回顾 |
3.4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研究设计 |
4.3 研究对象 |
4.3.1 高考英语专家 |
4.3.2 高中英语教师 |
4.3.3 学生 |
4.4 研究工具 |
4.4.1 访谈 |
4.4.2 课堂观察 |
4.4.3 问卷调查 |
4.5 小结 |
第五章 高考英语改革评价 |
5.1 有关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的原因及目的 |
5.2 有关北京市高考英语试题效度评价 |
5.3 展望未来:高考英语改革 |
5.4 小结 |
第六章 高中英语教学情况 |
6.1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高中英语教学 |
6.1.1 教学大纲 |
6.1.2 课程标准 |
6.1.3 高中英语课程 |
6.1.4 高中英语教材 |
6.2 课堂教学分析与讨论 |
6.2.1 课程描述 |
6.2.2 课堂教学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师生对英语教学和高考的认知与态度 |
7.1 学生和教师情况 |
7.2 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分析 |
7.2.1 学生和教师与外教交谈情况 |
7.2.2 学生和教师对语言技能的认知情况 |
7.2.3 高中英语教材使用与练习完成情况 |
7.2.4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课外学习情况 |
7.2.5 语言技能训练情况 |
7.2.6 模拟考试情况 |
7.3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及备考的观点/态度 |
7.4 高三复习及备考情况 |
7.5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建议 |
7.5.1 教师的建议 |
7.5.2 学生的建议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综合分析与讨论 |
8.1 课堂观察与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8.1.1 听力教学 |
8.1.2 口语教学 |
8.1.3 阅读教学 |
8.1.4 写作教学 |
8.1.5 语法和语言知识教学 |
8.1.6 课堂目的语的使用 |
8.2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试行自主命题的预期目的 |
9.2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改革措施及其反拨效应 |
9.3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各年级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其特点 |
9.4 关于如何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积极反拨作用的建议 |
9.5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9.6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专家访谈 |
附录4:教研员访谈 |
附录5:阅读课(高一) |
附录6:阅读课(高二) |
附录7:写作课(高三) |
(3)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 |
(二)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方法 |
1 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概述 |
1.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界定 |
1.2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
1.2.1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
1.2.2 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
1.3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
2 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2.1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
2.1.1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
2.1.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国基础教育的学科培养目标之一 |
2.1.3 时代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
2.1.4 高考作文命题呈现思辨性出题趋势 |
2.1.5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要求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2.2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2.2.1 高中生思维发展阶段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可行 |
2.2.2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可行 |
3 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教师“教”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1 写作主题陈旧且角度单一,教学中未能合理利用“生活素材” |
3.1.2 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过度重视写作的模板结构 |
3.1.3 对典型化作文进行讲解时,忽视了学生个性化角度与个性化表达. |
3.1.4 议论文写作教学评价中忽视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3.1.5 议论文写作教学评价中忽视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3.2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学生“写”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3.2.1 材料关键信息未提取,导致审题立意偏差 |
3.2.2 文体类别分不清,导致作文文体含混 |
3.2.3 写作相关素材积累少,导致作文内容单薄 |
3.2.4 难辨别任务指令范围,导致脱离材料写作 |
3.2.5 作文宿构无逻辑,导致行文结构混乱 |
3.2.6 语言表达能力差,导致写作语言幼稚 |
3.3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未突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4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策略 |
4.1 教师“教”的过程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4.1.1 写作主题择“新”且注重“批判” |
4.1.2 教师要敢于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弃模板” |
4.1.3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角度与表达,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获得启发 |
4.1.4 议论文写作教学评价中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4.2 学生“写”议论文作文时要灵活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 |
4.2.1 用质疑的精神去审视自己的观点 |
4.2.2 要有问题意识,用问题来搭建思维的支架 |
4.2.3 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来提升作文的论证层次,避免行文结构混乱 |
4.3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四、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一)从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
(二)从开发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角度进行研究 |
(三)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写作体系 |
第一章 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研究概述 |
第一节 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概念界定 |
一、作文和作文教学 |
二、序列化和作文教学序列化 |
第二节 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
二、符合新课标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
三、切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四、可以有效减轻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压力 |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研究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结构和内容 |
一、“阅读与鉴赏”中的作文素材 |
二、“表达交流”中的写作专题 |
三、“梳理探究”中的写作训练 |
四、“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 |
五、“名着导读”中的思考与探究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特点 |
一、注重写作过程、读写结合 |
二、同时兼顾作文文体和作文训练思维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使用现状 |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使用状况的调查 |
二、高中作文专题“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写作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利用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写作资源 |
一、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基本表达能力的写作资源 |
二、课本范文——弘扬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写作资源 |
三、名着导读———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写作资源 |
四、写作专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写作资源 |
五、探究练习———拓展话题和激发创造的写作资源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写作资源的开发原则 |
二、写作资源的开发途径 |
第四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教学序列化的设想 |
第一节 教学目标定位 |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目标 |
第二节 作文教学内容定位 |
一、作文知识序列化 |
二、作文辅导序列化 |
第三节 作文练习序列化 |
第五章 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实践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
(二)以综合训练为主,分层训练为辅 |
(三)立足于教材的阅读和写作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
(四)以综合训练为主,分层训练为辅 |
二、作文教学设计范例 |
(一)以“善待生命—学习论证”专题为例 |
(二)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为例,开发作文素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内容整理 |
附录Ⅱ——问卷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信息时代下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信息时代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新要求 |
第一节 信息时代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要求 |
一、语文写作能力内涵及基本结构 |
二、信息时代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信息化”要求 |
第二节 信息时代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信息化教学 |
一、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 |
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
第三节 利用信息化教学提升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
一、对传统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和修整 |
二、高考作文改革视野下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要求 |
第二章 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时间与对象 |
三、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
四、问卷回收和数据处理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师的信息化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一、信息化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
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关于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一、学生习作抽取案例分析 |
二、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问卷调查 |
三、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章 信息时代下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和课例反思 |
第一节 提升学生理解与质疑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和课例反思 |
一、提升学生理解与质疑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 |
二、“把问题想深刻”作文课例反思 |
第二节 提升学生选择与转化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和课例反思 |
一、提升学生选择与转化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 |
二、“从素材到内容”作文课例反思 |
第三节 提升学生思辨与反思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和案例反思 |
一、提升学生思辨与反思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 |
二、“逆向思维”作文课例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 B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 C学生习作抽取 |
致谢 |
(6)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把握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脉络,明确作文教学改革趋向 |
1.1.2 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1.1.3 准确把握作文命题特点,高效完成写作任务 |
1.2 关键词界定 |
1.2.1 任务驱动 |
1.2.2 任务驱动型作文 |
1.2.3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策略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探究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主要价值 |
1.3.2 明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理论依据 |
1.3.3 厘清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主要特点 |
1.3.4 建构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的主要策略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任务教学法研究 |
1.5.2 我国任务驱动型作文研究 |
1.5.3 小结和反思 |
2 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发展阶段及主要形式 |
2.1 前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时期 |
2.1.1 材料作文隐含的“任务”指令 |
2.1.2 新材料作文隐含的“任务”指令 |
2.2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时期 |
2.2.1 内容驱动 |
2.2.2 思维驱动 |
2.2.3 对象驱动 |
2.2.4 体式驱动 |
2.3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与前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异同 |
2.3.1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与前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相似之处 |
2.3.2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与前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不同之处 |
3 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 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1 交际能力理论 |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目标 |
3.2.1 发展高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
3.2.2 实现高中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
3.2.3 发展高中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
3.2.4 发展高中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
3.3 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主要特点 |
3.3.1 作文材料特点 |
3.3.2 作文任务特点 |
3.3.3 作文文章特点 |
4 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主要策略 |
4.1 常规教学策略 |
4.1.1 任务分析与概括策略 |
4.1.2 任务展开与完成策略 |
4.2 质量提升策略 |
4.2.1 培养逻辑思维 |
4.2.2 重视审美创造 |
4.2.3 关注文化发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 |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类型与材料取舍 |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写作要求与价值取向 |
第二节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
一、高中教师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二、高中生作文写作现状调查 |
第二章 基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下的作文教学主体分析 |
第一节 教师主体 |
一、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素养 |
二、语文教师作文评改素养 |
第二节 学生主体 |
一、自主阅读与作文写作 |
二、文化传承与作文写作 |
第三章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作文教学观 |
一、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发展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作文教学观 |
第二节 作文教学情感提升策略 |
一、育人教学为本,鼓励教学为主 |
二、明确教学导向,激发写作热情 |
三、树立科研精神,争做研究型教师 |
第三节 作文教学认知提升策略 |
一、深化作文教学认知 |
二、优化作文教学内容 |
三、完善作文评价指导 |
第四节 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策略 |
一、审题立意与鉴赏审美训练 |
二、素材积累与高考视角训练 |
三、写作情境与文体规范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2010-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命题材料汇总 |
附录 B 关于高中生写作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访谈提纲(教师访谈) |
致谢 |
(8)台湾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
1.1.2 写作教材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
1.1.3 台湾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的研究价值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语文教材 |
1.3.2 语文写作教材 |
1.3.3 习作 |
1.3.4 生活作文 |
1.4 文献综述 |
1.4.1 文献搜集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语文课程目标及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分析 |
2.1.1 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 |
2.1.2 小学国语写作能力指标的要求 |
2.2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
2.2.1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对写作知识编写的启示 |
2.2.2 “生活教育”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写作练习设计的启示 |
第3章 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的编排研究 |
3.1 写作教材的编排方式 |
3.2 写作教材的整体概况 |
3.2.1 国语教科书中写作内容的分布状况 |
3.2.2 习作教材中写作内容的分布状况 |
3.2.3 综合活动教科书中写作内容的分布状况 |
第4章 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内容分析 |
4.1 写作目标系统分析 |
4.2 写作知识系统分析 |
4.2.1 写作知识的构成要素 |
4.2.2 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 |
4.3 写作练习系统分析 |
4.3.1 写作训练的体裁与题材 |
4.3.2 写作训练的命题方式 |
4.3.3 写作训练的命题形式 |
第5章 启示与建议 |
5.1 启示 |
5.1.1 注重写作课程内容的统整化 |
5.1.2 着重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教学 |
5.1.3 重视写作教学内容的微化设计 |
5.2 建议 |
5.2.1 增强写作教学目标体系的系统化 |
5.2.2 注重写作练习命题的生活化与情境化 |
5.2.3 加强写作教学的过程性指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记叙文教学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忽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
二、阅读教学与记叙文写作教学严重脱节 |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缺乏过程指导 |
第二节 记叙文教学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文体意识 |
二、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不强 |
三、阅读肤浅,缺乏独立思考 |
第三节 记叙文教学中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写作方面指导性不强 |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 |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缺乏序列 |
第二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可行性 |
第一节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
一、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
二、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
第二节 初中记叙文以读促写的理论依据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记叙文以读促写的理论支持 |
二、学习迁移理论是记叙文以读促写的理论基础 |
三、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为记叙文以读促写提供了理论条件 |
第三节 阅读文本中可进行记叙文写作资源的整合 |
一、根据记叙文文体特点,确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目标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阅读与写作资源分析 |
三、阅读内容中提供记叙文写作资源的借鉴与整合 |
第三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策略 |
第一节 激发兴趣,拓展记叙文写作思维 |
一、反题意写作,培养逆向思维 |
二、续写、补写故事,培养想象思维 |
三、扩写、缩写文本,培养敛散思维 |
第二节 讲解文体,提供记叙文写作方法指导 |
一、传授拟题技巧 |
二、教授构思之法 |
三、详讲表达方式 |
四、精讲表现手法 |
五、细讲修辞方法 |
第三节 依托阅读,拓宽记叙文写作训练途径 |
一、课前预习,训练口头作文 |
二、课堂预设,知识技法迁移 |
三、课下拓展,写日记读后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査问卷》(教师卷) |
附录 B《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査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10)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育杂志》 |
1.3.2 儿童文学 |
1.3.3 文学教育 |
1.3.4 儿童文学教育 |
1.4 理论基础 |
1.4.1 儿童哲学 |
1.4.2 教育学学理 |
1.4.3 图式理论 |
1.4.4 接受美学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活动史研究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1.6 不足与创新 |
1.6.1 不足之处 |
1.6.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
第8章 结语 |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练习25 材料作文(1)(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2]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D]. 董连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1)
- [3]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温雅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 张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信息时代下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李丹丹. 河南大学, 2019(01)
- [6]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策略研究[D]. 王兴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 李家萍. 河南大学, 2020(02)
- [8]台湾翰林版小学国语写作教材研究[D]. 刘芬.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9]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研究[D]. 许静歌. 河南大学, 2019(01)
- [10]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