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调查及随访观察

餐饮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调查及随访观察

一、食品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调查及跟踪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许昌市人民政府[1](2018)在《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市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文中认为许政[2018]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8]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省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

肖桂枝[2](2016)在《正蓝旗2000年-2004年食品从业人员乙肝检测结果浅析》文中提出对正蓝旗食品经营单位从业人员2000年至2004年连续五年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从业人员数的上升,HBsAg阳性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e抗原(HBeAg)阳性率有升有降,总体上看,亦呈缓慢上升趋势。

武利娟[3](2013)在《ELISA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法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ELISA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法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探讨ELISA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法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检验科在2012年5月—2013年2月收集的普通门诊和住院病例,以及体检数据,共计500例血样标本。标本收集后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以及胶体金试纸条法(GIC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同时对两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胶体金试纸条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上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两者的相关系数为r=0.969,P=0.000,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可表达为Log10胶体金试纸条法=0.851,Loglo酶联免疫吸附法=0.560。2.胶体金试纸条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差异性,通过Bland—Altman分析方法,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具有95%的一致性界限,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绝大部分的差值都位于该区间内,上述结果表明了胶体金试纸条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进行检测时,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胶体金试纸条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中,酶联免疫吸附法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45.8%,胶体金试纸条法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3.3%,经过卡方检验计算,两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36,P=0.003)。4.胶体金试纸条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上述两种方法测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全相等,再做X2分割检验可得出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胶体金法(X2=6.056,P=0.035;X2:4.316,P=0.041)。5.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标准误为0.002,95%的可信区间为0.990到0.998。6.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标准误为0.011,95%的可信区间为0.771到0.802。7.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ROC曲线下面积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ROC曲线下面积与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ROC曲线下面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6)。小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HBsAg的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胶体金法,仍是当今检测HBsAg的主要方法。胶体金法与ELISA法的结果显示出了密切相关性,差异性较小,因其方便携带、方法更简便直观、结果更快捷,且不需特殊仪器设备,更适合用于感染者初筛、紧急状态下患者的检测等。

马辉兰,王庆华[4](2012)在《合作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掌握我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检出结果及其动态变化,便于乙肝流行病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方法: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对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受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HBsAg携带情况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卒年无下降。平均为2.22%。相同年龄段从在明显差异。结论:食品从业人员检测是有必要的,HBsAg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保护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接种的综合预防措施。使我市以后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测中HBsAg阳性率进一步降低。

沙莎[5](2012)在《2007~2011年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该人群不同性别、年龄及行业的分布,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影响该人群卫生知识水平与卫生行为的因素,寻求有效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素质的对策,便于更加科学、有效的开展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方法:选择20072011年在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食品以及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33034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预防性体检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皮肤检查、X线胸透、大便培养和肝功能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sAg),重点检查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情况。对检测所得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1年在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食品以及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33034人;性别方面,女性较多,共22021人,占总数的66.66%;不同年龄,范围在3039岁最多,共10002例,占总数的30.28%;不同行业,在公共场所内从业人员较多,共21473例,占总数的65%。不同企业,国有企业较多,共21873例,占66.21%。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共17241例,占52.19%。此次调查中,20072009年总体比较,检出阳性430例人员,其中HBsAg阳性425例,占总检出人数的98.84%;活动性肺结核4例,占0.93%;伤寒1例,占0.23%;痢疾、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未有检出。不同性别上,男性检出HBsAg阳性率为2.02%,高于女性阳性率1.24%;不同行业上,从事食品行业HBsAg阳性率为0.96%,低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阳性率1.79%;不同企业上,国有企业HBsAg阳性率为1.32%,低于个体企业阳性率1.86%;不同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的受检人数最多,为14790人,其中检查结果是阳性的286人,阳性率为1.93%。20072009年中各年分别进行比较,在不同行业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食品行业;不同企业上,2007与2008年,国有企业的阳性检出率低于个体企业;不同文化程度上,2007年,初中及以下检出阳性率高于学历为高中及中专和大专及以上;2008年,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阳性检出率低于初中及以下。20102011年,两年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的14例阳性人员,其中ALT阳性13例,占总检出人数的92.86%;活动性肺结核1例,占7.14%;伤寒、痢疾和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未有检出。结论:1.性别上,男性从业人员人数少于女性;年龄上,在3039岁人数最多;行业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多于食品从业人员;单位性质上,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多于个体;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最多。2.20072009年,三年总检出率比较有差异,且检出率2007与2008年均高于2009年。3.20102011年,两年总检出率比较无差异。4.长春地区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可能包括从业人员性别、从事的行业、所在单位的经营性质及学历。

孙爱武[6](2012)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及性接触传播。随着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血液、血制品严格监管,安全注射等措施深入开展,HBV母婴垂直和医源性传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HBV性接触传播将成为我国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也是我国成人乙肝防控的难点。中国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者未接种乙肝疫苗的配偶,婚后感染HBV百分率由8.0%上升至15.4%(P<0.05),提示夫妻间有HBV传播的风险,HBV性接触传播是不可忽视重要途径之一。然而HBV性接触传播是可能过HBsAg携带者配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或采取安全性行为等可预防,从而减少HBV性接触传播的风险。但由于目前我国公众不能正确地认识HBV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对乙肝产生诸多的偏见,HBsAg携带者怕得不到配偶或性伴侣的理解,没有及时告知配偶(性伴),继续与配偶(性伴)过不安全性生活,导致其配偶(性伴)HBV的感染。1979年、1992年和2006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45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10%,估算全国20~45岁HBsAg携带者约7000万,该人群性行为活跃,是HBV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染源。我国部分学者开展了一些HBV性接触传播的调查研究,这些研究仅对少数临床住院患者配偶开展HBV血清学检测,没有对HBsAg携带者及配偶(性伴)开展相关的行为、心理、保护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对评估我国HBV性接触传播危险有欠缺之处。如何减少我国HBV性接触传播几率,进一步降低全人群HBsAg携带率,是我国乙肝防控面临的新挑战和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开展HBsAg携带者与配偶或性伴HBV感染危险性及应对策略研究,探讨HBsAg携带者配偶或性伴HBV感染危险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降低HBV性接触传播风险,消除公众对HBsAg携带者的偏见,为我国将来调整乙肝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开展HBsAg携带者配偶(性伴)HBV感染危险性及应对策略研究,了解HBsAg携带者配偶(性伴)HBV感染状况及双方的心理、行为改变,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HBV性接触传播的风险,消除公众对HBsAg携带者的偏见,为我国将来调整乙肝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一)通过对HBsAg携带者的配偶(性伴)开展问卷调查及HBV感染标志检测,了解其HBV感染情况及预防措施等,评价HBV感染危险性和预防措施的效果。(二)综合分析HBsAg携带者及配偶(性伴)的心理、行为变化,了解阻碍HBsAg携带者主动告知配偶或性伴的主要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消除公众对HBsAg携带者的偏见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一、选择广东省和江西省2006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BsAg(?)日性者(包括配偶)作为病例组,选择与病例组居住地、性别、年龄和结婚年限相仿并根据1:1匹配原则选择HBsAg阴性者(包括配偶)开展例对照研究,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保存备用。二、利用雅培公司生产的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试剂检测所有血清;对夫妻双方均为HBsAg阳性的血清开展PCR和基因测序,比较夫妻双方HBV基因一致性。三、计设数据库,双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一、HBsAg(?)日性者配偶HBsAg阳性率13.21%、抗-HBc阳性率70.44%,HBsAg阴性者配偶HBsAg阳性率6.29%、抗-HBc阳性率71.07%。二、159例HBsAg阳性者,138例将实情及时告知其配偶,7例内心纠结后告知对方,仅有4例无意告知。45.91%HBsAg阳性者相信对方能理解、43.40%HBsAg阳性者相信对方不会因此远离自己。三、HBsAg阳性者告知配时,配偶143人无异常反应,2人表示冷淡,4人表示害怕感染,刺激比较大;在采取措施方面,配偶认为无所谓且未能采取任何何护措施的配偶占51.57%,查询资料并寻求科学预防者占18.24%,鼓励对方积极治疗者28.93%,对方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者23.27%,采取安全性行为者13.21%。四、当HBsAg例阳性者告知配偶时,62.89%配偶能理解对方并采取有效保护性措施,22.64%的鼓励对方积极治疗、但如不治愈将远离。五、从318份问卷调查分析表明,能正确回答母婴传播、性生活、纹身、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输血液、非法医源性传播HBV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分别为67.92%、46.54%、39.62%、47.17%、78.93%和46.23%;而错误认为共餐能传播乙肝病毒占44.03%。50%调查对象能知晓乙肝预防最常见的措施,如到正规医院进行诊疗、避免纹身修面等创伤性美容、安全性行为及接种乙肝疫苗等。调查还发现: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医务工作者、乙肝海报等、同事或朋友和乙肝书刊获得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7.30%、55.03%、38.36%、34.91%和28.30%,而仅从乙肝患者或HBsAg阳性者中获得仅占11.95%。六、对夫妻HBsAg均阳性的标本进行PCR和基因配对,结果显示13对夫妻中,8对全是B型,3对是C型,一对夫妻分别B型和C型,一对夫妻分别为B型和D型。结论本研究是我国运用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HBsAg阳性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研究,探讨HBsAg阳性者告知配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HBsAg阳性者传播HBV给配偶的危险性较大,HBsAg阳性者告知配偶是可行,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对HBsAg阳性者及配偶应加大乙肝防治知识宣传,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可预防HBV在夫妻间传播。本研究结果为制定乙肝防治规划及《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中乙肝预防控制相关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慧贞[7](2012)在《补肾清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该病预后差,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如肝硬化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甚至进展为肝癌,因而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长效干扰素与核苷类药物的运用,使部分(约30%患者出现持续的病毒应答)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或改善,但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处于免疫耐受期,如何治疗,目前尚没有治疗指导意见,主要原因对治疗反应差。中医中药通过自身的优势,在治疗乙型肝炎携带者临床治疗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研究在导师数十载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乙型肝炎与肾虚本质的关系,临床采用“补肾清透解毒“治疗方法,对其临床诊治中医辨证为肝郁肾虚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体质与临床证候3000例流行病学调查;2.通过纳入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年龄在30岁以上者,即目前认为临床高危不良结局的患者进行临床干预;3.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按2:1的比例,将临床结局不良高危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52周。对照组用安慰剂对照,试验组为补肾清透解毒颗粒冲剂。4.随机化和分药管理:病人被随机化分2组,即干预与非干预。本研究的双盲药品有2套盒,1套盒中有补肾清透解毒颗粒冲剂,另1套盒为外观与补肾清透解毒颗粒冲剂相同的安慰剂。5.治疗方案与管理程序:补肾清透解毒方组成:印度叶下珠30g、菟丝子10g、仙灵脾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桃仁10g、甘草5g、虎杖15g,安慰剂是采用5%的霍香与药品增加剂组成的,外观与味道与试验药品相似,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治疗52周。6.疗效观察主要疗效指标:(1)服药后第12、24、36、52周检测血清HBV-DNA,方法采用PCR HBVDNA,仪器采用罗氏COBAS Ampliprep TaqMan48系统阴性值HBV-DNA<60IU/ml);(2)服药后第12、24、36、52周检测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 HBeAg定量,方法采用雅培公司ARCHITECT i2000sr系统化学发光免疫法。次要疗效指标:(1)肝纤四项指标:透明质酸(LN)、层粘蛋白(HA)、四型胶原(C-Ⅳ)、前三型胶原(P-III-P);(2)免疫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TNF-α, IL-2、 IL-4、 IL-10、 IFN γ,采用ELISE方法检测。(3)肝组织学变化情况:入组患者全部肝穿,52周时肝穿人数不少于纳入治疗总人数的25%。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候与体质分布规律全国共有18家单位参加调查,发出调查表300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2837份。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主要为脾肾虚占52.31%,肝气郁结16.92%,其中肾虚肝郁48.82%,合计脾肾虚肝郁69.23%。共2837份中医体质表,调查结果与中医证候相似,结果其中肾虚质56%。共调查检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2474例基因型以B型(占49.92%)、C型(占49.35%)为主,少数为D型(占0.73%),证实了我国慢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2.高危不良结局患者补肾清透随机对为治疗结果研究入组病例情况:A组为补肾清透组200例、B组为补肾清透安慰剂组100例。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A组12周时脱落6例、24周时脱落7例、36周时脱落9例,完成52周治疗有效病例共191例;B组12周时脱落1例、24周时脱落1例、36周时脱落6例,完成52周治疗有效病例共94例。最终进入疗效统计数为:A组191例、B组94例。2.1两组治疖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HBV DNA的影响(1)两组治疗后血清HBV DNA较基线平均下降水平治疗52W时,A、B组分别较基线平均下降:0.801lg、0.0941g,其中A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B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W后,A、B两组之间无差异:治疗52W时,A组与B组比较,P<0.01。(2)两组治疗后血清HBV DNA较基线下降分层分析治疗52W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11g比例分别为:A组41.36%(79/191)、B组15.96%(15/94),A组与B组比较,P<0.01(X2=18.3926);HBV DNA较基线下降>21g比例分别为:A组19.37%(37/191)、B组4.26%(4/94),A组与B组比较,P<0.001(X2=11.1189);HBV DNA较基线下降>31g比例分别为:A组9.95%(19/191)、B组3.19%(3/9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V DNA阴转比例分别为:A组1.57%(3/191)、B组0.52%(1/9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52W时血清HBV DNA小于105IU/ml比例治疗52W时HBV DNA小于105IU/ml比例分别为:A组10.99%(21/191),B组3.19%(3/94)。A组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X2=4.0136,P=0.0451)2.2两组治疗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HBeAg的影响(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BeAg均值下降水平治疗24W时,A、B组HBeAg均值分别为:1084.84S/Co、1072.23S/Co,其中A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98),B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6W时,A、B、组HBeAg均值分别为:978.75S/Co、1083.43S/Co、,其中A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B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P<0.05(P=0.0249)。治疗52W时,A、B、组HBeAg均值分别为:882.51S/Co,1074.32S/Co,其中A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B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P<0.01(P=0.0054)。(2)两组治疗后血清HBeAg阴转情况治疗52W时,HBeAg阴转比例分别为:A组3.66%(7/191),B组4.26%(4/94),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52W时HBeAg血清转换(HBeAg-/HBeAb+)比例分别为:A组3.66%(7/191),B组3.19%(3/94),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两组治疗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标志物HBsAg的影响(1)两组治疗后HBsAg较基线平均下降水平治疗12W时,A、B组分别较基线平均下降:0.1461g、0.0941g,其中A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407);而B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W时,A、B分别较基线平均下降:0.1641g、0.0561g,其中A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73);而B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6W时,A、B组分别较基线平均下降:0.2871g、0.1071g,其中A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01);而B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52W时,A、B组分别较基线平均下降:0.4281g、0.1401g其中A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O.0001);而B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后血清HBsAg较基线下降分层分析治疗36W时,HBsAg较基线下降>0.51g比例分别为:A组14.66%(28/191)、B组6.38%(6/94),A组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X2=4.1074,P=0.0427),HBsAg较基线下降>11g比例分别为:A组6.81%(13/191)、B组1.06%(1/9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sAg较基线下降>21g比例分别为:A组1.05%(2/191)、B组0.00%(0/9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sAg阴转比例分别为:A组0.00%(1/191)、B组0.00%(0/9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52W时,HBsAg较基线下降>0.51g比例分别为:A组27.23%(52/191)、B组8.51%(8/94),A组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X2=13.2748,P=0.000269);HBsAg较基线下降>l1g比例分别为:A组10.47%(20/191)、B组4.26%(4/9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HBsAg较基线下降>21g比例分别为:A组2.09%(4/191)、B组1.06%(1/94),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sAg阴转比例分别为:A组0.52%(1/191)、B组0.00%(0/94),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4肝脏组织学变化入组两组患者共285人,其中有26%组织学有活动性炎症(≥2级)和/或纤维化(≥2期)者。用补肾清透方治疗52周后,二次肝穿共73例,占入组的25.6%,其中有10例(13%)患者肝脏的炎症与纤维化,以及免疫组化HBsAg表达,治疗后有显着下降,3例有加重,60例变化不明显。2.5两组治疗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及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1)两组治疗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两组治疗前细胞因子IL-2, IL-4、IL-10、 IFN-γ TNF-a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可比性好;治疗后各细胞因子的变化说明:补肾清透方能大幅提高患者的IL-2水平(分别提高60.4%、75.7%)、IFN-γ水平(分别提高37.4%、60.1%);大幅降低IL-4、IL-10的水平(42.1%-48.4%)。安慰剂组对各细胞因子几乎无影响。除补肾清透组TNF-a治疗后变化值外,补肾清透治疗组对IL-2、 IL-4、 IL-10、 IFN-γ、TNF-a的改善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补肾清透方治疗组HBV DNA下降大于11g患者比下降≤11g的患者IL-2、IFN-Y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IL-10、TNF-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血清HBV DNA下降与细胞因子变化的相关性治疗组HBV DNA下降与IL-2呈中度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417,P<0.01),与INF-γ呈弱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231,P<0.01);全部患者HBV DNA下降与IL-2呈中度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425,P<0.01),与INF-Y呈弱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266,P<0.01)。全部HBV DNA下降大于1个lg的患者HBV DNA下降与IL2呈中度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428,P<0.01),与INF-γ呈极弱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51,P<0.01)。结论大量研究表明,对于ALT<1ULT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仍然有疾病进展的风险,但口前各国指南,并无具体治疗指导意见,对此进行中医药临床研究,并以补肾清透法治疗,得到以下结果1.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分布规律与体质调查显示,以肾虚、脾虚、肝郁为主,亦有肝胃不和,湿热中阻等,与我们提出的“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携带本质是一致的。2.补肾清透法能有效抑制慢性乙型肝炎HBVDNA与病毒标志物的表达,甚至肝组织改善,但52W的疗程明显不足,仍需要延长疗程,提高疗效。3.补肾清透法透过升高IL-2, IFN-y,降低IL-4, IL-10,来抑制HBV DNA复制,其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免疫耐受状态来实现的。为开发有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病情进展的中药新药提供了坚实的临床证据。

周伟[8](2012)在《从身高到基因:中国反歧视的法律发展》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以来,NGO在就业、教育和公共服务中倡导、践行的反歧视,促使法院逐步接纳反歧视诉讼,政府转变态度以平息舆论质疑,自下而上的反歧视诉求表达被立法者吸收为国家的意志。从法院裁判的12类92件反歧视影响性诉讼的案件可以发现,十年来中国不受歧视权的法律制度经历了从司法、执法和立法的倡导,到逐步进入法律实践的过程,但仍存在禁止歧视的法律标准不明,实施法律机构监督有限,纠正歧视的特别措施缺位等问题,保障不受歧视权的法律制度构建任重道远。

张阅[9](2011)在《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乙型肝炎防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HBV(Hepatitis B virus,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健康管理围绕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运行,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健康管理包括狭义的健康管理和广义的健康管理,既可针对个体进行健康管理,也可针对整个人群进行系统的管理。在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对HBV易感、已感人群的健康监测、健康评价及健康干预;其关键是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其目的是调动全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本研究分四个部分对此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乙型肝炎的流行特点及传染病特征,以及作为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所带来的特殊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影响,继而介绍我国乙型肝炎防治的不足,急需建立一种更有效的防治模式对HBV的感染、发病及病情发展情况进行控制。第二部分引入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国外健康管理的应用情况和基本运作模式,及国内健康管理的应用现状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将健康管理理念和我国乙型肝炎防治相结合的实现基础,包括国外健康管理经验给我国乙型肝炎防治带来的启示,国家各项政策和保健市场发展的支持等。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构建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乙型肝炎的防治模式,包括宏观健康干预措施的提出及系统的疾病管理办法等。

游祖平[10](2011)在《浦江县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在五种病毒性肝炎中,乙肝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最严重。乙肝的感染流行,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06年调查显示,我国乙肝感染率较前几年虽有所下降,但人群HBsAg携带率仍达7.18%。在严格控制血源和医源性传播的情况下,浦江县近年乙肝报告发病率也是稳中有升,推测必有其他的危险因素在起作用。而从业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目前取消了岗前乙肝检测,但他们的感染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影响却不能因此而忽视。目的:了解浦江县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感染状况及感染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检验传统的危险因素,探索从业人员是否有特殊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取消从业人员乙肝体检后的人群乙肝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浦江县2009年从业人员体检资料进行整理,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掌握体检总人数、HBsAg阳性数、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人数、小三阳(HBsA、HBeAb、HBcAb阳性)人数和乙肝三系(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全阴人数等指标;以HBsAg阳性作为乙肝感染的指标,从感染者中按系统抽样法随机选取200名作为病例,以200名乙肝三系五项全阴人员作为对照,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对照组与病例组在性别、年龄等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进行个人社会学特征、免疫史、家庭感染情况、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查,调查表当场收回,失访对象由系统抽样200名以外对象补足。所有个案统一编码,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先将每一个可能的危险因素与乙肝感染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变量,然后对筛选出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用Forward:Wald法得出最佳拟合模型。结果:浦江县2009年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共体检6878人,HBsAg阳性435人,阳性率为6.32%,其中男性3398人,阳性率为6.95%,女性3480人,阳性率为5.72%,男女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8,P<0.05)。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划分,30岁-感染率最高,但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无显着性。435名乙肝感染者中,小三阳人数最多,共258人,占所有感染者的59.31%,其次为大三阳感染者,占15.63%,感染者年龄最小为18岁,年龄最大60岁。病例组家庭成员乙肝感染以母亲为主,占43.8%,对照组则以父亲为主,占37.1%。经单因素分析,家庭成员有乙肝感染、牙科手术史、在外就餐、共用牙刷等生活用品、创伤性美容、经常流动成为乙肝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饮用白酒P值临界(P=0.052),接种乙肝疫苗为保护性因素(χ2=28.108,P<0.01)。将单因素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接种疫苗及饮用白酒,采用Forward:Wald法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成员有乙肝感染、牙科手术史、在外就餐、经常流动、接种疫苗进入方程,其OR值分别为3.548、2.978、4.675、4.492、0.143。结论:浦江县2009年共计体检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6878人,HBsAg阳性率(HBV感染率)为6.32%,低于金华市区不同人群乙肝感染率(浦江县为金华下属县),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各年龄段HBV感染率差异无显着性。单因素分析表明,浦江县从业人员乙肝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家庭成员乙肝感染、牙科手术、共用水杯等生活用品、经常在外就餐、创伤性美容、经常流动。多因素分析表明家庭成员乙肝感染、牙科手术、经常流动和在外就餐是我县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接种乙肝疫苗为保护性因素。

二、食品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调查及跟踪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调查及跟踪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ELISA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法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ELISA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法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合作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HBsAg携带情况
    2.2 HBsAg检出年龄构成情况
    2.3 HBsAg检出行业比较
3 讨论

(5)2007~2011年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病毒性肝炎[1]
        1.1.2 痢疾
        1.1.3 伤寒
        1.1.4 肺结核
        1.1.5 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
        1.1.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1.2 疾病的危害
        1.2.1 病毒性肝炎危害
        1.2.2 痢疾危害
        1.2.3 伤寒危害
        1.2.4 活动性肺结核危害
    1.3 食品及公共场所疾病检出率研究现状
        1.3.1 病毒性肝炎
        1.3.2 痢疾
        1.3.3 伤寒
        1.3.4 活动性肺结核
        1.3.5 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
        1.3.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1.4 不同地区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疾病分布
    1.5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血清检测
        2.3.2 大便培养
        2.3.3 胸部透视
        2.3.4 皮肤检查
    2.4 诊断标准
        2.4.1 传染病免疫学检测标准
        2.4.2 HBsAg+诊断标准
        2.4.3 沙门氏菌诊断标准
        2.4.4 志贺氏菌诊断标准
        2.4.5 活动性肺结核诊断标准
    2.5 质量控制
        2.5.1 实验检测前阶段的质量控制
        2.5.2 实验室检测中的质量控制
        2.5.3 实验检测后阶段的质量控制
        2.5.4 论文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2007~2011 年长春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基本特征
        3.1.1 从业人员性别分布
        3.1.2 从业人员年龄分布
        3.1.3 从业人员行业分布
        3.1.4 从业人员企业分布
        3.1.5 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分布
    3.2 2007~2009 年长春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15
        3.2.1 2007~2009 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检出情况
        3.2.2 2007~2009 年不同性别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2.3 2007~2009 年不同年龄段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2.4 2007~2009 年不同行业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2.5 2007~2009 年不同企业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2.6 2007~2009 年不同文化程度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3 2010~2011 年长春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长春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基本特征
    4.2 2007~2009 年受检从业人员卫生体检情况分析
        4.2.1 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2 不同性别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3 不同年龄段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4 不同行业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5 不同企业性质的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6 不同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分析
    4.3 2010~2011 年受检从业人员卫生体检情况分析
    4.4 长春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改善的建议
        4.4.1 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
        4.4.2 优化食品及公共场所管理
        4.4.3 提高卫生监督员管理
        4.4.4 进一步开展从业人员禁忌症感染危险性研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问卷
    三、标本采集、运输和实验室检测
    四、现场工作
    五、质量控制
    六、数据录入、清理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一、调查情况基本描述
    二、HBsAg阳性者主动告知配偶情况
    三、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配偶HBV防治KAP调查
    四、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配偶HBV感染情况
    五、病例组夫妻问HBV感染分子生物学检测
讨论
    一、我国乙肝防制策略
    二、调查对象匹配性
    三、HBsAg阳性者主动告知配偶实情的可行性
    四、病例组和对照组配偶HBV防治KAP调查
    五、HBsAg阳性者配偶感染HBV危险性
    六、建议
    七、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乙型病毒性肝炎和原发型肝细胞癌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个人简历

(7)补肾清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依据
    1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2 影响HBV慢性携带者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
        2.1 HBVDNA高载量是肝硬化与肝癌独立的危险因素
        2.2 ALT水平长期轻度升高或正常时肝硬化与肝癌仍存在
        2.3 30岁以上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不良结局风险高
    3 中医对乙型肝炎的文献研究
        3.1 病因病机
        3.2 乙型肝炎病毒属性
        3.3 毒、湿、瘀、虚是慢性乙型肝炎致病关键
    4 中医对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证候规律及其防治的优势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1 技术路线
        1.1 试验设计
        1.2 临床资料
        1.3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
        2.2 高危不良结局的慢性乙肝携带者早期干预临床研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2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体质调查结果
    3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因型分布结果
    4 高危不良结局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早期干预临床研究
        4.1 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HBV DNA的影响
        4.2 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标志物HBeAg的影响
        4.3 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标志物HBsAg的影响
        4.4 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及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
        4.5 肝脏组织学变化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补肾清透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是基于“肾虚邪伏”学说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伏气学说
        1.2 补肾清透方
    2 中医证候、体质调查结果与肾虚理论假说相一致
    3 补肾清透法能降低慢性HBV携带者HBVDNA定量与标志物水平
        3.1 补肾清透方对慢性HBV携带者HBVDNA的影响
        3.2 补肾清透方对慢性HBV携带者HBeAg的影响
        3.3 补肾清透方对慢性HBV携带者HBsAg的影响
        3.4 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与补肾清透方干预的作用
    4 补肾清透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免疫机理
    5 课题有关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2 二次肝穿肝组织变化与乙肝标志物表达典型图
    3 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
    4 证候规律研究体质调查表
    5 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临床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8)从身高到基因:中国反歧视的法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社会排斥:反歧视影响性诉讼的背景
二、以小见大:影响性诉讼促反歧视法律改革
    (一) 反歧视诉讼案件的数量逐年上升
    (二) 反歧视案件包括12个类型
    (三) 反歧视诉讼案件的裁判结果
    (四) 反歧视诉讼案件领域分布
三、顺势而为:政府应对社会“埋怨”的法律措施
四、循序渐进:立法者谨慎确认反歧视意愿
五、结论

(9)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乙型肝炎防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 理论目标、重点难点
    4. 预期价值
第一章 乙型肝炎的疾病特征及防治工作的 社会学、经济学意义
    1.1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布
    1.2 乙型肝炎的传染病学特征
    1.3 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
    1.4 目前我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健康管理理念的引入及国内外模式分析
    2.1 健康管理的内涵及外延
    2.2 国外健康管理现状
    2.3 国内健康管理现状
第三章 我国践行乙型肝炎健康管理理念的基础
    3.1 国外健康管理经验对我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启示
    3.2 国内对乙型肝炎实施健康管理的政策支持
    3.3 对乙型肝炎实施健康管理符合未来保健市场的需要
第四章 适合我国国情的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针对乙型肝炎健康危险因素的宏观干预措施
    4.2 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模式的管理层次
    4.3 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
    4.4 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模式的实施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浦江县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表清单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从业人员乙肝感染现况
    3.2 病例对照人口社会学特征
    3.3 乙肝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从业人员乙肝感染率分析
    4.2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乙肝感染率差异分析
    4.3 乙肝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食品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调查及跟踪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市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J]. 许昌市人民政府. 许昌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6)
  • [2]正蓝旗2000年-2004年食品从业人员乙肝检测结果浅析[J]. 肖桂枝.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32)
  • [3]ELISA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法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武利娟. 郑州大学, 2013(04)
  • [4]合作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检测结果分析[J]. 马辉兰,王庆华. 甘肃医药, 2012(10)
  • [5]2007~2011年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资料分析[D]. 沙莎. 吉林大学, 2012(03)
  • [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初步研究[D]. 孙爱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4)
  • [7]补肾清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随机对照研究[D]. 李慧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从身高到基因:中国反歧视的法律发展[J]. 周伟. 清华法学, 2012(02)
  • [9]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乙型肝炎防治模式研究[D]. 张阅. 南京医科大学, 2011(10)
  • [10]浦江县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D]. 游祖平. 浙江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餐饮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调查及随访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