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对“矛盾”的新解释

警方对“矛盾”的新解释

一、新解“矛盾”说警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锟[1](2019)在《法治公安:权力控制与权益保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警察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组成之一,就如同其他公权力一般,该权力极易因为被滥用而发生异化,表现为警察权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侵害,有悖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警察行为准则。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警察权益保障的不足,暴力袭警、阻碍警察正常履行职务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导致警察权力的正常行使遇到各种各样的诘难。如何能有效破除这种困局,成为本文研究的论题,契合当下研究热点并紧扣时代背景,文章将研究的视角确定在法治公安这一全新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政法机关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搭建出了法治公安的顶层架构,而法治公安的基本内容应仅仅围绕这一顶层设计进行展开。文章从行政法的角度运用行政权的控制理论和行政优益权理论作为解读法治公安的理论支撑,创新性地对法治公安作出新解。本文由导论、五个章节和结语七部分组成,主体结构安排是:第一章阐述了法治公安的形成和基本理论,详细论证了法治公安的核心内容是权力控制和权益保障。论文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紧紧围绕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一的警察权控制展开论述,而论文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则以法治公安另一核心内容即警察权益保障为主线展开研究。文章的基本内容如下:论文的导论部分通过对民众热论已久的雷洋涉嫌嫖娼案为例,通过对雷洋案中警察执法存在的九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个案分析折射出影响我国警察权规范、正常运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警察权未得以有效的控制和警察权益未得以充分的保障。建设法治公安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规范警察权的规范、正常运行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目的。论文的第一章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话语体系的梳理,就法治公安的提出进行了系统性地介绍,再通过对现有关于法治公安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论证了法治公安的内涵、法治公安的本质特征与核心内容,在得出法治公安的核心内容既是警察的权力控制和权益保障这一基本论断后,对于这两个核心内容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警察权力控制是以权力控制理论为支撑,通过警察角色的方式形象地研究警察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所具备的特征:一是奉行古典自由主义的“守夜人”警察角色;二是奉行国家主义的“监护人”角色;三是奉行现代自由主义的“经理人”警察角色,并以此论述我国警察的实然状态和应然归属,得出我国警察应当采用“经理人”角色的判断。警察权益保障是以行政优益权理论为支撑,所谓行政优益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或是履行职责,赋予行政主体职务上或物质上的优先权力和物质生活受益条件。警察权益保障的研究内容正是国家保障警察有效地行使警察权所需要的优先权和物质生活受益条件,在厘清警察权益保障的概念和类型的基础上提出警察权保障的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二章中围绕着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一警察权控制展开论述,引入了警察权失范的概念,并将“警察权失范”定义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反法律规范和合理性要求行使警察权而产生的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在对实际中发生的警察权失范现象进行了分类研究,将其表现形式概括为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行政不作为、错误地履行职责、通过“立法”扩权和违反法定程序共六大类。经过对警察权失范的具体表现全方位地剖析之后,警察权失范的原因是:公民价值理念得以迅速提高、警察权自身过于“强大”与“自主”、公民权利弱小、行政复议监督制约作用不足等,通过我国警察权与域外警察权的比较后,我国警察权自身过于“强大”与“自主”是警察权失范的根本原因。论文的第三章立足于我国警察权失范的原因,从警察权的立法控制、司法控制、社会控制、内部控制等四个方面深刻地阐述警察权控制的进路。立法控制警察权的进路包括:一是坚持科学立法,结合实践提高立法质量;二是加快立法进程,构建系统性的警察行政程序制度。司法控制警察权包括:一是明确司法审查的统一标准,坚持全面审查原则;二是引入比例原则,促进合理性审查机制的完善;三是警察行政处罚接受事前司法审查。社会控制警察权是从社会舆论监督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健全法律规定,增强社会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二是提升舆论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营造积极的警务舆论。内部控制警察权是从警务督察制度完善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树立正确的警务督察理念;二是规范警务督察的机构设置,合理配置警务督察的职能权限;三是健全警务督察的法律规范;四是切实加强警务督察的责任追究力度。论文的第四章紧紧围绕法治公安的另一核心内容即警察权益保障展开论述。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考察了警察权益保障的立法现状和警察权益受到侵害的实际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得出警察权益未得以充分保障的七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转型期中的社会失范导致执法环境恶化、警察维权意识薄弱、警力配置不足、警察执法理念有偏差且执法专业性不强、警察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警察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警察执法装备保障机制不健全。论文的第五章是对警察权益保障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该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进行展开,因此文章先详细介绍了域外警察权益保护的概况,分别执法权益保护、临战物质保障、设立警察权益保护组织、职业薪酬待遇保障、伤亡抚恤保障、休假保障、医疗及职业心理干预保障等七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警察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我国警察权益保障制度的具体路径,主要是从我国警察体制的完善、健全警察权益职业制度制度保障、明确警察权益司法救济制度、健全警力资源配置制度、健全警察执法物质保障制度、建立维权机制的组织保障、健全警察教育培训保障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完善建议。在上述各项保障措施中,当务之急就是对《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立法完善。

林辉煌[2](2013)在《法治的权力网络 ——林乡派出所的警务改革与社会控制(2003-2012)》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化控制体系和组织化控制体系的弱化使得以公安系统为前锋的专门化控制体系显得日益重要,然而长期存在的官僚化问题和权力自由化问题严重削弱了公安系统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安系统从2003年开启了一系列的警务改革。可以认为,整个警务改革是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下围绕着权力规训和执法规范化展开的。然而随着警务改革的推进,基层警察日益消极,越来越多的非法治手段被采用,而多数人的权益也很难获得有效的维护,警务改革陷入“法治内卷化”的困局。通过讲解有关林乡派出所警务改革的故事,本文尝试揭示公安法治建设背后的权力网络与“法治内卷化”生成的中层机制。令人意外的是,近年来的警务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公安机关的官僚化趋势,从而使治安调解成为一线民警不堪重负的任务。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当前的治安调解逐渐异化,出现了“治安调解不可逆”的困境:在治安处理丧失公信力的背景下,民警只能通过不断的调解来促成纠纷的表面和解,其结果是通过治安调解的社会控制越来越难以实现。另一方面,随着警务改革的推进,涉警信访出现了“无理化”的趋势,这正是“治安调解不可逆”的直接原因。在公安官僚体系中,上级单位与下级单位在信访治理的博弈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信访引诱”的机制,使得信访人可以从中牟取私利。随着无理信访的升级,通过信访的权利救济渠道逐渐被堵塞。如果说涉警信访是通过群众的力量将警察的越轨行为自下而上地暴露出来,那么警务督察则是公安部门对警察权力自上而下的控制过程。随着警务改革的推进,国家对于警察权力的监督技术日益完善,形成了一套以警务督察为核心的“全景敞视”的权力监督网络。然而,警察却发展出各种不规范的应对策略,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被当事人信访和被上级单位惩罚的风险,结果导致警察权力的进一步失控。以权力规训为核心的警务改革不仅没能推动公安法治的良性发展,反而陷入法治内卷化的困境。这种意外后果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因为警务改革打破了“法治的权力网络”,使其不能正常运转。改革者一味地强调权力规训,却忽视了权力决断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只有建立在权力决断的基础之上,权力规训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多数人的权益才能够得到维护。然而在当前的警务改革中,由于权力决断能力的丧失和央地关系博弈的失衡,官僚权力体系无法对正义是非原则进行辨识、裁断和实践,结果导致各种投机行为的泛滥。法治内卷化的困局给我们的启发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蛊惑下,“未经决断的权力规训”只会使法治建设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西方国家将自由和市场作为普世性的最高法则推销给发展中国家,结果却给后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这实际上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确立意识形态霸权的内在需求。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警惕自由主义的糖衣炮弹,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性,从而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

谢小丹[3](2020)在《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语料》文中认为关联词语是复句的重要标记之一,它们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汉语句子中起到连接和强调等作用,借助复杂的复句关联词语的类型,能够进行复句结构的分析以及进一步确定复句间的关系类型。对于清末民初时期语言方面的研究,语言学界还鲜少关注,希望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复句关联词语,来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清末民初时期的白话报刊以传播面广、受众多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一时期复句关联词语最适合的语料,本文通过研究出现在十种白话报刊中的复句关联词语,对其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期能够总结这一时期的复句关联词语的特点。本文分为绪论部分;第一章为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概述,分为第一节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的定义、第二节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的分类和统计;第二章清末民初联合关系关联词语,分为第一节并列关联词语、第二节顺承关联词语、第三节选择关联词语、第四节递进关联词语、第五节解说关联词语;第三章清末民初偏正关系关联词语,分为第一节条件关联词语、第二节因果关联词语、第三节假设关联词语、第四节转折关联词语、第五节目的关联词语;第四章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的特点及动因分析;最后为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价值,介绍了该课题当前的研究现状,并详细地概述了研究该课题选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该课题使用语料的来源和范围。第一章中,对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作了定义和分类,并借助表格的形式对十种白话报刊中复句关联词语的分布进行了统计。第二章中,根据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把清末民初联合关系关联词语分为了并列关联词语、承接关联词语、选择关联词语、递进关联词语、解说关联词语五类;第三章中,根据分句内部的语义关系,把清末民初偏正关系关联词语分为条件关联词语、因果关联词语、假设关联词语、转折关联词语、目的关联词语五类。对各类关系的每组和每个关联词语进行全面描写分析,尤其注重一些关联词语的特殊用法。第四章中,通过总结一些特殊的关联词语和现象,得出清末民初时期关联词语具有过渡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并对其具备的特点做了动因分析。最后的结语部分对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整体框架进行了概述,以及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

刘佑生[4](2013)在《警察道德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而在此过程中,关注与加强警察道德建设也是其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必须肯定的是,多年来人民警察思想道德建设是卓有成效的,特别是在政治态度、服务宗旨和工作作风上总体来说是令人满意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人民警察道德体系的现实状况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或者不适宜的情形。人民警察道德体系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仍然是一个颇具紧迫性的时代课题。故此,作者特选取“警察道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拓宽警察道德论研究的视角,从伦理学、历史学、哲学等角度挖掘出警察道德行为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联及其深层次原因。运用历史分析,对人类社会道德、东西方警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全程回顾,集中笔墨重点论述中国警察道德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探索警察道德体系建设的演变规律。运用比较分析,对警察道德体系进行不同法系、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研究,针对社会转型期我国警察道德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和实际运行效果,发现影响警察道德体系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从而为我国警察道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决策依据。运用系统分析,将警察道德行为选择、警察道德评价、警察道德修养、警察道德理想等内容置于警察道德体系的有机整体中,通过对警察道德主体在警察道德建设过程中控制权限分配的探讨,通过多元化系统目标和评价维度的指引,展示出警察道德体系的实践特征。运用规范分析,从新时期伦理道德体系出发,理顺我国现有警察道德体系中警察权合理行使与公民权利全面保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立法层面探讨如何建构协调、严谨的警察道德规范体系。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警察道德概述。主要探讨警察道德的本质、特征、内容和功能。将警察道德界定为一种职业道德,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重视人权保障及人道主义关怀,有着强烈的政治性和巨大的社会示范性特征,是对警察在公安工作中“应该如何”所做出的特殊的道德要求。第二部分是警察道德的历史演变。通过分析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以及具体规律,全面阐述了东西方警察道德的形成渊源与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是警察道德的规范体系。以不断深入的方式,先后对警察道德规范的根据、基本原则、他律性与自律性以及警察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并科学构建出以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秉公执法、廉洁自律、机智勇敢、纪律严明、文明值勤为基本内容的现代警察道德规范体系。第四部分是警察道德行为的选择。通过对警察道德行为选择机制之解析,深入研究了警察道德选择的自由与责任以及警察道德选择的实现方式。第五部分是警察道德评价。通过阐述警察道德是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之统一的论点,深入研究了警察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警察道德评价的手段与途径。第六部分是新时期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对警察道德修养的意义与实质之分析,以及警察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之探讨,全面论证了警察道德修养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之观点。随后,通过对一般道德理想的涵义与特征之概述,分析警察道德理想的涵义、价值与基本内容,从而勾勒出警察如何树立道德理想之蓝图。最后,通过对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运行现状之研究,深入剖析我国警察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从而对完善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进行了全面而有益的探索。

於可训[5](1998)在《新解“矛盾”说警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解﹃矛盾﹄说警察於可训中国有个“自相矛盾”的成语,这则成语故事尽人皆知。人们历来认为那个围观的人向卖矛又卖盾的人提的问题充满智慧。是的,你说你的矛无论多么坚固的盾都可以刺穿,又说你的盾无论多么锋利的矛都刺不穿,那么,就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好了。倘若刺不...

刘猛[6](2012)在《警民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基于政治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世界性难题。本文试从政治学的视角,对警民关系进行博弈论分析。目标是探析警民关系背后的政治属性及其实质内涵,探究和谐警民关系的应然之道。传统警民关系研究是单向、静态、片面的研究:在研究主体上,强调以警察为主,公民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反馈;在研究角度上,主要是站在警方的立场观察和思考问题,公民是被争取或管治的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将警民关系主要作为社会学、管理学或公共关系学的对象,忽视其政治内涵和特点;在研究内容上,只是将警察和公民这两个群体笼统地放在既定的轨道上加以考虑,缺乏分析层次和对互动博弈的深度观察;在研究目的上,强调减少冲突、加强合作,较少考虑价值追求及其实现。通过对警民关系的深度透视,本论文认为,警民关系不只是普通的社会关系,而且还是典型的政治关系,是主体间平等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博弈关系。博弈论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领域。博弈论的引入可以为作为典型政治关系的警民关系研究开启一个崭新的视角。以英国伦敦大都市警察“警务九原则”的提出为标志,警民关系由对抗到简单互动进而转变为博弈。警民博弈是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发展变迁的过程,分别在私益与公益、权利与权力、自由与秩序等三个层面展开,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应不同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警民之间公益与私益的博弈单靠警察一方的努力无法摆脱利益的“囚徒困境”;警民之间权力与权利的“智猪博弈”需要警察主动推动法治进程,限制自身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警民之间自由与秩序的“斗鸡博弈”不可避免,冲突中往往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最终的解决还在于寻找警民关系的和谐之道。和谐警民关系,是作为平等政治主体的警察与公民,在推动政治文明的进程中,通过良性互动博弈实现各自的以及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动态过程,是在互动交往和博弈中形成的密切沟通、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相处的关系,并在相互关系推进中获得共同发展。警民关系和谐意味着警察与公民之间良好的利益协调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和友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具体包括三层含义:(1)和谐警民关系是正和博弈关系。警察与公民在各个层面的互动博弈中形成共同的目标,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互利互惠、互促互进,最终实现双赢、共赢。在执法和管理等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警爱民、警安民和民拥警、民助警的有机结合。(2)和谐警民关系是具有良好沟通协调机制的关系。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警民关系历久弥新的活力源泉。警察和公民在相互交往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关键是如何朝着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向推进,而不是相互对抗、两败俱伤或累积矛盾、最终爆发。(3)和谐警民关系是动态发展、相对平衡的关系。警民关系不是一种绝对静止的状态,而是不断从协调到不协调,再到新的协调,如此不断循环往复,逐步升华。一方面,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步,警民关系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形成有机结合、密切相关的系统;另一方面,警察和公民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需要相互进行调适,维持有序、渐进、持续、平衡的关系。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权的成熟程度、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警务政策、警察廉洁度、警察绩效、警察素质等。如何让警民博弈走出困境,有赖于对警民关系政治性的再发现、警察与公民政治发展的再考量、警民关系核心价值的再挖掘。警务社会化是现代警务发展的趋势之一,善治理论的引入可以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警察与公民的关系,不仅是一种管控关系,更具有服务与合作的内涵。探索中国警民关系的和谐之道应发挥警察和公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把警察和公民既作为政治范畴的利益攸关方,也作为政治发展的参与者、合作者、推动者。具体来说,包括准确定位警民关系、加强警民关系法治化建设、制订以民意为导向的警务战略、推进警务社会化进程、建设高效廉洁警察团队、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建设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等措施。

于龙刚[7](2016)在《法治与治理之间——基层社会警察“解纷息争”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转型背景下警察逐渐成为基层纠纷调解的主要力量,正式纠纷调解体系取代非正式纠纷调解体系。纠纷调解活动同时嵌入到基层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实践中。作为基层法治建设一部分,纠纷调解规范化实现了调解体系的科层化与规则化。但是由于法律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以及基层社会国家能力匮乏,调解实践陷入非规范化的运作形态。在纠纷格式、社会空间、组织体制三个层面出现悖论与冲突,调解实践内嵌入议价机制与暴力再生产机制,形成充满策略行为和暴力契机的脆弱秩序。化解纠纷调解困境,需要在规范警察权与提高警察纠纷解决能力、制度建设与价值内化、法治目标与治理目标之间兼顾平衡,弥合规范化纠纷调解体系与现代性纠纷解决能力之间的裂痕,在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同时实现社会治理。

袁广林[8](2007)在《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文中提出警察是保护公民权利、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面对新时期我国执政理念的深刻变化,警察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即由暴力专政工具向公平正义执法者的转变,由限制者、控制者向服务者、保护者的转变。因而,对警察职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些素质的要素及其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培养?本文除第一章导言外共分4部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关于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首要的问题是要建立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第二章)首先在对警察本质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将我国警察职业角色定位于执法者和服务者,并指出警察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从社会安全出发,以法律的强制性权力为后盾,将“法”作为警察职业活动的“准绳”,修正传统将警察视为“专政工具”、“刀把子”的定位,为本研究确立前提。其次是以专业化理论为分析视角,将知识、技能和伦理归结为支撑一种职业的内在力量,从而把警察职业素质界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并从这三个维度构筑分析框架,分析警察职业素质内涵,将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建立在警察职业内在规律的要求之上。警察职业素质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定的警察职业素质是与时代发展对警察的要求相适应的,警察职业素质的规定性来源于人们对新时期警察作用的认识。第二部分(第三章)从构建和谐社会、保护人权、打击高科技犯罪三个方面,提出时代发展对警察职业素质的新要求——执法为民的思想、法律至上的理念、公平正义的人格、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人文关怀、科技证据的意识以及打击高科技犯罪的科学素养,等等,为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确立目标。第三部分(分四、五两章)按照知识、技能、伦理的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经验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专业化的警察队伍是世界各发达国家警界的共同目标,并认识到建立专业化的警察队伍需要发展高等警察教育,并发展出适合其职业特点的教育训练模式,在知识传授上,学历教育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目标,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岗前培训以技能为目标,针对岗位需要,传授技术性知识;在技能培养上,学历教育以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岗前培训面向实战,开展实务训练;在伦理道德养育上,以健全人格为基础,以法治为核心,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尊重人权的法治警察。其次,通过对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历史的梳理,总结出以下规律性的认识:一是社会对警察内在素养的要求决定警察应具有的知识及其价值位阶:二是形成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同步,以知识为取向”的培养模式,面对专业化的趋势,朝着“以深厚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取向”的模式演进将是必然趋势;三是初步形成了符合警察职业特点的伦理道德规范,职业伦理道德培养方法也逐步多样化、科学化。第三,通过对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资料分析以及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比较,揭示了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在知识传授方面存在着基础课程工具性过强,重警察科学知识轻法律知识,重事实知识轻价值知识;在技能训练上存在着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脱节,重理论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缺乏注重技能训练的教育理念与机制;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将政治教育等同于执法伦理教育,伦理教育方法失当,没有形成公平正义的校园文化等问题。本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对当下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第四部分(第六章)是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等教育相关理论,提出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改革的路向。首先是确立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价值观,在知识观上,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实现人格与学养的平衡;在技能观上,以适应实战为目标,提高实践技能;在伦理观上,以法治教育为核心,培育公平正义人格。其次是构建了在这种价值观关照下“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技能训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在大学4年本科阶段完成,大学后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者,进入警官培训学院或者中心,经过1年的职业培训,成为正式警察,也即4+1模式。这种警察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在空间上分离、在时间上衔接,不仅有利于提高警察的文化素养,增强职业发展潜力,也有利于提高警察职业技能,适应实战的需要,符合警察职业的要求,是警察教育规律的体现。

许剑峰[9](2016)在《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文中指出本文选取太阳花运动为个案,探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所扮演角色,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藉此梳理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机理,思考信息时代媒体和社会历史宏观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采取“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以此为切入点,对研究问题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路径作出分析,并最终回到研究问题进一步讨论。本文使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层面综合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在分析时主要使用框架分析的方法进行“全样本”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论述。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中天新闻、TVBS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新闻e论坛和运动主办组织黑岛青脸书专页为新媒体的代表,分析它们对太阳花运动的内容呈现和报道框架,提炼“媒介镜像”层面的新旧媒体特点;之后从内容层面、行动层面对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做出分析,讨论这种互动与内容生产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新旧媒体内容呈现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出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新旧媒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分析视角切入,分析太阳花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与文献的不断对话,梳理出导致运动发生和发展过程特殊呈现的宏观影响因素。本文最终得出了五点结论:第一,新旧媒体在对太阳花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框架和立场,社会运动“媒介镜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具有混合性与复杂性;第二,新旧媒体对社会运动的报道中,有着不同的内容生产逻辑;同时呈现出不对等的互动影响模式,新媒体处在弱势地位;第三,传统媒体深度作用于运动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建立“聚焦”、“造神”、“监督”、“促进权力集中”等方式影响运动结果;在此过程中,新媒体更多是作为运动现场的“组织”和“构建小众认同”的角色而存在;第四,社会运动重视传统媒体远超新媒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在各方面有意利用和迎合传统媒体的需求和逻辑;第五,宏观社会政治文化及其产生的历史因素,对社会运动有着巨大的催生作用,并影响和形塑了运动过程中的诸多呈现。在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社会运动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根本性的无解矛盾,导致二者间难以改变的相互依赖和不对等图景;同时,新媒体作为“参与式实践”在构建认同、凝聚小众文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角色;最后本文以社会运动为切口提出和讨论了信息时代下存在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本身的悖论;呼唤一种对新媒体技术更加中立的“辩证技术观”的回归。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问题的由来、研究意义,并结合文献提出了“社会运动”的定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仔细梳理了现有社会运动理论流派和发展,以及我国新媒体和社会运动研究概况,确立本研究的位置和理论储备;第三章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对相关概念的廓清;第四章开始进入主体部分,对中天新闻、TVBS新闻、新闻e论坛和黑岛青脸书内容做了全样本分析,呈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报道框架和“运动镜像”;第五章是从中观层面对新旧媒体和运动之间互动的讨论,并结合运动发展过程特点分析出新旧媒体不同内容生产逻辑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与角色;第六章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角度分析了运动发展的宏观背景因素,讨论其在运动产生和呈现面上的巨大影响;第七章是结语,一方面对上述经验分析做简单回顾,另一方面对社会运动与媒体,以及新旧媒体在当今时代下的特点做出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几点不足和未来研究可能。

张媛媛[10](2020)在《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始部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发展心理学和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具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条件。近年来,职业启蒙教育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而幼儿职业启蒙教育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其实施有待加强和规范。绘本能为幼儿提供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明确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应有特征,并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文本分析比较和阅读实验效果比较,探究二者的异同点,从而掌握现有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创作提出建议。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过程。第二章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绘本设计、幼儿身心发展等相关理论,提出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应然特征,即职业性、科学性、趣味性、形象性,并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基于前文理论和分析框架,从职业启蒙内容和内容呈现方式两大维度对选取的幼儿职业启蒙绘本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归纳总结二者的异同点。第四章通过开展阅读实验,观察幼儿在阅读实验中的表现,分析两套绘本的阅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信息理解、认知回忆和阅读情感三个维度上,《梦想》的阅读效果优于《发现》,且存在显着差异。第五章基于文本分析和阅读实验,对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特征进行验证。第六章对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创作提出建议:一是精选职业启蒙内容,确保内容科学客观,主要包括紧扣职业主题、精选职业内容、提高客观性与科学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促进职业内容传达,主要包括优化文本叙述方式、加强绘本整体设计、丰富职业内容设计、重视图文关系设计和提升色彩搭配水平。第七章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二、新解“矛盾”说警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解“矛盾”说警察(论文提纲范文)

(1)法治公安:权力控制与权益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章 法治公安的形成及相关基本理论
    第一节 法治公安的源与流
        一、法治公安的提出:基于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梳理
        二、法治公安的概念:基于对现有理论研究的梳理
        三、法治公安新解:以人民为中心之警察的权力控制和权益保障
    第二节 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一:权力控制
        一、权力控制理论
        二、角色视角下的警察权
        三、我国警察角色的实然状态与应然归属
    第三节 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二:权益保障
        一、行政优益权的基本理论
        二、警察权益的内涵和类型
        三、警察权益保障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我国警察权失范问题的实证考察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关于警察权失范的基本概念
        一、关于失范的界定
        二、关于警察权失范的概念
    第二节 当前警察权失范的具体表现
        一、超越职权
        二、权力滥用
        三、不作为或怠于履职
        四、错误履行法定职责
        五、行政立法进行随意扩权
        六、违反法定的程序规定
    第三节 警察权失范的原因
        一、警察权失范原因的现有学术观点
        二、警察权失范的主要原因
        三、警察权失范的根本原因
第三章 警察权控制的进路
    第一节 立法控制的不足及应对
        一、立法控制警察权不足之分析
        二、立法控制警察权的应对
    第二节 司法控制警察权存在的局限性及完善
        一、司法控制警察权的局限性
        二、司法控制警察权的完善
    第三节 社会舆论控制的缺陷及完善
        一、社会舆论控制警察权存在缺陷
        二、社会舆论控制警察权的完善
    第四节 内部控制:警务督察制度的阙如和健全
        一、警务督察制度之阙如
        二、警务督察制度的健全
第四章 警察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现状考察
        一、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的立法现状
        二、警察权益遭受侵害的现状考察
    第二节 警察权益遭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一、转型期中的社会失范导致警察执法环境恶化
        二、警察维权意识薄弱
        三、警力配置不足
        四、警察执法理念有偏差,执法专业性不强
        五、警察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
        六、警察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
        七、警用装备保障不健全
第五章 我国警察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域外警察权益保护概况
        一、执法权益保护
        二、临战物质保障
        三、设立警察权益保护组织
        四、职业薪酬待遇保障
        五、伤亡抚恤保障
        六、休假保障
        七、医疗及职业心理干预保障
    第二节 健全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相关制度
        一、我国警察体制的完善
        二、健全我国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三、明确警察权益司法救济制度
        四、健全警力资源配置制度
        五、健全我国警察执法物质保障制度
        六、建立维权机制的组织保障
        七、健全警察教育培训保障制度
    第三节 我国警察权益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
        一、修订完善《人民警察法》
        二、修订完善《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三、完善“袭警”犯罪的刑事立法
        四、修订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2)法治的权力网络 ——林乡派出所的警务改革与社会控制(2003-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人物一览表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自由主义法治与权力规训范式
    1.3 法治的权力网络:一个分析框架
    1.4 中观机制:实践法学及其方法论
    1.5 田野调查与资料来源
2 社会转型与基层治安
    2.1 转型社会中的林乡派出所
    2.2 村落的瓦解
    2.3 组织不起来
    2.4 失控的社会治安
3 警务改革及其法治困境
    3.1 警察权力自由化
    3.2 公安工作官僚化
    3.3 警务改革的实践逻辑
    3.4 公安法治的现代化困境
4 治安调解不可逆
    4.1 纠纷解决与治安调解
    4.2 异化的治安调解
    4.3 闯入治安调解的精神病人
    4.4 真相与权力
    4.5 治安调解不可逆
5 涉警信访无理化
    5.1 成为问题的涉警信访
    5.2 “信访引诱”与无理信访
    5.3 “信访”反对“信访”
    5.4 信访治理及其辩证法
6 警务督察零容忍
    6.1 警察乱作为的第一种形态
    6.2 警务督察与全景敞视
    6.3 零容忍与“恐诉型不作为”
    6.4 警察乱作为的第二种形态
7 权力网络与法治内卷化
    7.1 公安法治的意外后果
    7.2 法治的第一权力网络
    7.3 法治的第二权力网络
    7.4 权力决断与法治内卷化
8 结论:意识形态与法律政治学
    8.1 法治、暴力与国家
    8.2 “维权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
    8.3 告别“自由极权主义”
    8.4 找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作品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课题情况

(3)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语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清末民初联合关系关联词语概述
    第一节 清末民初关联词语的定义
    第二节 清末民初关联词语的分类和统计
第二章 清末民初联合关系关联词语研究
    第一节 并列关联词语
    第二节 顺承关联词语
    第三节 选择关联词语
    第四节 递进关联词语
    第五节 解说关联词语
第三章 清末民初偏正关系关联词语研究
    第一节 条件关联词语
    第二节 因果关联词语
    第三节 假设关联词语
    第四节 转折关联词语
    第五节 目的关联词语
第四章 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的特点及动因分析
    第一节 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的特点
    第二节 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特点的动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警察道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警察道德概述
    第一节 警察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职业道德
        二、警察道德的本质
    第二节 警察道德的特征
        一、重视人权保障及人道主义关怀
        二、政治性特征
        三、巨大的社会示范性
    第三节 警察道德的内容
        一、警察道德研究对象
        二、警察道德的内容
    第四节 警察道德的功能
        一、对警察的功能
        二、对国家和社会的功能
        三、对人民群众的功能
第二章 警察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警察道德在中国的产生
    第二节 警察道德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人民警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警察道德的规范体系
    第一节 警察道德规范体系
        一、警察道德规范的根据
        二、警察道德的基本原则
        三、警察道德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
        四、警察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
    第二节 现代警察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对党忠诚
        二、为民服务
        三、秉公执法
        四、廉洁自律
        五、机智勇敢
        六、纪律严明
        七、文明值勤
第四章 警察道德行为的选择
    第一节 警察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一、警察道德行为及其基本特征
        二、警察道德选择及其形式
        三、警察道德选择的机制
    第二节 警察道德选择的自由与责任
        一、警察道德选择的自由
        二、警察道德选择的责任
    第三节 警察道德选择的实现
        一、警察道德选择的尺度:目的与手段之争
        二、警察道德选择应追求手段的道德性与效果性的统一
第五章 警察道德评价
    第一节 警察道德评价及其作用
        一、警察道德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及其统一
        二、警察道德评价的作用
    第二节 警察道德评价的标准
        一、警察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
        二、警察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
    第三节 警察道德评价的依据
        一、几种片面的观点
        二、坚持动机、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 警察道德评价的手段与途径
        一、警察道德评价的手段
        二、警察道德评价的途径
第六章 新时期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加强警察道德修养
        一、警察道德修养的儒家伦理背景
        二、警察道德修养的意义与实质
        三、警察道德修养的内容
        四、警察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节 要培育警察道德理想
        一、道德理想的涵义与特征
        二、警察道德理想的涵义与价值
        三、警察道德理想的基本内容
        四、培养警察道德理想
    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人民警察道德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二、当前我国警察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当前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问题成因
    第四节 完善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警察道德建设应坚持的理念与原则
        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警察道德建设的相关经验
        三、完善现有的警察管理制度
        四、强化监督机制建设
        五、健全完善多重保障机制
        六、加强警察队伍文明形象建设
        七、加强警察道德的针对性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警民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基于政治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价值
        1.1.3 预期突破和可能创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警察政治学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政治博弈论研究现状及述评
        1.2.3 警民关系问题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基本框架
2 警民关系及其博弈论解析
    2.1 警民关系的定位与重构
        2.1.1 “警”、“民”辨析
        2.1.2 “关系”梳理
        2.1.3 “警民关系”新解
    2.2 警民政治的本源与流变
        2.2.1 “政治”释义
        2.2.2 警民关系政治性探源
        2.2.3 警民关系政治性演进
    2.3 警民互动的广度与限度
        2.3.1 警务的“悖论”
        2.3.2 国家的“掣肘”
        2.3.3 警务风格的“烙印”
    2.4 警民博弈的应然与实然
        2.4.1 从经济博弈论到政治博弈论
        2.4.2 从警民互动到警民博弈
        2.4.3 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
    本章小结
3 利益博弈的“囚徒困境”
    3.1 利益观念的争鸣与嬗变
        3.1.1 公共利益观的传承
        3.1.2 对公共利益的质疑
        3.1.3 与私的利益关系
    3.2 安全保障的私域与公域
        3.2.1 公共物品的概念及其界线
        3.2.2 公共安全的由来及其涵义
        3.2.3 公共安全产品的特性及其分类
    3.3 公私博弈的模型与启示
        3.3.1 囚徒困境
        3.3.2 集体行动的逻辑
        3.3.3 公地悲剧
    3.4 警民博弈的困境与演绎
        3.4.1 警察在利益博弈中的定位
        3.4.2 作为第三方参与的警民博弈
        3.4.3 作为利益对局者的警民博弈
    本章小结
4 权力与权利的“智猪博弈”
    4.1 权力与权利的内涵与实质
        4.1.1 权力和权利的含义
        4.1.2 权力和权利的变迁
        4.1.3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
    4.2 警察权与公民权的范围与界限
        4.2.1 警察权的概念、内容及其特点
        4.2.2 公民权的概念及其内容
        4.2.3 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关系及其界限
    4.3 “智猪博弈”的原理与适用
        4.3.1 “智猪博弈”的启示
        4.3.2 警察权力的“智猪”角色分析
        4.3.3 公民权利的“智猪”角色分析
    4.4 警民“智猪博弈”的案例与逻辑
        4.4.1 美国“米兰达规则”的来龙去脉
        4.4.2 英国《警察与刑事罪证法》出台背后
        4.4.3 中国“孙志刚事件”始末
    本章小结
5 自由与秩序的“斗鸡博弈”
    5.1 自由与秩序的论争与哲学
        5.1.1 自由观念的进化
        5.1.2 秩序理论的演变
        5.1.3 自由与秩序的关系
    5.2 “斗鸡博弈”的模型与架构
        5.2.1 “斗鸡博弈”模型解析
        5.2.2 警民“斗鸡博弈”框架设计
        5.2.3 警民“斗鸡博弈”处境分析
    5.3 警民冲突的爆发与处置
        5.3.1 欧美重大突发警民冲突扫描
        5.3.2 中国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回顾
        5.3.3 警民大规模冲突的特点及原因探析
        5.3.4 警民争斗的对决与影响
    本章小结
6 警民关系的和谐之道
    6.1 和谐警民关系的特征与表现
        6.1.1 和谐警民关系的提出
        6.1.2 和谐警民关系的内在特征
        6.1.3 和谐警民关系的外在表现
    6.2 警民关系的波动与关联
        6.2.1 西方国家警民关系发展脉络
        6.2.2 中国警民关系发展脉络
        6.2.3 影响警民关系因素评析
    6.3 警民博弈的困境与出路
        6.3.1 警民关系政治性的再发现
        6.3.2 警察与公民政治发展的再考量
        6.3.3 警民关系核心价值的再挖掘
    6.4 和谐警民关系的可能与可行
        6.4.1 警务社会化的理论及其实践
        6.4.2 善治理论及其实践
        6.4.3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可行之道
附录一:2010年南非警民关系问卷调查情况
附录二:公安部关于进一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法治与治理之间——基层社会警察“解纷息争”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进路
    ( 二) 警察纠纷调解概况
二、纠纷调解规范化背景下的悖论与冲突
    ( 一) 纠纷格式
    ( 二) 社会空间
    ( 三) 组织体制
三、基层警察纠纷调解中的策略与暴力
    ( 一) 各方的行动策略
    ( 二) 暴力行为的再生产
    ( 三) 警察纠纷调解的机制
四、结论与启示

(8)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陈述与价值
        一、选题陈述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警察职业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
        二、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
        三、主要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一些新的尝试
        二、研究中的缺憾
第二章 警察职业及其素质构成
    第一节 我国警察角色的定位
        一、警察的概念和性质
        二、对我国警察性质的再认识
        三、我国警察角色的重新定位
    第二节 我国警察的职业特性
        一、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二、职业对象的复杂性
        三、职业活动的对抗性
        四、职业权力的强制性
    第三节 警察职业素质构成:专业化的视角
        一、专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警察职业的专业化
        三、警察职业素质构成:知识、技能与伦理
第三章 时代发展对警察职业素质的要求
    第一节 和谐社会构建与警察职业素质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与特征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意蕴
        三、警察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分析
        四、和谐社会构建对警察职业素质的要求
    第二节 人权保障与警察职业素质
        一、人权及其本源
        二、法律:人权保障的重要手段
        三、人权保障对警察职业素质的要求
    第三节 高科技犯罪与警察职业素质
        一、高科技犯罪及其特征
        二、打击高科技犯罪对警察职业素质的要求
第四章 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比较视野
    第一节 美国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美国警察教育的特征
        二、美国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英国、澳大利亚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英国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澳大利亚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第三节 日本、德国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日本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德国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第四节 我国台湾、韩国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我国台湾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韩国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第五节 比较与启示
        一、警察职业专业化是各发达国家警界的共同目标
        二、警察职业专业化需要发展高等警察教育
        三、警察职业专业化需要发展出适合其特点的教育训练模式
第五章 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历史追溯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历史
        一、我国近代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我国现代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规律性特点
    第二节 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及其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问题的诊断
第六章 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改革的路向
    第一节 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价值观
        一、知识观——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实现人格与学养的平衡
        二、技能观——以适应实战为目标,提高实践技能
        三、伦理观——以法治教育为核心,培育公平正义人格
    第二节 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我国当下两种警察培养模式的解析
        二、我国警察培养模式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技能训练
    第三节"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二、培养制度的设计
        三、专业设置的改革
        四、课程体系的架构
        五、培养途径的选择
        六、专业教师的选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为什么选社会运动?
    二、为什么从媒介切入?
    三、什么是社会运动?
    四、为什么是太阳花?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一、社会运动研究
        (一) 集体行为论
        (二) 资源动员论
        (三) 政治过程论
        (四) 政治机会论
        (五) 框架建构论
        (六) 新社会运动论
        (七) 国家与社会运动
        (八) 抗争政治
    二、社会运动与媒体
        (一) 大众媒体与社会运动
        (二) 新媒体与社会运动
        (三) 新旧媒体关系
    三、国内相关研究
        (一) 新媒体研究
        (二) 国内社会运动和群体性事件研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 分析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过程
        (六) 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章 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
    一、中天新闻的“检视”建构
        (一) 违法乱纪:霸占“立法院”
        (二) 政院事件:破坏者形象构建
        (三) 政院延续:警察VS学生的双面建构
        (四) 凯道游行:负面底色下的褒贬中立
        (五) 检视增加:漏洞百出的运动
        (六) 暴力因素:对“破坏”的关注与放大
        (七) 造神运动:学运领袖的神化与批判
        (八) 运动退场:对追责的强调
        (九) 服贸协议:多层次说理相挺
        (十) 对“中天”的小结
    二、TVBS:流动的框架
        (一) 318之夜:狼藉与混乱建构
        (二) 框架首转:从质疑到中立
        (三) 二次转变:对“占领政院”事件的报道
        (四) 逐渐三转:过渡时期的TVBS报道框架
        (五) 凯道游行:支持与切割的微妙操作
        (六) 框架四转:对立、退场与质疑
        (七) 运动退场:话题刺激性炒作
        (八) 五转与切割:退场之日与包围中正一
        (九) 对警察、服贸议题及花边新闻的特殊报道
        (十) 对TVBS的小结
    三、新闻e论坛:对运动空间的实时民粹化展演
        (一) 草根视角:媒体不报,我们来报
        (二) 政院之夜:突出警察暴力的实时播报
        (三) 凯道之前:支持立场的延续
        (四) 330凯道:跟随式直播
        (五) 退场前夕:双重标准下的正负建构
        (六) 退场之日:确认与升华运动价值
        (七) 抗争再起:连接运动框架的正面建构
        (八) 运动领袖:平凡化操作框架
        (九) 对“新闻e论坛”的小结
    四、黑岛青脸书:运动核心的跟随式“喉舌”框架
        (一) 运动初期:实时播报的动员框架
        (二) 政院事件:及时切割与声援利用
        (三) 凯道前夕:转守为攻
        (四) 激情消退:改变策略维持动能
        (五) 退场之时:对运动的极尽讴歌
        (六) 路过中正一:切割与声援
        (七) 运动领袖的“集权”建构和警察“暴力”建构
        (八) 对“黑岛青”的小结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动的“战场”:新旧媒体与运动的多面互动
    一、内容层面
        (一) 旧媒体上的新媒体
        (二) 新媒体上的旧媒体
    二、行动层面
        (一) 新旧媒体之间
        (二) 新旧媒体与运动之间
    三、“互动”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一) E论坛:徘徊于“游击”与“正轨”之间
        (二) 中天:内部高度一致下的组织保证
        (三) TVBS:收视率挂帅下的无奈
        (四) 黑岛青:随运动阶段变化的内容生产
        (五) 作为在场的“新媒体”
    四、对媒体与运动的最终讨论
        (一) 318夜晚:“没有组织,怎么冲?”
        (二) 政院事件:内外困境和控制不足下的悲喜剧
        (三) 退场转折:330凯道后的衰落
        (四) 传统媒体:聚焦、造神、监督和权力集中
        (五) 新媒体:根植于运动内部的建设性角色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迁、结构、话语下的太阳花
    一、财团化、贫穷化、少子化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二、国家性质与社会性质
        (一) 历史因素及其发展背景
        (二) 国家性质与社会运动
        (三) 社会性质与社会运动
        (四) “结构”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三、话语、意识形态与太阳花
        (一) 国族认同焦虑和“反中国因素”
        (二) 反黑箱服贸的民主诉求
        (三) 反自由贸易论述与“泛左”思想
        (四) 世代正义与青年参与
        (五) 对“话语”与框架建构论的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得出的几点结论
    二、结论基础上的几点讨论
        (一) 社会运动发展与媒体的矛盾与困境
        (二) 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新媒体的“参与式实践”
        (三) 关于“媒体悖论”的讨论
        (四) 对辩证技术观的呼唤
    三、关于研究本身的几点讨论
        (一) 不同视角下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观感
        (二) 研究进场和资料获取
参考文献
致谢

(10)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
        1.2.2 幼儿启蒙教育的研究
        1.2.3 绘本设计的研究
        1.2.4 总体评价
    1.3 概念界定
        1.3.1 职业启蒙
        1.3.2 幼儿绘本
    1.4 研究设计与过程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过程
第2章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应然特征的理论分析
    2.1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创作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职业发展理论
        2.1.2 绘本设计理论
        2.1.3 幼儿身心发展理论
    2.2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应然特征
        2.2.1 职业性
        2.2.2 科学性
        2.2.3 趣味性
        2.2.4 形象性
第3章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文本比较
    3.1 文本分析框架
        3.1.1 职业启蒙内容
        3.1.2 内容呈现方式
    3.2 职业启蒙内容的比较
        3.2.1 职业认知
        3.2.2 自我认知
    3.3 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3.3.1 叙述方式
        3.3.2 图文设计
    3.4 小结
        3.4.1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相同点
        3.4.2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不同点
第4章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阅读效果比较
    4.1 实验设计与实施
        4.1.1 观察标准的编制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过程
    4.2 实验结果
        4.2.1 实验基本情况
        4.2.2 实验结果比较
第5章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验证结论
    5.1 职业性和科学性是正确开展职业启蒙的首要前提
        5.1.1 职业主题明确能够给予幼儿内容更加丰富的职业启蒙
        5.1.2 内容科学客观促使幼儿形成更加真实客观的职业认知
    5.2 趣味性和形象性是获得良好阅读效果的重要保障
        5.2.1 封面主题形象鲜明更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5.2.2 图画内容形象写实能有效促进幼儿正确识别
        5.2.3 色彩搭配协调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感受
        5.2.4 文字表述生动形象能有效提高阅读效果
第6章 对幼儿职业启蒙绘本创作的改进建议
    6.1 精选职业启蒙内容,确保内容科学客观
        6.1.1 紧扣职业主题
        6.1.2 精选职业内容
        6.1.3 提高客观性和科学性
        6.1.4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6.2 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促进职业内容表达
        6.2.1 优化文本叙述方式
        6.2.2 加强绘本整体设计
        6.2.3 丰富职业内容设计
        6.2.4 重视图文关系设计
        6.2.5 提升色彩搭配水平
第7章 研究成果与不足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参与阅读实验同意书
附录B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阅读实验观察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新解“矛盾”说警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法治公安:权力控制与权益保障[D]. 王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2]法治的权力网络 ——林乡派出所的警务改革与社会控制(2003-2012)[D]. 林辉煌.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3]清末民初复句关联词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语料[D]. 谢小丹.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警察道德研究[D]. 刘佑生.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4)
  • [5]新解“矛盾”说警察[J]. 於可训. 公安月刊, 1998(01)
  • [6]警民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基于政治学的视角[D]. 刘猛. 武汉大学, 2012(06)
  • [7]法治与治理之间——基层社会警察“解纷息争”机制分析[J]. 于龙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8]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D]. 袁广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6)
  • [9]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D]. 许剑峰. 南京大学, 2016(05)
  • [10]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比较[D]. 张媛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警方对“矛盾”的新解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