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例精液HBV标志物分析

395例精液HBV标志物分析

一、395例精液HBV标志物测定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蔺淑梅,杨雪亮,孔颖,刘小静,张曦,石磊,陈云茹,叶峰,李娜[1](2016)在《HBV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HBV感染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父婴垂直传播(P-FT)是HBV持续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传播率与母婴垂直传播相当,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一个国内外研究的热点。P-FT通过精子途径传播已得到证实,但相关机制尚未阐明。研究显示父方血清、精液HBV DNA高载量及血清HBe Ag阳性是P-F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BV DNA一旦随机整合入精子后可影响精子质量,引起男性不育,甚至可能影响母亲妊娠结局。目前孕前干预是阻断P-FT的最主要措施,包括父亲抗病毒治疗及母亲主动免疫。

王薇[2](2014)在《β2糖蛋白Ⅰ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目的:证实正常女性成熟卵泡液中β2GPⅠ的存在并测定其浓度水平;观察β2GPⅠ在正常对照、PCOS和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卵泡液中的表达水平及表达差异,以及正常对照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正常对照不同年龄亚组的表达水平及表达差异;分析β2GPⅠ的浓度水平与IVF/ICSI周期中hCG日血清E2水平、获卵数以及卵成熟率的相关性,探讨β2GPⅠ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发挥的作用。方法:将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治疗的100例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女性不孕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n=58)和非妊娠组(n=42),根据年龄分为≤25岁组(n=16),26-30岁组(n=35),31-35岁组(n=30)和>35岁组(n=19);同期接受助孕治疗的PCOS患者85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62例。常规长方案促排卵治疗,收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及取卵日优势卵泡的卵泡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卵泡液中β2GPⅠ的浓度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CG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正常女性成熟卵泡液中β2GPⅠ的浓度水平为0.53-2.89mg/L,大部分集中于0.8-2.0mg/L浓度范围内;正常对照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卵泡液中β2GPⅠ的浓度水平无显着差异(1.18+0.34vs.1.25+0.33,P>0.05);正常对照≤25岁组、26-30岁组、31-35岁组和>35岁组卵泡液中β2GPⅠ的浓度水平无显着差异(1.16±0.35、1.27±0.32、1.16±0.43、1.09±0.34,P>0.05),26-30岁组较高,>35岁组较低;PCOS组卵泡液中β2GPⅠ的浓度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虽无统计学差异(1.47±-0.31vs.1.21土0.41,P>0.05);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组卵泡液中β2GPⅠ的浓度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虽无统计学差异(1.52±-0.38vs.1.21±0.41,P>0.05);正常对照组卵泡液中β2GPⅠ的浓度水平与hCG日血清E2水平、获卵数及卵成熟率均呈负相关(r=-0.279,P<0.05;r=-0.243,P<0.05;r=-0.711,P<0.01)。结论:正常女性成熟卵泡液中含有β2GPⅠ,其浓度水平与妊娠结局存在负性相关的趋势,其浓度水平与年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浓度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潜在病理情况的出现;正常生理情况下,β2GPⅠ对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甾体激素的分泌具有负性调控作用,从而参与卵泡的发育过程。第二部分目的:观察正常女性成熟卵泡液中不同浓度β2GPⅠ作用不同时间后对体外精子活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弱精子症患者的精液标本为研究对象,每例精液标本一式4份,1份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其余3份分别与含1.0mg/L、1.5mg/L2.0mg/L β2GP I的正常女性成熟卵泡液于37℃孵育2h,并于30min、1h、2h三个时间点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进行精液常规分析。结果:1.5mg/L (32GPI和2.0mg/L β2GPI作用三个时间点的精子活力增幅△(a+b)%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5);1.0mg/L β2GPI作用30min的△(a+b)%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作用1h和2h的△(a+b)%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5);1.5mg/L β2GPI作用30min的△(a+b)%与1.0mg/L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作用1h和2h的△(a+b)%均显着高于1.0mg/L组的Δ (a+b)%(P<0.05);2.0mg/L β2GPI作用三个时间点的△(a+b)%显着高于1.0mg/L β2GPI作用三个时间点的Δ (a+b)%(P<0.05);2.0mg/L β2GPI作用三个时间点的△(a+b)%显着高于1.5mg/L β2GPI作用三个时间点的△(a+b)%(P<0.05)。作用30min时,2.0mg/L β2GPI作用的VSL、ALH、LIN、WOB、SRT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作用1h时,1.5mg/L β2GPI和2.0mg/L β2GPI作用的VSL、ALH、LIN、WOB、SRT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0mg/Lβ2GPI作用的VSL、ALH、LIN、WOB、SRT显着高于1.0mg/L组的VSL、ALH、 LIN、WOB、SRT (P<0.05);作用2h时,1.5mg/L β2GPI和2.0mg/L β2GPI作用的VSL、ALH、LIN、WOB、SRT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0mg/L P2GPI作用的ALH、LIN、WOB、SRT显着高于1.0mg/L组的ALH、LIN、WOB、SRT(P<0.05)。结论:正常女性成熟卵泡液中的β2GPI具有提高精子活力的作用,且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效应。第三部分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β2GPI (rβ2GPI)对体外精子活力的影响,以及rβ2GP I与HBsAg相互作用后HBsAg浓度发生的变化,探讨rβ2GPI在HBV感染弱精子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精子活力低下伴有HBV感染的弱精子症患者的HBsAg阳性精液标本为研究对象。每例精液标本一式5份,1份为HBsAg定量对照组,其余4份中1份为生理盐水对照组,3份分别与5umol/L、10umol/L、20umol/L的rβ2GPI于37℃孵育2h,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进行精液常规分析,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BsAg阳性精液中HBsAg的浓度水平。结果:5umo1/L,10umol/L和20umo1/L的rβ2GPI作用2h的精子活力(a+b)%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5);10umol/L rβ2GPI作用的(a+b)%与5umol/L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20umo1/L rp2GPI作用的(a+b)%显着高于5umol/L组和10umol/L组(P<0.05)。10umol/L和20umol/L rβ2GPI作用的VSL、ALH、 LIN、WOB、 SRT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0umol/L rβ2GPI作用的VSL、ALH、LIN、WOB、SRT显着高于5umol/L组和10umol/L组(P<0.05)。20umol/L rβ2GPI与HBsAg阳性精液作用2h后,其HBsAg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5umol/L和10umol/L rβ2GPI作用的HBsAg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5umol/L、10umol/L和20umol/L rβ2GPI作用的HBsAg浓度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组β2GPI (rβ2GPI)能够提高精子活力,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rβ2GPI通过与HBsAg相互作用降低HBsAg阳性精液中HBsAg的浓度,为HBV感染弱精子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磊[3](2013)在《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梅毒流行的多中心调查目的:了解我国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流行情况并采取阻断措施。方法:2008-2013年,在湖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西省、广东省进行多中心调查,对各地孕产妇开展HIV、HBV、梅毒的筛查。结果:103174名孕产妇进行三种疾病的筛查,HIV、HBV、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24%、5.97%、0.55%。HBV阳性率最高,显着高于HIV及梅毒,P=0.000。不同地区HBV的流行率差别较大,广东最高(8.51%),湖北次之(6.57%),新疆伊宁(4.34%)及山西(4.17%)较低。2011-2013年,新疆伊宁及湖北通城HBV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多中心大样本筛查表明孕产妇HIV、梅毒感染率较低,但HBV感染率较高;中国不同地区孕产妇HBV流行情况差异较大,应继续加强孕产妇三种疾病的筛查,对流行严重地区应进一步加强母婴阻断及随访,探索潜在原因,降低流行率。第二部分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婴儿免疫阻断失败及相关危险因素目的:中国为乙型肝炎流行严重地区,母婴传播是HB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已20年,目前对乙肝母亲的婴儿普遍采取免疫措施,此种情况下了解HBV母婴传播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对分析HBV免疫阻断失败的原因并探索更加合理完善的HBV母婴阻断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08年-2012年,采用多中心队列研究,对湖北省,山西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孕产妇进行HBsAg筛查;对湖北省及山西省部分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8-12月龄婴儿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 HBsAb,HBeAg, HBeAb, HBcAb)及HBV DNA检测。填写统一调查表。结果:筛查孕妇103174名,HBsAg阳性6156例,阳性率5.97%。随访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及其8-12月龄婴儿1202对,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3.3%(40/1202),HBeAg阳性母亲婴儿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9.3%。免疫阻断失败婴儿的母亲均为HBeAg阳性且HBV DNA≥6log10copies/ml;母亲HBeAg阴性或HBV DNA<6log10copies/ml,其婴儿均未观察到免疫阻断失败者。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纯注射乙肝疫苗组免疫阻断失败率显着高于联合免疫组(16.9%vs7.9%,P=0.021); HBeAg阳性母亲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未注射HBIG者,其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无显着差异(10.3%vs9.0%,P=0.685);HBeAg日性母亲剖宫产组与顺产组比较,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无显着差异(7.3%vs11.6%,P=0.128); HBeAg阳性母亲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比较,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无显着差异(9.5%vs9.2%,P=0.9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在HBeAg阳性母亲组中,母亲年龄<28岁及婴儿仅注射乙肝疫苗为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仅采用乙肝疫苗的婴儿,顺产组HBV母婴传播率显着高于剖宫产组;顺产组及母乳喂养组中,仅采用疫苗组HBV母婴传播率显着高于联合免疫组。结论:本研究通过多中心调查提示,目前我国孕产妇HBsAg阳性率5.97%,HBV母婴阻断失败率为3.3%。HBeAg阳性且HBV DNA≥6log10copies/ml的孕妇应为母婴阻断的重点人群,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应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联合免疫的婴儿HBV感染率不受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影响。HBeAg阴性母亲的婴儿单纯注射疫苗未发现HBV感染者;为节约血制品的使用,这一人群是否可不注射HBIG,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婴儿HBsAb阳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目的:中国为乙型肝炎流行严重地区,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已20年,目前对乙肝母亲的婴儿普遍采取免疫措施,此种情况下了解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HBsAg阳性母亲婴儿的HBsAb转换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对分析高危婴儿HBV免疫阻断效果并探索更加合理完善的HBV免疫及监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湖北省及山西省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8-12月龄婴儿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 HBeAg, HBeAb, HBcAb)及HBV DNA检测。填写统一调查表。结果:2008年-2012年,随访乙肝携带孕妇及其8-12月龄婴儿1202对,婴儿HBsAb阳性率82.2%(988/1202)。婴儿HBsAb转换率与母亲HBeAg阳性、HBV DNA滴度、喂养方式及分娩方式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母亲年龄>30岁,母亲孕期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体重异常为影响HBsAb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多中心调查提示,HBsAg阳性孕产妇婴儿HBsAb转换率为82.2%,母亲年龄>30岁,母亲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异常影响婴儿HBsAb转换。对完成免疫接种的婴儿及时检测HBsAb,对未感染HBV亦未产生HBsAb的婴儿及时补种乙肝疫苗有利于提高免疫预防效果。第四部分胎盘对乙肝标志物的屏障作用及HBV母婴传播时期的探讨目的: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是HBV传播且导致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免疫预防措施不能完全阻断母婴传播。本文旨在探讨胎盘对HBV的屏障作用,HBV血清标志物通过胎盘后的动态变化,分析免疫阻断失败者HBV母婴传播发生的时机及其原因。方法:2008-2012年,对湖北省及山西省有关医院428对HBV携带母亲、其新生儿及8-12月龄婴儿进行随访观察,新生儿采集股静脉血(femoral vein blood, FV)301例,采集脐血(umbilical cord blood, UC)127例。所有标本作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新生儿HBsAg、HBeAg、HBV DNA阳性例数与母亲阳性例数比较分别为:35.7%,94.8%,14.0%,新生儿HBsAg、HBeAg、HBV DNA滴度均显着低于母亲,新生儿HBeAb及HBcAb阳性数与母亲比较分别占95.5%,99.1%,滴度与母亲比较无显着差异。随访时HBsAg、HBeAg、HBV DNA、HBeAb及HBcAb转阴率分别为88.1%、88.7%、64.3%、80.9%及47.5%;未观察到HBeAg-HBeAb转换现象。17例8-12月龄婴儿感染HBV,免疫阻断失败率4.4%,其母亲均HBeAg阳性且HBV DNA≥6log10copies/ml。4例出生及随访时HBV DNA均大于6loglocopies/ml,提示宫内感染;6例出生时HBV DNA低滴度,8-12月后转为高滴度,考虑分娩期或妊娠晚期感染;7例出生时HBV DNA阴性,随访转为阳性,其中6例为人工喂养,提示分娩期感染。新生儿股静脉血及脐带血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表明,各标志物胎盘通过情况及随访转阴率均具有一致性。结论:胎盘存在对HBsAg, HBeAg及HBV DNA不同程度的屏障作用。当前的免疫预防措施不能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联合免疫后母婴传播可能发生在宫内,但更多数发生在分娩阶段,母亲高病毒载量可能是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对新生儿做单次HBsAg, HBeAg, HBV DNA检测一般不能确定或排除母婴传播。股静脉血及脐带血均可作为常规采集方式。第五部分母亲乙肝表面抗体对婴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目的:中国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其覆盖率逐年增高。但部分婴幼儿接种疫苗后未产生HBsAb,存在潜在感染乙肝的可能性。未产生HBsAb可能与遗传及疫苗质量有关;母亲HBsAb通过胎盘传给婴儿是否可影响婴儿按0,1,6接种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方法:2011年-2013年采用多中心队列研究,对湖北省部分医院的孕产妇、新生儿及7-24月龄婴儿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检查。结果:检测孕妇6899名,HBsAb阳性3883例,阳性率56.3%。脐血HBsAb胎盘通过率为94.2%,其中位数滴度为404.6IU/L vs母亲HBsAb中位数滴度381.2IU/L,P=0.527。母亲HBsAb<500IU/L组,婴儿HBsAb阳性率90.4%,显着高于母亲HBsAb>500IU/L组80.2%,P=0.003。母亲≥500组,婴幼儿HBsAb阳性率80.2%,低于母亲10-500组(90.5%)及<10组(90.3%),P=0.011。母亲HBsAb滴度最高组(>500)其子女HBsAb滴度最低,母亲HBsAb平均滴度最低组(<10IU/L)其子女HBsAb滴度最高,母亲HBsAb滴度10-500组,其子女滴度居中,三组子女滴度具有显着差别(P=0.020)。母亲HBsAb高滴度组,婴儿HBsAb无应答率显着高于母亲HBsAb低滴度组。未产生抗体婴儿补种1针乙肝疫苗后,1月后随访均产生高滴度抗体。结论:HBsAb胎盘通过率为94.2%,其滴度在新生儿中不低于母亲。母亲HBsAb滴度高者,新生儿HBsAb阳性率及其滴度均较低。未产生抗体婴儿补种乙肝疫苗后均产生高滴度抗体,提示母亲HBsAb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第六部分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目的:中国为乙型肝炎流行严重地区,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但父亲感染HBV是否会以垂直传播的方式传给子女,尚没有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方法:2008-2012年对湖北省、山西省的HBsAg阳性父亲进行调查,配偶均为非乙肝患者,所有婴儿均接受3次乙肝疫苗接种,于8-24月龄时随访。所有对象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vb、HBeAg、HBeAb及HBcAb)。填写统一调查表。结果:共随访233对HBsAg阳性父亲及其1-2岁子女,未发现子女HBsAg阳性者。父亲HBeAg阳性率为38.2%,HBV DNA阳性率为59.4%。HBeAg阳性父亲组,其HBV DNA拷贝数显着高于HBeAg阴性父亲组。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母亲HBsAg阴性的前提下,感染HBV父亲一般不会通过垂直传播感染染婴儿。

黄冠,桂希恩,黎逢良,黎剑,朱木森,李燕,刘书[4](2013)在《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及其预防效果的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评估乙肝父婴传播及母婴传播情况及阻断效果。方法:以男方HBsAg阳性所生的7-24月龄的婴幼儿为父亲HBsAg阳性组,子女出生后均接种乙肝疫苗;女方HBsAg阳性所生的7-24月龄的婴幼儿为母亲HBsAg阳性组,子女出生后均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种乙肝疫苗。分别检测父亲或母亲以及婴幼儿血清的乙肝标志物和HBV-DNA。结果:随访HBsAg阳性父亲及其小孩共117对,没有发现婴幼儿HBsAg阳性者,93名婴幼儿抗-HBs阳性,阳性率为79.5%(93/117);HBsAg阳性母亲及其婴幼儿共491对,14名婴幼儿HB-sAg阳性,母婴传播率2.9%(14/491),398名婴幼儿出现抗-HBs,阳性率为81.1%(398/491)。父亲或母亲HB-sAg阳性组之婴幼儿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着性(χ2=0.769,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对新生儿采取主被动免疫方案后,HBV母婴传播率约为2.9%;经免疫后约20%子女抗-HBs阴性。

甘露,孟庆举,黄美凤,肖小敏[5](2012)在《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普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1-2]。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

王梅颖[6](2012)在《夫妇双方乙肝病毒感染之亲子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及基因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夫妇双方均为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其亲子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及基因型,为降低HBV亲子垂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1年1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前初诊检查的孕妇,其HBsAg或HBV-DNA阳性、丈夫HBsAg或HBV-DNA阳性并决定住本院分娩的家庭;夫妇双方知情同意参与有关血或精液(丈夫) HBVM及HBV-DNA载量和基因型检测;分娩前再次抽血确定:孕妇血清HBsAg阳性,并收集新生儿脐带血。入选的研究家庭有58个,排除因故未收集到脐带血,符合入选条件的家庭有46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M,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夫妇双方血清和精液HBV-DNA载量,型特异性引物和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测定乙肝病毒基因型。结果1.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45.7%(21/46)。经单因素分析,孕妇血清HBsAg阳性HBVM不同模式、孕妇血清HBeAg阳性、孕妇血清HBV-DNA阳性及其血清HBV-DNA载量、父亲血清HBsAg阳性HBVM不同模式、父亲血清HBeAg阳性、父亲血清HBV-DNA阳性及其血清HBV-DNA载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孕妇血清HBV-DNA阳性、父亲血清HBV-DNA载量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血清HBV-DNA阳性伴父亲血清HBV-DNA载量未见交互作用(P>0.05)。夫妇双方血清HBV-DNA载量均与新生儿脐带血HBV-DNA载量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孕妇血清HBV-DNA载量在1000copies/ml,父亲血清HBV-DNA载量在10000copies/ml是预测HBV垂直传播发生的最佳分界点,因为预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2.孕妇血清HBV-DNA载量与脐带血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其血清HBV-DNA载量>脐带血HBV-DNA载量。3.父亲血清HBV-DNA载量与脐带血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其血清HBV-DNA载量>脐带血HBV-DNA载量。4.父亲血清HBV-DNA载量与精液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其血清HBV-DNA载量>精液HBV-DNA载量。5.孕妇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2.2%(24/46),父亲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6%(32/46),精液HBV-DNA阳性率为22.6%(7/31),均与抽血孕周无相关。6.脐带血HBVM检测HBsAg阳性率为34.8%(16/46),HBeAg阳性率为23.9%(11/46)。7.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孕产史,夫妇双方乙肝携带时间、一级家族史、肝功能、乙肝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和新生儿结局等情况类似,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夫妇双方为HBV感染者,将23个家庭69份血清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基因型以B型为主,还有少量C型。9个家庭夫妇及其新生儿均为B型;10个家庭以父婴传播为主,其中7个家庭父婴均为B型,3个家庭父婴为C型;4个家庭以母婴传播为主,母儿均为B型。9. C型的父亲血清HBV-DNA载量高于B型。10.脐带血HBV-DNA阳性新生儿随访至第7个月时,阴转率为15.0%(3/20)。结论1.孕妇血清HBV-DNA阳性、父亲血清HBV-DNA载量是HBV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2.孕妇血清HBV-DNA载量与脐带血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其血清HBV-DNA载量>脐带血HBV-DNA载量;父亲血清HBV-DNA载量与脐带血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其血清HBV-DNA载量>脐带血HBV-DNA载量;父亲血清HBV-DNA载量与精液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其血清HBV-DNA载量>精液HBV-DNA载量。3.孕妇血清HBV-DNA阳性伴父亲血清HBV-DNA载量不增加HBV垂直传播的危险。4.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实HBV不仅能通过母亲传给后代,而且能通过父亲精子传给后代,基因型以B型为主,还有少量C型。5. C型的父亲血清HBV-DNA载量高于B型。

邓天勤,黄永汉[7](2009)在《乙型肝炎病毒与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监控的卫生问题。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约占全球人口6%,每年有1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死亡。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

谢婧娴[8](2009)在《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父亲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为降低HBV父婴垂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本研究于2007年9月-2008年12月以HBsAg及HBV-DNA为指标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筛检孕妇及其丈夫,将丈夫HBsAg阳性、孕妇HBVM全阴或者仅HBsAb阳性及HBV-DNA均为阴性及其新生儿共161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孕妇、丈夫及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同时收集孕妇、丈夫、新生儿血液标本及部分丈夫精液标本,检测与研究有关的各项指标。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检测呈阳性的作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将所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以进行HBV父婴垂直传播水平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1]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22.4%(36/161)。经单因素分析,父亲HBeAg阳性、血清HBV-DNA阳性、精液HBV-DNA阳性、乙肝一级家族史及HBV携带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2.7、5.2、11.9、8.3、1.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父亲血清HBV-DNA阳性及乙肝一级家族史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父亲血清HBV-DNA>1.0x107copies/ml组新生儿的HBV父婴垂直传播水平显着高于<1.0×107copies/ml组;父亲血清HBV-DNA载量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趋势χ=64.117,P=0.000)。[2]精液HBV-DNA阳性检出率为33.3%(9/30);精液HBV-DNA阳性与父婴垂直传播存在正相关;同一父亲精液中HBV-DNA载量水平均低于血清。[3]病例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在分娩方式、孕周、体重、身长、性别、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畸形、死亡及合并其它疾病等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本次研究结果提示父亲血清HBV-DNA阳性、乙肝一级家族史为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其中HBV-DNA>1.0x107copies/ml为高危因素;父亲血清HBV-DNA载量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2]HBsAg阳性父亲精液具有传染性;同一父亲其精液的传染性低于血液;精液HBV-DNA阳性与父婴垂直传播存在正相关。[3]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发生与胎儿的妊娠结局无相关性。[4]HBsAg阳性的男性在计划受孕前降低其血液及精液中HBV-DNA载量水平为阻断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关键。

孟庆举[9](2008)在《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传播几率。方法: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1.选取131例HBsAg和HBeAg均为阴性的孕妇为晚孕组,其中71例其配偶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为研究组,其余60例其配偶HBsAg和HBeAg均为阴性的为对照组。用ELISA和FQ-PCR分别检测两组夫妇的静脉血,新生儿脐血及外周静脉血的乙肝两对半和HBV-DNA。2.选取8例因畸形或计划生育引产的HBsAg和HBeAg均为阴性的孕妇为引产组,其中3例其配偶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为研究组,其余5例其配偶HBsAg和HBeAg均为阴性的为对照组。用ELISA和FQ-PCR分别检测两组夫妇的静脉血,引产胎儿的脐血或心脏血乙肝两对半和HBV-DNA。Ⅱ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1.检测晚孕研究组胎盘组织HBsAg的表达2.检测引产组胎盘及胎肝组织HBsAg的表达3.选取9例因计划生育行人工流产的HBsAg和HBeAg均为阴性的孕妇为早孕组,其中4例其配偶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为研究组,其余5例其配偶HBsAg和HBeAg均为阴性的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绒毛组织中HBsAg的表达结果:1.晚孕研究组新生儿脐血与外周静脉血HBsAg阳性率均为0,HBV-DNA阳性率均为0,HBsAb的阳性率均为85.9%(61/71),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研究组新生儿脐血与对照组脐血HBsAg阳性率均为0,HBV-DNA阳性率均为0,就目前的数据来看,尚不能认为两者传播几率有差异。3.研究组与对照组孕妇HBsAb阳性率分别为90.1%(64/71)和86.7%(52/60),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孕妇HBsAb阳性情况下,研究组与对照组脐血HBsAb阳性率分别为85.9%(61/71)和76.7%(46/60),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4.研究组中孕妇与新生儿脐血HBcAb阳性率分别为16.9%(12/71)和29.6%(21/71),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5.胎盘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1例研究组胎盘组织均未见HBsAg阳性表达,而尸肝HBsAg阳性对照片可以看到分布均匀的棕黄色颗粒,且位于胞浆中。6.引产组血清学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脐血或心脏血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结果:HBsAg均为阴性,HBV-DNA<1000,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传播几率均为0,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胎肝和胎盘的免疫组化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胎肝及胎盘组织均未见HBsAg阳性表达,而尸肝HBsAg阳性对照片可以看到分布均匀的棕黄色颗粒,且位于胞浆中。7.早孕组免疫组化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绒毛组织均未见有HBsAg阳性表达,而尸肝HBsAg阳性对照片上可看到分布均匀的棕黄色颗粒,且位于胞浆内。结论:1.就本研究的数据来看,在我国全民普遍接种乙肝疫苗,人群HBsAb阳性率较高的情况下,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几率是非常小的。2.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血检测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筛查手段。

朱科伦,朱郇悯,曾文铤,梁建新[10](2008)在《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传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列出了系列实验结果,提示HBV(乙肝病毒)可以通过卵细胞或精细胞进入受精卵,而传播到胎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减少乙肝病毒经生殖细胞传播的机会。

二、395例精液HBV标志物测定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95例精液HBV标志物测定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HBV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 - FT途径与机制
2 P - FT与父亲HBV感染的关系
    2.1父亲HBV DNA载量
    2.2父亲HBV血清标志物
    2.3父亲HBV基因型
3 P - FT对生育及子代的影响
    3.1 HBV感染对精液及精子的影响
    3.2 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3.3父亲HBV感染对子代的影响
4 P - FT的阻断研究
    4.1父亲干预措施
    4.2母亲干预措施
    4.3子代干预措施
5 小结

(2)β2糖蛋白Ⅰ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β_2GPⅠ的结构
    2. β_2GPⅠ的构象
    3. β_2GPⅠ(ApoH)的基因调控
    4. β_2GPⅠ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4.1 β_2GPⅠ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分化的调节作用
        4.2 β_2GPⅠ精子活力的影响
        4.3 β_2GPⅠ对精子生成的调节作用
    5. β_2GPⅠ与HBsAg的结合特性及结构基础
    6. β_2GPⅠ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人成熟卵泡液中β_2GPⅠ的水平测定及与IVF/ICSI周期中hCG日血清E_2水平、获卵数和卵成熟率的相关性分析
        2.2 正常女性成熟卵泡液中β_2GPⅠ对体外精子活力的作用
        2.3 重组β_2GPⅠ(rβ_2GPⅠ)对体外精子活力的作用及与HBsAg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
    1. 人成熟卵泡液中β_2GPⅠ的水平测定及与IVF/ICSI周期中hCG日血清E_2水平、获卵数和卵成熟率的相关性分析
        1.1 人成熟卵泡液中β_2GPⅠ的水平测定
        1.2 正常女性成熟卵泡液中β_2GPⅠ浓度水平与IVF/ICSI周期中hCG日血清E_2水平、获卵数及卵成熟率的相关性分析
    2. 正常女性成熟卵泡液中β_2GPⅠ对体外精子活力的作用
    3. 重组β_2GPⅠ(rβ_2GPⅠ)对体外精子活力的作用及与HBsAg的相互作用
        3.1 rβ_2GPⅠ对体外精子活力的作用
        3.2 rβ_2GPⅠ与HBsAg的相互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梅毒流行的多中心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婴儿免疫阻断失败及相关危险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婴儿HBsAb阳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胎盘对乙肝标志物的屏障作用及HBV母婴传播时期的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第五部分 母亲乙肝表面抗体对婴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第六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及其预防效果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试剂和方法
        1.3.1 血清学检测
        1.3.2 血清HBV-DNA的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婴幼儿HBsAg和抗-HBs检测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
    2.2 母亲HBeAg情况与母婴传播率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父亲HBsAg(+)对子女的影响
    3.2 HBV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其效果

(5)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HBV父婴传播的基础研究
二、HBV父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三、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临床干预研究

(6)夫妇双方乙肝病毒感染之亲子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及基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乙型肝炎病毒与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HBV存在于精液中
二、HBV对精液参数的影响
三、HBV对精子染色体的影响
四、HBV在精液的检测方法
五、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8)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二、 中文摘要
三、 英文摘要
四、 正文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七、 致谢
八、 综述

(9)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言
    1.1 概述
    1.2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
2 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及标本处理
    2.2 实验流程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晚孕组血清学及免疫组化结果
    3.2 引产组血清学及免疫组化结果
    3.3 早孕组免疫组化结果
4 讨论
    4.1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率
    4.2 胎盘的研究价值
    4.3 引产组胎肝的研究
    4.4 早孕组绒毛的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附图及简要说明

(10)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传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HBV经卵细胞传播
2 乙肝病毒经精细胞传播
3 阻断HBV经生殖细胞传播的研究

四、395例精液HBV标志物测定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HBV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J]. 张凯,蔺淑梅,杨雪亮,孔颖,刘小静,张曦,石磊,陈云茹,叶峰,李娜.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03)
  • [2]β2糖蛋白Ⅰ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 王薇. 兰州大学, 2014(01)
  • [3]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研究[D]. 张磊. 武汉大学, 2013(05)
  • [4]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及其预防效果的调查[J]. 黄冠,桂希恩,黎逢良,黎剑,朱木森,李燕,刘书.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2)
  • [5]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J]. 甘露,孟庆举,黄美凤,肖小敏.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12(02)
  • [6]夫妇双方乙肝病毒感染之亲子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及基因型研究[D]. 王梅颖.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3)
  • [7]乙型肝炎病毒与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J]. 邓天勤,黄永汉.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9(06)
  • [8]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危险因素的研究[D]. 谢婧娴.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1)
  • [9]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D]. 孟庆举. 暨南大学, 2008(03)
  • [10]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传播的研究[J]. 朱科伦,朱郇悯,曾文铤,梁建新. 广州医药, 2008(02)

标签:;  ;  ;  ;  ;  

395例精液HBV标志物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