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读小学要耕读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珊,张旸[1](2021)在《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劳动思想智慧及其教育传承》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努力劳动是几千年来积淀的优良传统。"赖力者生",劳动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使人"心存"而"身修",令国富而民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奉献劳动"内蕴着"真""善""美"的统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心体俱用"的劳动教育,是耕读相兼、洒扫应对和习行并举的统一,是生命主体成长的实现活动。传承中华传统劳动思想及其教育智慧,就是要走向"道德"的劳动品质教育、"生活"的日常劳动教育和"育人"的劳动价值教育。
刘学军[2](2021)在《“耕读教育”:让学生成长在希望的田野上》文中研究指明如果有人问我,在这么多年的校长生涯中最关切的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文化。文化指向学校育人的宗旨,指导学校课程的生成,改变学校的行走方式。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一路践行"耕读育人"的文化传承,用心挖掘"耕读文化"的全新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通过构建"耕德、耕技、耕健、耕艺"的儿童耕读课程体系,承载儿童的精神生长。
杨玲[3](2021)在《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文中指出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业生产劳动是推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在我国古代社会,劳动是人们满足衣食所需的必要活动,热爱劳动、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德。传统礼仪制度、学校教育以及家训家风是古代劳动教育的三种重要途径。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规范,众多劳动教育典范和劳动教育读本,这些在古代劳动教育过程中产生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影响。
董亚敏[4](2021)在《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的“耕读”星火——农村学校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学校由于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等处于弱势。为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学校可适当开发校本课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更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以便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学习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着手,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使得校本课程能够拥有牢固的本土基础,并为当地教育发展服务。
储德杰[5](2021)在《耕读传家 德育有方——“垦文化”理念下中小学德育实践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垦文化"是对传统耕读文化的一贯传承,通过深度解析"垦文化"的理念内涵,将其引入德育实践,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小学德育实践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垦文化"理念,提出引入"垦文化"理念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胡天蕾[6](2021)在《文化传承语境下楠溪江古村落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枫林古镇作为楠溪江古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是耕读文化和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枫林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既要重视对传统文化载体的保护和利用,更要重视对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文章通过保护整体格局、实施分级保护、明确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方式、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导则、调整用地结构和活化历史建筑等措施,对枫林古镇进行保护与利用。
乐小娟[7](2021)在《传承“耕读文化”,建设田野上的学校》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都江堰市驾虹小学是一所偏远农村小规模学校。学校传承"耕读文化",探索新时代农村学校教育新样态,构建了以乡村儿童生活实景为情境、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耕读"系列课程,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乡村发展的共生共长。
张龑[8](2021)在《小学耕读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四季耕读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四季耕读节"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的耕读文化特色课程,根据我国传统的节气文化进行提炼,分别在每学年的"春分""立夏""秋分""冬至"设置"开耕节""农创节""丰收节""感恩节"。学校通过挖掘"四季耕读节"中的发展共同体、开展耕读活动、拓展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多样的生命活动,实现耕读育人的教育愿景。
杨玲丽[9](202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耕读文化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学习、传承耕读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应以耕读课程基地为载体,开发丰富多样的活动主题,以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学习样态,为学生打造全面发展、素养培育的学习成长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培育新时代儿童创设条件。
张生花[10](2021)在《依托校本课程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 ——基于兰州市H小学的个案》文中研究说明
二、耕读小学要耕读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耕读小学要耕读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劳动思想智慧及其教育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劳动思想:“赖力者生” |
二、注重劳动蕴含的生活哲理:真善美的统一 |
(一)“善”的生活态度:辛勤劳动 |
(二)“真”的生活品质:诚实劳动 |
(三)“美”的生活精神:奉献劳动 |
三、注重劳动思想蕴含的教育哲理:心体俱用 |
(一)耕读相兼 |
(二)洒扫应对 |
(三)习行并举 |
四、传统劳动思想智慧的教育传承 |
(一)走向“道德”的劳动品质教育 |
(二)走向“生活”的日常劳动教育 |
(三)走向“育人”的劳动价值教育 |
(2)“耕读教育”:让学生成长在希望的田野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耕读情怀”:立根育人的坚守 |
二、“耕读历程”:一路行走的期盼 |
(一)实践历程 |
(二)实践目标 |
三、“耕读行动”:实践路径的探索 |
(一)实现教育教学的本真回归,坚守耕读育人的初心使命 |
(二)构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建构自主多元的“课程超市” |
(三)打造开放自由的育人空间,形成育人方式的多元统整 |
1.创设“开放+合作”的耕读环境。 |
2.建构“翻转+深度”的耕读课堂。 |
3. 贯通“多元适切”的活动路径。 |
4. 形成“多样引领”的评价机制。 |
(3)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文化中劳动的内涵 |
二、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途径 |
(一)传统礼仪制度 |
(二)学校教育 |
(三)家训家风 |
三、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影响力 |
(一)耕读结合模式 |
(二)劳动教育规范 |
(三)劳动教育典范 |
(四)劳动教育读本 |
(4)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的“耕读”星火——农村学校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阐释 |
(一)“耕读文化”的含义简介 |
(二)校本课程的含义简介 |
二、“耕读文化”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概况 |
(一)“耕”文化部分——“百草园”实践活动 |
1. 识农篇。在游园及劳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辨识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叶子、果实等。 |
2. 劳作篇。在教孩子认识农具后,带领他们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进行简单的田园劳作。 |
3. 食味篇。品味丰收的果实,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劳动的成果,感受丰收的喜悦。 |
(二)“读”文化部分——“三味书屋”传统文化教育 |
1. 家风家训篇。 |
2. 感恩诚信篇。 |
3. 崇孝慕贤篇。 |
三、“耕读文化”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
(一)积极创新校园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
(二)做好课堂内外衔接与整合,探究教学新思路 |
(三)耕作与读书对接密切,书香飘满校园 |
四、结语 |
(5)耕读传家 德育有方——“垦文化”理念下中小学德育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垦文化”理念内涵解读 |
(一)耕读文化:“垦文化”理念的基础底蕴 |
(二)道德美德:“垦文化”理念的精神底蕴 |
(三)劳动至上:“垦文化”理念的实践特质 |
二、“垦文化”理念下中小学德育实践价值 |
(一)孕育德育精神,厚植精神土壤 |
(二)涵养德育习惯,推动道德自信 |
(三)培育德育品行,打开实践出口 |
三、耕读传家,德育有方:“垦文化”理念下的中小学德育实践路径 |
(一)深耕“垦文化”课程,夯实德育有方的文化根基 |
(二)拓耕“垦文化”课程,营造成长有方的文化氛围 |
(三)躬耕“垦文化”课程,践行劳动至上的文化信仰 |
(6)文化传承语境下楠溪江古村落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枫林古镇特色分析 |
2.1“新月带星”的村落布局 |
2.2 历史悠久的军政重镇 |
2.3 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 |
2.4 崇文尚学的耕读文化 |
3 枫林耕读文化和宗族文化承载场所 |
3.1 民居建筑 |
3.2 宗祠建筑 |
3.3 学堂 |
4 枫林古镇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
4.1 保护“新月带星”的整体格局 |
4.1.1 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
4.1.2 保护传统风貌街巷 |
4.2 划定保护范围实施分级保护 |
4.2.1 划定核心保护范围 |
4.2.2 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
4.2.3 划定环境协调区 |
4.3 明确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方式 |
4.3.1 现状建筑分类 |
4.3.2 现状建筑保护与整治措施 |
4.3.3 新建建筑要求 |
4.4 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导则 |
4.4.1 确定推荐历史建筑 |
4.4.2 制定推荐历史建筑保护图则 |
4.5 保护历史环境要素 |
4.5.1 保护对象 |
4.5.2 保护措施 |
4.6 优化历史镇区用地布局 |
4.6.1 增加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能级 |
4.6.2 完善古镇公共空间提升古镇品质 |
4.7 活化传统建筑传承传统文化 |
4.7.1 结合现有文化遗存传承传统文化 |
4.7.2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打造主题游线 |
5 结语 |
(7)传承“耕读文化”,建设田野上的学校(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乡村儿童生活实景为情境确定学校发展目标 |
(一)探索“耕读文化”浸润下的耕读教育 |
(二)环境育人,让学生浸润“耕读文化” |
二、系统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耕读”课程 |
(一)科学合理分类,构建“耕读”课程体系 |
1. 一类课程:耕读基础课程 |
2. 二类课程:耕读基地课程 |
3. 三类课程:耕读探究课程 |
(二)整体规划内容,促进学生素养循序发展 |
(三)开展基于真实学习的多元智能评价 |
三、大课题微研究,培养新时代新农村一代新人 |
(8)小学耕读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四季耕读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季耕读节”的重要作用 |
二、“四季耕读节”中的发展共同体 |
三、“四季耕读节”的育人价值 |
(9)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耕读文化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整育人:体现课程价值的核心表达 |
1. 构筑完整的学习生活。 |
2. 指向综合素养的培育。 |
3. 彰显“五育”并举的追求。 |
二、自主生成:擘画主题开发的合理路径 |
1. 从兴趣中来。 |
2. 从问题中来。 |
3. 从生活中来。 |
三、融合创新:打造深度学习的课程样态 |
1. 学科融合。 |
2. 跨科统整。 |
3. 项目研究。 |
四、耕读小学要耕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劳动思想智慧及其教育传承[J]. 陈珊珊,张旸. 教育学术月刊, 2021(12)
- [2]“耕读教育”:让学生成长在希望的田野上[J]. 刘学军. 教育视界, 2021(34)
- [3]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J]. 杨玲.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1(02)
- [4]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的“耕读”星火——农村学校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案例分析[J]. 董亚敏. 新课程导学, 2021(30)
- [5]耕读传家 德育有方——“垦文化”理念下中小学德育实践路径研究[J]. 储德杰. 教书育人, 2021(28)
- [6]文化传承语境下楠溪江古村落保护策略研究[J]. 胡天蕾. 城市建筑, 2021(27)
- [7]传承“耕读文化”,建设田野上的学校[J]. 乐小娟. 基础教育课程, 2021(18)
- [8]小学耕读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四季耕读节”为例[J]. 张龑. 新课程研究, 2021(25)
- [9]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耕读文化的策略研究[J]. 杨玲丽. 新课程研究, 2021(19)
- [10]依托校本课程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 ——基于兰州市H小学的个案[D]. 张生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标签: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