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冒伪劣洋货面面观(论文文献综述)
孙冠儒[1](2021)在《近代山东丝织业与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840-1937)》文中研究说明
东庆利[2](2019)在《消费主义及其批判研究 ——以《多少算够》为例》文中指出消费主义的产生不是凭空的,是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到来的时代背景、商业文化助推的文化背景和政府政策引导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内涵:消费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以追求无限多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幸福生活和人生全部要义的价值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行为现象。这种消费理念及行为现象其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支配下的一种工具意识,服务于资本,是一种资本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然后变观念的存在为现实存在,从此资源不断被浪费,环境不断被破坏。显然,消费主义并非一开始就铺天盖地,它有自己的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它萌芽于美国,发展于并普遍存在于西方各发达国家,但没有止于西方各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开始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消费主义是一种异化消费,我们应该抵制、批判和超越消费主义,为此就应该首先了解消费主义的各种表现,如感性消费、浪费性消费、奢侈消费等,了解了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如物质消费片面化、符号消费特有化、高端消费大众化等,并且了解消费主义存在的几个主要误区:将人的欲望等同于需要;人的意义在于消费,以及不消费就衰退等。以上消费的主要表现、基本特征,存在的几个误区无不告诉我们,消费主义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将消灭地球家园、消灭人类自己。我们不应坐视不管,应该行动起来打破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培养合理消费需求,以彻底解构消费主义。如前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消费主义也蔓延到中国,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悄然成为“消费人”,而“消费人”的理念就是:人为消费而生,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感觉到活的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可谓硕果累累,一部分人率先富裕了起来,这也是变成“消费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内外合力”助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这必然导致消费面临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观,通过发展可持续绿色消费、重视消费治理和崇尚精神追求,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消费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董颖颖[3](2018)在《《时报》广告与清末上海社会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中国社会经受了不断的外力冲击,此时民众的生活状态已逐渐做出调整去适应近代的步伐。不同于政治上的巨变,民众的生活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作为商品和民众之间的桥梁,广告是对时下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映射,其影响范畴涉及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主导了近代大众的消费习惯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和对于现实世界的认同。此外,广告的表现形式、象征意义及其符号语言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成为大众所关心的焦点。本文正是从报刊广告的视角来透视辛亥革命前夕上海地区民众的生活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自1904年6月12日创刊至1939年9月1日停刊,在这36年的时间中,《时报》历经两任主人,在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生活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刊登在《时报》上的广告数量与种类繁多,只有理清线索,才能利用好广告对社会映射功能。本文在整体划分为三个版块,分别为绪论、正文及结语。绪论部分对于选题缘由进行介绍,对《时报》已有的研究成果作整体的学术史回顾。正文部分共划分为五个章节,以下简要述之,希冀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现学术界中对《时报》的创办与经营管理特色已有专人的研究,因此,笔者不再对《时报》的概要进行赘述。第一章节的重点是对《时报》广告的介绍,利用抽样统计的方法,对1904至1911七年间广告的数量与种类进行量化分析,以表格的形式对统计结果进行展示。此外,商家在报纸上刊登招卖广告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因而短时间内《时报》上的广告表现形式与广告主也是具有固定性的。以第一章数据、图文为基础展开下文四个章节的论述,笔者试图将研究具体到每一种类型的广告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上。西潮冲击中国社会的过程中,不少新式物品随之而来,小到一根绣花针,大到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第二章节中正是对这些典型的日用物品、生产机器对日常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影响上进行观察。广告版面的社会信息平台包罗万象,诸如个人或群体刊登的求职招聘、遗失声明,轮船、邮政、火车发行时刻表,还有戏园的演出预告、游园或跑马等娱乐信息,第三章中笔者讨论的即是这些社会信息对民众生活规律、作息方式的影响。第四章笔者基于《时报》上大宗医药广告与民众健康观念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视角,探析出医药广告繁多的原因,继而发现戒烟药、滋补药的盛行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女性化妆品与药品出现在报头上彰显出清末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开始发生改变。《时报》初创时以文人论政风格见长,致其读者多集中在文人群体中,相比于申、新两报,文教类广告主更倾向于将《时报》作为首选地,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结果便是文教类广告占据了《时报》广告的大宗。第五章节以文教类广告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清末上海图书市场的构成,新式教育在上海普及发展的过程及产生的近代名校。此外,笔者尤其注意到新式教育兴起所带动起来的女子教育的发展,《时报》在这一过程中对兴女学的大力支持及女学所促使社会风气的文明开化。基于以上研究,对近代上海民众的社会生活进行分析,窥探其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活状态、社会风貌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是笔者研究目的所在,进而再现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形态,拓宽世人对于近代民众生活的了解和认知。
王笑言[4](2014)在《塘沽地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产品质量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构成,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产品质量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目前,塘沽地区产品质量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行业发展不均衡,品牌产品少,小型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等,这些问题需要企业的监管者——塘沽质监部门来解决。针对目前塘沽地区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研究塘沽地区企业分布、产品质量抽查、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案件处理等情况入手,采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从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产生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企业方面,经营者质量意识淡薄、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薄弱、缺乏质量责任意识等是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方面,政府质量监管理念落后、基层质量工作执行不到位等都是影响地区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社会方面,消费者质量意识差、社会组织未发挥作用等情况也影响了塘沽地区质量水平的提高。本文根据分析塘沽地区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各方面原因,应用政府监管理论,利用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相关知识,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塘沽地区产品质量水平的对策建议,包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提高企业质量基础,做好基层质量工作,推动实施品牌战略与完善地区产业结构,推动质量责任制度及诚信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六个方面。
刁龙[5](2013)在《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文化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婚姻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形成的包含婚姻缔结、婚姻维系、婚姻解除等在内的婚姻行为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是婚姻伦理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然而,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关系的维度内,文化对婚姻伦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文化的价值导向决定着婚姻伦理的价值形态并构建出婚姻伦理规范的价值坐标。特定社会的婚姻伦理规范体现了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也必然导致社会和个人对婚姻的认识和看法发生变化,婚姻伦理也会随之发展和变化。文化对婚姻伦理的价值影响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显着表现。如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是社会的主导文化,儒家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宗族基础上的差序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价值坐标下,产生了“父母之命”、“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等以宗族中的男性为中心的婚姻伦理规范;在近代社会中,变革传统文化、打破人的束缚、学习西方文化成为社会重要的价值坐标,相应地产生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婚姻伦理规范;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的价值坐标,“爱情”、“责任”、“男女平等”等成为社会的主导婚姻伦理规范;改革开放后,以“功利、自由、主体、理性”为特质的西方现代文化逐步影响中国社会,婚姻伦理呈现出重物质、重个体的特征。就现今中国社会而言,儒家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存构成了现今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和价值背景。各种文化彼此交流碰撞并呈现出“儒家文化在总体弱化态势基础上依然有很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化应有的主导地位弱化,西方现代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广泛,后现代文化在社会中初现端倪”的文化态势。多元文化形态的并存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矛盾和冲突,使得中国社会的婚姻出现了种种危机。婚姻既要面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差序之痛,又要承受现代文化功利至上而带来的物化之控,同时还要面对后现代文化追求价值虚无而产生的婚姻无序之困,以致出现了包办婚姻、物质婚姻、婚外情、换妻、一夜情等一系列婚姻伦理失范现象。针对现今中国社会多元文化所带来了婚姻伦理失范现象,我们需要在多元并存的文化背景下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化和儒家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重塑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具体而言,就是要吸纳儒家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中有利于和谐健康的婚姻秩序形成的积极因素,抵制其消极因素给婚姻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营造和谐健康的婚姻伦理的文化环境,并以此为价值基础,建构以“爱情原则”、“自由原则”、“一夫一妻原则”、“忠诚原则”、“平等原则”、“补偿原则”为内容,以“个人、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统一为准则的婚姻伦理体系,希冀能以此解决现今中国社会的婚姻伦理失范问题。与此同时,一定文化价值背景下的婚姻伦理只有融入到具体社会生活之中,内化为人们婚姻中的价值理念以及行为规范,才能更好地解决现今中国社会的婚姻伦理失范问题。为此,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婚姻伦理的基础上,不断建设和完善婚姻伦理得以有效传播的“政府、家庭、学校、中间组织”路径,让婚姻在爱情、自由、平等、忠诚等的价值维度内产生和延续。
刘晓[6](2013)在《泰山庙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泰山庙会是中国庙会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庙会,是中国庙会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个案。本文以泰山庙会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是从民俗学角度对泰山庙会进行专题研究的学位论文。在全国范围内,凡是以泰山神灵为奉祀主神的庙宇所形成的庙会,均可称为泰山庙会,或称作东岳庙会,这属于广义范围的泰山庙会。而在泰山及其周边地区,以奉祀泰山神灵为主神的庙宇所形成的庙会,可称作是狭义的泰山庙会。本文主要是以狭义的泰山庙会为调研对象,并参考了广义泰山庙会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泰山庙会予以论述:第一,泰山庙会的历史沿革。主要探讨了泰山庙会形成的条件与时间,宋元时期泰山庙会的发展,明清时期泰山庙会的兴盛,民国至当代泰山庙会的延续。第二,泰山庙会的管理与庙会活动。庙会活动是民众高度参与的综合性活动,融宗教信仰、商品贸易、游艺竞技于一体,庙会的组织管理有其自身的规律。泰山庙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管理运营机制,民众、庙宇、官方均在其中发挥着作用。第三、泰山庙会仪式研究。民众在庙会期间的信仰行为与日常信仰仪式、特殊信仰仪式有一定的差别,探讨民众庙会期间的信仰仪式,对于深入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质有着重要的价值。第四,关于泰山庙会的几个理论问题。主要探讨泰山庙会群概念、朝圣理论与中国民众的朝山进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庙会的传承与发展等。泰山庙会信仰空间广阔,历史与当代资料丰富,庙会活动多彩多姿,本文是以民俗志的研究方式,对泰山庙会文化进行符合民俗学学科特点的描述,力争为中国庙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成功的个案。
靳晓芳[7](2010)在《张家川回族行店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研究一直以来是民族学的热点和难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宗教、教育及其它各项社会事务的发展,同时也关乎着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的东南部,其地貌以“山大沟深”着称陇上。然而,这里一直以来却成长着一股引人注目的经济力量——回族祖祖辈辈经营的皮毛中转贸易,承载这一贸易的实体则是当地人所称的“行店”。它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凭借为买卖双方撮合生意而提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有的行店也附加赚取进出货物的差价。因而,行店的特征是以扮演中介商为主,兼有中间商的功能。全文采用结构功能论的视角,以张家川回族行店自身的发展史作为主线,通过分析它在地方社会中的嵌入及其对当地社会的结构性影响,展开对于行店的研究。依时间维度将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行店的研究。行店在张家川出现于1888年,它的产生与地方社会的特殊历史、地域环境、人的因素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源于地方社会中各种机制的互相运作,行店通过垄断经营模式、钱帖的发行和与洋行的合作,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积聚了大量财富的行店,其资金流向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对这一问题剖析的同时,势必引出对作为行店主的地方士绅生产生活方式的探讨。然而,行店活动并不囿于经济领域,它同时活跃于宗教、教育等非经济领域中,并通过与宗教的互动和对教育的渗透方式,对这两者产生重要影响。1954年,在国家公私合营的改造中,这一时期的行店业最终画上了句号。二、对现代行店的探讨。1983年,行店在张家川龙山镇再次复苏,并在之后的十年间创造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行店的辉煌经营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当地的宗教、教育、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观念等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凸显着自身的力量。然而,在市场转型日益深化的过程中,它却由于外缘性影响和其自身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当地软、硬环境发展的不足等因素,越来越偏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逐步趋向于萧条。与此同时,深受行店影响的地方社会也随着行店活动的低迷而低迷。因而,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行店业必须突破以往模式的局限,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自身转型的立足点,力图破茧重生,重新发挥它在地方社会中的积极功能。本论文的主线虽然是围绕着对张家川回族行店的探讨,但时刻将研究对象投射在当地社会的大背景之中,这既是行店发生、发展的土壤,也是它功能体现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篇论文既是对张家川回族行店发展史的重构,也是对张家川社会发展史的再现。
蹇福阔[8](2008)在《报纸广告中的社会变迁 ——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与重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城市社会变迁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生活方式等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上海和重庆分别是中国近代沿海利内陆具有代表性的开埠通商口岸,同时也分处长江下游和长江上游,两地的社会变迁是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城市社会变迁的特点和发展轨迹。这一时期,广告作为报业经营的生存需要得到了长足发展,报纸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它承载和包含了许多时代的信息,反映着这个时代政治认同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变化有着比较真切的反映,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申报》和《商务日报》分别是上海和重庆最具代表性、发行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商业报纸,两报广告是反映两地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上海与重庆这一时期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社会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观念及妇女形象的变迁,在报纸广告中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反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重庆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服、西餐、洋房、汽车、西药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西方的娱乐休闲方式,如看电影、跳舞、打高尔夫球等也相继被人们熟悉和接受;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土产及手工产品逐渐被机制品所取代;社会阶层分化,人们向往用一系列商品包装的“上流社会”;人们滋生了物欲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开放张扬;法律观念转变,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法律事务日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妇女的传统形象和社会角色逐渐改变,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社会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总体上,重庆与上海社会变迁的领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上海出现的新事物及新变化,在重庆也几乎能找到,但两地社会变迁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异。外力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力,“冲击”-“反映”是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的主导模式。上海较多地受到两方文明的影响,处在中国近代城市社会变迁的前沿,重庆更多地受到来自上海吸纳和消化过的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社会变迁基本上呈现出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向内陆延伸或传递的特点。
徐建军[9](2005)在《LD公司营销渠道的设计改造及其管理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从短缺经济过渡到了过剩经济时代,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更显得尤为激烈,各种竞争手段屡试不爽,企业很难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于是,纷纷将目光聚集到营销渠道上,关注零售终端更成为当下营销界的时尚话语。竞争的加剧结合零售业态和市场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国内企业普遍对传统渠道模式产生着巨大的变革冲动和积极的探索,而许多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型的快速消费品制造商,除了欠缺对营销渠道进行科学设计的理论和技巧外,更是在与渠道成员的关系博弈中感到无所适从。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对营销渠道问题研究的。 本文以国内专业化妆品制造商LD公司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所学的市场营销及专业营销渠道管理等工商管理理论,结合对LD公司的调查了解和个人实际工作体验,实证地分析LD公司营销渠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将LD公司营销渠道的设计改造和渠道实施中的管理作为研究项目,系统性地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渠道设计改造的程序和方法,为渠道实施中的管理提供一套科学的分析框架和操作指导,从而为LD公司乃至类似的快速消费品企业提供可借鉴并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渠道改进范本和模型,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范例指导循环往复的渠道改进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突出的特色和价值在于渠道差距理论的具体运用,归纳和总结了渠道差距分析在渠道改进中的应用方法。首先通过第一部分对LD公司的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包括了行业竞争态势和渠道变迁,第二部分分析了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了管理限制和渠道问题分析,第三部分在构建渠道设计改造和管理改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重点提炼出渠道差距分析的方法和流程,通过目标细分市场渠道服务产出和渠道成本的比较与分析,进而分析渠道的需求方差距和供应方差距以及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环境和管理限制的分析,确立改进的方向和目标并提出缩小差距的措施,以此指导并提出渠道设计的重构建议方案,最
戴筱筱[10](2004)在《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加快发展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怎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新课题。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是思想政治工作由原来的只与党政工作挂钩到现今的植根企业的新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企业,主要表现在围绕企业文化所展开的调查研究、战略分析、体系构建等一系列工作。 品牌文化是近年来企业文化研究领域所探讨的新问题。品牌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它与民族传统文化紧紧联相连,凝聚着本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能够做到经典的屈指可数,原因就在于没有将品牌上升到文化的层次。 本文围绕中国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从品牌文化的内涵着手,研究了国外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对品牌文化的重视与运用,通过对其品牌建设策略的研究,探讨了它们是如何打入中国市场并牢占一席之地的。同时分析了中国品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品牌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及品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某些误区。接下来,分析了中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优劣方面,对海尔及联想这两大本土品牌的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企业品牌文化战略的国际化构思。最后,文章对入世后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发展展开了前景展望,提出中国企业品牌建设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领域的发展寻找了契机,把握了结合点。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品牌文化的体系构建和国际化构思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品牌建设领域中应受关注的新问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
二、假冒伪劣洋货面面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冒伪劣洋货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2)消费主义及其批判研究 ——以《多少算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主要内容与构架 |
(一)主要内容 |
(二)基本构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消费主义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消费主义产生背景 |
(一)时代背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到来 |
(二)文化背景:商业文化的助推 |
(三)政治背景:政府引导民众消费 |
二、消费主义的内涵与本质 |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
(二)消费主义的本质 |
三、消费主义的历史演变 |
(一)消费主义的萌芽 |
(二)消费主义的发展 |
(三)消费主义的盛行 |
第二部分 消费主义的批判及解构:以《多少算够》为例 |
一、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与基本特征 |
(一)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 |
(二)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 |
二、消费主义的主要误区及其后果 |
(一)消费主义的主要误区 |
(二)消费主义引起的主要后果 |
三、消费主义的破解之道 |
(一)打破“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 |
(二)培养合理消费需求 |
第三部分 消费主义的当代反思 |
一、我国目前的消费现状 |
(一)逐渐步入消费社会 |
(二)消费主义日益蔓延 |
(三)消费现象面面观 |
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消费观 |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
(二)发展可持续绿色消费 |
(三)重视消费治理 |
(四)崇尚精神追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时报》广告与清末上海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意义 |
2 学术史回顾 |
2.1 概论性的研究 |
2.2 专题性研究 |
2.3 对报刊广告的研究 |
第1章 《时报》创办与所刊广告 |
1.1 《时报》的创办 |
1.2 所刊广告的量化分析 |
1.2.1 数量 |
1.2.2 种类 |
1.3 广告的表现形式 |
1.3.1 版面的设计 |
1.3.2 巧用标题 |
1.3.3 插图、商标及英文的使用 |
1.3.4 证人证言 |
1.4 广告主的构成 |
第2章 生产生活中的西式物品 |
2.1 “洋货”的传入 |
2.2 各式日用及机器 |
2.2.1 日用物品 |
2.2.2 留声机 |
2.2.3 裁缝机及照明灯 |
2.2.4 用于生产之机器 |
第3章 社会活动 |
3.1 社会信息 |
3.2 交通状况 |
3.2.1 轮船 |
3.2.2 铁路与火车 |
3.3 娱乐休闲活动 |
3.3.1 茶园看戏 |
3.3.2 新式舞台与新戏 |
3.3.3 其他娱乐活动 |
第4章 医药广告 |
4.1 动因、广告主及表现形式 |
4.1.1 动因 |
4.1.2 广告主及表现方式 |
4.2 时下畅销之药 |
4.2.1 戒烟药 |
4.2.2 滋补药 |
4.2.3 化妆品与妇科药 |
第5章 文化教育 |
5.1 书籍广告 |
5.1.1 书籍广告主 |
5.1.2 图书广告表现形式 |
5.1.3 图书类型 |
5.1.4 教科书 |
5.2 学校与近代教育 |
5.2.1 招生广告 |
5.2.2 广告与近代名校 |
5.3 女子教育 |
5.3.1 《时报》倡议女学 |
5.3.2 女子教育与社会开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塘沽地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政府监管与质量管理理论论述 |
2.1 政府监管理论概述 |
2.2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塘沽地区产品质量状况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塘沽地区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
3.2 塘沽地区产品质量基本情况 |
3.3 塘沽地区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
第四章 塘沽地区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企业内在因素 |
4.2 政府部门因素 |
4.3 社会及市场因素 |
第五章 提高塘沽地区产品质量的对策建议 |
5.1 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
5.2 提高企业质量基础 |
5.3 做好基层质量工作 |
5.4 推动实施品牌战略与完善地区产业结构 |
5.5 推动企业质量责任制度及诚信体系建设 |
5.6 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本文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化:婚姻伦理的价值本体 |
一、文化 |
二、伦理 |
三、婚姻伦理 |
四、文化、伦理、婚姻伦理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伦理 |
第一节 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伦理 |
一、儒家文化概述 |
二、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和婚姻伦理 |
三、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伦理的评述 |
第二节 近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伦理 |
一、近代文化概述 |
二、近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和婚姻伦理 |
三、近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伦理的评述 |
第三节 西方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伦理 |
一、西方现代文化概述 |
二、西方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和婚姻伦理 |
三、西方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伦理的评述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伦理 |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概述 |
二、马克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和婚姻伦理 |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伦理的评述 |
第三章 中国现今社会的文化态势:基于多元文化并存的分析 |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与中国社会 |
一、现今中国社会存在的多元文化形态 |
二、多元文化在现今中国社会中的存在态势 |
第二节 中国现今社会的文化态势形成的原因 |
一、儒家文化在总体弱化态势基础上依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在现今中国社会呈现弱化态势的原因 |
三、西方现代文化在现今中国社会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 |
四、后现代文化在现今中国社会初现端倪的原因 |
第四章 中国现今社会的文化态势对婚姻伦理影响 |
第一节 儒家文化与现今中国社会的婚姻伦理 |
一、儒家文化在现今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今社会婚姻伦理的影响 |
三、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今社会婚姻伦理的影响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二节 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现今社会的婚姻伦理 |
一、西方现代文化在现今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
二、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现今社会婚姻伦理的影响 |
三、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现今社会婚姻伦理的影响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与中国现今社会的婚姻伦理 |
一、后现代文化在中国现今社会中的地位 |
二、后现代文化对中国现今社会的婚姻伦理的影响 |
三、后现代文化对中国现今社会婚姻伦理影响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婚姻伦理的文化建构:基于多元文化背景 |
第一节 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依据 |
二、构建与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相一致的物质基础 |
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现存其他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中国婚姻伦理的文化建构的基本准则 |
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统一:中国婚姻伦理的文化建构的基本准则 |
二、“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统一”价值准则下的婚姻伦理的内容 |
第三节 中国婚姻伦理的文化建构的路径保障 |
一、发挥政府的价值引导作用、完善婚姻伦理传播的政府路径 |
二、发挥家庭的价值引导作用、完善婚姻伦理传播的家庭路径 |
三、发挥学校的价值引导作用、完善婚姻伦理传播的学校路径 |
四、发挥中间组织的价值引导作用、完善婚姻伦理传播的中间组织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泰山庙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本文的基本框架 |
四、关于泰山庙会概念的界定 |
五、本文的突破点 |
六、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泰山庙会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泰山庙会的起源 |
一、关于泰山庙会起源的两条史料 |
二、从自然崇拜到泰山神灵信仰 |
三、泰山神宫庙空间与庙会场所 |
四、神灵圣诞与庙会会期 |
五、群众参与和庙会的形成 |
第二节 宋元之际的泰山庙会 |
一、两宋时期的泰山信仰与泰山庙会 |
二、过渡期的金代泰山庙会 |
三、元代的泰山庙会 |
四、《水浒传》与泰山东岳庙会 |
第三节 明清时期泰山庙会的兴盛 |
一、碧霞元君信仰及其对泰山庙会的影响 |
二、明代的泰山庙会 |
三、清代的泰山庙会 |
第四节 民国至当代的泰山庙会 |
一、民国年间的泰山庙会 |
二、二十世纪中期的泰山庙会 |
三、近三十年来的泰山庙会 |
第二章 泰山庙会的仪式性活动 |
第一节 民众进香仪式 |
一、历史上的泰山进香仪式 |
二、当代民众泰山进香仪式 |
第二节 庙宇宗教仪式 |
一、祀孤魂 |
二、打醮(建醮) |
三、送阴碑 |
第三节 政府策划仪式——以2009年泰山东岳庙会为例 |
第三章 泰山庙会的组织管理与活动 |
第一节 历史上泰山庙会的管理与香税 |
第二节 当代泰山庙会的组织与管理 |
第三节 庙会游艺活动 |
第四节 庙会商贸活动 |
第四章 关于泰山庙会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庙会群——泰山庙会特征初探 |
一、关于“泰山庙会群”的概念与内涵 |
二、泰山中心区域的庙会 |
三、泰山周边延伸区域的庙会 |
第二节 朝圣与进香——宗教理论与民俗实践 |
一、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朝圣” |
二、作为朝圣地的泰山 |
三、作为通灵之地的泰山 |
四、进香与朝圣理论的简要比较 |
第三节 当代庙会转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一:2009年三月三王母池庙会考察实录 |
附录二:十七世纪一个矛盾的泰山朝圣者(译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张家川回族行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过程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基本说明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上篇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张家川回族行店 |
第一章 行店的历史形成 |
第一节 行店产生的历史原因 |
第二节 行店经营面面观 |
第三节 地方士绅在行店业中的作为 |
第二章 行店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依恃特权的包税制度及行业垄断经营 |
第二节 布帖与纸帖的发行 |
第三节 行店与洋行的密切结合 |
第三章 行店的资金流向 |
第一节 行店主之间的融资方式 |
第二节 "无商不土"与"西路"贸易 |
第三节 东路贸易及其影响 |
第四节 经商背后的生活 |
第五节 最后的没落 |
第四章 行店与宗教、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行店与宗教的互动 |
第二节 行店对教育的渗透 |
下篇 张家川回族行店的现代接续 |
第五章 行店的重建与衰变 |
第一节 行店业的重新建立及其辉煌经营 |
第二节 趋向于衰落的市场 |
第六章 行店业发生变迁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外缘性因素的冲击 |
第二节 经营模式的被动转变 |
第三节 软、硬环境发展的不足 |
第七章 行店兴衰与地方社会 |
第一节 行店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
第二节 行店主在教育领域的作为 |
第三节 新型社会观念的形成 |
第四节 次生行业的变迁 |
第八章 百年行店衰落后的思考 |
第一节 "龙山模式"的终结 |
第二节 破茧重生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8)报纸广告中的社会变迁 ——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与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思路 |
1.3 目前国内有关本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目标 |
第2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上海报业广告的发展及其史料价值 |
2.1 报业广告的发展 |
2.2 报刊广告的分类 |
2.3 报纸广告在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史料价值 |
第3章 从广告看上海与重庆的社会变迁 |
3.1 社会生活的变迁 |
3.2 社会结构变迁 |
3.3 社会观念的变迁 |
3.4 传统与嬗变中的女性形象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9)LD公司营销渠道的设计改造及其管理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化妆品行业渠道现状分析 |
1.1 化妆品行业特征分析 |
1.2 国内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1.3 化妆品营销渠道现状 |
第二部分 LD公司渠道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LD公司背景及发展现状 |
2.2 LD公司目标市场 |
2.3 LD公司渠道现状 |
2.4 LD公司渠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三部分 LD公司渠道设计改造及管理改善建议 |
3.1 LD公司渠道设计改造与管理改善的分析框架 |
3.2 LD公司渠道差距分析 |
3.3 LD公司渠道设计改造的建议 |
3.4 LD公司渠道管理改善建议 |
结束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论文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10)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品牌的定义 |
1.1.2 品牌的特征 |
1.1.3 品牌价值的内涵 |
1.1.4 品牌的市场作用 |
1.2 品牌文化的内涵 |
1.3 品牌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1.4 本文的写作思路、结构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外品牌文化发展阶段与实例研究 |
2.1 国外品牌文化发展阶段 |
2.2 国外品牌在中国发展实例 |
2.2.1 品牌大师宝洁的中国之路 |
2.2.2 西门子七年磨剑终出鞘 |
2.2.3 薇姿独树一帜创品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品牌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中国品牌文化的历史发展 |
3.1.1 中国品牌文化的开端 |
3.1.2 中国品牌文化的发展 |
3.2 中国品牌文化的研究 |
3.3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中国品牌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3.3.2 中国企业品牌发展滞后的原因 |
3.3.3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发展误区 |
3.4 研究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意义 |
3.4.1 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
3.4.2 提高企业品牌管理水平 |
3.4.3 缩短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差距 |
3.4.4 创建世界市场上的中国品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战略国际化构思 |
4.1 中国企业实施品牌文化战略优劣分析 |
4.1.1 我国实施品牌文化战略的优势 |
4.1.2 我国实施品牌文化战略的劣势 |
4.2 中国企业创建知名品牌之要素 |
4.2.1 提高品牌知名度,强化品牌意识 |
4.2.2 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用户品牌满意度与忠诚度 |
4.2.3 维持平衡的品牌价值 |
4.2.4 适当的品牌延伸规则 |
4.3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国际化实例研究 |
4.3.1 海尔的国际化 |
4.3.2 联想的国际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发展的前景展望 |
5.1 实施中国品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5.1.1 推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
5.1.2 加速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
5.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
5.1.4 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需要 |
5.2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如何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
5.2.1 转变品牌经营观念与意识,正确认识品牌价值 |
5.2.2 构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体系和运行机制 |
5.2.3 以产品质量为品牌文化建设的基础 |
5.2.4 实施正确的品牌文化营销战略 |
5.3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发展前景展望 |
5.3.1 提高产品质量,以质取胜 |
5.3.2 恰到好处的宣传 |
5.3.3 加强品牌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假冒伪劣洋货面面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山东丝织业与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840-1937)[D]. 孙冠儒.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消费主义及其批判研究 ——以《多少算够》为例[D]. 东庆利.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9)
- [3]《时报》广告与清末上海社会变迁[D]. 董颖颖. 河北大学, 2018(12)
- [4]塘沽地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 王笑言. 天津大学, 2014(05)
- [5]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文化建构[D]. 刁龙. 南京大学, 2013(05)
- [6]泰山庙会研究[D]. 刘晓. 山东大学, 2013(10)
- [7]张家川回族行店研究[D]. 靳晓芳. 兰州大学, 2010(10)
- [8]报纸广告中的社会变迁 ——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与重庆为例[D]. 蹇福阔. 西南大学, 2008(09)
- [9]LD公司营销渠道的设计改造及其管理改善研究[D]. 徐建军. 四川大学, 2005(03)
- [10]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D]. 戴筱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