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指导高中生课外书册阅读(论文文献综述)
徐春爽[1](2021)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堂吉诃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就可以追寻到整本书阅读的身影。到了近现代,叶圣陶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1)”,倡导将整本书纳入语文教学之中,整本书阅读回归大众视野。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整本书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顺应语文教育的需要,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于十八个任务群之首,贯串于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以期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对文学作品独特的解读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语文能力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与提高。那么,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展开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寻求可指导教学实践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本论文确定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为课题的原因、本研究具有的意义以及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概述,本章首先逐层解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含义,旨在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概念的探究作为本次研究的基础;其次,对国内、国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以期对本论文的写作提供借鉴与指导。第三部分对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本章通过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掌握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立足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思考解决的方法。第四部分呈现《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尝试,本章将以整本书《堂吉诃德》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探究可实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第五部分记录《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状况,本章分为教师导读、学生自读、专题研讨、整合阅读几个部分,通过整本书阅读完整教学过程的实施,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各个阶段的操作策略,从而为其他一线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郭江艳[2](2021)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整本书阅读思想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中存在己久。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整本书阅读教学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成为语文教育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重点话题。但由于整本书自身特点,整本书阅读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学生不懂得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评价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都导致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浮于表面,难以在实践中深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分析目前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研究整本书阅读的缘由、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整本书阅读含义和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整本书阅读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论述,以及支撑整本书阅读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整本书阅读的历史发展及现实意义。主要是对整本书阅读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然后对现实意义作出了概述,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等重要意义。第四部分是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了掌握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现阶段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三个层面,包括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第五部分是高中整本书阅读改进策略。主要是针对上一章节所总结出来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策略,分别从创造有利于阅读的大环境、教师有效发挥整本书阅读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提升自我阅读素养来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策略。
黄晨曦[3](2020)在《《论语》整本书阅读指导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称“课程标准”)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学习任务群当中,且贯串高中整个阶段的学习,它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考试评价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恰好为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研究缘起、现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如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等,比较整本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课外阅读、专题学习的异同,指出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对话教学理论。第三章为《论语》整本书阅读价值分析,主要表现为语言价值、文化价值、实践价值。第四章介绍《论语》整本书教学设计。首先对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简要说明,教学目标分为语言、思维目标与思想、人格目标。为达成相关目标,对整个学程进行了详细设计并有相应的课程安排。在阅读方法上,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的前提下,特别强调“纵横阅读法”,为巩固训练成果,要求学生按照书目按部就班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训练依次分为导读、初读、再读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任务,同时又相互联系依存。为检验阅读效果,设计了《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第五章以岳阳市一中高一635班《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调查等获得《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相关数据,初步总结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并对其遇到的一些问题作出一定反思。本文的特色在于理论结合实践,以当前高中课程标准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前人教学成果,进行整本书阅读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比较粗浅,这些探索或许可为后续从事整本书阅读尤其是《论语》整本书阅读提供些许参考。
陈胡涛[4](2020)在《上海地区“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7版新课标的颁布,整本书阅读逐渐走入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之中。这两年来,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是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整本书阅读教学仍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鉴于此,笔者想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对上海地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调查分析,对上海地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通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以此发现在其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完善和改进上海地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与推广。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思路,并且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对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描述,以避免本次研究处于重复研究的状态。第二部分:高中整本书阅读概述。首先是厘清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与特征。其次是从历史角度和课标角度来探明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流变,通过这种考证与梳理,希望能够从中得到现代启示。最后是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从教师、学生、核心素养等角度来阐述开展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上海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为主要调查手段,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运用相关的统计软件来具体地呈现上海地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从中发现上海地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的策略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第四部分:上海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的启示与建议。针对第三部分呈现的现状,从“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以及“读书方法的培养”这两个大方向来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第五部分:结语。对上述现状研究和策略研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本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韩东芳[5](2020)在《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以《苏东坡传》为例》文中指出“整本书阅读”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就出现过,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2017年,教育部在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并对教学内容做了具体规定,在课程安排上不仅覆盖必修,还兼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同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还成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的“领头羊”,足见其重要性。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是“整本书阅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但是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指导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就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研究以人物传记整本书《苏东坡传》为例,在礼县一中对其高中生及语文教师开展调查,对高中生对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的认识、平时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开展调查与分析,对语文教师进行访谈。发现高中生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对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的兴趣;缺乏阅读人物传记整本书的计划性,阅读方法单一;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中主动性的缺失;缺乏教师对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阅读时间不足;外部支持力度不足,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等方面。教师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素养积累不足,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不够深入;不重视整本书阅读,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阅读效果难以检测;对整本书阅读的定位发生偏差,时间难以保证等方面。高中生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的成因是:缺乏正确的阅读心理;缺乏正确的阅读动机;阅读时间不足,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做保证;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指导不到位。教师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的成因:教学观念的偏差与落后;学校对教师评价的片面单一。基于此,本研究以《苏东坡传》为例,立足于对礼县一中高中生和语文教师的调查,提出了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改进策略:培养与激发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前的充分准备;加强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中的指导;加大外部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制定多元合理的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在进行《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指导时,可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及以陷害苏东坡的相关人物为引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过的苏东坡的诗文,并引导学生关注传记三要素:传主生平、传主人格和作者对传主的解释。教师为学生提供助读素材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设置自读阶段,教师在学生自读阶段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设计阅读任务清单,以任务驱动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泛读精读结合、抽取要点、互文联结、情景还原、跨界阅读等策略。阅读完成后,组织读书分享会,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针对《苏东坡传》,进行两个展示:一是给苏东坡纪念馆选址,二是苏东坡纪念馆的群塑设计。
王银[6](2020)在《《三国演义》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整本书阅读是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路径。整本书思想内蕴体系完整、逻辑严谨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升审美、传承文化、建构良好言语体系的教学载体。在高中阶段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学习语文课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育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三国演义》为对象,运用主题阅读理论,深入挖掘《三国演义》的教学价值。通过对学生问卷做诊断性分析发现高中生阅读存在兴趣不浓、速率低、层次浅、方法单一等问题;《三国演义》阅读存在难字难词、古诗词与课业负担、手机等多种因素影响阅读的问题;教师阅读教学存在教师指导与学生阅读相脱离的问题。笔者依据语文学科素养理论,主题阅读理论,内隐学习理论提出了主题阅读的具体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情与《三国演义》文本内涵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阅读层次完成具体的阅读教学设计,为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奠定教学基础。构建了主题阅读评价体系,设计了难字难词作业评价、思维导图作业评价、研究性小论文评价等多种阅读评价量化表来保障整本书阅读的落实。从全面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积极建构科学高效的文学名着阅读场域,合理创建文学名着阅读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索文学名着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总之,整本书阅读必须立足于科学的阅读理论。围绕科学的阅读理论,结合具体阅读书籍,设计出切合实际的阅读教学设计,并运用于阅读教学实践,从而构建起良好的整本书阅读场域,应是值得推广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
朱越[7](2020)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十八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明确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任务,使得《红楼梦》急需正式进入语文课堂。但是,由于教学时空的限制、师生阅读素养的下降、选文教学观念的固化等原因,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却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了“教学评”上的诸多困难。因此,本研究选择以《红楼梦》这部在高中阶段具有极高教学价值的中国古代名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实施与反思《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理论探索与教学经验。虽然“整本书阅读”是对长期阅读教学各种表现形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但进入课程层面的后,首先需要明确其新的学科特性、核心概念与教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审定其教学原则。为将理论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本次研究从文学地位、考评要求、教学价值等角度确定了具体阅读书目和教学资源,结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客观要求和学生学习的主观情况,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创造性设计了导读课、初读课、研讨课、活动课四类课型,红楼母题与红楼故事、红楼演说与红楼围城、诗的毁灭与人的凋零、阅读评价与成果展示四个学习专题,并在活动过程中贯彻设置学习情境、开展学习任务,进行学习评价、推动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为了解此次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总结反思。在总结此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还辐射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学习目标要从“三维目标”转向“三种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要从“阅读活动”充实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从“注重结果”走向“关注过程”、教学规划要从“机械接受”发展为“自主建构”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王海[8](2020)在《通过课内选文引导高中生展开相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最新的高中标准课程中有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已经正式规定了,可以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主要是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对于高中生来说,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拓宽视野,也能够提升自身素质,更是素质教育的有利体现,这一做法值得每一所学校学习和借鉴。然而不得不承认,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均较大。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课内选文开展整本书阅读,这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就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做了问卷调查和问卷分析,探究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本文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对高中时期的学生经过课内选文,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活动,并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全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对象做了详细的研究。论文第一章内容主要是对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阐述,肯定了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从课内选文进行相关整本书阅读的原因。第二章对两所高中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这个过程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整合问题,第三章对反应出的问题从学生、教师、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问题的成因。第四章面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何激趣、设计指导体例和评价方法。本文从课内选文展开相关整本书阅读,力图为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
吴竟[9](2020)在《“以写促读”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整本书阅读成了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安排其中,并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目前,很多地区的学校正处于由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提倡探索阶段到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真正纳入课堂教学的过渡时期。本研究基于个案学校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有效改善现有问题,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实施提供有效策略。笔者以实习学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X高中为个案学校,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习惯和方式、阅读选择、阅读过程和效果、阅读环境及硬件设施等情况;然后采用观察法从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了解阅读态度、阅读内容、阅读指导和阅读习惯;再采用文本分析法从文体、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把握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水平、审美水平、语言组织能力、心理状态;最后采用访谈法从教师自身阅读习惯、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了解情况及看法、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情况及所遇困难方面了解和把握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情况、一线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所遇困难及期望得到的帮助和支持。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态度上肯定阅读价值,阅读兴趣浓厚,且主动反复阅读,主观成就感强;在阅读内容上以单篇文章为主,整本书阅读量少,且以休闲小说为主,文学社科类较少;在阅读习惯上缺少阅读计划,且以消遣目的为主,研究性阅读意识不强;在阅读影响上囿于阅读条件,且缺乏过程性指导。经分析,现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学模式混乱和教学目标功利性强等问题,究其成因为:教学要素定位固化;研究意识弱化;阅读思维扁平化。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和“从做中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将“以写促读”应用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中的应对策略。在学生主体原则、整体性原则、由浅入深原则、及时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指引下,通过将勾画圈点摘抄,做批注;建构思维导图,列表格;问题带读;微写作促读;阅读方法策略梳理;阅读主题批判研讨;评论式;专题研究式等多种形式的写作任务穿插到初读、研读、研讨和活动等不同阅读阶段,实现以“写”促平等阅读;以“写”促立体阅读;以“写”促深度阅读。在“以写促读”的切入点、应用路径、应用原则等理论研究基础上,笔者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依托设计了“以写促读”策略的具体应用过程,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李丹阳[10](2020)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全民阅读”的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落实《普通义务课程标准》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妥善破解的新问题。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尚且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主要为阅读课、班级读书会等方式,还未形成科学的实践模式与课程理论体系。因此还需大量的教师和专家参与其中,共同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上述现状,笔者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展开研究。为了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真实情况,本研究调查具有一定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的山东省德州市F小学,以中高年级的学生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该校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进行调查。笔者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全阅读”课程体系不完善,阅读课型缺乏多样性,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欠缺;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缺乏统整性,模式化和感知印证化严重,过程监督不足,阅读氛围不浓厚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阅读目的功利化,阅读文本内容单一且量少质次,阅读方式浅显化。分析成因为:学校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保障和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师教学缺乏系统思考和综合素养;学生主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低且认知发展局限。笔者通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的思考,发现开发整本书阅读课程可以解决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泰勒课程原理、全阅读理念、语文核心素养,从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整本书阅读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浅谈如何指导高中生课外书册阅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指导高中生课外书册阅读(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堂吉诃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
(二)高考改革日趋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整本书阅读的理论研究 |
(一)国外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
(二)国内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四)个案研究法 |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 |
一、“整本书”的含义 |
二、“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含义 |
第二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问卷设计 |
二、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整本书阅读问卷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
(二)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访谈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
三、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够 |
(二)学生缺乏思维训练与深度阅读能力 |
(三)缺乏系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
第三章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
一、整本书阅读书目的选择 |
(一)选择《堂吉诃德》的原因 |
(二)《堂吉诃德》版本的确定 |
(三)《堂吉诃德》相关参考书目 |
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
(一)制定《堂吉诃德》教学目标的依据 |
(二)《堂吉诃德》教学目标的表述 |
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安排与教学评价 |
(一)《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安排 |
(二)《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学程设计 |
(三)《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价 |
第四章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施 |
一、通读全书,初识全貌 |
(一)导读部分 |
(二)任务设置 |
二、初读交流,梳理内容 |
(一)交流感悟,解答疑惑 |
(二)把握小说主要人物 |
三、深读探究,深层挖掘 |
(一)探究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 |
(二)探究“客店”场景的作用 |
四、拓展延伸,整合阅读 |
(一)拓展阅读 |
(二)读写结合 |
(三)课本剧排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改编剧本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 |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受到冲击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整本书阅读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
一、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
(一)整本书 |
(二)整本书阅读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整本书阅读的历史发展及现实意义 |
一、整本书阅读的历史演变 |
(一)古代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 |
(二)近代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 |
(三)现代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
(一)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
第四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范围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目的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二、调查及访谈结果统计分析 |
(一)学生问卷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统计及分析 |
(三)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五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改进策略 |
一、创造有利于阅读的大环境 |
(一)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
(三)增设阅读资源,开展阅读活动 |
二、教师采取有效方式有效引导整本书阅读 |
(一)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
三、学生提升自我阅读素养 |
(一)转变阅读观念 |
(二)激发阅读兴趣 |
(三)自主制定阅读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论语》整本书阅读指导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符合学生的需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建国前整本书阅读探索 |
1.2.2 建国后整本书阅读探索 |
1.2.3 本世纪以来对《论语》整本书阅读实践的探索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问题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整本书阅读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概念 |
2.1.1 整本书阅读 |
2.1.2 整本书阅读教学 |
2.1.3 整本书阅读与课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区别 |
2.1.4 整本书阅读与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
2.2 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对话教学理论 |
第3章 《论语》整本书阅读价值分析 |
3.1 语言价值 |
3.2 文化价值 |
3.3 实践价值 |
第4章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4.1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意图 |
4.1.1 教学目的 |
4.1.2 教学目标 |
4.2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 |
4.2.1 《论语》整本书阅读顺序——“纵横阅读法” |
4.2.2 时间预算和阅读书目 |
4.2.3 课时安排 |
4.3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 |
4.3.1 教学策略 |
4.3.2 教学步骤 |
4.4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 |
4.4.1 关注学生平时表现与阅读习惯 |
4.4.2 关注学生在趣味考核活动中的表现 |
4.4.3 关注学生的随笔与小论文等写作成果 |
第5章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 |
5.1 调查概况 |
5.1.1 调查说明 |
5.1.2 问卷设计说明 |
5.1.3 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
5.1.4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5.2 《论语》整本书阅读实施成效分析 |
5.2.1 《论语》整本书阅读有利于激发高中生阅读文化论着的兴趣 |
5.2.2 《论语》整本书阅读有利于促进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迁移 |
5.2.3 《论语》整本书阅读有利于促进高中生塑造人格 |
5.2.4 《论语》整本书阅读有利于高中生更好的表达与交流 |
5.3 《论语》整本书阅读实践的反思 |
5.3.1 《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经验 |
5.3.2 《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困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阅读档案袋 |
附录二 :小组发现问题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个人阅读档案袋成果展示 |
附录四 :小组发现问题记录表成果展示 |
附录五 :学生随笔成果展示 |
附录六 :学生小论文成果展示 |
附录七 :岳阳市一中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学生版) |
附录八 :岳阳市一中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教师版)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上海地区“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港澳台地区“整本书阅读”情况研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概述 |
一、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与特征 |
(一)整本书阅读相关概念的厘定 |
(二)整本书阅读的特征 |
二、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流变 |
(一)历史发展中的整本书阅读思想 |
(二)整本书阅读在历年课标中的体现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
(一)发挥育人功能,建构学生的核心素养 |
(二)改变阅读倾向,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三)变革教学模式,更新陈旧的阅读教学 |
(四)推行跨界阅读,促进学科的相互融合 |
第二章 上海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调查研究结果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题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过程 |
二、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一)调查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相关度分析 |
(四)访谈与案例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三章 上海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
一、实现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 |
(一)实现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目的 |
(二)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正负效应 |
(三)整本书阅读视野下,课程开发模式之辨析 |
(四)单元设计: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重要支点 |
(五)以“项目型单元”为支点,“过程模式”为主导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探析 |
(六)以“计划型单元”为支点,“泰勒模式”为主导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探析 |
二、探索多种多样的读书方法指导策略 |
(一)重视辅文阅读 |
(二)构建阅读共同体 |
(三)注重批注式阅读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教师卷) |
附录2 问卷调查(学生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以《苏东坡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课程标准提高对整本书阅读的规定 |
1.1.2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
1.1.3 信息时代师生深度阅读的欠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1.1 整本书 |
1.3.1.2 整本书阅读 |
1.3.1.3 整本书阅读教学 |
1.3.2 相关研究综述 |
1.3.2.1 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现状评述 |
1.3.2.2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教学研究现状评述 |
1.3.2.3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起点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对象 |
1.4.2.1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现状 |
1.4.2.2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现状 |
1.4.2.3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
1.4.3 研究方法 |
1.4.3.1 文献研究法 |
1.4.3.2 问卷调查法 |
1.4.3.3 访谈法 |
2 人物传记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点、价值及要求 |
2.1 人物传记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点 |
2.1.1 人传传记类整本书阅读教学诸体具备 |
2.1.2 人物传记类整本书阅读教学拥有独特的文体资源 |
2.2 人物传记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
2.2.1 积累人物传记类知识并获得精神成长 |
2.2.2 建构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与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
2.2.3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2.3 人物传记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 |
2.3.1 新课程标准提高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
2.3.2 弥补人物传记节选和单篇教学不足 |
3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关于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现状的调查 |
3.1.1 调查内容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目的 |
3.1.4 调查方法 |
3.1.5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2 高中生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3.2.1 对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的认识的分析 |
3.2.2 平时的阅读习惯的分析 |
3.2.3 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评价的分析 |
3.2.4 学生问卷主观题分析 |
3.3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现状教师访谈基本情况 |
3.4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高中生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4.1.1 高中生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
1.缺乏对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
2.缺乏阅读人物传记整本书的计划性,阅读方法单一 |
3.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
4.整本书阅读中主动性的缺失 |
5.缺乏教师对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阅读时间不足 |
6.外部支持力度不足,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
3.4.1.2 高中生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
1.缺乏正确的阅读心理 |
2.缺乏正确的阅读动机 |
3.阅读时间不足,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做保证 |
4.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指导不到位 |
3.4.2 教师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4.2.1 教师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 |
1.专业素养积累不足,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不够深入 |
2.不重视整本书阅读,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 |
3.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阅读效果难以检测 |
4.对整本书阅读的定位发生偏差,时间难以保证 |
3.4.2.2 教师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
1.教学观念的偏差与落后 |
2.学校对教师评价的片面单一 |
4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改进策略 |
4.1 培养与激发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
4.1.1 以传主的名人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
4.1.2 以与传主相关的人物激发学生兴趣 |
4.1.3 以阅读抓手激发学生兴趣 |
4.2 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前的充分准备 |
4.2.1 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书目的确定 |
4.2.2 以教师的读促进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的开展 |
4.2.3 教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助读素材 |
4.3 加强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中的指导 |
4.3.1 指导学生培养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 |
4.3.2 指导学生掌握人物传记的多种阅读方法 |
4.4 加大外部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
4.4.1 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
4.4.2 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 |
4.5 制定多元合理的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 |
5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课例 |
5.1 《苏东坡传》的导读和自读阶段 |
5.1.1 导读阶段 |
5.1.1.1 培养与激发学生对《苏东坡传》的兴趣 |
1.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
2.以诬陷苏东坡的相关人物为引激发学生兴趣 |
5.1.1.2 回顾已知,搭建与未知的桥梁 |
5.1.1.3 明确教学目标,提供助读素材 |
1.积累《苏东坡传》相关知识并受到精神陶冶 |
2.建构《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
3.积累与构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5.1.2 自读阶段 |
5.1.2.1 第一次自读——泛读,整体感知 |
5.1.2.2 第二次自读——精读,深入挖掘 |
5.2 人物传记《苏东坡传》阅读中的指导推进 |
5.3 阅读后成果的汇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三国演义》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整本书阅读研究现状 |
3.《三国演义》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
(四)理论基础 |
1.主题阅读 |
2.对话式教学 |
3.建构主义学习观 |
4.内隐学习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三国演义》主题阅读的必要性与教学价值 |
(一)主题阅读的必要性 |
1.主题阅读理论 |
2.主题阅读的特点 |
3.主题阅读的价值 |
(二)《三国演义》主题阅读的教学依据 |
1.理论依据 |
2.实践依据 |
3.学情依据 |
(三)《三国演义》主题阅读的教学价值 |
1.注重原生价值 |
2.重视知识积累 |
3.培养阅读习惯 |
4.发展思维水平 |
5.提升审美能力 |
6.传承优秀文化 |
7.建构古代言语体系 |
8.树立跨学科阅读观念 |
三、高中生《三国演义》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
(一)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 |
1.阅读兴趣不浓 |
2.阅读速率较低 |
3.阅读环境缺失 |
4.阅读内容多元 |
5.阅读方法单一 |
6.阅读层次较浅 |
7.问题意识较强 |
(二)《三国演义》阅读现状分析 |
1.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
2.教师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三)从高中生阅读现状反思整本书阅读教学 |
1.整本书阅读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
2.主题阅读是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法 |
3.高考语文成绩是整本书阅读的最终评价结果 |
4.手机等娱乐方式是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最大障碍 |
5.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整本书阅读的根本保障 |
四、主题阅读教学目标设计 |
(一)主题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基础 |
1.教学目标理论基础 |
2.主题阅读目标理论基础 |
(二)主题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分析框架 |
1.内隐性学习理论分析框架 |
2.主题阅读理论分析框架 |
3.语文学科素养理论分析框架 |
(三)《三国演义》主题阅读教学目标 |
五、主题阅读教学过程设计 |
(一)基础阅读教学设计 |
1.《三国演义》基础阅读教学设计 |
2.《三国演义》基础阅读教学设计意图 |
(二)检视阅读教学设计 |
1.《三国演义》检视阅读教学设计 |
2.《三国演义》检视阅读教学设计意图 |
(三)分析阅读教学设计 |
1.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潜心贯注读三国 |
2.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知人论世品三国 |
3.分析阅读第三阶段:慎思明辨评三国 |
(四)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
1.《三国演义》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
2.《三国演义》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意图 |
六、主题阅读教学评价设计 |
(一)主题阅读教学评价理论 |
1.阅读教学评价目的 |
2.阅读教学评价过程 |
3.阅读教学评价工具 |
(二)主题阅读评价设计 |
1.主题阅读评价原则 |
2.主题阅读评价工具 |
七、从《三国演义》主题阅读看文学名着教学设计的优化 |
(一)全面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
(二)积极建构科学高效的文学名着阅读场域 |
1.立足学生学情 |
2.学习阅读理论 |
3.提升阅读兴趣 |
4.培养阅读习惯 |
5.搭建阅读支架 |
(三)合理创建文学名着阅读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及相关论述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学科特性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
一、整本书 |
二、整本书阅读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
第四节 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原则 |
一、精读略读及时转换 |
二、浅读为基深读为主 |
三、课堂内外互相促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准备 |
一、确定阅读书目 |
二、选定阅读版本 |
三、推荐阅读资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
一、教学目标产生的依据 |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活动 |
一、学习活动概述 |
二、活动设计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 |
第一节 导读课:红楼母题与红楼故事 |
一、开展主题阅读讨论会 |
二、寻找红楼作者的身影 |
第二节 初读课:红楼演说与红楼围城 |
一、解一卷而众篇明,开谈必说大观园 |
二、巧借慧眼演说红楼,博观约取出入围城 |
第三节 研讨课:诗的毁灭与人的凋零 |
一、品评红楼中的对话与语言 |
二、鉴赏红楼中的命运与诗意 |
第四节 活动课:阅读评价与成果展示 |
一、专题测评——分享反思与写作 |
二、经典重现——创作红楼舞台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及反思 |
第一节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成效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养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后反思 |
一、学习目标:从“三维目标”到“三种学习活动” |
二、学习活动:从“阅读活动”到“综合实践活动” |
三、学习评价: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 |
四、教学规划:从“机械接受”到“自主建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红楼“痴”说》阅读检测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通过课内选文引导高中生展开相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新的阅读载体对原有阅读载体的影响 |
1.1.2 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
1.1.3 整本书阅读教学在课内与课外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传承 |
1.2.2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
1.2.3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
1.2.4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
1.2.5 可以帮助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阐述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及从课内选文进行的原因 |
2.1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
2.2 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理论要求和意义 |
2.2.1 国家政策和新课标的要求 |
2.2.2 “整本书阅读”的考题现状及分析 |
2.2.3 社会、学生发展和教师转变的需求 |
2.2.4 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实意义 |
2.3 从课内选文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原因 |
2.3.1 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内涵和外延 |
2.3.2 从高中实际出发 |
3 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
3.1 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的前期准备 |
3.1.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 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呈现的问题 |
3.2.1 阅读兴趣不浓 |
3.2.2 阅读的碎片化 |
3.2.3 阅读的片面化 |
3.2.4 阅读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 |
3.3 教师对高中生"读整本书"的指导问题反应 |
3.3.1 指导意识薄弱 |
3.3.2 指导方法不当 |
4 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学生方面 |
4.1.1 新的阅读载体对人们的影响 |
4.1.2 追求乐趣 |
4.1.3 功利化的阅读 |
4.2 教师方面 |
4.2.1 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
4.2.2 观念偏差,重成绩不重阅读 |
4.2.3 没有合理的阅读评价 |
4.3 环境方面 |
4.3.1 班级、校园文化建设缺失,阅读氛围浅淡 |
4.3.2 家庭阅读环境的不良影响 |
4.3.3 浮躁的社会环境 |
4.4 其他方面 |
4.4.1 教材方面单元分布不均 |
4.4.2 时间空间限制 |
5 从课内选文到相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 |
5.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5.1.1 设置悬念 |
5.1.2 "动静结合" |
5.2 阅读体例内容的设计 |
5.3 从课内选文到相应整本书阅读的读后评价 |
5.3.1 阅读结果的评价 |
5.3.2 阅读过程的评价 |
5.4 从课内选文到相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示例 |
5.4.1《论语》整本书阅读设计 |
5.4.2《论语》整本书阅读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关于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B 关于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C 资料包——孔子及《论语》 |
后记 |
(9)“以写促读”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 |
(二) 关于“以写促读”的研究 |
(三) 文献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 整本书阅读 |
(二)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
(三) 以写促读 |
四、理论基础 |
(一) 建构主义读写观 |
(二) 学习迁移理论 |
(三) “从做中学”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一) 个案研究法 |
(二) 观察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访谈法 |
(五) 文本分析法 |
第一章 个案学校介绍 |
第一节 学校概况 |
一、硬件设施 |
二、教师构成 |
三、学生构成 |
第二节 教学概况 |
一、整体教学安排 |
二、语文课程安排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概况 |
一、阅读书目 |
二、阅读时间 |
三、阅读活动 |
第二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
第一节 阅读态度 |
一、肯定阅读价值,阅读兴趣浓厚 |
二、主动反复阅读,主观成就感强 |
第二节 阅读内容 |
一、以单篇文章为主,整本书阅读量少 |
二、以休闲小说为主,文学社科类较少 |
第三节 阅读习惯 |
一、缺少阅读计划,阅读时间不足 |
二、以消遣目的为主,研究性阅读意识不强 |
第四节 阅读影响 |
一、囿于阅读条件,阅读支持有限 |
二、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指导 |
第三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
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
二、教学模式混乱 |
三、教学目的功利性强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一、教学基本要素定位固化 |
二、研究意识弱化 |
三、阅读思维扁平化 |
第四章 应对策略——以写促读 |
第一节 “以写促读”的意义 |
一、以“写”促平等阅读 |
二、以“写”促立体阅读 |
三、以“写”促深度阅读 |
第二节 “以写促读”的切入点 |
一、在兴趣点处写 |
二、在关键点处写 |
三、在重难点处写 |
四、在关联点处写 |
第三节 “以写促读”的应用路径 |
一、初读课 |
二、研读课 |
三、研讨课 |
四、活动课 |
第四节 “以写促读”的应用原则 |
一、学生本位原则 |
二、整体性原则 |
三、由浅入深原则 |
四、及时性原则 |
五、灵活性原则 |
第五章 “以写促读”应用设计 |
第一节 个案书目选取 |
一、选取范围 |
二、选取《平凡的世界》的原因 |
第二节 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整体教学安排 |
三、层级式写作任务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10)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德州市F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现状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全景扫描 |
一、起源概说 |
二、理念支撑—“全阅读理念” |
三、条件创设 |
四、实施模式 |
五、项目开发—“阅读生活化”项目 |
六、评价机制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施样态 |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融合 |
三、教学实施的环节与路径 |
四、教学指导的概况与内容 |
五、教学环境的营造与创设 |
六、教学评价的体系与构成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反馈 |
一、阅读动机与阅读习惯 |
二、阅读课类型的偏爱趋向 |
三、学生的阅读改观 |
四、阅读困境与教学建议 |
第三章 德州市F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学校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全阅读”课程体系不完善 |
二、阅读课缺乏多样性与系统化 |
三、学校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欠缺 |
第二节 教师课堂教学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实施缺乏“统整性” |
二、教学实施呈现模式化与感知-印证化 |
三、教学实施过程监督指导不足 |
四、阅读环境氛围不浓厚 |
五、教学实施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
一、阅读目的“功利化” |
二、阅读文本内容单一化且量少质次 |
三、阅读方式浅显化 |
第四章 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学校原因 |
一、缺乏教学实施保障 |
二、缺乏系统的阅读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 |
第二节 教师原因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缺乏系统思考:价值定位的迷失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综合素养匮乏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复杂且富有挑战性 |
第三节 学生原因 |
一、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低 |
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
三、“形式阅读”倾向严重 |
第五章 教学建议:完善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 |
一、明确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 |
二、组织整本书阅读课程经验 |
三、创新整本书阅读课型,完善课程体系 |
四、优化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 |
五、建构整本书阅读课程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如何指导高中生课外书册阅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堂吉诃德》为例[D]. 徐春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郭江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论语》整本书阅读指导与实践[D]. 黄晨曦.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4]上海地区“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D]. 陈胡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以《苏东坡传》为例[D]. 韩东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三国演义》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 王银.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朱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通过课内选文引导高中生展开相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D]. 王海.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9]“以写促读”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竟.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D]. 李丹阳.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