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气偏转系统的设计

关于电气偏转系统的设计

一、ON THE DESIGN OF ELECTRICAL DEFLECTION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1](2020)在《基于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水下矢量偏转驱动器设计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矢量推进系统是水下航行器的重要组成模块,“矢量”体现在推进过程中能根据航行任务精确地调整推进方向。矢量偏转驱动器是推进系统的核心部件,用于执行推进器的姿态控制。传统水下矢量推进系统采用液压或电机作为偏转驱动器,这类驱动器通常体积大、结构复杂,不利于系统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为了简化矢量偏转驱动器的结构、提高结构紧凑性,有必要研制新型驱动器作为矢量偏转的执行机构。智能材料驱动特性的研究为矢量偏转驱动器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思路。Ni-Ti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是一种具有轻质高强特点的金属智能材料,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使其非常适合作为实现矢量偏转的驱动元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矢量偏转功能与工程指标需求,研制一种响应快速、动作准确且运行平稳的SMA矢量偏转驱动器及其控制系统。矢量推进系统要求姿态变化可在全空间方位进行,单一方向最大偏转角为25°,偏转速度不低于3°/s,偏转输出力矩不低于5N·m。在自顶向下(Top-Down)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以矢量推进系统功能和指标为出发点,根据驱动子系统和传动子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和驱动元件选型,提出了三种基于SMA元件的矢量偏转驱动方案。经过对三种方案偏转平稳性和输出力矩的综合考量,确定回转型SMA矢量偏转驱动器设计为最终方案。根据选定方案确定了以Ni-Ti形状记忆合金丝作为驱动元件,并对元件输出性能指标提出了选购要求。为了掌握驱动元件的输出特点,对购买的Ni-Ti合金丝进行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由此确定了丝径为0.5mm的SMA元件,回复应力输出范围在166MPa至300MPa之间时,能在满足回转驱动器转矩输出的条件下安全长期工作。为了定量描述偏转动作过程,对SMA回转驱动器进行了旋转动力学建模。结合SMA元件模型,建立了回转驱动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开环仿真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大旋转角度仅在一定范围(1.0A~1.3A)内随驱动电流增加而增大,驱动电流超过临界值最大旋转角度不再变化;当驱动电流增加时,响应总用时单调下降,而转动过程用时先减小后增大,驱动电流为1.2A时存在极小值。将旋转角度作为反馈量,建立了回转驱动抗积分饱和(Anti-Windup)PID闭环控制系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其稳态相对误差能够控制在0.9%以内,回转驱动系统在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上都满足矢量偏转的工程需要。最后,通过一个矢量推进姿态控制实例说明了SMA回转驱动系统的可行性。

刘蓉[2](2014)在《X射线飞秒条纹相机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飞秒条纹相机因其超高时间分辨特性而成为超快诊断的重要测量仪器。本文从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研究的需求出发,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同时兼顾高时空分辨的X射线飞秒条纹相机系统。本文全面优化设计了一种行波偏转器前置短磁聚焦条纹变像管。通过减小电子渡越时间以抑制空间电荷效应,采用行波偏转器前置方式提高偏转灵敏度;优化设计行波偏转器结构以提高通频带宽,并实现了偏转器上的电磁波传播速度与电子轴向运动速度相匹配,产生更有效偏转;优化设计磁透镜的电气结构参数,改善空间聚焦能力,实现整管时空分辨率的大幅提升。利用CST软件粒子工作室模拟追踪光电子的运行轨迹,采用调制传递函数和像差理论对变像管成像质量进行评价,理论计算得到其极限物理时间分辨率为189fs,阴极中心空间分辨率高于100Lp/mm。完成了X射线飞秒条纹相机系统的研制,包括光电阴极、短磁透镜聚焦系统、行波偏转系统、以及基于GaAs光导开关的超快扫描电路。搭建了X射线飞秒条纹相机系统的测试平台,包括掺钛蓝宝石自锁模飞秒激光器、马赫-曾德尔(M-Z)干涉仪、飞秒条纹相机、真空系统、高压供电系统、以及自相关仪。完成静态测试实验和动态测试实验,测试结果显示静态空间分辨率值至少为35Lp/mm;在狭缝长度大于3mm的条件下,整个静态图像的放大率为2.2倍;飞秒条纹相机的动态空间分辨率优于25Lp/mm;动态时间分辨率约为0.975ps;增益测量值最大为13000。本文研制的X射线飞秒条纹相机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首次提出以提高时间分辨率为主要研究目标,同时兼顾尽可能高的空间分辨率的飞秒条纹相机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的开展对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采用行波偏转器前置、短磁聚焦的条纹变像管管型,并采取措施有效抑制由空间电荷效应造成的时间展宽,同时提升条纹变像管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3.全面系统地优化设计了行波偏转器和磁透镜结构,改善了偏转系统的通频带宽、偏转特性,分析了磁透镜结构对系统时空分辨率的影响;同时在加速栅网后面设置了一个100μm×7mm的阳极狭缝作为电子光阑,对光电子进行整形,以提高系统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4.开展基于GaAs光导开关的扫描电路的设计与研制,并对扫描电路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到输出电脉冲的电压变化斜率大于10kV/ns,达到了飞秒条纹相机的设计要求,电路的触发晃动非常小,以至于常规的示波器无法测量;5.搭建了X射线飞秒条纹相机系统的测试平台,完成了静态测试实验和动态测试实验,实现了X射线飞秒条纹相机的性能标定。并通过自相关仪完成飞秒激光脉冲宽度的测量。

惠丹丹[3](2019)在《大探测面积超小型条纹相机的研究》文中认为条纹相机集超高时间分辨、高空间分辨和光谱分辨于一体,在光物理、光化学、医学及生命科学等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和激光成像雷达、惯性约束聚变等国家战略技术研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超快诊断仪器。然而,目前条纹相机的设计大都集中于提高时间分辨率,存在阴极有效工作面积小且体积较大、较为笨重等不足。本论文成功设计并研制了一种超小型的条纹相机,能够在实现较大的阴极有效探测面积的同时保证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皮秒级时间分辨率。本论文结合有限积分法、粒子模拟法、蒙特卡洛法等对超小型条纹管进行了数值模拟设计,并引入了正交试验法,有效提高了设计效率,且有助于了解系统各个部分对总体性能的影响情况,为条纹管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探测面积超小型条纹管,所设计条纹管采用球面阴极与球面荧光屏结合的方案来减小边缘像差与时间畸变,在增大条纹管探测面积的同时保证了成像空间分辨率;采用无栅网结构,减小阴栅打火几率,提升条纹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聚焦极前引入一辅助聚焦电极以增加条纹管可调节性,同时弥补无栅网配置导致的时间分辨率降低的缺点,确保了条纹管皮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偏转器采用倾斜梯形结构,减小偏转板边缘场对边缘电子产生的散焦效应,以满足大探测面积的要求。最终成功设计了一种超紧凑型配置的条纹管:条纹管尺寸约为Φ55 mm×110 mm,时间分辨率优于30 ps,在阴极有效面积为Φ28 mm的情况下,静态空间分辨率和动态空间分辨率分别优于20 lp/mm和10 lp/mm,放大倍率约为1.07。本论文采用数值计算法对条纹管的时间畸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表明形成时间畸变的主要区域是阴极到偏转板入口的部分;主要影响因素是阴极曲率半径,该曲率半径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条纹管的时间畸变最小;时间畸变的绝对值随着光电子从阴极发射的初始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另外,分析了不同阴极曲率半径下由于时间畸变不同导致的动态扫描狭缝像的弯曲情况,时间畸变越小,则狭缝像的弯曲程度越小。根据模拟设计结果研制了超小型条纹管,并搭建了实验测试平台,对所研制的超小型条纹管进行了全面的静态性能测试。所研制的超小型条纹管成像畸变小,阴极响应灵敏度高,输出均匀性好,条纹管的放大倍率接近于1,静态空间分辨率在阴极面积Φ28 mm的范围内达到20 lp/mm,与模拟设计结果一致。根据所研制的超小型条纹管的性能参数,理论分析了基于该条纹管的激光成像雷达系统的关键性能。条纹管阴极有效探测面积对成像系统的分辨率、景深以及方位角视场都起着关键作用,激光成像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和距离分辨率与条纹管有效探测面积呈负指数关系,方位角视场与景深与条纹管有效探测面积成反比。

王丽娜[4](2020)在《基于液晶偏振光栅的大角度光束偏转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的激光雷达系统,通常采用机械光束偏转技术,它能够实现大视场、高功率光束扫描。但存在体积庞大、系统复杂、扫描速度慢、不可随机指向等缺点。近年来,随着微光学器件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制备工艺的日益精进,以液晶相控阵为代表的非机械式光束偏转技术成为光束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由于液晶相控阵器件存在光学回程区,其偏转范围和效率都受到限制。而液晶偏振光栅是一种超薄的衍射光学元件,在理想情况下可以达到近100%的衍射效率且最大偏转角也达到了实用水平。为此本文开展了基于液晶偏振光栅的大角度光束偏转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光传输矩阵理论,系统研究液晶偏振光栅的结构对衍射特性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工具对液晶偏振光栅的光束偏转原理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时域有限差分仿真与方程的解析表达式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理想情况下单级次衍射效率可达到99.6%。其次对单片液晶偏振光栅进行测试并验证光束偏转性能。结果表明0级光无法消除,通过给液晶偏振光栅施加2V电压,0级光完全消除,进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1级的衍射效率,衍射效率基本稳定在95%左右。(2)针对单片液晶偏振光栅很难实现多角度及大视场的光束偏转的问题,设计将多个液晶偏振光栅级联,介绍了两种液晶偏振光栅的级联方式。理论对比分析改进的粗偏模块设计比二进制粗偏模块设计的透过率高3.71%。针对液晶偏转光栅的级联需要多路驱动电压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MCU的多路液晶可编程控制器,同时控制多路不同周期的液晶偏振光栅,实现对光束偏转角度的灵活控制。并对控制器的功能进行了验证。(3)搭建液晶偏振光栅大角度光束偏转实验平台,针对光通过级联液晶偏振光栅的有效区域的同一位置衍射效率降低的问题,利用改进的粗偏模块设计构建光束偏转实验装置,通过控制器施加不同驱动电压来测量光斑能量,得到衍射效率随电压的变化关系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当电压在2-2.5V范围内时,衍射效率达到最高。最后利用实验测得的精确电压值,在1064nm波长下实现了角度分辨率为1°、视场为12°、系统偏转效率为70%以上的一维光束扫描。本论文的研究为国内基于液晶偏振光栅的大角度光束偏转系统的实用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李祥之[5](2010)在《空间光通信扰动补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空间光通信以其数据传输率高、通信容量大、发射功率小、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等优点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微波通信成为未来空间光通信的主要方式。但光束经过大气时,大气湍流对光信号产生光强起伏、相位角起伏、到达角起伏、光束漂移、光束扩展等效应,连同卫星平台的振动和噪声干扰,均降低了接收到的信号光功率,增大了误码率,严重地影响激光通信的性能。为保证空间激光信号的顺利传输,本文对以上扰动产生的机理和对光通信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重点研究了扰动的补偿技术。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研究了大气湍流理论,对湍流产生的强度起伏、相位角起伏、到达角起伏、光束漂移和光束扩展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了这些效应对传输光信号的影响;研究了卫星平台振动来源、种类、模型和特点,并对大气湍流和卫星平台振动对误码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后面扰动补偿技术研究提供依据。针对大气湍流产生的波前相位畸变,研究了自适应光学技术。阐述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针对传统重构算法计算量大、难以实现实时补偿的问题,提出了阈值式波基波前重构算法,采用四维波基作为标准正交基,将波前相位畸变投射到四维波基上,使伪逆矩阵变为稀疏矩阵,有效地减少了计算量,同时采用了阈值法,去除波前重构矩阵算子中对精度影响较小的一些波基系数项,进一步增加了矩阵的稀疏程度,提高了运算效率。最后对本文采用的波基重构算法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Zernike模式法和迭代法进行了比较,从理论和仿真两方面验证了该算法具有收敛速率快的特点。针对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控制单元数多、以其作为输入信号直接进行波前相位畸变补偿时计算量大的问题,将控制输入与描述波前畸变的Zernike多项式系数形成映射,极大地减小了系统维数,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效率。引入单纯形算法,通过对选取的性能指标优化,得到最佳的Zernike多项式,实现精确的相位畸变补偿。针对传统的单纯形算法易收敛于局部极点、难以实现全局最优的特点,对单纯形算法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均可以通过重新初始化跳出局部极点继续寻优,同时分析了各种改进算法的特点,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针对卫星平台振动、噪声扰动等干扰产生的光束偏移问题,提出了基于压电偏转控制系统的补偿方案,设计了基于改进型LMS算法的自适应控制器,利用Filtered-X LMS算法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讨论了最优步长的选择方法,针对信号的相位延迟问题,引入了自适应延迟滤波器,不但补偿了系统相位延迟,还可通过自适应调节输入信号相位,在不增加步长的前提下提高了收敛速度,最后设计了自适应偏差滤波器,补偿了低频高幅的偏差扰动。针对传统的压电偏转系统与卫星平台存在耦合、能耗大、动力学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晶偏转系统的扰动补偿方案,设计了基于RLS格型滤波算法的自适应控制器,不但实现了快速收敛,而且达到了最优稳态扰动补偿,引入了变阶算法,在没有增加计算量的情况下,消除了高定阶RLS自适应算法中大的暂态响应。

刘珠明[6](2005)在《纳米级电子束曝光机聚焦偏转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束曝光技术是掩模版制作和纳米器件研究的主要手段。它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最细线宽可达5 纳米。对于大学和普通实验室来说,一种基于SEM 的纳米级电子束曝光机,因其价格便宜、操作灵活受到欢迎,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这类机器,偏转场一般只有100 微米左右,生产率较低。加大扫描场、采用高亮度阴极、高速度工件台和高灵敏度感光胶是提高生产率的主要方法,其中,加大扫描场具有很大潜力。但单纯加大扫描场往往使系统分辨率严重下降。针对上述要求和问题,本文就具有低像差、大扫描场的纳米级聚焦偏转系统展开研究。论文主要有两个部分: (1) 基于JSM-35CF 扫描电镜的纳米级偏转系统优化设计和相关研究。借助目前最先进的商用电子光学软件,用二阶有限元法计算得到高精度的空间场分布,以五级像差和电子束上靶角为目标,采用最小阻尼二乘法优化系统光学元件的位置、相对转角和相对激励强度等因素,将可应用于纳米曝光的扫描场增加到了250 微米。比较实验结果,基于JSM-35CF新线圈在频带和曝光性能上大大优于原线圈。在优化三级像差的基础上,探讨了五级像差的影响,分析了几种消除五级像差(指消除四极像差)的偏转器的像差性能和灵敏度;对偏转器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为工程实现提供了良好依据。设计了一组长度不等的偏转器,当优化得到的相对强度为-1 时,系统具有最高的灵敏度,进而可以提高扫描速度。磁偏转系统的涡流效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系统速度和位置精度,基于涡流的产生机理,文章定量分析了涡流带来的误差,并提出了双层的、间隔均匀、相互交叠的屏蔽结构,该结构有效抑止了涡流、提高了偏转灵敏度,而且像差性能基本没有变差。(2)具有电子束垂直入射特性的、大扫描场纳米级聚焦偏转系统的探讨。通过对前部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两个新的纳米级聚焦偏转系统。第一种是基于VAL(Variable Axis Lens)原理和优化设计方法的三偏转器聚焦偏转系统,该系统在1.0 毫米偏转场,1.8 毫弧度电子束孔径角时,包括三

田丽萍[7](2019)在《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观察超快强激光物理、等离子体、激光核聚变、超快化学、超快物理学、超快生物学、超快光谱学和光通讯等领域中的快速流逝现象,需要发展具备“察微捕快”能力的超快诊断技术。条纹相机是同时具备飞秒-皮秒级时间分辨和微米级高空间分辨的唯一线性诊断仪器,可提供空间-强度-时间信息或光谱-强度-时间诊断参数,是实现极端条件下微观和超快过程探测的必要手段;对于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和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惯性约束聚变等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目前,传统条纹变像管的设计重点主要集中于实现超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方面,且均为像放大型条纹变像管,该类型条纹相机存在增益较低、狭缝方向边缘空间分辨率低、体积大、重量大等不足之处。本文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小型化条纹变像管,该条纹变像管具有高亮度增益、大探测面积、大动态范围及高边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作为条纹相机的核心部件,条纹变像管的辐射、成像及增益特性决定了条纹相机的探测性能。本文全面分析了条纹变像管时空分辨率及亮度增益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结构,采用球面型光电阴极、球面型狭缝加速栅极、球面荧光屏及多折偏转板,并将阴极最佳成像点偏移中心的方法提高条纹变像管光电阴极边缘处的空间分辨率及亮度增益。首先,球面型光电阴极及球面型荧光屏结构,有助于减小傍轴和远轴物点处电子脉冲的光程差和球差,提高条纹变像管的空间分辨率;采用中心电子束欠聚焦、边缘电子束过聚焦、最佳成像点位置偏移阴极中心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边缘空间分辨率,增大探测面积。其次,狭缝栅极能够提供加速电场,提高光电阴极发射光电子的能量和动量一致性,减小光电子在条纹变像管中的渡越时间,提高时间分辨率;狭缝栅极提供各向异性电场,能够增大电子束斑的最小直径,从而减弱空间电荷效应,增大条纹变像管的动态范围。相对于栅网式加速电极,狭缝电极能够避免电子与栅网碰撞生成二次电子,有利于降低条纹变像管的背景噪声,且狭缝栅极的电子透过率更高,有助于提高条纹变像管的亮度增益。再者,采用多折偏转板结构以保证光电子在不被偏转板截获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偏转灵敏度,从而降低偏转系统功率,提高时间分辨率,同时又能降低条纹相机对扫描电压斜率的要求。最终,理论设计的条纹变像管长度仅为Φ40 mm×140 mm,静态空间分辨率高于25lp/mm,动态空间分辨率高于10 lp/mm,时间分辨率优于54.6 ps,偏转灵敏度为17.6 mm/kV,放大倍率仅为0.76.在确定管型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条纹变像管的时间特性及像差特性。数值分析球面阴栅电极曲率半径对条纹变像管静态空间分辨率、时间畸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型条纹变像管(平面光电阴极、平面狭缝加速栅极、平面荧光屏条纹变像管)具有正的时间畸变;随着曲率半径的减小,条纹变像管时间畸变逐渐由正值变为负值,且存在最佳曲率半径,使得条纹变像管的时间畸变最小;在此最佳曲率半径下,空间分辨率最高且狭缝扫描像几乎无畸变;球面型条纹变像管能够极大地提高空间分辨率、改善狭缝扫描像的弯曲程度,提高条纹变像管的探测精度。基于理论设计结果,成功研制出一种高增益的小型化条纹变像管,并设计搭建静态测试平台对其静态性能进行全面的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光电阴极积分灵敏度为178μA/lm,亮度增益高达14.5,光谱灵敏度及辐射增益分别为41 mA/W@550 nm和20.05 mA/W@550 nm,静态空间分辨率为20 lp/mm,狭缝方向放大倍率为0.76.针对设计的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研制了小型化条纹相机整机系统,设计相应的实验测试平台,并对其静态及动态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小型条纹相机的边缘静态空间分辨率为15 lp/mm,动态空间分辨率为10 lp/mm@Tscreen=50 ns,时间分辨率优于54.6 ps@Tscreen=4.3 ns,动态范围为345:1@54.6 ps.

陈盘敖[8](1983)在《FPS系统的分析和应用模式选择》文中指出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日臻完善的图案静电偏转系统,阐述了不扭转系统和扭转系统内的电位分布和电子在系统内的偏转运动,并比较了两类没有阴影的工作模式。为了把图案偏转系统应用于视象管中,提出了工作模式的选择原则。由此可见FPS系统优越于其它电磁场组合的偏转系统。

成海炎[9](2019)在《带有未知参数与扰动的气动运动模拟平台自适应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气动运动模拟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该运动模拟平台偏转运动的轨迹跟踪控制。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气动人工肌肉的柔性以及平台负载的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给该实验平台的控制带来了难点与挑战。本课题主要考虑自适应补偿控制策略来处理气动运动模拟平台系统中存在的未知参数和总和扰动问题,提高气动运动模拟平台在不同的模拟运动下的控制精度与响应速度。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本文所用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说明了气动运动模拟平台的机械结构、动力回路和控制回路,介绍了气动运动模拟平台的组成部分、应用测控软件和主要气动元器件及其工作原理,并且详细介绍了本文所用气动运动模拟平台的控制过程。其次,针对气动人工肌肉驱动运动模拟平台单关节转动系统的跟踪控制,利用跟踪微分器安排过渡过程获得期望信号的跟踪信号和微分信号,设计自适应扩张状态观测器估计单关节转动系统中的未知状态和扰动,并且将系统中未知参数通过自适应率进行估计。根据估计的状态和参数基于反步技术设计自适应反步控制器,并且在控制器中补偿所估计的扰动。通过实验证明了所设计的控制方法能气动运动模拟平台在变负载和变幅值条件下达到较高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再次,针对气动人工肌肉中存在的死区问题,采用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对死区的压力阀值进行了估计和补偿。此外,通过反步技术设计反步扩张状态观测器,并且通过李雅普诺夫方法理论证明该反步扩张状态观测器能达到有限时间收敛。实验证明,基于反步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适应控制使气动人工肌肉驱动运动模拟平台单关节转动系统得到更高的控制精度和更快的响应速度。最后,针对气动运动模拟平台二自由度偏转运动的角度姿态控制,采用Tornambe控制器处理二自由度偏转运动动态系统中存在的耦合、未建模动态等非线性干扰。使用跟踪微分器去处理误差信号,实现了在高斯白噪声干扰下的气动运动模拟平台二自由度角度姿态控制。

刘珠明,顾文琪[10](2004)在《电子束曝光机的偏转系统》文中指出电子束曝光机的偏转系统控制电子束偏转扫描。像差低、偏转灵敏度高、扫描速度快是它的基本要求。对各种偏转器、偏转方式进行分析、比较,从偏转器空间场的数值计算方法、偏转系统的优化、像差校正、偏转器制作工艺、电气参数等方面阐述设计过程和工程实现上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综合考虑偏转器和偏放电路的设计可以得到最优性能的系统。

二、ON THE DESIGN OF ELECTRICAL DEFLECTION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N THE DESIGN OF ELECTRICAL DEFLECTION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水下矢量偏转驱动器设计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下矢量推进技术
    1.3 形状记忆合金研究概述
    1.4 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应用现状
        1.4.1 SMA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1.4.2 SMA水下驱动研究现状
    1.5 形状记忆合金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技术方案与研究方法
    2.1 SMA矢量推进系统总体方案探索与设计
    2.2 Ni-Ti合金的力学性能测试
        2.2.1 力学性能和驱动性能测试
    2.3 实验硬件系统
        2.3.1 微控制器平台Arduino Uno
        2.3.2 SMA电阻采样系统
        2.3.3 光电编码器
    2.4 实验软件系统
        2.4.1 PID控制算法简介
        2.4.2 Arduino集成开发环境(IDE)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MA驱动器原理验证与矢量偏转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SMA驱动的原理验证
    3.3 多自由度SMA矢量偏转方案
        3.3.1 弹性体内嵌SMA矢量偏转方案
        3.3.2 不锈钢弹簧偏置SMA矢量偏转方案
    3.4 基于SMA弹簧的两自由度矢量偏转方案
        3.4.1 基于SMA弹簧的两自由度矢量偏转结构设计
        3.4.2 矢量推进坐标系的建立与偏转姿态描述
    3.5 基于SMA回转驱动器的两自由度矢量偏转方案
        3.5.1 两自由度SMA矢量偏转方案的再优化
        3.5.2 回转型SMA驱动模块参数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3.5.3 SMA回转驱动模块的结构设计
    3.6 样机加工与驱动测试
        3.6.1 多自由度SMA矢量偏转样机
        3.6.2 基于SMA弹簧的两自由度矢量偏转样机
        3.6.3 基于SMA回转驱动器的两自由度矢量偏转样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MA元件表征与驱动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Ni-Ti形状记忆合金丝实验表征
        4.2.1 Ni-Ti丝的力学性能与回复特性测试
    4.3 SMA元件驱动过程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4.3.1 SMA元件驱动过程建模
        4.3.2 SMA元件驱动过程数值模拟
        4.3.3 SMA元件输出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MA回转驱动模块控制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SMA回转驱动系统建模与开环试验
        5.2.1 旋转动力学模型
        5.2.2 回转驱动模块系统模型建立
        5.2.3 回转驱动模块系统开环仿真
        5.2.4 回转驱动模块开环试验
    5.3 基于转角反馈的SMA回转驱动模块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5.3.1 控制系统设计
        5.3.2 闭环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5.3.3 控制系统性能评价
    5.4 矢量推进器姿态控制实现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未来展望
    全文总结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X射线飞秒条纹相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超快诊断技术的概述
    1.2 条纹相机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飞秒条纹相机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提出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参考文献
2 飞秒条纹相机的理论研究
    2.1 条纹相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2.2 时间分辨特性
        2.2.1 时间分辨率的定义
        2.2.2 条纹相机时间特性的分析
    2.3 空间分辨特性
    2.4 调制传递函数
        2.4.1 调制传递函数的内涵
        2.4.2 空间调制传递函数与空间分辨率
        2.4.3 时间调制传递函数与时间分辨率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X 射线飞秒条纹相机的总体设计
    3.1 概述
    3.2 偏转系统的确定
        3.2.1 平板偏转器
        3.2.2 平折板偏转器
        3.2.3 行波偏转器
    3.3 聚焦系统的确定
        3.3.1 静电透镜及其聚焦特性
        3.3.2 磁透镜及其聚焦特性
    3.4 实现高时空分辨的条纹变像管的管型设计
    3.5 扫描电路的选择
        3.5.1 激光触发火花隙扫描电路
        3.5.2 冷阴极闸流管扫描电路
        3.5.3 雪崩管扫描电路
        3.5.4 光导半导体开关扫描电路
    3.6 图像增强系统
    3.7 图像记录系统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X 射线飞秒条纹变像管的电子光学设计与结果
    4.1 设计思想与步骤
        4.1.1 设计思想
        4.1.2 设计步骤
    4.2 计算机仿真工具——CST 软件
    4.3 光电发射过程
        4.3.1 光电子初始状态分析
        4.3.2 蒙特卡罗抽样法
    4.4 行波偏转器的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结果
        4.4.1 结构建模与参量化设置
        4.4.2 端口设置与激励信号载入
        4.4.3 速度同步特性分析
        4.4.4 通频带宽计算
        4.4.5 偏转灵敏度计算
    4.5 磁透镜聚焦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结果
        4.5.1 带极靴磁透镜的磁场分布模型
        4.5.2 磁透镜的内径比对条纹变像管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4.5.3 磁透镜的磁隙宽度对条纹变像管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4.6 行波偏转前置短磁聚焦条纹变像管的静态性能计算与结果
        4.6.1 整管设计结果
        4.6.2 静态时间、空间分辨率结果
        4.6.3 狭缝成像仿真
        4.6.4 像差计算
        4.6.5 磁透镜装架误差分析
    4.7 行波偏转前置短磁聚焦条纹变像管的动态性能计算与结果
        4.7.1 动态时间分辨率
        4.7.2 动态空间分辨率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X 射线飞秒条纹相机系统的研制
    5.1 飞秒条纹相机的光电阴极
        5.1.1 光电发射膜
        5.1.2 有机薄膜衬底
        5.1.3 阴极载片及狭缝
        5.1.4 分划阴极
    5.2 行波偏转器的研制
    5.3 磁透镜的研制
    5.4 超快扫描电路模块的研制
        5.4.1 设计指标
        5.4.2 研制过程
    5.5 图像记录系统
    5.6 电控系统的设计与集成
    5.7 条纹变像管的装配与检漏
        5.7.1 条纹变像管的装配
        5.7.2 条纹变像管的检漏
    5.8 研制中遇到的问题
    5.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X 射线飞秒条纹相机系统的实验测试
    6.1 飞秒条纹相机系统的静态测试
        6.1.1 静态测试方案
        6.1.2 静态空间分辨率测试
    6.2 扫描电路输出性能测试实验
    6.3 飞秒条纹相机系统的动态测试
        6.3.1 动态测试方案
        6.3.2 动态空间分辨率测试
        6.3.3 动态时间分辨率测试
        6.3.4 激光脉宽测量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下一步改进设想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大探测面积超小型条纹相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条纹相机
        1.2.1 工作原理
        1.2.2 条纹相机的应用
        1.2.3 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3 大探测面积超小型条纹相机的研究意义及需求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条纹管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条纹管的设计方法与过程
    2.2 条纹管设计的电子光学基础
        2.2.1 电磁场的基本理论
        2.2.2 电子运行轨迹的数值计算
    2.3 条纹管的性能评价体系
        2.3.1 时间响应特性及影响因素
        2.3.2 空间分辨率
        2.3.3 调制传递函数
        2.3.4 时间畸变
        2.3.5 条纹管其他技术参数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大探测面积超小型条纹管的电子光学设计
    3.1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3.2 条纹管的总体设计方案
        3.2.1 设计指标
        3.2.2 条纹管的管型确定
    3.3 条纹管模型建立与电气参数设计
        3.3.1 模型建立
        3.3.2 光电发射模型
        3.3.3 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电气参数
        3.3.4 总体设计结果
    3.4 静态特性的计算
        3.4.1 物理时间分辨率
        3.4.2 静态空间分辨率
        3.4.3 放大倍率
        3.4.4 阴极有效工作面积
    3.5 动态特性的计算
        3.5.1 偏转板特性分析
        3.5.2 扫描信号的定义
        3.5.3 动态时间分辨率
        3.5.4 动态空间分辨率
    3.6 狭缝成像模拟
        3.6.1 静态模式下的狭缝像
        3.6.2 偏转模式下的狭缝像
        3.6.3 全动态模式下的狭缝成像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大探测面积超小型条纹管像差与时间畸变研究
    4.1 像差研究
    4.2 时间畸变
        4.2.1 时间畸变的理论计算
        4.2.2 超小型条纹管的轴向电场分布
        4.2.3 阴极曲率半径对时间畸变的影响
        4.2.4 初始能量对时间畸变的影响
        4.2.5 不同时间畸变对应狭缝扫描像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大探测面积超小型条纹管的研制与实验测试
    5.1 条纹管的制作
        5.1.1 结构设计
        5.1.2 光电阴极的制作
        5.1.3 荧光屏的制作
        5.1.4 条纹管的装配与检漏
    5.2 初步静态模拟实验
        5.2.1 电子光学系统内的静态特性测试
        5.2.2 平行光管内的静态测试
    5.3 静态性能的测试
        5.3.1 测试平台与方案
        5.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动态测试方案设计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大探测面积超小条纹相机的应用研究
    6.1 条纹管在激光成像雷达中的应用方案设计
        6.1.1 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的工作原理
        6.1.2 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的实验方案
        6.1.3 系统各模块功能
    6.2 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分辨率
        6.2.1 空间分辨率
        6.2.2 距离分辨率
    6.3 回波响应功率计算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液晶偏振光栅的大角度光束偏转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液晶偏振光栅研究现状
        1.2.2 液晶偏振光栅光束偏转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液晶偏振光栅基础理论
    2.1 液晶的理论基础
        2.1.1 液晶的各向异性
        2.1.2 液晶的连续弹性体理论
    2.2 光的偏振及其表示
        2.2.1 琼斯矢量与琼斯矩阵
        2.2.2 斯托克斯参数
        2.2.3 庞加莱球表示法
    2.3 液晶偏振光栅的制备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晶偏振光栅的光束偏转特性研究
    3.1 液晶偏振光栅机理研究
        3.1.1 液晶偏振光栅指向矢分布
        3.1.2 液晶偏振光栅的电光特性
        3.1.3 液晶偏振光栅的衍射特性
    3.2 液晶偏振光栅的仿真分析
        3.2.1 时域有限差分法
        3.2.2 液晶偏振光栅的物理建模
        3.2.3 偏转特性仿真分析
    3.3 单个液晶偏振光栅光束偏转实验
        3.3.1 实验平台
        3.3.2 光束偏转实验
        3.3.3 实验结果分析与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晶偏振光栅的多层级联和控制模式研究
    4.1 单个液晶偏振光栅大角度的基本配置
    4.2 光束偏转系统的粗偏模块设计
        4.2.1 二进制粗偏模块设计
        4.2.2 改进的粗偏模块设计
        4.2.3 两种粗偏设计方式理论对比
    4.3 液晶偏振光栅控制模式研究
        4.3.1 液晶偏振光栅驱动器的总体设计
        4.3.2 各模块设计
        4.3.3 PCB设计
        4.3.4 液晶偏振光栅驱动器功能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液晶偏振光栅的大角度光束偏转系统
    5.1 总体实验系统搭建
    5.2 级联液晶偏振光栅的衍射特性分析
        5.2.1 级联液晶偏振光栅光路搭建
        5.2.2 结果与分析
    5.3 液晶偏振光栅大角度光束偏转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空间光通信扰动补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现状
        1.2.2 卫星平台振动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气湍流和平台振动对光通信的影响分析
    2.1 引言
    2.2 大气湍流理论及对光通信的影响
        2.2.1 大气湍流的描述
        2.2.2 大气湍流理论
        2.2.3 大气湍流对光通信的影响
        2.2.4 大气湍流对误码率的影响
    2.3 卫星平台振动模型及对光通信的影响
        2.3.1 卫星平台振动的来源与种类
        2.3.2 卫星平台振动的模型与特点
        2.3.3 卫星平台振动对光通信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小波理论的波前畸变扰动补偿研究
    3.1 引言
    3.2 自适应光学系统
        3.2.1 自适应光学系统工作原理
        3.2.2 自适应光学系统基本组成
        3.2.3 自适应光学系统在空间光通信中的应用
    3.3 传统的波前重构算法
        3.3.1 区域法
        3.3.2 模式法
        3.3.3 传统的波前重构算法分析
    3.4 阈值式波基波前重构算法
        3.4.1 四维波基理论
        3.4.2 波前重构矩阵
        3.4.3 阈值算法
    3.5 与其他波前重构算法比较
        3.5.1 与最小二乘算法比较
        3.5.2 与Zernike 模式法比较
        3.5.3 与迭代法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单纯形算法的波前畸变扰动补偿研究
    4.1 引言
    4.2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相位调制原理
    4.3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扰动补偿算法
        4.3.1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扰动补偿方案
        4.3.2 Zernike 多项式
        4.3.3 性能指标的选取
        4.3.4 单纯形算法
        4.3.5 改进型单纯形算法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1 归一化功率仿真结果及分析
        4.4.2 性能指标J_1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3 性能指标J_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4 改进型单纯形算法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压电偏转系统的卫星平台振动补偿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压电偏转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5.2.1 压电偏转镜工作原理
        5.2.2 四象限探测器工作原理
        5.2.3 压电偏转系统数学模型
    5.3 基于改进型LMS 算法的扰动补偿研究
        5.3.1 基于经典LMS 算法的扰动补偿方案
        5.3.2 LMS 自适应滤波算法原理
        5.3.3 稳定性分析及步长的选择
        5.3.4 自适应延迟滤波器
        5.3.5 自适应偏差滤波器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液晶偏转系统的卫星平台振动补偿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液晶偏转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6.2.1 液晶偏转器工作原理
        6.2.2 液晶偏转系统数学模型
    6.3 基于变阶RLS 格型滤波算法的扰动补偿研究
        6.3.1 液晶偏转系统控制方案
        6.3.2 LTI 反馈控制环
        6.3.3 基于RLS 格型滤波算法的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6.3.4 变阶算法
    6.4 仿真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纳米级电子束曝光机聚焦偏转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纳米加工与曝光技术
    1.2 国内外电子束曝光技术的状况和应用
    1.3 电子束曝光技术的应用及问题
    1.4 基于扫描电镜的纳米级电子束曝光系统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5 聚焦偏转系统的作用及其概要
    1.6 论文的选题及工作
    1.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焦偏转系统的电子光学理论
    2.1 物镜、偏转器及校正元件的空间场
    2.2 聚焦偏转系统的光学性能计算
    2.3 聚焦偏转系统的五级像差分析
    2.4 聚焦偏转系统的优化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JSM-35CF 电镜的电子光柱性能及相关研究
    3.1 JSM-35CF 电镜的电子光学柱结构和性能
    3.2 基于JSM-35CF 电镜的聚焦偏转系统的优化仿真计算
    3.3 偏转系统的五级像差
    3.4 磁聚焦偏转系统的涡流抑止
    3.5 几种常见静电偏转器的性能及其比较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JSM-35CF 的纳米级聚焦偏转系统
    4.1 聚焦偏转系统计算
    4.2 偏转器安装调整
    4.3 精度和误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扫描场纳米级聚焦偏转系统的探讨
    5.1 纳米级电子束曝光机聚焦偏转系统设计的一般原理
    5.2 基于VAL 原理和优化设计方法的纳米级聚焦偏转系统的研究
    5.3 双物镜双偏转器的纳米级聚焦偏转系统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快诊断及条纹相机技术简述
    1.2 条纹相机工作原理
    1.3 条纹相机发展历史与现状
    1.4 条纹相机的应用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2章 条纹变像管电子光学系统概述
    2.1 条纹变像管电子光学基础
        2.1.1 光电发射系统
        2.1.2 加速系统
        2.1.3 聚焦系统
        2.1.4 偏转系统
        2.1.5 阳极系统
        2.1.6 荧光屏系统
    2.2 条纹变像管性能评价体系
        2.2.1 渡越时间及时间畸变
        2.2.2 时间分辨率
        2.2.3 空间分辨率
        2.2.4 动态范围
        2.2.5 亮度增益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电子光学设计
    3.1 CST仿真软件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3.2 条纹变像管设计考虑事项
        3.2.1 条纹变像管结构建模分析
        3.2.2 光电阴极发射电子初始状态分析
    3.3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结构设计
        3.3.1 球面光电阴极及球面荧光屏设计
        3.3.2 狭缝栅极结构设计
        3.3.3 偏转扫描系统设计
        3.3.4 电透镜聚焦系统设计
        3.3.5 圆孔阑结构球面锥状阳极系统设计
    3.4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静态性能研究
        3.4.1 时间弥散及时间畸变
        3.4.2 物理时间分辨率数值模拟
        3.4.3 空间分辨率数值模拟
        3.4.4 放大倍率数值模拟
        3.4.5 偏转灵敏度数值模拟
        3.4.6 像差计算
    3.5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动态性能研究
        3.5.1 影响动态时空分辨率因素分析
        3.5.2 时间分辨率数值计算
        3.5.3 空间分辨率数值计算
    3.6 “条纹”工作模式下性能评估
        3.6.1 “条纹”像质影响因素分析
        3.6.2 “条纹”像数值模拟
    3.7 平面及球面光阴极、荧光屏条纹变像管性能比较
        3.7.1 时间分辨率比较
        3.7.2 空间分辨率比较
        3.7.3 “条纹”像比较
    3.8 门控选通型条纹变像管
        3.8.1 门控选通条纹管必要性分析
        3.8.2 高斯型门控选通信号的门控特性研究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制管与实验测试
    4.1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制管
        4.1.1 高灵敏度光电阴极制备
        4.1.2 高效荧光屏制备
        4.1.3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制管
    4.2 条纹变像管测试系统介绍
        4.2.1 测试系统的软件部分
        4.2.2 测试系统的硬件部分
    4.3 条纹变像管灵敏度及增益测试
        4.3.1 积分灵敏度的测试
        4.3.2 光谱灵敏度的测试
        4.3.3 亮度增益的测试
        4.3.4 辐射功率增益的测试
    4.4 条纹变像管成像性能测试
        4.4.1 空间分辨率测试
        4.4.2 空间调制传递函数测试
        4.4.3 放大倍率测试
    4.5 荧光屏衰减时间测试
    4.6 图像均匀性测试
    4.7 研制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7.1 荧光屏上存在黑斑
        4.7.2 荧光屏中心部分区域有类似擦拭的痕迹
        4.7.3 条纹变像管老化后灵敏度降低
        4.7.4 条纹变像管裸管不打火,灌封后打火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相机系统研制与实验测试
    5.1 小型条纹相机各模块研制
        5.1.1 前端狭缝输入光学系统
        5.1.2 高低压供电电源系统
        5.1.3 扫描电控系统
        5.1.4 工控系统
        5.1.5 像增强系统
        5.1.6 后端光锥耦合CCD记录系统
        5.1.7 小型条纹相机整机集成
    5.2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相机系统静态测试
        5.2.1 静态及动态测试方案
        5.2.2 静态空间分辨率测试
    5.3 高增益小型化条纹相机系统的动态测试
        5.3.1 时间分辨率测试
        5.3.2 动态空间分辨率测试
        5.3.3 扫描非线性测试
        5.3.4 动态范围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带有未知参数与扰动的气动运动模拟平台自适应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气动人工肌肉驱动运动模拟平台
        1.2.2 气动人工肌肉驱动运动系统的控制技术
        1.2.3 部分控制方法简介
    1.3 气动运动模拟平台介绍
        1.3.1 平台控制过程介绍
        1.3.2 实验平台元件介绍
        1.3.3 平台应用软件介绍
        1.3.4 平台控制难点描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4.1 问题提出
        1.4.2 研究思路
        1.4.3 内容安排
第2章 基于自适应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适应反步控制
    2.1 引言
    2.2 系统建模
    2.3 控制算法
        2.3.1 跟踪微分器
        2.3.2 自适应扩张状态观测器
        2.3.3 自适应反步控制器
    2.4 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气动人工肌肉死区的自适应补偿控制
    3.1 引言
    3.2 系统建模
    3.3 控制算法
        3.3.1 跟踪微分器
        3.3.2 反步扩张状态观测器
        3.3.3 反步控制器
    3.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有噪声干扰的二自由度偏转运动跟踪控制
    4.1 引言
    4.2 系统建模
    4.3 控制算法
    4.4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电子束曝光机的偏转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偏转器类型
2 偏转系统的优化设计
3 偏转系统的工程实现
4 结论

四、ON THE DESIGN OF ELECTRICAL DEFLECTION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水下矢量偏转驱动器设计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刘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X射线飞秒条纹相机关键技术的研究[D]. 刘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4(04)
  • [3]大探测面积超小型条纹相机的研究[D]. 惠丹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9(03)
  • [4]基于液晶偏振光栅的大角度光束偏转技术研究[D]. 王丽娜.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5]空间光通信扰动补偿技术研究[D]. 李祥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8)
  • [6]纳米级电子束曝光机聚焦偏转系统的研究[D]. 刘珠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 2005(06)
  • [7]高增益小型化条纹变像管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田丽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9(05)
  • [8]FPS系统的分析和应用模式选择[J]. 陈盘敖. 光电子学技术, 1983(02)
  • [9]带有未知参数与扰动的气动运动模拟平台自适应控制[D]. 成海炎. 燕山大学, 2019(03)
  • [10]电子束曝光机的偏转系统[J]. 刘珠明,顾文琪. 光电工程, 2004(12)

标签:;  ;  ;  

关于电气偏转系统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