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时间

新闻摄影时间

一、新闻摄影的报道时机(论文文献综述)

杜彤彤[1](2021)在《省级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以陕西日报“新冠疫情事件”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朱熙勇[2](2020)在《武汉战“疫”报道中的“小切口,大主题”——以楚天都市报摄影专题《疫区之夜》为例》文中指出"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武汉"战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冠肺炎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武汉是抗击疫情主战场,也是新闻大战的主战场,武汉媒体记者理所当然成为冲在最前线的"战士"。广大摄影师和摄影记者不避风险、深入一线,以镜头为武器,从不同侧面、不同切口记录、描绘这一历史大事件。在海量的新闻报道中,有的聚焦热点,聚焦战疫过程中的重大新闻事件,有的则是选取火热大事件背后的小切口,选择平凡人、平凡事来反映大题材。

黄晓勇,薛翔[3](2020)在《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中国主题摄影作品:视觉修辞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摄影是呈现国家形象的重要表达方式。呈现元素与象征元素构成新闻摄影视觉修辞的基本属性。观念的路径依赖与视觉冲击力决定了新闻摄影视觉修辞的传播效果。将新闻摄影放置于宏观语境之下,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视觉修辞与国家形象相互勾连起的图像景观。

孟烨[4](2019)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中“二次伤害”的产生与规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灾害发生后新闻媒体不当的采访报道将会对涉灾人员和受众造成"二次伤害"。本文剖析了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新闻采访与报道中"二次伤害"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规避机制以期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聃扬[5](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对外传播新闻话语分析 ——以“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2010-2018)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已成为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要求我们在国际中发出更多声音。中国的崛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我国已处于国家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不断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新要求。在当今这一国际舆论发展建设的重要关键点上,对外传播报道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因而充分把握时机、引导国际社会以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当代中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成为中国媒体自当肩负起的责任,研究对外传播新闻话语也就具有了丰富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0年,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即中国记协)主办,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自创办以来每年评选一次,作为我国全国性、综合性的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其下设的国际传播奖项对我国对外传播的优秀新闻作品进行了表彰,这些新闻作品有效地向境外受众展示了中国有作为、有担当、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受到了学界、业界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上述作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对外传播新闻作品的最高水平,因此以此为语料进行话语分析研究,能够从理论上把握我国对外传播的新闻话语现状,丰富我国在这一课题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对于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强化我国对外报道中的语言气魄,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围绕“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共选取2010-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313件,形成语料库44万余字,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及认知语言学、信息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与获奖作品语体研究、用语研究、语用研究相关的语法现象。根据上述逻辑,由表及里构建文章层次,着重新闻话语的元功能,从静态的话语表征逐渐过渡到动态的话语功能,解读对外传播新闻话语的呈现的价值,并在得到相关结论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未来我国的对外传播新闻话语策略。

朱金赞[6](2019)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应具备图文兼能的专业素质》文中指出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摄影记者作为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工作者,不仅应该具备过硬的摄影业务能力,而且要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必须"图文并重、两翼齐飞"。那么,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提升自己,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应怎样增强图文兼能的专业素质?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试探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应具备图文兼能的专业素质。(1)

薛红洋[7](2019)在《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新闻奖对编辑记者个人而言意味着获得了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则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关于中国新闻奖的研究纷繁杂多,理论和方法都比较纯熟,但从地域性的角度去探索该奖项及获奖作品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研究梳理出自1991年该奖设立以来共28届的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并对福建省的新闻报道重点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统计出全国性媒体与各地方媒体28年来的获奖情况,并针对十八大召开以来共五年的获奖作品进行内容分析,来探索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之间、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呈现出的特点;二是梳理出中国新闻奖福建省28年来的获奖作品,来分析福建省在全国性的评奖中,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更容易获奖;三是对福建省获奖作品进行更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探讨这些作品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取出其中的涉台新闻报道做进一步的分析;四是通过对获奖作品作者的访谈,为媒体及记者提供实践经验;五是将福建省与其他地区获奖作品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探索福建省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占据了高等级获奖作品的半数以上,全国性媒体偏重于视角宏大的叙事,而地方媒体则更加注重以小见大,更注重抓取细节,或从微观中体现宏观,或将宏观寓于微观。另一方面,地方媒体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媒体比西部地区的媒体荣誉机会更多,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地理、经济、历史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特色。地方媒体可以从本地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经济现实、人物事件等着手,结合宏观的政策背景来报道新闻,也可以利用创新,通过本地记者对重大新闻的敏锐察觉第一时间做出一些更深远主题的报道。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点是:等级上,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很少,三等奖最多,发展空间大;体裁上,广播类、报纸通讯类明显领先于电视类;题材上,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相对较多;在语气上多为肯定性报道,否定性报道中又以评论性文章居多。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一个浓厚的特色是,涉台新闻占比较大。通过文本分析,本文发现,获奖作品具有时效性极强、擅长以小见大、叙事故事化、负面语气的作品通常也深藏正面价值观、注重“短、实、新”的文风等特征。在涉台新闻报道中,获奖作品呈现出紧扣时代及政策环境、强调共同共通叙事、善借历史材料、善取他人之言、话题有针对性、内容有宣传导向性、情感积淀深厚等特征。通过与全国性媒体及其他地方媒体获奖作品的比较分析发现,福建媒体可以借鉴省外媒体获奖作品的经验,利用本省的地理位置优势、历史资源及经济特色来进行报道。作品获奖,还在于它在媒体之间,以及社会上、经济上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新闻写作过程中有必要考虑报道的传播效果。

曹思宁[8](2018)在《影像媒介、真实观与伦理规范的变迁 ——以新闻摄影的职业化历程为背景》文中研究说明传播媒介在技术手段上的历史性变化,会影响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形态。影像技术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的真实观念的变化,即“何为真实”的一套标准,进而达成在社会层面的对真实的不同共识。新闻信息的传递离不开具体的媒介工具,新的传播技术的诞生不仅会改变具体的媒介形态,也同时会改变人们的认知结构、信息传播符号的类型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本文以新闻职业化过程与摄影技术的发展为历史线索,论述影像媒介、真实观与有关真实的媒介规范之间的关系。新闻中的影像媒介对现实世界建构出的不同真实感,在历史过程中在不断变化,塑造着社会对于真实的不同观念。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担当着传递信息、告知真相的作用,在新闻学的定义中,新闻即是对新近的客观事实的报道。影像技术在最初对新闻报道有着强化事实的效果,然而随着造假技术的发展,一些假照片挑战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伦理,冲击了新闻摄影关于影像真实的伦理规范。人们建立在机械摄影的机械特性排斥人类主观观念的假设之上的真实观被假照片打破,本文发现,在面对虚假影像带来的挑战时,职业的新闻摄影在延续摄影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的真实观的同时,新闻摄影行业和新闻机构内部通过对摄影行为、技术指标和影像文本的媒介规范来达成有关真实的共识,随着摄影媒介的普及和网络传播的发展,影像生产社会化,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操作规范的基础上,技术核查成为事实核查必备的手段,在多元表达面前,不仅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再现真实进行建构,还要通过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保障事实表达的客观中立性。本文对影像媒介的规范变迁阶段的具体划分标准,参考了后现代视觉学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对仿像历史阶段的划分,与历史现实相结合,形成了本文的叙事框架。以影像媒介的技术变化和对生产力的解放的不同程度为依据,将影像媒介、真实观与媒介伦理规范变迁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新闻摄影的胶片时期、新闻摄影的数码时期与新闻摄影的网络时期。

周邓燕[9](2018)在《“新闻摄影”:从文化商品到战时动员工具(1931-1945)》文中认为1926年,上海资深摄影玩家林泽苍与他的好友、工业化学家高维祥共同出版了一本叫《袖珍摄影良友》的小册子。这本摄影自学手册和其他市面上同类出版物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新增了一个题为"新闻摄影"的独立篇章,并把它的拍摄指导和风景、人像、夜景等题材相区别。次年6月,林泽苍在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摄影流行画刊《良友》上连续撰文,呼吁报章多从"娱乐摄影家"们那里征求"能表现其当时之紧要情形或动作"的有"新闻价值"

李彤[10](2018)在《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新闻图片报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59年第一届北京全运会到2017年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全运会已经走过了58个年头。在过去的58年里,我国体育新闻事业也在迅速地发展与成长。在体育新闻图片的报道上,也在这58年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今天的各种客户端应用的不断完善,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选择越来越多。生动直观的体育新闻图片与便捷的手机新闻客户端相结合,成为了受众当下了解体育新闻最广泛的选择。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型体育赛事中新闻报道研究甚多,但针对体育新闻图片报道的研究较少,且现有体育新闻图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摄影作品的技术研究、美学研究等方面。故笔者望着眼于国内最大型的综合体育赛事——全运会的体育新闻图片报道,通过对新浪、腾讯两大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在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期间报道发布的体育新闻图片的分析研究,试总结出目前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体育新闻图片的报道特征。进而为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的体育新闻图片报道的良性发展,以及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体育新闻图片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选取新浪、腾讯两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于2017年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所报道的6982张体育新闻图片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对第十三届天津届全运会新浪、腾讯手机客户端首页设计、图片报道量、图片新闻内容和图片技术内容进行研究。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新浪、腾讯两手机客户端在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图片报道上,图片报道数量十分巨大,图片内容丰富全面,图片的技术内容运用合理。但在首页设置,项目选择以及报道图片内容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针对此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根据研究结果得到结论:镜头语言为体育新闻图片加分,体育新闻图片报道得到重视,体育新闻图片新闻价值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提高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体育新闻图片的报道,本文从合理搭建体育新闻图片传播平台、保证体育新闻图片的新闻价值、提高体育新闻图片审美价值三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为门户网站完善体育新闻图片报道以及体育新闻图片的拍摄报道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二、新闻摄影的报道时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摄影的报道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2)武汉战“疫”报道中的“小切口,大主题”——以楚天都市报摄影专题《疫区之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以小切口报道大题材的意义
选择“疫区之夜”是一招险棋
五个专题构建“疫区之夜”
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夜经济”报道

(3)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中国主题摄影作品:视觉修辞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修辞学的视觉转向
二、作为呈现国家形象的新闻摄影
三、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中国主题作品:基于260万张新闻照片的分析
    1.法新社:政治主题占比高,时效极高,信息项丰富完整
    2.路透社:财经主题占比高,题材丰富全面,信息项规范程序尚可
    3.美联社:社会主题占比高,信息项完整度较低,视觉表现手段多样
四、视觉修辞与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中国主题新闻摄影
    1.视觉修辞属性:呈现元素与象征元素
    2.视觉修辞功能:观念的路径依赖与视觉冲击力
    3.视觉修辞评估:多维度理解视觉传播实践
五、结语与探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视觉修辞实践
    1.国家形象的呈现与新闻摄影的视觉修辞实践密切关联
    2.新闻摄影作品中拍摄主体的视觉修辞实践考量因素
    3.视觉修辞:一种将新闻摄影与国家形象相勾连的图像实践

(4)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中“二次伤害”的产生与规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生“二次伤害”的原因
    (一)采访与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二)采访与报道时机不对
    (三)夸大新闻事实
    (四)新闻媒体把关不严
二、规避“二次伤害”的建议
    (一)提高新闻伦理素养
    (二)新闻媒体内部应严格把关
    (三)完善法制法规建设
    (四)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科普
三、结语

(5)基于语料库的对外传播新闻话语分析 ——以“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2010-2018)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样本
    第三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概括
    第一节 历年获奖情况
    第二节 媒体分布情况
    第三节 体裁分布情况
第三章 对外传播新闻话语语体研究
    第一节 议题分析
    第二节 话题分析
    第三节 态度分析
    第四节 视角分析
第四章 对外传播新闻话语用语研究
    第一节 词汇分析
    第二节 句型分析
    第三节 修辞分析
第五章 对外传播新闻话语语用研究
    第一节 获奖作品新闻话语的客体研究——受众研究
        1. 受众分析
        2. 获奖作品传播效果统计
    第二节 获奖作品新闻话语的主体研究——话语生产者研究
第六章 对外传播新闻话语的价值解读
    第一节 传播价值
        1. 国家形象构建
        2. 国际舆论引导
    第二节 新闻价值
        1. 时新性
        2. 重要性
        3. 接近性
        4. 显着性
        5. 趣味性
    第三节 社会学价值
        1. 反暴恐
        2. 社会发展
    第四节 语言学价值
    第五节 文化价值
第七章 对外传播新闻话语策略
    第一节 话语主题
        1. 增加文化题材报道
        2. 客观报道负面事件
        3. 实现主题设置的聚合效力
    第二节 话语内容
        1. 多元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2. 生动词汇描述中国景观
        3. 丰富形式展现中国魅力
    第三节 话语传播
        1. 注重传播主体多样性
        2. 建立长效对外传播机制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数字时代”摄影记者应具备图文兼能的专业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政治素质
三、新闻意识
四、道德意识
五、扎实技术
六、新闻时效
七、策划意识
八、竞争意识

(7)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新闻奖概况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
        二、中国新闻奖评奖过程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探讨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国新闻奖获奖情况分析
    第一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荣誉机会比较
        一、全国性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二、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三、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之比较
    第二节 不同体裁之下的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比较
    第三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
        一、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关键词提炼
        二、2013年-2017年全国性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三、2013年-2017年地方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四、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分析
        五、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报道主题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作品分析
    第一节 获奖作品的内容分析
        一、样本采集
        二、类目建构
    第二节 获奖作品的文本分析
        一、把握时间主动性
        二、负面报道中存在正面意义
        三、新闻报道表达的故事化
        四、擅长从小处着眼
        五、注重短、时、新
    第三节 获奖作品的涉台特色
        一、涉台新闻的主要特质
        二、涉台新闻主题分析
        三、涉台新闻报道的生产
第四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省获奖作品与其他省份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基于地理特征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一、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分析
        二、涉台新闻视域下的分析
        三、临海位置视域下的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之历史挖掘
        一、扶贫类作品的文本分析
        二、重要节庆日报道的文本分析
        三、总书记讲话报道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分野下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第四节 本地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的福建与他省之报道差异
        一、报道角度选取巧妙
        二、时间跨度长,制作规模宏大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
        四、福建媒体相关报送作品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名单
附录2: 全国性媒体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统计表
附录3: 多家媒体联合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统计表
附录4: 纠错
附录5: 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分类表
致谢

(8)影像媒介、真实观与伦理规范的变迁 ——以新闻摄影的职业化历程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问题意识的起点
    2.1 洞穴隐喻
    2.2 中介在真实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第3章 让·鲍德里亚“拟象理论”对影像技术时期划分的启示
    3.1 让·鲍德里亚及其理论
    3.2 影像媒介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生产能力的解放
第4章 新闻摄影的胶片时代——“眼见为实”信念的坚定
    4.1 绘画的死亡与摄影术的诞生——机械复制战胜了人的主观认知
    4.2 新闻报道与摄影术的结合
        4.2.1 影像社会化的必然趋势——经济效益的刺激
        4.2.2 “眼见为实”与客观真实报道的相辅相成
        4.2.3 把控在机构手中的暗室技术与有待规范的摄影规范
    4.3 “决定性瞬间”与影像真实规范的清晰和确立
        4.3.1 “决定性规范”对新闻影像实践操作标准的影响
        4.3.2 新闻影像真实性文本规范的出台——允许适当加工
第5章 新闻摄影的数码时代——数码技术对生产能力的解放
    5.1 数码摄影之前的新闻摄影——多元化的影像生产
    5.2 数字技术的到来
        5.2.1 数字处理设备对新闻影像的干预
        5.2.2 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行业流程的冲击——记者的主体意识觉醒
    5.3 新闻摄影对影像真实规范的调整——矫枉过正
第6章 新闻摄影的网络时代
    6.1 自媒体带来的社会范围内图像生产能力的解放
        6.1.1 “公民摄影师”的出现与新旧传播方式的更迭
        6.1.2 影像在网络环境中的真实性被放大
    6.2 网络环境对影像传播权力关系的打破与真实的消解
    6.3 网络时代的影像规范
        6.3.1 数字技术指标进一步细化,暗房操作被允许
        6.3.2 专业加技术的信息核查在网络时代成为必要手段
        6.3.3 专业事实核查机构使使核查职业化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新闻摄影”:从文化商品到战时动员工具(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一、1930年代的新闻摄影观
二、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新闻摄影组织活动
三、石少华的新闻摄影典型论
四、结论

(10)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新闻图片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新闻摄影与新闻图片文献研究
        1.2.2 体育图片与新闻报道文献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内容分析法
        2.2.3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新浪、腾讯手机客户端第十三届全运会报道首页分析
        3.1.1 新浪网手机客户端全运会期间首页分析
        3.1.2 腾讯网手机客户端全运会期间首页分析
    3.2 新浪、腾讯手机客户端十三届全运会体育图片报道量分析
        3.2.1 全赛程赛前报道量
        3.2.2 单日赛事期间报道量
        3.2.3 全赛程赛后报道量
        3.2.4 突发事件报道量
    3.3 新浪、腾讯手机客户端十三届全运会体育新闻图片内容分析
        3.3.1 图片的新闻内容
        3.3.2 图片的技术内容
    3.4 新浪、腾讯手机客户端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新闻图片报道特征
        3.4.1 项目选择特征
        3.4.2 新闻价值特征
        3.4.3 形象语言特征
    3.5 新浪、腾讯手机客户端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新闻图片报道存在的问题
        3.5.1 首页设置不完整
        3.5.2 项目选择倾向性严重
        3.5.3 报道图片内容同质化
    3.6 新浪、腾讯手机客户端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新闻图片报道的解决对策
        3.6.1 完善专栏首页设计
        3.6.2 弱化项目选择倾向性
        3.6.3 丰富图片报道角度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四、新闻摄影的报道时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以陕西日报“新冠疫情事件”报道为例[D]. 杜彤彤. 西北大学, 2021
  • [2]武汉战“疫”报道中的“小切口,大主题”——以楚天都市报摄影专题《疫区之夜》为例[J]. 朱熙勇. 新闻前哨, 2020(12)
  • [3]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中国主题摄影作品:视觉修辞的视角[J]. 黄晓勇,薛翔.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03)
  • [4]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中“二次伤害”的产生与规避研究[J]. 孟烨. 环球首映, 2019(07)
  • [5]基于语料库的对外传播新闻话语分析 ——以“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2010-2018)为例[D]. 李聃扬. 山东大学, 2019(09)
  • [6]“数字时代”摄影记者应具备图文兼能的专业素质[J]. 朱金赞. 新闻研究导刊, 2019(06)
  • [7]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D]. 薛红洋. 厦门大学, 2019(08)
  • [8]影像媒介、真实观与伦理规范的变迁 ——以新闻摄影的职业化历程为背景[D]. 曹思宁. 河北大学, 2018(01)
  • [9]“新闻摄影”:从文化商品到战时动员工具(1931-1945)[J]. 周邓燕.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8(02)
  • [10]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新闻图片报道研究[D]. 李彤. 沈阳体育学院, 2018(06)

标签:;  ;  ;  ;  ;  

新闻摄影时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