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穴位注射埋线法的临床应用

改良穴位注射埋线法的临床应用

一、改良的穴位注射埋线法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熊垚[1](2021)在《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后评价其疗效,为探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有效的疗法提供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4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患者运用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均为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治疗组完成评价分析36例,对照组完成35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日常活动受限程度等,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JOA评分及改良ODI评分,比较分析两组疗程结束后组内和组间的疗效,以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主要观察指标JOA评分均高于组内治疗前,次要观察指标VAS评分与改良ODI评分均低于组内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主要观察指标JOA评分、次要观察指标VAS评分及改良ODI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综合疗效评价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和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疗效,但普通针刺疗效不及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2.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均优于普通针刺组。

黄湘茜[2](2021)在《基于循证证据和德尔菲法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借鉴循证针灸临床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针对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临床关键问题,结合糖尿病前期自身疾病特点,联合运用循证法和德尔菲法,通过文献研究对糖尿病前期针灸证型诊断、治疗方案、疗效评价3方面进行多维证据整合,初步构建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初稿,在此基础上,运用多轮专家问卷咨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最终共识方案,旨在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为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和科学研究中治疗方案的选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疾病在临床和科研中构建合理有效针灸诊疗方案提供方法学探索。方法1.明确临床关键问题通过文献检索、社会调研收集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归纳形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关键问题调查问卷》,向15位临床一线针灸专家咨询发放问卷,回收并统计问卷结果,确定本方案要回答的临床关键问题,构建方案框架。2.循证证据研究围绕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证型诊断、治疗方案、疗效评价3方面临床问题进行文献检索:重点检索Pub Med、Embase为代表的英文数据库,CNKI、万方、VIP、CBM等为代表的中文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药古籍资料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Clinical Trial等临床试验注册网站以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官方网站,全面搜集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相关古代医学文献、现代文献和近现代名医实践经验,进行证据提取:(1)运用AGREEⅡ指南评价工具筛选出高质量临床指南并提炼证据,形成现行指南证据;(2)综合运用统计描述和关联性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研究类文献,提取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规律,形成证型研究证据;(3)运用改良Jadad量表和AMSTAR量表分别进行RCT和Meta分析文献质量学评价,纳入高质量文献,形成高质量干预研究证据;(4)运用关联性分析方法分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随机对照实验探索取穴配穴规律,形成核心穴组证据;(5)通过糖尿病前期相关古籍文献检索,形成古籍证据;(6)通过现代名家经验收集,形成现代名医经验证据。基于糖尿病前期证型诊断和针灸治疗2大临床问题,将以上多项独立证据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由现行指南证据、证型研究证据、古籍证据和现代名医经验证据4类构成诊断证据体和由现行指南证据、核心穴组证据、高质量干预研究证据和现代名医经验证据构成针灸治疗证据体;针灸疗效评价标准参考现行指南证据;具体操作方案中针具规格、针刺深度、补泻手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禁忌证等内容引用现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规范内容。证据整合标准为:4类证据类型中,满足≥3项证据来源构成的证据体条目,即可纳入方案初稿。3.德尔菲法实施通过多维度证据的整合,形成了方案的初稿,在对于前两轮问题内容进行梳理基础上,制定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该调查的结构是采用了半封闭与自由撰写相互结合的方式,条目重要性评价采取Likert5级评分法。通过“腾讯问卷”平台编制问卷,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向30位针灸推拿领域专家学者发放。回收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根据本轮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形成本次专家积极系数,根据专家对本人学术水平、条目判断依据和条目熟悉程度的自评得分形成专家权威系数,根据本次问卷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2个统计量综合评价本轮问卷中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5.0软件,对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Mj),满分比(Kj)、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及变异系数(CV)进行统计,其中Mj、Kj反映各条目重要性和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Kendall’s W、CV反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经统计分析,形成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结果。依据第一轮问卷统计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及专家提出的改进和修正意见,剔除、修改或补充相关条目,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重复上述过程,在第三轮问卷结束后,得到最终共识方案,形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文本。结果从问卷回复情况来看,三轮问卷参与专家的积极系数皆为100%,说明各专家参与此次方案研究的积极性高;从参与问卷咨询的专家分布情况来看,三轮问卷中的专家来自于17个省及直辖市,其中教授人数占总专家数比例达76.67%、副教授人数占23.33%,从事针灸相关临床工作30~45年者人数占16.67%,从业15~30年者人数占80.00%,说明参与问卷的专家具有良好的学科代表性和权威性;三轮问卷均删除了重要性低(Mj≤3.50和Kj≤0.60)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差(CV≥0.3)的条目,三轮问卷结束后,保留条目的Mj范围在4.51~5.00之间,Kj范围在0.73~1.00之间,说明专家一致认为第三轮问卷后所有保留条目的重要性高,Vj范围在0.00~0.28之间,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三轮问卷协调程度系数分别为:0.412、0.582和0.5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亦说明三轮问卷专家意见协调性皆较好。本研究函询专家的选择较为理想,研究结果可靠。结论1.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达成共识,形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其中辨证分型为脾虚痰湿、湿热蕴脾、肝郁气滞、气阴两虚4型;常用针灸疗法推荐毫针针刺、电针、穴位埋线、耳穴贴压、灸法5种,针灸核心穴组为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脘下俞、肾俞、中脘、关元7穴,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空腹血糖值、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和糖尿病前期中医症状积分评价4项。2.基于循证医学原则构建的循证证据体是《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内容的基础,德尔菲法则是能够有效、客观、广泛的集合临床资深专家意见并达成本方案最终共识的重要方法,方案制定过程中联合应用循证法和德尔菲法,既保障了本方案在临床和科研应用中科学合理,有证可循,也保障了其更加贴近临床实际,而非一纸空谈。本方案的制定可为今后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和科学研究中治疗方案的选用提供参考,为其他疾病针灸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方法借鉴。

李映雪[3](2021)在《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价面瘫程度变化,从而探究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针刺联合闪罐法组)、B组(温针灸组)和C组(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组),每组各30例。三组所选取的穴位、疗程等均相同,A组采用针刺联合闪罐法,即在针刺完成后,选取局部腧穴进行闪罐法。B组采用温针灸,即普通针刺得气后,选取翳风穴进行温针灸。C组在B组的基础上配合闪罐法,即针灸完成后进行闪罐法。针刺、温针灸每日一次,每次治疗30min,闪罐法隔日一次,6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1天,共治疗8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症状体征积分等观察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较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更有优势。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相当。3.三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FDIP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FDIS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FDIP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C组患者的FDI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均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的疗效相当。4.三组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症状体征积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三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C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显着低于A、B两组(P<0.05),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方面的疗效相当。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完成后经统计,A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B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C组3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C组临床疗效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温针灸及针刺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疗效最佳。2.与针刺联合闪罐法及温针灸相比,温针灸联合闪罐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调节躯体功能,改善社会心理状态,促进受损面神经的恢复。3.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蒋秋雯[4](2021)在《基于经筋理论的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次临床研究是为了比较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的疗效差异,优化穴位埋线的治疗方案,同时观察穴位埋线在治疗LDH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收治了符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例,分为30例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和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两组治疗所选择的穴位相同。研究期间,使用视觉模拟定级评分(VAS)及下腰痛评分法量表(JOA)对患者治疗前后及1月后随访时的病情进行评估,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和普通针刺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0.00%。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JOA评分升高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JOA评分和VAS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月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的JOA评分升高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JOA评分和VAS评分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及普通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面都有显着的疗效。但是从近期疗效观察来看,穴位埋线在改善腰椎活动、缓解疼痛方面比普通针刺效果较好,但两者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从远期治疗效果维持来看,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相比,在维持改善腰椎活动、缓解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效果更稳定。

周媛凤[5](2021)在《穴位埋线法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穴位埋线法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09-2020.12至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诊疗中心接受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180例,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A组)、常规镇痛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该研究脱落病例3例,无剔除病例,完成研究患者177例,其中A组60例予以术后常规及穴位埋线治疗,B组59例予以术后常规及地佐辛静滴镇痛治疗,C组58例予以术后常规治疗。对比3组患者术后24h、48h、第3天、第5天、第7天等时段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排尿情况、睡眠情况、额外止痛药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满意度等,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患者职业、切口数量、性别、吸烟情况、年龄、BMI、手术时长、基础痛阈、术前疼痛评分、术前SAS、SDS评分、术前睡眠情况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均P>0.05)。2.比较患者疼痛情况:术后24h,常规镇痛组最大VAS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评分低(短)于穴位埋线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穴位埋线组低(短)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术后48h,常规镇痛组与穴位埋线组最大VAS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评分低(短)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穴位埋线组与常规镇痛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穴位埋线组最大VAS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评分低(短)于常规镇痛组和空白对照组,常规镇痛组低(短)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3.比较患者排尿情况:术后24h,三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穴位埋线组患者排尿情况优于常规镇痛组与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穴位埋线组患者排尿情况优于常规镇痛组与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术后第7天,穴位埋线组和常规镇痛组排尿情况均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穴位埋线组与常规镇痛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比较患者睡眠情况:术后24h,常规镇痛组睡眠情况优于穴位埋线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穴位埋线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第7天,穴位埋线组术后睡眠情况均优于常规镇痛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穴位埋线组和常规镇痛组均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穴位埋线组和常规镇痛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5天,穴位埋线组睡眠情况均优于常规镇痛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5.比较患者额外止痛药使用情况:穴位埋线组术后止痛药使用人次及用量均少于常规镇痛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6.比较患者满意度:穴位埋线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镇痛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7.疗效评价:术后24h,常规镇痛组疗效分布及总有效率均优于穴位埋线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穴位埋线组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术后48h,常规镇痛组与穴位埋线组疗效分布及总有效率均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和穴位埋线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7天,穴位埋线组疗效分布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常规镇痛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术后第5天,穴位埋线组疗效分布优于常规镇痛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穴位埋线组和常规镇痛组总有效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穴位埋线组和常规镇痛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安全性评价:穴位埋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常规镇痛组为27.1%、空白对照组为44.8%,穴位埋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镇痛组与空白对照组(均P<0.05),常规镇痛组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镇痛效佳,安全可靠,易于临床操作,超前无痛干预,可应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治疗。但穴位埋线缓解术后急性疼痛疗效稍显不足,可考虑术前24h行埋线治疗或配合其他镇痛措施以覆盖穴位埋线镇痛的“空白期”,尽可能使患者获得术后微痛甚至无痛体验。

边小平[6](2021)在《五脏俞埋线联合药物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五脏俞埋线联合西药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单纯使用西药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对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差异,为五脏俞埋线联合西药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72例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初始量75mg(1片),1天1次,连续服用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五脏俞埋线治疗,每7天埋线1次。2组均以14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在治疗前及各疗程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副反应观察量表(TESS)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并对治疗有效者在本研究结束2周后随访。评价、比较2组疗效。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第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4.28%)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4.28%)较对照组有效率(91.18%)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缓解率:2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缓解率较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率比较:本研究结束2周后,分别随访2组治疗有效者,治疗组复发率(9.09%)较对照组复发率(1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4.HAMD-17评分:各疗程后,2组HAMD-17量表评分较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评分:各疗程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降低,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TESS评分:第1疗程后,治疗组评分较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治疗组评分较前降低,对照组评分较前增高,且对照组TESS评分高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五脏俞埋线疗法联合西药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疗法较单纯口服西药在缓解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临床症状方面,起效快、疗效好。2.五脏俞埋线疗法可减轻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产生的不欲饮食、心慌心悸、乏力等副反应。

蔡清旭[7](2020)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文中认为目的:中风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称为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出现的以情绪不稳、兴趣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睡眠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现全球发病率约为27.5%~62.5%,且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出现卒中后抑郁症。目前对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但众多西医疗法均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副作用,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痛苦。中医针灸治疗擅长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诊疗,并且疗法绿色,避免了西药代谢时带来的肝肾负担及对造血系统的破坏等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吸收损伤胃肠功能。随着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率的认识愈加深刻,运用针灸等绿色疗法治疗本病已刻不容缓。本课题将探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放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组30例予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对照组1的30例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对照组2的30例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三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整个研究所有病例需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临床疗效指标(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别,并对“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的疗效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根据本课题对纳入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60岁以后,脑梗死患者比例稍多于脑出血患者,而卒中后抑郁的出现多为发病后5个月左右。这一组临床数据提示对于卒中后患者在发病发生后进行针刺治疗、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有效的干预,对于卒中后抑郁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从一般资料的统计中,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分型上分布均衡,均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包括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数据统计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数据分析2.1患者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数据分析三组HAMD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2患者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数据分析三组MESSS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2与对照组1MES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2之间MES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数据分析三组BI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BI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BI评分与随访时BI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三组长期疗效相当。3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1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2总有效率60%。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最佳。说明三种临床方案中,选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总有效率最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纳入研究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治疗前的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等一般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及抑郁状态上,效果都非常明显,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显示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临床疗效更好,且长期疗效更稳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其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袁亚乐[8](2020)在《刀钩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刀钩针疗法治疗对顽固性面瘫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并发症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的影响,评价刀钩针疗法对顽固性面瘫综合评分、面部及社会功能指数的改善情况,为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的疗法,并以此推广刀钩针疗法。方法:临床依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刀钩针组及毫针组各30例,即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处方的基础上增加刀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每治疗6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每疗程开始的第一天毫针治疗结束后进行一次刀钩针治疗,每两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治疗周期同为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系统评分,包括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并发症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的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并发症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情况,观察刀钩针组和毫针组的临床疗效。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两组在治疗后分级并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上均有疗效,且治疗组在面神经功能的改善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对并发症如联带运动、面肌挛缩、面肌痉挛、鳄鱼泪征等症状自身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表明两组疗法对于顽固性面瘫的并发症均有一定的疗效;两组组间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并发症的治疗上优于对照组。3、两组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有效;组间比较治疗中和治疗后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对面部残疾指数的改善上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两组治疗后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上述两种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都有一定疗效,且说明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刀钩针组和毫针组对顽固性面瘫患均有一定疗效,刀钩针组对并发症和面部残疾指数有较佳疗效,刀钩针组总体疗效优于毫针组。

黄河银[9](2020)在《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验证本次实验建立的肺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是否可靠?(2)在该模型中,“鼻-脑”轴的通路是否存在?如何定位与定性?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否步调一致?(3)如果不选迎香穴埋线,改选百会、肺俞、脾俞这一组穴埋线,是否也能有疗效?(4)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发生在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否可以逆转?具体疗效如何?是否已经过度治疗?是否还需继续治疗?(5)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记录Ig E和IL-4的浓度,明确海马区的OX-42是否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NKB是否会在鼻黏膜出现免疫反应?TLR-2是否能在海马区出现阳性表达?借此填补以往学者的空缺。方法:(1)分组:购置SPF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只。A组为埋线组(先造模后埋线),B组为模型组(只造模不埋线),C组为空白组(不造模不埋线)。(2)烟熏:自制烟熏造模箱和烟熏艾条。每次烟熏时,用2根灸条插在纸箱侧壁的小孔上。烟熏箱内每次只放6只大鼠,每次烟熏30分钟。每天熏2次,至少间隔3小时。连熏14天。(3)致敏:(1)基础致敏。用卵清蛋白致敏液对AB两组行“五点注射法”,隔日1次,共5次。在基础致敏阶段需要持续烟熏造模,1日熏2次。(2)强化致敏。AB两组每天滴鼻1次,每个鼻孔滴3滴。滴鼻30分钟后开始雾化,每天雾化1次,每次雾化45分钟。共7天。(3)维持致敏。强化致敏结束后,次日即对A组大鼠进行穴位埋线,共3周,期间要对A组持续滴鼻致敏。B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4)穴位埋线:对A组大鼠进行穴位埋线,选择百会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脾俞穴。用规格为0.9的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在针尖处插入长度为3~5 mm的000号羊肠线。快速刺破皮肤,伴随着落空感再深入5 mm左右,到达皮下和肌肉之间的最佳埋线处。埋线时间为3周,期间每3日1次用酒精消毒。(5)记录行为学特征:从基础致敏的第一天开始,对三组大鼠的抓鼻、流涕、喷嚏的现象进行记录并按照标准打分。每天观察1次,每次观察30分钟,计算出各组计分的均值及标准差。(6)检验:(1)HE染色:对大鼠的鼻黏膜、肺组织、脑组织行HE染色和图像采集。(2)ELISA:取血检测Ig E和IL-4的OD均值。(3)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鼻黏膜的NKB和海马区的OX-42。(4)免疫荧光:同步检测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TLR-2。(7)统计: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烟熏前后。(1)烟熏前:三组大鼠未见异常。(2)烟熏后:AB两组饮食减少,饮水增多,出现躲避、抱团、埋头、闭眼、喜睡、蜷曲等气虚表现。C组正常无异。(2)致敏前后。(1)致敏前:三组大鼠未见异常。(2)致敏后:AB两组出现抓鼻、揉眼、挠耳、鼻痒等症状。C组正常无异。(3)造模前后。(1)呼吸频率增幅:A组为1.73±0.16,B组为1.64±0.15,C组为1.32±0.12。PAB=0.084,PAC<0.001,PBC<0.001。(2)体重质量增幅:A组为36.13±3.52,B组为34.53±3.07,C组为42.93±3.59。PAB=0.205,PAC<0.001,PBC<0.001。(4)行为学评分之“阶段性总分”。(1)基础致敏结束后:A组为3.54±0.26,B组为3.48±0.25,C组为2.23±0.29。PAB=0.544,PAC<0.001,PBC<0.001。(2)强化致敏结束后:A组为5.27±0.29,B组为5.33±0.20,C组为1.94±0.20。PAB=0.442,PAC<0.001,PBC<0.001。(3)维持致敏结束后:A组为5.94±0.22,B组为5.07±0.23,C组为2.03±0.18。PAB<0.001,PAC<0.001,PBC<0.001。(5)行为学评分之“终点因子分”。(1)喷嚏:A组为1.89±0.22,B组为1.65±0.16,C组为0.57±0.14。(2)流涕:A组为2.00±0.15,B组为1.61±0.27,C组为0.73±0.13。(3)抓鼻:A组为2.05±0.30,B组为1.77±0.29,C组为0.68±0.16。以上各因子的两两比较均为:PAB<0.001,PAC<0.001,PBC<0.001。(6)HE染色。(1)鼻黏膜:模型组的纤毛倒伏,黏膜上皮破坏,杯状细胞高度肥大!黏膜固有层内的血管呈扩张性改变,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埋线组的杯状细胞轻至中度肥大,锥形细胞和梭形细胞的胞核深染,变态反应减轻,免疫反应活跃。(2)肺组织:模型组的支气管纤毛水肿,甚者倒伏。小肺泡坍塌,甚者粘连。大肺泡气肿,甚者破裂。肺泡壁弹性不足,呈皱缩状态。肺泡间质可见红细胞大量浸润,提示明显充血。间质增宽,提示纤维组织增生。埋线组的支气管纤毛排列不齐,肺泡弹性尚可,呈现不饱满的穹窿状。(3)海马区:模型组可见细胞明显异形,胞核固缩,染色加深,提示不同程度的变性,甚者坏死。弧形带周边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埋线组可见正常细胞和异形细胞并存,提示免疫反应正在发生。(7)ELISA。(1)Ig E(μg/ml):A组为3.114±0.202,B组为4.189±0.439,C组为2.295±0.303。PBC<0.001,说明动物模型制作成功。PAB<0.001,说明穴位埋线3周可见明显疗效。PAC<0.001,说明穴位埋线3周后虽然有疗效,但机体中的变态反应仍在持续,需要延长穴位埋线的时间才有治愈的可能。(2)IL-4(pg/ml):A组为14.228±0.651,B组为18.608±2.403,C组为11.401±1.229。PAB<0.001,PBC<0.001,PAC<0.001,各自意义同Ig E。(8)免疫组化。(1)鼻黏膜的NKB(OD均值):A组为0.1895±0.0027,B组为0.2031±0.0074,C组为0.1801±0.0038。PAB<0.001,PAC<0.001,PBC<0.001,各自意义同Ig E。(2)海马区的OX-42(OD均值):A组为0.1728±0.0016,B组为0.1810±0.0046,C组为0.1674±0.0025。PAB<0.001,PAC<0.001,PBC<0.001,各自意义同Ig E。(9)免疫荧光。(1)鼻黏膜的TLR-2:模型组的阳性表达在鼻黏膜上皮层、固有层、全层均有浓集。埋线组的阳性表达在以上各层均有消减。(2)海马区的TLR-2:模型组的红染较大,细胞排列无序。蓝染细胞核变大,发黑,说明细胞处于衰亡状态。埋线组的细胞间质的红染基本消失。部分细胞的红染已不再是一个整圈。说明细胞的衰亡正在减退,代谢正在增强,TLR-2的表达正在弱化。结论:(1)通过本次实验建立的肺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是可靠的,可以复制的。该模型会同时引起外周鼻黏膜和中枢海马区的退行性变,这说明“鼻-脑”轴是客观存在的,将其机制定位于海马区并定性于神经肽的假说均是成立的。(2)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穴位埋线,不选迎香穴,改选百会、肺俞、脾俞这一组穴,疗效也是可靠的。穴位埋线后,通过对ELISA、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的纵横对比,可知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步调一致的。(3)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发生在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可以逆转的,本次实验为之提供了行为学、病理学、组织学的依据。且所有依据均表明,虽然埋线组的各个指标比模型组明显减轻(PAB<0.001),但和空白组比较还有明显差距(PAC<0.001),这说明为期3周的埋线疗效还不足够好,还有继续治疗的必要。(4)检测Ig E和IL-4的血清浓度是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经典方法。但以往的相关学者只在穴位埋线1周后、2周后、4周后对比过这个浓度,目前尚无穴位埋线3周后的数据。本次实验做了完善,明确了这期间的变化是一致的,并无拐点的存在。(5)本次实验得以证明:当穴位埋线治疗3周后,NKB在鼻黏膜上的免疫反应是客观存在的,OX-42在海马区依然存在下降的趋势,TLR-2在鼻黏膜和海马区会同步出现阳性表达。这些结果的明确均是以往相关学者的夙愿。

王志婕[10](2020)在《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先经系统综述验证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再以动物实验探究大椎穴埋线疗法调控Egrl-T型Ca2+-Limkl-cofilin通路对癫痫小鼠模型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有效的方案以及有力的证据学依据。方法:系统综述部分应用meta分析评价关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方法学评价。经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检索方式,两名研究人员根据既定的纳入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以临床疗效为主要结局指标,癫痫相关评价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分析应用RevMan5.3软件。动物实验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对大椎穴埋线调控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小鼠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先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8mg/kg、10mg/kg、12mg/kg)的海仁酸确定造模方案;之后将5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15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随机数字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全剂量药物组、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和埋线+半剂量药物组6组,每组25只。空白组不做干预,每日只行抓取称重;模型组造模后不做治疗,每日只行抓取称重;埋线组造模后予大椎穴埋线治疗(将3mm长的可吸收外科手术缝合线埋入大椎穴),共埋线1次,7天后观察疗效;全剂量组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半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15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结局指标包括:小鼠体重、旷场实验、HE染色、尼氏染色、Fluoro-Jade B染色、PET/CT检测以及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 以及 p-cofilin)的表达量测定。以SPSS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系统综述分析临床研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与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相比可显着提高临床有效率;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与抗癫痫药相比可显着降低癫痫评分;单纯使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有效率(RR 1.03,95%CI[0.95,1.12])和癫痫评分(MD-2.26,95%CI[-5.08,0.56])与西药相比,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穴位埋线疗法对降低癫痫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MD-0.46,95%CI[-1.48,0.56]);安全性方面,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时会造成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2.造模注射剂量小鼠腹腔单次注射8mg/kg、10mg/kg以及12mg/kg海仁酸造模成功率分别为0%,71.4%和25%,3组间造模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故予小鼠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复制本研究实验周期内较成功的模型成功率,故将以此为复制癫痫小鼠模型的标准计量。3.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行为学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癫痫小鼠体重减轻(P<0.05),经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治疗后均能使小鼠体重增加(P<0.05);从治疗第2天,使用奥卡西平药物的3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治疗第3天起,单纯埋线疗法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海仁酸诱导的癫痫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爬壁次数、中央路程以及中央时间均减少,小鼠表现出焦虑情绪;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疗法都能改善小鼠的焦虑情绪(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差(P<0.01),埋线+全剂量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优(P<0.01),埋线+半剂量疗法和单纯全剂量疗法居中且两者治疗效果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4.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列规整,细胞结构整齐,细胞器完整;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大量凋亡,排列极其不规整,细胞丧失原本形态,细胞破裂不完整;经治疗后,细胞形态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所改善,细胞的凋亡数目与模型组相比减少;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改善神经细胞形态方面效果最优,细胞排列欠整齐,细胞欠完整,形态欠规则;其次为埋线+半剂量组和全剂量组,且二者的效果相近,细胞排列相对规整,细胞结构较完整,形状较规则;埋线组最差,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相对完整,形状相对规则。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经造模后的5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缩减,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目显着减少,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多,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少,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JB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经造模后的5组中海马CA3区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组CA3区神经元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FJB(+)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多,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小鼠全脑处于18F-FDG高摄取灶,模型组小鼠为极低摄取灶,治疗4组介于二者之间。SUVmax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经造模后的5组SUVmax值均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4组治疗组SUVmax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SUVmax较其他3组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SUVmax较其他3组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介于二者之间,且两者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以及p-cofilin)在空白组海马组织中表达量极低,造模后其表达量均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过治疗的4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的表达量最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表达量最高,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相比表达量居中,且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ta分析结果可知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事件;2.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以成功复制本实验期内稳定的小鼠癫痫模型;3.大椎穴埋线疗法可以改善癫痫小鼠的体重和癫痫共患之焦虑;4.大椎穴埋线疗法可能是通过降低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改善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变化以及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状态,从而控制癫痫发作;5.药物联合大椎穴埋线疗法时,可增强正常剂量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的药物疗效;将奥卡西平的服用量减半时,仍能取得较满意的实验效果。

二、改良的穴位注射埋线法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的穴位注射埋线法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附录 B 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JOA评分)
    附录 C 改良 ODI 量表
    附录 D:综述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循证证据和德尔菲法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技术路线图
一、《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临床问题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小结
二、《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循证证据研究
    1.现行指南系统评价和证据提取
    2.中医证型研究系统评价和证据提取
    3.针灸干预性研究系统评价和证据提取
    4.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核心穴组证据提取
    5.证据整合
三、《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小结
四、研究结果
    《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的形成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糖尿病前期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相关评分量表
    2.1 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
    2.2 Jadad改良的评分量表
附录3 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列表
    糖尿病前期中医症状积分表
附录4 针灸干预性研究纳入文献分级结果
附录5 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5.1 第一轮《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5.2 第二轮《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5.3 第三轮《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3)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器具选择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治疗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
        3.3 三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
        3.4 三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2.西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3.立论依据
    4.研究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量表
    附录二 综述 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基于经筋理论的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 病因病理
        2.2 临床表现
        2.3 发病机制
        2.4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经筋病的范畴
        3.2 经筋理论阐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3.3 经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综合疗效判定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综合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1.1 研究确立的背景
        1.2 针刺方案的选择
        1.3 取穴分析
        1.4 埋线的角度、进针层次、操作手法的选择的原因
    2.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
        2.1 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探讨
        2.2 临床应用
    3. 研究结果讨论
        3.1 治疗后JOA评分结果分析
        3.2 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结果分析
        3.3 疗效结果分析
        3.4 1月后随访JOA评分分析
        3.5 1月后随访VAS疼痛评分分析
        3.6 1月后随访结果分析
        3.7 研究结果总体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穴位埋线法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
    3 混合痔术后镇痛的意义
        3.1 全身影响
        3.2 局部影响
    4 混合痔术后镇痛治疗
        4.1 中医治法
        4.2 西医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随机方法
        2.2 样本量估算
        2.3 治疗方案及对照措施
    3 观察指标
        3.1 基线资料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分布
        5.2 基线资料分析
        5.3 术后疼痛强度评分(VAS评分)比较
        5.4 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5.5 术后排尿情况比较
        5.6 术后睡眠情况比较
        5.7 术后额外止痛药物使用情况
        5.8 临床疗效比较
        5.9 安全性比较
        5.10 满意度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混合痔术后疼痛治疗现状
    2 穴位埋线的镇痛机制
        2.1 外周镇痛作用
        2.2 中枢镇痛作用
    3 选穴依据
    4 关于湿热下注证型的选择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术后疼痛情况
        5.2 术后排尿情况
        5.3 术后睡眠情况
        5.4 术后额外止痛药使用情况
        5.5 疗效、安全性及满意度评价
结论
    1 临床研究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针刺疗法治疗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五脏俞埋线联合药物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技术路线图
        2.3 伦理审查及知情同意
        2.4 随机方法
        2.5 对照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治疗方法
    3.观察内容
        3.1 基础信息
        3.2 国内改良Kupperman Index量表评分
        3.3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
        3.4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
        3.5 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
    4.疗效评定标准
        4.1 抑郁状态疗效评定标准
        4.2 治疗副反应评定标准
        4.3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4.4 总有效率评定标准
        4.5 复发率评定标准
    5.不良事件处理
    6.统计学处理
    7.研究结果
        7.1 病例收集情况
        7.2 基线资料比较
        7.3 研究结果比较
讨论
    1.中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证型
        1.3 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机制讨论
    2.西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认识
        2.1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概况
        2.2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2.3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诊断
    3.治疗方法讨论
        3.1 对照组选药依据
        3.2 埋线法选择依据
        3.3 选穴依据
    4.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4.1 五脏俞埋线疗法联合药物对PDD患者HAMD-17 评分的影响
        4.2 五脏俞埋线疗法联合药物对PDD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4.3 五脏俞埋线疗法联合药物对PDD患者总有效率、复发率及治疗副反应的影响
        4.4 不良事件评价
    5.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PSD的研究
        1.2.1 中医学有关PSD的病名沿革
        1.2.2 中医学对PSD的病因病机认识
        1.2.3 中医学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与剔除标准
        2.2.5 观察中止标准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治疗方法
        2.4.1 治疗方案
        2.4.2 疗程
        2.4.3 观察方法
        2.4.4 观察指标
        2.4.5 疗效评定标准
        2.4.6 不良事件
        2.4.7 统计学分析
    2.5 研究结果
    2.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2.6.1 患者依从性
        2.6.2 针刺深浅不一、手法操作各异等,引起试验误差偏倚
        2.6.3 意外情况处理
    2.7 伦理原则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2 临床数据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2 通督调神针法
        3.2.1 督脉
        3.2.2 通督调神针法
        3.2.3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依据
        3.2.4 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应用
    3.3 结语
        3.3.1 四花穴的相关研究
        3.3.2 麦粒灸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刀钩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研究背景
    1.1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危害性
    1.2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异质性
    1.3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多径性
    1.4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特禀性
    1.5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Strengths
    1.6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Weaknesses
    1.7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Opportunities
    1.8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Threats
    1.9 本次实验的“四个创新”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的购置和分组饲养的条件
    2.2 动物造模的工具和行为观察的仪器
    2.3 技术路线矩阵图
    2.4 制作肺虚模型的经验和教训
    2.5 制作AR模型的步骤和特点
    2.6 穴位埋线的关键和创新
    2.7 记录AR大鼠的行为学特征
    2.8 “肺虚型AR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准
    2.9 大鼠外周血、鼻黏膜、脑组织的取材方法
    2.10 特殊事件:发现一例“异样垂体”
    2.11 大鼠鼻黏膜、肺组织、脑组织的HE染色方法
    2.12 大鼠外周血的ELISA检测方法:Ig E、IL-4
    2.13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免疫组化检测方法:NKB、OX-42
    2.14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TLR-2
    2.1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对比
    3.2 三组大鼠的行为学对比
    3.3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鼻黏膜
    3.4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肺组织
    3.5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海马区
    3.6 三组大鼠的ELISA对比:Ig E
    3.7 三组大鼠的ELISA对比:IL-4
    3.8 三组大鼠的免疫组化对比:鼻黏膜的NKB
    3.9三组大鼠的免疫组化对比:海马区的OX-42
    3.10三组大鼠的免疫荧光对比:鼻黏膜的TLR-2
    3.11三组大鼠的免疫荧光对比:海马区的TLR-2
4 讨论
    4.1 为什么本次实验动物模型的症状较明显?
    4.2 为什么头背部的穴位埋线可以治疗鼻病?
    4.3 为什么要新增海马区来研究变应性鼻炎?
    4.4 问题与展望(原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穴位埋线对全身疾病及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对比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记录
附件2:原创中医药唐诗宋词秀48首

(10)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癫痫的中医学相关认识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辨证论治
        五、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
        六、大椎穴治疗癫痫的依据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的认识
        一、病因
        二、诊断方法
        三、分型
        四、治疗
    第三节 癫痫耐药的研究进展
        一、耐药假说
        二、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
        三、耐药的治疗
    第四节 癫痫共患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焦虑和抑郁
        二、偏头痛
        三、心脏病
        四、其他
    第五节 癫痫相关的动物模型
        一、遗传性癫痫模型
        二、急性癫痫模型
        三、慢性癫痫模型
    第六节 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一、钙离子稳态失衡是癫痫发生的主要根源
        二、Cav3.2表达上调导致Ca~(2+)大量内流是癫痫发作的关键
        三、Egr1介导Cav3.2表达
        四、Egr1调控T型Ca~(2+)通路异常可能是癫痫发作的重要路径
        五、钙离子异常内流是导致Limk1/cofilin细胞凋亡通路开放的前提
        六、葡萄糖代谢异常促进Ca~(2+)内流
        七、埋线疗法可能干预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调控癫痫
第二章 Meta分析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癫痫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体重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节 大椎穴埋线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五节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改良的穴位注射埋线法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熊垚.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循证证据和德尔菲法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制定研究[D]. 黄湘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李映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基于经筋理论的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蒋秋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穴位埋线法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D]. 周媛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五脏俞埋线联合药物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边小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D]. 蔡清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刀钩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研究[D]. 袁亚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D]. 黄河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D]. 王志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改良穴位注射埋线法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