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一、《金匮要略》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桑希生[1](2021)在《浅议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冠心病的认识误区》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胸痹溯源,以历代医家所述资料为依据,结合有关研究分析,在病名、病位、病机等方面,论述了胸痹与冠心病之真心痛的区别,指出中医之胸痹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存在本质的不同,治疗上不可以形而上学地通用方剂。通过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原文出处释义以及组方用药分析,进一步在理论上论述了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指出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须把握原旨,以求更为精准地辨病、辨证施治,才能发挥经方的最大作用。

王笑青,时红磊[2](2021)在《柴胡类方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胡类方在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着。良性风湿症、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及其他风湿免疫疾病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的症状时可以选用小柴胡汤加减;痛风、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等出现腹痛、腹胀,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等湿热壅滞证候可以选用大柴胡汤加减;免疫力低下易感冒,周身酸困不适,或者受风受凉后周身疼痛,症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的风湿状态,辨证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证,可选用柴胡桂枝汤加减;风湿免疫病,特别是干燥综合征出现口干口苦,腹胀,大便正常或稀溏的症状,辨证为胆热脾寒之证,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风湿免疫病,尤其是纤维肌痛综合征出现"一身尽重(痛),不可转侧",合并心烦意乱、睡眠障碍等症状,可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王帅[3](2021)在《门九章教授桂枝配伍的方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门九章教授运用桂枝配伍的方证经验,查阅门氏流派着作及桂枝运用的相关文献,根据门老师运用桂枝配伍成方的临床医案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探讨桂枝的配伍及常见疾病选方用药规律,体会门氏流派“兴阳温运法”的学术思想。传承名家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跟诊中运用桂枝的相关病例,系统的整理: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中医内容包括中医诊断、症状、舌象、脉象等;西医内容包括西医诊断、西医系统、检查报告;治疗方法包括中医单方治疗、中医联合方组等;利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双录入,采用spss23.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定性变量用频数、频率表示其分布,定量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分布。结果1.一般情况:在收录的400例医案中,男性127人,女性273人,男女比例为1:2.15;平均年龄为53.2±16.85岁,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88岁,其中40~50岁分布最多,其次是50~60岁和60~70岁,这三个年龄段总比例达57.8%,40~70岁中老年人是使用桂枝的主要群体。2.舌脉情况:舌质黯舌>红舌>淡舌>淡红舌,黯舌出现最多,频率为37%。记录有单一脉象和复合脉象,其中以沉脉为主(60.5%),包括沉弦、沉数、沉细、沉弦细、沉细数、沉细弱;弦脉次之(19.7%),包括弦滑、弦数、弦细、弦细数、弦缓;细脉(8.5%)、弱脉(2%)为典型的虚证脉象。也可见数脉(5.8%)疾脉(0.3%)、结脉(0.3%)。3.疾病分布:桂枝方治疗疾病在西医系统分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胆系统、泌尿系统、风湿系统、五官科、皮肤科、妇科等11个系统,其中神经系统占21%,泌尿系统占17.5%,妇科占13.75%居桂枝方所治疾病前三位。其中神经系统疾病以头痛占14.29%、眩晕占32.14%、中风占17.86%、不寐占28.57%居多;泌尿系统疾病以水肿占54.29%、淋证占15.71%居多,泌尿系统癌症占12.85%,包括膀胱癌、前列腺癌;妇科系统以月经不调占38.18%、痛经占16.36%、绝经前后诸证占10.9%居多,妇科癌症占16.36%,包括乳腺癌、宫颈癌。4.方药规律:400例医案中含有桂枝方剂以经方为主,包括肾气汤、五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苓桂术甘汤、桂枝汤、乌梅汤、小青龙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柴胡桂枝汤、温经汤、炙甘草汤、补阳还五汤、养荣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逍遥散+桂枝、桂芍知母汤等20个方剂。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温肾利水肾气汤146例、五苓散61例。400例医案中使用桂枝单方为224例,占56%,联合方组为176例,占44%;五苓散联合方组共51例,包括半夏白术天麻汤、小儿异功散、肾气汤、护胃散、黄芩汤、理中汤、四君子汤、香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理中汤、逍遥散、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附子汤、附子真武汤、肾气汤、真武汤、猪苓汤、养荣汤、保元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肾气汤联合方组共50例,包括苓桂术甘汤、香砂六君子汤、小儿异功散、益肺膏、五苓散、养荣汤、补中益气汤、护胃散、养荣膏、逍遥散加桂枝、柴胡理中汤、小承气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结论1.40~70岁中老年人是使用桂枝的主要群体,由于中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阳气逐渐衰退、免疫功能减弱,患有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使用桂枝频率较高;症状出现黯舌、沉脉使用桂枝较多。2.桂枝配伍组方治疗疾病在西医系统分布广泛,以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病证居多。3.桂枝配伍组方多以桂枝-附子配伍组成肾气汤,桂枝-茯苓配伍组成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桂枝-芍药配伍组成桂枝汤、桂芍知母汤,桂枝-枳实、薤白配伍组成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怀牛膝、牡丹皮配伍组成门氏养荣汤等。4.桂枝配伍组成的方剂以肾气汤、五苓散、门氏养荣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苓桂术甘汤使用次数最多;肾气汤、五苓散联合方组使用较多。5.桂枝配伍组方多治疗水肿、不寐、消渴、胸痹、月经不调等病证。

马祥凯[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门九章教授五苓散方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五苓散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主治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该方为经典方剂,临床疗效显着。本课题以《伤寒杂病论》中五苓散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探究,临床调研(门九章教授门诊病案收集)整理和分析五苓散的方证经验,最后通过统计学分析及网络药理学进行分析,总结五苓散理论基础,探求五苓散临床运用方证规律,扩充临床应用范围,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将门九章教授门诊接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收集,然后分别按就诊日期、性别、年龄、中医病名、西医病名、症状、脉象、处方等输入数据库,采取聚类分析、频数分析、网络药理学分析等方法分析处理,最终确立五苓散临床运用方证规律。结果:1.在收集的113例病案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3.52,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40-80岁患者占比54.1%,中老年患者较多。2.单一脉象主要以沉脉(46%)、弦脉(12.4%)为主,复合脉象以沉细脉(5.3%)为主。3.主要治疗脑系疾病(27.8%)、气血津液病(24.1%)及肾系疾病(12%),其中眩晕(23.1%)、肿瘤(13.9%)、水肿(10.2%)、消渴(8.3%)、中风(3.7%)五类病症为五苓散临床治疗的主要中医病症。4.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33.6%)、浮肿(32.7%)、头痛(23.0%)、夜尿多(19.5%)、失眠(18.3%)等,可作为五苓散辨证的核心症状,怕冷(15.0%)、疲乏(15.0%)、腹胀(14.2%)、心慌(14.2%)、便秘(12.4%)等可作为参考辨证依据。5.五苓散最常与小儿异功散(27.7%)、肾气汤(13.3%)组成联合方组使用。6.网络药理学分析共得到五苓散候选药效成分27个,预测作用靶点61个,高血压病、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疾病靶点分别为2274个、2332个、2100,潜在作用靶点分别为36个、41个、39个,靶点参与的功能主要有细胞凋亡、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主要富集通路有细胞凋亡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TNF信号通路等635条。结论:通过对门九章教授临床运用五苓散的方证经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对象以40-80岁的中老年患者最为集中,其中女性患者较多。2.五苓散主要适用于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肿瘤、脑梗死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疾病。3.患者脉象以沉脉为主。4.临床表现为头晕、浮肿、头痛、夜尿多、失眠、怕冷等症状。5.常与小儿异功散、肾气汤组成联合方组使用。6.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五苓散在抑制细胞凋亡、抵抗炎症反应、增强机体代谢、改善精神焦虑抑郁、抗肿瘤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并且发现网络药理学研究结论与临床经验总结结果高度吻合。

杨星[5](2021)在《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四逆散是治疗阳郁厥逆证和肝脾不和证的常用方剂,属于导师临床中常用方剂,且疗效颇佳。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历代医家对四逆散的认识,明晰其配伍制方之奥义;再通过收集导师临床医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分析导师用四逆散加减临床用方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高建忠老师使用的四逆散加减临床医案453例,把数据分别录入Excel表格,针对医案中性别、年龄、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等内容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探索四逆散加减的临床用方经验。结果:1.频数统计1.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占比5.52%,女性占比94.48%,男女比例约为1:17;(2)主要发病年龄在31~40岁,总占比31.57%,发病人群以中年女性为主;发作时间各月频率接近,以7月份相对较多,占比13.91%,2月份较少仅为3.09%。1.2症状分布情况:经过数据收集,症状主要表现在妇科疾病,频率最高的是月经量少(38.85%),其次是经色暗红(26.27%)、经期延后(24.28%)、月经血块(21.41%)、行经腹痛(18.98%);其他症状中频率最高的是便干(34.22%),其次是睡眠欠佳频率较高(24.94%)、腰困(18.54%)、乏力(16.34%)、口干(15.01%)、肢冷和胃脘不适频率均为14.13%。1.3舌脉情况:整理453例医案,发现:舌质以淡暗为主,占比40.62%;暗红舌次之,占比28.92%,暗舌占比17.88%;舌苔以白苔(58.06%)为主;脉象以复合脉象为主,其中脉细缓占比最大为49.23%,其次是脉细弦缓(16.78%),和脉细弦(15.45%),单一脉象所占比例较少,以脉缓为主占比9.49%。1.4用药情况:使用四逆散化裁治疗疾病,常用的药物,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柴胡(100%)、炒鸡内金(84.99%)、生甘草(82.56%)、当归(71.08%)、牡丹皮(70.64%)、枳壳(67.77%)、赤芍(53.20%)、焦山楂(48.79%)、党参(45.25%)、生白芍(42.83%);药物类别方面,以解表药(100%)为主,其次是消食药(84.99%)、补虚药(82.56%);联合方组方面,柴桂龙牡方使用频率最高,占比27.15%,其次是半夏泻心汤(16.56%)和温胆汤(15.23%)。2.聚类分析2.1针对频率排在前12个症状做聚类分析,得出5类组合,分别为S1:经色暗红、月经血块、经期延后、行经腹痛;S2:口干、肢冷、胃脘不适、腰困、乏力;S3:睡眠欠佳;S4:便干;S5:月经量少。2.2针对频率排在前15位的药物做聚类分析,得出2类组合,分别为S1:柴胡、炒鸡内金、当归、牡丹皮、生甘草、枳壳、赤芍、焦山楂,此类药常作为四逆散常用加减药物使用;S2:鸡血藤、水红花子、青皮、瓜蒌、生白术、生白芍、党参,此7味药常配伍四逆散根据患者兼症加减使用。2.3针对频率排在前12个症状以及发病年龄频率排在前3的做聚类分析,得出3类组合,分别是S1:经色暗红、月经血块、经期延后、行经腹痛、21至30岁;S2:睡眠欠佳、41至50岁;S3月经量少、31至40岁。3.关联规则分析3.1对使用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显示,两药组合中,置信度最高的有5项分别是:柴胡→枳壳、柴胡→牡丹皮、柴胡→当归、柴胡→生甘草、柴胡→炒鸡内金,置信度均为100%,支持度最高是炒鸡内金→柴胡和生甘草→柴胡,支持度均为100%;三药组合内,有三组置信度均是100%,分别为柴胡→牡丹皮、生甘草,柴胡→当归、生甘草,柴胡→生甘草、炒鸡内金;支持度最高的三药组合为生甘草→炒鸡内金、柴胡,支持度为84.989%3.2对症状进行关联分析,其中置信度最高的是经色暗红→月经血块,为62.887%,置信度在50%—60%之间的有月经量少→经期延后、月经血块→经色暗红、经期延后→月经血块、月经量少→经色暗红;另外支持度最高的两组是月经量少→经色暗红以及月经血块→经色暗红,支持度均为26.269%,支持度在20%以下仅有三组,为月经血块→行经腹痛、月经量少→行经腹痛、便干→口干。3.3症状与药物关联分析表明,置信度最高的是水红花子→月经量少,为49.645%,支持度最高的是水红花子→经色暗红,支持度为36.613%,其次是生白芍→胃脘不适、赤芍→胃脘不适、枳壳→胃脘不适,支持度均为36.384%。结论:通过对导师临床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疾病的医案整理分析,可得出下列结论:1.所治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或因气滞日久形成的气滞血瘀证和气滞血虚证,使用四逆散疏肝、理气、通郁,调整气机升降出入,并根据兼症加减健脾消食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等。2.四逆散加减适用人群,多以女性为主,且年龄段多在21至40岁之间。舌质以颜色偏黯的舌象为主,表现为淡暗舌和暗红舌,舌苔以白、腻苔较多,脉象多表现为细缓脉、细弦缓脉、细弦脉。3.使用四逆散加减时,气血并治,寒热并用,虚实兼顾,并肝脾同治,注重固护脾胃功能。4.根据伴随症状,运用联合方组,拓展治疗范围,提高疗效。四逆散的使用,应把握“郁”的基本病机,重视气机的升降浮沉,运用四逆散以“通”立法,疏肝郁、理肝气、畅气机,治疗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并随证加减治疗。

王万之[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芪建中汤组方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刘铁军教授应用黄芪建中汤诊疗病证的临床组方及用药规律,总结导师思想经验和学术理论,进一步提高黄芪建中汤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扩大黄芪建中汤的治疗范围。方法:本试验通过采集刘铁军教授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黄芪建中汤诊治的患者,应用影像方式拍摄诊疗信息或直接保留病历原件或从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最后共收集300例。将病案信息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中统计报表功能对病案的病人信息、症候、证型、治疗药物等形成统计表。再使用本软件中数据分析功能里的方剂分析模块,对导师使用黄芪建中汤相关用药进行挖掘;使用数据分析功能中的医案分析模块,对导师应用黄芪建中汤主治的症候、方证进行挖掘。最终的统计数据包含了症状、药物的频次统计,中西医的疾病统计,核心药物、症状组合,合方组合等等。结果:1.病人基本信息统计:医案中男性患者159人,女性141人,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9.6岁,其中以40-60岁的中老年患者为主要组成。2.中医四诊与症状分析:其中舌质5种、苔象6种、脉象7种,频率最高的舌脉是舌淡苔白、脉虚;症状统计共有144种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3位症状分别是乏力、畏寒、恶风。3.疾病诊断统计:西医疾病共40种,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结肠炎病例较多,占比达37%;中医疾病30种,其中频数最高的3种依次是胃痛、泄泻、痞满。4.方药应用分析:300例病案中共涉及中药114味,除黄芪建中汤本方药味外,最常用的依次为:大黄、当归、柴胡、陈皮、黄连、黄芩、党参、茯苓、栀子、川芎、半夏、石膏等。结论:1.乏力、畏寒、恶风为导师应用黄芪建中汤的核心症状,病机总结为脾胃虚寒,正气不足。2.涉及西医疾病40种,中医疾病30种,可见导师应用黄芪建中汤重视辩证,异病同治,故治疗范围广泛。3.导师常以黄芪建中汤合陈皮、大黄作为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核心药物;以黄芪建中汤合柴胡作为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核心药物。4.总结导师应用黄芪建中汤常见合方:寒热错杂证合泻黄散,阴寒内盛证合附子理中汤,脾虚食阻证合保和丸,肝火犯胃则合左金丸治疗等等。

牛国平[7](2021)在《肺康膏对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肺康膏对COPD稳定期气虚痰阻血瘀证患者的影响,包括中医临床症状、mMRC、SGRQ、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以及肝肾功能、心电图、血便常规、血糖等安全指标,探析肺康膏对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12月一2020年4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治未病、膏方门诊就诊的COPD稳定期的气虚痰阻血瘀证患者,依据SPSS 25.0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膏方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健康教育3个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肺康膏,主要组成为黄芪、防风、白术、黄精、红景天、陈皮、桃仁、红花、鹿角胶、阿胶、砂仁、苏梗、莱菔子等,早晚各20g,共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后记录患者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mMRC、SGRQ、入组前6个月及入组后6个月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FEV1、FVC、FEV1/FVC、FEV1%pred)、肝肾功能(ALT、AST、CREA、UREA)、心电图、血便常规(WBC、RBC、HGB、PLT、尿白细胞、尿红细胞、尿蛋白、尿糖)、空腹血糖,研究结束后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收集病例64例,脱落8例,最终纳入完整病例56例,两组各28人。1.基础资料比较:入组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和肺功能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入组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mMRC、SGRQ、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膏方组中医症状总分、主症评分、主症中气短、神疲、乏力、咳嗽、咳声、咯痰、舌质紫暗、舌脉粗张、次症中自汗、懒言、肢重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C、SGRQ总分,其中的症状评分及疾病影响评分、急性加重次数较入组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膏方组FEV1较入组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均值有改善,但与入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膏方组无口干、咽痛等不良反应。结论:1 肺康膏可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特别是咳嗽、痰量、气短、乏力、舌紫暗等方面;肺康膏可以减少COPD急性发作次数,降低mMRC评分及SGRQ总分及呼吸症状及疾病影响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肺康膏可以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2肺康膏可改善患者肺功能(FEV1、FVC、FEV1/FVC、FEV1pred%)均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肺康膏治疗COPD稳定期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有效可靠。

田云霞[8](2021)在《基于方证相应理论的八味解郁汤的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总结出黎明全教授对于八味解郁汤的运用规律,归纳和提炼出其方证要点、疾病谱和用药配伍规律。方法:搜集门诊病历中使用八味解郁汤的患者信息,用Excel表格分别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型、面色、症状、舌苔、脉象、中医诊断、既往病史、中药及剂量等变量要素,结合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此类患者的基本特征、证候与疾病特点、配伍用药规律。结果:在纳入的210份病例中,女性占69%,主要年龄区段为28~57岁,占比69%,三种体型中以中等体型(53%)和偏瘦(33%)为主,六种面色类型中,面色暗黄与暗红占63.8%,为主要肤色。舌红或舌淡红、苔白腻或白为主要舌象。脉象以弦脉、弦细脉、弦滑脉为主。临床症状中,根据频数统计及黄金分割法分析,以眠差、纳差、头痛、腹泻、腹痛、咽喉不适、周身不适感、冷感、经行不适、焦虑、疲乏、心烦、腹胀、月经紊乱、头晕、抑郁为主,占64.67%。疾病分布中以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五官咽喉科疾病、妇科疾病为主。常用加味药物主要为大枣、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黄芩、生姜、川芎、栀子、陈皮、桂枝、黄连,共占69%。结论:1.患者体质特点:多为女性,体型多中等或偏瘦,年龄集中在28-57岁,腹肌多紧张,多为过敏体质。2.证候与疾病特点:主要表现为眠差、纳差、头痛、腹泻、腹痛、咽喉不适、周身不适感、手足怕冷、月经不调、焦虑、疲乏、心烦、腹胀、头晕、情志抑郁。舌红苔白为主,脉弦或弦细。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五官咽喉科疾病、妇科疾病。3.用药规律:本方常与补气药、平肝熄风药、发散风寒药、清热燥湿药、重镇安神药、活血化瘀药等使联合使用。常与栀子厚朴汤、温胆汤、桂甘龙牡汤、八味除烦汤、五苓散、荆防柴朴汤、酸枣仁汤、桂枝茯苓丸等方合用。

蔡冬洁[9](2021)在《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胸部高分辨率CT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病例及HRCT影像学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胸部HRCT影像学改变特点,研究间质性肺疾病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探索可行的辨证论治客观指标,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所在科室2018年1月-2020年10月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病例及HRCT影像学资料,包括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中医证型、HRCT征象、分期等情况,并建立数据库;各种资料经逻辑核对后采用构成比,频数,X2检验,(?)±S,独立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558例ILD患者中,男性占47.85%,女性占52.15%,其发病在性别上无差异(P>0.05);平均年龄65.02±9.94岁,以61-70岁(39.07%)人数最多;无吸烟史患者占72.94%,有吸烟史患者占27.06%;平均病程57.94±76.75个月,以12-60个月分布最广泛(45.52%),其次为病程<1年(26.52%),或提示随着HRCT技术的广泛应用,ILD正被早发现,故病程逐渐缩短。2、合并疾病分布情况: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中,以I型呼吸衰竭(30.11%)为主;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中,以冠心病(46.77%)为主;合并结缔组织疾病及胃食管反流病中,以类风湿关节炎(12.19%)为主。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44.27%)及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41.58%)人数居多,各证型间频数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4、中医证型与HRCT征象分布情况: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与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在磨玻璃、蜂窝、实变分布之间有差异(P<0.05);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与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在牵拉支气管扩张分布上有差异(P<0.05);肾精不足,肺络痹阻证与湿热蕴于三焦证在网格、牵拉支气管扩张分布上有差异(P<0.05)。5、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主成分1为网格、牵拉支气管扩张、蜂窝;成分2:实变;成分3:磨玻璃;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主成分1:实变、蜂窝;成分2:磨玻璃;成分3:牵拉支气管扩张、网格。邪盛痹重期主成分1:牵拉支气管扩张、蜂窝;成分2:磨玻璃;成分3:实变;邪微痹缓期主成分1:网格、蜂窝;成分2:磨玻璃。结论:1、两证与HRCT影像学关系:(1)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HRCT影像学改变主要征象为:网格、牵拉支气管扩张、蜂窝及实变;次要征象为磨玻璃。(2)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HRCT影像学改变主要征象为:实变、蜂窝及磨玻璃;次要征象为牵拉支气管扩张、网格。(3)两证相比,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HRCT以网格样改变为主要征象;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HRCT征象以实变为特异性表现。2、两期与HRCT影像学关系:(1)邪盛痹重期HRCT影像学改变主要征象为:牵拉支气管扩张、蜂窝及磨玻璃;次要征象为实变。(2)邪微痹缓期HRCT影像学改变主要征象为:网格、蜂窝;次要征象为磨玻璃。(3)两期相比,邪微痹缓期HRCT表现多见磨玻璃样改变,少见实变;邪盛痹重期HRCT表现多见磨玻璃、实变样改变。3、“网格”、“蜂窝”、“牵拉支气管扩张”为主要的肺络痹阻之像,考虑其为“痹”的主要影像学病变基础。4、本病中医证型与西医HRCT变化之间动态联动:邪微痹缓期到邪盛痹重期影像可见磨玻璃到高密度实变影改变;痹缓影像以网格为主要表现,痹重影像以实变为主要表现。

王蒙蒙[10](2021)在《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亚急性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治及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研究进展,学习总结汤毅主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经验。观察分析亚急性咳嗽患者中医体质、证型与性别、年龄、季节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探讨该病患者体质、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二者的相关性;同时,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及中医药个体化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整理亚急性咳嗽及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文献,探讨亚急性咳嗽发病的相关体质因素,结合门诊跟师所学,总结汤毅主任对亚急性咳嗽的辨治经验。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就诊且符合亚急性咳嗽诊断标准的患者16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相关信息以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依据《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制定的亚急性咳嗽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判定其证候类型。探讨亚急性咳嗽发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对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进行中药干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及相关安全性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收集亚急性咳嗽患者有效病例168例,男性63例(37.5%),女性105例(62.5%)。平均年龄39.45±10.909岁,18-35岁年龄段患者人数分布最多,其次为36-50岁年龄段,51-65岁年龄段人数最少。发病季节的分布情况为冬季(占31.5%)>春季(占26.8%)>秋季(占22.6%)>夏季(占19.0%)。2.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咳嗽程度表现以轻度咳嗽(占51.2%)、中度咳嗽(占42.3%)为主,重度咳嗽较少(占6.5%),不同咳嗽程度占比有差异性。3.证型分布: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证型以风邪袭肺证(占42.9%)、痰湿蕴肺证(占25.6%)、痰热郁肺证(占17.3%)最为常见,各证型分布占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季节无相关性(p>0.05)。4.体质类型分布:平和质18例,仅占10.7%,偏颇体质150例,占89.3%,偏颇体质中以气虚质(占27.4%)、阳虚质(占23.2%)、痰湿质(占13.1%)最为常见,各体质分布占比有差异性。体质与性别在亚急性咳嗽发病中有相关性,痰湿质、湿热质中男性多于女性,阳虚质中女性多于男性。体质与年龄在亚急性咳嗽发病中有相关性,表现为阴虚质在51-65岁患者中多见。不同体质亚急性咳嗽患者的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虚质易在春季发病,湿热质易在夏季发病。体质与本病不同咳嗽程度表现无相关性(p>0.05)。5.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1)气虚质、湿热质与风邪袭肺证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中风邪袭肺证多见,湿热质中风邪袭肺证少见。(2)痰湿质、阴虚质与痰湿蕴肺证有相关性(p<0.05),痰湿质中痰湿蕴肺证多见,阴虚质中痰湿蕴肺证少见。6.疗效分析:(1)本次依据辨证论治治疗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在治疗前为15(10,20),治疗2周后为4(2,10),治疗4周后为2(0,4),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主症积分(咳嗽)、次症积分(咳痰、咽痒等)、伴随症状积分(脘腹不舒、自汗等)较前一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各积分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情况:治疗4周后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结果为临床痊愈者67例(39.9%),显效者52例(30.9%),有效者40例(占23.8%),无效者9例(占5.4%),证候总有效率达94.6%。(3)单项症状量化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亚急性咳嗽各主症及次症积分均较前一阶段有所减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各项症状的积分比较,清嗓积分变化差异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变化: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前为3(3,5),治疗2周后为2(0,2),治疗4周后为0(0),治疗过程中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治疗前、治疗前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亚急性咳嗽在临床常见,以女性及青年患者发病为多,咳嗽程度以轻度咳嗽为主;2.亚急性咳嗽体质与亚急性咳嗽发病有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对本病易感;不同体质类型对亚急性咳嗽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证型具有一定的易感性和倾向性:阳虚质患者中女性占82.1%,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质患者易在春季发病且最易表现风邪袭肺证;湿热质患者中男性占81.8%,明显多于女性,易在夏季发病,不易表现为风邪袭肺证;痰湿质患者中男性占63.6%,明显多于女性,易表现痰湿蕴肺证;阴虚质在51-65岁年龄段中体质分布占比较高,不易表现痰湿蕴肺证;3.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亚急性咳嗽在缓解咳嗽及其他兼症方面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4.经验总结:汤毅主任认为亚急性咳嗽患者肺气虚是本病发生主导因素,早期失治误治、不合理用药问题值得重视;亚急性咳嗽以肺气不清为基础,受外感邪气、脏腑内伤等多种因素影响,气虚、邪实、痰浊、内火、阴虚是亚急性咳嗽常见的病理表现;亚急性咳嗽以虚实夹杂证表现为多,汤毅主任以辨别正邪之间的消、长、进、退,辨邪实与正虚之程度分析患者不同的病机特点,以宣、清、润、降、敛、补等诸法合用调和其寒热、虚实之病理变化,疗效肯定。

二、《金匮要略》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匮要略》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议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冠心病的认识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 胸痹病的病位及病因病机分析
    1.1 病位分析
    1.2 胸痹的病因病机分析
2 胸痹病的现代医学认识探讨
    2.1 胸痹与冠心病
    2.2 胸痹与胃心综合征
    2.3 冠心病与胃心综合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药分析
    3.1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原文出处释义
    3.2 枳实薤白桂枝汤用药组成分析
4 思考

(2)柴胡类方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柴胡汤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1.1 小柴胡汤的方证
    1.2 小柴胡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良性风湿症中的应用
    1.3 小柴胡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症中的应用
        1.3.1 转氨酶异常
        1.3.2 肺间质病变
        1.3.3 甲状腺功能减退
        1.3.4 继发干燥综合征
2 大柴胡汤在风湿免疫病中的应用
    2.1 大柴胡汤的方证
    2.2 大柴胡汤在治疗风湿免疫病继发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3 柴胡桂枝汤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3.1 柴胡桂枝汤的方证
    3.2 柴胡桂枝汤在治疗模拟风湿病中的应用
4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4.1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
    4.2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
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5.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
    5.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应用
6 验案举隅
    6.1 验案1
    6.2 病案2
7 结语

(3)门九章教授桂枝配伍的方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桂枝的药用溯源
        1.1 桂枝的历史源流
        1.2 桂枝与肉桂的区别
        1.3 桂枝的药理作用
    2 古今医家桂枝配伍经验
    3 门氏桂枝配伍经验
        3.1 桂枝配伍经验研究
        3.2 桂枝配伍经验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理论研究
    2 临床研究
    3 病例整理规范
        3.1 症状规范
        3.2 舌象规范
        3.3 脉象规范
        3.4 方药规范
    4 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患者基本情况
        1.1 性别
        1.2 年龄
    2.核心脉证
        2.1 舌象统计
        2.2 脉象统计
    3.疾病分布
        3.1 西医系统分布
        3.2 西医各系统中医病证分布
    4.用方分布
        4.1 桂枝方用方次数统计
        4.2 单方治疗疾病分布
        4.3 中医病证用方分布
    5 联合方组分布
        5.1 单方与联合方组分布
        5.2 单方与联合方组统计
第四部分 讨论
    1.运用桂枝方医案特点分析
        1.1 一般情况
        1.2 舌脉情况
        1.3 疾病分布
    2.桂枝配伍规律分析
        2.1 桂枝-附子配伍,肾气汤
        2.2 桂枝-怀牛膝、牡丹皮配伍,门氏养荣汤
        2.3 桂枝-葛根配伍,桂枝加葛根汤
        2.4 桂枝-枳实、薤白配伍,枳实薤白桂枝汤
        2.5 桂枝-芍药配伍,桂芍知母汤
    3.桂枝方的应用规律
    4.“兴阳温运”学术思想
    5.桂枝方验案举隅
        5.1 肾气汤联合五苓散治疗淋证
        5.2 胃苓汤联合柴胡理中汤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硬化
        5.3 养荣汤联合肾气汤治疗IgA肾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桂枝配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网络药理学门九章教授五苓散方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五苓散的古代文献研究
    1.五苓散的源流
    2.五苓散条文
    3.五苓散组成、服法及功效
第二部分 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
    1.茯苓的药理研究
    2.猪苓的药理研究
    3.泽泻的药理研究
    4.白术的药理研究
    5.桂枝的药理研究
    6.全方的药理研究
    7.五苓散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门九章教授五苓散方证经验研究
    1.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四逆散文献研究
    1.四逆散来源
    2.四逆散条文
    3.四逆散方义
    4.四逆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研究资料
    2.资料规范化
    3.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频数统计
    2.系统聚类分析
    3.关联规则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症状分析
    2.症状与年龄分析
    3.运用四逆散加减的指征
    4.用药规律分析
    5.药物与症状特点
    6.联合方组
    7.临证用药规律特点
    8.医案举隅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四逆散方证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芪建中汤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黄芪建中汤证治规律
        2 黄芪建中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结果分析
        1 黄芪建中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黄芪建中汤适应证
        3 黄芪建中汤症状规律
        4 黄芪建中汤药物规律
        5 黄芪建中汤常见疾病比较
    四、小结
讨论
    1 研究结果讨论
    2 导师运用张仲景建中法经验探讨
    3 导师运用黄芪建中汤组方规律总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肺康膏对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研究总结
        1 COPD的流行病学
        2 COPD的危险因素
        3 COPD的主要机制
        4 COPD的诊断及肺功能评价
        5 COPD稳定期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COPD的研究总结
        1 中医对COPD的认识
        2 COPD稳定期的中医防治方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膏方的发展历史及研究总结
        1 膏方的发展历史
        2 膏方的现代应用
        3 膏方在呼吸系统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2 方案
        2.1 培训研究人员
        2.2 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统计
        3.2 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3.3 安全评价指标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肺康膏组方依据及作用
        4.3 肺康膏治疗COPD稳定期优点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表1 急性加重次数
    附表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表3 呼吸困难分级量表(mMRC)
    附表4 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
    附表5 肺功能
    附表6 理化检查指标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基于方证相应理论的八味解郁汤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方证相应理论
    2 四逆散概述
    3 半夏厚朴汤概述
    4 八味解郁汤概述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收集
    2 临床资料整理
    3 资料统计
    4 小结
讨论
    1 从“药证”角度及药物功效探析本方方证特点
    2 相似方证鉴别及现代应用
    3 浅析方证相应理论、体质学说、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胸部高分辨率CT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综述
    1 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研究现状
        1.1 中医对肺痹的认识
        1.2 肺痹理论及治疗源流
        1.2.1 古代医家之见
        1.2.2 近现代医家之见
    2 间质性肺疾病西医研究现状
        2.1 西医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认识
        2.1.1 定义
        2.1.2 肺间质的正常解剖
        2.1.3 病理特点
        2.1.4 分类
        2.1.5 国内外流行病学特点
        2.1.6 诊断
        2.2.7 治疗
        2.2 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研究进展
        2.2.1 特发性肺纤维化
        2.2.2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2.2.3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
        2.2.4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
        2.2.5 急性间质性肺炎
        2.2.6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2.2.7 过敏性肺炎
        2.2.8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
    3 辨证研究
        3.1 宏观辨证
        3.2 微观辨证
        3.3 态靶辨治——肺系疾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关性
    结语
临床研究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间质性肺疾病胸部HRCT征象及分期
        2.3.1 影像学表现
        2.3.2 影像分期
    3 纳入标准
    4 排出标准
    5 研究内容及方法
        5.1 研究内容
        5.2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分布情况
        1.2 年龄及吸烟情况分布
        1.3 病程分布情况
        1.4 合并疾病情况
    2 中医证型与HRCT分布特点
        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型与HRCT分期分布情况
        2.3 中医证型与HRCT征象分布情况
    3 主成分分析
        3.1 样本量估算
        3.2 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
        3.3 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
        3.4 邪盛痹重期
        3.5 邪微痹缓期
讨论与分析
    1.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1.2 病程分布情况
        1.3 吸烟情况
        1.4 合并疾病情况
    2 中医证型与HRCT分布特点
        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型与HRCT分期分布情况
        2.3 中医证型与HRCT征象分布情况
    3 主成分分析
        3.1 从肺痹不同证型分析
        3.2 从肺痹不同分期分析
        3.3 中医证型与西医HRCT变化动态联动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伦理学原则
    5 研究方法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咳嗽程度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4 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5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6 疗效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亚急性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近况及体质研究简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金匮要略》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议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冠心病的认识误区[J]. 陈曦,桑希生. 新中医, 2021(20)
  • [2]柴胡类方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J]. 王笑青,时红磊. 中医药导报, 2021(08)
  • [3]门九章教授桂枝配伍的方证经验研究[D]. 王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基于网络药理学门九章教授五苓散方证经验研究[D]. 马祥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D]. 杨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芪建中汤组方规律研究[D]. 王万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肺康膏对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D]. 牛国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基于方证相应理论的八味解郁汤的方证研究[D]. 田云霞.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胸部高分辨率CT相关性研究[D]. 蔡冬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王蒙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