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务稽查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勇[1](2010)在《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中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为新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变革与职能转变的宏伟愿景与行动目标。税收作为各级税务行政机关的重要公共职能,不仅履行着为国聚财的重要职责,而且担当着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神圣使命。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新体系,树立纳税服务的理念,是我国当前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国际着名的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相继从理念、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七个方面对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包括绪论、主体、尾论三大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又分为八章。绪论是本文的引论部分,主要交代本文的写作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研究进展、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第一章厘定了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对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及价值、运用7—S系统思维模型考察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展开论述。第二章对税收服务理念的历史、结构特征及路径演化逻辑进行了探讨,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是一种“管制型”或“管制型服务”的税收服务理念,在实践中引发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日益难以满足纳税人对服务的需求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提出“服务型管制”的发展理念,认为新时期税收服务应当践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体现管理”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构建新型税收服务理念的路径选择。第三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战略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短缺和物资匮乏,为了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发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建立了集中统管的“经济建设型”财政。在这一财政模式下,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及政权运转基础的税收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具有“聚财为国”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要求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为纳税人服务。不过,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聚财为民”一直停留在宣传、口号和号召的阶段,与实际行动尚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性提出新时期税收服务战略要实现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的转变,切实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并从根本上树立纳税人的主体地位。第四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组织结构变革进行考察,认为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是新时期税收服务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目标和路向,这不仅要求税务行政机关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的转变,实现税收服务体系的灵巧化与多样性,而且要求税务部门转变观念、调整定位、创新机制及优化手段。第五章从税收服务社会化的角度对我国税收服务的体制变革进行考察与分析,对税收服务社会化的历史背景、动因、内涵、发展及其不足进行了探讨,指出新时期我国税收服务体制变革的方向是实现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转变,在发挥政府在提供税收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志愿组织及个人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第六章从税收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税收服务的风格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在考察税收文化的内涵、功能、目标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在新的时期,为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必须对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甚至“以管理代替服务”的消极文化观及服务方式进行重塑和再定位,并致力构建积极主动型的税收文化和服务风格。第七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人员变革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新的时期,要适应市场化条件下人员配置及其成长发展规律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第八章对信息化条件下我国税收服务的技术变革进行考察,认为电子税务的兴起不仅是政府税收服务职能在技术和工具层面的变革,而且也是政府管理理念、方式及行为上的一次革命,其目标旨归和价值归宿在于广泛借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人工型到电子型的转变,从而降低服务成本,并为纳税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尾论部分对本项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过程存在的局限及不足,并对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进行前瞻性预测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和框架的创新。本文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对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全面考察了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的理念、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问题。这种研究视角和框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第二,研究结论的创新。在结合经验素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创新性地提出了当代中国税收服务变革的理想模式,即税收服务理念从“管制型服务”到“服务型管制”、税收服务战略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税收服务结构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税收服务体制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税收服务风格从被动型到主动型、税收服务人员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税收服务技术从人工型到电子型。这种见解和主张对推进税务部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当下中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徐春雪[2](2006)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思考》文中指出税收管理方式对于一国税制的正常运行、征管质量的高低乃至税收收入规模的大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税收管理员制度作为我国税收管理的重要形式,在我国税收事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这个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强化管理与权力制约的矛盾问题,又使该制度在历次征管改革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追溯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以及税收征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税收管理的有效手段。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介绍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在我国目前形势下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并对制度本身的问题及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与我国征管模式和税收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一些建议,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需要处理的几方面关系入手,先是提出改革制度本身的一些想法,然后针对实施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和优化税收环境,从而保证税收管理员制度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
刘秀丽[3](2006)在《税收成本研究》文中认为政府征税意味着资源从企业单位和个人向政府转移,这种转移必然会产生成本。税收成本作为税收活动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客观的经济范畴。作为经济范畴,税收成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经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税收法制建设的完备程度,税制结构的选择,税收政策的制定,税收管理水平以及对税收成本的认知、关注程度,人力资源的配置、纳税服务质量等因素制约。因此,税收成本问题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对税收成本的认识和研究,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都落后于西方国家。从17世纪英国学者威廉·配第首次提出的税收“节省”标准,到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最少税收费用原则,及20世纪以来众多西方经济学者提出的“公平与效率”的税制优化理论,不仅丰富了税收理论,而且对完善优化税制设计,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税收成本大多在1%-2%之间。相比之下,我国对税收成本的认识和研究比较滞后,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成本理论体系。在税收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只关心税收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注重从政府角度研究税收,缺乏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中去分析和把握税收,一直把税收单纯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手段,忽视其对经济运行效率产生的影响,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各项工作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不考虑征税过程的成本代价,不讲税收的经济效率,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无本治税”观念根深蒂固。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测算,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平均在4%以上。目前,我国在税收成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对税收成本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追求税收效率最大化”,便成为衡量税收工作的重要尺度,也是当前税收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的总体思路:从成本概念着手,在界定了税收成本概念的基础上,选定征收成本为研究对象,从征税的角度审视目前我国的税收成本,对征税成本的运行状况通过实证的方法,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较为客观的描述,分析了影响税收成本的因素,指出税收成本的变动趋势和特征,提出控制和降低税收成本的对策思路。论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定义税收成本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税收成本的分类,明确税收成本与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以西方税收成本理论为研究问题的依据,运用税收原则理论、税收优化理论、税收管理理论等对税收成本进行比较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从中找出税收成本运行的规律,为寻找降低税收成本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从基本指标、特征性指标和用途性指标三个方面,对衡量税收征税成本的常用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征收成本率和人均征税额是最具实际应用价值的两个指标。第二部分通过对征税成本的国际比较,发现规律,总结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三部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用大量的数据和相关地区的实际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从经费支出的用途和范围,分析了中国征税成本的特点,并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税制、税收征管信息化和税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征税成本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中国税收征税成本的原则和思路。第四部分从税收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角度,尝试设计了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征税成本核算,将成本企划理论引进税收成本管理之中,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通过C-D函数来检验税收效率。
万磊明[4](2015)在《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税评估,在国外称税收审计、税务评估或估税、评税;在国内税务工作实务中广泛使用,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税收管理方式,是税源监控的有效手段。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定义,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减免缓抵退税申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为纳税人提供自我纠错的机会,并采取相应的征管措施,以增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收遵从度的管理行为。在税务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财务报表分析法,即在掌握企业的企业纳税申报信息及企业所处行业信息、外围调查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从企业的四表一注等财务报表入手,通过与本企业往年财务纳税数据比较以及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纳税情况比较,重点对企业容易产生纳税风险点的科目、业务以及存在税会差异的地方,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帐项方面开展定性与定量分分析,寻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纳税风险点。纳税评估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模式中居于核心地位,用纳税评估可以弥补税收征管中“刚”的不足和税务稽查中“柔”的缺失,使得税务征管柔中带刚,税务稽查刚中带柔,形成了由之前“征”、“管”、“查”三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模式向“征”、“管”、“评”、“查”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转变,这样以来以往“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可以得到不错地解决。南昌市地税局的纳税评估工作自2005年启动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2012年遵照国家税务总局、江西省地税局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的精神,开始着手探索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抓手的税源管理模式后,更是将南昌市地税局的纳税评估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南昌市地税局的纳税评估工作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法律保障不足执法风险高、将纳税评估等同于纳税检查、纳税评估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精通企业财务核算能够熟练运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法的人才奇缺、纳税评估指标模型创建困难等等。在分析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工作问题成因的同时,借鉴南京市纳税评估的先进做法,提出适合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工作情况的解决方法,重点是要建立健全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模式;打破纳税评估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瓶颈,特别是要解决好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的严重不足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五章。(一)绪论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国内外研究状的分析,提出自己研究的观点论据,并设置论文的整体框架,探讨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二)纳税评估的理论。包含其由来、定义。同时介绍纳税评估的服务性、执法性的特点,并以实际纳税评估案例说明目前纳税评估的程序和分析方法。(三)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情况介绍。介绍南昌市地税局总体税源管理情况、纳税评估工作的总体情况、分析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存在各种问题及其成因。(四)介绍南京市地税局纳税评估的成功经验,用以借鉴。(五)对完善南昌市纳税评估工作提出建议对策。针对前述的问题结合其产生原因,并借鉴其他单位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的改进对策。
王旭辉[5](2003)在《税收征管模式流程再造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通过对税务系统现行税收业务流程、专业化管理、组织机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税务系统整体运行状态最优、输出效益最大和努力程度最高的改革目标。实施税收领域流程再造,围绕对内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制约;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有利于税源监控的目标,实施机构重组、再造税务业务流程。实现管理业务的流程化、税收事务的专业化、机关管理的扁平化、资源配置的集约化、流程作业的标准化、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建立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实现税收管理形态由传统职能导向型,向现代流程导向型的根本转变。税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税务执法的过程,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素质所限,税务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往往只重视实体合法而忽视程序合法,只注重搜集偷、漏税证据而忽视处理过程,造成一些违法行政行为。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引入了“计算机辅助控制”这一理念,根据执法程序编制系统软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控制执法文书的流转,通过执法文书控制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从而实现“科技加管理”、“机器管人”的目标,使税收执法行为规范化、程序化。通过改革,初步建立了“四道防线”:即改上门收税为自行申报,形成了征纳的分离防线;改分散征收为集中征收,形成税务人员内部的分权防线;改手工管理为信息管理,形成计算机程序化的机控防线;改随意稽查为选案稽查,形成稽查各环节相互制约的监控防线。征管组织由改革前的纵向结构改为趋向于扁型的组织结构,把有限的人力资源用于专业化管理和基层一线的征管中,减少政策传导和信息沟通的时间跨度,提高执行政策和决策的准确度和效率。
张艳荣[6](2012)在《淄博地税纳税评估现状及分析》文中指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纳税人“经济人”的本性和税收征管中的缺陷导致了偷漏税款现象的层出不穷。如何加强征管、堵塞漏洞、减少税款流失、提高纳税遵从度,成为各国税收界长期思考的问题。人类文明的进步,决定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部门如何完成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换,既实现税款足额入库又缓解征纳矛盾,既提高税务行政效率又减少税收运行成本,成为一个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纳税评估就是在这一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在政府职能转型与市场经济高速运转之下,以减少税款流失、加强税源管理、改善服务质量、缓解征纳矛盾、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质效为目的,大力推行纳税评估工作,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与国际税收的早日接轨、深化税收体制改革、提高税务行政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纳税评估是以税务机关为主体,依靠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依据纳税人及第三方报送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一定时期缴纳税款的真实性、合理性、可靠性进行审核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的一种行为。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与税务稽查之间设置了一道“过滤网”,既减少税款的流失又提高纳税遵从,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和谐征管环境的构建。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征管理念,创新伊始,在开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反映出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论述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提出创新与不足之处,设置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纳税评估的理论界定与实践特征。介绍了纳税评估的基本概念、原则、程序、方法、与其他征管环节的关系,立足于纳税评估的基本理论原理,提出对纳税评估的基本认识。第三章,纳税评估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分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理清思路,为进一步分析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提出完善工作建议夯实理论基础。第四章,淄博市纳税评估。本文采用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的研究分析方法,以淄博市地方税务局为例,着重介绍了淄博地税纳税评估的现状及问题。在简要介绍淄博地税纳税评估现状的基础上,阐明纳税评估在畅通信息、分类评估、强化管理、交流培训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房地产业和钢结构制造业两则优秀案例为例说明淄博地税纳税评估水平在兄弟单位名列前茅。本文重点对纳税评估在组织体系、信息采集、指标性能、评估方法和手段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深入剖析,为建立科学的评估系统提供依据。第五章,淄博地税纳税评估的改进对策及工作展望。在理论阐述、现状分析、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想与期望,系统地归纳了优化淄博地税纳税评估的基本思路,提出在健全组织体系、加强信息采集、提高指标性能、完善评估方法和手段、加大税法宣传、严格稽查程序等方面的工作探讨。同时,在法律地位明确化、评估专业化、信息社会化、操作系统智能化、评估行为代理化等方面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力求实现淄博地税纳税评估事业的长足稳步发展,并从实证的角度加以论证分析。
陈俊彬[7](2010)在《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的衔接研究》文中指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而税务检查权是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的情况进行审查监督的法定职权,是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和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当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税收法律,涉嫌构成犯罪,公安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行使侦查权,以查明案件事实,依法移送公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实践中,对于涉税刑事案件的查办,税务机关税务检查权和公安机关侦查权的行使,存在不衔接的问题。本文将从我国的税收和司法实践出发,通过对税务机关税务检查权和公安机关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以下简称涉税侦查权)的相关问题进行细化研究,以期提出加强税务检查权和涉税侦查权衔接的建议,以更好的服务于税收和司法实践。本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前言:主要阐述选题的目的。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税务检查权和涉税侦查权的衔接规定较为模糊,因此有必要对衔接问题进行细化研究,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税收和司法实践。第一章:主要阐述税务检查权和涉税侦查权的概念和法律依据。第二章:从制度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税务检查权和涉税侦查权的衔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从立法的缺陷、行政层面的配合局限以及职权边界不清晰的角度,对影响税务检查权和涉税侦查权衔接的因素进行分析。第四章:从行政权和司法权、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以及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角度,提出税务检查权和涉税侦查权衔接应当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第五章:针对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影响衔接的因素,提出完善税务检查权和涉税侦查权衔接的建议。结论:只有完善制度,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各司其职,完善和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作用,才能够完善税务检查权和涉税侦查权的衔接。
刘漪[8](2007)在《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地方税收征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征管模式的推进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地方税收征管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1996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构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征管方式,我国税收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金税工程的建设、税收征管软件的推广应用和税收征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税收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标志着我国税收征管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目前我国地方税收征管改革还处于完善阶段,在改革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结合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的实际,全面阐述了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的总体状况、特点。文章对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了切中时弊,把好要害,文章还对西方发达国家税收征管的发展现状、模式进行了介绍,试图从中得到启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性思路。本文就现行地方征管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根据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的现实和西方发达国家税收征管的经验,提出了改进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的对策建议:一是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健全税收法律体系,如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有了基本法,才能消除随意性,建立起具有权威性的税收制度,有利于进一步确立税法体系与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地位的关系等;二是完善现有地方税收征管的管理体制,优化纳税申报制度,加强对纳税人的服务,完善税收信息网络,完善税源监控制度和重点稽查制度等;三是加强地方税收征管的自身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制度,提高本系统人员素质。
杨斌[9](2000)在《选择税收征管模式的原则》文中提出新征管模式运行以来 ,我国的税收征管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征管质量和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也暴露出一些引人注目的问题和弊病 ,如税源不清、申报不实、漏管严重、稽查盲目性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低、税务代理市场难以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在征管改革中所采取的指导思想有一定偏差。为克服这一偏差 ,实现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使税收制度与实际运行结果相一致的征管改革目标 ,本文作者针对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状况 ,提出了选择税收征管模式时应遵循的七大原则 ,即国情原则、征管模式与税制结构相适应原则、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原则、多元化原则、最小成本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便利纳税人原则
郑红英[10](2007)在《完善和规范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的研究》文中指出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徒法不能成行,规范的税务行政执法是依法治税的核心。自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一个灵魂、四个机制、五个目标”依法治税的工作构想以来,各级税务机关执法手段不断丰富,执法刚性不断强化,执法的效率和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务行政执法也面临新形势,存在新问题。如何完善和规范地税税务行政执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服务,是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以江西地税为视角,研究完善和规范税务行政执法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税务行政执法的一般理论,对当前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的现状进行了评析,调查分析了税务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经济和公共管理等多角度,深刻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完善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目前江西地税在在征、管、查诸多环节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在税务执法的缺位、错位、越位。笔者提出完善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应该从推进税收立法进程、建立完备的税法体系;加强税务内外监控、建立税收执法制约体系:加强税务管理、建立税收执法保障体系:优化执法环境、建立社会控税四种体系以及处理好权力与法律、实体(内容)与程序(形式)、管理(目的)与处罚(手段)、执法与服务四个关系入手,从而对完善和规范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税务稽查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务稽查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关键概念的厘定及阐析 |
(一) 税收 |
(二) 税收服务 |
(三) 税收服务模式 |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三)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价 |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结构及创新 |
(一)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二) 本文的写作结构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分析框架:7—S系统思维模型 |
一、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及价值 |
(一) 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 |
(二) 7—S系统思维模型的价值 |
二、运用7—S系统思维模型研究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
第二章 我国税收服务理念变革:从"管制型服务"到"服务型管制" |
一、税收服务理念的产生与演变 |
二、"管制型服务":我国现行税收服务理念的结构特征及问题探析 |
三、"服务型管制":构建新型税收服务理念的路径选择 |
(一) 人文化服务 |
(二) 信息化服务 |
(三) 制度化服务 |
(四) 法制化服务 |
(五) 社会化服务 |
第三章 我国税收服务战略变革: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 |
一、税收服务战略的内涵与演变轨迹 |
二、当前我国税收服务战略存在的问题探析 |
三、"为民聚财":新时期税收服务战略的努力方向 |
(一) 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是税收服务的基础 |
(二) 建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监督机制 |
(三)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强化税收征管与优化税收服务的重要保障 |
(四) 尊重与保护纳税人的权利 |
第四章 我国税收服务结构变革:从竖直化到扁平化 |
一、当前税收服务体系的结构与特征 |
二、扁平化:税收服务结构变革的新趋向 |
三、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税收服务扁平化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
(一) 转变理念 |
(二) 调整定位 |
(三) 构建体系 |
(四) 创新机制 |
(五) 优化手段 |
第五章 我国税收服务体制变革: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
一、税收服务社会化的缘起及内涵 |
二、当前我国税收服务社会化的进展及其限度 |
三、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构建新型税收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一) 建立健全税务中介服务体系 |
(二) 强化社会化报税网络服务 |
第六章 我国税收服务风格变革:从被动型到主动型 |
一、税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一) 税收文化的内涵 |
(二) 税收文化的功能 |
二、税收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
(一) 税收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
(二) 税收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构建面向积极主动型服务的税收文化 |
(一) 培育税务干部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技能 |
(二) 营造有利于优化税收服务的文化氛围 |
第七章 我国税收服务人员变革: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
一、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
二、当前税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
三、我国税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 |
第八章 我国税收服务技术变革:从人工型到电子型 |
一、信息化条件下电子税务的兴起 |
二、我国电子税务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问题探析 |
三、推进税收服务技术变革的路径选择 |
(一) 科学建立纳税服务工作规范 |
(二) 依法制订便捷的纳税服务程序 |
(三) 有效建立纳税服务的考评机制 |
尾论:本项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2)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
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 1994年以前的税收专管员制度 |
(二) 1994年以后税收专管员制度的逐步取消 |
(三) 新时期税收管理员制度的重新确立 |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税务专管员制度的异同分析 |
(一) 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税务专管员制度的相同点 |
(二) 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税收专管员制度的不同点 |
三、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必要性 |
(一) 加强税源监督管理,防范税收风险的需要 |
(二) 加强纳税服务,优化税收环境的需要 |
(三) 立足国情,强化税收监控的需要 |
第二部分 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评价 |
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内容 |
(一) 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原则 |
(二) 税收管理员制度下的机构设置 |
(三) 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 |
(四) 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工作要求 |
(五) 税收管理员制度下的管理监督办法 |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成效 |
(一) 税收收入明显增加 |
(二) 强化了税源管理 |
(三) 提高了纳税服务水平,优化了纳税环境 |
(四) 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降低了征管成本 |
三、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税收管理员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
(二) 税收管理员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部分 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与有效实施 |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一) 正确处理好强化管理与优化服务的关系 |
(二) 正确处理好专业化分工与提高征管效率的关系 |
(三) 正确处理好税收信息化建设与税务人员配置的关系 |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具体设想 |
(一) 加快税收立法进程 |
(二) 科学设计税收管理员制度 |
三、优化运行机制,保证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有效实施 |
(一) 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运行机制 |
(二) 各方协作,提高税收管理效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税收成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税收成本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状况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
1.5.1 创新点 |
1.5.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税收成本概述 |
2.1 成本与税收成本 |
2.1.1 成本概述 |
2.1.2 税收成本概念界定 |
2.2 税收成本的分类及形态 |
2.2.1 按成本的计划和实际发生情况分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 |
2.2.2 按税收成本发生的形态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 |
2.2.3 按税收成本是否可控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
2.2.4 按税收成本的内容分成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
2.2.5 按税收成本的时间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
2.2.6 按税收成本发生的阶段分为前期成本、中期成本和后期成本 |
2.3 税收成本的影响因素 |
2.3.1 社会经济因素 |
2.3.2 税收法制因素 |
2.3.3 税制因素 |
2.3.4 税收征管因素 |
2.3.5 社会环境因素 |
2.4 税收成本的测定标准 |
2.4.1 基本指标集 |
2.4.2 特征性指标集 |
2.4.3 用途性指标集 |
2.5 税收成本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
2.5.1 税收成本与税收效率的关系 |
2.5.2 税收成本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
2.5.3 税收成本与税收优化的关系 |
2.5.4 税收成本与税收征管的关系 |
2.5.5 税收成本与税源流失的关系 |
2.5.6 税收成本与税收浪费的关系 |
2.5.7 税收成本与税负转嫁的关系 |
第3章 税收成本的理论分析 |
3.1 税收成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3.1.1 西方国家早期的税收成本思想 |
3.1.2 西方国家近代和现代的税收成本思想 |
3.1.3 中国的税收成本思想 |
3.2 税收优化理论 |
3.2.1 税制优化理论 |
3.2.2 次优税制理论 |
3.2.3 现代税制优化理论的主要流派 |
3.2.4 税制优化理论对我国控制税收成本的指导意义 |
3.3 税收管理理论 |
3.3.1 税收管理的职能 |
3.3.2 税收管理的必要性 |
3.3.3 税收管理的原则 |
3.3.4 税收管理的发展 |
第4章 税收成本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4.1 税收成本管理的国际比较 |
4.1.1 税收征管类型的比较 |
4.1.2 税收征管程序的比较 |
4.1.3 税收信息化的比较 |
4.1.4 税收信用管理的比较 |
4.2 国外税收成本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5章 我国的税收成本分析 |
5.1 我国征管成本的现状与特点 |
5.1.1 征管成本的实证分析 |
5.1.2 征税成本的特点与趋势预测 |
5.1.3 对我国征税成本的基本判断 |
5.2 影响我国征管成本的成因分析 |
5.2.1 成本观念淡薄 |
5.2.2 税务资源配置不合理 |
5.2.3 现行税收制度不规范 |
5.2.4 税收法制不健全 |
5.2.5 征收人员素质低且征管手段落后 |
5.2.6 税务代理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
5.2.7 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源的集约化程度较低 |
5.2.8 现行征管方式落后 |
5.3 控制和降低税收成本的若干思考 |
5.3.1 控制和降低我国税收成本的可行性 |
5.3.2 控制税收成本的原则 |
5.3.3 控制和降低我国税收成本的措施 |
5.4 控制税收成本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5.4.1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
5.4.2 征税成本与纳税成本的关系 |
5.4.3 征税成本与依法治税的关系 |
5.4.4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 |
5.4.5 税收成本与税收信息化的关系 |
5.4.6 正确处理征纳成本与行政效率的关系 |
第6章 税收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设想 |
6.1 税收成本核算体系 |
6.1.1 税收成本的核算原则 |
6.1.2 税收成本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 |
6.1.3 税收成本的核算程序 |
6.2 税收成本核算的方法 |
6.2.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
6.2.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容和运行规则 |
6.2.3 作业成本法在税收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
6.3 税收成本管理方法 |
6.3.1 成本企划的特征 |
6.3.2 成本企划在税收成本管理中的借鉴和应用 |
6.4 税收效率的检验: C—D函数的应用 |
6.4.1 税收收入与成本的函数关系与函数类型的选择 |
6.4.2 C—D函数中未知参数的估计模型 |
6.4.3 税收效率的计算与分析 |
6.5 税收成本的监督机制 |
6.5.1 建立税收成本监督机制的前提条件 |
6.5.2 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是加强税收成本监督的基础 |
6.5.3 合理配置税务人力资源是加强征税成本监督的关键 |
6.5.4 建立内部审计运行机制是保证资金使用安全节约税收成本的重要措施 |
6.5.5 深化预算改革是规范财务管理控制税收成本的制度保证 |
6.5.6 加强政府采购制度监督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后记 |
(4)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现有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纳税评估的特点研究 |
1.2.2 关于纳税评估的定位 |
1.2.3 关于纳税评估程序与方法的研究 |
1.2.4 关于纳税评估存在问题的研究 |
1.3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纳税评估的理论概述 |
2.1 纳税评估的由来与定义 |
2.1.1 纳税评估的由来 |
2.1.2 纳税评估的定义 |
2.2 纳税评估的定位 |
2.2.1 纳税评估的服务性 |
2.2.2 纳税评估的执法性 |
2.3 纳税评估与其他税源管理环节的关系 |
2.4 纳税评估的程序 |
2.4.1 筛选确定评估对象 |
2.4.2 案头评估和财务报表分析法 |
2.4.3 调查核实 |
2.4.4 评议处理 |
2.4.5 管理建议 |
3 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介绍 |
3.1 南昌市地税局税源管理情况介绍 |
3.2 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情况介绍 |
3.2.1 南昌市地税局的风险监控工作情况 |
3.2.2 南昌市地税局的评估分析工作情况 |
3.3 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 |
3.3.1 法律保障层面 |
3.3.2 认识定位层面 |
3.3.3 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层面 |
3.3.4 数据模型层面 |
3.3.5 绩效考核层面 |
3.4 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问题原因分析 |
3.4.1 纳税评估立法位阶低立法不够完善严密 |
3.4.2 税源管理观念陈旧 |
3.4.3 人力资源结构与配置不科学财务会计知识不扎实 |
3.4.4 申报数据把关不严部门保护注意盛行 |
3.4.5 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 |
4 南京市纳税评估成功经验 |
4.1 创新税源分类管理 |
4.1.1 重点税源局突出规模为主导 |
4.1.2 行业税源局突出以行业为主导 |
4.1.3 一般税源局按划片管户 |
4.2 倡导风险管理搭建风险监控体系 |
4.2.1 全面统筹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
4.2.2 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力 |
4.2.3 完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
4.2.4 加强部门分工协作 |
4.3 强化纳税评估与风险监控模型建设 |
4.3.1 模型建设规范化 |
4.3.2 模型建设注重成效 |
4.4 建立了基于税源征管质量的绩效考核体系 |
4.4.1 考核指标的全面性 |
4.4.2 考核过程的动态性 |
4.5 发掘社会综合治税的潜力 |
4.5.1 组织落实全面对接 |
4.5.2 围绕平台整合数据 |
4.5.3 依托部门分步实施 |
4.5.4 加工分析突出应用 |
4.5.5 市区(县)联动拓展深化 |
5 南昌市纳税评估问题的对策 |
5.1 大力宣普及风险管理 |
5.2 创新税源管理模式 |
5.2.1 按管理对象分类 |
5.2.2 按管理职责分类 |
5.2.3 按管理层级分类 |
5.3 改革评估模式释放人力资源潜力 |
5.3.1 按规模分层级评估 |
5.3.2 大力推进机关实体化 |
5.3.3 提升风险应对层级 |
5.3.4 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补足财务报表分析短板 |
5.3.5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
5.4 完善风险监控平台建设 |
5.4.1 强化信息采集提高数据质量 |
5.4.2 加强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 |
5.4.3 注重风险比对模型结果的反馈应用 |
5.5 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 |
5.5.1 加强评估考核力度 |
5.5.2 科学设置考核指标 |
参考文献 |
(5)税收征管模式流程再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序 言 |
1.1 我国税务系统现状分析 |
1.1.1 我国现有税务人员总量与税收工作实际需要基本相适应 |
1.1.2 我国国情要求只有依靠较多的人力才能实施有效的税收征管 |
1.1.3 时代发展对税务人员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
1.1.4 走强化职能、提高效率之路是税务部门的最佳选择 |
1.2 发达国家税收征管模式 |
1.2.1 合理的机构设置 |
1.2.2 规范的申报制度 |
1.2.3 有效的缴付方法 |
1.2.4 专业的税务审计 |
1.2.5 周密的发票管理 |
1.2.6 严厉的税务处罚 |
1.2.7 建立遍及全国的信息系统网络。 |
1.3 对我国现行征管制度的重新审视 |
1.3.1 在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模式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
1.3.2 对税源监控管理比较弱,责任也不分明 |
1.3.3 出现了管事与管户的脱节状况 |
1.4 税务系统征管改革理论研究现状 |
1.4.1 征管改革的理论滞后于实践 |
1.4.2 税收征管改革的理论应包括核心理论和辅助理论两个方面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5.1 “税务管理程序控制”研究 |
1.5.2 征收管理专业化研究 |
1.5.3 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
第二章 税务系统税收征管的改革目标 |
2.1 改革是新《征管法》的必然要求 |
2.1.1 新征管模式的提出 |
2.1.2 新征管模式的内涵实质 |
2.1.3 新征管模式的构成要素(即为外延问题的探讨) |
2.2 征管模式改革的规划目标 |
2.2.1 建立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 |
2.2.2 完善“征、管、查”系列,实现“管户”与“管事”的有机结合 |
2.2.3 提供便利、完善的税收服务 |
2.3 征管模式优化的原则 |
2.3.1 适应性最强--税收征管模式优化的前提性原则 |
2.3.2 征管效益最大--征管模式优化的核心原则 |
2.3.3 结构效能最优--征管模式优化的组织原则 |
2.3.4 能位适合度最佳-征管模式优化的根本性原则 |
2.4 国税系统机构重组方法论简介 |
2.4.1 依法治税,建立简便的税收制度 |
2.4.2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提高税收征管现代化水平 |
2.4.3 合理设置征管机构和配置税务人员 |
2.4.4 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素质 |
2.4.5 提高税务系统各级领导的能力及领导水平 |
2.4.6 建立一套完整的税务系统激励报酬机制 |
2.4.7 加强税务系统的文化建设 |
第三章 税务系统管理程序控制研究 |
3.1 税务管理程序控制的概念 |
3.1.1 税务管理程序控制的原理 |
3.1.2 税务管理程序控制的构成 |
3.2 税务管理程序控制的必要性 |
3.2.1 程序控制是新型征管模式的需要 |
3.2.2 程序控制是管理税务干部的需要 |
3.2.3 程序控制是依法治税的需要 |
3.2.4 程序控制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
3.3 建立标准化税收业务流程 |
3.3.1 程序依据控制(实体合法) |
3.3.2 程序时间控制(程序合法) |
第四章 税收管理业务流程研究 |
4.1 税收管理程序 |
4.2 税款征收监控程序 |
4.3 税收调查取证程序 |
4.4 税务行政处理程序 |
4.4.1 税务行政处罚程序 |
4.4.2 税务行政强制执行程序 |
4.4.3 税务行政救济程序 |
第五章 鹿泉市国税局征管流程重组方案 |
5.1 机构改革 |
5.1.1 机构重组 |
5.1.2 合理确定征收厅的数量与布局 |
5.1.3 征收厅间联网方式的确定 |
5.2 人员配备及岗位职责 |
5.2.1 局机关组织机构 |
5.2.2 征收局机构设置及职责 |
5.2.3 管理局机构设置及职责 |
5.2.4 稽查局机构设置及职责 |
5.2.5 改革配套措施 |
5.3 新征管模式的成效 |
5.3.1 对现有机构进行了优化重组 |
5.3.2 税务行政执法活动得到规范 |
5.3.3 实现了纳税人自行计税申报 |
5.3.4 普遍设立了办税服务厅 |
5.3.5 形成了税务稽查体系 |
第六章 结 论 |
6.1 征管模式研究总结 |
6.1.1 建立新的税收征管模式是税制与征管协调的内在要求 |
6.1.2 建立科学的征管组织结构,降低税收成本 |
6.1.3 制定一套科学的征管规程 |
6.2 新征管模式转换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6.2.1 税收征管模式转换过程中不应忽视税收管理 |
6.2.2 主要问题 |
6.2.3 原因分析 |
6.2.4 实现有效税收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
6.3 把握几个关系深化征管改革 |
6.3.1 信息化技术特点与税收管理特点的关系 |
6.3.2 制衡与效率的关系 |
6.3.3 信息化技术应用与行政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 |
6.3.4 税务稽查与征收管理的关系 |
6.3.5 集中征收与优化服务的关系 |
6.3.6 信息化支持与人员素质提高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6)淄博地税纳税评估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
1.4.1 论文基本框架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纳税评估的理论界定与实践特征 |
§2.1 纳税评估理论界定 |
2.1.1 纳税评估的来源 |
2.1.2 纳税评估的概念 |
2.1.3 纳税评估的特征 |
§2.2 纳税评估的原则 |
§2.3 纳税评估的程序 |
§2.4 纳税评估的方法 |
§2.5 纳税评估与其他征管环节的关系 |
第三章 纳税评估的发展现状 |
§3.1 国内纳税评估发展现状 |
§3.2 国外纳税评估发展现状 |
3.2.1 国外的纳税评估成功做法 |
3.2.2 国外成功经验借鉴 |
第四章 淄博市纳税评估 |
§4.1 淄博市纳税评估基本状况 |
§4.2 淄博市纳税评估成效 |
§4.3 淄博市纳税评估优秀案例 |
4.3.1 房地产企业案例 |
4.3.2 钢结构制造业案例 |
§4.4 淄博市纳税评估问题 |
4.4.1 组织体系方面的问题 |
4.4.2 信息采集方面的问题 |
4.4.3 指标性能方面的问题 |
4.4.4 评估方法、手段的问题 |
第五章 淄博地税纳税评估的改进对策与工作展望 |
§5.1 纳税评估的改进对策 |
5.1.1 健全组织体系 |
5.1.2 加强信息采集 |
5.1.3 提高指标性能 |
5.1.4 完善评估方法、手段 |
5.1.5 加大税法宣传 |
5.1.6 严格稽查程序 |
§5.2 淄博市纳税评估工作展望 |
5.2.1 法律地位的明确化 |
5.2.2 评估的专业化 |
5.2.3 信息的社会化 |
5.2.4 操作系统的智能化 |
5.2.5 评估行为的代理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的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概说 |
第一节 税务检查权 |
第二节 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 |
第二章 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的衔接现状 |
第一节 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的法律制度构建现状 |
第二节 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衔接的现状 |
第三章 影响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衔接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立法缺陷 |
第二节 行政层面的配合局限 |
第三节 职权边界不清晰 |
第四章 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衔接应当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
第一节 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关系 |
第二节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关系 |
第三节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关系 |
第五章 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衔接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立法,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 |
第二节 完善和健全工作机制 |
第三节 充分发挥监督机关的作用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依据 |
1.2 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实践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1.4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
第二章 地方税收征管概述 |
2.1 地方税收征管相关概念 |
2.2 我国地方税收征管的发展历程 |
第三章 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改革及其成效 |
3.1 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改革 |
3.2 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改革成效 |
第四章 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
4.2 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存在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完善和优化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的目标和主要措施 |
5.1 完善和优化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的目标和原则 |
5.2 完善和优化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的主要措施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选择税收征管模式的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税收征管模式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一) 新征管模式的成效 |
1. 实现了纳税人自行计税申报。 |
2.普遍设立了办税服务厅。 |
3. 形成了税务稽查体系。 |
4. 电子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得到应用。 |
5. 初步建立了税务代理组织体系。 |
(二) 新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1. 税源不清、申报不实、漏管严重。 |
2. 稽查盲目性高、达不到预期效果。 |
3. 计算机使用效率低, 浪费严重, 税收成本上升。 |
4. 税务代理市场难以发展。 |
二、选择税收征管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0)完善和规范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绪论 |
1、背景与研究意义 |
2、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税务行政执法的一般理论 |
1.1 税务行政执法的涵义及其特征 |
1.1.1 税务行政执法的涵义 |
1.1.2 税务行政执法的特征 |
1.2 税务行政执法的原则 |
1.2.1 合法性原则 |
1.2.2 合理性原则 |
1.2.3 效率原则 |
1.3 税务行政执法的内容 |
1.3.1 税收征收管理 |
1.3.2 税务行政处罚 |
1.3.3 税务执法的行政救济 |
1.4 税务执法的理性预期 |
第二章 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分析 |
2.1 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的现状 |
2.1.1 江西地税税收分布状况 |
2.1.2 江西地税纳税户分布状况 |
2.1.3 江西地税行政执法环境状况的积极评价 |
2.2 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
2.2.1 申报征收环节存在的问题 |
2.2.2 税收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
2.2.3 税务稽查环节存在的问题 |
2.3 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税收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税收立法滞后 |
2.3.2 税收管理制度不够科学 |
2.3.3 征管手段不够先进 |
2.3.4 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不够优良 |
2.3.5 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
2.3.6 依法治税的社会环境不容乐观 |
2.3.7 管理体制机制不畅 |
第三章 新时期完善和规范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的对策 |
3.1 建立完善"四个体系" |
3.1.1 推进税收立法进程,建立完备的税法体系 |
3.1.2 加强税务内外监控,建立税收执法制约体系 |
3.1.3 加强税务管理,建立税收执法保障体系 |
3.1.4 优化执法环境,建立社会控税体系 |
3.2 税务执法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3.2.1 权力与法律、权利、责任的关系 |
3.2.2 实体(内容)与程序(形式)的关系 |
3.2.3 管理(目的)与处罚(手段)的关系 |
3.2.4 执法与服务的关系 |
第四章 案例 某市四海实业有限公司偷税案 |
4.1 企业基本情况 |
4.2 案件来源、主要案情及处理结果 |
4.2.1 主要税收违法事实 |
4.2.2 处理决定 |
4.3 案例分析 |
4.3.1 税收流失依然严重,必须加大税务执法力度 |
4.3.2 税务执法存在"缺位",必须强化执法制约机制 |
4.3.3 纳税环境尚需改善,必须大力进行税法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税务稽查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D]. 赵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2]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思考[D]. 徐春雪.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5)
- [3]税收成本研究[D]. 刘秀丽. 天津财经大学, 2006(09)
- [4]南昌市地税局纳税评估问题探讨[D]. 万磊明. 江西财经大学, 2015(02)
- [5]税收征管模式流程再造的研究[D]. 王旭辉. 天津大学, 2003(01)
- [6]淄博地税纳税评估现状及分析[D]. 张艳荣. 山东大学, 2012(01)
- [7]税务检查权和涉税案件刑事侦查权的衔接研究[D]. 陈俊彬. 复旦大学, 2010(02)
- [8]长沙市地方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 刘漪.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9]选择税收征管模式的原则[J]. 杨斌. 税务研究, 2000(03)
- [10]完善和规范江西地税税务行政执法的研究[D]. 郑红英.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