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潘平[1](2019)在《促进高中生化学键模型认知的教学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模型认知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迫切要求。高中生的“模型认知”能力是指能够运用模型描述化学研究对象、解释化学现象和规律、预测可能的结果,并能够建构模型展示自己对化学事实的理解和解释。化学键理论知识是整个中学教学的核心知识,可以解释原子形成物质世界的实质、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本质等;但化学键的知识具有抽象微观难懂的特性,也是教与学的难点。模型方法提供的观念和印象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又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本研究选取化学键知识为基础,进行基于模型的建模教学,试图找到促进学生化学键模型认知的教学设计新思路;并且通过实践探索模型认知对学生学习化学键概念产生的影响,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在综述国内外有关模型认知和化学键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化学键知识为抓手,进行基于模型的建模教学设计;并进行实证研究,包括使用该教学设计进行实验教学、通过问卷测查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并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借助定性访谈,深入探查学生在化学键概念模型认知过程中的差异。得出相应结论:(1)基于模型的建模教学对促进学生化学键模型认知有正向作用(知识认知:实验班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建构的“化学键概念模型的认识”更全面;思维认知:实验班学生会用“宏观模型-微观实质”思维解决化学问题,对照班偏爱使用书本和教师教授的“词语联想”解释问题;模型教学拓展了实验班学生对问题的表征方式。)。(2)模型教学策略在化学键模型认知教学中有可行性。(3)化学键模型认知过程存在的迷思概念。(4)“基于模型的建模教学”开发的七个教学案例。基于此研究结果,为了促进高中生化学键模型认知,提出了四条相应的教学建议;最后是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以期改进。
陈子敏[2](2020)在《“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己进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倡导基于真实-复杂情境开展教学,并通过“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如何发挥形成性评价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一个关键。本研究选取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一章,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设计教学目标,依据学业质量要求制定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目标。在评价目标下,以理解性学习的六个维度为框架设计诊断性问题,完成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了方便开展评价,设计了“教、学、评”一体化学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上学习,研究者课后评价的重要工具。通过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解决行为和结果,反馈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基于教学前测和6课时的教学实践效果,可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水平逐步提高。本研究认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是依据课标,做好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是评价目标转化为情境性问题。“教、学、评”一体化的载体是学案的创新性设计。在教学中,就是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挑战,将内隐的核心素养的考察转化为观察学生外显的学习行为的变化,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王伟[3](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朱远来[4](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谷照亮[5](2017)在《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步伐,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逐渐呈现。在国际教育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各国教育资源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国外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不断涌入,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同时,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整体化、批量化人才培养模式被逐渐消解,个性化学习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潮流与趋势。个性化学习的生成离不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物质载体,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使学习者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人兴趣选择相关的课程开展学习成为可能,使因材施教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变成了现实。与此同时,个性化学习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自变量,以“个性化学习”为因变量,通过对高校思政教师、大学生、教学管理者和辅导员的深度访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质性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古代文化关于个性化知识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学习理论等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基础,立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在学习空间开放化、学习载体个性化、选课方式自主化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等方面的表现,结合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主动性、交互性、情景性、人文性等特点,系统分析个性化学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队伍、教育评价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六个方面探寻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本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脉搏,掌握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刘伟[6](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马伟强[7](2019)在《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优化设计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旨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改的不断推进与落实,《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具体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包括科学思维。作业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在培养学生综合发展、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目的对高中生物学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期弥补传统作业偏重知识传授的短板并践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本文采用文献法,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梳理并界定了相关概念,确立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最终形成了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本文涉及到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其次,本文以摸清目前高中生物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现状为目的,选取兰州市七里河区某高中二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和该校生物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法对该校140名学生和7名生物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普遍缺乏对“科学思维”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作业的自创度低;学生整体已具备良好的形成并发展科学思维的潜能;作业过于注重知识强化、忽略学生综合发展。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改善现状的策略。接着,依据课程标准和相关文献对科学思维内涵的阐释,提出了作业应围绕知识、思维方法和态度三方面来设计的理念,并制定了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具体过程。最后,开展研究并对实施效果做了分析。通过实践得出以下结论:1.优化后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2.优化后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4.学生归纳总结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5.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6.学生对待生物学作业与知识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7.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尾部分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崔晓宁[8](2020)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的对比研究 ——2019年版与2004年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用书,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更新,必将带来教材的改变,进而影响到一线高中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鉴于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以及教材的功能,在新教材使用之初,对2019年版与2004年版两版教材(必修)进行深入对比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方向,认识课程理念的变化、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新教材的出现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战,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和启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本论文运用教材分析模型,展开对鲁科版新旧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的对比研究。根据构建的教材分析模型,重点从内容组织、内容的选择和内容呈现方式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为保证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并秉承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研究将对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认识、看法以及教学实践反馈,探讨对新旧教材的认识及教学建议,对研究起到启发指导和补充作用。最后,总结两版本教材三维度下的差异和特点,并在对双方的优缺点进行客观、中立分析基础上,获得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提出相应实践建议。本文共分为6章,各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引言:分别总结陈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创新点等。第2章,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组织对比分析:研究首先从章和节两个层次对两版本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以及各章节内容删减、顺序调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分别从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STSE内容(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和化学实验四个具体方面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具体组织形式,包括知识点删减以及编排顺序安排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版教材的内容组织上的异同点。第3章,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选择对比分析:分析两版教材的内容的选择,包括每一章节教材文本内容的变化以及分析典型具体变化在课程标准中的依据,总结新旧化学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的差异,特别是总结新教材的“新意”,评价各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的反映情况。第4章,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组织对比分析:从教材内容的呈现维度出发,分别从教材栏目、图表、习题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对教材栏目的研究依次按新旧版本教材栏目数量及类型统计、新旧版本栏目对比研究和对比结论总结三步骤展开;两版本教材图表方向对比,对研究内容的不同点进行统计,可以采用表格方法,总结两版本教材在图表设置方面的优缺点;最后对教材中的习题设计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在运用数据图对两版本教材中的习题类型和习题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两种具体类型的习题:探究型习题和STSE型习题进行研究,最后总结获得两版本教材在习题设计上的特点。第5章,化学教师对鲁科版新旧教材的认识情况调查研究:研究将对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认识、看法以及教学实践反馈,探讨对新旧教材的认识及教学建议。第6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两版本教材的差异和特点,在客观、中立地分析新旧教科书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获得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并提出相关实践建议。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媛婷[10](2017)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为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重视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均体现了对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对环境教育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了环境教育的发展及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情况。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与案例研究法,研究了常规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发现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受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应试教育问题等因素影响选择减少渗透或不渗透,在渗透环境教育时渗透程度较浅,通过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图文资料形式简单渗透。采用案例研究法,研究了高中化学优质课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研究发现与常规课堂教学相比,优质课存在值得借鉴的途径,可高度归纳为:导入式迁移渗透、探究式主题渗透、反思式情感渗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课与学案结合;家庭小实验与实验报告结合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并以图示的方式解释了途径与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帮助化学教师认识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本研究对于化学教师有选择地使用适宜的途径,促进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具有借鉴意义。
二、谈谈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高中生化学键模型认知的教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模型认知”研究的必要性 |
1.2 化学键概念研究的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模型认知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 模型认知的国外研究现状 |
2.3 化学键国内研究现状 |
2.4 化学键国外研究现状 |
2.5 已有研究的启示 |
3 研究目的与思路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 理论依据 |
4.1.1 表征理论 |
4.1.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4.2 “模型认知”相关概念的界定 |
4.2.1 模型的定义 |
4.2.2 模型建构即建模 |
4.2.3 模型认知的涵义 |
4.2.4 模型认知与心智模型 |
4.2.5 模型认知能力 |
4.3 模型认知水平的划分 |
4.4 模型的分类 |
4.5 化学键的教育教学分析 |
4.5.1 化学键概念课程标准的解读 |
4.5.2 化学键概念教科书分析 |
4.5.3 化学键相关概念界定 |
5 实证研究 |
5.1 教学设计分析 |
5.1.1 基于模型建构教学框架 |
5.1.2 教学设计思路 |
5.2 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5.3 教学实施 |
5.3.1 教学样本的选取 |
5.3.2 测量问卷的编制 |
5.3.3 问卷项目的选择 |
5.3.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4 实证效果检测与分析 |
5.4.1 问卷效度与信度分析 |
5.4.2 数据统计及定性访谈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基于模型的建模教学对促进学生化学键模型认知有正向作用 |
6.1.2 模型教学策略在化学键模型认知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
6.1.3 化学键模型认知过程存在的迷思概念 |
6.1.4 基于模型的建模教学开发七个教学案例 |
6.2 教学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2)“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 |
2 关键概念界定 |
2.1 核心素养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 教、学、评一体化 |
2.3 理解性学习评价 |
3 相关研究综述 |
3.1 有关核心素养评价的综述 |
3.2 有关理解性学习评价的综述 |
3.3 有关“教、学、评”一体化进行的研究情况综述 |
4 理论基础 |
4.1 泰勒原理 |
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3 理解性学习 |
5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的总体设计 |
5.2 研究的具体实施 |
5.3 评价体系的设计示例 |
5.4 “教、学、评”一体化学案的设计 |
5.5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 |
5.6 教学效果分析 |
5.7 评价体系实践研究 |
5.8 研究数据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
一、理解 |
二、学科 |
三、学科理解 |
四、学科理解水平 |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
六、相近概念辨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
第一节 PCK理论 |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
二、学科知识与PCK |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
六、研究启示 |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
四、结语 |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五、研究小结 |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六、研究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过程 |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
五、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理论研究结论 |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
二、实证研究结论 |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
三、文献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
三、经济生活 |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
一、文化与教育 |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
一、发展现状 |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 |
第2章 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理论 |
2.1 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2.1.1 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
2.1.2 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
2.2 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2.2.2 中国古代儒家个性化学习理论 |
2.2.3 西方现代个性化学习理论 |
2.3 个性化学习的方式 |
2.3.1 个别指导的学习方式 |
2.3.2 凯勒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
2.3.3 分层/分组学习方式 |
2.3.4 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 |
第3章 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表现与特点 |
3.1 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表现 |
3.1.1 学习空间的开放化 |
3.1.2 学习载体的个性化 |
3.1.3 选课方式的自主化 |
3.1.4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
3.2 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
3.2.1 自主性与开放性 |
3.2.2 丰富性与共享性 |
3.2.3 交互性与情境性 |
第4章 个性化学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实证研究 |
4.1 个性化学习的背景与现状 |
4.2 目前个性化学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
4.3 个性化学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
4.3.1 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
4.3.2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
4.3.3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
4.4 个性化学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
4.4.1 冲击教育理念 |
4.4.2 挑战教育模式 |
4.4.3 更新教育内容 |
4.4.4 改变教育方法 |
4.4.5 影响教师队伍 |
4.4.6 革新教育评价 |
第5章 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模式、内容及方法的创新 |
5.1 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
5.1.1 树立以生为本与整体育人的理念 |
5.1.2 树立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 |
5.1.3 树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理念 |
5.1.4 树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协调的理念 |
5.2 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
5.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模式 |
5.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互动模式 |
5.2.3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体验模式 |
5.2.4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驱动模式 |
5.3 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
5.3.1 以“立德树人”引领大学生德性教育 |
5.3.2 以伦理道德教育塑造大学生的现代伦理人格 |
5.3.3 以道德选择教育为抓手提升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和水平 |
5.4 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
5.4.1 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法 |
5.4.2 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法 |
5.4.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法 |
5.4.4 嵌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法 |
第6章 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方式方法与评价机制的创新 |
6.1 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式方法的创新 |
6.1.1 教师队伍建设方式方法的创新 |
6.1.2 管理队伍建设方式方法的创新 |
6.2 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创新 |
6.2.1 在教育评价中引入学生参与 |
6.2.2 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
6.2.3 实施独立于学校和学生之外的第三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在校大学生) |
附录2 访谈提纲(高校教学管理者) |
附录3 访谈提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
附录4 访谈提纲(高校辅导员) |
附录5 访谈对象编码信息表 |
附录6 致参与《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受访对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问题解决理论 |
二、知识迁移理论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
七、学会知识迁移 |
结语 |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7)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优化设计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
2.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3.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4.基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科学思维 |
2.作业 |
3.作业设计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3.多元智力理论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观察法 |
5.案例分析法 |
四、高中生物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
1.问卷(学生)基本情况 |
2.访谈(教师)基本情况 |
(二)现状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教师访谈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三)调查结果整理与原因分析 |
1.目前存在的问题 |
2.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策略提出 |
1.加强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
2.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3.注重促使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
4.注重作业设计的各个环节 |
五、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理念、原则及过程 |
(一)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理念 |
(二)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原则 |
1.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
2.适度性原则 |
3.开放性原则 |
4.主体性原则 |
5.连续性原则 |
6.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三)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的优化设计过程 |
1.确定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 |
2.确定作业内容重、难点 |
3.确定科学思维方法 |
4.确定作业题目形式 |
5.确定作业梯度 |
6.确定作业时间 |
7.确定作业数量 |
8.确定作业程序 |
9.确定作业的评价方式与标准 |
六、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优化设计的实践研究 |
(一)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
1.案例一的设计与分析 |
2.案例二的设计与分析 |
3.案例三的设计与分析 |
4.案例四的设计与分析 |
(二)实施效果的调查 |
1.效果调查的基本情况 |
2.学生访谈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3.课堂观察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三)小结 |
七、研究的结论、展望及建议 |
(一)结论 |
(二)存在的不足 |
(三)展望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中生物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高中生物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的访谈调查(访谈实录) |
附录3: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作业评价量表 |
附录4:作业优化设计并实施后的访谈调查(访谈实录) |
附录5:课堂观察量表 |
致谢 |
(8)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的对比研究 ——2019年版与2004年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
1.2.2 教材分析模型的构建研究 |
1.2.3 文献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组织对比分析 |
2.1 鲁科版新旧教材体系分析 |
2.1.1 新旧教材章节体系对比分析 |
2.1.2 新旧教材章节体系对比总结 |
2.1.3 新旧教材各章节内容组织对比分析 |
2.2 教材具体内容的组织形式对比分析 |
2.2.1 化学基本理论的组织 |
2.2.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组织 |
2.2.3 STSE内容的组织 |
2.2.4 化学实验内容的组织 |
2.3 新旧教材内容组织对比总结 |
第3章 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选择对比分析 |
3.1 必修模块教材内容选择的课标要求分析 |
3.2 新旧教材内容选择的具体细节变化及说明 |
3.2.1 化学1内容选择对比研究 |
3.2.2 化学2内容选择对比研究 |
3.2.3 【微项目】讨论 |
3.3 新旧教材内容选择总结 |
第4章 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呈现对比分析 |
4.1 教材中栏目设置统计分析 |
4.2 教材中图表的统计分析 |
4.2.1 新旧教材插图设计对比 |
4.2.2 新旧教材表格设计对比 |
4.2.3 新旧教材图表设计对比总结 |
4.3 教材中习题的统计分析 |
4.3.1 新旧教材习题数目及类型统计 |
4.3.2 新旧教材不同类型习题对比研究 |
4.3.3 新旧教材习题对比总结 |
第5章 化学教师对鲁科版新旧教材的认识情况调查研究 |
5.1 问卷调查研究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工具 |
5.1.3 调查实施 |
5.1.4 调查结果 |
5.2 访谈研究设计 |
5.2.1 访谈目的 |
5.2.2 访谈方式 |
5.2.3 访谈对象 |
5.2.4 访谈问题设计 |
5.2.5 访谈研究结果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
(二)环境教育是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 |
(三)高中化学教学具有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环境教育的发展状况 |
(二)教育部门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
(三)国内外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
三、研究设计思路 |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流程图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环境教育 |
(二)渗透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STSE教育理念 |
(二)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 |
(三)“互联网+教育”与微课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证研究 |
一、高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 |
(一)常规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情况 |
(二)优质课渗透环境教育情况 |
二、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
(一)导入式迁移渗透 |
(二)探究式主题渗透 |
(三)反思式情感渗透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研究 |
一、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人教版必修教科书) |
二、高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 |
(一)微课与学案结合渗透 |
(二)家庭小实验与实验报告结合渗透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四、谈谈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高中生化学键模型认知的教学实证研究[D]. 潘平.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2]“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为例[D]. 陈子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3]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5]个性化学习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谷照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2)
- [6]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优化设计的实践研究[D]. 马伟强.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的对比研究 ——2019年版与2004年版比较[D]. 崔晓宁. 青岛大学, 2020(01)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为例[D]. 张媛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