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君[1](2019)在《“元语文”:理念阐释与教学策略》文中认为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反思,提出许多新的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温州大学彭小明教授基于自身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结合当下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根据2016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素养理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元语文”这一新的概念。“元语文”传承中国人一直以来对于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根源、最初始的坚持和态度,认为语文课程的性质为言语性,是一门学习言语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为目标,以优秀的言语作品为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课程内容围绕学习言语、关于言语学习、通过言语学习进行;语文教学以“创设语境——言语交际——优化语感”模式实施;语文教学采用语感教学、语体教学、语用教学、语境教学和语篇教学等内容与方法;教学策略上强调以言语形式为主要内容,强化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元语文”教学主张要开发与利用好社会生活的言语资源为学生营造言语交流交际的教学氛围,最终将学会言语运用作为教学评价标准,为语文教学提供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杨晓琦[2](2020)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虽然“语感教学”在语文教育界不算是个新话题,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忽视语感教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尽管许多一线教师及科研人员对语感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已达成共识,但语感教学的方法却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总结出一套标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小学中高段是进行语感教学的最佳时期,注重这个阶段的语感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语感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前人的研究中,很少有将语感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联系起来的,所以本文拟在语文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感教学之间找到契合点,寻到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可行之处与内容纬度,这两者的有效整合,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使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除去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基本情况的概述章,主要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进行理论阐释,包括语文核心素养、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语感教学特点、语言学习理论及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感教学的现实要求等;第二章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的现状调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的策略,供一线教师参考;第四章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语感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师应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应用语感进行语言建构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薛子涵[3](2020)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阶段处于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肩负起的重要职责。教师应当回归语文核心素养、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立足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视角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方法。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绪论部分由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四部分构成。第一章说明语言表达能力的概念及对小学生的意义。首先界定语言表达能力的概念并分析内部身心发展和外部环境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语言表达能力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未来生活的意义。第二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节从小学阶段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专门任务论述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发挥的作用;第二节分析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要素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要求,将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践行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彼此串联,在基于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章结合教学案例和笔者的实习经历从教师教学和学生表达两个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教学方面,分析教师在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针对不同课型制定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它们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在学生表达方面,分析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的心理障碍及其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堂或作业练习中常出现的语言表达问题以及它们的负面影响。第四章主要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从激发动机,提升教师素养,夯实基础,培养语感,鼓励实践五个层面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方法。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语文课程标准为引领,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遵循学生语言发展规律是选择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策略的依据。
胡朝阳[4](2019)在《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人类作为交际工具的表现符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教学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发生机制和存在方式的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语言与教学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教学语言得以建立。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中用于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研究教学语言是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对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分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可以实现教学语言研究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深化教学语言研究的可行路径。本研究共分为五章,阐释了“具有何种教育素养的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实现了好的教学效果”。第一章,阐释了教育性是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是教学交往的工具。教育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特性,它是社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价值规范与实际效果的统一。教育性是教育目的的协同性、教育过程的规范性和教育效果的发展性的融合。真正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交往的工具,同时构成教学本体。教育性是教学语言所表现出的根本特性,是教学语言的价值预设与功能实现的融合。第二章,阐释了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真正的教学“是立于科学达于艺术之伦理性活动”,它是“向善、求真、趋美”的,它具有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的工具,也构成教学本身。教学语言要具有教育性就应该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即“向善、求真、趋美”,它们分别表现为教学语言的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基础,伦理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灵魂,艺术性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表现力。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根本前提。第三章,基于事理的逻辑,以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实现过程为线索,阐释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标准。首先,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前提性标准。师生是一种资格,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在教学目的的协同下,师生的相互作用建构了教学关系,使得教学语言成为自身,因而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先决条件。其次,形成教学交往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就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最后,实现教学目的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就表现出它的教育性。第四章,分析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机制。基于功能主义的观点,制约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因素是教学目的、教师和教学语境。教师既是教学语言的“创造者”,也是教学语言的“使用者”,其言说条件和言说的原则直接决定了教学语言的功能实现。教师的教育素养构成教师的言说条件。教师应遵循的言说原则包括适应原则、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教学语境是教学语言实现其功能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它制约着教学语言的语义生成、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学生是最重要的语境因素。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语义的理解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最终保证。第五章,探讨了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首先,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根本策略。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并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其次,要完善教师的言说条件,即确立言说的前提,明确言说的目的,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并形成教学语言的风格。最后,要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即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张丹[5](2020)在《新课标下洪镇涛语感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各种教学模式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洪镇涛作为一位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在理论发展与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教学理念,不仅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认同,其教学模式也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认为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本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在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章在阅读和分析洪镇涛语感教学理念及其语感教学实录的基础上,对洪镇涛语感教学的理念及模式进行了再探索,希望能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思考。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在新课标下研究语感教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次,交代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最后,根据前期整理的文献资料撰写和语感教学相关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第一章,洪镇涛语感教学的基本理念。主要梳理、分析洪镇涛语感教学的基本理念,并对比分析其他语文教育教学家的教学理念,明确洪镇涛语感教学理念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也符合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第二章,洪镇涛的语感教学模式。关于教学模式,则从分学段和分文类的角度分析。根据洪镇涛的语感训练教材和语感教学实录,小学阶段的语感教学有四步:语言品味、了解中心、思考问题、抄写词语,注重对语言基本含义的掌握。中学阶段要求更高:语言品味、主旨把握、问题探究、语言积累,在小学的基础上推敲语言的深层含义。洪镇涛在语感培养教程中,将文本分为“古典诗文”和“白话美文”两大类。通过对其语感教学实录的分析和梳理,其教学模式都遵循着“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一途径。第三章,新课标背景下洪镇涛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探索。首先,分析新课标中有关语感的学习要求,明确新课标对语感教学的重视。其次,结合新课标对其语感教学理论进行再探索。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本体,重视思维的作用;还要以语感为基础,语感规律为指导进行语感教学;不仅要在阅读中进行语感培养,还要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最后,结合新课标对分学段、分文类的教学模式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第三部分是第四章,根据新课标要求,选择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选文,在语感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第四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明确新课改下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反思在语感教学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今后的期望。
荀航[6](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文中指出伴随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研究也日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多数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则少之又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开展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学会读书,也要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基于这种思考,笔者致力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想通过此研究一方面建构起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体系,弥补研究的不足,为教师提供教学启发,一方面为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例证。既推进整本书阅读,又在整本书阅读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与方法,通过梳理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学术着作,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文献把握当前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一章节,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该部分主要界定了本研究相关的概念,阐明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特征与必要性,理顺了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第二章节,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调查。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中生的阅读情况,又通过访谈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与真实想法。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便于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第三章节,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建构。是本文的核心章节。通过理论梳理,归纳总结出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开发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评价。第四章节,案例设计。为了让读者清晰的看到第三章节构建的教学体系是如何在实际运用的,笔者选取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以小专题三个课时的具体设计展现核心素养是如何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得到落实的。
安娴[7](2020)在《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新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其他三大核心素养基础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因为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做准备。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的高峰期,学生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尤为重要,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掌握母语语言规律,才能在现实情境中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恰好初中语文课本中精心选编的古诗词包含了丰富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古诗词语言具有言简义丰、含蓄跳跃、富有音乐美感等特点,这些语言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古诗词独特的语言规律、丰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对古诗词教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目前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和写作思路。第一章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支撑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二部分是对语言、语言建构、语言运用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古诗词之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本章主要介绍古诗词教学之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即古诗词的词汇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声韵可以提高学生表达的韵律美;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可以增强表达的厚重感;意象意境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第三章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缺少对审美性语言的关注与品味;不注重用意象和意境调动想象力;缺乏对丰富情感的理解与内化;缺少对深层文化的认知与挖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即对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理解不够;习惯于对古诗词进行知识性分析;对古诗词情感的解读不深刻具体;时代久远造成认知和理解的隔膜。第四章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策略本章基于古诗词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四个有效策略。即念诵与记忆诗句,扩大诗词语言的积累量;想象与解读意象,感受诗词语言的意境美;深味与品读思想,感受诗词语言的情感美;追溯与探寻人文,深谙诗词语言的文化美。本论文主要通过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吴梦迪[8](2020)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的培养,只能在各科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对小学语文学科而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如何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也是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语文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课堂阅读教学反映了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基于此,论文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寻找可能实现的途径。研究聚焦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和“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两个关键问题,以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现状调查,提出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综合教育实践经历,提出解决策略。论文的写作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研究在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及意义,根据研究的内容确定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界定了研究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论文在正文部分从描述阅读课堂的相关特点、小学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维度阐述以及介绍围绕本研究相关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接着基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得出问题所在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在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问题的相关实践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提高给出相应的建议。结语部分进一步阐述在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勇[10](2020)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形象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是中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提升回想能力、增强联想能力、拓展想象能力、深化情感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深入领略散文的措辞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从而有效提高散文的教学效率。从形象思维的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来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一种极其特殊的思维类型。这种特殊性突出地表现在,形象思维不仅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而且是发展智力的保证。语文核心素养从众多思维类型中汲取营养,将形象思维纳入“思维发展与提升”内容之中。语文科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供了大量丰富又颇具文化底蕴的思维材料,单从“形象思维”这个专业术语的起源来看,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科目。这是因为形象思维起源于文艺作家的创作过程并且贯穿于作者文艺创作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先天优势。散文既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在初中教材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蕴含的或鲜活的形象,或凝练的语言,或灵动的想象,或浓郁的情思,无不是作者形象思维推动的结果。所以,在初中散文课堂教学里,以散文教学为媒介,再现并剖析作者形象思维过程,使学生浸润于这种过程并从这种过程里汲取营养,便成为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本论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以初中散文教学为平台,并以总结现实散文课堂教学状况为依据,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资料数据分析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论文主要分三个章节展开论述。首先,在第一章,笔者分析了初中散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图通过分析时代进步和语文核心素养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来论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通过分析语文课程性质、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征以及散文的文体特征来论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其次,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实证基础及现实意义,在第二章,笔者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对Z中学的部分初中语文老师和部分初中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教师访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通过对汇总结果的分析,揭示出通过初中散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最后,在第三章,笔者首先提出了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并且根据对调查数据结果的分析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原则,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辅之以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
二、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元语文”:理念阐释与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二、“元语文”研究背景 |
(一)当前语文教育的问题 |
1.伪语文 |
2.泛语文 |
3.去语文化 |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
1.语感中心说 |
2.言语教学论 |
3.语用学 |
4.语文核心素养 |
(三)相关理论的文献述评 |
1.与“元理论”相关的理论研究 |
(1)元理论 |
(2)元认知 |
(3)元语言 |
(4)元写作 |
2.与“元语文”相关的理论研究 |
(1)真语文 |
(2)新语文 |
(3)本色语文 |
(4)正道语文 |
三、“元语文”的内涵与本质 |
(一)“元语文”的内涵 |
1.“元”的涵义 |
2.“元语文”的涵义 |
3.“元语文教学”的涵义 |
(二)“元语文”的本质 |
1.本源性 |
2.本体性 |
3.本真性 |
四、“元语文”的教育观 |
(一)“元语文”的课程观 |
1.课程性质:言语性 |
2.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
3.课程内容:学习言语、关于言语学习、通过言语学习 |
(二)“元语文”的教材观 |
1.教学材料包括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 |
2.教学材料主要是优秀的言语作品 |
3.教学材料重点是文学经典 |
(三)“元语文”的教学观 |
1.“元语文”的教学原则 |
(1)语言教学与言语训练统一 |
(2)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 |
(3)言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 |
(4)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统一 |
2.“元语文”的教学模式:创设语境——言语交际——优化语感 |
3.“元语文”的教学方法 |
(1)语感教学 |
(2)语体教学 |
(3)语用教学 |
(4)语境教学 |
(5)语篇教学 |
(四)“元语文”的学习观 |
1.言语习得与训练 |
2.言语积累与整合 |
3.言语理解与运用 |
4.言语审美与鉴赏 |
(五)“元语文”的教师观 |
1.言语建构的示范者 |
2.言语建构的主导者 |
3.言语建构的合作者 |
4.言语建构的评价者 |
(六)“元语文”的学生观 |
1.学生是言语建构的主体 |
2.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 |
3.学生是言语运用的主体 |
五、“元语文”的教学策略 |
(一)强化培养言语能力的核心意识 |
1.以言语积累培养语文思维 |
2.以言语交流锻炼语文能力 |
3.以言语活动发展语文素养 |
(二)确定学习言语形式为主要内容 |
1.以广泛阅读来培养语感 |
2.以整体感知来培养文感 |
3.以艺术欣赏来培养美感 |
(三)开发与利用社会生活言语资源 |
1.家庭语文教育 |
2.社会语文实践 |
3.自然语文资源 |
4.网络语文在线 |
(四)营造言语交流交际的教学氛围 |
1.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
2.变“传授”为“对话”教学 |
3.“线上”与“线下”统一 |
4.“课内”与“课外”统一 |
(五)学会言语运用为教学评价标准 |
1.写好字:写对、写清、写美为标准 |
2.讲好话:讲得准确、讲得简洁、讲得体、讲生动为标准 |
3.作好文: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悟、言之有采为标准 |
六、“元语文”的研究意义与思考 |
(一)指明语文教学方向 |
(二)提高学生言语能力 |
(三)指导教师语文教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语文核心素养 |
二、小学中高段 |
三、语感教学 |
第二节 语感教学特点 |
一、综合性 |
二、实践性 |
三、主体性 |
四、长期性 |
第三节 基本理论支撑 |
一、语用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节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感教学的现实要求 |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
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现实要求 |
三、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的现实要求 |
第二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现状 |
第一节 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总体情况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现状与原因 |
一、教师方面的分析 |
二、学生方面的分析 |
第三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语文教师在语感教学中的意识策略 |
一、思想上重视语感教学 |
二、明确语感教学的目标 |
三、探寻语感教学的方法 |
第二节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在识字教学中激活语感 |
二、在写字训练中触碰语感 |
第三节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在倾听想象中触发语感 |
二、在朗读默读中增强语感 |
三、在字词推敲中领悟语感 |
第四节 在写作教学中进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在以读促写中激发语感 |
二、在以说促写中运用语感 |
三、在以练促写中丰富语感 |
第五节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在情境创设中引发语感 |
二、在随文学习中促发语感 |
三、在双向互动中渗透语感 |
第四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分析 |
一、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二、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
三、语法知识案例分析 |
第二节 注意的问题 |
一、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
二、结合生活感悟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
三、必要的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1. 语言表达能力对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 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渠道 |
3. 当前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对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 |
2. 对语文教学的研究 |
3.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相关研究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语言表达能力及其意义 |
(一) 语言表达能力的概念界定 |
1. 语言表达能力中的“语言”分析 |
2. 语言表达能力的概念理解 |
3. 影响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 |
(二)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对小学生发展的意义 |
1. 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 |
2. 对小学生其它学科学习的意义 |
3. 对小学生未来生活的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的作用 |
(一)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 |
1. 小学阶段是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性质的体现 |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专有任务 |
(二)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语言表达目标要求 |
1.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要素 |
2.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目标与内容 |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1.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问题 |
2. 从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 小学生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
1. 小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时存在心理障碍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常见的问题 |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
(一) 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信心 |
1. 激发语言表达动机,为学生创造表达机会 |
2.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兴趣,在表达中收获乐趣 |
3. 给予学生正面评价,在表达中树立信心 |
(二) 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加强语言教学的示范性 |
1.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语言表达目标 |
2. 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抓住语言表达训练点 |
3. 提升自身语言素养,重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
(三) 循序渐进,打好语言基础,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
1. 遵循学生语言发展规律,实施有效教学 |
2. 重视语言运用,夯实语言表达基础 |
3. 及时纠正表达问题,助力良好表达习惯的养成 |
(四) 注重阅读倾听,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语感 |
1.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学会认真倾听 |
2. 增强审美意识,将美融入语言表达 |
3. 强调文化积累,让表达充满诗意 |
4. 注意培养学生语感,减少语言表达中的语病 |
(五) 组织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1. 关注学生思维活动,以思维带动言语实践 |
2. 开展多种形式语言表达活动,为学生创设表达情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二、“教育性”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视角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育性: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 |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功能主义阐释 |
一、功能主义:阐释教学语言的理论视角 |
二、教学语言: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 |
三、教学语言:教学交往的工具 |
第二节 教育性:教学语言作为教学工具所表现出的特性 |
一、教育性的内涵和结构 |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内涵和表现 |
小结 |
第二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 |
第一节 求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
一、“求真”:教学的科学性 |
二、教学语言的“真”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核心意蕴 |
第二节 向善:教学语言的伦理性 |
一、“向善”:教学的伦理性 |
二、教学语言的“善”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伦理性的核心意蕴 |
第三节 趋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
一、“趋美”:教学的艺术性 |
二、教学语言的“美”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核心意蕴 |
小结 |
第三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上):标准分析 |
第一节 前提性标准:建构教学关系 |
一、建构教学关系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先决条件 |
二、师生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 |
三、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建构教学关系的基础 |
四、教学目的的协同运动是建立教学关系的契机 |
第二节 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 |
一、形成教学交往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 |
二、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 |
三、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 |
第三节 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的目的 |
一、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 |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
三、教师通过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
小结 |
第四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下):机制探讨 |
第一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
一、言说主体——教师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决定性因素 |
二、言说环境——教学语境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重要因素. |
第二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过程 |
一、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 |
二、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 |
三、理解的达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完成 |
小结 |
第五章 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
一、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 |
二、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 |
三、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 |
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
五、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 |
第二节 完善教学语言的言说条件 |
一、确立言说的前提 |
二、明确言说的目的 |
三、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与风格 |
第三节 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 |
一、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 |
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5)新课标下洪镇涛语感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综述 |
(一) 关于“语感教学”的研究 |
1. 语感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
2. 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
3. 语感教学的方法研究 |
(二) 有关洪镇涛语感教学方法的研究 |
(三) 新课标下语感教学的研究 |
(四) 新课标下洪镇涛语感教学的研究 |
第一章 洪镇涛语感教学的基本理念 |
第一节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本体 |
一 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关于语文教学本体的认识 |
二 洪镇涛的语文教学本体论:以语言为本体 |
三 洪镇涛语文教学语言本体论评价 |
第二节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 |
一 名家论语文教学与“语感” |
二 洪镇涛: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 |
三 洪镇涛语感教学论评价 |
第三节 语感教学的基本步骤: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
一 洪镇涛语感教学的四个步骤 |
(一) 感受 |
(二) 领悟 |
(三) 积累 |
(四) 运用 |
二 洪镇涛语感教学步骤评价 |
第四节 语感教学的两个抓手: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 |
一 语感实践 |
二 语感分析 |
三 洪镇涛语感实践、语感分析论评价 |
第二章 洪镇涛的语感教学模式 |
第一节 不同学段的语感教学模式 |
一 小学阶段的语感教学模式 |
二 中学阶段的语感教学模式 |
第二节 不同文类的语感教学模式 |
一 古典诗文的语感教学模式 |
二 白话美文的语感教学模式 |
第三章 新课标背景下洪镇涛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第一节 新课标与语感教学 |
一 2011版义务教育课标与语感教学 |
(一) 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
(二) 语感与语文素养 |
二 2017版高中课标与语感教学 |
(一) 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二) 语感教学与语文教学目标 |
第二节 新课标背景下洪镇涛语感教学理论再探索 |
一 洪镇涛语感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一) 以学习语言文字为根本 |
(二) 重视语感的培养 |
(三) 注重学生的个人语文能力 |
(四) 提倡在语言实践中学习 |
二 洪镇涛语感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不适应之处 |
(一) 只提出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
(二) 将思维训练视为语文学习的派生任务 |
三 新课标背景下洪镇涛语感教学理念的再探索 |
(一) 全方位培养语感 |
(二) 以语言为本体,重视思维的作用 |
(三) 以语感为基础,语言规律为指导 |
第三节 新课标背景下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 |
一 分学段语感教学模式 |
(一)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求 |
(二) 能够有效达成学段目标 |
二 分文类语感教学模式 |
(一) 奠定深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功底 |
(二)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
三 分学段、分文类语感教学模式的不足 |
第四章 新课标下“洪镇涛语感教学”的案例设计 |
第一节 初中阶段的散文教学设计——《老王》 |
一 教学内容分析 |
二 教学目标 |
(一) 知识与能力 |
(二) 过程与方法 |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三 教学重难点 |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
五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二) 初读课文,说说作者 |
(三) 再读课文,说说老王 |
(四) 三读课文,说说自己 |
(五) 四读生活,说说他人 |
六 基于语感教学理论的设计说明 |
第二节 高中阶段的散文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
一 教材内容分析 |
二 教学目标 |
(一) 知识与能力 |
(二) 过程与方法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三 教学重点难点 |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
五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二) 自主朗读,熟悉全文——感受语言 |
(三) 再次朗读,把握全文思路——理解语言 |
(四) 重点朗读四五段,分析景物描写——分析语言 |
(五) 选择富有意蕴句子的朗读——品味语言 |
(六) 朗读成诵,背诵四五六段——积累语言 |
(七) 布置作业——运用语言 |
六 基于语感教学理论的设计说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一)核心素养 |
(二)整本书阅读 |
(三)学术着作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 |
(三)学术着作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 |
二、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特征 |
四、核心素养与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系 |
(一)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
(二)核心素养是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向指引 |
第二章 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学生调查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师访谈 |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构建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
(一)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
(二)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依据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 |
(一)关键能力的提升 |
(二)必备品格的养成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
(一)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 |
(二)必备品格的培养策略 |
(三)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四)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策略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以朱光潜《谈美》为例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过程设计 |
三、教学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五)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二、古诗词之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 |
(一)古诗词中整齐和谐的声韵能提高学生表达的韵律美 |
(二)古诗词中精准凝练的词汇能丰富学生语言文字积累 |
(三)古诗词中唯美的意象意境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想象力 |
(四)古诗词中精深悠久的文化能增强学生表达的厚重感 |
三、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1.缺少对审美性语言的关注与品味 |
2.缺少对意象和意境的想象与体会 |
3.缺乏对多元化情感的理解与内化 |
4.缺少对深层文化的认知与挖掘 |
(四)原因分析 |
1.对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理解不够 |
2.重知识分析轻意象和意境的感悟 |
3.对古诗词情感的解读不深刻具体 |
4.对中华悠久文化的理解存在隔膜 |
四、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念诵与记忆诗句,扩大诗词语言的积累量 |
1.诗词新唱,感受语言 |
2.多元诵读,积累语言 |
3.分析手法,品读语言 |
4.诗句勾连,拓展语言 |
5.训练写作,创新语言 |
(二)想象与解读意象,感受诗词语言的意境美 |
1.宣之于口,感受意象 |
2.借鉴典型,梳理意象 |
3.填补空白,营造意境 |
4.融诗于画,再现意境 |
5.身临其中,体验意境 |
(三)深味与品读主题,品鉴诗词语言的情感美 |
1.解读诗歌题目,体会情感 |
2.推敲全文诗眼,捕捉情感 |
3.寻找诗歌景物,推测情感 |
4.品味抒情词句,解读情感 |
5.关注隐晦表达,挖掘情感 |
(四)追溯与探寻人文,深谙诗词语言的文化美 |
1.了解时代背景,领略文化 |
2.明晰创作经历,感受文化 |
3.理解典故内涵,传承文化 |
4.通晓文化常识,认识文化 |
5.探寻民族精神,弘扬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
1.1.2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
1.1.3 语文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语文素养 |
1.4.2 语文核心素养 |
1.4.3 阅读教学 |
1.4.4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
1.4.5 教学策略 |
1.5 研究文献综述 |
1.5.1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 |
1.5.2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 |
1.5.3 语文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研究 |
1.5.4 述评 |
2 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概述 |
2.1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维度 |
2.2 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概述 |
2.2.1 小学语文低段学生的特点 |
2.2.2 小学生阅读心理特点 |
2.2.3 小学语文低段教科书的特点 |
2.2.4 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 |
2.3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课堂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
2.3.1 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
2.3.2 课堂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
2.4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终身发展理论 |
2.4.3 泰勒的课程教学原理 |
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
3.1.4 调查过程 |
3.2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2.1 学生方面 |
3.2.2 教师方面 |
3.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的问题 |
3.3.1 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 |
3.3.2 教学内容繁多,缺乏整合 |
3.3.3 教学方法单一 |
3.3.4 教学过程中语文核心素养落实不足 |
3.3.5 教学评价空泛 |
3.3.6 作业布置单一 |
3.4 关于小学低段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的原因分析 |
3.4.1 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够深入 |
3.4.2 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不足 |
3.4.3 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不充分 |
3.4.4 教师专业素养有待加强 |
3.4.5 学校培训方面 |
4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
4.1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确立课堂阅读教学目标 |
4.2 课堂阅读教学的导入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
4.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优化课堂阅读教学内容 |
4.3.1 把握教材中的语文要素,选择内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4.3.2 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的文本类型,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4.4 课堂阅读教学过程关注语文核心素养 |
4.4.1 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为基础展开教学 |
4.4.2 以促进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与整合为动力推进教学 |
4.4.3 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与体验为活力丰富教学 |
4.4.4 以熏陶学生文化认同与传承为根基沉淀教学 |
4.5 关注课堂阅读教学作业练习,促进学生发展 |
4.5.1 课堂的课后习题训练关注语文核心素养 |
4.5.2 课堂实践活动训练关注语文核心素养,重视表达 |
4.6 课堂阅读教学评价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
4.6.1 评价内容关注语文核心素养 |
4.6.2 教学方式多元化 |
5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咕咚》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教师篇) |
附录二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学生篇) |
附录三 :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访谈提纲(教师版) |
致谢 |
(10)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前言)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
一、时代的进步需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
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
第二节 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
一、语文课程性质为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
二、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三、初中散文教学为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 |
第二章 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一、形象思维能力问卷调查的设计 |
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三、教师教学访谈及分析 |
第二节 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一、教师层面 |
(一)重视知识掌握,轻视思维发展 |
(二)缺乏思维理论,训练浮于表面 |
(三)以讲代悟,忽视情感浸润 |
(四)肢解文本,阻滞思维流畅 |
二、学生层面 |
(一)表象储备匮乏,缺乏丰富性 |
(二)回想能力欠缺,缺乏程序性 |
(三)联想能力薄弱,缺乏灵活性 |
(四)想象能力贫乏,缺乏创造性 |
(五)情感能力浅显,缺乏深刻性 |
第三章 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
一、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
(一)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
(二)思维是语言文字的内驱动力 |
二、发展思维和知识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
(一)知识为思维发展提供材料 |
(二)思维贯穿于知识教学过程 |
三、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的原则 |
四、思维训练契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原则 |
(一)思维训练内容的制定需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
(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对思维训练具有内在规定性 |
五、思维训练要适宜学生学习的启发性原则 |
(一)思维训练要注重启发动机 |
(二)思维训练要把握启发时机 |
第二节 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
一、教师层面 |
(一)转变语文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学目标 |
(二)提升形象思维素养,注重思维训练过程 |
(三)引领学生品读,体悟散文情韵 |
(四)整合行文材料,保持思维连贯 |
二、学生层面 |
(一)析化文章内容,丰富表象储备 |
(二)紧握行文线索,提升回想能力 |
(三)深入对比迁移,增强联想能力 |
(四)发散思维视角,拓展想象能力 |
(五)剖析作者情愫,深化情感能力 |
第三节 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
一、注意情感体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
二、注意形象感知与归纳概括相结合 |
三、注意联想想象与逻辑推理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元语文”:理念阐释与教学策略[D]. 陈芳君. 温州大学, 2019(01)
- [2]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研究[D]. 杨晓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 薛子涵.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D]. 胡朝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新课标下洪镇涛语感教学实践研究[D]. 张丹.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D]. 荀航.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安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吴梦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王勇. 喀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