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而不和议论文1000字
2022-10-31阅读(758)
问:君子和而不同的事例
- 答:在我国革命历史上,刘伯承、邓小平两人之间的合作,充分验证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从政道德。刘、邓二人都是四川人,但刘伯承生于1892年,邓小平生于1904年,年龄相差不小。在革命工作中,按照分工,刘伯承主管军事工作,邓小平主管政治工作。但是分工不分家,始终在工作互相支持。刘伯承工作态度是“举轻若重”,无论大事小事,事事必恭倾;而邓小平则是“举重若轻”,每遇大事,都以轻松态度对待。但两人从不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去做。刘邓团结协作,默契配合,使刘邓大军数十年如一日地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能百战百胜。
- 答: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辨。“同”是简单的同一,“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 史伯对“和”与“同”的解释: “和”就是“以他平他”,即让相互有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相融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谐。相互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在相融合的过程中,由于融合的程度的不同,对外会表现出不同形式与现象,这个过程就是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中的过程。“和”用现代语表述,则是君子能做到“多样性的统一”或者曰“多种人的协调”。 “同”则是“以同裨同”,即排斥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只求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但不论如何叠加还是同一事物,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 君子为什么能处事以“和”,而小人不能呢? 这就是因为处事的出发点不同,君子处事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的,是该干啥干啥,因此与社会的公义即道德标准与观念是相符合的,自然得到不同群体的认可,君子因此而能与众人相和,但目的并不一定相同。 反之“小人喻于利”,“小人”的为人处事只按利行事,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举谁的手,至于是否符合社会公义他是不管的。因此昨天举你的手,是昨天有共同的利益。今天举他的手,是因为今天能带来利益的不是你了。“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小人”之同是同于利,是利益驱使而促成的“同”,他们相和吗?他们并不相和,现实生活中出现这么多的合作纠纷就是说明。
- 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答:和,是说结果,,,,,,不同是说方式。。。。
同志,和气。。。。。只不过方式不同。。。
问:如何理解“君子和而不同”
- 答:按历来一些解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说“君子们团结但有不同思想,而后面的“小人同而不和”是说“小人同谋利但是他们不团结”,把它塑成孔子的一个为和谐的深奥思想。不过细分析,就不通。“和”如意为“和谐”,但我们知道相同才会和谐,那不同就不可能和谐,而且孔子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思想不同,不相为谋了,又何来团结和谐呢?不同的思想的人只有妥协,没有和谐。要解释这些,我们只能走进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明白孔子在说什么了。
西周得以“天命论”的礼制而得共田的“井田制”与为官家奴隶主各论语种工作都无偿的民与奴隶,统治奴隶主阶级有所得富足,由于富足欢淫无度,任意生养,东周开始子弟增多导致经济崩溃,于是部分统治官员与贵族不再遵守原来共田制,私开私田而得富,为了争抢劳动力,还打乱原来奴隶与民无偿工作的规定,私自给报酬给他们.在守旧思想的孔子眼里是“贵贱无序”,完全臣不臣,民不象民了,甚至在孔子的眼里这些不守礼官员与贵族就如奴仆一样的“小人”只为利;
不过这些人还是有身份的,依然与孔子眼中的君子(守礼者)还要一起外理政事共事。因此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弟子时,就要解释这种小人与他眼里的君子(守礼者)在一起的表象,如何去区别,而不是强调两种人调和的理念,所以整句解释为“守礼的人与所有人相应但并不是为与他们相同,不守礼的小人同一情形下他们也不是为了与君子之间相应.”指出的是,说明他们无奈共事才在一起的,是一种妥协,不会有相同的思想,两不会相应的,如此就能撇清君子与小人他的之间的关系。
总之按孔子的理论,“君子和而不同”不是后来理解如有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只是孔子在教弟子区别君子与小人共事的表象,相反,是孔子成就“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理念,如理解为君子与小人互相附合的和谐理念,除了本身句子矛盾和不符合历史背景,与孔子这些也矛盾了. - 答: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
问:“和而不同”体现了老子怎样的哲学观
- 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几乎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简单来说,“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的共生关系,就是我们的身体由血、肉、骨头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是1+1大于2的关系;“同而不和”是简单的相加关系,水加上水还是水,1+1还是1,没有提高和促进的因素在里面。 - 答:你说错了这是儒家 孔子的话 不是老子的体现的事独立思考独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