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油菜已超过400斤

亩油菜已超过400斤

一、油菜亩产闯过四百斤(论文文献综述)

彭东明[1](2021)在《一生的长征》文中研究说明人物小传喻杰(1902-1989):1902年3月出生于平江县嘉义乡一贫农家庭。1926年夏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19日随红六团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1936年7月初,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七七事变"后,历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供给部长、西北贸易公司经理兼西北农民银行行长、陕甘宁边区工商厅厅长等,为陕甘宁边区发展、保证军队供给、支援抗日战争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曾作为中共和边区工商界代表随周恩来同志参加国共重庆谈判。

李嘉欣[2](2020)在《《新华日报》上的江苏省“放卫星”研究》文中认为1958年夏,“放卫星”开始出现并迅速在全国蔓延,报纸是当时展示“放卫星”成果的主要阵地,有关“放卫星”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新华日报》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对全国多地出现的“放卫星”现象进行了持续性地关注和报道,对江苏省“放卫星”的情况更是进行了着重报道,可以说是江苏省“放卫星”的记录者、鼓动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对江苏省“放卫星”的报道经历了两个阶段。1958年6月8日-26日,是前期宣传动员阶段。这一阶段,《新华日报》通过报道全国其他省市“放卫星”的情况对江苏省“放卫星”作鼓励和动员,其报道对象是全国其他省市“放卫星”情况。6月27日-12月底,是后期正式报道阶段。这一阶段,《新华日报》以江苏省“放卫星”为主要报道对象,运用多种报道方式对江苏省农业、工业、科教文卫等诸多领域的“放卫星”情况进行报道,突出江苏省“放卫星”的成绩,并对江苏省“放卫星”作更广泛、更深入地动员。《新华日报》报道的江苏省“放卫星”,首先出现于农业领域,并逐步向工业、科教文卫等领域扩散,最终形成了以工农业为主,涵盖多个领域的“放卫星”局面。农业领域,以农作物“放卫星”为主,另有少部分农业活动“放卫星”;工业领域,以钢铁生产和机械生产“放卫星”为主,其他工业部门“放卫星”为辅;科学领域,以科研成果和科研速度“放卫星”为主;教育领域,“放卫星”主要表现在扫盲运动和办学运动上;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美术、歌舞、文艺创作等类型多样的“卫星”;卫生领域,主要以血吸虫病防治和除五害“放卫星”为主。总体来看,整个“大跃进”期间,《新华日报》通过报道、评论等形式较为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江苏省“放卫星”的面貌,然而,由于受“大跃进”运动错误方针的影响,《新华日报》未能履行应有的舆论监督职能,又不同程度的对江苏省“放卫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艾成虎[3](2020)在《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自古以来水陆交通皆便,商旅往来不绝,自汉朝起即为全国重要的商业都会之一。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得到深度开发,境内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本地货产自给之余尚能外销邻省,因而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清代,随着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荆州府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自沙市开埠后,荆州社会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迁,传统市镇经济结构渐趋转型,具体表现为:手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机器加工作业,关税管理方面出现了全新的海关制度,在荆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比重也大幅增加。与此同时,荆州市民的物质生活发生演变,消费观念和习俗大为改观。本文以清代荆州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市镇兴起的背景和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总结市镇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市镇经济结构转型后带来的社会变迁。第一章介绍清代荆州府市镇兴起的背景。荆州境内以平原湖区为主,物产丰沛,商品流通渠道堪称畅达,各地客籍商帮纷纷来荆交易,将荆州特产与外地商货进行区域转售,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第二章阐述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在商业方面,荆州商品流通领域兴起了许多专业市镇,因而客商云集,商税种类繁多;其次,传统手工业生产领域出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行业内分工更加细密;最后,因市镇人员流通频繁,协调和管理市场秩序的官驻机构应运而生,并凭借殷厚的经济实力主动担负起部分社会服务性质的公益事业。第三章分析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发展的特征。鉴于自身区位优势的考虑,荆州各港口市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连接周围与腹地市场,构织成多个中心地与边缘地镶嵌的多层级市场网络。第四章以沙市为个案进行透视,探究其开埠前后荆州府各市镇经济发展状况,由此凸显开埠后的市镇结构转型及对区域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结语部分客观总结与评价了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从大历史背景出发考虑清代荆州府在近代开埠后与其它区域经济相比的滞后性原因。

赵娜娜[4](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鼎[5](2019)在《民国时期高雷地区商贸地理研究(1927-1945) ——以商品销售、商品运输和市场发展为中心》文中认为1927年以前,军阀割据、土匪横行对高雷地区商品经济造成巨大破坏。1927-1937年,广东政局稳定,政府积极的经济政策,使得本区商品经济平稳发展。抗战初期,本区有着繁荣的过境贸易,但总体而言,抗战给本区商品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从本区各县商品的流通格局来看,各种农、工业品主要在本县圩市和城镇商业中心或邻县销售,剩余产品则多运到梅菉、水东、安铺、雷州港等港口集散转运到广州湾、香港、澳门、广州、广西、海南等地销售。本区最大的输出商品是蒲包,在雷州港或广州湾集散,再运至港澳地区转口到台湾和日本等国内外市场,该商品受国际市场影响最大。其次是食糖,主销广州、上海、香港、江门、琼州、北海等地。战前高雷地区进口的工业品较少,1939年,抗日战火烧至广东,高雷地区偏安一隅,成为重要的抗战大后方的物资转运通道。当时由高雷地区运入国内腹地的进口货物主要是:汽油、润滑油、自行车、机动车、汽车零件、轮胎、棉纱、棉布、棉织品、西药、书籍、化学药品等,都是战时必需品。内陆交通主要依靠河流,鉴江主要是沟通高州内部的商贸运输,九洲江和信宜珠江水系商路则促进了本区与今广西的贸易往来。通过水东、安铺、黄坡和雷州港等港口的内联外接实现与广州湾、香港、澳门、广州、广西、海南等地通商贸易。抗战时期,高雷地区过境贸易发达,商路因此拓展到了整个大西南以及粤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的物资转运通道。商路交通影响到了市场的分布,鉴江和九洲江沿岸便是圩市集中之地,雷州半岛圩市则多在沿海、公路交通线分布。部分圩市如茂名石鼓、公馆和徐闻乌石等核心圩市商业繁盛,成为方圆百里的商品集散转运中心。这一时期县治城镇商业中心发展缓慢,水东、梅菉、安铺、雷州港等沿江、沿海港口商业中心则发展迅速,这些港口城镇都有许多经营商品出口的代理机构,负责本区商品的输入和输出。高雷地区受邻近广州湾口岸辐射影响最大。由于自然地理、商品生产不发达和交通不便等原因,民国时期本区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商业中心。

张婷[6](2019)在《二十世纪以来湘西土家族巫术文化变迁研究 ——以W乡为例》文中提出土家族巫术文化源远流长,并日渐发展为土家族的民间文化。在建国之前,土家族巫术与整个土家族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治病救命等都与巫术活动发生关联,建国之后,土家族巫术日益消亡。经过对W地区一年以来的调查研究,笔者将该地区的土家族巫术分为三类:一是神、灵之巫,这类巫术多以大型的祭祀活动为主,同时又包含着敬灵、哄灵、惩灵等关于鬼魂的活动;二是药理之巫,这类巫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治病救人,它除了有自己的字号和咒语外会借助客观存在的药物或按摩推拿来给人治病;三是厌胜之巫,这类巫术也会借助客观存在物来体现自己,但是与药理之巫不同的是它借助的并非是药物,而是像桃木那样的可以承接巫师符文的物体。二十世纪以来W地区的各类巫术都有着不同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说都是走向了消亡,神灵之巫、药理之巫、厌胜之巫在民国时期的W地区可谓是依旧繁荣,由于社会条件很艰苦,又是征战年代,政府对百姓生计不关心,所以人们在当时事事都依靠巫术。建国之后,虽然政令上禁止巫术活动,但是由于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地人在生病时往往会求助于药理之巫,所以这个时期当地的巫术只有药理之巫还在暗地里活动,其他的巫术活动基本上处于消失状态。改革开放之初,巫术活动又有所回升,后来随着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自发的不相信巫术,厌胜之巫可以说已经完全消逝,药理之巫也只是在人们首选了医院治疗无果之后才会选择,实质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寻找巫师,至于神灵之巫则主要运用在特色旅游文化方面,比如跳“摆手舞”。二十世纪以来的土家族巫术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功能也不同,这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土家族巫术的变迁。在民国时期,神灵之巫的功能主要是娱神,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神灵之巫的功能主要是娱人,这种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进步,更体现了这个民族思想观念的变迁。

张晓明[7](2017)在《1963年衡水专区洪灾及其应对措施研究》文中指出衡水专区在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洪灾,其中1963年8月的洪灾为历史罕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群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洪灾概况及原因、洪灾中的政府与民众互动、救灾中出现的问题、救灾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集中于洪灾的雨情、水情、灾情情况梳理,并分析了此次洪灾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从防洪、救灾两个方面分析了洪灾中政府与民众的互动,认为其中呈现政府为主导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灾民生活困难、民工吃粮超标两方面分析了此次救灾工作中的问题,从灾后的生活大检查、差别救灾、支援天津救灾分析了救灾工作中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解决灾后民众生活困难的生活大检查活动,这是衡水专区的救灾工作中的亮点,成为其他专区学习的典范;第四部分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对此次救灾工作进行评价。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强国家、弱社会”状态,此次洪灾的救灾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认为应该加强社会性民间救济组织的力量,促进救灾主体多元化,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间团体为辅助的救灾模式,同时强调水利建设、水利意识的重要性。

刘继明[8](2016)在《人境》文中研究说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第一章大约是二〇〇〇年秋,距中元节还有几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河口镇上行人寥落,沿街的店铺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顾客;由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天空灰蒙蒙的,凹凸不平的马路上这儿一窝水,那儿一层泥,人一踩上去,溅起满身的泥浆,稍不小心还会重重地摔一跤;过往的车辆也不得不放慢速度,像甲壳虫一样,歪歪扭扭、小心翼翼地行驶着。

鲁靖康[9](2017)在《清代新疆农业研究 ——基于水资源、产业、农区和人地关系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以清代新疆的农业(广义)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空白领域和薄弱点进行研究,从灌溉水资源、农业产业、农业开发中的地域关系和人地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在降水稀少的新疆地区,可资利用的灌溉水资源在农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清代新疆对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有渠灌、井灌和坎儿井三种方式,以渠灌为主。官屯民地都置有负责分配灌溉用水与解决水利纠纷的职员。军府制下的分水制度遵循分地用水、先来者拥有用水优先权、计田授水等原则。建省后的分水措施进一步细化,以缴纳额粮的额地为分水对象,进行均平分水,借以实现清代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管控。新疆植稻应始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之间,学界现有的汉代说、魏晋说、西晋说、汉唐说都有各自的立论缺陷。清朝统一新疆以前,植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缘绿洲,并已扩展到天山北麓西段。清朝统一新疆后,天山南北的植稻业都有了空前发展,种植区域逐渐扩大。内地移民的到来不仅增加了稻米的生产和消费人口,而且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虽然水稻种植得到推广,但是受制于水源条件、劳动力资源和传统观念,这种相对高产的粮食作物在清代新疆并未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新疆的瓜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南疆的维吾尔族民众普遍将各种瓜果作为粮食的替代食品,种植的普及程度可与大田作物相埒。瓜果的商品化程度比粮食作物高,不仅在本境、本省销售,而且远销外省、外国。内地迁来的军民带动了新疆的蔬菜消费,引入了新的蔬菜品种,还将之前未加利用的野生植物和菌类充作蔬菜。花卉的种植亦较为普遍,并且在原有种类的基础上引种了许多外地的花卉品种,但商品化的程度很低,尚未形成一项独立的产业。园艺业中的生产技术比大田农业精细。清代新疆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山地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坡、塔城山地、昆仑山北麓及东帕米尔山地,平原(盆地)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河流两岸,人工林位于村庄、道路与河渠周边。林木消费可分为工程建筑用材、矿物冶炼用材、生活用材和交通工具用材等四类,天然林和人工林都得到了开采利用,但以砍伐为主,栽植较少。政府派发炭课徭役,并对林木消费征收木税。新疆的土着居民不甚食鱼,内地人迁居之后,以捕捞为主的渔业生产空前发展,形成了伊犁、塔城、准噶尔、哈密、塔里木等五个渔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准噶尔区、以惠远城为中心的伊犁区和以罗布泊和巴楚为中心的塔里木区是当时的三个主要鱼类消费区。除食用外,新疆鱼类兼有观赏、饲用和装饰功能。“耀鱼”、“药鱼”和“围湖法”是清代新疆民众应用的颇具地域特色的捕捞技术。清代新疆内部以及与邻近地区之间存在着农业领域的广泛联系,既有合作交流也有竞争冲突,前者表现为人口流动、农业物资调配、技术交流、作物引种传播、产业互补等,后者则表现为农耕区的水利之争、畜牧区的越界游牧以及农牧业之间的争水争地。新疆内部的农业合作交流有利于农牧两大产业和南北疆两大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之间的农业合作交流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联系,是一种具有“向心力”的互动。农业中的竞争冲突既是资源稀缺性的直接后果,同时受到生产方式、资源分配格局、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开发中的人地关系包括环境对农业开发的影响和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新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农业技术类型的选择和环境变迁所造成的人口生业变化上。受“地广人稀”的生境制约,清代新疆的农业技术类型以粗放为主,但同时具有原始和精耕细作两个类型。游牧民族所从事的山地旱作农业属于原始技术类型,城市和乡村巴扎周围以瓜果、蔬菜、水稻商品化生产为目的的区域运用的生产技术则是较为精细的类型。罗布泊原为西域巨泽,历史时期以来面积逐渐缩减,清代在塔里木河上中游大量垦荒,导致来水减少,生活在这里的罗布人不得不迁往外地,从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逐渐改营农牧业。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土壤演变、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变迁方面得到了集中体现:灌溉农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灌淤土、灌漠土和水稻土三种人为土壤,成为绿洲农业的载体,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开垦也造成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后果。毁林开荒、截流灌溉、矿物冶炼、居民用薪是造成森林资源掠夺性开采与破坏的主要原因,局部地区的旱灾和沙漠化与此有关。狩猎和垦殖活动使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数量减少,对大型植食性动物和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如野骆驼、新疆虎的影响尤其明显。

孙金荣[10](2014)在《《齐民要术》研究》文中提出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齐民要术》以讲授农业技术为主,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技价值,同时又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虽历时千余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实证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关于贾思勰做的是哪一个高阳太守,一直没有定论。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在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在瀛洲(今河北境内)。因缺乏史料和实物证据,或言贾思勰为官瀛洲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侨置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正设高阳郡太守。仔细研究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根据贾思勰交友和事迹判断其年龄,为官时间和侨置高阳郡在时间上不吻合(年龄太小或尚未出生)。统计《齐民要术》中“青州”、“瀛洲”郡名的出现机率,出产果品、蔬菜等物品的记载,方言俗语的使用等,基本可以判断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根据《齐民要术》中发达的制曲、酿酒业的记载,考证北魏青州高阳郡(郡治今临淄)数千年发达的酒、醋、酱的酿造历史,也是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的重要凭证。《齐民要术》引用、参阅图书文献180余种,引用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引用书目中现已失传的有百余种。《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下来的亡佚图书资料,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科技史料,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资料价值。我集汇的《齐民要术》引用的56个亡佚书目,内容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齐民要术》引用的亡佚书目所记录的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从北魏到北宋,有不同版本流传是可以肯定。至迟在唐代,已有《齐民要术》手写抄本在日本传抄。并且该版本比今天见到的完整的《齐民要术》还多三卷。唐五代有无刻本,难以确定,但有抄本传承是可以肯定的。说南宋龙舒本、明代湖湘本,由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传来,恐待商榷。因拿明抄本比对院刻本尚存部分,明抄与院刻不同之处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借助金抄作参照,金抄、明抄、院刻对比,则明抄本与金抄、院刻本出入最大,而金抄与院刻出入很小。如果将“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五,与明抄、金抄卷五做一下比对,会发现规律性问题:明抄、金抄两本明显不同。院刻本与金抄本一致。明抄、金抄、院刻与其它版本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再将《齐民要术》卷八作比对,院刻、金抄相同,而与其它本异的情形最多,约145处。明抄、湖湘本同,院刻、金抄本同,同时明抄、湖湘本又与院刻、金抄本异的情形也较多,约110处。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异,这种情形也有一定比例,约33处。金抄与院刻同源的说服力强,但明抄与院刻同源的疑虑就大了。南宋龙舒本与明抄本可能自成一系,是否出自院刻值得商榷和研究。《齐民要术》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层次没有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齐民要术》体现了安民、富民、利民等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体现出天地人和合的思想,体现出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本、民本思想,天地人和合思想等,是《齐民要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的思想意识。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农业史的宝贵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齐民要术》所提倡的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念,重视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与应用。同时体现出经济与生态农业意义。《齐民要术》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科技,也讲述了许多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出了土地经营的原则等。《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经贸思想比较,在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时间价值、产品性质、投资收益思想、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齐民要术》中的经济贸易思想,也与现代经贸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齐民要术》讲述了对家庭经营对象(农作物、蔬菜、果品、林木、动物养殖)的选择问题,对私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具体介绍了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比较简要的理论体系。但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进行的是或个体或局部的商业贸易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的条件下,商业思想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经济贸易,与《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齐民要术》流传下来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方法,对现代农业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齐民要术》承前启后,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方面,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对已耕坏了的土地,记述了补救和改良措施。《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并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耕作技术既有对《要术》耕作技术的传承,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并需要从传统耕作技术借鉴改进的问题。在少耕或免耕、用地养地结合、绿肥轮作、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与科学认知等方面,都给后世以传承和启示。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粟、黍、豆、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经验,并加以总结。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齐民要术》对于农作物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整地、轮作、间作套种、选种、育种认知、制种技术、浸种、播种技术与方法、移栽、播种时令、生长习性和区域种植、生长环境研究、施肥、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技术思想被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学习、借鉴、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贾思勰农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对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如《齐民要术》作物物种植的浸种、除草、管理、施肥、储藏的有机、安全、环保等技术与思想;天地人和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重施基肥、有机肥的理念与实践;依据气候特点、区域特点、作物习性等选择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作物种植的季节时令选择,播种量的把握,中耕锄草、及时收获等方面积累的具体经验技术及实施要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合理轮作、绿色避害(利用农作物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如:豆麻间作防虫);生物防治;翻地晾晒、因地制宜、重视个性差异等,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多、成本高、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与思想的总结、归纳,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有了重要发展。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个层面,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齐民要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涉及叶菜类、根茎类、水生类32种蔬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为后世蔬菜种植栽培提供了技术、经验、理论和实践依据。《齐民要术》关于蔬菜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对引种驯化、遗传育种、选种、验种、留种、繁种、种子处理等的阐释,以及蔬菜种植栽培的全局观,菜地的可持续利用,蔬菜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齐民要术》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等12种果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毂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并伐木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收获、收藏、加工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育种栽培技术、经济产业发展、饮食保健、生态高效、加工等方面,对我国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齐民要术》引文浩繁,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兼收并蓄、广征博引,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要术》在不同季节、气候、土壤条件下,有关植物种植的布局、耕作、栽培、管理、轮作、套作、混作、施肥、灌溉、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价值。在农、林、牧、副、渔、生物技术、饮食、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二、油菜亩产闯过四百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亩产闯过四百斤(论文提纲范文)

(1)一生的长征(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小传
回乡
到横圳去
走过的路蹲过的山
丽江电站
乡村顾问
太平洋警察
调羹
靠山吃山
白胡子黑胡子
没有落后的群众
一河水一把伞
娘啊,娘
我欠你的债最多
猪事
家事国事
前门后门
偷瓜贼
1985年的秋天
国家没有粮食
长征长征
补记

(2)《新华日报》上的江苏省“放卫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放卫星”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与蔓延
    第一节 “放卫星”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推进而兴起
    第二节 “放卫星”的迅速蔓延及江苏省“放卫星”的出现
第二章 《新华日报》全面报道江苏省“放卫星”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新华日报》
    第二节 《新华日报》报道“放卫星”的两个阶段
第三章 《新华日报》报道中的江苏省“放卫星”实况
    第一节 农业“放卫星”
    第二节 工业“放卫星”
    第三节 科教文卫“放卫星”
第四章 对《新华日报》展示的江苏省“放卫星”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节 《新华日报》全景式地展现了江苏省“放卫星”的面貌
    第二节 《新华日报》对江苏省“放卫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区域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荆州府市镇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市镇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
        一、区域地理条件
        二、市镇的交通地理状况
    第二节 市镇发展的历史人文环境
        一、政区沿革
        二、职业构成与社会风俗
        三、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小结
第二章 荆州府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
    第一节 商业的繁荣
        一、专业市镇林立
        二、“十三帮”云集与荆襄帮崛起
        三、商税激增
    第二节 传统手工业的兴盛
        一、传统手工业的新局面
        二、包买商和手工工场的出现
    第三节 服务管理业的发展
        一、市镇管理机构的设立
        二、社会服务事业的涌现
    小结
第三章 荆州府市镇经济发展的特征
    第一节 沿“长江带”市镇体系的形成
        一、市镇的地域分布与发展周期
        二、多层级的市场网络
    第二节 市镇经济的发展特征
        一、依托水运连接腹地市场
        二、与米粮贸易联系密切
    小结
第四章 沙市开埠与荆州社会变迁
    第一节 机遇与挑战:以沙市为个案考察
        一、开埠前沙市的商贸状况
        二、开埠后的嬗变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市镇结构转型与区域社会变迁
        一、市镇经济结构的转型
        二、市镇社会文化的变迁
    小结
结语: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一、“大跃进”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一、“合伙吃饭”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三、粮食大丰产
第三章 一哄而起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二、推广经验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五、食堂化的实质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一、供给制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一、出现问题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第四章 初次整顿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一、整顿人民公社
        二、整顿公共食堂
    第三节 生产救灾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二、救助灾荒队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一、基本概况
        二、初步整顿
第五章 强行恢复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二、反右倾,办食堂
        三、继续“大跃进”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五、反瞒产私分
    第二节 、再次整顿
        一、学习林县
        二、整顿措施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一、保粮运动
        二、安排社员生活
    第四节 生存危机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二、中毒事件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第五节 “渡荒”难度
        一、艰难的维持
        二、保人保畜
第六章 决策解散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群众疾病调查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第三节 决策解散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一、供给不足
        二、分配不均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民国时期高雷地区商贸地理研究(1927-1945) ——以商品销售、商品运输和市场发展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高雷地区商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因素
    第一节 民国高雷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民国高雷地区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雷农产品运销状况
    第一节 粮食的贸易状况
    第二节 水果、蔬菜
    第三节 木材
    第四节 畜产品
    第五节 水产
第三章 民国时期高雷地区主要工业品的贸易
    第一节 徐闻、遂溪和电白蔗糖的运销状况
    第二节 食油
    第三节 雷州蒲织品
    第四节 其它手工业品
    第五节 工业品的输入
第四章 抗战前后高雷地区水陆商贸路线
    第一节 抗战前水运商贸路线
    第二节 抗战前陆运商贸路线
    第三节 抗战初期高雷货物转运通道的形成
第五章 民国时期高雷地区商业市场的发展及分布状况
    第一节 基础圩市的分布及发展状况
    第二节 梅菉、水东、安铺及县治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
第六章 民国高雷地区商贸地理的特点与限制因素
    第一节 商贸地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商贸地理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6)二十世纪以来湘西土家族巫术文化变迁研究 ——以W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土家族巫术文化概述
    第一节 W乡地方简介
    第二节 何为土家族巫术
        一、巫师
        二、巫术
    第三节 土家族巫术类型
        一、神、灵之巫
        二、药理之巫
        三、厌胜之巫
第二章 1912 年到1949 年的土家族巫术文化
    第一节 1912 年到1949年W乡的社会状况
        一、经济状况
        二、政治状况
        三、教育状况
    第二节 1912 年到1949 年土家族巫术文化结构
    第三节 1912 年到1949 年土家族巫术文化特点
    第四节 1912 年到1949 年土家族巫术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功能
        二、娱神乐民功能
        三、心灵慰藉功能
第三章 1949 年到1978 年的土家族巫术文化
    第一节 1949 年到1978 年的W乡社会状况
        一、经济状况
        二、政治状况
        三、教育状况
    第二节 1949 年到1978 年土家族巫术文化结构
    第三节 1949 年到1978 年土家族巫术文化特点
    第四节 1949 年到1978 年土家族巫术文化功能
第四章 1978 年以来的土家族巫术文化
    第一节 1978 年以来的W乡社会状况
        一、经济状况
        二、政治状况
        三、教育状况
    第二节 1978 年以来土家族巫术文化结构
    第三节 1978 年以来土家族巫术文化特点
    第四节 1978 年以来土家族巫术文化功能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1963年衡水专区洪灾及其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4 创新点、难点
    5 地域范围界定
第1章 1963 年衡水专区洪灾概况及其原因
    1.1 衡水专区河流概况
    1.2.“63·8”洪灾概况
        1.2.1.猛烈且集中地降雨
        1.2.2 境内各河来水情况
        1.2.2.1“63·8”洪水特点
        1.2.2.2 滏阳河来水
        1.2.2.3 滹沱河来水
        1.2.2.4 漳河来水
        1.2.2.5 石津渠来水
        1.2.3 范围广且重的灾情
        1.2.3.1 与1956年洪灾灾情的对比
        1.2.3.2.各县进水情况
        1.2.3.3 衡水专区农业、农村受损情况
    1.3 灾害原因
        1.3.1 自然原因
        1.3.2 社会原因
第2章 防汛、救灾过程中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2.1 民众防汛、抗洪意识不足与政府思想动员
    2.2 政府支持与民众积极参与
        2.2.1 政府建立防汛组织
        2.2.2 民众积极参与防汛工作
    2.3 政府救助为主,民众自救为辅的灾中紧急救援
        2.3.1 衡水专区政府灾中救援
        2.3.2 灾民自救
        2.3.3 各地政府支援
    2.4 政府主导、灾民配合相互合作的生产性灾后救助
第3章 衡水专区救灾工作中的问题及特点
    3.1 衡水专区救灾工作中的问题
        3.1.1 生活救济中物资处置不合理
        3.1.2 基础设施恢复中民工粮食补助不足
    3.2 衡水专区救灾工作的特点
        3.2.1 最先推行“生活大检查”
        3.2.2 差别救灾
        3.2.3 支援天津专区救灾
第4章“63·8”救灾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4.1 救灾工作的经验
        4.1.1 临时性救济与生产自救的有效结合
        4.1.2 贯彻统一的指挥
        4.1.3 加强思想教育
        4.1.4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4.2 救灾工作的教训
        4.2.1 缺乏防灾意识
        4.2.2 存留边界水利纠纷
        4.2.3 忽视管理制度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人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9)清代新疆农业研究 ——基于水资源、产业、农区和人地关系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三、主要研究资料述评
    四、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社会环境
        (一) 政治制度
        (二) 民族政策
        (三) 重大的动乱事件
第一章 清代新疆灌溉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灌溉水源概况及其与绿洲的关系
        一、灌溉水资源概况
        二、灌溉水资源与绿洲的关系
    第二节 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方式
        一、渠灌
        二、井灌
        三、坎儿井
    第三节 灌溉水资源的管理与分配
        一、军府制下的分水制度
        二、行省制下的分水措施
第二章 清代新疆的水稻种植业及其地域分布
    第一节 清朝统一新疆前的水稻种植业及其空间分布
        一、新疆种植水稻的起始时间考辩
        二、清朝统一新疆前水稻种植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第二节 清朝统一新疆后的水稻种植业及其空间分布变化
        一、建省前的水稻种植业及其地理分布的扩展
        二、建省后的水稻种植业及其地域分布
第三章 清代新疆园艺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第一节 瓜果种植业及其种类分布
        一、瓜果业的地位与种植概况
        二、瓜果的种类与地域分布
        三、瓜果种植与加工技术
        四、瓜果业的贡赋
        五、瓜果贸易
    第二节 蔬菜与花卉种植
        一、蔬菜品种与种植加工技术
        二、蔬菜的生产与消费情况
        三、花卉的种类
        四、花卉种植情况与栽培技术
第四章 清代新疆林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林业资源的分布
        一、天然林的分布
        二、人工林的分布
    第二节 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工程建设用材
        二、矿物冶炼用材
        三、生活用材
        四、运输交通工具用材
    第三节 清代新疆的木税与炭课
第五章 清代新疆渔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鱼鲜的种类
        一、北疆的土着鱼类
        二、南疆的土着鱼类
        三、内地引进的鱼类
    第二节 渔业资源分布与主要的产鱼区
        一、伊犁区
        二、塔城区
        三、准噶尔区
        四、哈密区
        五、塔里木区
    第三节 渔业资源的消费与利用
    第四节 渔业捕捞技术与鱼文化
第六章 清代新疆农区内外的互动交流与冲突调适
    第一节 农区内外的交流互动
        一、农业人口流动
        二、农业物资调配
        三、农业技术交流
        四、作物(品种)的引种和推广
        五、产业之间的互动
        六、互动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 农区内外的冲突与调适
        一、农耕区的水利之争
        二、畜牧区的越界游牧
        三、农牧业争水争地
第七章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中的人地关系
    第一节 环境对农业技术选择和人口生业的影响
        一、人地环境与农业技术选择
        二、罗布泊的变化与罗布人的生业转型
    第二节 种植业对土壤的改良与破坏
    第三节 农业开发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一、农业开发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
        二、狩猎和农耕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齐民要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主要观点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贾思勰生平考略
    第一节 贾思勰籍贯故里考
        一、关于贾思勰籍贯、故里研究与表述存在的问题
        二、贾思伯与贾思同的籍贯、故里
        三、贾思勰与贾思同是否为同一人?
        四、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的关系
        五、古今益都、青州、寿光行政区划及贾氏故里
    第二节 贾思勰为官“高阳”郡治考
        一、关于高阳郡及贾思勰为官高阳的有关记述
        二、关于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
        三、贾思勰做的哪个高阳郡的太守?
    结论
第二章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第一节 《齐民要术》引用亡佚图书集汇
        一、《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集汇
        二、《齐民要术·序》引《谯子》
        三、《齐民要术》引《周书》
        四、《齐民要术》引《世本》
        五、《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纂文》
        六、《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杂阴阳书》
        七、《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
        八、《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
        九、《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
        十、《齐民要术》引《春秋元命苞》
        十一、《风土记》
        十二、《字林》
        十三、《永嘉记》
        十四、《广州记》
        十五、《郭子》
        十六、《淮南万毕术》
        十七、《家政法》
        十八、《声类》
        十九、《食经》
        二十、《三仓》
        二十一、《范子计然》
        二十二、《邺中记》
        二十三、《荆州土地记》
        二十四、《广志》
        二十五、犍为舍人、孙炎《尔雅》的注本
        二十六、《淮南子》许慎注本
        二十七、《陶隐居本草》
        二十八、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
        二十九、《齐民要术》引《养生经》
        三十、《养鱼经》
        三十一、晋王沈撰《魏书》
        三十二、《交州记》
        三十三、《东方朔传》
        三十四、《吴录》
        三十五、《南中八郡志》
        三十六、《荆州记》
        三十七、《湘州记》
        三十八、《诗义疏》
        三十九、《林邑国记》
        四十、《南越志》
        四十一、《登罗浮山疏》
        四十二、《吴记》
        四十三、《游名山志》
        四十四、《晋起居注》
        四十五、《仓颉解诂》
        四十六、《夏统别传》注
        四十七、《皇览》
        四十八、《齐地记》
        四十九、《西河旧事》
        五十、《庄子》司马彪注
        五十一、《南方记》
        五十二、《吴氏本草》
        五十三、《异物志》
        五十四、《临海异物志》
        五十五、《南州异物志》
        五十六、《南方异物志》
    第二节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史料价值
        一、《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二、《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农业科技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三章 《齐民要术》版本与校勘存疑研究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研究
        一、关于《齐民要术》主要版本、抄本、校本流传概述
        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关系研究
    第二节 《齐民要术》校勘存疑研究举要
        一、“有”、“无”之辨
        二、桂阳太守、桂阳县令之辨
        三、银、钱、根之辨
        四、“妨”字衍缺之辨
第四章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一、《齐民要术》中的人本、民本思想
        二、《齐民要术》中的天地人和合思想
        三、《齐民要术》中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第二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渊源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文化意义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辩证思想的传承与意义
第五章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第一节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一、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
        二、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
        三、注重多种经营,发挥物种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四、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
        五、注重规模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六、量已力、宁少好、不多恶的土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原则
    第二节 《齐民要术》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差异比较
        一、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的差异
        二、时间价值差异
        三、产品比较优势的差别
        四、投资收益思想差异
        五、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差异
    小结
第六章 《齐民要术》土壤耕作技术思想及其现代传承与启示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耕作技术与思想
        一、火烧、(?)杀、开垦、耕种——明确垦荒造田的方法
        二、“耕地以燥湿所得为佳”——强调土壤干湿适度
        三、“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地保墒要因时制宜
        四、“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地保墒要因地制宜
        五、耕地量力择时、耕锄因地而异、麻田耕不厌熟——耕地保墒方式要灵活
        六、“犁欲廉,劳欲再”——精耕细作思想
        七、“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美田、养田之法
        八、“强土尔弱之”“弱土尔强之”——土壤改良技术思想
        九、“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重视耕种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十、“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第二节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启示
        一、从传统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到现代耕作技术的科学认知
        二、少耕或免耕的水土、资源、环境效益
        三、《齐民要术》用地养地结合与绿肥轮作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四、《齐民要术》环割技术的传承与启示
        五、《齐民要术》耕作种植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结语
第七章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五、《齐民要术》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种谷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种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现代大豆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四、现代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五、现代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第八章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种姜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大蒜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种姜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现代种韭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二、《齐民要术》生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九章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技术思想
        六、《齐民要术》中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枣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桃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四、现代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五、现代柿树种植栽培技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六、现代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七、现代白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与意义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六、《齐民要术》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油菜亩产闯过四百斤(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生的长征[J]. 彭东明. 当代, 2021(03)
  • [2]《新华日报》上的江苏省“放卫星”研究[D]. 李嘉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3]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研究[D]. 艾成虎.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4]“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5]民国时期高雷地区商贸地理研究(1927-1945) ——以商品销售、商品运输和市场发展为中心[D]. 李鼎. 暨南大学, 2019(02)
  • [6]二十世纪以来湘西土家族巫术文化变迁研究 ——以W乡为例[D]. 张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1963年衡水专区洪灾及其应对措施研究[D]. 张晓明. 河北大学, 2017(10)
  • [8]人境[J]. 刘继明. 芳草, 2016(02)
  • [9]清代新疆农业研究 ——基于水资源、产业、农区和人地关系的考察[D]. 鲁靖康. 陕西师范大学, 2017(11)
  • [10]《齐民要术》研究[D]. 孙金荣. 山东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亩油菜已超过400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