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段式”实习好(论文文献综述)
林芳[1](2018)在《高中英语写作反馈研究及其教学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基本语言技能之一,英语写作是高中英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外语教学中强调的核心技能。对我国高中生来说,写作依然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不仅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写作教学也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师。随着过程写作法的流行,写作反馈受到了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写作反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里写作反馈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理想的写作反馈和实际得到的反馈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学生期待的写作反馈方式是什么,提高写作反馈效果的途径有哪些,本文试图探讨以上问题。研究以实践社团理论和过程写作法为理论依据,以厦门外国语学校部分英语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语料分析方法调查当前高中英语写作反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期待的反馈方式。调查结果表明,高中英语写作反馈存在以下问题:(1)反馈途径单一,以教师的书面反馈为主;(2)反馈方式笼统,缺少个性化;(3)积极反馈少,消极反馈居多;(4)反馈焦点失衡,内容反馈较少;(5)反馈缺少师生互动,持续性不强,学生修改情况不积极;(6)教师反馈不够及时,无系统的反馈计划。学生理想的反馈方式与实际得到的反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调查结果,并结合学生的反馈期望,我们对高中英语写作反馈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反馈主体,拓展反馈途径;(2)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反馈方式;(3)教师要转变反馈理念,重视写作反馈中的人文关怀;(4)平衡反馈焦点,提高内容反馈的比重。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结合实践社团理论和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核心观点,构建了一个可持续的高中英语写作反馈互动模型。该反馈模式主要由学生写作实践社团和教师反馈实践社团构成,符合目前“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激发高中师生共同参与到英语写作反馈中,形成多层次的反馈互动,促进学生多次修改作文,提高反馈效果。
赵丽萍[2](2016)在《三段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以生物学野外实习为例,提出了实习准备期-动手实践期-总结提高期的三段式实习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应用,符合学生认识-实践-提高的认知规律,实习的每个阶段目标任务明确,学生实践技能得到增强,实习效果明显。
何秀芬[3](2012)在《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可以看出,酒店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根据最新的中国旅游业统计年鉴,全国的星级酒店从2006年的12751家增长到了2011年年底的13513家,其中,全国50个重点旅游城市共有5481家星级饭店。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酒店数量的增加,酒店对员工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目前,全国540所高职院校开办了酒店类专业,有十几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校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每年都有大量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但仍满足不了酒店对人才的需求,严重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因此,解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这一问题,学校应认清当前形势及自身特点,结合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来设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选择了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的“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度访谈,发现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在酒店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并阐述了其具体方案。为了检验“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笔者对2009级学生和酒店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调查结果对该模式进行定量评价。实证分析上,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本文构建了由14个要素构成的“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对一手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对“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客观评价。“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式尚处于基本合理状态,没有达到合理或非常合理状态。最后针对不尽合理的现状,本文重点讨论“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修正方案。期望本研究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启示,在理论上,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人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上,为培养一批优秀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思路。
徐国庆[4](2004)在《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另一方面企业认为职业院校并没有教给学生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从理论的角度看,系统的、理论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中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国外虽然发展了许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MES模式、CBE模式、行动导向模式等等,但也鲜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一状况不仅制约了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而且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提升。本文期望通过研究,能在这一领域有点微薄贡献,这是本文选择这一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动因。 在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对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现状进行了大量调查,力图对之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同时努力在上海市医药学校、宁波兴港职业高中等职业院校实验并完善本文的观点;其次,我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同行推荐等途径,获得并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再次,我就本文中的许多问题请教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实践、阅读、请教的过程中,我的视野大大开阔,逐步形成了本文的基本思想框架,最终得以完成这篇论文。 要建立一个较为严密和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框架,找到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逻辑核心是一个前提。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多种多样,目前至少有理论、技术、心理过程、社会、兴趣和工作过程等。在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中,目前居主流的逻辑核心是“理论”,它导致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问化。而本文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我们应当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因而本文把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称为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意在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工作所依赖的手段是技术,因而也可以说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是技术实践。这样,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建构,必须以对技术的本质的理解,以及以对技术知识性质的深入研究为基本依据。本文以工作实践或者说技术实践为逻辑核心,从技术哲学、知识论、心理学等角度,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人类学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以求获得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框架。 本文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是在技术理论化、终身学习、知识社会等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越来越快,人们有点感到无所适从,这就使得在教育中追求一种稳定的结构成了许多学者终身奋斗的目标。为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追求这一稳定、普遍的结构,加强科学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即所谓的加强“基础”,自然而然地成了许多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选择。支持这一选择的理论范式是“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和“实践是理论的应用”,对这两个范式理解的偏差,导致了技术独立性的丧失,从而支持了理论知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普通教育的学校观上升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学校观,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选择。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技术知识的本质。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活动,而作为技术的核心要素的技术知识,在性质上与以理解为目的的科学知识有本质不同,它的性质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功能性、思维具体性、情境性、复杂性、过程性和任务逻辑性,而这些性质归根结底都是实践性的体现。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实践为中心。本文把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程序划分为了七个步骤,即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门类、结构、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的开发,并从“实践性”的角度,详细地探讨了这七个步骤的具体内容,从而把实践性深深地渗透到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本文所做的这些探索,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体系,而且能够直接指导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实践,上海市医药学校、宁波兴港职业高中实验的顺利进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尽管本文对“实践”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意义进行了一些解读,但这些尝试显然还是初步的,今后的研究主要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框架,探索其实践模式,以及进行必要的实证研究。
赵燕俊[5](1995)在《“三段式”实习好》文中研究指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为增强自身活力与竞争能力,都在积极开展各岗位、各专业的人员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各方面素质。为此,不仅要对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乃至教学设施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且还要力争以最低的教育投入获取最高的办学效益。“三段式”实习就是一种能够迅速提高学员专业理
高学文[6](1994)在《下棋要找高手,弄斧就到班门——指导教育实习随感》文中研究指明笔者连续指导了政教系四届毕业生的教育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或在这个过程的末了,收获不少,感触颇多.下面仅就实习学校的选定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接待实习的学校,是实习这一活动的“试验地”、“溜马场”.如何选定实习学校,依笔者之见,就教学质量而言,应属中等偏上水平.为什么这么讲呢?让我们先从教育实习的最终目的谈起.
二、“三段式”实习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段式”实习好(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英语写作反馈研究及其教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
1.1.2 写作反馈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反馈的定义与分类 |
2.1.1 反馈的定义 |
2.1.2 写作反馈的类型 |
2.2 理论依据 |
2.2.1 过程写作法 |
2.2.2 实践社团理论 |
2.3 相关研究 |
2.3.1 国外关于写作反馈的研究 |
2.3.2 国内关于写作反馈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基本思路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 |
3.4.2 访谈 |
3.4.3 语料文本分析 |
3.5 研究步骤 |
3.5.1 问卷的分发与回收 |
3.5.2 访谈的展开 |
3.5.3 语料文本收集 |
3.6 数据搜集与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4.1 问卷分析 |
4.1.1 教师对写作反馈的态度 |
4.1.2 教师的写作反馈方法 |
4.1.3 教师理想的反馈方式 |
4.1.4 学生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看法 |
4.1.5 学生实际得到的反馈情况 |
4.1.6 学生对教师反馈的理解和处理情况 |
4.1.7 学生对写作反馈的期望 |
4.2 访谈分析 |
4.2.1 教师访谈 |
4.2.2 学生访谈 |
4.3 语料分析 |
4.4 结果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启示与对策 |
5.1 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
5.1.1 转变反馈理念,重视写作反馈的人文关怀 |
5.1.2 增加反馈主体,拓展反馈途径 |
5.1.3 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反馈方式 |
5.1.4 平衡反馈焦点,提高内容反馈的比重 |
5.2 高中英语写作反馈互动模型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2)三段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段式教学法的来源及应用 |
二、三段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
(一)实习准备期 |
1. 召开实习动员会,让学生明确实习的时间安排及任务,实习小组的划分和实习成果的考核等信息。 |
2. 利用网络视频以及多年积累的实习素材,介绍实习基地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实习基地的学习兴趣。 |
3. 生物摄影技术培训。 |
4. 校园植物的识别与检索表的初步使用。 |
5. 科研课题题目的选择与相关文献的查阅。 |
(二)动手实践期 |
1. 实习基地动植物资源的识别、采集、拍摄。 |
2. 海滨动植物资源的识别与采集。 |
3. 青岛中山公园的动植物园。 |
4. 海产博物馆。包括淡水鱼馆、海洋生物标本馆,让学生通过专业的介绍近距离认识海洋生物。 |
(三)总结提高期 |
1. 标本的烘干、定名及保存。 |
2. 拍摄生物标本的整理归档及定名。将拍摄的动植物照片进行汇总定名,是实习考核的重要依据。 |
3.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习论文汇报展出。 |
三、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及应用 |
(3)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的预期目标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3 研究的重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2.1 问题的提出 |
2.1.1 深度访谈提纲设计 |
2.2 深度访谈结果分析 |
2.2.1 酒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总结 |
2.2.2 历届毕业生的访谈结果总结 |
2.2.3 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的访谈结果总结 |
2.3 江西外语外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2.3.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
2.3.2 教学环节及课程设置不协调 |
2.3.3 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践需求存在差距 |
2.3.4 实习指导教师模式欠调整 |
第3章 酒店管理专业“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
3.1 相关的理论基础 |
3.1.1 管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3.1.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
3.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 |
3.3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设计 |
3.3.1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步骤及内容 |
3.4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3.4.1 培养目标定位明确 |
3.4.2 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3.4.3 校内及校外实训环节相结合 |
3.4.4 三阶段教学相衔接 |
3.4.5 顶岗实习规范化加强 |
第4章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
4.1 确立“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
4.1.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4.1.2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确立 |
4.2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调查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4.2.2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回收 |
4.2.3 问卷信度检验 |
4.2.4 问卷的统计分析 |
4.3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
4.3.1 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 |
4.3.2 因子分析过程 |
4.3.3 因子分析结果 |
4.4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模糊综合评价 |
4.4.1 理论模型建立 |
4.4.2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5.1 校内外实训环节不合理 |
5.1.1 岗位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
5.1.2 校内实训条件不完善 |
5.1.3 校企合作酒店企业的选取方面缺乏民主性 |
5.2 校企之间缺乏深层次合作 |
5.2.1 岗位实践阶段效果不佳 |
5.2.2 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关注度不高 |
5.2.3 校外实践环节的考核不完善 |
5.2.4 校企合作模式不健全 |
5.3 人才培养质量需提高 |
第6章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修正与完善 |
6.1 “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修正方案 |
6.1.1 调整岗位实践阶段时间安排 |
6.1.2 校内实训条件有所改善 |
6.1.3 顶岗实习自主化 |
6.2 校企之间合作加深 |
6.2.1 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 |
6.2.2 完善实践阶段的考核方式 |
6.2.3 建立互助友好的校企合作模式 |
6.3 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6.4 本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酒店企业深度访谈提纲及记录 |
附录2 关于顶岗实习酒店企业的访谈记录 |
附录3 关于酒店管理专业“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案例与问题 |
一、 案例 |
二、 案例的启示 |
第二节 对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传统批判 |
一、 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能力 |
二、 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
三、 顺三角形课程排列顺序,既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
第三节 问题的本质 |
一、 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构造 |
二、 理论、知识、实践与实践知识 |
三、 课程论中“理论”与“实践”的两维关系 |
四、 两种课程模式 |
五、 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的内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技术独立性的丧失与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 |
第一节 什么是技术 |
一、 技术的传统定义 |
二、 技术话语 |
三、 本文对技术的界定 |
第二节 技术独立性的丧失 |
一、 技术独立性丧失的哲学分析 |
二、 技术独立性丧失的心理学分析 |
第三节 技术独立性确立的哲学分析 |
一、 近代理论技术的形成 |
二、 科学、技术的鸿沟与技术的独立性 |
三、 正确认识科学在技术发明中的作用 |
第四节 技术独立性确立的心理学分析 |
一、 什么是领域特殊性理论 |
二、 “基础主义”的批判与重建 |
三、 “基础主义”的重建与技术独立性的确立 |
四、 正确认识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形成中的功能 |
第三章 作为意识形态的学校与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 |
第一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学校 |
一、 课程内容的理论化 |
二、 学习方式的课堂化 |
三、 学习结果的文凭化 |
四、 学校组织的制度化 |
第二节 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的学校发生 |
一、 学徒制与职业教育课程的雏形 |
二、 职业教育的学校化历程 |
三、 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的软性发生 |
四、 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的刚性发生 |
第三节 技术知识的教育价值 |
一、 从学校类型到知识类型 |
二、 科学知识观霸权的解构 |
三、 技术知识教育价值的确认 |
第四章 技术知识的结构与性质 |
第一节 什么是技术知识 |
一、 技术知识的内涵 |
二、 技术知识与实践知识 |
三、 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 |
四、 技术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定位 |
第二节 技术知识的结构 |
一、 技术知识结构研究概况 |
二、 技术哲学家们的技术知识分类 |
三、 技术知识结构的重构 |
第三节 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整合 |
一、 传统职业知识理论的局限 |
二、 麦克·扬的职业知识理论 |
三、 评析与重构 |
第四节 技术知识的性质 |
一、 技术知识的“学科”之争 |
二、 技术知识的性质 |
第五章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门类及结构开发 |
第一节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开发 |
一、 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
二、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实践智慧 |
第二节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门类的开发 |
一、 普通文化课程门类的开发 |
二、 专业课程门类的开发 |
第三节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开发 |
一、 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 |
二、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展开顺序 |
第六章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及组织模式开发 |
第一节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 |
一、 普通文化课程内容的开发 |
二、 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 |
第二节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的任务中心模式 |
一、 知识整合与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 |
二、 技术知识表征方式研究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 |
三、 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框架 |
第三节 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结合点 |
一、 整合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关键是找到结合点 |
二、 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结合点是实践性问题 |
三、 实践性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四节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的建构模式 |
一、 什么是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建构模式 |
二、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建构模式的应用 |
第七章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 |
第一节 作为学习过程的工作实践过程 |
一、 什么是实践性学习 |
二、 实践性学习的技术哲学支持 |
三、 实践性学习的学习理论支持 |
第二节 实践性学习的结构 |
一、 工作本位学习的理论框架 |
二、 整合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 |
第三节 实践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
一、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整合 |
二、 实践性学习的途径 |
三、 实践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
第四节 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的设计 |
一、 课程内容导向模式 |
二、 物质环境模拟模式 |
三、 工作过程模拟模式 |
第八章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 |
第一节 能力本位评价及其优缺点 |
一、 什么是能力本位评价 |
二、 能力本位评价的优缺点 |
第二节 走向真实性评价 |
一、 走向真实性评价的理论分析 |
二、 真实性评价的基本框架 |
结论 |
一、 职业教育课程的根本问题是学问化 |
二、 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是当代许多主流思想综合作用的结果 |
三、 工作实践应当是未来职业教育课程逻辑的核心 |
四、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框架 |
五、 未来的研究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三段式”实习好(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写作反馈研究及其教学启示[D]. 林芳. 集美大学, 2018(10)
- [2]三段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 赵丽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6(49)
- [3]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汉堡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D]. 何秀芬. 南昌大学, 2012(06)
- [4]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 徐国庆.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5]“三段式”实习好[J]. 赵燕俊. 中国职工教育, 1995(01)
- [6]下棋要找高手,弄斧就到班门——指导教育实习随感[J]. 高学文. 天水师专学报, 199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