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泻心茶山汤治疗小儿腹泻观察

生姜泻心茶山汤治疗小儿腹泻观察

一、生姜泻心茶山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赵鑫[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所创制用以治疗小柴胡证误下而致“心下痞”的一张千古名方。历代医家在使用本方的过程中,多用于“寒热错杂”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谨守病机,辨证得当的情况下临床疗效十分显着。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疾病的加减配伍模式,并对与其相关度较高的胃部器质性病变的病案进行用药分析,以总结半夏泻心汤证的使用规律、适应指征、加减配伍规律。方法:收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医案170例,将临床数据分别录入Excel 2019表格,并对医案中性别、年龄、就诊月份、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用方等内容进行整理,并运用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探索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规律。结果: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81人,占比为47.65%;女性89人,占比为52.35%;(2)年龄最大者为84岁,年龄最小者为22岁,平均年龄为55岁。(3)3、1月份就诊患者最多,占比分别为17.06%、14.71%,其次为4、6、5月份患者。2.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在录入的170病例资料中,主要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等胃肠道症状,排名前十的症状频数合计为391,占比为82.66%。半夏泻心汤患者口苦症状亦多见,可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32.35%。其中表述睡眠欠佳(眠差)之患者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20%。3.西医疾病分布:可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记录有104例。其中89例,占比85.58%都为胃肠道疾病,其余15例依次为肺癌、干燥综合征、乙肝、糖尿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冠心病、宫颈癌术后、肝硬化。未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经审核,主要为胃脘不适等胃肠道症状。4.舌脉情况:170例患者中共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脉象,通过脉象频数的降序分析可知弦脉、弦细脉、细脉、弦数脉为主要脉象,合计占比约为82.16%。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五位的舌质征象分别为:暗红舌37(23.57%)、淡暗舌28(17.83%)、淡舌21(13.38%)、淡胖舌(12.10%)、淡红舌(11.46%),合计占比约为78.34%。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四位的舌苔征象分别为:白腻苔53(34.19%)、白苔41(26.45%)、厚白腻苔21(13.55%)、薄白苔20(12.90%),占比合计约为87.09%。5.半夏泻心汤用药情况:170例病案中,56例病案中使用了半夏泻心汤原方,占比为32.94%而且药物加减一般不超过3味;3例病案为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其余111例病案均为半夏泻心汤加味。与半夏泻心汤相配伍的药物一共21味。其中频数超过10次的药物有苍术、延胡索、海螵蛸、紫苏子、柴胡、紫苏子。其中苍术、延胡索、海螵蛸加味较为多用。含苍术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口苦、反酸、腹胀、眠差、消化差;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腹胀、口苦、反酸;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痛、反酸、腹胀、口苦、胃脘不适。6.联合方组应用情况:半夏泻心汤35例联用病例中,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11例,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自拟方、理中汤、麦门冬汤、四逆散、逍遥散各联用一次。疾病类型中只有1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余10例均为胃部器质性病变较重者如:胃癌相关7例;重度萎缩性胃炎1例;胃间质瘤1例;胃黏膜脱垂1例。非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24例,有1例病案联用3方,合计25方。其中与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小柴胡汤联用2例,与逍遥散联用2例,与肾气汤联用2例,与补阳还五汤联用2例,与金匮肾气丸联用2例,与门氏养荣汤、生脉饮合玉屏风散、生脉饮口服液、栀黄颗粒、射干麻黄汤、芍药甘草汤、大柴胡汤、柴胡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各联用1例。结论: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之病案,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得出以下结论:1.半夏泻心汤证之应用指征为:胃脘痞满气逆,脉弦舌暗红苔白腻。弦脉为半夏泻心汤证之核心脉象,随患者体质及功能状态与其他脉象相兼为弦细脉、弦数脉、弦细数脉。暗红舌及淡暗舌应为半夏泻心汤的典型舌象指征。适应证患者多为中老年人。2.伤寒误下之痞或是未经攻下而成痞者,多是因为生冷油腻、酒水肥甘之品过食均易损伤脾胃,再加之饮食不节及精神因素,均可导致半夏泻心汤证,以半夏泻心汤祛逆湿热、理气机,本方相关症状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消化差、呃逆、胃痛、胃胀、烧心等胃肠道症状。3.门九章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时,最常配伍的药物为苍术、延胡索(元胡)、海螵蛸,患者兼见湿邪之时配伍苍术以祛湿运脾;胃痛、反酸明显或伴见局部糜烂、溃疡时配伍延胡索(元胡)、海螵蛸,且多见三药两两组合,其余加减则在遵循组方结构的基础上随刻下症状进行药证配伍,形成方证加药证之配伍,并会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功能状态及寒热表现而增减药物之剂量。4.半夏泻心汤应用中,处以联合方组者多为病情较为复杂者,且其中胃部器质性病变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联合方组之间协同增效,可有针对性进行治疗,利于医者理清治疗思路,观察愈后疗效。半夏泻心汤,组方以“辛开苦降甘缓”立法,治疗中焦升降失常、脾胃功能紊乱之病症,效如桴鼓,以上研究为半夏泻心汤在中西医脾胃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兰叶[3](2021)在《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病在临床上中医药诊疗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与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20年03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及仙葫院区就诊的患者62例,均符合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泻,证型为脾虚湿盛证。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燥湿汤组)和对照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组),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剔除脱落病例后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按治疗方案治疗4周,并于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变化、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主症及次症组内比较情况: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中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肢体困倦及精神状况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能很好的改善脾虚湿盛型FDr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对照组能改善脾虚湿盛型FDr患者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症状,而对于改善患者肢体困倦及精神状况效果欠佳。2.两组组间比较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积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肢体困倦、食欲、精神状况积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肢体困倦、食欲、精神状况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改善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方面疗效相当。3.有效率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3.3%,对照组复发率为53.3%,经卡方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无明显不适症状,表明本治疗方案在治疗功能性腹泻上安全有效。结论:1.健脾燥湿汤能有效改善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2.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健脾燥湿汤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疗效方面,健脾燥湿汤明显优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高旭光,杨蒙,翟文生,张学强,李广,张秋月[4](2020)在《经方因时制宜在小儿四季多发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天气及气候影响而患病,小儿多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春季多风,传染病及过敏性疾病多发,常用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和桂枝麻黄各半汤;夏季炎热,急性胃肠炎和疱疹性咽峡炎多发,故泻心汤类方多用;秋季多燥,小儿秋季腹泻多发,常用理中丸和五苓散;冬季寒冷,易受风寒,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毛细支气管炎高发,多用桂枝汤和小青龙汤。

胡亚洁[5](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梅漫雪[6](2020)在《藿连汤治疗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予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藿连汤内服联合西医内科基础治疗,以探索藿连汤对该类患者中医症状的改善,对患者血清PCT、CRP、Lac水平及APACHE-Ⅱ评分、SOFA积分的影响,为藿连汤在治疗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方面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综合二区、重症医学科、消化科在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6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使用中医症状评分、PCT、CRP、Lac、APACHE-Ⅱ评分、SOFA积分等作为观察指标。入院后,均予两组患者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予观察组患者藿连汤内服,对照组则不使用藿连汤,观察7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3天和第7天时的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7天时PCT、CRP、Lac水平及APACHE-Ⅱ评分、SOFA积分的变化趋势。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一般资料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治疗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第3天时,观察组中医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医治疗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第3天时,观察组以80.0%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46.7%的有效率,二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7天时,观察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均有效,加用藿连汤治疗起效快,疗效更优。3.中医症状评分比较:经治疗,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对比均有改善(P<0.01);治疗第7天时,观察组的中医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藿连汤联合西医治疗的方式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各个症状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进行对比,各个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在肠鸣、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部压痛,腹胀、肠鸣音等症状方面的改善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在周身酸困症状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炎症指标比较: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均较前有明显改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天时,观察组的PCT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时,观察组的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即藿连汤联合西医治疗对患者血清PCT水平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CRP均较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在治疗第3天和第7天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即藿连汤联合西医治疗可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但较单纯西医治疗无明显优势。5.Lac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a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在治疗第3天时观察组对Lac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第7天时观察组对Lac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6.APACHE-Ⅱ评分、SOFA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第7天时,观察组对APACHE-Ⅱ评分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SOFA积分较基线改善显着(P<0.01),且在治疗第3天和第7天时,观察组对SOFA积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1.藿连汤联合西医治疗较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可快速提高治疗中医治疗疗效和总有效率。2.藿连汤联合西医治疗在缓解肠鸣、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胀、腹部压痛、周身酸困、肠鸣音等症状方面效果明显。3.藿连汤联与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的SOFA积分、APACHE-Ⅱ评分及PCT、Lac水平等指标。

李蒙[7](2020)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归纳《伤寒杂病论》及现代文献研究中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用药特点,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方法:1.整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腹痛、腹泻)的条文及方药,建立Excel表格,录入方剂用药,方中含有该药,则单元格录入“1”,不含该药则录入“0”,分别整理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关于治疗腹泻、腹痛的药物使用频数表,对前10味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2.借助中国知网平台,查阅近10年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文献,整理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用Excel录入方剂用药,录入方法与1相同,建立数据库。用同样的方法对使用频数大于10的48味药物进行二次处理,整理出其药性、药味、归经,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整理出药对,找出药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配伍关系。同时,探讨《伤寒杂病论》治疗腹泻、腹痛用药与现代文献中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的相关性。结果:1.《伤寒论》中治疗腹泻的方剂共24首,用药47味,共计126次;《伤寒论》中治疗腹痛的方剂共9首,用药21味,共计48次;《金匮要略》中治疗腹泻的方剂共11首,用药23味,共计39次;《金匮要略》中治疗腹痛的方剂共7首,用药18味,共计34次。2.统计近10年文献研究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剂共计257首,药物使用121味,频次共计2520次。对121味药进行频次降序排序,发现使用频次大于10的药物有48味,频次共计2247次,占总频次的89%。前20味药物的使用频次比较集中,均大于30次,前16味药物的使用频次均大于40次,其中前8味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均大于90次(其中白术210次、甘草179次、白芍168次、茯苓145次、陈皮143次、党参133次、防风110次、柴胡94次)。使用频率大于10的药物药性以温性、平性和微温性药最多,占总数的77%;使用频次大于10的药物药味以辛味、甘味、苦味药居多,占总数的85%;使用频率大于10的药物归经多为归脾、胃、肺、肝经的药物,占总数的70%。聚类分析得到12组药对:1枳实、人参;2郁金、合欢皮;3香附、川芎;4神曲、山楂;5藿香、厚朴;6黄芩、葛根;7大枣、生姜;8砂仁、白扁豆;9莲子肉、五味子;10补骨脂、肉豆蔻;11干姜、黄连;12山药、薏苡仁。出现5个聚类组方:方1白术、甘草、白芍、陈皮、防风、茯苓、党参;方2山药、薏苡仁、木香、干姜、黄连、枳壳、半夏、黄芪;3方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附子;方4白扁豆、莲子肉、砂仁、桔梗;方5延胡索、当归、生姜、大枣。3.统计《伤寒杂病论》治疗腹泻、腹痛用药与现代文献中治疗IBS-D用药的相关性发现,《伤寒杂病论》治疗腹泻、腹痛的药物共计54味,现代文献中治疗IBS-D的药物共计121味,两者共同用药31味。其中,一半以上的药物为温热药;15味甘味药,14味辛味药;18味药归脾经,17味药归胃经,12味药同时归脾、胃经。此外,现代文献治疗IBS-D时,较《伤寒杂病论》治疗腹泻多用肉豆蔻、砂仁、五倍子、石榴皮等涩肠止泻药。结论:1.现代文献治疗IBS-D是在《伤寒杂病论》治疗腹泻、腹痛的基础上对其继承与发展的,临床用药时应以经方为主进行加减。2.基于文献研究,提出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配伍用药规律:(1)善用脾胃经药以顾后天之本。常用的脾胃经药:白术、甘草、白芍、茯苓、陈皮、党参、防风等。(2)疏肝解郁以抑木扶土。常用药物:柴胡、白芍、防风、白术、茯苓、甘草等。(3)辛甘化阳以温肾暖脾。常用药物: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附子、桂枝、干姜等。(4)涩肠止泻与缓急止痛并行。常用药物:肉豆蔻、五倍子、砂仁、石榴皮、大枣、甘草等。3.在临床用药时应注重中药的炮制。例如:盐炙补骨脂和煨炙肉豆蔻能增强止泻作用;黄连姜制后可保留其较强的止泻作用,并能减少生黄连对胃肠道动力的抑制作用;醋五味子涩精止泻作用更强;炒莲子肉用于脾虚泄泻;煨葛根止泻功能较生葛根增强;酒黄芩缓和生黄芩苦寒之性,避免腹泻的发生。

唐艳云[8](2020)在《温阳法治疗慢性腹泻的经验总结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总结导师运用温阳法治疗慢性腹泻的辨治思路与临床经验;通过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当代医家治疗慢性腹泻的文献证治用药规律,拓宽辨治思路。材料与方法:首先收集整理分析导师临床治疗慢性腹泻的有效病例,归纳总结导师运用温阳法治疗本病的辨治思路及临床处方用药经验。其次检索并分析近十年以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相关文献,对常用方剂及药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 果:1.慢性腹泻核心病机为脾虚湿盛,日久及肾,造成脾肾阳虚。温能补阳、化湿、行气,故导师重视温阳法的运用。运用温阳健脾化湿法治疗慢性腹泻,临床疗效显着。2.应用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献168篇,共涉及31首常用方剂,72味中药。常用方剂以参苓白术散、四神丸、附子理中汤、理中汤出现频率较高。对31首方剂进行聚类分析后,主要将其分为三类:①以参苓白术散等为代表方的健脾益气类。②以四神丸等为代表方的温补脾肾类。③以痛泻要方等为代表方的疏肝健脾类。中药以白术、甘草、茯苓、党参、陈皮、山药出现频率较高。对72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后,高频药物类别有补气药、理气药、利湿药、温里药、涩肠止泻药。药性以温性药物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三类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肾经为主。结 论:温阳法治疗慢性腹泻是导师独特的辨治思路,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健脾益气化湿法是治疗本病的常法,两者侧重不同。前者侧重于疾病严重或病久之时应用,正虚为主或本虚标实,温阳法为治疗慢性腹泻的核心治法;后者侧重于疾病初期或轻浅之时应用,为当代医家治疗腹泻的常用方法,侧重于祛湿止泻。临床当以区分,依据具体情况施治。

王小芳[9](2020)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探析名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证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及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现代名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验案进行统计分析,挖掘证型、症状、方药等相关信息,构建网络关系图,实现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的可视化,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小儿泄泻、中医药基础研究、中药成方制剂的研发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CNKI等三个数据库中名中医应用中药治疗小儿泄泻验案的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纳入、排除及诊断标准,对研究文献进行筛选。制定“小儿泄泻中医文献调查表”,将筛选出的研究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对症状、证型、中药名称及用量等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后,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录入平台后,利用平台自带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对研究医案的证型、症状及处方用药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别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无监督的熵聚类、改进的互信息法得出高频药物组合和新处方。结果:1.总体:研究共纳入157篇文献,264例医案,证型以脾虚泻、湿热泻、伤食泻为主,治法以健脾、理气、消食、清热为主,药物四气以温性、平性、寒性居多,五味以甘味、辛味、苦味居多,归经以脾经、胃经、肺经为主,核心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陈皮,共挖掘出13个新处方。2.层次:脾虚泻常用药物的核心组合为: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常用补气药、理气药、消食药、化湿药等,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为主,共挖掘出10个新处方。湿热泻的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芩连汤组成,药物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共挖掘出8个新处方。伤食泻的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麦芽、山楂、苍术、陈皮、神曲、木香,药物气味以温、甘为主,共挖掘出2个新处方。脾肾阳虚证核心药物组合为: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茯苓、肉桂、陈皮,药物气味以温、甘为主,共挖掘出6个新处方。气阴两伤证核心药物组合为:乌梅、人参、甘草、石斛、荷叶、天花粉、山药,气味以寒、甘为主,共挖掘出5个新处方。风寒泻核心药物组合为:苍术、茯苓、藿香、木香,药物气味以温、甘为主,共挖掘出4个新处方。肝脾不调证核心药物组合为痛泻要方组成,药物气味以温、甘为主,挖掘出1个新处方。结论:本研究结果与中医理论及临床对小儿泄泻的认识基本一致,且挖掘出总体新处方及各证型新处方,既提示了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挖掘临床数据的可靠性,又为临床诊治及研究小儿泄泻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

赵蓓蓓,李京尧,刘文静,张乃霖,郑晓佳,卫静静,王盼,韩增银,刘启泉[10](2020)在《运用对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文中提出临床诊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时,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常灵活选用对药,脾虚湿盛者,可酌情添加薏苡仁配伍芡实;肝郁脾虚者可添加徐长卿配伍木香;日久反复发作,由气及血,气血同病,选用仙鹤草配伍地锦草;湿热困遏中焦,选用芦根配伍白茅根;泄泻日久,肠道收涩之功减弱,使用乌梅配伍紫苏叶;下利日久必致虚损,虚久必见郁热,取炮姜伍以黄连,效果显着。

二、生姜泻心茶山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姜泻心茶山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半夏泻心汤文献研究
    1.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
        1.1 方证源流
        1.2 药物组成
        1.3 方义分析
        1.4 剂量、服法
    2.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2.1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2.2 整方药理与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数据研究
    1.医案统计与数据挖掘准备
        1.1 研究资料
        1.2 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
    2.统计与数据挖掘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2.2 就诊月份分布
        2.3 疾病类型分布
        2.4 脉象分析
        2.5 舌象分析
        2.6 用药频数
        2.7 联合方组应用
        2.8 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2.9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2.10 症状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各医家及门九章教授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认识
    2.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
        2.1 应用人群及时间
        2.2 舌脉特点
        2.3 适用病证
    3. 用方特点
        3.1 随症加减特点
        3.2 组方规律分析
        3.3 联合方组运用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下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5 安全性评价
    6 统计分析与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程
    2 治疗前两组资料分析
        2.1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组内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组内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
    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6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7 不良反应
    8 剔除、脱落病例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1.1 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
        1.2 西医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3 健脾燥湿汤立方依据
    4 健脾燥湿汤组方解析
    5 健脾燥湿汤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6 疗效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4)经方因时制宜在小儿四季多发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春季多风,传染病及过敏性疾病多发
    1.1 小儿春季良药-麻杏石甘汤
    1.2 痄腮的辨证治疗-小柴胡汤
    1.3 春季荨麻疹的经方治疗
2 夏季炎热,胃肠道疾病多发
    2.1 急性胃肠炎
    2.2 疱疹性咽峡炎
3 秋季小儿专病-秋季腹泻
4 冬季寒冷,呼吸道疾病多发
    4.1 冬日小儿感冒多发
    4.2 毛细支气管炎
5 典型案例
6 小结

(5)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1. 秦汉时期
    2. 晋唐时期
    3. 宋金元时期
    4. 明清时期
    5. 小结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1. 药物炮制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2. 药物的剂量
        2.1 泽泻的剂量
        2.2 白术的剂量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3. 小结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1. 配伍规律
    2. 方证特点
    3. 小结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3.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6)藿连汤治疗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一、脓毒症病名
        二、脓毒症的病因病机
        三、脓毒症的中医辨证
        四、中医内治法治疗脓毒症
        五、中医外治法治疗脓毒症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一、脓毒症的定义及诊断变迁
        二、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脓毒症发病机制研究
        四、脓毒症的治疗
        五、肠源性脓毒症的机制及治疗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泄泻的研究进展
        一、泄泻的病因病机
        二、泄泻辨证分型研究
        三、泄泻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终止剔除标准
        六、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含量估计及入组、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试验周期及观察时点
        五、疗效评分标准
        六、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二、临床疗效观察比较
        三、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概述
        一、脓毒症概述
        二、急性肠炎与脓毒症的关系概述
        三、藿连汤治疗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的依据
    第二节 临床疗效分析
        一、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二、藿连汤中医症状评分影响的对照分析
        三、霍连汤对西医指标的影响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1.1 IBS-D的发病机理研究
        1.2 药物治疗
        1.3 饮食治疗
        1.4 心理治疗
    2.中医对IBS-D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2.1 IBS-D的中医认识源流
        2.2 IBS-D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3 IBS-D的中医辨证治疗
第二部分 《伤寒杂病论》中IBS-D的方药研究
    1.《伤寒杂病论》关于IBS-D的研究背景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剂筛选纳入标准
        2.3 建立方剂数据库
    3.《伤寒杂病论》中治疗IBS-D的方药
        3.1 《伤寒论》中治疗腹泻的方药
        3.2 《伤寒论》中治疗腹痛的方药
        3.3 《金匮要略》中治疗腹泻的方药
        3.4 《金匮要略》中治疗腹痛的方药
    4.小结
第三部分 近10年文献研究中IBS-D的方药研究
    一、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研究内容
        2.1 论文文献数据来源
        2.2 检索方法
        2.3 文献筛选结果
        3.研究方法及步骤
        3.1 相关数据处理
        3.2 建立方药数据库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1.使用频次大于10的药物统计
        2.药性、药味、归经的统计结果
        2.1 药性
        2.2 药味
        2.3 归经
        3.药物聚类分析
        4.《伤寒杂病论》治疗腹泻、腹痛与现代文献中治疗IBS-D用药相关性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频数统计分析
        2.药物性味归经的分析
        2.1 药物药性的分析
        2.2 药物药味的分析
        2.3 药物归经的分析
        3.聚类分析
        3.1 药对聚类分析结果
        3.2 聚类方剂讨论
        4.《伤寒杂病论》治疗腹泻、腹痛与现代文献中治疗IBS-D用药相关性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温阳法治疗慢性腹泻的经验总结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温阳法治疗慢性腹泻的经验总结
    1 从阳虚角度分析慢性腹泻
    2 以温阳化湿为基本治法,兼以他法
    3 久泻多虚,寒热错杂每多并见
    4 病案举隅
    结语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文献方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来源及纳排标准
    2 数据规范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结果
    1 慢性腹泻文献的方剂使用频次分析
    2 慢性腹泻文献方剂聚类结果分析
    3 慢性腹泻文献的的中药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4 慢性腹泻文献常用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5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腹泻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探析名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小儿泄泻的中医源流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溯源
        1.3 病机溯源
        1.4 证治溯源
    2 小儿泄泻的现代中医研究
        2.1 现代名中医论治经验
        2.2 中医内治法研究概况
        2.3 中医多种疗法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文献调查表
        2.2 数据的规范化
        2.3 分析软件
        2.4 录入数据库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总体挖掘结果
        3.2 层次挖掘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总体挖掘结果分析
    2 层次挖掘结果分析
        2.1 脾虚泻挖掘结果分析
        2.2 湿热泻挖掘结果分析
        2.3 伤食泻挖掘结果分析
        2.4 脾肾阳虚证挖掘结果分析
        2.5 气阴两伤证挖掘结果分析
        2.6 风寒泻挖掘结果分析
        2.7 肝脾不调证挖掘结果分析
    3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优缺点
    4 创新与不足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运用对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薏苡仁配芡实
2 徐长卿配木香
3 仙鹤草配地锦草
4 芦根配白茅根
5 乌梅配紫苏叶
6 炮姜配黄连
7 病案举例

四、生姜泻心茶山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D]. 赵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兰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经方因时制宜在小儿四季多发病中的应用[J]. 高旭光,杨蒙,翟文生,张学强,李广,张秋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21)
  • [5]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D]. 胡亚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藿连汤治疗急性肠炎相关性脓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梅漫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D]. 李蒙.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温阳法治疗慢性腹泻的经验总结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D]. 唐艳云.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探析名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证治规律[D]. 王小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运用对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 赵蓓蓓,李京尧,刘文静,张乃霖,郑晓佳,卫静静,王盼,韩增银,刘启泉. 环球中医药, 2020(01)

标签:;  ;  ;  ;  ;  

生姜泻心茶山汤治疗小儿腹泻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