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人口数据及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费文绪[1](2022)在《全球人口增长将保持多久?研究者意见分歧》文中研究说明联合国预测,到21世纪末将有近110亿人生活在地球上,但其他人口研究团队预测,全球人口增长将更早达到峰值,而且总人口远低于联合国的预测值。20世纪80年代对于新加坡的准父母来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时期。新加坡政府最初告诉他们"生两个孩子就够了",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支持这种生育控制政策,阻止夫妇生育三个或更多孩子,比如提高生三胎的住院费,并取消了生育津贴。
陶涛,郭亚隆,金光照[2](2022)在《内生性人口负增长经济影响的国际比较》文中提出由长期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导致的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是未来人口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崭新的人口现象改变了人口研究的宏观环境,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普遍担忧。本文使用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和世界银行数据,筛选出德国、俄罗斯、匈牙利、波黑、立陶宛、日本作为典型的人口负增长国家,以人口缩减比例作为人口负增长风险的度量指标,以各国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负增长时域作为考察范围,从国别队列视角和生命周期思想出发,利用同原点比较模型系统考察典型国家在人口负增长之后的经济增长、劳动参与率变化、固定资产变化和技术进步情况,探索人口负增长风险积累程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典型国家的人口负增长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速度快慢,其经济在最长负增长时域内均尚未出现明显的衰退;人口负增长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各国劳动参与率整体上在稳定范围内波动;人口负增长对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方向各异,尚未显示出统一规律。人口负增长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是多种效应的合力,不是单向度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异质性。尽管国际经验如此,未来中国将在"未富先负"的背景下迎来"快负快老",仍需要未雨绸缪,谨慎应对。
陈鹤,赵姗姗,崔斌[3](2021)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财务赤字风险的评估研究——基于第一批15个试点方案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第一批15个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的财务机制在全国推广后出现财务赤字的风险(2020—2040年)。方法:基于227篇政策相关文件综述各试点的财务机制,选择机制明确、数据可得性高的安庆、承德、重庆、广州、齐齐哈尔、石河子、南通7个试点方案进行预测分析。利用CHARLS2015和2018年数据,以微观仿真方法模拟100万个体在2020—2040年的健康转移轨迹,加权后估计全国推广后的财务收支状况。结果:2020—204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规模、失能时长、长护需求均呈现上升态势,长护险财务压力不断增加。本研究推导了7个试点方案不出现财务赤字的约束条件,即长护险筹资水平和待遇水平的年均增长率需要满足的条件。结论:本研究有利于我国选择财务赤字风险低的试点方案进行推广。未来应注重长护险财务收支的双维联动,并加强对长护险财务可持续性的预测评估。同时,在择优推广时,方案对长护需求的满足程度、养老文化和长护险产业发展情况等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余梦婷[4](2021)在《谁可能延迟退休?——“弹性延迟退休”的人口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行"弹性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了增加民众对弹性延迟退休政策的理解与支持,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以"人年数"指标为切入点,通过因素分解分别计算了"人数"和"年数"变化对我国养老压力的影响,阐明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同时强调应多维度地理解"人口变化",不能仅关注人口数量减少,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寿命增加带来的养老压力,还应看到这些变化也意味着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具备了延迟退休的条件。此外,本文还通过对不同队列、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人口"人年数"变化趋势的测算,分析不同特征人口养老压力的差异化,阐述了延迟退休"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的人口学依据,为政策顺利实施争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穆怀中,韩之彬[5](2021)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及其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至2035年间,我国处于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养老资金需求增长加快,在保证老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收入水平不降低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最低水平预期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基于拓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确定了在未来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能够保证老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收入水平不降低的经济增长最低水平预期,提出并检验了知识生产效率提升所引发的科技进步在其中的优化作用。研究发现: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为保证老年人口养老收入水平和劳动年龄人口收入水平不降低,经济增长率的下限水平在4.4%左右。2021年至2035年间,老年人口增长联动养老支出水平上升,其中养老支出水平每增长1%,将联动影响经济增长率约-1.3个百分点。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老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收入水平不降低的目标,最优路径之一是提升知识生产效率,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初步测算知识生产效率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知识存量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均会提升约4.0个百分点,这不仅完全弥补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同时会使人均养老收入与人均劳动收入相对提升约40个百分点。
朱翠明[6](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汪志伟[7](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人口死亡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我们的人口的死亡率也在稳步地下降,与之对应的我们的人口的寿命也是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话,它会导致长寿风险越来越大,而长寿风险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长寿风险会对我们现有的养老保险体系带来冲击与造成支付压力,是关系到养老保险系统的主要威胁之一。因此找到一个比较好的人口死亡率模型,从而准确预测未来人口的死亡率,能够使得我们的长寿风险得到精准量化,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的政府出台养老方面的对应政策也能给到不可或缺的帮助。所以说,我们的对于人口死亡率方面的研究在长寿风险以及相关的政策出台这些地方都有很大的作用。为了起到提升我们对人口死亡率的预测的效果,本文基于中国和美国历年的人口死亡率数据,以比较经典的Lee-Carter模型为基准与对照模型,再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中国和美国的人口死亡率进行研究,对比研究的结果就可以发现,本文中所用的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都可以提升对中国和美国的人口死亡率数据的拟合效果,而且进一步地提升对人口死亡率的预测精度。本文的主要内容的行为结构为:首先描述中国和美国两国的人口粗死亡率的基本情况,再使用中国与美国美两国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死亡率数据,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用经典的人口死亡率模型Lee-Carter模型为对照模型,再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分别使用了回归树方法,随机森林方法和LSTM长短时神经网络方法,再分别计算出样本内损失和样本外损失,来比较各模型与方法的拟合效果,为我们的人口死亡率的预测找到最优的模型与方法。本文最终的结果显示,回归树方法,随机森林方法和LSTM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方法,对比经典的Lee-Carter模型,均可明显提升对于人口死亡率数据的拟合效果。对于中国与美国美两国的人口死亡率数据,样本内外损失均显示LSTM长短时神经网络模型较回归树和随机森林模型拟合效果提升更大,也就是说LSTM长短时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中国与美美国人口死亡率的预测与分析。
孙浩[8](2021)在《例谈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路径——以“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为例》文中提出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笔者以"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为例,基于现实情境,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为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盛亦男,顾大男[9](2020)在《概率人口预测方法及其应用——《世界人口展望》概率人口预测方法简介》文中指出对于人口未来变动趋势的准确判断一直是人口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概率人口预测方法近年来得到逐步发展,其中,联合国人口的贝叶斯分层模型最为典型。该方法基于各参数的先验分布确定其未来的变化区间。与传统的队列要素法等人口预测方法相比,概率人口预测能够获得更加客观的人口预测结果。本文对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的修订版所使用的贝叶斯分层模型概率人口预测方法进行介绍。内容包括总和生育率和出生预期寿命的贝叶斯分层概率预测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年龄别生育率和死亡率、总迁移率、年龄别迁移率的预测方法,总人口的概率预测方法以及确定性人口预测方案等。以中国为例对贝叶斯分层模型概率人口预测方法的应用进行研究。联合国概率人口预测方法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对未来人口发展产生的影响,丰富了现有的人口预测方法。但是,联合国人口司现有的贝叶斯分层概率人口预测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在人口迁移预测和对艾滋病高发国家预测的应用方面,如何建构较稳健和可信的预测模型仍然存在挑战;在现有的总和生育率和出生预期寿命的预测模型中,如何考虑各种危机、冲突、灾害、疾病大流行等不可预测事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科学地解决不确定性带来的偏差和局限性。
黄匡时[10](2019)在《地球人口一定会超过100亿么?》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6月17日,联合国人口司发布了最新修订的世界人口展望(WPP2019),估计2019年世界总人口为77亿。地球人口未来是否达到100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对全球主要人口研究机构的世界人口预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研判地球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
二、世界人口数据及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人口数据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人口增长将保持多久?研究者意见分歧(论文提纲范文)
人口统计 |
未来面孔 |
此时此刻 |
(2)内生性人口负增长经济影响的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1. 理论推演:人口规模缩小的经济后果 |
2. 实践经验:人口负增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
三、数据、方法与思路 |
四、人口负增长的经济影响分析 |
1. 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 |
2. 人口负增长与劳动参与率 |
3. 人口负增长与固定资本形成 |
4. 人口负增长与技术进步 |
五、结论与讨论 |
(3)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财务赤字风险的评估研究——基于第一批15个试点方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长期护理保险财务机制的政策综述 |
1.2 长期护理保险财务赤字风险的微观仿真预测分析 |
1.2.1 数据来源 |
1.2.2 变量测量 |
1.2.3 微观仿真分析 |
2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财务机制的制度评估 |
2.1 参保范围、筹资方式和筹资水平 |
2.2 长期护理保险的待遇资格评估工具和标准 |
2.3 长期护理保险的待遇内容和支付标准 |
2.4 筛选定量评估可行性高的试点方案 |
3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财务赤字风险的微观仿真评估 |
3.1 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和享受待遇比例的变化趋势 |
3.2 长期护理保险规避当期财务赤字的约束条件 |
4 结论与建议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4)谁可能延迟退休?——“弹性延迟退休”的人口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指标、数据与方法 |
2.1 指标与定义 |
2.2 方法与数据 |
3 我国人口“人年数”变化对社会养老压力的影响 |
3.1“人数”与“年数”变化带来的养老压力是延迟退休的内在需求 |
3.2“年数”变化带来的人口素质提高是延迟退休的外在条件 |
3.2.1受教育水平提高,大部分低龄老年人口能达初中及以上水平 |
3.2.2健康水平较高,60岁健康预期寿命占60岁预期寿命的比例达大部分发达国家水平 |
3.2.3低龄老年人口在业比例大,存在较强的就业意愿 |
4 分队列、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人口“人年数”变化对社会养老压力的影响 |
4.1 越晚出生的队列,面临的养老压力越大,但人口的综合素质也越高 |
4.1.1 越晚出生的队列,工作期越短,退休期越长 |
4.1.2 越晚出生的队列,所处的时期劳动人口越少,退休人口越多。 |
4.1.3 越晚出生的队列,养老支持比越小,养老压力越大。 |
4.1.4 越晚出生的队列,综合素质越高 |
4.2 男、女两性人口“人年数”变化对养老压力的影响 |
4.2.1 女性养老压力大于男性,更需要延迟退休年龄 |
4.2.2 男、女推迟退休年龄的两种方案及其影响 |
4.2.3 男、女退休年龄相差较大的劳动环境已发生改变 |
4.3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人年数”变化对社会养老压力的影响 |
4.3.1 受教育年限越长,养老压力越大,越应延迟退休年龄 |
4.3.2先延迟高等教育劳动力退休年龄,发挥人口质量优势 |
5小结与讨论 |
(5)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及其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
二、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科学技术进步 |
1. 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与养老需求水平的加速增长 |
2.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加大与养老供给的缓慢增长 |
3. 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三、理论模型推导 |
1. 模型假设 |
(1)两部门生产与资源配置。 |
(2)拓展的两部门生产函数。 |
(3)其他假设。 |
2. 平衡增长路径的求解 |
(1)资本增长率与知识存量增长率的平衡增长路径。 |
(2)经济增长率的平衡增长路径。 |
3. 科技进步实现经济、老年人口养老收入与劳动年龄人口收入协同增长的逻辑关系 |
四、数值模拟与分析 |
1. 模拟情景设定 |
2. 参数值选择 |
(1)资本投入产出弹性系数。 |
(2)知识研发资本、知识研发人员、知识存量对知识产出的贡献系数。 |
(3)知识生产效率增长率。 |
(4)老龄化水平。 |
(5)养老支出水平及其增长率。 |
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6)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现代化概述 |
2.1.2 人口老龄化 |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
2.2.1 “两种生产”理论 |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
6.1 优化人口政策 |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人口死亡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人口死亡率研究综述 |
1.2.2 机器学习方法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人口死亡率的统计建模与预测 |
2.1 死亡率相关理论 |
2.1.1 Lee-Carter模型结构 |
2.1.2 Lee-Carter模型估计 |
2.1.3 Lee-Carter模型预测 |
2.2 中美两国粗死亡率变动分析 |
2.2.1 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动趋势分析 |
2.2.2 美国人口死亡率变动趋势分析 |
2.2.3 中美人口死亡率变动比较 |
2.3 Lee-Carter模型的死亡率预测 |
第3章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人口死亡率预测 |
3.1 数据预处理 |
3.1.1 缺失值处理 |
3.1.2 数据无量纲化 |
3.2 机器学习方法概述 |
3.2.1 决策树算法 |
3.2.2 神经网络算法 |
3.2.3 随机森林算法 |
3.2.4 模型调参方法 |
3.3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中美死亡率预测 |
3.3.1 人口死亡率数据描述 |
3.3.2 机器学习算法比较 |
3.3.3 回归树模型预测 |
3.3.4 随机森林模型预测 |
3.3.5 LSTM模型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本文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概率人口预测方法及其应用——《世界人口展望》概率人口预测方法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联合国人口司的贝叶斯分层概率人口预测方法 |
(一)基础数据 |
(二)生育水平的预测 |
(三)出生预期寿命的预测 |
(四)国际人口迁移的预测 |
(五)人口预测的确定性预测方案 |
1. 生育方案 |
2. 死亡方案 |
3. 迁移方案 |
三、贝叶斯分层概率人口预测方法的案例分析 |
(一)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中国人口参数的数据来源 |
(二)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的预测结果 |
(三)出生预期寿命的预测结果 |
(四)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 |
(五)中国总人口规模的确定性预测方案 |
四、结论与讨论 |
(10)地球人口一定会超过100亿么?(论文提纲范文)
联合国:预计本世纪中叶超过100亿的可能性比较大 |
IIASA:地球人口超过100亿的可能性不大 |
科学理解人口预测结果 |
四、世界人口数据及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人口增长将保持多久?研究者意见分歧[J]. 费文绪. 世界科学, 2022(01)
- [2]内生性人口负增长经济影响的国际比较[J]. 陶涛,郭亚隆,金光照. 人口学刊, 2022(01)
- [3]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财务赤字风险的评估研究——基于第一批15个试点方案的分析[J]. 陈鹤,赵姗姗,崔斌.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21
- [4]谁可能延迟退休?——“弹性延迟退休”的人口学分析[J]. 余梦婷. 南方人口, 2021(06)
- [5]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及其实现路径[J]. 穆怀中,韩之彬. 人口与经济, 2021(06)
- [6]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人口死亡率研究[D]. 汪志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例谈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路径——以“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为例[J]. 孙浩. 上海中学数学, 2021(03)
- [9]概率人口预测方法及其应用——《世界人口展望》概率人口预测方法简介[J]. 盛亦男,顾大男. 人口学刊, 2020(05)
- [10]地球人口一定会超过100亿么?[J]. 黄匡时. 人口与健康, 2019(07)